从节假日看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

  摘要:一场中韩端午祭的申遗之争引发了笔者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并在了解了中西方一些主要的节日后,笔者发现:在节日时间的确定上,中西方有着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与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则有着深刻的联系。   关键词:节假日 中西方思维模式 不同      一、前言   2005年,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对此,很多中国人在感情上一时难以接受。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国节日何以被韩国捷足先登,申请成为他们的世界文化遗产,不能不令我们这些屈原故里的人感到伤感和失落。同时,韩国端午祭的申遗成功,也使我们看到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以及切实行动起来保护我们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笔者对中国的传统节假日以及法定假日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作为一名从事英语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西方在节假日的具体庆祝时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则直接体现出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   二、中西方节假日时间对比   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及法定假日时间一览表(国际通用节日及名人诞辰除外)   1.元旦公历1月1日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4.龙抬头农历正月二月初   5.植树节公历3月12日   6.劳动节公历5月1日   7.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   8.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   9.青年节公历5月4   10.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11.七夕节农历七月七日   12.教师节公历9月10日   13.国庆节公历10月1日   14.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15.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16.祭祖节农历十月初一   17.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八日   18.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   西方主要传统节日及法定假日时间一览表(以美国为例,国际通用节日及名人诞辰除外)   1.新年 1月1日   2.总统纪念日林肯诞辰和华盛顿诞辰之间的星期一   3.情人节2月14日   4.愚人节4月1日   5.耶稣受难日复活节的前一个星期五   6.复活节一般指3月21日或其后第一个星期日   7.植树节五月的第二个星期五   8.母亲节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9.阵亡将士纪念日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   10.国旗日6月14日   11.父亲节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12.独立日7月4日   13.劳动节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14.美国甜蜜日十月的第三个星期六   15.退伍军人节十月的第四个星期一   16.万圣节10月31日   17.感恩节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18.圣诞节12月25日   通过对以上主要中西方节假日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18个主要的中国节日中,除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日期每年可能有所不同外,其余节日的时间都是非常确定的,每年均在同一天进行庆祝;而在18个美国的主要节日中,我们可以发现除7个节假日有具体的时间外,其余假日每年庆祝的时间都会有所不同。其中中国有具体日期的节假日占到了88.9%,而美国有具体日期的节假日仅仅占到了38.9%。对比两组数字,我们不难发现,这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占到了50%。   三、中西方节假日时间差异引发的思考   为什么中西方在节假日的庆祝时间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究其根源,中西方差异性的思维方式或许可以解释这一有趣的现象。毋庸置疑,不同思维模式的形成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密不可分,反过来,已经形成的差异性思维模式在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中西方节假日庆祝时间上的差异恰恰是不同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性的一种间接、概括的反映,在人类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思维,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并进一步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促进社会发展。受到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的耳濡目染,人们的思维方式会逐渐成形稳定。思维模式一旦形成,人们就会去遵循这种习惯的思维定式,并用这种方式指导并制约其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各自的社会、历史及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其极具特色的差异性思维模式。   首先,从目标上,中国人强调的是统一、秩序、和谐,因此整体意识较强。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绝大多数中国节日具有统一、准确的时间。因为只有这样,节日的庆祝活动才便于明确时间,从而体现出良好的秩序和和谐的氛围。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强调个性和自由,因此个人意识较强。例如,将节日定在某个周末或工作日,就表现出了一种自由和随性,而赋予节日一个时间段,则为大家庆祝节日的时间和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从而将人们的个性进一步地彰显出来。不仅如此,这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得到体现。例如,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大型文艺表演,国庆60周年的大型庆祝活动,无不体现出中国人崇尚的统一、秩序、和谐;而香港回归时中国仪仗队的整齐划一和英国仪仗队的高低错落、胖瘦不均,则无不体现出二者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   其次,从认知过程来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是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由微观到宏观。说到节日,我们便很自然地想到了中西方时间表示方法的差异。例如,中国人表示时间喜欢从xx年到xx月再到xx日,而西方人则喜欢将年放在最后;不仅如此,中国人表示地点也喜欢从大到小,从国家到xx省xx市xx街最后到xx号,而西方人的表示方式也同样恰恰相反。至于冬奥会后,年仅18岁的周洋之所以遭受质疑,也与许多中国人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不无关系。获得冠军后,周洋感谢父母,希望他的父母生活得更好一些但却忘记了感谢国家的培养。一句原本非常真挚纯朴的话,却引发了一场争议。原因很简单:她没有把祖国放在第一位。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先国后家、先整体后局部的思维模式,她这种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的做法显然与一些人已有的思维模式相悖,于是遭到一些人的质疑也就不难理解了。   再次,从表现形式上来看,中国式思维更多地体现了一元性,而西方式则更多地体现出了多元性。中国式节日庆祝的时间点和西方式的时间段便是一元与多元思维模式的具体体现。此外,这种一元与多元化思维的差异还体现在我国和西方的教育体系中。