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探究题

《声现象》和探究题

1.如图所示,城市高架道路的部分路段,两侧设有3m左右高的透明板墙,安装这些板墙的目的是

A.保护车辆行驶安全 B.减小车辆噪声污染 ( )

C.增加高架道路美观 D.阻止车辆废气外泄

2.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 )

A.音色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调不同 D.频率不同

3.如图所示,用细线拴住塑料尺,抓住细线的另一端转动塑料尺,塑料尺会发出声音。若加快转动速度,发出声音的音调变化情况是

A.变高 B.变低 C.不变 D.无法判断

4.经超声波探伤仪检测,刚竣工的三峡大坝坝体无一结构性裂缝,创造了人类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探伤仪发出的超声波无法为人耳所听觉,原因是

超声波的( )

A.速度太快 B.响度太小 C.频率太高 D.频率太低

5.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C.我们能区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空气的温度高低无关

6.运载多名航天员并实现太空行走的“神舟”七号飞船项目正在筹备过程中.航天员在飞船内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共同作业时,他们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原因是( )

A.太空中噪声太太 B.宇航服不能传递声音

C.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7.运动会的百米赛跑,终点计时员应选择如下的哪种方式开始计时

A.听到枪声时 B.听到发令员的哨声时 C.看到运动员起跑时 D.看到发令枪冒烟时

8.人在游泳时 ,会引起水的 而发声 , 鱼会被吓跑, 这 主要是因为 能传播声音。

9.在欣赏民族音乐时,之所以能将二胡、笛子等乐器的声音区分开,是依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频率 D.音色

10.当喇叭里响起“我爱你,就象老鼠爱大米„„”时,王丹和李明齐声说:“杨臣刚唱的。”他们的判断是根据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11.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

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 很大;噪声是当代社

会的公害之一,它是由发声体的 产生的,有资料显示,噪声

每经过一块100m宽的林带可降低20~25分贝,扬州火车站的两侧种

植着许多树木,这是在 减弱噪声的。如图,鱼儿能听见

拍手声,说明 可以传播声音。

12.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

(2)请你根据所作图像找出温度为

15℃时声速为 m/s。

13.如图所示是两个物体振动时的波形图。这两个波形的共同

特点是(只要求写出1条): 。

1

14.晓丽去农贸市场买卖

蜂蜜,售货员将蜂蜜用勺

子盛出,往瓶子里倒。晓

丽发现蜂蜜向下流动的比

较缓慢,不像流水那样。

“咦!淌得这么慢!”售货员笑着说:“这是因为我的蜂蜜质量好,太粘了!”晓丽心想:“对了,蜂蜜的粘性比水大”。在回家的路上,晓丽想起在家中倒蜂蜜的时候好像不是这么粘,心里就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是否有什么因素使得蜂蜜的粘性时大时小呢?也就是说蜂蜜的粘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回家后,她向爸爸请教了这个问题,爸爸说:“我也不太肯定,可能与温度有关吧。”晓丽为了验证蜂蜜的

粘性是否真的与温度有关,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将蜂蜜分装入三个小瓶,一瓶放在冰箱中、一瓶放在室内、一瓶放在微波炉上加热一会儿,然后找三支相同的试管,用三支相同的滴管分别从三个小瓶中各取一滴蜂蜜,同时分别滴到同样倾斜放置的试管内壁上(如图

根据以上内容,请你回答:

(1)晓丽得出的结论是:蜂蜜的粘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增大、减小)。

(2)这一结论可以用下图中的 图像来表示。

粘性 粘性 粘性

A 温度 B温度 C温度 D温度

(3)在晓丽的探究过程中,晓丽运用了转换法,将不能直接测量的 转换成可以测量...的 。

15.小明、小华和小强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小强在弹吉他。

(1)他们探究的问题 ;

(2)对上面的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 ;

(3)小华同学为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

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 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东西做介质;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东西做介质.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两个实验:

a.两张课桌紧紧挨在一起。小丽轻敲桌面,小冬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b.两张桌子拉开,又进行了一次实验.

(4)小明、小华发现两个小实验的结果不同,其不同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的实验结论验证了其中猜想是正确的。

(5)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A、猜想假设;B、分析归纳;C、得出结论;D、实验研究;E、提出问题。你认为小明他们的后一次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 (填步骤前的英文字母). 2

《声现象》和探究题

1.如图所示,城市高架道路的部分路段,两侧设有3m左右高的透明板墙,安装这些板墙的目的是

A.保护车辆行驶安全 B.减小车辆噪声污染 ( )

C.增加高架道路美观 D.阻止车辆废气外泄

2.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 )

A.音色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调不同 D.频率不同

3.如图所示,用细线拴住塑料尺,抓住细线的另一端转动塑料尺,塑料尺会发出声音。若加快转动速度,发出声音的音调变化情况是

A.变高 B.变低 C.不变 D.无法判断

4.经超声波探伤仪检测,刚竣工的三峡大坝坝体无一结构性裂缝,创造了人类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探伤仪发出的超声波无法为人耳所听觉,原因是

超声波的( )

A.速度太快 B.响度太小 C.频率太高 D.频率太低

5.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C.我们能区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空气的温度高低无关

