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笔记

教育技术学笔记 第一章: 教育技术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概念

(工业社会)技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物质设备、生产工具.

(信息社会)技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

教育技术:人类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技术和无形(观念形态)技术两大类.

教育技术(AECT 94’):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教育技术(AECT 2004):指通过创设、运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规程与资源来改善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和合乎人文的实践。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两者比较: 从2004定义来看,缩小了它的内涵,不再提理论体系了,而只提研究和合乎伦理或道德的实践领域,这与国外只将教育技术看成一个应用领域是直接相关的,与国人一定要将它学科化是相反的。

同时实践的范畴也只提创设,使用,管理呢,不再是以前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管理,但其实本质的过程是没有多大的变化的。关键在于它们后面加了“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作宾语,翻译成“适切的与技术相关的过程与资源”,可以作如下理解,学习与教学过程中与技术相关的过程与资源可以作为教育技术的实践与研究领域,其它不相关的则不再是我们的研究与实践的领域,而这一点明显比94定义更切符合教育技术的实质了,否则的话,依据94定义,“与技术相关”和“与技术不相关”的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都是我们的专业的,有些抢饭碗之嫌!在现在,这个技术尤指信息技术!这一点好像印证了greenforrest以前的观点,教育技术就应该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

定义概念的方法:科学性定义和一般性定义(规定性的、描述性的和纲领性的).

学习: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知识、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过程:是指广义的学习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过程.

学习资源:并非仅指用于教学过程的设备和材料,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之分.

研究对象: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研究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设计: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包括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等四个子领域.

开发:指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将其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包括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和整和技术四个子领域.

运用: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过程.包括媒体的利用、革新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规.

管理: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送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

开发原则: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策略和教育评价.

后现代课程观: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化”文本”来理解的研究范式.

遵循原则:丰富性(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回归性(不断螺旋上升的)、关联性(课程结构的内在联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和严密性.

第二章:发展史

第一节:发展鸟瞰

两个发展方向:物化形态和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

三个发展阶段:手工技术、机电技术和信息技术。

“2*3”模型:

发展特点:1.发展是非替代性的:表现一定的积累性2.表现一定的选择性即“适者生存”3.对人的作用认识越来越深刻4.发展需要新的观念,必须改革才能获得快速发展。

有目的的直接经验

视听传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为何对控制学习过程的讯息进行设计和使用。

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s is that branch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the design and use of messages which control the learning process„„.

个别化教育: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经验或兴趣专门设计并选择信息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个别化教学:一种适合各个学习者不同需要和特点的教学。

程序教学: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分解成若干小的学习单元,编制成教学程序,由学习者自主学习。特点:小的学习步骤,自定学习进度,积极反应,即时反馈等。

模式:直线式程序和分支式程序。

直线式特点:所有的学习单元有浅入深,以一对一的方式组织起来,每一个学习单元都有一对“刺激—反应”,学习者只要做出正确的反应就能获得强化,并允许进入下一个学习单元。

缺点:比较机械,必须按照教材程序规定的顺序进行学习,程序只提供反应正误的反馈信息或答案,而不提供补充学习材料,缺乏挑战性。

分支式特点:学习信息量大且带分支,允许学习者对学习单元进行选择,不同的反应将把学习者引导到不同的学习层面上。学的快的学习者可以沿着主路径更快地学习,而不必通过所有的学习单元。

分析AECT70定义:一种根据特定目标来设计、实施和评价整个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它以对人的学习与传播的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人力、物力资源,以达到更有效的教学目的。

分析AECT77义:一个复杂的综合的过程,包含各种人、各种方法、各种思想、各种设备和组织机构,而这些人、方法、思想、设备和机构在分析人类学习中的所有各方面问题及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

定义演化的原因:1.科学技术的发展2.相关理论的发展3.教育技术的实践。

演化启示:1.合理的定义演化有利于焦距技术的发展2.定义的演化既反映教育技术实践的现状又具有构建理论体系的作用。

第三节:发展史

电化教育: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发展阶段:1.1919年开始有人运用幻灯进行教学,是我国电化教育起步的标志。2.在80年代,我国关于电化教育的定义主要有好几种说法3.进入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联系与区别: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看,不相同,分两大类:电化教育体系和教育技术体系。电化教育体系的内涵是“媒体论”,即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传递教育信息,外延是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教育,力图通过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教育技术体系的内涵是“方法论”,即运用系统方法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外延是整个教育领域,力图通过系统科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范围比电化教育广泛的多。从以上所列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的定义来看,有很多相同之处,即目的都是要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最优化;两者在分析、处理问题的方式上也是相同或相近的都是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并采用新的教与学的理论、方法去干预教学过程。

存在问题:1.观念误区:1重“电”轻“教”2重“硬”不重“软”3 重“教”不重“学”4.偏科技轻人文。 研究问题:1.教育技术没有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独立学科2.研究力量分散,未形成统一的研究队伍。

第三章:学习资源

(因特网信息)组织管理方式:1)Internet 一次信息的组织与管理: 一般将经过加工、组织入网的信息.组织方式:文件方式、数据库方式、超媒体方式 和主页方式.2)Internet二次信息的组织与管理:一次文献经过替换、重组、综合、加工以后的信息.以下几种方式:搜索引擎方式、指示数据库、主题树方式.

