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校园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它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它们逐层递进,相辅相成。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因而我们要提升学校品味,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首先应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校园文化 建设 提升品味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教育的主旨就是育人,要育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当今社会,我们的教育已不能单凭教师的说教,不能单靠教材这个单一载体来完成这一历史重任了。我们应充分挖掘校园的所有育人资源,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用环境来育人,对制度的建设来规范人,对师生精神面貌的建设来感召人,从而努力达到学校处处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的良好效果。而这些恰好就是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强有力的育人资源,更是提升学校品味的重要载体。下面我就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什么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以社会主导文化为基础,又以本校的价值观为核心,蕴涵着学校传统、领导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人员素养、校园环境等丰富的内涵。简言之,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学校的制度文化、师生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中的一切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塑造着学生。因此,我们将校园文化定义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校园文化的层次

根据许多专家的研究,其共同的理解是校园文化应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一)校园文化的物质层次

我们说经济与科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校园的硬件设施与校园的美化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校园的设施与美化,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的面貌。但如果将现代化的建筑与现代化的技术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这显然是走入了误区。

现代文明在器物上的反映,并不是以现代化的建筑和技术为主要标志的,而更多地体现在设计理念和审美素养上,即在城市规划时考虑更多的是怎样便利人民生活、怎样传承民族文化、怎样体现民族精神。因此在经济条件还不富裕的今天,校园文化建设在“物”上的反映不是表现在现代化的先进设施上,而更能体现校园文化的则是校园景点的设计、合理的布局以及如何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它不仅体现着审美理念,也体现着教育特有的内涵。因此学校在校园建设上,决不要过于追求建筑物现代化,也不要过于追求设备与技术的先进程度,而应在有限的条件下,首先是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环境的整洁是环境美的基本条件。其次,要用新的理念来美化校园,要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即使校园空间狭小,仍要布置得体,使其精致优美、凸现高雅。再次,校园环境的美化要强化育人的功能,要考虑让一些警句名言与错落有致的绿化相得益彰,还要使一些景物飘逸浓厚的文化气息,体现学校的精神和办学特色,要让“精美的石头会说话”,使学生在精巧雅致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

(二)校园文化的制度层次

校园文化不仅体现在学校的“物”上,而更多是体现在制度上。办学质量高的学校都比较强调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学校应该有严密的规章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校的相对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制度就意味着束缚,是对自己手脚的捆绑。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事实上没有对他人的限制就没有自我的宽松,当然没有对自我的限制也就没有群体的和谐。完善的制度是教育质量的保证,是各方利益的平衡,是学校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

当然一所好学校,不是仅看有无制度,还要看制度中体现着的办学思想和理念,看是否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否体现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尊重、关心和激励,是否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教师追求崇高的师德。当然制度仅是文本,校园文化在制度上的体现,更要看教师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当一所学校的教师自觉地用纪律约束自己,将执行制度变成自觉的行为,变他律为自律,学校教学秩序就会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学校也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因此考核学校的办学质量,不仅需要关注是否有完善的制度,而且还要关注是否把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体现在制度中,更是要关注教师执行制度的自觉性。

(三)校园文化的理念层次

在学校精神的引领下,当教师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自己,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同时从管理的角度看,没有规范的管理是随意的,基于规范的管理是稳定的,超越规范的管理才有可能是“自由”的,超越规范不是没有规范,而是在充分认同规范的基础上,将规范融化在自己的血液里,自觉贯彻在日常行为中,并以更高的道德与精神追求来要求自己。因此理念层次的管理是超越规范管理的管理,它依靠的是道德和精神的追求。所以,在充分尊重、提升个体需要的基础上,用学校的目标去凝聚全体教职员工,是学校取得成功的关键。有了精神追求,就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热情,教师就会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教师的才华才能得到充分

发挥和展现。有了精神追求,才会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才会在教学实践中潜心研究、呕心沥血。

理念层次的校园文化不像“制度”层次和“器物”层次可以用眼睛看得到,它弥漫在校园的空间里,最终是通过师生的言行举止得以体现的。我们常说某个学校很正气,实际上就是说师生在经意和不经意间形成的舆论氛围,舆论氛围是校园文化理念层次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文化如果融入人们的血液中,它就是无坚不摧的力量。”因此,学校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营造充满精神追求和正确舆论氛围的校园文化。

