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国共两党第二次内战揭幕式]第五章(上)

共十一章·第五章(上):《艰苦的南下北上 流产的两军会合——1945年八路军第359旅南下/华南抗日武装部队北上》)

5·华南武装两支部队的北上历程

前面说到,中共中央在积极组建八路军南下支队的同时,也多次命令中共广东区委领导的华南抗日武装部队北上协同行动,创建粤赣湘边境的五岭根据地。

中共广东区委调动华南抗日武装部队北上协同行动的,是从粤汉铁路东侧北上的东江纵队数部(组成东江纵队北上联合部队),和从粤汉铁路西侧北上的珠江纵队两部(组成珠江纵队北上临时支队)。

前面说过,其实有第三支部队也接到命令北上了——中区纵队,但因故终止。而另外几支武装部队琼崖纵队、韩江纵队、南路纵队(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等)则没有北上五岭的任务(亦或我没有查到相关文献)。

1)东江纵队北上联合部队

——1945年8月15日由粤汉铁路东侧出发

接到中央1945年7月15日的电报后,中共广东区党委于7月31日做出决定,成立粤北指挥部,指挥东纵主力(西北支队、北江支队、第三支队、第五支队)和珠纵(南海三水独立大队),并(在东纵和珠纵抵达粤北后)成立粤北党政军委员会,统一领导粤赣湘边的地方党和部队的工作。

新成立的粤北指挥部立即组织东江纵队分三批挺进粤北——

第一批,东线由梁广、王作尧、杨康华率领东江纵队第五支队等部队1200多名官兵(另一部:西线由珠江纵队第二支队机关和珠江纵队南三独立大队等部队500多名官兵先行北上迎接八路军南下支队。两部的北上部队合约1800多官兵);

第二批,拟一个月后,以东江纵队的第三支队为主,共1000余人跟进北上; 第三批,再三个月后,由东江纵队政委林平和司令员曾生再率一个团的1000余名官兵续进。

以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有变动。

(1)“等梁广回来后才出发”

但当时被安排在第一批北上的领导人梁广正在西江地区督导中区纵队作战,根本不知此事,也就无法赶到东江纵队带队北上。中共广东区委有人主张“等梁广同志回来后才出发”。

梁广是中共广东组织和华南武装斗争的领导者之一,其时与尹林平、连贯共同主持工作。1945年6月下旬,尊中央指示向西挺进的(由珠江纵队前身分出主力部队组建的)中区纵队在广宁接连遭到国民党军的围剿追截,局势十分困难。梁广受组织委派前往广宁县,协助西挺的中区纵队改变与敌斗争的策略,多次在绥江河两岸和公路沿线袭击敌人,取得了军事上的主动。中共广东区党委于7月31日做出北上迎接八路军南下支队的决定时,梁广正在粤西北开辟和巩固广(宁县)、四(会县)、清(远县)怀(集县)边区的四个抗日游击区。

(2)林锵云自告奋勇率队北上

当接连收到中央于8月4日和8月11日的催促电报后,中共广东区委仍有人主张等梁广回来后才出发。这时正在博罗县广东区党委总部开会的珠江纵队司令员林锵云提出,不能再耽误时间,如果主要领导不能带队,自己愿与东江纵队的副司令员王作尧和政治部主任杨康华一同率第一梯队队北上,与八路军南下支队共建五岭根据地。

(3)北上指挥机构与部队的组成

由此,1945年8月16日(一说8月15日)至8月18日东江纵队北上联队陆续出发。

北上指挥机构与东江纵队北上联队的组成:珠纵司令员林锵云、东纵副司令员王作尧、东纵政治部主任杨康华等组成粤北指挥部,统领东纵第五支队、军政干校两个中队、民运工作队、鲁迅艺术宣传队、“拖拉机”文艺宣传队及东纵政治部部份干部共1200多人。东纵之所以安排了这么多非战斗人员随军北上,是根据1945年8月4日中央军委急电的命令(“广东区党委要用极大的速度向粤北发展,派出有力支队及大批地方工作干部与二王会合,开创湘粤边根据地”)。

