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之后的冷静反思

作者:唐少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45    更新时间:2007-4-6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课堂确实有许多新变化。然而,热闹之后,也许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一下:新课程的课堂到底该新在什么地方?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吗?老师上完一堂课,也应该问一问自己:在这堂课上,学生学到了什么?

好课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的,也是贯穿在整个学段之中的。课程标准不等于课堂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是要分解到一堂一堂课中去的,即把课程目标分解为课堂教学目标。而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看看教材的内容,更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情况。一堂课之中,不一定要三维目标面面俱到,有些内容更适合于训练学生的能力与方法,有些内容也许更适合于情感目标的达成。一堂课40分钟或45分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好课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应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完成,不能互相割裂。在备课时,如果从知识教学来立意备课,就是在完成知识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教学方法,达成能力与方法目标,达成情感目标。不同类型的知识,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情感类知识,强调学生的体验,强调“悟”,课堂上仅有教师的讲授,灌输是不够的,也是不科学的;反之,仅有学生大量的“活动”,而没有学生的“感悟”,那也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学生的课堂参与重在思维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中,学生应该是主角。新课程理念也非常强调这一点,但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课堂参与。新课程改变了教师的许多做法,尤其是在设计学生活动这个环节中,很多教师都动了不少脑筋,确实对活跃课堂气氛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也得冷静想想,能每节课都这样活动吗?活动是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吗?每个教学情景都需要追求“真实化”吗?这些活动都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吗?中学课程也“儿童化”是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还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无论是新课程还是老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之一。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它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注意力参与。没有注意,就没有学习,注意是学习的门户。教师应该想尽办法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尽可能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二是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有些课堂,教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像连珠炮似的,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再加上问题又多是一些“简单化、封闭式”的问题,“是不是”、“对不对”,学生的回答整齐划一,热闹非凡,哪来的思维训练。这样的课堂教学“儿童化”倾向非常明显,根本谈不上思维的深度、广度、厚度和穿透力。第三是学生的情感体验。有节历史与社会课上,教师让学生表演“焚书坑儒”,表演者在笑,观看的学生更是笑得“人仰马翻”。如果说探究指向问题的解决,体验则指向学生心灵的感悟,不能为追求学习气氛的活跃而放弃“灵魂”啊。

多媒体只能是“辅助”而已

新课程改革推动了多媒体的使用。目前,有些学校多媒体进教室以后,甚至把黑板都撤了,用多媒体代替了原来传统的板书。多媒体的运用不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应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用。一节课中补充材料过多,学生能“消化”得了吗?放映速度过快,一张一张地闪过,学生能记住和理解吗?请记住,多媒体只能是“辅助”而已。(作者为浙江富阳永兴中学特级教师)

作者:唐少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45    更新时间:2007-4-6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课堂确实有许多新变化。然而,热闹之后,也许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一下:新课程的课堂到底该新在什么地方?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吗?老师上完一堂课,也应该问一问自己:在这堂课上,学生学到了什么?