“物”、制度和理念是校园文化内涵的三个层次,逐层递进,其中最重要的是理念层次,但强调校园文化的理念层次并不是忽视“制度”的作用,也不意味着“物”的不重要,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物”和制度层次的校园文化,是失去基础的校园文化,没有价值追求的校园文化是没有方向和目标的校园文化。因此我们建设的是三个层次完美组合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不是靠校长制造出来的,而是教职员工共同创造出来的。只要全体教职员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爱因斯坦曾指出:“只教会人一种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格,最要紧的是人要籍着教育得到对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与感悟,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与善有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及社会有合适的关系。”在现代历史条件下,人们片面追求教育的科学价值而忽视教育的人文价值,将会造成教育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失衡与冲突;在育人功能上片面促进人的认识心理和科学理性的发展,而忽视促进人的情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展,从而造成人的认识与情感、意志及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失衡冲突。纵观古今中外的名校无不以严谨的治学观念,深厚的文化底蕴哺育代代健全人格的英才而闻名于世。“人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他在创造一个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的同时,也创造着人自身。”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教育的必然回归。

校园文化对学校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校园文化有潜移默化、规范陶冶的素质教育作用

1.校园文化有耳濡目染作用。校园中的花草树木、板报、橱窗、广播、电视等,贴进学生生活,反映学生现实,较为学生喜爱,因而耳熟能详,目染深心,其教育效果不可低估,所以学校应重视这些文化设施的建设和使用,使其成为教育学生的园地,培养人才的摇篮。

2.校园文化活动有深刻教育作用。校园中征文、竞赛、文艺演出、展览、歌咏会、运动会等活动,是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重要契机,既可以活跃学生学习生活,又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有人曾说:“一次活动,往往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活动能力强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也好,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却未必都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因此,校园文化活动是造就人格健全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理应受到学校重视。

3.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学校精神,既是学校全体成员所创造,同时又塑造这个群体,主要通过创造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来实现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这种目的和效果的实现依靠的是潜移默化的情感沟通, 思想感化,并逐步内化为师生的素质。因此,校园文化在推进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校园文化有实现民主管理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

当前,很多学校的管理大都还是以校长、教师为中心,视教师、学生为约束的对象。这种管理由于将师生主体作用排除在外,使得各项工作开展被动,教师和学生不能有效参与管理,一方面对立矛盾增多,另一方面也扼杀了师生的主人翁精神。并且这种管理方式,使得人际关系疆化,严重制约学校发展。

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制度文化建设,用规范和制度约束人、鼓舞人、激励人,使学校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校园文化能规范校园人的工作和学习,促使其依据目标自我调节,增强实施目标的使命感、参与感、责任感。摒弃那些人管人的局面,有利于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2.当校园文化上升到精神层次后,师生都会在某一舆论中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各自履行自己的责任,从而使得学校全体成员都是为某一目标或某一人生价值取向而行为,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凝聚力,形成团结和谐的集体。

(三)校园文化有培养师生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无论是物质文化的建设,还是制度文化的建设,如果我们充分调动教职员工和学生积极参与,既能培养全体师生的管理能力,造就新世纪的管理人才,又能充分发挥师生潜能,更大程度地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如让教师参与学校建设规划,我们就能得到很多种创作效果,从而更好地弥补个人思维的局限,杜绝重复建设。如让教师参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便能培养教师的管理能力,也能让教师多角度思考问题。如让学生参加班规制定,学生就能成为管理的主人,从小学会管理、学会处事、学会创新。

四、怎样建设校园文化

(一)重视学校规划,合理布局校园设备设施

在学校基础设备设施建设中,尤其要做好长远的规划和打算,一定要根据学校地区实际,特别是生源状况,做好长达10-20年的规划蓝图,包括各种建筑的座落位置、各室的装饰和功能,既要有建筑学的美感又要有合理利用的价值,绝不能“见子打子”,想到一点做一点,从而导致零乱的局面,既失去艺术价值,又造成重复建设以至资金损失。

(二)重视校园美化、净化工作,打造良好育人环境

校园的美化、净化工作,是校园文化的直观反应,是校园文化建设最基础的层面工作,是对师生感染和熏陶的直接载体。因而,在校园中,无论是绿化园地的设置还是宣传栏、墙报的设计,我们都要精心考就。既要重视它的绿化作用、宣传作用、智育作用,同时更要重视它的美育作用,只有优秀的作品才能有更好的感染力。除此,我们还要特别重视学校净化工作,因为,卫生能更好地带来身心健康。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的目标是使校园处处育人。

(三)重视制度建设,严格依法治校和依法行教

既符合学校实际又能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的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前进和发展的动力。现代社会是法度社会,所以一所好的学校,不是有现代化的建筑设施,而是有完善的约束人、鼓舞人、激励人的规章制度,让所有人都在这个圈中自由活动。这样的学校既有章可循,又民主和谐。并且我们还要让各种制度深入人心,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四)重视活动开展,陶冶师生情操

