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生品社教学策略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策略

一、生活体验式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

1.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获得直观印象和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感悟道德认识。

操作要领:课前,教师根据主题的特点,引导或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参观访问、实地观察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也可鼓励学生把即将要学的内容与家长进行讨论。

2.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学习目标:让学生迅速进入情感状态,形成认知,产生情感。

操作要领: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正在进行着的现实生活,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引发学生的体验,

(2)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学习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操作要领:教师利用学生课前活动的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交流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

(3)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学习目标:引领学生运用道德认知讨论辨析道德行为,强化道德体验,深化

道德情感。

操作要领:教师在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种教学

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讨论、辨析、反思、评价等方式来丰富获得的

情感体验,强化道德认识。

3、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学习目标:通过课后实践不断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

惯。

操作要领:课后加强实践活动,把活动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去深入体

验,重构新的生活,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二)策略解读

本教学策略适用于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关生活体验

的教学内容。

本教学策略共分三步,即课前体验,初步感悟;课中体验,深化感悟;课后

践行,内化感悟。其中课中体验深化感悟又分三步(引入话题,唤醒生活;合作

学习,体验生活;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道德是生活的道德,把道德教育独立于生活之外,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课程标准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位为“以生活为基础”,

其意旨鲜明,人性突出。一方面指出道德的主要源泉是儿童已有的生活逻辑和现

实生活状况,明确了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之中,道德教育应该是一个在生活中

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辨证过程,是品德与生活在彼此交融中达到教育臻化的过

程。而所谓“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更是要求这一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实

践密切联系,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品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化和

个性化统一的认知体系。该教学策略充分体现了本课程“生活”特点,以“自主、

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感受、体验、领悟

生活,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充满好奇和欢乐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

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

1.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人的生活世界是直观的、具体的,因而也是丰富多彩的。德国杰出的思想家

胡塞尔指出:“只有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才能满足人在理智、情

感、意志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基于这种考虑,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儿童是在真

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相对社会这个大课堂

来说,课堂生活在时间是短暂的,在内容上是狭窄的,要让学生对这个世界体验

得深刻,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上社会。因而重视课前的体验是非常必要的。

课前体验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实效性。要保证实效性必须做到三点:①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把握要科

学客观,符合学生实际。②体验的内容要充满生活性和真实性,避免脱离生活实

际,使学生能够真正入情入境。③体验的目标要明确具体,让学生有目的地去体

验。同时教师要根据主题的特点,引导或指导学生进行体验。

(2)过程性。课前体验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真正的去“体”去“验”,这就

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方法,使学生全身心参与体验。

(3)方式多样性。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兴趣与实际,

使体验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

同时教师在课前也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内容有二:一是对主题内容的深入调

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都需要教师进行深入调研,切忌教师不进行调研,

而凭想像去想当然而定;二是学生情况的调研,由于学生个体种种情况的不同,

必然造成体验方式、方法及结果的不一,因而教师深入了解学生也是课前重要的

调研内容。

2.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同时孩子的兴趣又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非

常容易转移。课的开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

生的课前体验,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激起情感体验,让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

(2)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即是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

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

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

①活动性。活动是品德课程的主要形态。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直接参与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表现、游戏等各种活动产生真实

的感受和情绪体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

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②自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

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

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体验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③开放性。教学内容要开放,要从教科书拓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

的题材;教学形式要开放,采用学生喜欢的多样化的活动形式、研究方法、表现

和交流方式;学习空间要开放,在空间上要进一步拓展,鼓励学生在教室外进行

学习。

④目标性。任何活动必须要有目标,而这一目标必须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

这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表现。没有目标和目标不明确的活动只能浪费时间。

而目标关键体现在问题的提出上,不管是在具体的活动之前明确提出的问题或在

活动中能让人明显感觉到的潜在问题,总之要让问题成为目标达成的催化剂。而

问题必须是围绕教学目标提出来的、能引起学生思考,在活动中能有所感悟的问

题。

(3)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因此,

教师应该在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评价、反思等形式,

深化道德认识,引导学生生活。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个体性。体验的个体性是由人自身的差异决定的。人是有差异的,人的知

识基础、能力、生活经历经验及心理品格等等因素的差异使人的体验呈现出个体

性。而道德教育必须要建立在个体真实体验基础上才更有效。教学中,教师必须

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在观察、倾听、交流中发现学生的表情变化,感知他们

的心理变化,透察他们的思想变化,然后集中自己的智慧,围绕体验目标即教学

目标,通过一个问题的启发引导、一个肯定式的语言评价、一个简短精炼的总结,

引起学生自我反思,使学生的个体体验和个体感悟,被引导到一个共同体验和共

性感悟中来,使学生的自我建构不断完善、提升。如果不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

只是强调自己所要的目标,而生拉硬拽地去总结发表教师的演讲,那么这样的道

德教育将失去魅力,失去它真正的效果。

②激励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教学中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

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反之则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在学生交流、评价、反

思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和促进,当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后,

不论交流得是否令人满意,都要给学生一句勉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

心的微笑,或是让全班同学给他掌声,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③引导性。围绕问题进行分析、交流之后要形成一种认识:即道德观点,道

德规范,道德准则等。在交流形成这一观点的过程中,要体现教师的有效引导。

在学生发言中,教师要真诚倾听学生的心声,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体验、学生的

认识层面,然后找到学生的感悟,通过及时地肯定评价,有效的问题铺垫,关键

的总结提升,帮学生建构起正确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3.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课后践行是课程性质所决定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融思想品

德教育和社会基础知识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作为一门生活

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它方面

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于生活世界,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

去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总之,“从

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为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

织学生利用所学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

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体验现实生活,有效地帮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

道德行为,达到知行统一。

课后践行也是学生道德形成所必需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只有通过实践才

能不断深化,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陶行知先生就认为:幼年人不

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学校的教育任务就在于把学校与社会、教育

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还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加以巩固、深化。实践证明,只有

通过课后践行,才能帮助学生理清“知善—乐善—行善”的关系,让学生既“知

善”、“乐善”,更要“行善”。学生“行善”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

课后践行的方式有:

(1)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一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探求知识、情感体验、道德

实践的停止,更应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应该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

情向课外扩展延伸,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

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

德品质。

(2)利用班队等活动课践行。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所呈现的教材,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学

生德育文本资料,而且是活页的、可让教师和学生随机取用的教育素材和话题。

因此,我们必须走出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要,再重组教学内容,

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学校的晨会、班会、队活动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

育的最佳时间,我们应该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和这些活动课相结

合,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

(3)开展多个主题活动践行。

利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演绎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育主题,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儿童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童们在一系列

的主题活动中反复体验感悟,有利于儿童内化道德认识。

(课题组)

(三)案例《认识好朋友》

教材分析:

《认识好朋友》是《品德与生活》一年级第三单元《我的同学和老师》这一

主题单元的一个二级主题活动,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老师和同学,与老师、同学交

朋友;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主动让别人认识自己,消除与人交往的陌生感和羞怯

感;表达对老师和同学的喜爱,锻炼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的能力。

因此,本次活动设计,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为主体,从“我”的角度

主动让别人认识自己主动争取与别人交朋友。老师从不同的层面引导学生认识老

师和同学,和他们交朋友,体验认识朋友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大胆向同学介绍自己,认识新同学。

2.培养乐于和同学、老师交往的情感,初步体验作为集体一员的快乐。

3.学会和同学相处,喜欢和同学、老师做朋友。

4.知道同学可爱的地方,和同学在一起活动感到高兴。

活动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老师在课前引领学生做了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如

(1)老师引导学生课前在家庭里或在小伙伴中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先亮出

自己的可爱之处(如唱歌、跳舞、弹琴、绘画、写字…..),以树立孩子们的自信,

同时也为课堂中的“介绍自己”这个环节做个铺垫。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刚入学不会写字),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和

家长一起制作充满个性的小名片,初步感知如何向别人介绍自己。

(3)课前在老师的带领下与好朋友一起做游戏,引领学生体会和好朋友在 一起的快乐,激发孩子们想认识更多好朋友的欲望。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师:刚才老师看见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玩得真开心。可是我有一点不高兴,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没有一个小朋友找我玩的,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交个朋

友?想不想认识更多的新朋友?那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好朋友!