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当中,孩子们面对的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非此即彼,很少有开放性的问题,即便他们面对的问题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在国外,面对一个主观性很强的问题时,孩子们的答案可能各不相同,而每一种答案则都有可能是正确的。   最后,从处事态度上来说,中国人的思维中推崇一种将复杂变简单的至高境界,习惯于遵循某一定式。而西方人的思维中则讲究变革和创新,在中国人眼中,他们也许会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例如,中国的绝大多数节日有具体的时间,且每年的日期都不变,于是很容易记忆。而西方的很多节日常常在某月的某个星期几,日期年年不同。难怪一些中国的年轻人说不清母亲节或是父亲节的时间,尽管他们已经为他们的父母庆祝过几次这样的节日了。再比如,中国人为每一位的数字都起了一个明确的名字,如“个、十、百、千、万……亿”等,这些数字单位各自分工明确,读取一串数字时,我们只要将数字和他所在位置的单位一起念出来就可以了;而西方人读数字时则涉及到一些运算,尽管这些运算并不难,但却始终不如中国式的简单便捷。例如:199999,中国人会说: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而西方人则说:one hundred ninety nine thousand nine hundred and ninety nine.   那么,不同的思维模式对我们的行为方式究竟有些什么影响呢?   比如,美国某个州原本打算修建一条高速公路,但由于公路沿线的一个美国家庭拒绝搬迁,导致这条公路事隔10年仍无法修建。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个体意识太强,太注重个人利益,将个人利益放置于公众整体利益之上所致。而中国这些年之所以发展迅速,则恰恰得益于思维中强大的整体意识和将整体利益放置于局部利益之上的结果。   再比如,回顾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便不难看出,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是以统一的面孔出现的。尽管其间也有小国林立,群雄争霸的时期,但在那些时代伟人的心目中,却始终存在着将各个小国大一统的思想。因此,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有人站出来完成这一统一大业。秦始皇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不仅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还统一了文字和钱币。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反观西方人,他们则恰恰相反,由于更加注重个性,因而整体性便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对比中、欧,我们不难发现:中、欧虽拥有大致相同的纬度和大致相同的面积(欧洲总面积是930万平方公里,中国的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中国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欧洲却一直是小国林立,形成不了一个统一的欧洲。归根结底,是他们太注重个性,相互之间无法包容所致。   当然,西方式思维模式也有其先进和可取之处。比如,中国人口众多却至今未能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即便有华人获得诺贝尔奖,也都是来自欧美的华裔,他们的思维模式已经被西方同化。再比如,许多现代新的发明创造都来自于西方国家,在他们轻松地享受知识产权带给他们的高额利润的时候,中国人则以仿造能力强而出名,从而依靠简单的模仿赚取着低廉的产品差价。不同思维模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由此可见一般。   综上所述,思维方式指导并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稳定密不可分。通过节假日这一独特的视角,笔者希望发掘出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并帮助国人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取长补短。同时也希望此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大家,尤其是外语教学工作者们更多的思考,从而从一些中西方文化的细微处发掘出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使我们能够有所借鉴,并从中获益,更好地发展自己。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一场中韩端午祭的申遗之争引发了笔者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并在了解了中西方一些主要的节日后,笔者发现:在节日时间的确定上,中西方有着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与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则有着深刻的联系。   关键词:节假日 中西方思维模式 不同      一、前言   2005年,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对此,很多中国人在感情上一时难以接受。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国节日何以被韩国捷足先登,申请成为他们的世界文化遗产,不能不令我们这些屈原故里的人感到伤感和失落。同时,韩国端午祭的申遗成功,也使我们看到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以及切实行动起来保护我们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笔者对中国的传统节假日以及法定假日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作为一名从事英语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西方在节假日的具体庆祝时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则直接体现出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   二、中西方节假日时间对比   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及法定假日时间一览表(国际通用节日及名人诞辰除外)   1.元旦公历1月1日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4.龙抬头农历正月二月初   5.植树节公历3月12日   6.劳动节公历5月1日   7.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   8.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   9.青年节公历5月4   10.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11.七夕节农历七月七日   12.教师节公历9月10日   13.国庆节公历10月1日   14.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15.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16.祭祖节农历十月初一   17.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八日   18.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   西方主要传统节日及法定假日时间一览表(以美国为例,国际通用节日及名人诞辰除外)   1.新年 1月1日   2.总统纪念日林肯诞辰和华盛顿诞辰之间的星期一   3.情人节2月14日   4.愚人节4月1日   5.耶稣受难日复活节的前一个星期五   6.复活节一般指3月21日或其后第一个星期日   7.植树节五月的第二个星期五   8.母亲节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9.阵亡将士纪念日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   10.国旗日6月14日   11.父亲节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12.独立日7月4日   13.劳动节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14.美国甜蜜日十月的第三个星期六   15.退伍军人节十月的第四个星期一   16.万圣节10月31日   17.感恩节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18.圣诞节12月25日   通过对以上主要中西方节假日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18个主要的中国节日中,除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日期每年可能有所不同外,其余节日的时间都是非常确定的,每年均在同一天进行庆祝;而在18个美国的主要节日中,我们可以发现除7个节假日有具体的时间外,其余假日每年庆祝的时间都会有所不同。