充分利用契机,组织各种活动,在学校教育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应抓住时机,组织一引些诸如:捐赠活动、班级篮球比赛活动、征文活动、运动会、文艺汇演、歌咏比赛、义务劳动、夏令营活动、知识竞赛、参观考察、社会实践活动等。并且这些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和组织,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培养了师生的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对师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们的目标是力争事事育人。

(五)重视行为习惯培养,孕育良好精神风貌

师生的言行是学校精神面貌的直观展示,是身心健康状态的宏观表现,是思想意识形态的内化结果。俗话话: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性格,收获一种人生。所以,学校教育既要完成学生的培育同时也要对教师进行引领,我们要重视师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包括着装、谈吐、社交礼仪、文明习惯、卫生习惯等。

(六)重视舆论导向,塑造良好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也是学校教育的归宿。所以,一所学校要成为有品味的学校,要成为优秀的育人环境,一定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学校

的办学思想、育人理念、校训、工作作风、学风、班训、校歌、班歌以及适时的各种宣传标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都应对全体师生产生振撼并引起共鸣。所以,我们不能“拿来主义”,生搬硬套,应符合学校实际并有自己的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全面发展的,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所说,“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学校教育要实现上述要求,就必须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人为本,探究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净化思想,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可持续地发展,为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阅读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二、三卷

【2】《江泽民文选》 第二、三卷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4】《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07年第9期 向长征 何晓黎

【5】《目前影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及对策》《中国教育导刊》2005年第二期 曾冠名

【6】《浅析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教研交流》 2007年第三期 刘华军

【7】《论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03期 王丽英

校园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它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它们逐层递进,相辅相成。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因而我们要提升学校品味,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首先应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校园文化 建设 提升品味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教育的主旨就是育人,要育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当今社会,我们的教育已不能单凭教师的说教,不能单靠教材这个单一载体来完成这一历史重任了。我们应充分挖掘校园的所有育人资源,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用环境来育人,对制度的建设来规范人,对师生精神面貌的建设来感召人,从而努力达到学校处处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的良好效果。而这些恰好就是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强有力的育人资源,更是提升学校品味的重要载体。下面我就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什么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以社会主导文化为基础,又以本校的价值观为核心,蕴涵着学校传统、领导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人员素养、校园环境等丰富的内涵。简言之,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学校的制度文化、师生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中的一切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塑造着学生。因此,我们将校园文化定义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校园文化的层次

根据许多专家的研究,其共同的理解是校园文化应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一)校园文化的物质层次

我们说经济与科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校园的硬件设施与校园的美化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校园的设施与美化,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的面貌。但如果将现代化的建筑与现代化的技术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这显然是走入了误区。

现代文明在器物上的反映,并不是以现代化的建筑和技术为主要标志的,而更多地体现在设计理念和审美素养上,即在城市规划时考虑更多的是怎样便利人民生活、怎样传承民族文化、怎样体现民族精神。因此在经济条件还不富裕的今天,校园文化建设在“物”上的反映不是表现在现代化的先进设施上,而更能体现校园文化的则是校园景点的设计、合理的布局以及如何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它不仅体现着审美理念,也体现着教育特有的内涵。因此学校在校园建设上,决不要过于追求建筑物现代化,也不要过于追求设备与技术的先进程度,而应在有限的条件下,首先是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环境的整洁是环境美的基本条件。其次,要用新的理念来美化校园,要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即使校园空间狭小,仍要布置得体,使其精致优美、凸现高雅。再次,校园环境的美化要强化育人的功能,要考虑让一些警句名言与错落有致的绿化相得益彰,还要使一些景物飘逸浓厚的文化气息,体现学校的精神和办学特色,要让“精美的石头会说话”,使学生在精巧雅致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

(二)校园文化的制度层次

校园文化不仅体现在学校的“物”上,而更多是体现在制度上。办学质量高的学校都比较强调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学校应该有严密的规章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校的相对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制度就意味着束缚,是对自己手脚的捆绑。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事实上没有对他人的限制就没有自我的宽松,当然没有对自我的限制也就没有群体的和谐。完善的制度是教育质量的保证,是各方利益的平衡,是学校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

当然一所好学校,不是仅看有无制度,还要看制度中体现着的办学思想和理念,看是否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否体现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尊重、关心和激励,是否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教师追求崇高的师德。当然制度仅是文本,校园文化在制度上的体现,更要看教师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当一所学校的教师自觉地用纪律约束自己,将执行制度变成自觉的行为,变他律为自律,学校教学秩序就会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学校也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因此考核学校的办学质量,不仅需要关注是否有完善的制度,而且还要关注是否把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体现在制度中,更是要关注教师执行制度的自觉性。