(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话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交友

经验和正在进行着的现实生活,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引发学生的体验,让学生

迅速进入想交朋友的情感状态。】

2.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活动一:请你认识我

师:首先就从认识我开始吧!作为朋友是要互相了解的,你们想知道我什么

呢?这么多小朋友想问啊!我都忙不过来了,干脆我给大家做个自我介绍吧!小朋友可要听仔细了啊!

(配乐介绍)小朋友们好,我叫胡艳!今年我25岁了,我的家在临沂市的最南面——郯城县。平时我喜欢看书,听音乐,做运动。最大的爱好就是说普通话,瞧,这就是前两天在我们那举行的“郯城县首届农行杯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奖赛”的比赛现场。(点击照片)她是谁啊?对,就是我!看我还得奖了呢!我很喜欢交朋友,在这次比赛中我就交了一位小朋友呢!

【借助多媒体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实践】

师:小朋友们,你们记住我了吗?记住我什么了?(学生回答:姓名、年龄、住址、爱好。老师点击出示字幕,明确知识点。)

师:小朋友听得真棒,上课就应该认真听讲!可是我还不认识你呢,谁能像老师一样勇敢地介绍自己!也可以把自己的姓名、年龄、住址、爱好说给大家听!

(老师用“小能手”玩具作为奖品,来激励学生勇敢大方的介绍)

生:(模仿老师进行自我介绍,并大胆展示自己的特长:唱歌、跳舞、弹琴、吹葫芦丝、写字等等)

师:刚才小朋友像老师一样介绍了自己。但除了说说自己的姓名、年龄、住址、爱好之外,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方面要向大家介绍的呢?比如:班级,生日等等!

(学生思维发散地说一说)

师:小朋友真勇敢,不仅向大家介绍了自己,还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精彩的表演!让我看看,还有的小朋友没有来得及展示,怎么办呢?老师给你们出了个主意。(发给小组长“小能手”玩具)看,小组长那有,你们可以在小组里说给大家听一听,小组长同样也会奖你一个“小能手”的,好吗?当一个同学说的时候,其他的小朋友可要认真的听,能做到吗?那好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吧!

(学生在小组里说,展示自己,教师巡视各组,适时进行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面向全体,同时鼓励学生在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学会尊重别人,欣赏别人。】

师: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拿到小手了?好,你们知道这个小手代表什么吗?

它代表着自信!无论在什么场合,面对什么人,我们都要勇敢地表现自己,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能做到吗?

【通过小组内同学的互动,引导学生把自己推荐给更多的同学,认识更多的朋友,体验交朋友的快乐。】

活动二:认识好朋友

师:有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今天也在这儿呢!你们知道它是谁吗?(张贴米老鼠图画)米老鼠有好多好朋友呢,他们都是谁呢,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介绍吧!

(播放课件:米老鼠向大家介绍好朋友唐老鸭、米琪等,邀请大家也介绍自己的好朋友。)

师:小朋友,你们有好朋友吗?把你的好朋友请上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分别请好朋友,来介绍他们的优点,说说为什么喜欢和他们在一起。) 师:每个小朋友是不是都有好朋友啊?真不错,其实只要我们能够互相认识,经常在一起做游戏,我们大家都能成为好朋友,你们说是吗?来,你们找一找你的好朋友围成圈圈,我们一起来做“吹泡泡”游戏好吗?

(好朋友在一起愉快的游戏)

【和同学做朋友就要学会欣赏同学,由衷地夸奖同学,学习他的优点。这一环节,教师能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引导他们从细小之处去发现和欣赏同学的可爱与长处,介绍并夸夸自己的朋友,体验认识朋友、夸朋友和被朋友夸的快乐,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感,学会结交好朋友。】

3.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交友大联欢:

师:小朋友玩得开心吗?米老鼠看到大家玩得那么开心,心理直痒痒,也想和你们一起玩,怎么办呢?那我们和米老鼠一起来个大联欢怎么样?

(播放联欢开始的课件。老师戴着米老鼠的头饰,参加学生活动)

“米老鼠”:小朋友们好,很高兴见到你们,我来当主持人!

节目一:共唱友爱歌

“米老鼠”:首先好朋友在一起,叫要唱歌!我们一起唱《团结友爱歌》好吗?

(“你帮我来梳梳头,我帮你来扣纽扣,团结友爱手拉手,我们都是好朋友” 师生边唱边做动作)

“米老鼠”:小朋友们,除了歌里唱的你帮我来梳梳头,我帮你来扣纽扣之外,好朋友之间还可以互相帮助做什么呢?

(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做什么!)

“米老鼠”:小朋友们说得真不错,同学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你们能做到吗?真是团结友爱的好孩子!

【 以唱友爱歌的形式,轻松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正确引导孩子认识到学生、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节目二:交友大转盘

“米老鼠”:下面进行第二个节目,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

(播放课件,出现转盘的课件)

“米老鼠”:想不想玩?玩之前可要听清楚游戏规则,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点击转盘,指针指到哪,你们这个小组要完成相应的题目!哪个小组先来?

(各小组来点击,并完成响应的题目)

“米老鼠”:小朋友们这个游戏好玩吗?其实真正好玩的,不是这个大转盘,而是因为我们是和好朋友在一起,才觉得开心的是吧?

【游戏活动是孩子们交往的一种重要载体,这个环节安排孩子们玩“交友大转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扩大交往范围,增强乐于交往的意识,内化已有的道德认知。】

节目三:交大朋友

“米老鼠”:朋友多,快乐就多,下面我们继续交朋友,第三个节目——交大朋友!大朋友在哪呢?下这看,我们周围的老师就是大朋友,想不想和他们交朋友啊?那我们送他们什么礼物呢?(生举起手中自制的小名片)行,可以带上课下在爸爸妈妈帮助下制作的小名片!举起来,给我们的新朋友看看!多漂亮啊!我呀还要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人家老师说了,哪个小朋友介绍得精彩,表现得棒,他们就愿意和你交朋友收下你的名片!并且还要回送你小礼物呢!你们有没有信心让老师收下我们的名片?小朋友先别急,万一我们没有介绍好,人家老师不和你交朋友,多难为情啊!我们还是先演演吧!

(师生一起演演)

“米老鼠”: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最有礼貌,最勇敢,交的朋友最多!带着你

的名片出发吧!

(小朋友拿着名片和老师交朋友)

“米老鼠”:小朋友,你们交到大朋友了吗?从你们脸上的笑容和你们手里的

礼物,知道你们收获一定不少,高兴吗?

【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充分体验到认识好朋友的快乐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

识面,再次创设体验情境,扩大交友范围——交大朋友(听课老师),继续引领

学生运用已有的道德认知(正确的交友方法)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怎样与老师

交朋友),强化已有的认知体验,深化乐于与老师、与同学交朋友的道德情感,

引导学生继续学会与他人交往,继续体验交友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在生活中发

展,在发展中生活的目的。】

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师:(摘掉头饰)虽然,交友大联欢结束了,但好朋友却永远在我们身边,

希望你们在课下能勇敢地向别人展示自己,经常和好朋友做游戏,多交新朋友,好吗?

