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在德国的译介与接受_崔涛涛

2013年3月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Mar.2013莫言作品在德国的译介与接受

崔涛涛

(莱比锡大学东亚研究所德国莱比锡04109)

要:本文对莫言在德国的译介情况做了系统梳理,并从文学批评视角出发,分析德国文学批评界对译作的评论,借

此探析莫言作品在德国的接受情况。结果表明,莫言既得到德国文学批评界一致认可,也受到该国读者广泛喜爱。莫言沉稳生动的语言表现力和独到的现实主义批判与反思精神使他们敬佩。关键词:莫言作品;译介;文学评论;接受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9876(2013)01-0105-04文章编号:1673-Abstract:WithanaimtostudythetranslationandreceptionsituationofMoYan’snovelsinGermany,thispaperhassystem-aticallyexaminedallhistranslatedworksinGermanlanguageinrecentyearsanddiscussedtheGermanliterarycritiquesaboutthesetranslatednovelsfromtheperspectiveofliterarycriticism.TheresultshaveprovedthatbecauseofMoYan’ssober,ex-pressiveandvividlanguageskillsanduniquerealisticcriticismandreflections,histranslatednovelsareconsistentlyrecog-nizedbytheGermanliterarycriticsandarealsowidelylovedbytheGermanreadership.Keywords:MoYan’snovels;translation;literarycritiques;reception

1.引言

2012年10月莫言喜获诺贝尔文学奖,引起国内各界关注。媒体报道与网络讨论所表达的一致共识为,今是对莫言创作才华的肯定,也是对中年诺奖花落中国,

国当代文学艺术水平与文化内涵的承认。在此之余,读者将视野延伸至国外,了解国外对莫言获奖的看法及对其作品的评价。前者国内报道颇多,相信读者必定已有所了解;但后者不仅国内报道涉及甚少,学界迄今也鲜

难以满足国内读者与学者的阅读和研究需求。有探讨,

本获奖的《生死疲劳》与在法国和意大利获奖的《酒,未涉及在大陆获奖的作品。这表明译者未视大陆国》

文学奖项为选译决策的参考标准,也侧面反映出译者对莫言作品不够关注与了解,才致使其需要依赖国际方面的反映做选译决策。2009年德国特约驻华记者、汉学家BernhardBartsch代表法兰克福评论报(FrankfurterRund-schau)采访莫言时承认了这点。他说:“当我们谈到中国文学时,西方读者其实对此知之甚少,以至于把所有中国作家都混为一谈。当然对您也是如此:您的作品在‘中国书籍’我们这里首先被当做阅读,鲜有读者知道自(Bartsch己所读作品出自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

2009)。需顺便指出,德译者不仅对莫言作品缺乏了解,1998而且对众多中国当代作家均如此。余华的《活着》年被译成德语前,事先凭借张艺谋改编的同名电影在1994年戛纳电影节引起注意;姜戎的《狼图腾》2008年被译成德语前,先被葛浩文译成英语并在110个国家同步发行。

2.2译介周期漫长

《红高粱家族》5年的译介周期非但不长,反属较短。因为莫言其他作品的德语译介,大多经历更长时《天堂蒜薹之歌》间。例如和《酒国》发表9年后才被译成德语;反映德国殖民山东历史、本该受德国读者关注《檀香刑》的小说也等待8年才面见德国读者,由此可窥莫言作品登上德国的漫长之路。作品译者都是德国汉学界研究学者或学汉学的职业译者,不可否认,中德语言文化差异给译者带来困难,导致翻译更加耗时,但汉

鉴于此,本文选德国为例,梳理莫言作品近年在德国的译介情况,探讨德国文学批评界对作品的评价,试图就莫言作品在国外的接受研究方面,献一份绵薄之力。

2.译介特点

莫言作品踏上国际征程的起点始于1988年德国柏林电影节。张艺谋根据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摘得金熊奖,莫言从此受到国外的关注(邵璐2011:46)。但从那时至德译本《红高粱家族》1993年在Rowohlt出版社首版又间隔5年。截止近期译作《檀香2009年在InselVerlag出版,刑》这16年间,莫言共6本

作品被译成德语,译介具有如下特点:

2.1选译决策参考国际评价

30部中篇和11部长篇,莫言迄今发表80余短篇、

并有多篇在国内外获奖(邵璐2011:46)。但被译为德、语的作品,仅涉及在台湾获奖的《檀香刑》在美国和日

·105·

学界对(包括莫言在内的)中国当代作家缺乏关注、对当代文学地发展变化反应迟缓,是导致译介周期漫长的重莫言在此也非个例,众多作家如余华、苏要原因。因为,

③童、阿来的译介路途也都如此。观察仔细的读者会发

它使读者养成先入为主的阅读认知方式,不可避免为,

地造成读者的理解与解读依赖批评家的观点与判断。

3.2文评展现

本文鉴于篇幅,仅选取在德国文学批评界传统悠久、读者数量众多、影响力广泛的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AllgemeineZeitung)与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Zei-tung)对下列译作发表的5篇文评作详细论述。

1)醉人的场面描写:《酒国》

(“微笑的自信”)肯定文评DaslüchelndeBewusstsein

:“他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饮食壁莫言的语言造诣

。小说对各种菜肴及吃喝场面的描写,将读者“似乎画”

熊带入不可抗拒的欢乐场景。即使那些不喜欢驼峰、掌、猴脑、燕窝的读者,甚至都会在阅读中像主人公丁钩。但在肯定之余,也对“丰盛的感觉盛宴”儿一样醉倒”

“婴儿菜肴”、“龙凤呈祥”中等菜名进行批判,并讽刺地:“在一个不可治愈的物欲社会,认为革命的最终结果竟:“尽管这个国家的财然是消化婴儿?”批评家因此推断。他赞赏莫言的批判勇气:但是道德在败坏”富在增加,