东纵北上联队的第一批部队于8月16日(一说8月15日)从博罗县横河出发。部队踏进粤北山区边缘时,那里的高山峡谷已是凉风飕飕的气候了。在珠江三角洲温暖天气下活动惯了的官兵们仍身穿单衣,禁不住直打哆嗦。

其实出发前,东江纵队后勤部门正在赶制一批冬衣,但由于北上日程紧迫,部队还没来得及发放冬装就踏上了北上征程。没有冬衣御寒,就会发生非战斗减员,这是北上部队不愿看到的现实。

当东纵北上主力上到英德县和翁源县山区时,司令员邬强率领的东江纵队北江支队已在这里等候会合。之前几个月,东江纵队北江支队的活动频仍。为站稳

脚跟,东江纵队北江支队解放了英德县东部和佛冈县、新丰县、翁源县的一部份地区,成立了粤汉铁路以东地区的抗日民主政权,为东纵大部队北上挺进粤赣湘边尊定了基础。

但是,东纵北上联队沿途遭到国民党第六十三军、第六十五军的层层堵击。其驻扎在粤北的国民党第七战区的第一八六师、第一八七师、第一六七师、第一六〇师、第一五二师、第一五三师及地方武装部队,分别在南雄县、始兴县、仁化县、乐昌县、曲江县、翁源县、英德县一带布防;其一部留在粤汉铁路东西两侧阻截东纵和珠纵的北上部队,大部则向粤赣湘边区推进, 意从南面与正在北面南进的国民党第九战区部队一道,欲将八路军南下支队合围并聚歼于粤赣湘边界。

按照原定计划,东江纵队北江支队仍留在当地展开游击战,牵制敌人主力。粤北指挥部取得了东江纵队北江支队送上的地图,对当地地理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了躲开敌人的锋芒,东纵北上联队只得专走山路、暗渡江河、加速北上。

(4)东纵北上联队与始兴县人民风度抗日自卫大队会师

东江纵队北上联队第一批人员自罗浮山东北面的横河圩出发,经龙门县、新丰县、从化县、英德县、翁源县呈“之”字形挺进粤北。8月底,队伍进入到翁源县境内海拔1000多米的天平架山时,被来自曲江县枫湾镇的保安队袭击,东纵一个小分队迂回到设在山顶的敌人哨所后,突然发起攻击,一顿冲锋枪、手档弹,将敌人打得伤的伤、亡的亡,剩下的狼狈逃窜。

翻过天平架山,就是始兴县境了,这里有国民党正规军一个营扼守在一个叫隘子的地方。粤北指挥部命令先头部队用强攻之势将敌人赶跑后,开始寻找始兴县的中共地下党,探听南下的八路军南下支队的消息。不久,先头部队在天平架北边的清化地区找到了战斗在这里的中共抗日武装——始兴县人民风度抗日自卫大队。

风度大队由中共始兴县县委书记吴新民任大队长,周健夫(周耿光)为政委,陈培兴为政治处主任,邓文礼为参谋长。下辖两个主力中队,共500多名官兵。

1945年2月,日军侵占始兴县,国民党正规军望风而逃,躲进赣南的“三南”地区,国民党县政府也随之逃到山高林密的清化桃树坝。而中共风度大队发动南山和北山的民众抗日武装于7月23日将始兴县城层层包围,日军弃城逃往韶关。风度大队解放了始兴县城。然而,7月24日,国民党正规军一八七师和一六〇师从山高林密的“三南”地区扑出,占领了县城外东北山头制高点,欲向县城发动攻击。

中共风度大队为保存力量,于7月24日深夜分两路撤出县城。然而国民党正规军没有止步,对驻扎在外营村的风度大队发动了围剿战。风度大队除了第一主

力中队杀出敌重围向北山撤退外,在外营村被杀死112人,村庄在熊熊大火中变成废墟。粤北“外营惨案”后,风度大队处于极度危难之中。

如今,东纵北上联队的到来,风度大队就有了打“牛骨头”(国民党正规军)的主力;而风度大队的及时出现,亦使东纵北上联队如虎添翼。

(5)找到了八路军南下支队到达粤北的踪迹

粤北指挥部决定,东纵北上联队在风度休整几天,调查八路军南下支队的准确位置,以便两军会师。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三位领导日夜守在发报机旁,心焦如焚等待八路军南下支队的消息。自8月底进入始兴县、9月初与风度大队会师,多天过去了仍杳无音讯。