(三)校园文化的理念层次

在学校精神的引领下,当教师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自己,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同时从管理的角度看,没有规范的管理是随意的,基于规范的管理是稳定的,超越规范的管理才有可能是“自由”的,超越规范不是没有规范,而是在充分认同规范的基础上,将规范融化在自己的血液里,自觉贯彻在日常行为中,并以更高的道德与精神追求来要求自己。因此理念层次的管理是超越规范管理的管理,它依靠的是道德和精神的追求。所以,在充分尊重、提升个体需要的基础上,用学校的目标去凝聚全体教职员工,是学校取得成功的关键。有了精神追求,就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热情,教师就会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教师的才华才能得到充分

发挥和展现。有了精神追求,才会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才会在教学实践中潜心研究、呕心沥血。

理念层次的校园文化不像“制度”层次和“器物”层次可以用眼睛看得到,它弥漫在校园的空间里,最终是通过师生的言行举止得以体现的。我们常说某个学校很正气,实际上就是说师生在经意和不经意间形成的舆论氛围,舆论氛围是校园文化理念层次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文化如果融入人们的血液中,它就是无坚不摧的力量。”因此,学校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营造充满精神追求和正确舆论氛围的校园文化。

“物”、制度和理念是校园文化内涵的三个层次,逐层递进,其中最重要的是理念层次,但强调校园文化的理念层次并不是忽视“制度”的作用,也不意味着“物”的不重要,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物”和制度层次的校园文化,是失去基础的校园文化,没有价值追求的校园文化是没有方向和目标的校园文化。因此我们建设的是三个层次完美组合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不是靠校长制造出来的,而是教职员工共同创造出来的。只要全体教职员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爱因斯坦曾指出:“只教会人一种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格,最要紧的是人要籍着教育得到对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与感悟,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与善有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及社会有合适的关系。”在现代历史条件下,人们片面追求教育的科学价值而忽视教育的人文价值,将会造成教育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失衡与冲突;在育人功能上片面促进人的认识心理和科学理性的发展,而忽视促进人的情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展,从而造成人的认识与情感、意志及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失衡冲突。纵观古今中外的名校无不以严谨的治学观念,深厚的文化底蕴哺育代代健全人格的英才而闻名于世。“人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他在创造一个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的同时,也创造着人自身。”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教育的必然回归。

校园文化对学校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校园文化有潜移默化、规范陶冶的素质教育作用

1.校园文化有耳濡目染作用。校园中的花草树木、板报、橱窗、广播、电视等,贴进学生生活,反映学生现实,较为学生喜爱,因而耳熟能详,目染深心,其教育效果不可低估,所以学校应重视这些文化设施的建设和使用,使其成为教育学生的园地,培养人才的摇篮。

2.校园文化活动有深刻教育作用。校园中征文、竞赛、文艺演出、展览、歌咏会、运动会等活动,是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重要契机,既可以活跃学生学习生活,又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有人曾说:“一次活动,往往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活动能力强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也好,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却未必都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因此,校园文化活动是造就人格健全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理应受到学校重视。

3.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学校精神,既是学校全体成员所创造,同时又塑造这个群体,主要通过创造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来实现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这种目的和效果的实现依靠的是潜移默化的情感沟通, 思想感化,并逐步内化为师生的素质。因此,校园文化在推进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校园文化有实现民主管理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

当前,很多学校的管理大都还是以校长、教师为中心,视教师、学生为约束的对象。这种管理由于将师生主体作用排除在外,使得各项工作开展被动,教师和学生不能有效参与管理,一方面对立矛盾增多,另一方面也扼杀了师生的主人翁精神。并且这种管理方式,使得人际关系疆化,严重制约学校发展。

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制度文化建设,用规范和制度约束人、鼓舞人、激励人,使学校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校园文化能规范校园人的工作和学习,促使其依据目标自我调节,增强实施目标的使命感、参与感、责任感。摒弃那些人管人的局面,有利于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2.当校园文化上升到精神层次后,师生都会在某一舆论中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各自履行自己的责任,从而使得学校全体成员都是为某一目标或某一人生价值取向而行为,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凝聚力,形成团结和谐的集体。

(三)校园文化有培养师生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无论是物质文化的建设,还是制度文化的建设,如果我们充分调动教职员工和学生积极参与,既能培养全体师生的管理能力,造就新世纪的管理人才,又能充分发挥师生潜能,更大程度地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如让教师参与学校建设规划,我们就能得到很多种创作效果,从而更好地弥补个人思维的局限,杜绝重复建设。如让教师参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便能培养教师的管理能力,也能让教师多角度思考问题。如让学生参加班规制定,学生就能成为管理的主人,从小学会管理、学会处事、学会创新。