“莫言在作品中的立场并不易辨别,他既批判贪婪的共。最后他期望也抨击资本主义的兽性心性”产党干部,

莫言的下一部译作不要让读者再等10年(NiklasBender2002)。文评EinrundesVollmondgesicht:feinundbrutal(“圆圆脸蛋:精美与血腥”)侧重批判内容,认为作品的表现手法为西方读者所熟悉,但内容却让人倍感陌生。批评家究其原因一在于文化:例如读者不解为何莫言要(Gerücht),也安排国家特级侦查员来负责调查“传言”

“圆圆的、对中国文化将满月状的脸蛋”视为美之极致而“目瞪口呆”;二则在于作品的“食人主义”与“酒精主义”情节。侦查员丁钩儿在调查“酒国市官员吃婴儿的中,每次都受到“颓废的党员干部”等热情款待。传言”

“婴儿”“怪诞的开胃菜”,伴随着桌上的作为他被“无可致使自己都分辨不清桌上‘婴儿’的真假,救药地灌醉,

,甚至自己也参与吃‘婴儿’以至调查终无结果、不了了(Fessmann2003)。之”

2)直率的现实主义批判:《天堂蒜薹之歌》(“弥漫众物的蒜文评Schl fteinDuftinallenDingen

)将莫言称为“毫不掩饰的、薹臭味”直率的”作家,他仿佛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发臭的蒜薹臭气熏天的味“社会批判作品”道。批评家认为,莫言在这部中摆脱了通过描写人物命魔幻成分而充分挖掘现实主义手法,

“展现了一幅关于中国官僚、运,向读者家庭、警察权力。批评家还认为,的清晰图像”莫言笔下的高密农民不“官僚阶级统治下集体混乱经营的牺牲品,仅是也是伤。批评家害自己家庭成员、摧毁家庭伦理道德的暴徒”:“在中国农村,有由此得出自己对中国农村现状的印象

权势的人欺压农民,父母欺压孩子,男人控制女人。这。样的局势,没有哪届中央委员会近期能够迅速改变”最后,批评家赞扬莫言的批判勇气,并推断“也许这部作

,《生死疲劳》从出版到被译成德语仅历时3年,本不现

算漫长。事实虽如此,但这作为个例并不能推翻译介周期漫长之观点,反能印证上述第1个译介特点。因为,《生死疲劳》2006年出版后同年即获日本“第17届福冈,客观推动了译介进程。亚洲文化大奖”

2.3译作数量多且长篇受欢迎

就译作数量来讲,莫言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受德国读者喜爱的作家;而从篇幅看来,读者最钟爱莫言的长莫言有6部作品被译成篇。改革开放至今30余年间,

德语出版,数量上超过同时期其他当代作家如张洁、王安忆、王蒙、张贤亮、冯骥才、陆文夫、王朔、余华、苏童、阎连科、阿来等,因为后者大都仅两三部作品被译成德语。莫言因此当属最受德国读者喜爱的中国当代作家,《透明的胡萝卜》且作品除短篇集之外,剩余皆为长篇,这反映出德读者对莫言长篇的偏爱。

3.接受现状

统计完德国文学批评界针对莫言作品发表的文学总结得出如下现状:1)在时间上,针对早期译作评论后,

《红高粱家族》和《透明的胡萝卜》发表的文评较少。1997年德译本《天堂蒜薹之歌》出版、特别是2000年后出版的译作,才使莫言受到批评界关注;2)文评分布广各跨区域报刊、区域性报刊以及广播文评,都针对莫泛,

2000言译作发表文评;3)在数量上,共有文评20余篇,年后出版的译作每部至少有5篇文评。

3.1德国文学批评及特点

“文艺副刊文学批评”(feuille-文学批评在德国又称

tonistischeLiteraturkritik),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随工业革命后文学市场与报刊媒体的商业化兴起,至今主导德国人的文化生活。它注重信息性、趣味性与易读性,批评家不仅为读者提供赏析作品的切入点,而且在日益纷繁的书市中,为读者推荐作品、为作品寻找读者(Papenfuβ1998:22)。这种通俗的文学批评形式在19世纪中后期战胜了生硬、难懂、干涩的传统文学批评,随之推动文学批评在德国分为两支:传统意义的文学批评划入文学理论范畴,日后发展为德语语言文学;文艺副刊文学批评则确立了自己在德国文学批评中的地位。由于它发表于报刊的文艺副刊栏目,因此也被称为“新闻体文学批评”(journalistischeLiteraturkritik)(Getschmann1992:35)。总体来讲,德国文学批评的特:“作品点评、点可总括为十六字读者引导、舆论诱导、广。从中可窥其两面性:积极面为,告宣传”在德国书市纷读者对中国文学缺乏认知的情况下,批评家在繁多元、

莫言与读者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发挥导向作用;消极面

·106·

(Bartmann1997)。品会在中国文化机构面前招致不快”

3)反思历史的“巨著”:《生死疲劳》

(“地狱里的争吵”)对文评Streitgespr chinderH lle

莫言利用43天创作49万字的“巨著”表示吃惊。批评“借助西门闹的传世轮回再现了中国近50家认为,小说。但其年的急速发展变化,也揭露了其中的各种弊端”。中轮回的故事情节让德国读者“不是特别容易消化”“富于批判”他用来定性作品,认为“莫言在表达批判时比较隐晦,仅将批判局限于个体命运之上,将其解读评。批评家同时断定莫言在创作时没有判留给读者完成”

前半部情节饱满、跌宕起伏、气宏观把握作品整体规模,

但后半部情节则存在刻意缩减之嫌,对故事发势汹涌,

展的处理显得简略与表面化(Müller2010)。文评WiesichdieLeuteniedermachen(“人之间如何相互残杀”)称“杰出的小说家”,莫言为在运用语言时像“解剖家运用解剖刀一样冷静,将一个残暴的世纪剖剥得只剩下骷。从作品中,髅”批评家了解到“更多中国历史如‘大跃’、‘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正在发生的‘破坏性的资本进

”。在反思作品人物后他断定:“随着历史的主义海啸’