于是,刘建华被粤北指挥部派到南雄县百顺墟,看到那里能不能联络到八路军南下支队。

刘建华,江西省寻邬县人,中等身材,当年二十八九岁,但他已有多年艰苦斗争的锤炼,十五岁就在中央苏区赣南少共省委工作,曾任白区工作部部长。1935年,红军离开江西苏区北上抗日,他第一次留下来,担任少共粤赣边特委书记,跟随陈毅、项英、杨尚奎在梅岭和油山坚持游击战争。1937年,中共江西游击部队获国民革命军新四军番号,开赴华东前线抗日,刘建华第二次留下来,带着朱赞珍、李绪龙等十几人,收集到十几支破烂步枪,组织起抗日锄奸工作队,在油山坚持活动。由于国民党的迫害,他们的活动完全转入地下,在极度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妻子和孩子失散了。这时,党组织为了保存赣南仅存的几个党员,把他和朱赞珍,李绪龙等接到东江纵队里工作。现在东纵北上联队北上开辟五岭根据地,刘建华他们又回到这块曾战斗过的地方。

杨康华对刘建华说:“我们派你去的意图是,你是中央苏区出来的,二王部队里可能有熟人,三年游击战争时你又在赣粤边,抗日战争时期你也在那儿呆过,由此看来,你去最合适不过了”。

刘建华挺起腰杆道:“坚决完成任务”。

第二天,刘建华和风度大队派来的一位队员一道前往百顺墟。他俩打扮成当地老百姓的模样,绕过始兴县城。太阳快要落山了,他们在离县城约20多里路的江口墟停了下来,等候前来接头的人。

这时,只见在墟外约一两百米的浈江边,有一对穿着破旧衣服的男女,朝这边走来,他俩按事先约定的联络暗号,与刘建华接上了头。

在江边的树下,栓着一条小木船,刘建华和风度队男队员坐上小木船后,机警地观察着四周。那女的熟练地解开栓船的绳子,向北岸划去,彼此没有任何言语。后来刘建华才知道那位十八九岁的少女叫华英,是风度大队政工队的队员,

那男的叫刘绍明,也在政工队工作。

在北岸一个叫总甫的村子,风度大队的大队长吴新民、政治处主任陈培兴正等在那里,他们热情地握着刘建华的手,并介绍了去百顺墟的路线和沿途的情况。

第二天早上,刘建华和风度队员打扮成赶墟的人,踏上去百顺墟的路程。这天正逢百顺的墟日,一路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刘建华沿途用当地方言向赶墟的路人询问:“老乡.百顺墟做生意的人多不多?”

老乡答:“做买卖的人好多啊!”

刘建华又问:“墟上有没有军队?”

老乡答:“墟上没有军队,只有一些乡自卫队”。

旁边有人答腔:“昨天墟上来了好多北方来的红军,今日全部不见了”。 刘建华还不放心,一直走到离墟场很近的地方,向在田里干活的农民打听。农民停住手中的活儿,说:“红军向北走了,墟上没有红军了”。

刘建华暗忖,赶墟的人和农民说的话基本一致,这证明二王部队已离开了百顺。于是他和风度队员掉头返总甫村,向风度大队的吴新民、陈培兴介绍了所探听到的情况,并准备星夜渡过浈江,赶回凤度向粤北指挥部汇报。

吴新民听罢,道:“刚才接到指挥部通知,明天大部队过来,你就不必回风度了”。

次日下午,由邓文礼、郭招贤率领的风度大队第一主力中队为先头部队,由吴新民、陈培兴率领的风度大队第三中队和第四中队在江边接应东纵北上联队从水南渡口过浈江。

由于大部队人多,无法用船渡江,只好用几条长缆绳栓在江岸西头,前面派几个熟水性的官兵在前面引路,大多数官兵一个跟着一个地手扶缆绳,走进了水流湍急的江水中,缓缓地向对岸移动。水淹到脖子深,湿透了军毯、衣服,冰凉的江水令大家直打哆嗦,急流打着漩涡象一双双无形的大手,使劲地将他们往下游推。官兵们咬紧牙关,一边死死抓住缆绳,一边紧紧护着身上的武器,一步步地往前挪去。一千多人的队伍,在天色微明前安全地渡过了浈江。

