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的心灵

走进心灵的艺术

———浅谈老师的德育艺术

湖北省钟祥市兰台中学 李荣

作为一名老师,我经常会听到一些老师抱怨说哪个孩子怎么怎么坏,如何如何屡教不改,“怎么跟他说,他都不听,简直是无可救药!”忿忿不平,又或是怒气冲天,真叫一个 “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 ”!

学生与老师并非水火。

如何赢得学生的心灵?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好“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产生于教师的魅力之中。”陶老的话告诉我们:有了对学生的爱,一切教育问题都可以不是问题。笔者很赞同,但也想补充一句:对学生不仅要有爱,更要爱的有艺术。

一、重视并善待孩子的第一次求助

去年九月,学校安排我接替另一个老师的工作带二(8)班英语。初来乍到,我有压力,怕把这个班带差,所以课讲得尤为仔细,不厌其烦。一天晚上下晚自习后,我如往常拿起课本走出教室,没走几步,就听到后面有人喊“老师!老师!”我扭过头,是一个我并不熟悉的女生。“老师,也许你还不认识我吧。我叫杨雨露,我有几句话想跟你说说,你有时间吗?”虽然上晚自习连续站了2小时很累,也觉得突然,但我还是说“当然可以呀!”

通过交谈,我知道她是一个住读生,今天她听了我对英语阅读的讲解后觉得英语越来越有趣了。说话时她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好像很紧张,也挺激动,还怕我嫌她结巴。我拍拍她的肩膀叫她慢慢说。随着话匣子打开,她又告诉了我好多女生寝室里的不良风气,说她正在苦恼中,怕自己也会慢慢染上坏习气。我鼓励她说:“你今天来找老师,说明你已经意识到了危险,更说明你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具备了战胜困难的决心,老师丝毫不担心你会变坏!” “真的呀?老师你觉得我会做好吗?”“当然,我以我12年的班主任经验担保!”孩子笑了。我还告诉她:随时欢迎她来找我聊聊天,我可以给她出出主意。事后我向班主任了解到这女孩非常内向,很少与人主动交往。我很庆幸我善待了一个敏感孩子的第一次求助,让孩子能敞开心灵,健康快乐的生活,学习。后来这孩子的成绩真可以

说是突飞猛进,直窜到前十名。后来我们又多次月下畅谈,一次比一次愉快,彻底。

分析我与杨雨露同学的第一次谈话,应该说是一次普通却很成功的谈话。但正因为普通,所以蕴含着一些走进孩子心灵的普遍原则:

(1)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这是成功谈心的前提。可以想象,孩子第一次主动找老师谈心,一定有过犹豫甚至有过思想斗争,如果不是遇到了困难,孩子一般不会主动找老师。因此,在这里,“尊重”首先体现于对孩子善解人意的体贴与关切。当孩子喊老师名字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意识到,这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求助,我们应该以真诚的眼光给孩子以心灵的安全感,进而自然而然地向我们敞开心扉。

(2)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成长中的烦恼,也许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看来,却是天大的事。面对孩子的倾吐,教师任何的不屑或不以为然都是对童心的亵渎。对孩子的理解,不是从成人角度去理解,而是以一颗孩子的心去理解。陶行知说“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不就是要用孩童一样的心去理解孩童吗?

(3)多提建议,避免训斥。既然是孩子,他们的想法就不可能都是正确的,也不一定都是成熟的。那我们就要多引导。这里的引导,应该是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就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应该充满人情味儿。在谈心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和孩子一起分析并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会不知不觉把我们当朋友进而更加信任我们。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谆谆告诫教育工作者:“请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我想,“关怀备至”说的是“细心”,“深思熟虑”说的是“慧心”,“小心翼翼”说的是“耐心”。面对孩子的第一次求助,如果我们能够表现出“关怀备至” “深思熟虑” 和“小心翼翼” ,我们就能成为孩子精神成长的帮助者和引领者,并继续赢得孩子的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永远的信任。

二、怎样消除孩子的抵触情绪

面对学生,我们往往急于“走进心灵 ”,可是现在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对老师都有着天然的信任感,相反,不少学生往往对老师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防范。老

师越平易近人,学生似乎并不买账。遇到一个和自己有着严重对立情绪的学生,老师偏要语重心长一番,换来的很可能只是学生的无言与冷漠,甚至是嘲笑与不屑。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该怎么办?