资源的获取(我们淹没在数据库资料的海洋中,却又在忍受着知识的饥渴):1)搜索方法:1.利用已有的网上检索工具.2通过权威站点的推荐与链接3通过印刷媒体的介绍.2)搜索策略:1.信源确定时2. 信源未确定时3.链接

第四节:建设技术规范

建设技术规范:三方面1.资源技术开发2.方便用户使用3.从管理者的角度

主要内容:1)各类教学资源建设的技术规范:1.题库2.多媒体素材3.网络课件库4.案例库2)网络课程的建设规范3)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功能要求4)网络教学支持系统功能要求.

题库(ITEM RANK):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题目的集合,是在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教育测量工具.

第四章:学习过程

第一节:学习过程

学习: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基于经验而在知识、行为、态度上所发生的相对持久的改变.

(狭义)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三派学习: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变化.”刺激—反应—强化”------行为主义

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得变化.-----认知主义

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主动的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主义.

学习目标分类:1)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分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六个层次: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两者比较:相同点:1.学习目标分三类,认知领域范围一致及由低到高的层次分类2. 布卢姆的情感领域目标就是加涅的态度,在动作技能领域两者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区别:认知领域内部各亚类的划分标准和目的不同。布卢姆的标准是测量学的。由于分类系统未涉及知识的本质,也未阐明知识和智慧技能是怎样习得的,因此在具体指导学与教时缺乏可操作性。加涅吸收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成果,不仅考虑了结果的测量同时也阐明了学习结果的学习过程、条件等,有助于指导实际教学。

信息加工模型:

学习过程八阶段:动机阶段(期望)、领会阶段(注意)、习得阶段(编码)、保持阶段(记忆)、回忆阶段(提取)、概括阶段(迁移)、操作阶段(反应)、反馈阶段(强化)

影响学习的因素:1.身心发展状况2.已有的认知结构水平3.学习策略4.学习风格5.学习动机6.外部环境。

学习策略: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应掌握的学习规则、方法和技巧。包括三部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是指学生如何获取、选择、组织信息,复习学过的内容,将新内容与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以及如何保持和检索不同类型知识方面的策略。

学习风格:指学习者身上一贯表现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认知风格类型: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具体型和抽象型、冲动型和沉思型。

学习动机分类: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第三节:”教”--ISD模式

两种典型模式::”肯普模型(ID1)”和”史密斯—雷根模型(ID2)”.

肯普模型五大特点:1.没有采用直线和箭头这种线性方式而是用环形方式连接各个教学环节2.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置于中心位置3.各环节没用有向弧线连接,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起点,很灵活的过程.4.评价与修改贯串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5.以”教”为中心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史密斯—雷根模型三大特点:1.“学习者特征分析”和“学习任务分析”合并为“教学分析”模块。2.明确指出设计三类教学策略(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教学资源管理策略)3.把“修改”放在“形成性评价”之后。 “教”模式过程分析:1)学习者特征分析:(目的:了解对教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者特征,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

涉及方面: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1.确定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分类测定法和二叉树探索法)2.确定学习者的认知能力(逐步逼近法)3.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三个方面: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

2)学习需要分析:学习需要:学习者在学习方面的目前状况与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3)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阐明:ABCD方法编写教学目标:对象(Audience)—教学对象、行为(Behaviour)—学习者能做什么、条件(Condition)—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程度(Degree)—行为应达到的程度。

4)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为实现教学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培训机构有计划安排的、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5)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流行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五段教学”策略、“九段教学”策略、“假设-推理”策略、“示范-模仿”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组织者”:利用适当的引导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以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五段教学”策略: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九段教学”策略:九段教学步骤:1激发学习动机2阐明教学目标3刺激回忆4呈现刺激材料5提供学习者特征提供学习指导6诱导反应7提供反馈8评定学生成绩9促进知识保持与迁移。

6)教学设计结果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第四节:“学”—ISD模式

设计原则:1.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2.强调以学生为中心3.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情景中展开4.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5.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6.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7.要求设计能保证相应的内容(如学习资源、学习环境)8.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

“学”ISD模式优点: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缺点:由于只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容易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当学生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第五节:发展趋势

活动理论:充分考虑学习活动的社会文化属性。人类行为活动是人与形成社会和物理环境的事物以及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双向交互的过程。

学习工具---效能工具、认知工具和交流工具。

效能工具: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例如搜索引擎、字处理软件等。

认知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发展各种思维能力的软件系统。专家系统、数据库等等。

交流工具:可以支持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如Email 和聊天室。

双主模式:“教”ISD模式优点: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

缺点: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教学设计自动化工具:能辅助教学设计者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加快教学设计进度、教学开发进度的所有计算机工具。

教学设计自动化(AID):能够有效地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优势为教学设计人员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在教学设计过程和教学开发过程中提供辅助、指导、咨询、帮助或决策的过程。

AID工具类型:专家系统、咨询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电子绩效支持系统。

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 由内容专家及程序员组成一个小组所完成的一种计算机程序,能教导学生如何应用适当的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