东纵北上联队过浈江后,从南雄百顺回来的刘建华立即找到粤北指挥部,向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汇报去百顺的情况。杨康华听后说:“你走后,我们就接到电报,二王部队已北返,会师任务取消”。

(6)东纵北上联队的三十多名伤病员惨遭“国军”杀害

东江纵队北上联队渡过浈江的这天,部队在总甫村隐蔽下来,直到傍晚才

出发,经水口进入始兴县的宝峰。进入宝峰后部队进行了短暂休整。

9月中旬,粤北指挥部率领的东江纵队北上联队在始兴县宝峰一带活动时遭到国民党第六十五军第一六〇师的袭击,部队即向仁化县扶溪转移,并将30多名伤病员留在始兴县奇心洞治疗。主力部队一走,奇心洞治疗区旋即遭到国民党军队的突然袭击,仅有的十多名保卫人员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全部牺牲,30多名伤病员惨遭国民党军队杀害。

关于此处的东江纵队北上联队30多名伤员留在始兴县奇心洞治疗期间被国名党军全部杀害的记载,与下文的珠江纵队北上临时支队70多名伤员也在始兴县奇心洞治疗期间被国名党军全部杀害的记载,似有重叠或错记之疑,待核对。

(7)粤北指挥部北上途中接到南下支队已北返电报

在1945年中秋节的晚上,粤北指挥部率东江纵队北上联队到达帽子峰的大小流坑,出乎意料地接到中央关于八路军南下支队已经回师北返的电报,并勖勉粤北指挥部率部属独立作战、单边开创五岭根据地。

但是,现在问题是东江纵队第一批北上部队——只有东江纵队第五支队到达粤北,其它北上的华南部队还没有取得联系,粤北指挥部既不知道东江纵队西北支队和东江纵队第三支队到了哪里,也不知道由西线北上的珠江纵队北上临时支队的情况如何了。而且,已经到达粤北的东纵第一批部队中还有两三百名非战斗人员。

此时,国民党军的情况是,原来还驻扎在粤赣的国民党正规军大部队已从“三南地区”(江西省的龙南县、虔南县、定南县)下山,急于到广东各要地接收日伪“移交”的城市。这些国民党军队一出山南下,必然会与正在北上的华南武装部队相遇相交相扑相打。

(8)北上的东江纵队各支队齐集粤赣边

这时,在江西省龙南县境内九连山的东江纵队第三支队还未与粤北指挥部联络上。

为了打通与九连山的交通线,并与其它几个失联部队取得联系,东纵副司令员王作尧派邱特、张江明率领武工队,从座落粤赣三县的油山摸到江西省龙南县境内九连山,在历尽艰辛后终于找到司令员彭沃率领的东江纵队第三支队。

之后,粤北指挥部陆续与东纵的几支北上部队取得联系,各部队的指挥员也先后到达油山聚会。

作者简介:钮海津,珠江纵队/东江纵队的后代。

-----------

接读第五章(下)

共十一章·第五章(上):《艰苦的南下北上 流产的两军会合——1945年八路军第359旅南下/华南抗日武装部队北上》)

5·华南武装两支部队的北上历程

前面说到,中共中央在积极组建八路军南下支队的同时,也多次命令中共广东区委领导的华南抗日武装部队北上协同行动,创建粤赣湘边境的五岭根据地。

中共广东区委调动华南抗日武装部队北上协同行动的,是从粤汉铁路东侧北上的东江纵队数部(组成东江纵队北上联合部队),和从粤汉铁路西侧北上的珠江纵队两部(组成珠江纵队北上临时支队)。

前面说过,其实有第三支部队也接到命令北上了——中区纵队,但因故终止。而另外几支武装部队琼崖纵队、韩江纵队、南路纵队(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等)则没有北上五岭的任务(亦或我没有查到相关文献)。