(1) 等待,耐心的等待。

我有一个学生叫周世源,他似乎对我有着一种天生的反感,极度的不信任。最初无论我说什么,他都不闻不问,大道理只能换来他不屑的眼神和紧闭的双唇。我意识到这个孩子早熟,似乎看破红尘。于是我只能特别小心谨慎地对待他。我决定不去打扰他,等待机会在与他进行交流。我从他的的英语作业入手,只找他学习上的问题。他的错题,我喊他过来纠正并讲解;他的潦草书写我要他必须重写,什么品德啊,态度啊,目标啊,考试啊一概不谈,只是“就事论事” 。慢慢地,孩子似乎不再热衷于看我的“猴把戏”,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作业,试卷和分数上。有时为了一个问题甚至还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个别问题虽然他不亲自来问我,却“唆使”别的同学来问我。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我知道孩子开始接纳我、信任我了。后来我了解到,孩子之所以这样敏感又逆反,是因为父母离婚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怎承受得了这样的伤害?我心疼了。

我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家校联系本,周五带回家,周日带回学校,老师和家长都要把孩子一周在校和在家的表现用简短的语言总结在联系本上。翻开周世源前两个月的家长评语和我的评语,我真后悔自己的粗心,也责怪家长的不耐心。我决定用家校联系本与他交流。“你这次考试考得真好。”“看得出你很有潜力” „„ 机会终于来了。一次他随手在家校联系本的一角写到“没人管我,我是寂寞独行的人。” 我紧接在他的后面写道“他们走他们的路,你也要走你的路”周日他回道“我的路?我有路吗?” 我赶紧写道“路就在脚下。你每天都走得不错啊!”又一个周日他回道“我不错?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吗?你是很多人羡慕嫉妒恨的人呢!记住,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此事古难全。” “你已经长大了。老师相信你会做得很好。” 慢慢地,孩子不再那么纠结,显得沉着了些,生活的重心也转移到学习上了。

我知道,要解开他的心结,仅仅让他与我保持交流还不够,这不是我唯一的目的。我应该达到的目的是,让他慢慢融入集体,让他乐意并且很自然地向周围的人敞开心扉。但这也要一个非常自然的机会。学校组织乒乓球比赛,要求各班

派四名选手参加。经推举,周世源作为我班选手参赛。他并没有过多的推辞。在连续一周的比赛过程中,周世源和同学们的交往逐渐增多起来,交流比赛经验,探讨球技,和同学们一起欢呼鼓掌„„ 他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开朗,自信,纯真的笑容,闪亮的眼神„„更令人欣喜的是,他似乎学会了自立,自爱,正逐渐自强起来。

反思我与周世源的交流,我觉得正是我的“不急于求成”,正是那一份“耐心的等待”才让我有了敲开他心门的机会。才有了他后来的阳光与自信。

(2)近在咫尺的通信,巧妙艺术的留白

与周世源的交流中不容忽视一点就是我们师生之间“近在咫尺的通信” 。在通信中,不空洞说教,不不厌其烦,巧妙地艺术留白,点到为止同样举足轻重。其实,这种方法用于青春期叛逆的孩子身上,其效果有时会令你意想不到得好。 有些学生,平时表现一贯较好,思想觉悟较高,当他们偶而犯了错误,教师在说服教育他们时,就应该采用点拨诱导法。点拨诱导,就是不需要把这些学生所犯的错误反复批评个没完,不需要把所犯错误的危害性讲深讲透,分析得头头是道,只要有意识地创设“空白”,惜语如金,点到为止,让这些学生自己去反思,采用这样的“留白”教育,可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以避免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有利于启发学生自我教育,激励学生自觉改正错误。我以前的一个学生叫陈昕,思想积极,学习上进,态度端正,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可有一次在家校联系本上,他父亲写到“本周陈昕令我极度失望!”于是我赶紧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坦白说他上网吧了。我没多说什么,只是叫他别再去了。哪知第二周的家校联系本他父亲又写到“陈昕已无可救药!”我有点恼火,很想狠狠说他一顿,可转念一想:不行,这孩子既然这么犟,来硬的肯定不行。于是我什么也没说,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似的。周五放假前,我只在他的联系本上写了这样一句话“老爸容易吗?” 我这样写是有原因的:他父亲是一个出租车司机,每天跑车非常辛苦,有时跑夜班,通宵不睡,挣得全是辛苦钱。联系本发到他手中的那一刻,只见他看了我的留言后静静地低下了头„„ 后来的情况毋庸赘言,一切又回到了正轨。思想教育过程中采用“空白艺术”,留一些“空白”给那些有缺点犯错误的学生,激发他们认识并决心克服缺点错误的“内驱力”,他们求取进步、完善自我的欲望会逐渐提高,会让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写道“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如果这个世界显示在你面前,如果你感觉到每个儿童都有个性,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的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李镇西也说过“教育,每天都充满着悬念!”我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去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并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然后又会有一个新的“悬念”„„这种“创造”的魅力,我将终生乐此不疲。