四、怎样建设校园文化

(一)重视学校规划,合理布局校园设备设施

在学校基础设备设施建设中,尤其要做好长远的规划和打算,一定要根据学校地区实际,特别是生源状况,做好长达10-20年的规划蓝图,包括各种建筑的座落位置、各室的装饰和功能,既要有建筑学的美感又要有合理利用的价值,绝不能“见子打子”,想到一点做一点,从而导致零乱的局面,既失去艺术价值,又造成重复建设以至资金损失。

(二)重视校园美化、净化工作,打造良好育人环境

校园的美化、净化工作,是校园文化的直观反应,是校园文化建设最基础的层面工作,是对师生感染和熏陶的直接载体。因而,在校园中,无论是绿化园地的设置还是宣传栏、墙报的设计,我们都要精心考就。既要重视它的绿化作用、宣传作用、智育作用,同时更要重视它的美育作用,只有优秀的作品才能有更好的感染力。除此,我们还要特别重视学校净化工作,因为,卫生能更好地带来身心健康。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的目标是使校园处处育人。

(三)重视制度建设,严格依法治校和依法行教

既符合学校实际又能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的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前进和发展的动力。现代社会是法度社会,所以一所好的学校,不是有现代化的建筑设施,而是有完善的约束人、鼓舞人、激励人的规章制度,让所有人都在这个圈中自由活动。这样的学校既有章可循,又民主和谐。并且我们还要让各种制度深入人心,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四)重视活动开展,陶冶师生情操

充分利用契机,组织各种活动,在学校教育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应抓住时机,组织一引些诸如:捐赠活动、班级篮球比赛活动、征文活动、运动会、文艺汇演、歌咏比赛、义务劳动、夏令营活动、知识竞赛、参观考察、社会实践活动等。并且这些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和组织,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培养了师生的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对师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们的目标是力争事事育人。

(五)重视行为习惯培养,孕育良好精神风貌

师生的言行是学校精神面貌的直观展示,是身心健康状态的宏观表现,是思想意识形态的内化结果。俗话话: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性格,收获一种人生。所以,学校教育既要完成学生的培育同时也要对教师进行引领,我们要重视师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包括着装、谈吐、社交礼仪、文明习惯、卫生习惯等。

(六)重视舆论导向,塑造良好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也是学校教育的归宿。所以,一所学校要成为有品味的学校,要成为优秀的育人环境,一定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学校

的办学思想、育人理念、校训、工作作风、学风、班训、校歌、班歌以及适时的各种宣传标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都应对全体师生产生振撼并引起共鸣。所以,我们不能“拿来主义”,生搬硬套,应符合学校实际并有自己的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全面发展的,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所说,“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学校教育要实现上述要求,就必须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人为本,探究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净化思想,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可持续地发展,为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阅读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二、三卷

【2】《江泽民文选》 第二、三卷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4】《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07年第9期 向长征 何晓黎

【5】《目前影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及对策》《中国教育导刊》2005年第二期 曾冠名

【6】《浅析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教研交流》 2007年第三期 刘华军

【7】《论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03期 王丽英


相关文章

  • 九年级思品第一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 第一单元 认识国情 了解制度 1.1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一.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为什么说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哪里?或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什么特点? ①.新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查看


  •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申请
  •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申请-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一. 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概念 : 1.我国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是战国的孟子. 2.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的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描述性.纲领性定义. 3. ...查看


  • 天津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61th(教育学)2
  •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 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 ...查看


  • 中外教育管理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 29.第9题 赫尔巴特 答案:赫尔巴特(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他以伦理学和心理学观点为基础建立了科学教育学体系.他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强调运用严峻方法管理 ...查看


  •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知识点归纳
  •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完整版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查看


  • 教育学基础复习重点
  •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 教育的概念.要素及其理解: 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要素:教育者(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活动的人.因此,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 ...查看


  • 班主任在班集体中的主导作用
  •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 一.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现状 二.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现状 (一) 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 (二) 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


  • "双力"合一共提升
  •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传统工作优势,企业文化工作是以培育形成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新兴管理科学.两者的工作对象都是"人".本文将从两者的区别性和一致性.关系及融合途径等三个方面,对"教育力"和&q ...查看


  • 宋才发:列宁论人民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 宋才发:列宁论人民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列宁论人民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宋才发 人民教师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光荣称号.教育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一个与人类社会共存亡的永恒的社会范畴.自从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就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