其中中国有具体日期的节假日占到了88.9%,而美国有具体日期的节假日仅仅占到了38.9%。对比两组数字,我们不难发现,这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占到了50%。   三、中西方节假日时间差异引发的思考   为什么中西方在节假日的庆祝时间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究其根源,中西方差异性的思维方式或许可以解释这一有趣的现象。毋庸置疑,不同思维模式的形成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密不可分,反过来,已经形成的差异性思维模式在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中西方节假日庆祝时间上的差异恰恰是不同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性的一种间接、概括的反映,在人类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思维,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并进一步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促进社会发展。受到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的耳濡目染,人们的思维方式会逐渐成形稳定。思维模式一旦形成,人们就会去遵循这种习惯的思维定式,并用这种方式指导并制约其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各自的社会、历史及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其极具特色的差异性思维模式。   首先,从目标上,中国人强调的是统一、秩序、和谐,因此整体意识较强。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绝大多数中国节日具有统一、准确的时间。因为只有这样,节日的庆祝活动才便于明确时间,从而体现出良好的秩序和和谐的氛围。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强调个性和自由,因此个人意识较强。例如,将节日定在某个周末或工作日,就表现出了一种自由和随性,而赋予节日一个时间段,则为大家庆祝节日的时间和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从而将人们的个性进一步地彰显出来。不仅如此,这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得到体现。例如,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大型文艺表演,国庆60周年的大型庆祝活动,无不体现出中国人崇尚的统一、秩序、和谐;而香港回归时中国仪仗队的整齐划一和英国仪仗队的高低错落、胖瘦不均,则无不体现出二者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   其次,从认知过程来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是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由微观到宏观。说到节日,我们便很自然地想到了中西方时间表示方法的差异。例如,中国人表示时间喜欢从xx年到xx月再到xx日,而西方人则喜欢将年放在最后;不仅如此,中国人表示地点也喜欢从大到小,从国家到xx省xx市xx街最后到xx号,而西方人的表示方式也同样恰恰相反。至于冬奥会后,年仅18岁的周洋之所以遭受质疑,也与许多中国人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不无关系。获得冠军后,周洋感谢父母,希望他的父母生活得更好一些但却忘记了感谢国家的培养。一句原本非常真挚纯朴的话,却引发了一场争议。原因很简单:她没有把祖国放在第一位。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先国后家、先整体后局部的思维模式,她这种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的做法显然与一些人已有的思维模式相悖,于是遭到一些人的质疑也就不难理解了。   再次,从表现形式上来看,中国式思维更多地体现了一元性,而西方式则更多地体现出了多元性。中国式节日庆祝的时间点和西方式的时间段便是一元与多元思维模式的具体体现。此外,这种一元与多元化思维的差异还体现在我国和西方的教育体系中。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当中,孩子们面对的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非此即彼,很少有开放性的问题,即便他们面对的问题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在国外,面对一个主观性很强的问题时,孩子们的答案可能各不相同,而每一种答案则都有可能是正确的。   最后,从处事态度上来说,中国人的思维中推崇一种将复杂变简单的至高境界,习惯于遵循某一定式。而西方人的思维中则讲究变革和创新,在中国人眼中,他们也许会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例如,中国的绝大多数节日有具体的时间,且每年的日期都不变,于是很容易记忆。而西方的很多节日常常在某月的某个星期几,日期年年不同。难怪一些中国的年轻人说不清母亲节或是父亲节的时间,尽管他们已经为他们的父母庆祝过几次这样的节日了。再比如,中国人为每一位的数字都起了一个明确的名字,如“个、十、百、千、万……亿”等,这些数字单位各自分工明确,读取一串数字时,我们只要将数字和他所在位置的单位一起念出来就可以了;而西方人读数字时则涉及到一些运算,尽管这些运算并不难,但却始终不如中国式的简单便捷。例如:199999,中国人会说: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而西方人则说:one hundred ninety nine thousand nine hundred and ninety nine.   那么,不同的思维模式对我们的行为方式究竟有些什么影响呢?   比如,美国某个州原本打算修建一条高速公路,但由于公路沿线的一个美国家庭拒绝搬迁,导致这条公路事隔10年仍无法修建。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个体意识太强,太注重个人利益,将个人利益放置于公众整体利益之上所致。而中国这些年之所以发展迅速,则恰恰得益于思维中强大的整体意识和将整体利益放置于局部利益之上的结果。   再比如,回顾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便不难看出,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是以统一的面孔出现的。尽管其间也有小国林立,群雄争霸的时期,但在那些时代伟人的心目中,却始终存在着将各个小国大一统的思想。因此,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有人站出来完成这一统一大业。秦始皇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不仅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还统一了文字和钱币。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反观西方人,他们则恰恰相反,由于更加注重个性,因而整体性便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对比中、欧,我们不难发现:中、欧虽拥有大致相同的纬度和大致相同的面积(欧洲总面积是930万平方公里,中国的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中国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欧洲却一直是小国林立,形成不了一个统一的欧洲。归根结底,是他们太注重个性,相互之间无法包容所致。   当然,西方式思维模式也有其先进和可取之处。比如,中国人口众多却至今未能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即便有华人获得诺贝尔奖,也都是来自欧美的华裔,他们的思维模式已经被西方同化。再比如,许多现代新的发明创造都来自于西方国家,在他们轻松地享受知识产权带给他们的高额利润的时候,中国人则以仿造能力强而出名,从而依靠简单的模仿赚取着低廉的产品差价。不同思维模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由此可见一般。   综上所述,思维方式指导并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稳定密不可分。通过节假日这一独特的视角,笔者希望发掘出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并帮助国人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取长补短。同时也希望此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大家,尤其是外语教学工作者们更多的思考,从而从一些中西方文化的细微处发掘出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使我们能够有所借鉴,并从中获益,更好地发展自己。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相关文章