走进心灵的艺术

———浅谈老师的德育艺术

湖北省钟祥市兰台中学 李荣

作为一名老师,我经常会听到一些老师抱怨说哪个孩子怎么怎么坏,如何如何屡教不改,“怎么跟他说,他都不听,简直是无可救药!”忿忿不平,又或是怒气冲天,真叫一个 “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 ”!

学生与老师并非水火。

如何赢得学生的心灵?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好“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产生于教师的魅力之中。”陶老的话告诉我们:有了对学生的爱,一切教育问题都可以不是问题。笔者很赞同,但也想补充一句:对学生不仅要有爱,更要爱的有艺术。

一、重视并善待孩子的第一次求助

去年九月,学校安排我接替另一个老师的工作带二(8)班英语。初来乍到,我有压力,怕把这个班带差,所以课讲得尤为仔细,不厌其烦。一天晚上下晚自习后,我如往常拿起课本走出教室,没走几步,就听到后面有人喊“老师!老师!”我扭过头,是一个我并不熟悉的女生。“老师,也许你还不认识我吧。我叫杨雨露,我有几句话想跟你说说,你有时间吗?”虽然上晚自习连续站了2小时很累,也觉得突然,但我还是说“当然可以呀!”

通过交谈,我知道她是一个住读生,今天她听了我对英语阅读的讲解后觉得英语越来越有趣了。说话时她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好像很紧张,也挺激动,还怕我嫌她结巴。我拍拍她的肩膀叫她慢慢说。随着话匣子打开,她又告诉了我好多女生寝室里的不良风气,说她正在苦恼中,怕自己也会慢慢染上坏习气。我鼓励她说:“你今天来找老师,说明你已经意识到了危险,更说明你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具备了战胜困难的决心,老师丝毫不担心你会变坏!” “真的呀?老师你觉得我会做好吗?”“当然,我以我12年的班主任经验担保!”孩子笑了。我还告诉她:随时欢迎她来找我聊聊天,我可以给她出出主意。事后我向班主任了解到这女孩非常内向,很少与人主动交往。我很庆幸我善待了一个敏感孩子的第一次求助,让孩子能敞开心灵,健康快乐的生活,学习。后来这孩子的成绩真可以

说是突飞猛进,直窜到前十名。后来我们又多次月下畅谈,一次比一次愉快,彻底。

分析我与杨雨露同学的第一次谈话,应该说是一次普通却很成功的谈话。但正因为普通,所以蕴含着一些走进孩子心灵的普遍原则:

(1)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这是成功谈心的前提。可以想象,孩子第一次主动找老师谈心,一定有过犹豫甚至有过思想斗争,如果不是遇到了困难,孩子一般不会主动找老师。因此,在这里,“尊重”首先体现于对孩子善解人意的体贴与关切。当孩子喊老师名字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意识到,这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求助,我们应该以真诚的眼光给孩子以心灵的安全感,进而自然而然地向我们敞开心扉。

(2)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成长中的烦恼,也许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看来,却是天大的事。面对孩子的倾吐,教师任何的不屑或不以为然都是对童心的亵渎。对孩子的理解,不是从成人角度去理解,而是以一颗孩子的心去理解。陶行知说“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不就是要用孩童一样的心去理解孩童吗?