他们似乎并没有变好:50年代时,他们还是清白发展,

的;60年代时,他们是狂热的;70年代时,他们甚至害怕他们小心权衡自己的言语和行自己的影子;80年代时,

(Rühle2009)。为;90年代时,他们干脆变得邪恶起来”

4)扣人心弦之作:《檀香刑》

《檀香刑》文评Streitgespr chinderH lle认为展现了“皇权帝制、)而非政治的衰落。文化(如儒学与猫腔”“个性化语言展现人物间的情感牵连”,小说使用莫言的“语言才华给读来带来一种阅读享受”。对于作品内容,“侵犯人权”、“伤害家批评家则颇具讽刺地调侃:小说在

“展现中国人面对西方入侵而无助”和方面,是庭成员”

“扣人心弦之作”(Müller2010)。文评Wiesichdie一部

Leuteniedermachen对《檀香刑》的评价明显持意识形态偏见。它没去评价作品的语言、情节与内容,而选择从:“成长于农民家庭的莫言很早辍意识形态入手去指出

学,不间断地经历着‘人之间如何通过言语与身体暴力”,相互残杀’以此映射莫言生长环境和经历同小说内容的关系。批评家推测,莫言众多作品中对“饮食与吃的场面”细节描写激动人心,例如描写“如何烹饪人肉、狗,‘树皮和雨水’肉等”与他童年以“充饥的经历不无关,,还强调笔名‘莫言’代表‘不要说!’是‘文革中莫系”

”。最后,言母亲反复对作家的嘱咐’批评家评价作品“酷刑场景”,之语言描述“残酷、冷静且精确”但“人物(Rühle命运却极度惨烈:历史将人们残忍地扫除清场”2009)。

3.3文评分析

剖析上述文评后可知,批评家对作品的分析与评价没有套用统一模式,也不讲求面面俱到。众文评结构随意,点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由此推断,德国读者对莫

势必与此类似,持多种视角、得出不同结言作品的解读,

论。抛开文评之个性,笔者看到其背后的两处同性,它们是德国读者对莫言作品最真实地反馈;也同时认为,个别文评跨越文学批评范畴,肆意宣扬意识形态偏见,缺乏客观性。

1)批评界认可莫言

各文评共性之一,就是认同莫言的语言表现力与批肯定作品的现实主义描写。莫言冷静沉着的文判精神、

字表现,使作品的场面描写极具画面感,带给读者身临使读者震撼。同时,批评家们一致肯定莫其境地感受,

赞扬作品的现实主义描写,作家言的批判精神与勇气,

将自己对生活与历史现实的独到思考进行文学加工与提升,因此使作品激起了德国读者了解中国现实的兴为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上述对莫言的认同,可视趣,

为德国文学批评界对汉学家顾彬批评中国当代文学及“莫言作品中所讲的故作家莫言的间接回应。顾彬批评

(顾彬2012),事荒诞离奇”但所分析的文评中,没有批“荒诞离奇”的,相反却称赞作品评家认为作品的故事是

“现实主义描写”。由此看来,的这些文评侧面证实了莫言2009年在接受汉学家Bartsch采访时被问及顾彬对中:“我很难理解顾彬的国当代文学的批判时表达的怀疑

我甚至怀疑,顾彬是否真正通晓中国当批判。说实话,

(Bartsch2009)。代文学”

2)文化差异显著

各文评共性之二,就是它们皆体现出中德文化各方面差异。饮食方面,德国读者不理解中国文化对饮食的《酒国》追求,对中各种菜肴的描写保持距离,甚至尤其狗不能理解中国文化中吃狗肉的事实。在德国文化中,被视为家庭成员,与人一样有户籍和医保、上车需买票,所以狗不会被宰杀食用;审美方面,德国读者无法想象圆圆的脸蛋、洁白的皮肤是美之极致,因为在他们看来,古铜色的皮肤才是健康之美;命运方面,德国读者不理解中国文化中的转世轮回。德国文化信仰耶稣,死后上不存在转世与轮回之可能。因此西门闹天堂或下地狱,

;家庭方的六道轮回让德国读者“不是特别容易消化”面,德国读者不理解中国文化中的家长关系。在德国,父母与孩子都是独立个体,讲求个性,父母不会强制干预孩子或为其做决定。所以,读者无法理解中国文化中《天堂蒜薹之歌》的大家庭意识,在中,批评家为高马的却为他与金菊的家族式爱情悲剧独立和反抗意识欢呼,不解。

3)个别文评有失客观

文评WiesichdieLeuteniedermachen和Streitgespr chinderH lle对中国在意识形态方面抱有偏见。《生死疲反映了中国50多年的变化,但它们点名强调仅对劳》

“‘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正在发生的‘破坏性”。《檀香刑》的资本主义海啸’有所了解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德国殖民山东之史,但它们只片面强调“行刑场

·107·

景”之残忍,以及檀香刑对人权与尊严之践踏,却刻意回避八国联军侵华、德国殖民山东同样是侵犯人权、践踏:“这展现了中国人人之尊严的事实,甚至还为此开脱曰。两篇文评表现的“选择性失明面对西方入侵的无助”

,和主观性屏蔽”是“欧洲中心主义立场”的微缩上映。还需特别指出,文评WiesichdieLeuteniedermachen对《檀香刑》的批评尤其跨出文学批评范畴,甚至只强调意“饮食与吃的场面描写”解读为童年经历识形态。它将

饥饿的莫言对美食的偏执热爱,含蓄映射“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对作家人格的影响延续至今。而对莫“文化大革命”。暂且不言笔名来源的阐释,则矛头直指去讨论此类阐释准确与否,单就它刻意选择强调意识形态这一事实看来,这是在跟风迎合近些年德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所宣扬的意识形态偏见。也恰巧证明,该文评的批评家有意放弃独立思考的原则去盲目追随,甚至极力展现德国主流媒体对其“洗脑”的成果。再结合德国文类似文评想试图发挥何种作学批评的16字特点追问,