  • 从思维方式差异看中西文化差异
  • 从思维方式差异看中西文化差异 孙晓凌,汪北华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摘 要:介绍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在文化对比中的具体表现,认为思维推进了文化,文化体现了思维,思维方式的差异实质上是文化差异的体现;提出了了解中西 ...查看


  • 从世博标语翻译中的看中西方思维的不同
  • 从世博标语翻译中的看中西方思维的不同 时间:2011-04-22 11:45:0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胡维(2008)一般来讲,思维方式具有深远的民族文化根源.这里的翻译是不对等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以上海世博会标语为例.原标语的潜在之意 ...查看


  • 从颜色词的表达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 从颜色词的表达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刘锦芳 摘 要一种风俗 在各自的民族语言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本文拟从英汉颜色词不同表达的角度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 颜色词 内涵意义 文化差异 人类世界色彩斑斓彩夺目的生态环境词汇 黄地理位置 个性 绿 黑等 ...查看


  • 从思维方式看中英科普文章的差异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With Sp ...查看


  • 从中西方电影看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
  • 艺术之窗.183. 从中西方电影看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 尹思思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610000) 摘要:中西方在思维上有着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就会形成文化上的冲突.误解.隔阂,以至于在跨文化交际上出现问题,让 ...查看


  • 跨文化交际论文题目
  • 1. 英文原声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3. 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 4. 国内广告语言语用失误研究现状与分析 5. 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6.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对策研 ...查看


  • 中西思维观念特点和信仰文化的主要差异
  • 中西方思维观念特点和信仰文化的差异 摘要: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观念上各有特色,其差异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圆型思维和直线型思维:直觉经验性思维和逻辑实证性思维:整体性思维与解析性思维:这些差异性的不同,也是导致中西方信仰文化等不同的重要根源. ...查看


  • 从历史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
  • 从历史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 刘丽珠刘 (襄樊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 湖北 松 襄樊441000)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日新月异,教育已日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形 ...查看


  •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也是一次美食盛宴,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内容.烹调方法以及方式等方面.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