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授曹顺庆老师谈博古通今中西融贯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曹顺庆老师谈博古通今中西融贯

韩晓清:您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文论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能否结合您的治学经历简要谈一谈当下国内外文学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曹顺庆: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愿意面对但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文学是人学,是个体生命价值的绽放与张扬;文学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当下人的生活,教给人们区分善恶的价值标准。文学教育就是专业的语言文学教育,包括经典阅读、文学的普及、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等等。我们需要文学教育,因为文学教育能让我们区分善恶、了解历史、陶冶情操、给我们的灵魂提供一块栖息地。但是随着传播媒介的变化,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国家教育、评估机制的频繁变化,我们的文学教育确实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韩晓清:我们的文学教育问题在哪里呢?我们该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呢?

曹顺庆:归根结底,是如何对待文化传统的态度问题,今天的学生普遍不读文化经典,但是,看看我们的周边国家韩国、日本、印度,他们十分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欧美国家更不用说了,像牛津、哈佛这样顶尖的大学,一年级的所有学生都要上文史哲的经典课。这就是我们现在文学教育工作者的担忧,也是当下文学教育的悲哀。我们要阅读经典,全身心地贴近经典,在经典中重新认识自我,在经典中重塑自我价值。

韩晓清:您能否谈一谈您的教育模式或者说您的文学教育思想?

曹顺庆:总括起来有以下两点:

一是元典阅读。2006年,社会科学家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我们为什么要读“〈十三经〉”》的关于我的专访。在访谈中,我回答了给研究生开设“中国文化元典:《十三经》”这门课程的原因以及重要性。我将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二,对自己传统文化不熟悉,造成了我们文化上的“失语”状态,从而导致自身文化创新能力的衰减;第三,在整个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不但没有形成自己的特点,反而出现了一种“文化空心化”的趋势。

自1995年以来,我的每一位博士生,不但在入学考试时要参加“中国古代文学典籍”这门课的考试,而且在他们入学后还要系统地学习《十三经》。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这样做,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每一位博士生,都要在我的带领下系统学习《十三经》,采用的教材是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阮元校注的繁体字影印版本,原汁原味地领略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与智慧,而不是大讲空论,凌空蹈虚。阅读文化经典是“纠偏”,是一种文化涵养和文学修养的体现,是对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接纳与吸收。读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的中国最需要的是创新,而要创新,就要尊重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

二是中西融通。我认为,学习西方文化与文学,也要从原文读起。从王国维到鲁迅,从钱锺书到季羡林,这些大师们的生活学习经历,他们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我在给研究生编写的教材《中国文学典籍·前言》中说过:“偌大一个中国,十几亿众生,当钱锺书等大师级人物相继去世之后,竟再也找不出人来承继其学术香火,在近期内,几乎不可能再产生出这样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来了。”要想解决这一高等教育的尴尬问题,我们只能努力培养大批中外打通高素质的学生。

为了做到中西融通,我把中西文论课放在一起讲授,如果早晨讲授中国古代文论课,下午就讲授西方文论;如果下午上中国古代文论,晚上就上西方文论课。

韩晓清:在因材施教上您是怎么做的呢?

曹顺庆:我一直认为,学习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人,至少应该掌握两门以上的外语,熟悉至少两国以上的文化。我招收的博士研究生中,有中文专业的,有外语专业的。我的研究生都要参加两周一次的研究生论坛,他们在聚会上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充分展示才能。通过课堂的讨论,再加上平时对他们的观察,结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学科特点,我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自身的特点,进行博士论文的撰写。对于古文功底好的博士生,我鼓励他们做中国文论的研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比较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输送学贯中西的学术人才。我用近20年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践,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我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已经作出或正在作着贡献,他们不仅写出了许多高质量的论文,也培养出了许多和自己一样高素养的研究生,继续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作着他们应有的贡献。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曹顺庆老师谈博古通今中西融贯

韩晓清:您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文论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能否结合您的治学经历简要谈一谈当下国内外文学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曹顺庆: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愿意面对但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文学是人学,是个体生命价值的绽放与张扬;文学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当下人的生活,教给人们区分善恶的价值标准。文学教育就是专业的语言文学教育,包括经典阅读、文学的普及、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等等。我们需要文学教育,因为文学教育能让我们区分善恶、了解历史、陶冶情操、给我们的灵魂提供一块栖息地。但是随着传播媒介的变化,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国家教育、评估机制的频繁变化,我们的文学教育确实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韩晓清:我们的文学教育问题在哪里呢?我们该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呢?