用?如果旨在引导读者、诱导舆论,是否等同于愚化读者?如果为作品做读者宣传,又是否证明德国读者已同“洗脑”,而批评家在刻意随波逐流?无论样被主流媒体

如何,该文评都背离了跨文化文学交流增进民族理解的初衷,应该受到抵制。好在值得庆幸,类似缺乏客观性的文评目前数量尚少,大部分文评都站在专业、客观的译者和莫言一道,共同为德立场做评价。这些批评家、

国读者与中国当代文学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推动中德文化的互解。

4.结语

莫言作品在德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结果表明,莫言同样受到德国文学批评界与读者的作为中国著名作家,

认可,这是对中国当代文学成就的间接反馈,也侧面印证了瑞典文学院将诺奖颁给莫言之决策的正确性。今后继续促进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外传播,有助于推动国外也有助于发挥中华文化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在国际上的影响,符合文化部在《文化建设“十一五”规“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划》提出的需要国内各部门与也需要国内外译者鼎力相助。学界继续支持,

(2006)德译本Der berdruss(2009);6)《檀香刑》(2001)德死疲劳》

译本DieSandelholzstrafe(2009)

(1992)德译本Leben!(1998);苏童《罂粟之家》③余华《活着》

(1988)德译本DieOpiumfamilie(1998);阿来《尘埃落定》(1998)德译本RoterMohn(2004)

参考文献

[1]Bartmann,C.Schl fteinDuftinallenDingen.Nichtverfilmbar:Mo

Yans?BalladevomKnoblauchspr ssling“[N].FrankfurterAllgemeineZeitung,1997:10-22(Nr.245/44).

[2]Bartsch,B.ChinasWahrheitistnichtelegant:Interviewmitdemchi-.FrankfurterRundschau,2009:07-10nesischenAutorMoYan[N](Kultur)

[3]Bender,N.Dasl chelndeBewusstsein[N].FrankfurterAllgemeine

Zeitung,2002:12-03(Nr.281/34).

[4]Fessmann,M.EinrundesVollmondgesicht:feinundbrutal[N].

2003:03-10.SüddeutscheZeitung,

[5]Getschmann,D.ZwischenMauerbauundWiedervereinigung:Ten-denzenDerDeutschsprachigenJournalistischenLiteraturkritik,Metakri-tikundPraxis[M].Würzburg:K nigshausenundNeumann,1992.[6]Müller,M.Streitgespr chinderH lle[N].FrankfurterAllgemeine

Zeitung,2010-01-13.

[7]Papenfuβ,M.DieLiteraturkritikzuChristaWolfsWerkimFeuilleton:

einekritischeStudievordemHintergrunddesLiteraturstreitsumden[M].Berlin:Wissenschaftsverlag,1998.Text“Wasbleibt”

[8]Rühle,A.WiesichdieLeuteniedermachen[N].SüddeutscheZei-2009:10-14.tung,

[9]<中>Mo,Y.DasroteKornfeld[M].Trans.PeterWeber-Sch fer.

Reinbeckb.Hamburg:RowohltVerlag,1993.

[10]<中>Mo,Y.DieKnoblauchrevolte[M].Trans.AndreasDonath.

1997.Reinbeckb.Hamburg:RowohltVerlag,

[11]<中>Mo,Y.TrockenerFluβundandereGeschichten[M].Trans.

SusanneHornfeck.Dortmund:ProjektVerlag,1997.

[12]<中>Mo,Y.DieSchnapsstadt[M].Trans.PeterWeber-Sch fer.

2002.Reinbeckb.Hamburg:RowohltVerlag,

[13]<中>MoY.DieSandelholzstrafe[M].Trans.KarinBetz.Frank-furt&Leipzig:InselVerlag,2009.

[14]<中>Mo,Y.Der berdruss[M].Trans.MartinaHasse.BadHon-nef:HorlemannVerlag,2009.[15]顾16]邵[

56.

彬.莫言讲的是荒诞离奇的故事[N].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比较文学,2011(1):45-璐.莫言小说英译研究[J]2012:10-11(文化人生)

注释:

《莫言小说英译研究》①仅一文探讨过莫言作品在英语国家的译介与56。莫言作品在德语国家的译介与接接受情况,见:邵璐2011:45-目前则尚无研究论文受,

)《红高粱家族》(1987)德译本DasroteKornfeld(1993);2)②分别是:1

《透明的胡萝卜》(1985)德译本TrockenerFluβundandereGeschichten(1997);3)《天堂蒜薹之歌》(1988)德译本DieKnoblauchrevolte(1997);4)《酒国》(1993)德译本DieSchnapsstadt,(2002);5)《生

作者简介:崔涛涛,德国莱比锡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助理、翻

译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德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与跨文化交流。

收稿日期责任编校

2012-11-05通

·108·

2013年3月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Mar.2013莫言作品在德国的译介与接受

崔涛涛

(莱比锡大学东亚研究所德国莱比锡04109)

要:本文对莫言在德国的译介情况做了系统梳理,并从文学批评视角出发,分析德国文学批评界对译作的评论,借

此探析莫言作品在德国的接受情况。结果表明,莫言既得到德国文学批评界一致认可,也受到该国读者广泛喜爱。莫言沉稳生动的语言表现力和独到的现实主义批判与反思精神使他们敬佩。关键词:莫言作品;译介;文学评论;接受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9876(2013)01-0105-04文章编号:1673-Abstract:WithanaimtostudythetranslationandreceptionsituationofMoYan’snovelsinGermany,thispaperhassystem-aticallyexaminedallhistranslatedworksinGermanlanguageinrecentyearsanddiscussedtheGermanliterarycritiquesaboutthesetranslatednovelsfromtheperspectiveofliterarycriticism.TheresultshaveprovedthatbecauseofMoYan’ssober,ex-pressiveandvividlanguageskillsanduniquerealisticcriticismandreflections,histranslatednovelsareconsistentlyrecog-nizedbytheGermanliterarycriticsandarealsowidelylovedbytheGermanreadership.Keywords:MoYan’snovels;translation;literarycritiques;reception