(点击课件,出现“和好朋友在一起,快乐永相伴”)

师生共读:“和好朋友在一起,快乐永相伴”。

【课后延伸让学生继续交朋友,享受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把行为认知 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让学生用课堂上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实践,去

深入体验,从而把活动引向纵深,实现德育的实效性。最后的一句话,更坚定了

朋友多快乐就多的信念。】

(郯城县教研室 管红红 郯城县马头中小 胡艳)

二、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

1.课前初探

学习目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主题进行初步探究,并提出困惑。 操作要领:在课前,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协助学生确定探究目标,帮助学生制订探究方案,并适当指导探究方法。学生根据方案或自主或协作实施探究活动,获取一定的信息,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

2.课中深究

(1)汇报展示,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汇报展示“课前初探”的收获和困惑,并对困惑进行探究。 操作要领: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汇报展示“课前初探”的收获和困惑。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对课前的困惑、问题进行探究。

(2)感悟深化,提升认识

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深化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操作要领: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情况,引导学生简要进行归纳、概括探究要点,在反思、评价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探究,深化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3)生成问题,拓展延伸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对前面的探究收获进行回顾,引发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探究兴趣。

操作要领:教师引导学生对前面的探究进行简要回顾,对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主动性予以肯定。在此基础上,创设新的情境,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引领学生将探究实践拓展延伸至课外。

3.课后实践

学习目标:结合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更深入的实践,进一步验证形成的观点。

操作要领:课后,引导学生根据生成的新问题制订新的探究方案,进行更深入的实践,进一步验证形成的观点,进一步关注社会生活,锻炼才干和意志。

(二)策略解读

本教学策略适用于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关问题探究的教学内容。

本教学策略共分三步,即课前初探、课中深究、课后实践,其中课中深究又分为三步(汇报展示,合作探究;感悟深化,提升认识;生成问题,拓展延伸)。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解决教学是课标倡导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性的教学方式。英国科学家波普尔更是提出了具体的科学进化公式“问题—假说—否认—问题”,把问题作为认识活动的起点和终点。要让学生成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习的主人,必先让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拥有问题,让问题成为课堂前进的动力。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正是努力体现上述思想与理念,把课前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惑当作课的开始,把学生探究中再生的“越来越深化”的新问题作为课堂的归宿,努力变过去的“去问题教学”为“生问题教学”,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具有创新意义。

1.课前初探

课前初步探究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主题进行初步探究,并提出困惑。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两个强调:

首先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课前的探究就是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要让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扎实高效,必须做到:

探究的问题要具体。要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扎实高效,探究的问题必须具体,否则会造成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任务,结合课时目标,组织学生确立主题,提出要探究的问题。问题可以由学生或教师提出,难度上要深浅适宜,利于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的材料要充足。缺少材料的探究,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围绕问题的各种相关资料是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不可缺少的,也是探究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因此,教师平时要多注意收集资料,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

探究的环境要开放。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有许多教学都离不开生活环境,因而要学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就必须让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环境,而每位学生所处的具体环境也不尽相同,所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时,要尽可能地开放环境,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实践的空间。

其次要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课前除了协助学生确定探究目标,帮助学生制订探究方案,更重要的是适当地教给学生一些自主探究方法。探究方法主要有:

自已读书学习的方法。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更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获得知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己读书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这也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学生读书时,要引导他们学会联系学习内容,带着问题读书或自行设置问题,进行自读自悟的方法。

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21世纪,人类面临的是一个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上充满了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囿于仅有的教材,而应指导学生自由学习,广泛涉猎,并学会迅速找到正确的信息源,并善于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的方法。

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这是教师将学生引入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第一步。“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养成勇于探究、敢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2.课中深究

(1)汇报展示,合作探究

在整节课中,要让问题得到充分探究、情感得到真切体验、认识获得正确提升,本步是关键。

本步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汇报展示,丰富认识。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汇报展示课前初探的收获和困惑。在汇报展示中,一方面让学生分享了各自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碰撞了思维,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认识。

二是合作探究,达成共识。针对学生课前探究中的困惑,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各抒已见,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在合作去伪存真,达成共识。

在本步教学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汇报要充分。

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教师采取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汇报展示,汇报一定要充分,要充分展示学生在课前探究的所疑、所惑、所想、所思,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状态,为下面知识的理顺、重点探究问题的确定、深入的体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合作要灵活。

教师可根据需要确定合作深究的形式。生生合作:同桌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小组合作:四个或六个人一组,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思维互补,使思路更开阔,分析更透彻,结论更准确;集体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

气氛要和谐。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才能敢想、敢说、敢问。要让汇报展示的充分、合作探究的彻底,必须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谐愉悦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当作朋友,帮助学生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心理及个性得到正常发展。

首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一定要在潜意识里消除“师道尊严”的传统

思想,在课堂上,要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老师既是师长又是最可亲近的朋友。教师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解答或组织讨论,要极力避免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讽刺和挖苦。

其次,教师要理解和关心学生,正确对待学生的学习错误。在教学中,既然要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的探索,鼓励学生发现、创新和实践,那么教师就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充分理解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幼稚言行。学生说错了,做错了,都有其内在原因。教师都要给予一种错了不要紧,只要勇于改正的安全感。教师尤其要关心“差生”,要多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以引导鼓励,绝不能嘲笑挖苦,更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作为教师应该懂得,教师的“导”字,不是“导”几个优生,而是导每一个学生,唤起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潜能的实现,这才是教学的本质。

(2)感悟深化,提升认识

本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总结深化。在学生充分汇报展示、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简要进行反思、评价,深化学生的认识。

第二个层次:深究提升。

教师再次创设探究情境(如补充资料),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探究,运用形成的观点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目的在于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认识。

为达到以上目标,本步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研讨要深入。

研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思维、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尤其是能让学生的认识更深入,思考更深刻。在研讨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各抒已见,相互交流,明辨是非,以求得正确的结论。组织学生研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同桌交换意见、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在研讨中,教师应以引导为主,不要过早下结论。当一个学生回答后,教师不应在未问其他学生的情况下匆忙裁定,或一旦说对了,就转移话题不再深入。无论是有无标准答案的研讨,教师都

要对各种意见情况进行总结归纳,给予充分的肯定,以便促使多数学生以较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

二是评价重激励。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不容忽视的环节,是促使学生深入感悟的有效手段,在本步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动力。

全面评价。教师不以书本知识作为评价的唯一内容,而是扩展到学生的各个方面,既评价书本知识,又评价各项能力、思想情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注重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注重的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认识形成的全过程。充分运用形成性评价,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调节和矫正,从而真正达到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采用鼓励性评价。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创见,发表不同意见,充分主动地表现自我。鼓励学生多思考发问,鼓励学生多创造性学习,鼓励学生多探究问题。建立“表现——鼓励——成功——喜悦”的良性循环的教学机制,使学生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力量,去获得不断的成功。

(3)生成问题,拓展延伸

问题解决了,并不意味教学任务完成了,问题解决教学旨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追根寻源,让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再一次产生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将学生由课堂生活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真正做到课终而“曲”未了。

本步的运作流程是:①回顾。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作出客观性的评价,并对成果比较显著的学习小组和有创见的个人进行适当的激励和赞扬。同时以点带面引导学生顺藤摸瓜,及时整理思维路线,总结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发散。围绕已解决的问题,再一次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及时巩固和强化学习成果。③引动。学生在发散性思考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找不到答案的“越来越深化”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又牵动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课本走向生活,从而使新问题成为延伸《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的纽带。④展览。在学生探究新问题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展现学生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或开评比会、或推荐投稿、或公开演示,让学生充分享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激发更加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欲望。①、②、③可在课上进行,④可在课

下完成。

3.课后实践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教师要立即引导他们学以致用,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推动探索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课后实践内容要坚持从实性。

学生和教师在设计课后实践内容,务必要坚持从实性。坚持从实性就是要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和教学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去设计任务。第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实际,去设计学生可接受的实践内容,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求知要求和不同的知识侧重。所以实践内容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内容侧重。第二、要根据学生生活的实际去设计真实的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产生真实的体验,感受到情境的真实,任务的真实,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第三、要根据当前教学条件的实际去设计实践内容。我们既不能一味地追时尚,赶时髦,离开现实条件去做表面文章,也不能怕麻烦、求省事,浪费我们现有的教学资源、因循守旧。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挖掘现有的校内外教学资源,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2.要把任务研究清楚。