(3)多提建议,避免训斥。既然是孩子,他们的想法就不可能都是正确的,也不一定都是成熟的。那我们就要多引导。这里的引导,应该是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就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应该充满人情味儿。在谈心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和孩子一起分析并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会不知不觉把我们当朋友进而更加信任我们。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谆谆告诫教育工作者:“请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我想,“关怀备至”说的是“细心”,“深思熟虑”说的是“慧心”,“小心翼翼”说的是“耐心”。面对孩子的第一次求助,如果我们能够表现出“关怀备至” “深思熟虑” 和“小心翼翼” ,我们就能成为孩子精神成长的帮助者和引领者,并继续赢得孩子的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永远的信任。

二、怎样消除孩子的抵触情绪

面对学生,我们往往急于“走进心灵 ”,可是现在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对老师都有着天然的信任感,相反,不少学生往往对老师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防范。老

师越平易近人,学生似乎并不买账。遇到一个和自己有着严重对立情绪的学生,老师偏要语重心长一番,换来的很可能只是学生的无言与冷漠,甚至是嘲笑与不屑。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该怎么办?

(1) 等待,耐心的等待。

我有一个学生叫周世源,他似乎对我有着一种天生的反感,极度的不信任。最初无论我说什么,他都不闻不问,大道理只能换来他不屑的眼神和紧闭的双唇。我意识到这个孩子早熟,似乎看破红尘。于是我只能特别小心谨慎地对待他。我决定不去打扰他,等待机会在与他进行交流。我从他的的英语作业入手,只找他学习上的问题。他的错题,我喊他过来纠正并讲解;他的潦草书写我要他必须重写,什么品德啊,态度啊,目标啊,考试啊一概不谈,只是“就事论事” 。慢慢地,孩子似乎不再热衷于看我的“猴把戏”,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作业,试卷和分数上。有时为了一个问题甚至还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个别问题虽然他不亲自来问我,却“唆使”别的同学来问我。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我知道孩子开始接纳我、信任我了。后来我了解到,孩子之所以这样敏感又逆反,是因为父母离婚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怎承受得了这样的伤害?我心疼了。

我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家校联系本,周五带回家,周日带回学校,老师和家长都要把孩子一周在校和在家的表现用简短的语言总结在联系本上。翻开周世源前两个月的家长评语和我的评语,我真后悔自己的粗心,也责怪家长的不耐心。我决定用家校联系本与他交流。“你这次考试考得真好。”“看得出你很有潜力” „„ 机会终于来了。一次他随手在家校联系本的一角写到“没人管我,我是寂寞独行的人。” 我紧接在他的后面写道“他们走他们的路,你也要走你的路”周日他回道“我的路?我有路吗?” 我赶紧写道“路就在脚下。你每天都走得不错啊!”又一个周日他回道“我不错?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吗?你是很多人羡慕嫉妒恨的人呢!记住,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此事古难全。” “你已经长大了。老师相信你会做得很好。” 慢慢地,孩子不再那么纠结,显得沉着了些,生活的重心也转移到学习上了。

我知道,要解开他的心结,仅仅让他与我保持交流还不够,这不是我唯一的目的。我应该达到的目的是,让他慢慢融入集体,让他乐意并且很自然地向周围的人敞开心扉。但这也要一个非常自然的机会。学校组织乒乓球比赛,要求各班

派四名选手参加。经推举,周世源作为我班选手参赛。他并没有过多的推辞。在连续一周的比赛过程中,周世源和同学们的交往逐渐增多起来,交流比赛经验,探讨球技,和同学们一起欢呼鼓掌„„ 他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开朗,自信,纯真的笑容,闪亮的眼神„„更令人欣喜的是,他似乎学会了自立,自爱,正逐渐自强起来。