1)东江纵队北上联合部队

——1945年8月15日由粤汉铁路东侧出发

接到中央1945年7月15日的电报后,中共广东区党委于7月31日做出决定,成立粤北指挥部,指挥东纵主力(西北支队、北江支队、第三支队、第五支队)和珠纵(南海三水独立大队),并(在东纵和珠纵抵达粤北后)成立粤北党政军委员会,统一领导粤赣湘边的地方党和部队的工作。

新成立的粤北指挥部立即组织东江纵队分三批挺进粤北——

第一批,东线由梁广、王作尧、杨康华率领东江纵队第五支队等部队1200多名官兵(另一部:西线由珠江纵队第二支队机关和珠江纵队南三独立大队等部队500多名官兵先行北上迎接八路军南下支队。两部的北上部队合约1800多官兵);

第二批,拟一个月后,以东江纵队的第三支队为主,共1000余人跟进北上; 第三批,再三个月后,由东江纵队政委林平和司令员曾生再率一个团的1000余名官兵续进。

以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有变动。

(1)“等梁广回来后才出发”

但当时被安排在第一批北上的领导人梁广正在西江地区督导中区纵队作战,根本不知此事,也就无法赶到东江纵队带队北上。中共广东区委有人主张“等梁广同志回来后才出发”。

梁广是中共广东组织和华南武装斗争的领导者之一,其时与尹林平、连贯共同主持工作。1945年6月下旬,尊中央指示向西挺进的(由珠江纵队前身分出主力部队组建的)中区纵队在广宁接连遭到国民党军的围剿追截,局势十分困难。梁广受组织委派前往广宁县,协助西挺的中区纵队改变与敌斗争的策略,多次在绥江河两岸和公路沿线袭击敌人,取得了军事上的主动。中共广东区党委于7月31日做出北上迎接八路军南下支队的决定时,梁广正在粤西北开辟和巩固广(宁县)、四(会县)、清(远县)怀(集县)边区的四个抗日游击区。

(2)林锵云自告奋勇率队北上

当接连收到中央于8月4日和8月11日的催促电报后,中共广东区委仍有人主张等梁广回来后才出发。这时正在博罗县广东区党委总部开会的珠江纵队司令员林锵云提出,不能再耽误时间,如果主要领导不能带队,自己愿与东江纵队的副司令员王作尧和政治部主任杨康华一同率第一梯队队北上,与八路军南下支队共建五岭根据地。

(3)北上指挥机构与部队的组成

由此,1945年8月16日(一说8月15日)至8月18日东江纵队北上联队陆续出发。

北上指挥机构与东江纵队北上联队的组成:珠纵司令员林锵云、东纵副司令员王作尧、东纵政治部主任杨康华等组成粤北指挥部,统领东纵第五支队、军政干校两个中队、民运工作队、鲁迅艺术宣传队、“拖拉机”文艺宣传队及东纵政治部部份干部共1200多人。东纵之所以安排了这么多非战斗人员随军北上,是根据1945年8月4日中央军委急电的命令(“广东区党委要用极大的速度向粤北发展,派出有力支队及大批地方工作干部与二王会合,开创湘粤边根据地”)。

东纵北上联队的第一批部队于8月16日(一说8月15日)从博罗县横河出发。部队踏进粤北山区边缘时,那里的高山峡谷已是凉风飕飕的气候了。在珠江三角洲温暖天气下活动惯了的官兵们仍身穿单衣,禁不住直打哆嗦。

其实出发前,东江纵队后勤部门正在赶制一批冬衣,但由于北上日程紧迫,部队还没来得及发放冬装就踏上了北上征程。没有冬衣御寒,就会发生非战斗减员,这是北上部队不愿看到的现实。

当东纵北上主力上到英德县和翁源县山区时,司令员邬强率领的东江纵队北江支队已在这里等候会合。之前几个月,东江纵队北江支队的活动频仍。为站稳

脚跟,东江纵队北江支队解放了英德县东部和佛冈县、新丰县、翁源县的一部份地区,成立了粤汉铁路以东地区的抗日民主政权,为东纵大部队北上挺进粤赣湘边尊定了基础。

但是,东纵北上联队沿途遭到国民党第六十三军、第六十五军的层层堵击。其驻扎在粤北的国民党第七战区的第一八六师、第一八七师、第一六七师、第一六〇师、第一五二师、第一五三师及地方武装部队,分别在南雄县、始兴县、仁化县、乐昌县、曲江县、翁源县、英德县一带布防;其一部留在粤汉铁路东西两侧阻截东纵和珠纵的北上部队,大部则向粤赣湘边区推进, 意从南面与正在北面南进的国民党第九战区部队一道,欲将八路军南下支队合围并聚歼于粤赣湘边界。