如果学生连任务都没有搞清楚,那么就无法保证学生准确而高效地完成任务。学生不清楚或不明白要实践的具体内容,就无从下手,也很可能造成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所做的大量工作,所花的大量心血,到头来成为“无用功”。所以,课后实践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把任务分析明白、研究清楚,让学生树立做事严谨的好习惯。

3.要留有展示和汇报的时间。

学生们完成一项任务,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心血,如果没有展示,会产生失落感,以后就会丧失完成任务的原动力。而且,假如我们只重研究开端不看重研究结果,学生也会产生无所谓的态度,那么课后实践就会失去它的意义。

4.重视并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结果。

要重视并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结果,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针对学生结果给予科学的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也可以将学生结果作为期末综合评价的一部分,使学生产生原动力。教师不管采取怎么样的评价方式,只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动力即可。学生有了原动力,我们将能更好地开展课后实践活动,达到时半功倍的效果。

5.做好学生的坚强后盾 。

小学生能力有限,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需要教师的个别辅导与帮助。特别是农村、乡镇学校,更需要教师为其提供信息、资料,帮助他们一起完成任务。所以教师不要认为只要帮助学生针对课后实践的问题研究清楚了,下面都是学生的事,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我们应该全程关注,给学生以及时地帮助。这样学生们才能有效地完成课后实践,否则很多实践内容又成了一句空话。

(课题组)

(三)案例 《小心,病从口入》

教材分析:

“小心,病从口入”是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一单元的第三个板块主题,本主题主要是在儿童学习前两课的基础上,在初步懂得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营养,不要偏食等健康常识的前提下,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通过参与 “安全饮食”“吃的习惯”等探究活动,体验合理饮食文明用餐的乐趣,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究或解决问题。

“吃”对于正处于身体发育成长阶段的孩子十分重要,但他们对饮食健康常识知之甚少,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和体验,孩子们对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自己设计午餐的过程中,在一日三餐中隐隐约约感受到了自己的某些不良习惯,此时他们迫切希望参与到实践中去,通过对自己迷惑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究,在与他人的合作探究中获得积极的体验,以便改正自己的不良饮食习惯。

教学目标:

1.情感方面:引导学生从探究活动中体验合理饮食,文明用餐的乐趣。

2.行为与习惯:通过询问家长.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感悟饮食中的科学道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前收集,课中探究,初步学会辨别有害食品,认识细菌对人体的危害,时刻小心“病从口入”。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课件都在教师用书后面的光盘里头)各种未洗的水果、部分食物卡片、显微镜。

2.学生准备:

(1)课前询问家长或查阅资料,了解哪些食品是有害的。

(2)部分带包装的过期食品。

(3)不认识的野果图片。

活动过程:

一、课前初探。

课前让儿童通过各种媒介(询问家长、询问别人、有条件的从网上了解等)了解并认识有害食品。并提出困惑,如:怎样辨别有害食品呢?遇到有害食品怎么办?为学习“小心,病从口入”做好充分的资料和问题准备。

二、课中深究

1.汇报展示,合作探究

(1)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同学们,从你们红朴朴的小脸上看得出来,你们的身体很健康,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我们有爸妈的疼爱。

生:我们不挑食。

生:我们很会吃。

„„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因为吃而给自己带来过什么麻烦呢?

(2)汇报展示,提出问题

师:老师让大家在课前搜集有关有害的食品,大家完成的怎么样?

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展示,说出你的收获,提出你的困惑。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展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在小组充分汇报展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的交流。

师: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小组的收获及困惑向全班进行交流。

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生:喝生水为什么会闹肚子?

生:吃多了为什么会难受?

生:变了质的饭菜妈妈咋不让吃?

生:脏了的水果上面有什么?

生:我们为什么不能多吃生冷的食物?

„„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下列一些:

哪些食物不能吃?

冷食为什么不能多吃?

怎样注意饮食卫生?

饭桌上的哪些习惯是不好的?

(3)分工协作,自主探究

师:那么,我们该怎样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请同学们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结合成探究小组。

学生根据刚才提出的问题,划分小组,制定探究方案。

教师适时调控学生的组合情况,帮助其分成探究活动小组,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4)得出结论,达成共识

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学生逐组汇报,让全班同学分享探究成果。

2.感悟深化,提升认识

活动一:观察细菌,认识危害

在显微镜下观察刚买来的水果表皮和未洗的手的细菌,分工合作,做好记录。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讨论,从而明白肉眼看不见的细菌无处不在。接着播放课件,一群可恶的细菌出现在画面上,那难看的形象,古怪的声音立刻引起孩子

们的反感——细菌真恶心,从而在心里上开始排斥细菌,产生憎恶的感情。

师:同学们很讨厌细菌,那么你们可曾知道细菌是怎样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的呢?

活动二:观看动画故事,了解小军和小文病倒的原因。

播放故事:胃的自述。

故事以胃的自述的方式讲述了在孩子的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两个孩子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给自己的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

看完故事后,合作探究:小军和小文为什么心病倒了?引导孩子们运用从上一环节中获得的知识,经过交流、争辩后明白“路摊的食品不卫生,我们的小手上沾满了细菌,生吃的瓜果上有细菌„„从而牢牢记住——病从口入。

活动三:习惯聊天室

在小组内聊一聊,吃东西时有哪些习惯,最后,把良好的习惯记录下来 。 汇报交流:说说同学们或者自己有哪些吃饭的习惯,教师将好的习惯和不好的习惯,分别列出,学生讨论这些习惯对自己的影响,并说出如何培养这些好习惯,改正不好的习惯。

活动四:“我是小医生”

开展“我是小医生”活动,通过给班里胃不舒服的同学开药方,懂得怎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五:习惯监督岗

师生共同商定一个自我评价表后打印给学生,请家长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生成问题,拓展延伸

在学生获得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回顾反思,生成新问题。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说出自己的收获,把细菌对人体的危害,把自己对身体的关注用真挚的心表现出来,并把自己的思考向课外拓展延伸。

师:那么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吃的知识?

学生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师:这些问题,同学们课下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搜索解决,如上网、查阅

图书、向专家咨询,把查阅到的资料、探究到的成果做成资料卡片,张贴到活动板报上。

三、课后实践

通过刚才的了解,我发现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关于吃的知识,请你们根据自己确立的新问题,用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方法,在课下继续探究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让我们行动起来,做生活的有心人,做知识的探索者,成为讲究饮食卫生的小博士。

(郯城县教研室管红红)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策略

一、生活体验式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

1.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获得直观印象和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感悟道德认识。

操作要领:课前,教师根据主题的特点,引导或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参观访问、实地观察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也可鼓励学生把即将要学的内容与家长进行讨论。

2.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学习目标:让学生迅速进入情感状态,形成认知,产生情感。

操作要领: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正在进行着的现实生活,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引发学生的体验,

(2)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学习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操作要领:教师利用学生课前活动的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交流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

(3)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学习目标:引领学生运用道德认知讨论辨析道德行为,强化道德体验,深化

道德情感。

操作要领:教师在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种教学

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讨论、辨析、反思、评价等方式来丰富获得的

情感体验,强化道德认识。

3、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学习目标:通过课后实践不断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

惯。

操作要领:课后加强实践活动,把活动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去深入体

验,重构新的生活,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二)策略解读

本教学策略适用于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关生活体验

的教学内容。

本教学策略共分三步,即课前体验,初步感悟;课中体验,深化感悟;课后

践行,内化感悟。其中课中体验深化感悟又分三步(引入话题,唤醒生活;合作

学习,体验生活;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道德是生活的道德,把道德教育独立于生活之外,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课程标准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位为“以生活为基础”,