1.引言

2012年10月莫言喜获诺贝尔文学奖,引起国内各界关注。媒体报道与网络讨论所表达的一致共识为,今是对莫言创作才华的肯定,也是对中年诺奖花落中国,

国当代文学艺术水平与文化内涵的承认。在此之余,读者将视野延伸至国外,了解国外对莫言获奖的看法及对其作品的评价。前者国内报道颇多,相信读者必定已有所了解;但后者不仅国内报道涉及甚少,学界迄今也鲜

难以满足国内读者与学者的阅读和研究需求。有探讨,

本获奖的《生死疲劳》与在法国和意大利获奖的《酒,未涉及在大陆获奖的作品。这表明译者未视大陆国》

文学奖项为选译决策的参考标准,也侧面反映出译者对莫言作品不够关注与了解,才致使其需要依赖国际方面的反映做选译决策。2009年德国特约驻华记者、汉学家BernhardBartsch代表法兰克福评论报(FrankfurterRund-schau)采访莫言时承认了这点。他说:“当我们谈到中国文学时,西方读者其实对此知之甚少,以至于把所有中国作家都混为一谈。当然对您也是如此:您的作品在‘中国书籍’我们这里首先被当做阅读,鲜有读者知道自(Bartsch己所读作品出自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

2009)。需顺便指出,德译者不仅对莫言作品缺乏了解,1998而且对众多中国当代作家均如此。余华的《活着》年被译成德语前,事先凭借张艺谋改编的同名电影在1994年戛纳电影节引起注意;姜戎的《狼图腾》2008年被译成德语前,先被葛浩文译成英语并在110个国家同步发行。

2.2译介周期漫长

《红高粱家族》5年的译介周期非但不长,反属较短。因为莫言其他作品的德语译介,大多经历更长时《天堂蒜薹之歌》间。例如和《酒国》发表9年后才被译成德语;反映德国殖民山东历史、本该受德国读者关注《檀香刑》的小说也等待8年才面见德国读者,由此可窥莫言作品登上德国的漫长之路。作品译者都是德国汉学界研究学者或学汉学的职业译者,不可否认,中德语言文化差异给译者带来困难,导致翻译更加耗时,但汉

鉴于此,本文选德国为例,梳理莫言作品近年在德国的译介情况,探讨德国文学批评界对作品的评价,试图就莫言作品在国外的接受研究方面,献一份绵薄之力。

2.译介特点

莫言作品踏上国际征程的起点始于1988年德国柏林电影节。张艺谋根据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摘得金熊奖,莫言从此受到国外的关注(邵璐2011:46)。但从那时至德译本《红高粱家族》1993年在Rowohlt出版社首版又间隔5年。截止近期译作《檀香2009年在InselVerlag出版,刑》这16年间,莫言共6本

作品被译成德语,译介具有如下特点:

2.1选译决策参考国际评价

30部中篇和11部长篇,莫言迄今发表80余短篇、

并有多篇在国内外获奖(邵璐2011:46)。但被译为德、语的作品,仅涉及在台湾获奖的《檀香刑》在美国和日

·105·

学界对(包括莫言在内的)中国当代作家缺乏关注、对当代文学地发展变化反应迟缓,是导致译介周期漫长的重莫言在此也非个例,众多作家如余华、苏要原因。因为,

③童、阿来的译介路途也都如此。观察仔细的读者会发

它使读者养成先入为主的阅读认知方式,不可避免为,

地造成读者的理解与解读依赖批评家的观点与判断。

3.2文评展现

本文鉴于篇幅,仅选取在德国文学批评界传统悠久、读者数量众多、影响力广泛的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AllgemeineZeitung)与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Zei-tung)对下列译作发表的5篇文评作详细论述。

1)醉人的场面描写:《酒国》

(“微笑的自信”)肯定文评DaslüchelndeBewusstsein

:“他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饮食壁莫言的语言造诣

。小说对各种菜肴及吃喝场面的描写,将读者“似乎画”

熊带入不可抗拒的欢乐场景。即使那些不喜欢驼峰、掌、猴脑、燕窝的读者,甚至都会在阅读中像主人公丁钩。但在肯定之余,也对“丰盛的感觉盛宴”儿一样醉倒”

“婴儿菜肴”、“龙凤呈祥”中等菜名进行批判,并讽刺地:“在一个不可治愈的物欲社会,认为革命的最终结果竟:“尽管这个国家的财然是消化婴儿?”批评家因此推断。他赞赏莫言的批判勇气:但是道德在败坏”富在增加,

“莫言在作品中的立场并不易辨别,他既批判贪婪的共。最后他期望也抨击资本主义的兽性心性”产党干部,

莫言的下一部译作不要让读者再等10年(NiklasBender2002)。文评EinrundesVollmondgesicht:feinundbrutal(“圆圆脸蛋:精美与血腥”)侧重批判内容,认为作品的表现手法为西方读者所熟悉,但内容却让人倍感陌生。批评家究其原因一在于文化:例如读者不解为何莫言要(Gerücht),也安排国家特级侦查员来负责调查“传言”

“圆圆的、对中国文化将满月状的脸蛋”视为美之极致而“目瞪口呆”;二则在于作品的“食人主义”与“酒精主义”情节。侦查员丁钩儿在调查“酒国市官员吃婴儿的中,每次都受到“颓废的党员干部”等热情款待。传言”

“婴儿”“怪诞的开胃菜”,伴随着桌上的作为他被“无可致使自己都分辨不清桌上‘婴儿’的真假,救药地灌醉,

,甚至自己也参与吃‘婴儿’以至调查终无结果、不了了(Fessmann2003)。之”

2)直率的现实主义批判:《天堂蒜薹之歌》(“弥漫众物的蒜文评Schl fteinDuftinallenDingen

)将莫言称为“毫不掩饰的、薹臭味”直率的”作家,他仿佛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发臭的蒜薹臭气熏天的味“社会批判作品”道。批评家认为,莫言在这部中摆脱了通过描写人物命魔幻成分而充分挖掘现实主义手法,