按照原定计划,东江纵队北江支队仍留在当地展开游击战,牵制敌人主力。粤北指挥部取得了东江纵队北江支队送上的地图,对当地地理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了躲开敌人的锋芒,东纵北上联队只得专走山路、暗渡江河、加速北上。

(4)东纵北上联队与始兴县人民风度抗日自卫大队会师

东江纵队北上联队第一批人员自罗浮山东北面的横河圩出发,经龙门县、新丰县、从化县、英德县、翁源县呈“之”字形挺进粤北。8月底,队伍进入到翁源县境内海拔1000多米的天平架山时,被来自曲江县枫湾镇的保安队袭击,东纵一个小分队迂回到设在山顶的敌人哨所后,突然发起攻击,一顿冲锋枪、手档弹,将敌人打得伤的伤、亡的亡,剩下的狼狈逃窜。

翻过天平架山,就是始兴县境了,这里有国民党正规军一个营扼守在一个叫隘子的地方。粤北指挥部命令先头部队用强攻之势将敌人赶跑后,开始寻找始兴县的中共地下党,探听南下的八路军南下支队的消息。不久,先头部队在天平架北边的清化地区找到了战斗在这里的中共抗日武装——始兴县人民风度抗日自卫大队。

风度大队由中共始兴县县委书记吴新民任大队长,周健夫(周耿光)为政委,陈培兴为政治处主任,邓文礼为参谋长。下辖两个主力中队,共500多名官兵。

1945年2月,日军侵占始兴县,国民党正规军望风而逃,躲进赣南的“三南”地区,国民党县政府也随之逃到山高林密的清化桃树坝。而中共风度大队发动南山和北山的民众抗日武装于7月23日将始兴县城层层包围,日军弃城逃往韶关。风度大队解放了始兴县城。然而,7月24日,国民党正规军一八七师和一六〇师从山高林密的“三南”地区扑出,占领了县城外东北山头制高点,欲向县城发动攻击。

中共风度大队为保存力量,于7月24日深夜分两路撤出县城。然而国民党正规军没有止步,对驻扎在外营村的风度大队发动了围剿战。风度大队除了第一主

力中队杀出敌重围向北山撤退外,在外营村被杀死112人,村庄在熊熊大火中变成废墟。粤北“外营惨案”后,风度大队处于极度危难之中。

如今,东纵北上联队的到来,风度大队就有了打“牛骨头”(国民党正规军)的主力;而风度大队的及时出现,亦使东纵北上联队如虎添翼。

(5)找到了八路军南下支队到达粤北的踪迹

粤北指挥部决定,东纵北上联队在风度休整几天,调查八路军南下支队的准确位置,以便两军会师。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三位领导日夜守在发报机旁,心焦如焚等待八路军南下支队的消息。自8月底进入始兴县、9月初与风度大队会师,多天过去了仍杳无音讯。

于是,刘建华被粤北指挥部派到南雄县百顺墟,看到那里能不能联络到八路军南下支队。

刘建华,江西省寻邬县人,中等身材,当年二十八九岁,但他已有多年艰苦斗争的锤炼,十五岁就在中央苏区赣南少共省委工作,曾任白区工作部部长。1935年,红军离开江西苏区北上抗日,他第一次留下来,担任少共粤赣边特委书记,跟随陈毅、项英、杨尚奎在梅岭和油山坚持游击战争。1937年,中共江西游击部队获国民革命军新四军番号,开赴华东前线抗日,刘建华第二次留下来,带着朱赞珍、李绪龙等十几人,收集到十几支破烂步枪,组织起抗日锄奸工作队,在油山坚持活动。由于国民党的迫害,他们的活动完全转入地下,在极度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妻子和孩子失散了。这时,党组织为了保存赣南仅存的几个党员,把他和朱赞珍,李绪龙等接到东江纵队里工作。现在东纵北上联队北上开辟五岭根据地,刘建华他们又回到这块曾战斗过的地方。