其意旨鲜明,人性突出。一方面指出道德的主要源泉是儿童已有的生活逻辑和现

实生活状况,明确了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之中,道德教育应该是一个在生活中

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辨证过程,是品德与生活在彼此交融中达到教育臻化的过

程。而所谓“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更是要求这一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实

践密切联系,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品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化和

个性化统一的认知体系。该教学策略充分体现了本课程“生活”特点,以“自主、

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感受、体验、领悟

生活,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充满好奇和欢乐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

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

1.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人的生活世界是直观的、具体的,因而也是丰富多彩的。德国杰出的思想家

胡塞尔指出:“只有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才能满足人在理智、情

感、意志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基于这种考虑,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儿童是在真

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相对社会这个大课堂

来说,课堂生活在时间是短暂的,在内容上是狭窄的,要让学生对这个世界体验

得深刻,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上社会。因而重视课前的体验是非常必要的。

课前体验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实效性。要保证实效性必须做到三点:①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把握要科

学客观,符合学生实际。②体验的内容要充满生活性和真实性,避免脱离生活实

际,使学生能够真正入情入境。③体验的目标要明确具体,让学生有目的地去体

验。同时教师要根据主题的特点,引导或指导学生进行体验。

(2)过程性。课前体验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真正的去“体”去“验”,这就

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方法,使学生全身心参与体验。

(3)方式多样性。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兴趣与实际,

使体验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

同时教师在课前也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内容有二:一是对主题内容的深入调

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都需要教师进行深入调研,切忌教师不进行调研,

而凭想像去想当然而定;二是学生情况的调研,由于学生个体种种情况的不同,

必然造成体验方式、方法及结果的不一,因而教师深入了解学生也是课前重要的

调研内容。

2.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同时孩子的兴趣又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非

常容易转移。课的开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

生的课前体验,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激起情感体验,让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

(2)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即是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

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

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

①活动性。活动是品德课程的主要形态。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直接参与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表现、游戏等各种活动产生真实

的感受和情绪体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

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②自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

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

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体验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③开放性。教学内容要开放,要从教科书拓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

的题材;教学形式要开放,采用学生喜欢的多样化的活动形式、研究方法、表现

和交流方式;学习空间要开放,在空间上要进一步拓展,鼓励学生在教室外进行

学习。

④目标性。任何活动必须要有目标,而这一目标必须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

这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表现。没有目标和目标不明确的活动只能浪费时间。

而目标关键体现在问题的提出上,不管是在具体的活动之前明确提出的问题或在

活动中能让人明显感觉到的潜在问题,总之要让问题成为目标达成的催化剂。而

问题必须是围绕教学目标提出来的、能引起学生思考,在活动中能有所感悟的问

题。

(3)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因此,

教师应该在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评价、反思等形式,

深化道德认识,引导学生生活。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个体性。体验的个体性是由人自身的差异决定的。人是有差异的,人的知

识基础、能力、生活经历经验及心理品格等等因素的差异使人的体验呈现出个体

性。而道德教育必须要建立在个体真实体验基础上才更有效。教学中,教师必须

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在观察、倾听、交流中发现学生的表情变化,感知他们

的心理变化,透察他们的思想变化,然后集中自己的智慧,围绕体验目标即教学

目标,通过一个问题的启发引导、一个肯定式的语言评价、一个简短精炼的总结,

引起学生自我反思,使学生的个体体验和个体感悟,被引导到一个共同体验和共

性感悟中来,使学生的自我建构不断完善、提升。如果不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

只是强调自己所要的目标,而生拉硬拽地去总结发表教师的演讲,那么这样的道

德教育将失去魅力,失去它真正的效果。

②激励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教学中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

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反之则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在学生交流、评价、反

思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和促进,当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后,

不论交流得是否令人满意,都要给学生一句勉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

心的微笑,或是让全班同学给他掌声,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③引导性。围绕问题进行分析、交流之后要形成一种认识:即道德观点,道

德规范,道德准则等。在交流形成这一观点的过程中,要体现教师的有效引导。

在学生发言中,教师要真诚倾听学生的心声,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体验、学生的

认识层面,然后找到学生的感悟,通过及时地肯定评价,有效的问题铺垫,关键

的总结提升,帮学生建构起正确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3.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课后践行是课程性质所决定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融思想品

德教育和社会基础知识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作为一门生活

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它方面

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于生活世界,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

去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总之,“从

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为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

织学生利用所学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

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体验现实生活,有效地帮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

道德行为,达到知行统一。

课后践行也是学生道德形成所必需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只有通过实践才

能不断深化,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陶行知先生就认为:幼年人不

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学校的教育任务就在于把学校与社会、教育

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还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加以巩固、深化。实践证明,只有

通过课后践行,才能帮助学生理清“知善—乐善—行善”的关系,让学生既“知

善”、“乐善”,更要“行善”。学生“行善”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

课后践行的方式有:

(1)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一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探求知识、情感体验、道德

实践的停止,更应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应该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

情向课外扩展延伸,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

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

德品质。

(2)利用班队等活动课践行。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所呈现的教材,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学

生德育文本资料,而且是活页的、可让教师和学生随机取用的教育素材和话题。

因此,我们必须走出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要,再重组教学内容,

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学校的晨会、班会、队活动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

育的最佳时间,我们应该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和这些活动课相结

合,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

(3)开展多个主题活动践行。

利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演绎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育主题,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儿童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童们在一系列

的主题活动中反复体验感悟,有利于儿童内化道德认识。

(课题组)

(三)案例《认识好朋友》

教材分析:

《认识好朋友》是《品德与生活》一年级第三单元《我的同学和老师》这一

主题单元的一个二级主题活动,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老师和同学,与老师、同学交

朋友;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主动让别人认识自己,消除与人交往的陌生感和羞怯

感;表达对老师和同学的喜爱,锻炼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的能力。

因此,本次活动设计,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为主体,从“我”的角度

主动让别人认识自己主动争取与别人交朋友。老师从不同的层面引导学生认识老

师和同学,和他们交朋友,体验认识朋友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大胆向同学介绍自己,认识新同学。

2.培养乐于和同学、老师交往的情感,初步体验作为集体一员的快乐。

3.学会和同学相处,喜欢和同学、老师做朋友。

4.知道同学可爱的地方,和同学在一起活动感到高兴。

活动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老师在课前引领学生做了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如

(1)老师引导学生课前在家庭里或在小伙伴中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先亮出

自己的可爱之处(如唱歌、跳舞、弹琴、绘画、写字…..),以树立孩子们的自信,

同时也为课堂中的“介绍自己”这个环节做个铺垫。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刚入学不会写字),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和

家长一起制作充满个性的小名片,初步感知如何向别人介绍自己。

(3)课前在老师的带领下与好朋友一起做游戏,引领学生体会和好朋友在 一起的快乐,激发孩子们想认识更多好朋友的欲望。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师:刚才老师看见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玩得真开心。可是我有一点不高兴,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没有一个小朋友找我玩的,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交个朋

友?想不想认识更多的新朋友?那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好朋友!

(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话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交友

经验和正在进行着的现实生活,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引发学生的体验,让学生

迅速进入想交朋友的情感状态。】

2.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活动一:请你认识我

师:首先就从认识我开始吧!作为朋友是要互相了解的,你们想知道我什么

呢?这么多小朋友想问啊!我都忙不过来了,干脆我给大家做个自我介绍吧!小朋友可要听仔细了啊!

(配乐介绍)小朋友们好,我叫胡艳!今年我25岁了,我的家在临沂市的最南面——郯城县。平时我喜欢看书,听音乐,做运动。最大的爱好就是说普通话,瞧,这就是前两天在我们那举行的“郯城县首届农行杯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奖赛”的比赛现场。(点击照片)她是谁啊?对,就是我!看我还得奖了呢!我很喜欢交朋友,在这次比赛中我就交了一位小朋友呢!