曹顺庆:归根结底,是如何对待文化传统的态度问题,今天的学生普遍不读文化经典,但是,看看我们的周边国家韩国、日本、印度,他们十分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欧美国家更不用说了,像牛津、哈佛这样顶尖的大学,一年级的所有学生都要上文史哲的经典课。这就是我们现在文学教育工作者的担忧,也是当下文学教育的悲哀。我们要阅读经典,全身心地贴近经典,在经典中重新认识自我,在经典中重塑自我价值。

韩晓清:您能否谈一谈您的教育模式或者说您的文学教育思想?

曹顺庆:总括起来有以下两点:

一是元典阅读。2006年,社会科学家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我们为什么要读“〈十三经〉”》的关于我的专访。在访谈中,我回答了给研究生开设“中国文化元典:《十三经》”这门课程的原因以及重要性。我将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二,对自己传统文化不熟悉,造成了我们文化上的“失语”状态,从而导致自身文化创新能力的衰减;第三,在整个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不但没有形成自己的特点,反而出现了一种“文化空心化”的趋势。

自1995年以来,我的每一位博士生,不但在入学考试时要参加“中国古代文学典籍”这门课的考试,而且在他们入学后还要系统地学习《十三经》。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这样做,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每一位博士生,都要在我的带领下系统学习《十三经》,采用的教材是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阮元校注的繁体字影印版本,原汁原味地领略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与智慧,而不是大讲空论,凌空蹈虚。阅读文化经典是“纠偏”,是一种文化涵养和文学修养的体现,是对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接纳与吸收。读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的中国最需要的是创新,而要创新,就要尊重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

二是中西融通。我认为,学习西方文化与文学,也要从原文读起。从王国维到鲁迅,从钱锺书到季羡林,这些大师们的生活学习经历,他们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我在给研究生编写的教材《中国文学典籍·前言》中说过:“偌大一个中国,十几亿众生,当钱锺书等大师级人物相继去世之后,竟再也找不出人来承继其学术香火,在近期内,几乎不可能再产生出这样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来了。”要想解决这一高等教育的尴尬问题,我们只能努力培养大批中外打通高素质的学生。

为了做到中西融通,我把中西文论课放在一起讲授,如果早晨讲授中国古代文论课,下午就讲授西方文论;如果下午上中国古代文论,晚上就上西方文论课。

韩晓清:在因材施教上您是怎么做的呢?

曹顺庆:我一直认为,学习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人,至少应该掌握两门以上的外语,熟悉至少两国以上的文化。我招收的博士研究生中,有中文专业的,有外语专业的。我的研究生都要参加两周一次的研究生论坛,他们在聚会上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充分展示才能。通过课堂的讨论,再加上平时对他们的观察,结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学科特点,我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自身的特点,进行博士论文的撰写。对于古文功底好的博士生,我鼓励他们做中国文论的研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比较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输送学贯中西的学术人才。我用近20年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践,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我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已经作出或正在作着贡献,他们不仅写出了许多高质量的论文,也培养出了许多和自己一样高素养的研究生,继续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作着他们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章

  • 国学院该开什么课:哪些东西代表中国的学问 orz
  • 国学院该开什么课:哪些东西代表中国的学问 2010年05月24日 10:26:30 来源: 光明日报 编辑: 黄庭满 [字号 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国学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由多个环节组成.光明日报最近就国学院课程体系 ...查看


  • 论文综述要求及范文 1
  • 资料一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的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往往反映的是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反映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 ...查看


  • 论文综述要求及范文
  • 资料一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的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往往反映的是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反映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 ...查看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一. 必读书目: 1. Susan Bassnett,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Oxford, 1999, 胶印本¥10.00 2. James ...查看


  • 浅谈比较文学教程之对比
  • 浅谈<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与<比较文学教程> 在全球化趋势越演越烈的今天,东西方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与交融更加频繁,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比较也更加明显和迫切.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已经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到了这个中西交会的大潮流中, ...查看


  • [先生]读后感
  • 我们距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多远 --<先生>读后感 郑东新区外国语学校 张精丽 徜徉在<先生>这本厚重的书里,与民国时期最伟大的十位"先生"近距离接触,我时而激动,时 ...查看


  •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成语造句
  •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成语造句. 文思敏捷 聪明过人 青出于蓝 桃李争妍 后继有人 一鸣惊人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1.王小芳是个( )的孩子. 2.他平时不声不响的,可在这次联欢会上的表现真是( ). 3.班会课上,班主任徐老师自豪地说: ...查看


  • 清华大学培训心得体会定稿
  • 清华大学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很荣幸参加了2012年清华大学心理健康培训,怀着从未有过的激动心情,走进了当代学子梦寐以求的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在这短暂而充实的十五天学习时间里,我认真聆听了 ...查看


  • 谈中国诗2
  • 12 谈中国诗 从容说课 <谈中国诗>是现代著名学者.国学泰斗钱钟书先生面向美国学者作的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特点的学术性演讲.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以他的睿智与渊博,将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作了精要的阐述,纲举目张,高屋建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