“展现了一幅关于中国官僚、运,向读者家庭、警察权力。批评家还认为,的清晰图像”莫言笔下的高密农民不“官僚阶级统治下集体混乱经营的牺牲品,仅是也是伤。批评家害自己家庭成员、摧毁家庭伦理道德的暴徒”:“在中国农村,有由此得出自己对中国农村现状的印象

权势的人欺压农民,父母欺压孩子,男人控制女人。这。样的局势,没有哪届中央委员会近期能够迅速改变”最后,批评家赞扬莫言的批判勇气,并推断“也许这部作

,《生死疲劳》从出版到被译成德语仅历时3年,本不现

算漫长。事实虽如此,但这作为个例并不能推翻译介周期漫长之观点,反能印证上述第1个译介特点。因为,《生死疲劳》2006年出版后同年即获日本“第17届福冈,客观推动了译介进程。亚洲文化大奖”

2.3译作数量多且长篇受欢迎

就译作数量来讲,莫言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受德国读者喜爱的作家;而从篇幅看来,读者最钟爱莫言的长莫言有6部作品被译成篇。改革开放至今30余年间,

德语出版,数量上超过同时期其他当代作家如张洁、王安忆、王蒙、张贤亮、冯骥才、陆文夫、王朔、余华、苏童、阎连科、阿来等,因为后者大都仅两三部作品被译成德语。莫言因此当属最受德国读者喜爱的中国当代作家,《透明的胡萝卜》且作品除短篇集之外,剩余皆为长篇,这反映出德读者对莫言长篇的偏爱。

3.接受现状

统计完德国文学批评界针对莫言作品发表的文学总结得出如下现状:1)在时间上,针对早期译作评论后,

《红高粱家族》和《透明的胡萝卜》发表的文评较少。1997年德译本《天堂蒜薹之歌》出版、特别是2000年后出版的译作,才使莫言受到批评界关注;2)文评分布广各跨区域报刊、区域性报刊以及广播文评,都针对莫泛,

2000言译作发表文评;3)在数量上,共有文评20余篇,年后出版的译作每部至少有5篇文评。

3.1德国文学批评及特点

“文艺副刊文学批评”(feuille-文学批评在德国又称

tonistischeLiteraturkritik),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随工业革命后文学市场与报刊媒体的商业化兴起,至今主导德国人的文化生活。它注重信息性、趣味性与易读性,批评家不仅为读者提供赏析作品的切入点,而且在日益纷繁的书市中,为读者推荐作品、为作品寻找读者(Papenfuβ1998:22)。这种通俗的文学批评形式在19世纪中后期战胜了生硬、难懂、干涩的传统文学批评,随之推动文学批评在德国分为两支:传统意义的文学批评划入文学理论范畴,日后发展为德语语言文学;文艺副刊文学批评则确立了自己在德国文学批评中的地位。由于它发表于报刊的文艺副刊栏目,因此也被称为“新闻体文学批评”(journalistischeLiteraturkritik)(Getschmann1992:35)。总体来讲,德国文学批评的特:“作品点评、点可总括为十六字读者引导、舆论诱导、广。从中可窥其两面性:积极面为,告宣传”在德国书市纷读者对中国文学缺乏认知的情况下,批评家在繁多元、

莫言与读者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发挥导向作用;消极面

·106·

(Bartmann1997)。品会在中国文化机构面前招致不快”

3)反思历史的“巨著”:《生死疲劳》

(“地狱里的争吵”)对文评Streitgespr chinderH lle

莫言利用43天创作49万字的“巨著”表示吃惊。批评“借助西门闹的传世轮回再现了中国近50家认为,小说。但其年的急速发展变化,也揭露了其中的各种弊端”。中轮回的故事情节让德国读者“不是特别容易消化”“富于批判”他用来定性作品,认为“莫言在表达批判时比较隐晦,仅将批判局限于个体命运之上,将其解读评。批评家同时断定莫言在创作时没有判留给读者完成”

前半部情节饱满、跌宕起伏、气宏观把握作品整体规模,

但后半部情节则存在刻意缩减之嫌,对故事发势汹涌,

展的处理显得简略与表面化(Müller2010)。文评WiesichdieLeuteniedermachen(“人之间如何相互残杀”)称“杰出的小说家”,莫言为在运用语言时像“解剖家运用解剖刀一样冷静,将一个残暴的世纪剖剥得只剩下骷。从作品中,髅”批评家了解到“更多中国历史如‘大跃’、‘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正在发生的‘破坏性的资本进

”。在反思作品人物后他断定:“随着历史的主义海啸’

他们似乎并没有变好:50年代时,他们还是清白发展,

的;60年代时,他们是狂热的;70年代时,他们甚至害怕他们小心权衡自己的言语和行自己的影子;80年代时,

(Rühle2009)。为;90年代时,他们干脆变得邪恶起来”

4)扣人心弦之作:《檀香刑》

《檀香刑》文评Streitgespr chinderH lle认为展现了“皇权帝制、)而非政治的衰落。文化(如儒学与猫腔”“个性化语言展现人物间的情感牵连”,小说使用莫言的“语言才华给读来带来一种阅读享受”。对于作品内容,“侵犯人权”、“伤害家批评家则颇具讽刺地调侃:小说在

“展现中国人面对西方入侵而无助”和方面,是庭成员”

“扣人心弦之作”(Müller2010)。文评Wiesichdie一部

Leuteniedermachen对《檀香刑》的评价明显持意识形态偏见。它没去评价作品的语言、情节与内容,而选择从:“成长于农民家庭的莫言很早辍意识形态入手去指出

学,不间断地经历着‘人之间如何通过言语与身体暴力”,相互残杀’以此映射莫言生长环境和经历同小说内容的关系。批评家推测,莫言众多作品中对“饮食与吃的场面”细节描写激动人心,例如描写“如何烹饪人肉、狗,‘树皮和雨水’肉等”与他童年以“充饥的经历不无关,,还强调笔名‘莫言’代表‘不要说!’是‘文革中莫系”