【借助多媒体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实践】

师:小朋友们,你们记住我了吗?记住我什么了?(学生回答:姓名、年龄、住址、爱好。老师点击出示字幕,明确知识点。)

师:小朋友听得真棒,上课就应该认真听讲!可是我还不认识你呢,谁能像老师一样勇敢地介绍自己!也可以把自己的姓名、年龄、住址、爱好说给大家听!

(老师用“小能手”玩具作为奖品,来激励学生勇敢大方的介绍)

生:(模仿老师进行自我介绍,并大胆展示自己的特长:唱歌、跳舞、弹琴、吹葫芦丝、写字等等)

师:刚才小朋友像老师一样介绍了自己。但除了说说自己的姓名、年龄、住址、爱好之外,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方面要向大家介绍的呢?比如:班级,生日等等!

(学生思维发散地说一说)

师:小朋友真勇敢,不仅向大家介绍了自己,还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精彩的表演!让我看看,还有的小朋友没有来得及展示,怎么办呢?老师给你们出了个主意。(发给小组长“小能手”玩具)看,小组长那有,你们可以在小组里说给大家听一听,小组长同样也会奖你一个“小能手”的,好吗?当一个同学说的时候,其他的小朋友可要认真的听,能做到吗?那好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吧!

(学生在小组里说,展示自己,教师巡视各组,适时进行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面向全体,同时鼓励学生在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学会尊重别人,欣赏别人。】

师: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拿到小手了?好,你们知道这个小手代表什么吗?

它代表着自信!无论在什么场合,面对什么人,我们都要勇敢地表现自己,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能做到吗?

【通过小组内同学的互动,引导学生把自己推荐给更多的同学,认识更多的朋友,体验交朋友的快乐。】

活动二:认识好朋友

师:有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今天也在这儿呢!你们知道它是谁吗?(张贴米老鼠图画)米老鼠有好多好朋友呢,他们都是谁呢,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介绍吧!

(播放课件:米老鼠向大家介绍好朋友唐老鸭、米琪等,邀请大家也介绍自己的好朋友。)

师:小朋友,你们有好朋友吗?把你的好朋友请上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分别请好朋友,来介绍他们的优点,说说为什么喜欢和他们在一起。) 师:每个小朋友是不是都有好朋友啊?真不错,其实只要我们能够互相认识,经常在一起做游戏,我们大家都能成为好朋友,你们说是吗?来,你们找一找你的好朋友围成圈圈,我们一起来做“吹泡泡”游戏好吗?

(好朋友在一起愉快的游戏)

【和同学做朋友就要学会欣赏同学,由衷地夸奖同学,学习他的优点。这一环节,教师能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引导他们从细小之处去发现和欣赏同学的可爱与长处,介绍并夸夸自己的朋友,体验认识朋友、夸朋友和被朋友夸的快乐,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感,学会结交好朋友。】

3.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交友大联欢:

师:小朋友玩得开心吗?米老鼠看到大家玩得那么开心,心理直痒痒,也想和你们一起玩,怎么办呢?那我们和米老鼠一起来个大联欢怎么样?

(播放联欢开始的课件。老师戴着米老鼠的头饰,参加学生活动)

“米老鼠”:小朋友们好,很高兴见到你们,我来当主持人!

节目一:共唱友爱歌

“米老鼠”:首先好朋友在一起,叫要唱歌!我们一起唱《团结友爱歌》好吗?

(“你帮我来梳梳头,我帮你来扣纽扣,团结友爱手拉手,我们都是好朋友” 师生边唱边做动作)

“米老鼠”:小朋友们,除了歌里唱的你帮我来梳梳头,我帮你来扣纽扣之外,好朋友之间还可以互相帮助做什么呢?

(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做什么!)

“米老鼠”:小朋友们说得真不错,同学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你们能做到吗?真是团结友爱的好孩子!

【 以唱友爱歌的形式,轻松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正确引导孩子认识到学生、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节目二:交友大转盘

“米老鼠”:下面进行第二个节目,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

(播放课件,出现转盘的课件)

“米老鼠”:想不想玩?玩之前可要听清楚游戏规则,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点击转盘,指针指到哪,你们这个小组要完成相应的题目!哪个小组先来?

(各小组来点击,并完成响应的题目)

“米老鼠”:小朋友们这个游戏好玩吗?其实真正好玩的,不是这个大转盘,而是因为我们是和好朋友在一起,才觉得开心的是吧?

【游戏活动是孩子们交往的一种重要载体,这个环节安排孩子们玩“交友大转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扩大交往范围,增强乐于交往的意识,内化已有的道德认知。】

节目三:交大朋友

“米老鼠”:朋友多,快乐就多,下面我们继续交朋友,第三个节目——交大朋友!大朋友在哪呢?下这看,我们周围的老师就是大朋友,想不想和他们交朋友啊?那我们送他们什么礼物呢?(生举起手中自制的小名片)行,可以带上课下在爸爸妈妈帮助下制作的小名片!举起来,给我们的新朋友看看!多漂亮啊!我呀还要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人家老师说了,哪个小朋友介绍得精彩,表现得棒,他们就愿意和你交朋友收下你的名片!并且还要回送你小礼物呢!你们有没有信心让老师收下我们的名片?小朋友先别急,万一我们没有介绍好,人家老师不和你交朋友,多难为情啊!我们还是先演演吧!

(师生一起演演)

“米老鼠”: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最有礼貌,最勇敢,交的朋友最多!带着你

的名片出发吧!

(小朋友拿着名片和老师交朋友)

“米老鼠”:小朋友,你们交到大朋友了吗?从你们脸上的笑容和你们手里的

礼物,知道你们收获一定不少,高兴吗?

【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充分体验到认识好朋友的快乐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

识面,再次创设体验情境,扩大交友范围——交大朋友(听课老师),继续引领

学生运用已有的道德认知(正确的交友方法)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怎样与老师

交朋友),强化已有的认知体验,深化乐于与老师、与同学交朋友的道德情感,

引导学生继续学会与他人交往,继续体验交友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在生活中发

展,在发展中生活的目的。】

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师:(摘掉头饰)虽然,交友大联欢结束了,但好朋友却永远在我们身边,

希望你们在课下能勇敢地向别人展示自己,经常和好朋友做游戏,多交新朋友,好吗?

(点击课件,出现“和好朋友在一起,快乐永相伴”)

师生共读:“和好朋友在一起,快乐永相伴”。

【课后延伸让学生继续交朋友,享受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把行为认知 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让学生用课堂上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实践,去

深入体验,从而把活动引向纵深,实现德育的实效性。最后的一句话,更坚定了

朋友多快乐就多的信念。】

(郯城县教研室 管红红 郯城县马头中小 胡艳)

二、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

1.课前初探

学习目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主题进行初步探究,并提出困惑。 操作要领:在课前,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协助学生确定探究目标,帮助学生制订探究方案,并适当指导探究方法。学生根据方案或自主或协作实施探究活动,获取一定的信息,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

2.课中深究

(1)汇报展示,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汇报展示“课前初探”的收获和困惑,并对困惑进行探究。 操作要领: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汇报展示“课前初探”的收获和困惑。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对课前的困惑、问题进行探究。

(2)感悟深化,提升认识

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深化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操作要领: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情况,引导学生简要进行归纳、概括探究要点,在反思、评价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探究,深化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3)生成问题,拓展延伸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对前面的探究收获进行回顾,引发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探究兴趣。

操作要领:教师引导学生对前面的探究进行简要回顾,对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主动性予以肯定。在此基础上,创设新的情境,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引领学生将探究实践拓展延伸至课外。