杨康华对刘建华说:“我们派你去的意图是,你是中央苏区出来的,二王部队里可能有熟人,三年游击战争时你又在赣粤边,抗日战争时期你也在那儿呆过,由此看来,你去最合适不过了”。

刘建华挺起腰杆道:“坚决完成任务”。

第二天,刘建华和风度大队派来的一位队员一道前往百顺墟。他俩打扮成当地老百姓的模样,绕过始兴县城。太阳快要落山了,他们在离县城约20多里路的江口墟停了下来,等候前来接头的人。

这时,只见在墟外约一两百米的浈江边,有一对穿着破旧衣服的男女,朝这边走来,他俩按事先约定的联络暗号,与刘建华接上了头。

在江边的树下,栓着一条小木船,刘建华和风度队男队员坐上小木船后,机警地观察着四周。那女的熟练地解开栓船的绳子,向北岸划去,彼此没有任何言语。后来刘建华才知道那位十八九岁的少女叫华英,是风度大队政工队的队员,

那男的叫刘绍明,也在政工队工作。

在北岸一个叫总甫的村子,风度大队的大队长吴新民、政治处主任陈培兴正等在那里,他们热情地握着刘建华的手,并介绍了去百顺墟的路线和沿途的情况。

第二天早上,刘建华和风度队员打扮成赶墟的人,踏上去百顺墟的路程。这天正逢百顺的墟日,一路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刘建华沿途用当地方言向赶墟的路人询问:“老乡.百顺墟做生意的人多不多?”

老乡答:“做买卖的人好多啊!”

刘建华又问:“墟上有没有军队?”

老乡答:“墟上没有军队,只有一些乡自卫队”。

旁边有人答腔:“昨天墟上来了好多北方来的红军,今日全部不见了”。 刘建华还不放心,一直走到离墟场很近的地方,向在田里干活的农民打听。农民停住手中的活儿,说:“红军向北走了,墟上没有红军了”。

刘建华暗忖,赶墟的人和农民说的话基本一致,这证明二王部队已离开了百顺。于是他和风度队员掉头返总甫村,向风度大队的吴新民、陈培兴介绍了所探听到的情况,并准备星夜渡过浈江,赶回凤度向粤北指挥部汇报。

吴新民听罢,道:“刚才接到指挥部通知,明天大部队过来,你就不必回风度了”。

次日下午,由邓文礼、郭招贤率领的风度大队第一主力中队为先头部队,由吴新民、陈培兴率领的风度大队第三中队和第四中队在江边接应东纵北上联队从水南渡口过浈江。

由于大部队人多,无法用船渡江,只好用几条长缆绳栓在江岸西头,前面派几个熟水性的官兵在前面引路,大多数官兵一个跟着一个地手扶缆绳,走进了水流湍急的江水中,缓缓地向对岸移动。水淹到脖子深,湿透了军毯、衣服,冰凉的江水令大家直打哆嗦,急流打着漩涡象一双双无形的大手,使劲地将他们往下游推。官兵们咬紧牙关,一边死死抓住缆绳,一边紧紧护着身上的武器,一步步地往前挪去。一千多人的队伍,在天色微明前安全地渡过了浈江。

东纵北上联队过浈江后,从南雄百顺回来的刘建华立即找到粤北指挥部,向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汇报去百顺的情况。杨康华听后说:“你走后,我们就接到电报,二王部队已北返,会师任务取消”。

(6)东纵北上联队的三十多名伤病员惨遭“国军”杀害

东江纵队北上联队渡过浈江的这天,部队在总甫村隐蔽下来,直到傍晚才

出发,经水口进入始兴县的宝峰。进入宝峰后部队进行了短暂休整。

9月中旬,粤北指挥部率领的东江纵队北上联队在始兴县宝峰一带活动时遭到国民党第六十五军第一六〇师的袭击,部队即向仁化县扶溪转移,并将30多名伤病员留在始兴县奇心洞治疗。主力部队一走,奇心洞治疗区旋即遭到国民党军队的突然袭击,仅有的十多名保卫人员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全部牺牲,30多名伤病员惨遭国民党军队杀害。