好课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的,也是贯穿在整个学段之中的。课程标准不等于课堂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是要分解到一堂一堂课中去的,即把课程目标分解为课堂教学目标。而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看看教材的内容,更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情况。一堂课之中,不一定要三维目标面面俱到,有些内容更适合于训练学生的能力与方法,有些内容也许更适合于情感目标的达成。一堂课40分钟或45分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好课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应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完成,不能互相割裂。在备课时,如果从知识教学来立意备课,就是在完成知识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教学方法,达成能力与方法目标,达成情感目标。不同类型的知识,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情感类知识,强调学生的体验,强调“悟”,课堂上仅有教师的讲授,灌输是不够的,也是不科学的;反之,仅有学生大量的“活动”,而没有学生的“感悟”,那也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学生的课堂参与重在思维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中,学生应该是主角。新课程理念也非常强调这一点,但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课堂参与。新课程改变了教师的许多做法,尤其是在设计学生活动这个环节中,很多教师都动了不少脑筋,确实对活跃课堂气氛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也得冷静想想,能每节课都这样活动吗?活动是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吗?每个教学情景都需要追求“真实化”吗?这些活动都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吗?中学课程也“儿童化”是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还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无论是新课程还是老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之一。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它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注意力参与。没有注意,就没有学习,注意是学习的门户。教师应该想尽办法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尽可能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二是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有些课堂,教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像连珠炮似的,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再加上问题又多是一些“简单化、封闭式”的问题,“是不是”、“对不对”,学生的回答整齐划一,热闹非凡,哪来的思维训练。这样的课堂教学“儿童化”倾向非常明显,根本谈不上思维的深度、广度、厚度和穿透力。第三是学生的情感体验。有节历史与社会课上,教师让学生表演“焚书坑儒”,表演者在笑,观看的学生更是笑得“人仰马翻”。如果说探究指向问题的解决,体验则指向学生心灵的感悟,不能为追求学习气氛的活跃而放弃“灵魂”啊。

多媒体只能是“辅助”而已

新课程改革推动了多媒体的使用。目前,有些学校多媒体进教室以后,甚至把黑板都撤了,用多媒体代替了原来传统的板书。多媒体的运用不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应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用。一节课中补充材料过多,学生能“消化”得了吗?放映速度过快,一张一张地闪过,学生能记住和理解吗?请记住,多媒体只能是“辅助”而已。(作者为浙江富阳永兴中学特级教师)


相关文章

  • 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
  • 很喜欢这句话,所以拿它当标题了. 我也要反思反思自己的言谈,多结交一些良师益友,少把精力用在这些无用又无趣的地方. [撩妹技能] 奇点给安迪发自己出的填字游戏,填不出来安迪要陪他吃饭,填出来了安迪还是要陪他吃饭,真的很聪明. 首先,自制填字 ...查看


  • 教学常规怎样备课上课
  • 教学常规:怎样备课上课(教师必读) (一)规范备课 1.备课原则:熟悉内容,融会贯通,阅读教参 要任教一门课程,首先必须对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非常熟悉,绝不是现买现卖.有的老师不是对这门课的全部内容都吃透后上讲台的,而是明天要讲什么内容他就去 ...查看


  • [真正的非暴力,威力超过最强大的暴力]案例课题
  • <真正的非暴力,威力超过最强大的暴力>案例课题 一.案例背景 1.落实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一是为结论和观点服务, 讲求史论结 合,以史带论, 从甘地一生致力于的民族.国家事业,达到三评: 评事(就事论事).评人(就事论人--甘地 ...查看


  • 教学反思与教育案例的区别
  • 一,教学反思 1. 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 ...查看


  •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点反思
  •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点反思 ----精心选择活动素材是组织有效数学教学 活动的基础 同德中学 王士祥 选择有效的数学活动素材是提高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和重要前提,因而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材观,正确审视教材的功能,打破&qu ...查看


  •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稿
  • "提高双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讲座稿 课堂教学指的是什么?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一名教师要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课堂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轻松 ...查看


  • 反思之后的回归
  • 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10月 反思之后的回归 陈钟梁 一 本世纪开始的短短几年里,可以说是我国课程改革的探索.创新过程中新思想.新理念.新模式层出不穷的时代."观念"为"理念"所代替,"策略 ...查看


  • 品茶品人生 1
  • 品茶品人生 国华台电 黄金发 白天,习惯了公寓-食堂-办公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可一到晚上,便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今晚,生怕被外面世界打破自己那并不宁静的心境,我独坐房中不出门,刻意让思绪淹没 ...查看


  • 四川教师招聘结构化面试指导:人际沟通题答题技巧
  • 作为教师,不仅要和同事打交道,还要和学生.家长以及领导处理好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比较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和技巧.因此,在教师招聘结构化面试中,人际沟通题常常是出题重点.人际沟通类的题往往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给考生设定一个障碍情境,问考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