3.课后实践

学习目标:结合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更深入的实践,进一步验证形成的观点。

操作要领:课后,引导学生根据生成的新问题制订新的探究方案,进行更深入的实践,进一步验证形成的观点,进一步关注社会生活,锻炼才干和意志。

(二)策略解读

本教学策略适用于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关问题探究的教学内容。

本教学策略共分三步,即课前初探、课中深究、课后实践,其中课中深究又分为三步(汇报展示,合作探究;感悟深化,提升认识;生成问题,拓展延伸)。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解决教学是课标倡导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性的教学方式。英国科学家波普尔更是提出了具体的科学进化公式“问题—假说—否认—问题”,把问题作为认识活动的起点和终点。要让学生成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习的主人,必先让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拥有问题,让问题成为课堂前进的动力。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正是努力体现上述思想与理念,把课前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惑当作课的开始,把学生探究中再生的“越来越深化”的新问题作为课堂的归宿,努力变过去的“去问题教学”为“生问题教学”,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具有创新意义。

1.课前初探

课前初步探究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主题进行初步探究,并提出困惑。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两个强调:

首先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课前的探究就是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要让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扎实高效,必须做到:

探究的问题要具体。要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扎实高效,探究的问题必须具体,否则会造成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任务,结合课时目标,组织学生确立主题,提出要探究的问题。问题可以由学生或教师提出,难度上要深浅适宜,利于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的材料要充足。缺少材料的探究,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围绕问题的各种相关资料是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不可缺少的,也是探究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因此,教师平时要多注意收集资料,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

探究的环境要开放。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有许多教学都离不开生活环境,因而要学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就必须让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环境,而每位学生所处的具体环境也不尽相同,所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时,要尽可能地开放环境,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实践的空间。

其次要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课前除了协助学生确定探究目标,帮助学生制订探究方案,更重要的是适当地教给学生一些自主探究方法。探究方法主要有:

自已读书学习的方法。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更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获得知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己读书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这也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学生读书时,要引导他们学会联系学习内容,带着问题读书或自行设置问题,进行自读自悟的方法。

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21世纪,人类面临的是一个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上充满了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囿于仅有的教材,而应指导学生自由学习,广泛涉猎,并学会迅速找到正确的信息源,并善于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的方法。

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这是教师将学生引入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第一步。“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养成勇于探究、敢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2.课中深究

(1)汇报展示,合作探究

在整节课中,要让问题得到充分探究、情感得到真切体验、认识获得正确提升,本步是关键。

本步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汇报展示,丰富认识。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汇报展示课前初探的收获和困惑。在汇报展示中,一方面让学生分享了各自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碰撞了思维,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认识。

二是合作探究,达成共识。针对学生课前探究中的困惑,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各抒已见,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在合作去伪存真,达成共识。

在本步教学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汇报要充分。

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教师采取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汇报展示,汇报一定要充分,要充分展示学生在课前探究的所疑、所惑、所想、所思,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状态,为下面知识的理顺、重点探究问题的确定、深入的体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合作要灵活。

教师可根据需要确定合作深究的形式。生生合作:同桌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小组合作:四个或六个人一组,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思维互补,使思路更开阔,分析更透彻,结论更准确;集体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

气氛要和谐。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才能敢想、敢说、敢问。要让汇报展示的充分、合作探究的彻底,必须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谐愉悦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当作朋友,帮助学生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心理及个性得到正常发展。

首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一定要在潜意识里消除“师道尊严”的传统

思想,在课堂上,要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老师既是师长又是最可亲近的朋友。教师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解答或组织讨论,要极力避免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讽刺和挖苦。

其次,教师要理解和关心学生,正确对待学生的学习错误。在教学中,既然要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的探索,鼓励学生发现、创新和实践,那么教师就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充分理解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幼稚言行。学生说错了,做错了,都有其内在原因。教师都要给予一种错了不要紧,只要勇于改正的安全感。教师尤其要关心“差生”,要多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以引导鼓励,绝不能嘲笑挖苦,更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作为教师应该懂得,教师的“导”字,不是“导”几个优生,而是导每一个学生,唤起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潜能的实现,这才是教学的本质。

(2)感悟深化,提升认识

本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总结深化。在学生充分汇报展示、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简要进行反思、评价,深化学生的认识。

第二个层次:深究提升。

教师再次创设探究情境(如补充资料),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探究,运用形成的观点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目的在于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认识。

为达到以上目标,本步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研讨要深入。

研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思维、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尤其是能让学生的认识更深入,思考更深刻。在研讨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各抒已见,相互交流,明辨是非,以求得正确的结论。组织学生研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同桌交换意见、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在研讨中,教师应以引导为主,不要过早下结论。当一个学生回答后,教师不应在未问其他学生的情况下匆忙裁定,或一旦说对了,就转移话题不再深入。无论是有无标准答案的研讨,教师都

要对各种意见情况进行总结归纳,给予充分的肯定,以便促使多数学生以较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

二是评价重激励。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不容忽视的环节,是促使学生深入感悟的有效手段,在本步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动力。

全面评价。教师不以书本知识作为评价的唯一内容,而是扩展到学生的各个方面,既评价书本知识,又评价各项能力、思想情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注重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注重的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认识形成的全过程。充分运用形成性评价,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调节和矫正,从而真正达到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采用鼓励性评价。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创见,发表不同意见,充分主动地表现自我。鼓励学生多思考发问,鼓励学生多创造性学习,鼓励学生多探究问题。建立“表现——鼓励——成功——喜悦”的良性循环的教学机制,使学生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力量,去获得不断的成功。

(3)生成问题,拓展延伸

问题解决了,并不意味教学任务完成了,问题解决教学旨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追根寻源,让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再一次产生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将学生由课堂生活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真正做到课终而“曲”未了。

本步的运作流程是:①回顾。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作出客观性的评价,并对成果比较显著的学习小组和有创见的个人进行适当的激励和赞扬。同时以点带面引导学生顺藤摸瓜,及时整理思维路线,总结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发散。围绕已解决的问题,再一次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及时巩固和强化学习成果。③引动。学生在发散性思考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找不到答案的“越来越深化”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又牵动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课本走向生活,从而使新问题成为延伸《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的纽带。④展览。在学生探究新问题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展现学生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或开评比会、或推荐投稿、或公开演示,让学生充分享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激发更加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欲望。①、②、③可在课上进行,④可在课

下完成。

3.课后实践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教师要立即引导他们学以致用,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推动探索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课后实践内容要坚持从实性。

学生和教师在设计课后实践内容,务必要坚持从实性。坚持从实性就是要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和教学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去设计任务。第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实际,去设计学生可接受的实践内容,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求知要求和不同的知识侧重。所以实践内容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内容侧重。第二、要根据学生生活的实际去设计真实的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产生真实的体验,感受到情境的真实,任务的真实,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第三、要根据当前教学条件的实际去设计实践内容。我们既不能一味地追时尚,赶时髦,离开现实条件去做表面文章,也不能怕麻烦、求省事,浪费我们现有的教学资源、因循守旧。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挖掘现有的校内外教学资源,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2.要把任务研究清楚。

如果学生连任务都没有搞清楚,那么就无法保证学生准确而高效地完成任务。学生不清楚或不明白要实践的具体内容,就无从下手,也很可能造成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所做的大量工作,所花的大量心血,到头来成为“无用功”。所以,课后实践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把任务分析明白、研究清楚,让学生树立做事严谨的好习惯。

3.要留有展示和汇报的时间。

学生们完成一项任务,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心血,如果没有展示,会产生失落感,以后就会丧失完成任务的原动力。而且,假如我们只重研究开端不看重研究结果,学生也会产生无所谓的态度,那么课后实践就会失去它的意义。

4.重视并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结果。

要重视并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结果,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针对学生结果给予科学的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也可以将学生结果作为期末综合评价的一部分,使学生产生原动力。教师不管采取怎么样的评价方式,只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动力即可。学生有了原动力,我们将能更好地开展课后实践活动,达到时半功倍的效果。