关于此处的东江纵队北上联队30多名伤员留在始兴县奇心洞治疗期间被国名党军全部杀害的记载,与下文的珠江纵队北上临时支队70多名伤员也在始兴县奇心洞治疗期间被国名党军全部杀害的记载,似有重叠或错记之疑,待核对。

(7)粤北指挥部北上途中接到南下支队已北返电报

在1945年中秋节的晚上,粤北指挥部率东江纵队北上联队到达帽子峰的大小流坑,出乎意料地接到中央关于八路军南下支队已经回师北返的电报,并勖勉粤北指挥部率部属独立作战、单边开创五岭根据地。

但是,现在问题是东江纵队第一批北上部队——只有东江纵队第五支队到达粤北,其它北上的华南部队还没有取得联系,粤北指挥部既不知道东江纵队西北支队和东江纵队第三支队到了哪里,也不知道由西线北上的珠江纵队北上临时支队的情况如何了。而且,已经到达粤北的东纵第一批部队中还有两三百名非战斗人员。

此时,国民党军的情况是,原来还驻扎在粤赣的国民党正规军大部队已从“三南地区”(江西省的龙南县、虔南县、定南县)下山,急于到广东各要地接收日伪“移交”的城市。这些国民党军队一出山南下,必然会与正在北上的华南武装部队相遇相交相扑相打。

(8)北上的东江纵队各支队齐集粤赣边

这时,在江西省龙南县境内九连山的东江纵队第三支队还未与粤北指挥部联络上。

为了打通与九连山的交通线,并与其它几个失联部队取得联系,东纵副司令员王作尧派邱特、张江明率领武工队,从座落粤赣三县的油山摸到江西省龙南县境内九连山,在历尽艰辛后终于找到司令员彭沃率领的东江纵队第三支队。

之后,粤北指挥部陆续与东纵的几支北上部队取得联系,各部队的指挥员也先后到达油山聚会。

作者简介:钮海津,珠江纵队/东江纵队的后代。

-----------

接读第五章(下)


相关文章

  • 国共内战的历史价值
  • 三年内战.中苏关系 教学目标: 了解抗日战争后国共内战爆发的原因.过程以及给国家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 共产党与公民党执政纲领的不同之处 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国共内战的背景: 国共内战的开 ...查看


  • 内战的全面爆发 教学设计
  • <全面内战的爆发>的教学设计 中山中学史地生组 黄荔双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全面内战的爆发>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的努 ...查看


  • 重庆谈判报告分析
  • 班级:工商管理 学号: 1班2011073135 商学院 重庆谈判报告分析 案例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 同国民党(蒋介石,王世杰,张治中,邵力子,张群)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 ...查看


  • 导学案--内战烽火
  • "学案引导,主动探究"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案例 鹿头镇中学历史组 主备:胡天宝 审核:冷少军 课题:八年级上册第17课 内战烽火 学习目标: 1. 掌握全面内战爆发前后的基本史实,包括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阴谋 ...查看


  • 人民解放战争
  • 第三章 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介绍] 抗战胜利后,中国的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及其力量的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国内阶级矛盾迅速上升,出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为一方的民主阵营,同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封 ...查看


  • [两种命运的决战]教学设计
  • <两种命运的决战>教学设计 陕西省丹凤县铁峪铺中学--丑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 政治协商会议 全面内战爆发 解 放军转战陕北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能力培养 (1)分析理解:抗战胜利 ...查看


  • 考点人民解放战争
  • 考点 人民解放战争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 夏克传 邮码:528100 [试题解密] 例题1(2001年普通高考大综合试题历史部分(广东.河南卷)10)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于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标志着 ...查看


  • 历史上所有重大战争
  • 古代 (欧洲:上古至西罗马帝国灭亡|中国:上古至隋朝建立|其他地方:上古至公元500年) : 西方:美塞尼亚战争|波希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大象战争|布匿战争|斯巴达克起义|高卢战争|罗马内战|犹太战争 近东:古代埃及与赫梯战争|亚述战争| ...查看


  • 近现代国共两党的关系
  • 近现代国共两党的关系 一.近现代两党关系的演变 1.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 (1)原因:A. 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 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