6.运载多名航天员并实现太空行走的“神舟”七号飞船项目正在筹备过程中.航天员在飞船内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共同作业时,他们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原因是( )

A.太空中噪声太太 B.宇航服不能传递声音

C.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7.运动会的百米赛跑,终点计时员应选择如下的哪种方式开始计时

A.听到枪声时 B.听到发令员的哨声时 C.看到运动员起跑时 D.看到发令枪冒烟时

8.人在游泳时 ,会引起水的 而发声 , 鱼会被吓跑, 这 主要是因为 能传播声音。

9.在欣赏民族音乐时,之所以能将二胡、笛子等乐器的声音区分开,是依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频率 D.音色

10.当喇叭里响起“我爱你,就象老鼠爱大米„„”时,王丹和李明齐声说:“杨臣刚唱的。”他们的判断是根据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11.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

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 很大;噪声是当代社

会的公害之一,它是由发声体的 产生的,有资料显示,噪声

每经过一块100m宽的林带可降低20~25分贝,扬州火车站的两侧种

植着许多树木,这是在 减弱噪声的。如图,鱼儿能听见

拍手声,说明 可以传播声音。

12.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

(2)请你根据所作图像找出温度为

15℃时声速为 m/s。

13.如图所示是两个物体振动时的波形图。这两个波形的共同

特点是(只要求写出1条): 。

1

14.晓丽去农贸市场买卖

蜂蜜,售货员将蜂蜜用勺

子盛出,往瓶子里倒。晓

丽发现蜂蜜向下流动的比

较缓慢,不像流水那样。

“咦!淌得这么慢!”售货员笑着说:“这是因为我的蜂蜜质量好,太粘了!”晓丽心想:“对了,蜂蜜的粘性比水大”。在回家的路上,晓丽想起在家中倒蜂蜜的时候好像不是这么粘,心里就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是否有什么因素使得蜂蜜的粘性时大时小呢?也就是说蜂蜜的粘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回家后,她向爸爸请教了这个问题,爸爸说:“我也不太肯定,可能与温度有关吧。”晓丽为了验证蜂蜜的

粘性是否真的与温度有关,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将蜂蜜分装入三个小瓶,一瓶放在冰箱中、一瓶放在室内、一瓶放在微波炉上加热一会儿,然后找三支相同的试管,用三支相同的滴管分别从三个小瓶中各取一滴蜂蜜,同时分别滴到同样倾斜放置的试管内壁上(如图

根据以上内容,请你回答:

(1)晓丽得出的结论是:蜂蜜的粘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增大、减小)。

(2)这一结论可以用下图中的 图像来表示。

粘性 粘性 粘性

A 温度 B温度 C温度 D温度

(3)在晓丽的探究过程中,晓丽运用了转换法,将不能直接测量的 转换成可以测量...的 。

15.小明、小华和小强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小强在弹吉他。

(1)他们探究的问题 ;

(2)对上面的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 ;

(3)小华同学为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

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 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东西做介质;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东西做介质.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两个实验:

a.两张课桌紧紧挨在一起。小丽轻敲桌面,小冬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b.两张桌子拉开,又进行了一次实验.

(4)小明、小华发现两个小实验的结果不同,其不同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的实验结论验证了其中猜想是正确的。

(5)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A、猜想假设;B、分析归纳;C、得出结论;D、实验研究;E、提出问题。你认为小明他们的后一次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 (填步骤前的英文字母). 2


相关文章

  •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水的科学>单元备课 原稿提供:育才小学 刘欣桐 一.本单元地位: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对水进行探究的第一个单元,学生对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对水有许多亲身的体验,这些经验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单元的探究 ...查看


  • 目标.重难点
  •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 2.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3.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2.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 ...查看


  • 我说的课题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我说的课题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长沙市十二中 肖丹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长沙市第十二中学的肖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 ...查看


  • 2017重庆市物理中考考试说明
  • 2017重庆市物理中考考试说明 一.考试范围: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适当减小了考试范围. 二.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三.试卷结构: 1.内容结构与比例 力学约占40%,光学 ...查看


  •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16届高三研究课)
  • 课题: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 [教材分析] 电磁感应问题,在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七章<电从哪里来>的第二节<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中,就进行了初步的介绍,但仅限于现象的认知和描述.而高中物理对电磁感应的教学 ...查看


  • 八年级物理全部教学目标
  • 一:(1)声音产生与传播1.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 探究声音的产 ...查看


  • 论穆勒五法的方法论特征与价值
  • 第40卷第6期Vol.40 No.6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11月 Journalof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Nov.2001 ...查看


  • [光现象]教材分析
  • <光现象>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的要来]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2.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4.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5.通过 ...查看


  • 2415.人教版初中物理 汽化 教学案例与设计
  • "汽化"教学案例与设计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温度计.熔化和凝固的基础上,对热现象的进一步学习,是热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以探究沸腾的特点和蒸发与那些因素有关为主线 ...查看


  •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材分析 山东省临朐县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 龙岗初中 杜秀梅 一.内容分析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材首先通过实验6-3.6-4.6-5三个实验,分别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比空气的大.不支持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