5.做好学生的坚强后盾 。

小学生能力有限,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需要教师的个别辅导与帮助。特别是农村、乡镇学校,更需要教师为其提供信息、资料,帮助他们一起完成任务。所以教师不要认为只要帮助学生针对课后实践的问题研究清楚了,下面都是学生的事,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我们应该全程关注,给学生以及时地帮助。这样学生们才能有效地完成课后实践,否则很多实践内容又成了一句空话。

(课题组)

(三)案例 《小心,病从口入》

教材分析:

“小心,病从口入”是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一单元的第三个板块主题,本主题主要是在儿童学习前两课的基础上,在初步懂得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营养,不要偏食等健康常识的前提下,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通过参与 “安全饮食”“吃的习惯”等探究活动,体验合理饮食文明用餐的乐趣,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究或解决问题。

“吃”对于正处于身体发育成长阶段的孩子十分重要,但他们对饮食健康常识知之甚少,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和体验,孩子们对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自己设计午餐的过程中,在一日三餐中隐隐约约感受到了自己的某些不良习惯,此时他们迫切希望参与到实践中去,通过对自己迷惑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究,在与他人的合作探究中获得积极的体验,以便改正自己的不良饮食习惯。

教学目标:

1.情感方面:引导学生从探究活动中体验合理饮食,文明用餐的乐趣。

2.行为与习惯:通过询问家长.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感悟饮食中的科学道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前收集,课中探究,初步学会辨别有害食品,认识细菌对人体的危害,时刻小心“病从口入”。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课件都在教师用书后面的光盘里头)各种未洗的水果、部分食物卡片、显微镜。

2.学生准备:

(1)课前询问家长或查阅资料,了解哪些食品是有害的。

(2)部分带包装的过期食品。

(3)不认识的野果图片。

活动过程:

一、课前初探。

课前让儿童通过各种媒介(询问家长、询问别人、有条件的从网上了解等)了解并认识有害食品。并提出困惑,如:怎样辨别有害食品呢?遇到有害食品怎么办?为学习“小心,病从口入”做好充分的资料和问题准备。

二、课中深究

1.汇报展示,合作探究

(1)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同学们,从你们红朴朴的小脸上看得出来,你们的身体很健康,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我们有爸妈的疼爱。

生:我们不挑食。

生:我们很会吃。

„„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因为吃而给自己带来过什么麻烦呢?

(2)汇报展示,提出问题

师:老师让大家在课前搜集有关有害的食品,大家完成的怎么样?

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展示,说出你的收获,提出你的困惑。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展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在小组充分汇报展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的交流。

师: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小组的收获及困惑向全班进行交流。

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生:喝生水为什么会闹肚子?

生:吃多了为什么会难受?

生:变了质的饭菜妈妈咋不让吃?

生:脏了的水果上面有什么?

生:我们为什么不能多吃生冷的食物?

„„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下列一些:

哪些食物不能吃?

冷食为什么不能多吃?

怎样注意饮食卫生?

饭桌上的哪些习惯是不好的?

(3)分工协作,自主探究

师:那么,我们该怎样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请同学们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结合成探究小组。

学生根据刚才提出的问题,划分小组,制定探究方案。

教师适时调控学生的组合情况,帮助其分成探究活动小组,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4)得出结论,达成共识

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学生逐组汇报,让全班同学分享探究成果。

2.感悟深化,提升认识

活动一:观察细菌,认识危害

在显微镜下观察刚买来的水果表皮和未洗的手的细菌,分工合作,做好记录。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讨论,从而明白肉眼看不见的细菌无处不在。接着播放课件,一群可恶的细菌出现在画面上,那难看的形象,古怪的声音立刻引起孩子

们的反感——细菌真恶心,从而在心里上开始排斥细菌,产生憎恶的感情。

师:同学们很讨厌细菌,那么你们可曾知道细菌是怎样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的呢?

活动二:观看动画故事,了解小军和小文病倒的原因。

播放故事:胃的自述。

故事以胃的自述的方式讲述了在孩子的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两个孩子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给自己的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

看完故事后,合作探究:小军和小文为什么心病倒了?引导孩子们运用从上一环节中获得的知识,经过交流、争辩后明白“路摊的食品不卫生,我们的小手上沾满了细菌,生吃的瓜果上有细菌„„从而牢牢记住——病从口入。

活动三:习惯聊天室

在小组内聊一聊,吃东西时有哪些习惯,最后,把良好的习惯记录下来 。 汇报交流:说说同学们或者自己有哪些吃饭的习惯,教师将好的习惯和不好的习惯,分别列出,学生讨论这些习惯对自己的影响,并说出如何培养这些好习惯,改正不好的习惯。

活动四:“我是小医生”

开展“我是小医生”活动,通过给班里胃不舒服的同学开药方,懂得怎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五:习惯监督岗

师生共同商定一个自我评价表后打印给学生,请家长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生成问题,拓展延伸

在学生获得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回顾反思,生成新问题。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说出自己的收获,把细菌对人体的危害,把自己对身体的关注用真挚的心表现出来,并把自己的思考向课外拓展延伸。

师:那么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吃的知识?

学生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师:这些问题,同学们课下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搜索解决,如上网、查阅

图书、向专家咨询,把查阅到的资料、探究到的成果做成资料卡片,张贴到活动板报上。

三、课后实践

通过刚才的了解,我发现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关于吃的知识,请你们根据自己确立的新问题,用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方法,在课下继续探究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让我们行动起来,做生活的有心人,做知识的探索者,成为讲究饮食卫生的小博士。

(郯城县教研室管红红)


相关文章

  • 品生品社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 品生品社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课程改革倡导全面的质量观,衡量学科教学质量的标准不只是教学成绩,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而课程目标是有机统一的 ...查看


  • 品生品社 新课程标准学习测试卷(参考答案)
  • 新课程标准学习测试卷 品德与生活(社会) 学校: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48% 1.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为基础,以培养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2.品生.品社课程都具有四项基本特征: 3.品德与生 ...查看


  •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用语纠偏例说
  •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2-0056-02 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用语,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和师生关系.本文拟就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用语存在的一些偏差进行阐述. 一.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用语乱象 ...查看


  • 小学生课堂讨论的技巧和策略
  • 小学生课堂讨论的技巧和策略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离不开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或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在集体 ...查看


  • 阿尔法对冲交易研究
  • 阿尔法对冲交易研究 :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在强式有效的市场,一般不存在或者很难寻找稳定的alpha.因此,阿尔法策略一般运用在市场效率相对较弱的市场上,如新兴股票市场.创业板市场等.我国的股票市场正是一个新兴的市场,效率相对较低,从过往的经 ...查看


  • 健身衍生品项目商业计划书
  • 健身衍生品项目商业计划书 一.产品简介 1. 主要产品: 健身增肌粉,健身蛋白粉,零卡路里减脂巧克力以及辅营小件健身器材(主打家用,方便实用). 2. 技术支持: 前期将购买美国成熟的技术或者将于美国合作开发更加适合中国人的产品.中后期将逐 ...查看


  • 读写结合:小学语文亟待关注的话题
  • 摘 要:书面表达,即"写",是当前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写"就是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写作方法,把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只注重"积蓄" ...查看


  • 金融硕士所学课程
  • 金融硕士所学课程 金融考研所学专业 金融考研所学专业安排情况,就像你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以后,根据你所选专业所安排的课程,而在此之前,你必须有足够的把握,那么这个前提就是你掌握了足够的资料,进行了详细的了解.那么金融学专业如下: 选修课:金 ...查看


  • 股指期货中级知识
  • 深入沪深300股指期货股指期货·标的物与衍生品内容l l l l股指期货应用:风险控制与资产配置 程序交易初探:套利操作与短线投机 标的指数分析:编制规则与历史数据 套期保值策略:组合优化与流动管理2股指期货应用:风险控制与资产配置股指期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