反思我与周世源的交流,我觉得正是我的“不急于求成”,正是那一份“耐心的等待”才让我有了敲开他心门的机会。才有了他后来的阳光与自信。

(2)近在咫尺的通信,巧妙艺术的留白

与周世源的交流中不容忽视一点就是我们师生之间“近在咫尺的通信” 。在通信中,不空洞说教,不不厌其烦,巧妙地艺术留白,点到为止同样举足轻重。其实,这种方法用于青春期叛逆的孩子身上,其效果有时会令你意想不到得好。 有些学生,平时表现一贯较好,思想觉悟较高,当他们偶而犯了错误,教师在说服教育他们时,就应该采用点拨诱导法。点拨诱导,就是不需要把这些学生所犯的错误反复批评个没完,不需要把所犯错误的危害性讲深讲透,分析得头头是道,只要有意识地创设“空白”,惜语如金,点到为止,让这些学生自己去反思,采用这样的“留白”教育,可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以避免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有利于启发学生自我教育,激励学生自觉改正错误。我以前的一个学生叫陈昕,思想积极,学习上进,态度端正,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可有一次在家校联系本上,他父亲写到“本周陈昕令我极度失望!”于是我赶紧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坦白说他上网吧了。我没多说什么,只是叫他别再去了。哪知第二周的家校联系本他父亲又写到“陈昕已无可救药!”我有点恼火,很想狠狠说他一顿,可转念一想:不行,这孩子既然这么犟,来硬的肯定不行。于是我什么也没说,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似的。周五放假前,我只在他的联系本上写了这样一句话“老爸容易吗?” 我这样写是有原因的:他父亲是一个出租车司机,每天跑车非常辛苦,有时跑夜班,通宵不睡,挣得全是辛苦钱。联系本发到他手中的那一刻,只见他看了我的留言后静静地低下了头„„ 后来的情况毋庸赘言,一切又回到了正轨。思想教育过程中采用“空白艺术”,留一些“空白”给那些有缺点犯错误的学生,激发他们认识并决心克服缺点错误的“内驱力”,他们求取进步、完善自我的欲望会逐渐提高,会让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写道“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如果这个世界显示在你面前,如果你感觉到每个儿童都有个性,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的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李镇西也说过“教育,每天都充满着悬念!”我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去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并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然后又会有一个新的“悬念”„„这种“创造”的魅力,我将终生乐此不疲。


相关文章

  • 小学教师读书随笔走进心灵,享受教育
  • 走进心灵,享受教育 --读<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 在教师读书活动中,我先后读了李镇西.张文质.朱永新.苏霍姆林斯基.查斯特菲尔德勋爵.汪中求.管建刚.张万祥.万玮等作家的部分著作.不敢说收获很大,只觉得感触不小.其中,最让 ...查看


  • 浅谈如何走进学生心灵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如何走进学生心灵 作者:方静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06期 去年我校由于教师考调后师资紧缺,不得已把原二年级两个班合为一个班,由我担任合班后的班主任及语 ...查看


  • 做孩子心灵的守护者
  • 做孩子心灵的守护者 作者:柯琼林 来源:<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3年第02期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赋予生命的应该是健康,是幸福,是温暖,是向上的力量.尤其是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多,有个性,有思想,视野开阔,如果不用 ...查看


  • 走进心灵想
  • 走进心灵想 辅导员:冯毅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走入了误区,不少"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父母心目中"好学生"."好孩子&qu ...查看


  • 让音乐走进学生心灵
  • 江阴市临港新城实验学校(小学部)  孙敏华 内容摘要: 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童心就像一张白纸,有待于我们去描绘,童心又像羽翼未丰的小鸟,有待 ...查看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
  • 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每当教师布置作文时,不少学生就眼睛盯着天花板,长叹着,无话可写.即使强迫着自己写下去,也是内容空洞,千人一面.应试教育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 ...查看


  • 浅谈流行歌曲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意义
  • 浅谈流行歌曲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意义 [摘要]近期音乐教学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上课的时候没有兴趣,而流行音乐越来越受中学生的青睐,针对当下中学生偏爱流行歌曲的现实, 音乐教育工作者就更加有必要正视它, 正确引导处在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的中学生对 ...查看


  • 走进孩子的心田
  •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56-01 曾经有一位妈妈常带着孩子去逛商场,可孩子每次吵着要回家,妈妈有些不明白,这么琳琅满目的商品,孩子应该觉得好看好玩呀,可她又一次蹲下身子系 ...查看


  • 感动的教育故事
  • 让人感动的教育故事 黑耳完小:杨绕良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