”。最后,言母亲反复对作家的嘱咐’批评家评价作品“酷刑场景”,之语言描述“残酷、冷静且精确”但“人物(Rühle命运却极度惨烈:历史将人们残忍地扫除清场”2009)。

3.3文评分析

剖析上述文评后可知,批评家对作品的分析与评价没有套用统一模式,也不讲求面面俱到。众文评结构随意,点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由此推断,德国读者对莫

势必与此类似,持多种视角、得出不同结言作品的解读,

论。抛开文评之个性,笔者看到其背后的两处同性,它们是德国读者对莫言作品最真实地反馈;也同时认为,个别文评跨越文学批评范畴,肆意宣扬意识形态偏见,缺乏客观性。

1)批评界认可莫言

各文评共性之一,就是认同莫言的语言表现力与批肯定作品的现实主义描写。莫言冷静沉着的文判精神、

字表现,使作品的场面描写极具画面感,带给读者身临使读者震撼。同时,批评家们一致肯定莫其境地感受,

赞扬作品的现实主义描写,作家言的批判精神与勇气,

将自己对生活与历史现实的独到思考进行文学加工与提升,因此使作品激起了德国读者了解中国现实的兴为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上述对莫言的认同,可视趣,

为德国文学批评界对汉学家顾彬批评中国当代文学及“莫言作品中所讲的故作家莫言的间接回应。顾彬批评

(顾彬2012),事荒诞离奇”但所分析的文评中,没有批“荒诞离奇”的,相反却称赞作品评家认为作品的故事是

“现实主义描写”。由此看来,的这些文评侧面证实了莫言2009年在接受汉学家Bartsch采访时被问及顾彬对中:“我很难理解顾彬的国当代文学的批判时表达的怀疑

我甚至怀疑,顾彬是否真正通晓中国当批判。说实话,

(Bartsch2009)。代文学”

2)文化差异显著

各文评共性之二,就是它们皆体现出中德文化各方面差异。饮食方面,德国读者不理解中国文化对饮食的《酒国》追求,对中各种菜肴的描写保持距离,甚至尤其狗不能理解中国文化中吃狗肉的事实。在德国文化中,被视为家庭成员,与人一样有户籍和医保、上车需买票,所以狗不会被宰杀食用;审美方面,德国读者无法想象圆圆的脸蛋、洁白的皮肤是美之极致,因为在他们看来,古铜色的皮肤才是健康之美;命运方面,德国读者不理解中国文化中的转世轮回。德国文化信仰耶稣,死后上不存在转世与轮回之可能。因此西门闹天堂或下地狱,

;家庭方的六道轮回让德国读者“不是特别容易消化”面,德国读者不理解中国文化中的家长关系。在德国,父母与孩子都是独立个体,讲求个性,父母不会强制干预孩子或为其做决定。所以,读者无法理解中国文化中《天堂蒜薹之歌》的大家庭意识,在中,批评家为高马的却为他与金菊的家族式爱情悲剧独立和反抗意识欢呼,不解。

3)个别文评有失客观

文评WiesichdieLeuteniedermachen和Streitgespr chinderH lle对中国在意识形态方面抱有偏见。《生死疲反映了中国50多年的变化,但它们点名强调仅对劳》

“‘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正在发生的‘破坏性”。《檀香刑》的资本主义海啸’有所了解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德国殖民山东之史,但它们只片面强调“行刑场

·107·

景”之残忍,以及檀香刑对人权与尊严之践踏,却刻意回避八国联军侵华、德国殖民山东同样是侵犯人权、践踏:“这展现了中国人人之尊严的事实,甚至还为此开脱曰。两篇文评表现的“选择性失明面对西方入侵的无助”

,和主观性屏蔽”是“欧洲中心主义立场”的微缩上映。还需特别指出,文评WiesichdieLeuteniedermachen对《檀香刑》的批评尤其跨出文学批评范畴,甚至只强调意“饮食与吃的场面描写”解读为童年经历识形态。它将

饥饿的莫言对美食的偏执热爱,含蓄映射“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对作家人格的影响延续至今。而对莫“文化大革命”。暂且不言笔名来源的阐释,则矛头直指去讨论此类阐释准确与否,单就它刻意选择强调意识形态这一事实看来,这是在跟风迎合近些年德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所宣扬的意识形态偏见。也恰巧证明,该文评的批评家有意放弃独立思考的原则去盲目追随,甚至极力展现德国主流媒体对其“洗脑”的成果。再结合德国文类似文评想试图发挥何种作学批评的16字特点追问,

用?如果旨在引导读者、诱导舆论,是否等同于愚化读者?如果为作品做读者宣传,又是否证明德国读者已同“洗脑”,而批评家在刻意随波逐流?无论样被主流媒体

如何,该文评都背离了跨文化文学交流增进民族理解的初衷,应该受到抵制。好在值得庆幸,类似缺乏客观性的文评目前数量尚少,大部分文评都站在专业、客观的译者和莫言一道,共同为德立场做评价。这些批评家、

国读者与中国当代文学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推动中德文化的互解。

4.结语

莫言作品在德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结果表明,莫言同样受到德国文学批评界与读者的作为中国著名作家,

认可,这是对中国当代文学成就的间接反馈,也侧面印证了瑞典文学院将诺奖颁给莫言之决策的正确性。今后继续促进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外传播,有助于推动国外也有助于发挥中华文化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在国际上的影响,符合文化部在《文化建设“十一五”规“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划》提出的需要国内各部门与也需要国内外译者鼎力相助。学界继续支持,

(2006)德译本Der berdruss(2009);6)《檀香刑》(2001)德死疲劳》

译本DieSandelholzstrafe(2009)

(1992)德译本Leben!(1998);苏童《罂粟之家》③余华《活着》

(1988)德译本DieOpiumfamilie(1998);阿来《尘埃落定》(1998)德译本RoterMohn(2004)

参考文献

[1]Bartmann,C.Schl fteinDuftinallenDingen.Nichtverfilmbar:Mo

Yans?BalladevomKnoblauchspr ssling“[N].FrankfurterAllgemeineZeitung,1997:10-22(Nr.245/44).

[2]Bartsch,B.ChinasWahrheitistnichtelegant:Interviewmitdemchi-.FrankfurterRundschau,2009:07-10nesischenAutorMoYan[N](Kultur)

[3]Bender,N.Dasl chelndeBewusstsein[N].FrankfurterAllgemeine

Zeitung,2002:12-03(Nr.281/34).

[4]Fessmann,M.EinrundesVollmondgesicht:feinundbrutal[N].

2003:03-10.SüddeutscheZeitung,

[5]Getschmann,D.ZwischenMauerbauundWiedervereinigung:Ten-denzenDerDeutschsprachigenJournalistischenLiteraturkritik,Metakri-tikundPraxis[M].Würzburg:K nigshausenundNeumann,1992.[6]Müller,M.Streitgespr chinderH lle[N].FrankfurterAllgemeine

Zeitung,2010-01-13.

[7]Papenfuβ,M.DieLiteraturkritikzuChristaWolfsWerkimFeuilleton:

einekritischeStudievordemHintergrunddesLiteraturstreitsumden[M].Berlin:Wissenschaftsverlag,1998.Text“Wasbleibt”

[8]Rühle,A.WiesichdieLeuteniedermachen[N].SüddeutscheZei-2009:10-14.tung,

[9]<中>Mo,Y.DasroteKornfeld[M].Trans.PeterWeber-Sch fer.

Reinbeckb.Hamburg:RowohltVerlag,1993.

[10]<中>Mo,Y.DieKnoblauchrevolte[M].Trans.AndreasDonath.

1997.Reinbeckb.Hamburg:RowohltVerlag,

[11]<中>Mo,Y.TrockenerFluβundandereGeschichten[M].Trans.

SusanneHornfeck.Dortmund:ProjektVerlag,1997.

[12]<中>Mo,Y.DieSchnapsstadt[M].Trans.PeterWeber-Sch fer.

2002.Reinbeckb.Hamburg:RowohltVerlag,

[13]<中>MoY.DieSandelholzstrafe[M].Trans.KarinBetz.Frank-furt&Leipzig:InselVerlag,2009.

[14]<中>Mo,Y.Der berdruss[M].Trans.MartinaHasse.BadHon-nef:HorlemannVerlag,2009.[15]顾16]邵[

56.

彬.莫言讲的是荒诞离奇的故事[N].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比较文学,2011(1):45-璐.莫言小说英译研究[J]2012:10-11(文化人生)

注释:

《莫言小说英译研究》①仅一文探讨过莫言作品在英语国家的译介与56。莫言作品在德语国家的译介与接接受情况,见:邵璐2011:45-目前则尚无研究论文受,

)《红高粱家族》(1987)德译本DasroteKornfeld(1993);2)②分别是:1

《透明的胡萝卜》(1985)德译本TrockenerFluβundandereGeschichten(1997);3)《天堂蒜薹之歌》(1988)德译本DieKnoblauchrevolte(1997);4)《酒国》(1993)德译本DieSchnapsstadt,(2002);5)《生

作者简介:崔涛涛,德国莱比锡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助理、翻

译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德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与跨文化交流。

收稿日期责任编校

2012-11-05通

·108·


相关文章

  •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
  • 当代阅读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 富胜利 杨建丽 一. 由观念的认同与疏离 马尔克斯对 20 世纪后期中国文学的强烈刺激与 深刻影响, 已成为文学史上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比 较文学家约瑟夫・T・肖认为: "各种影响的种子都 ...查看


  • [红高粱家族]在美国的翻译和传播
  • 自1981年以来,莫言的作品先后被翻译成英.法.德.日.意.韩等二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除波兰文.挪威文.葡萄牙文和希腊文之外,<红高粱家族>无一例外都是莫言作品中被首先翻译的.可以说,<红高粱家族>是国际社会了解莫 ...查看


  • 译介中国故事 如何克服文化差异?
  • 译介中国故事 如何克服文化差异?(文学新观察) 宋 庄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1月11日   第 07 版) "如果说文学是人类始终需要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作家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建造者和守护者,那么文学 ...查看


  • 新世纪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 发布时间:2016/12/290:20:07来源:论文联盟 开放社会的特征之一,是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彼此尊重和相互交流.对于新世纪中国文学而言,开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在交流方式上,又有自己的阶段性特点.照一般的理解,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随 ...查看


  • 3(议论文阅读)
  • 三 (议论文阅读) [基本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这 ...查看


  • 桂林战时期刊文艺翻译活动的特点
  • 摘 要 桂林战时期刊文艺翻译活动是桂林战时文化(文艺)的一部分,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1)文艺译作数量惊人,涉及期刊种类繁多,读者面广:(2)名家云集,翻译队伍涉及壮.中.青三代,并以中年为主:(3)期刊出现翻译连载和" ...查看


  • 毕业论文初稿2
  • 目 录 序言 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马原小说创作为例 第一章 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节 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 第二节 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寻根文学对其的接受与创造 (2)先锋文学对其的继承与超越 第三节 中国作 ...查看


  • 诺贝尔文学奖将于11日揭晓 莫言村上春树成热门
  • 2012年10月09日03:16环球时报刘仲华 段聪聪我要评论(99) 字号:T|T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10月8日开始的一周,是诺贝尔各奖项集中公布的时间.决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瑞典文学院当天宣布,今年的文学奖将于11日13时揭晓.不过, ...查看


  • 莫言赴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猜猜他的获奖感言会说什么?
  • 12月5日,莫言携夫人.女儿及数名翻译,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前去瑞典领诺贝尔文学奖.发表获奖感言时,第一句话说什么?莫言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现在也不知道,等我找找历届诺贝尔获奖者的演讲稿,看看他们第一句话怎么说的,我就怎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