写作系统(Authoring System): 一种计算机程序,为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而设计,其程序预先设定,使用者不需要或只需要少量编程知识。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 EPSS)一种硬件与软件的组合,提供一种“信息库”、

专家系统、工作辅助物、工具和其他要素,以帮助执行任务。

绩效技术:(Performance Technology)一种选择、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及评估方案的过程,目的是以最高的经济效益影响人的行为以及业绩。

第六章:教学系统开发

第一节:概述

教学系统开发:在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把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而且还要把这两种理论和教学资料的开发过程联系起来,则就是教学系统开发。

网络开发新技术:1)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技术):HTML两个致命弱点:1.只描述信息的显示方式而未对信息内容本身进行描述。2.大量可在客户端完成的工作,不得不交由服务器去处理,大大加重了网络负担,降低网络运行效率。XML技术就是为解决它的缺点而产生的。

2)动态网页技术:分为动态表现技术和动态内容技术。

3)信息推送技术:用户在初次使用时设定自己所需的信息频道,此后定制信息将通过网络自动传播给客户,用户不必每次提出请求。

4)组件化技术:组件(Component)是应用系统中可以明确识别的组成部分,具有自描述性、可定制性、可扩展性和可连接性。

智能代理:

基本特征:1自主性2.社会性3.反应性4.主动性。

Agent分类:信息Agent、任务Agent、界面Agent。

整合技术:(Integrated Technologies) 包含多种形式的媒体,由计算机创作或传递,由计算机控制的几种媒体形式组成材料和方法。

教学系统开发模式:在教学系统开发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再现教学系统开发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三个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以“产品”为中心和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第二节: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根据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以课程体系不同的科目进行组织、配合、协调以及构造新的科目等等来满足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和数量的要求。

课程:为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制定的关于的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总体教学活动计划,其中有活动内容的规定、活动形式和活动时间的规定。

开发模式:三种: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情景模式。

课程内容选择原则:1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2.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3.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 课程内容组织:1课程内容的纵向与横向组织2.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3.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课程评价:三类六种形式: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内部评价和荚果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第三节:教学媒体材料开发

教学媒体材料:在教育技术界,将为教学专门设计开发的媒体化材料。

电视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采用电视图象和声音表达教学内容的一种音像教材。

分类:课堂教授片、教学实况记录片、教学资料片、专题片等类型。

分镜头稿本:

反馈:在学习者做出反应、表现出行为之后,应及时让学习者知道学习结果。

脚本: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工作完成后,应把设计结果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分文字和制作脚本。 (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工具:多媒体创作工具软件和著作软件。

软件测试方法: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

网络课程: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合。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特点: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

第四节:智能教学系统开发

智能导师系统:具有某一领域的学科知识和相关的教学知识、能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即能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类教学专家进行教学活动的软件系统。

组成:领域知识模块(专家模块)、学生模型、教师模型(教学策略模块)。

智能超媒体: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超媒体的信息组织、管理方式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智能型知识处理技术。 知识表征:1节点 :无结构节点:一些信息的简单堆积。2.链3.锚

第五节:集成化教学系统开发

积件: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

积件库:教学资料和表达方式的集合,可将大量的知识素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由使用。

第七章:教育技术运用

第一节:概述

(计算机应用教育中)3T模式:1.指导教师2被指导者3工具

我国学者翻译相对应:1学习对象2.学习工具3.教学工具。

影响运用因素:1.社会需求因素2.学习着因素3.教师和教育机构因素。

含义: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和制度来调度所有资源、协调各种关系,以便有效地达到目标的教育活动过程。

特点:1教育目标的主导性2管理思想的现代性3管理工作的开放性4服务的广泛性5地位的从属性6管理的复杂性7事业的开拓性。

意义:1管理是推进教育技术发展的决定因素2.管理对教育技术工作起着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的重要作用3管理是实现教育技术目标的关键4管理是提高教育技术效率和效益的保证。

第二节:学习资源管理

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管理。

第三节:教学过程管理

现代教学新特点:1教学媒体多样化2教学信息传递立体化3教学对象多层次化4教学方法系统化。

管理基本原则:1综合性2连续性3个性原则4最优化原则。

管理主要内容:1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利用计算机的数据统计分析和信息处理功能来支持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职能。2学校综合信息管理:教职工信息管理、教务管理、学籍管理、图书管理、总务管理和概要信息管理等功能模块3远程教学过程管理及系统管理。

第四节: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对教学设计和项目开发过程的计划、监督与调控。

第五节:知识管理

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知识管理: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

管理原则:1积累原则2共享原则3交流原则

管理工具:知识生成工具(获取、合成、创新)、知识编码工具(知识仓库和知识地图)和知识转移工具(流动意思)。

知识管理对网络学习的作用:1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2有利于快速获取大量的知识3有利于非良构领域知识的学习。

第九章:评价

第一节:概述

教育评价: 根据教育目标及其有关的标准,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的调查,确定其价值和优缺点并椐此予以调整的进程。

作用:1诊断功能2导向功能3激励功能4调节功能。

评价类型:1价值标准: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2评价功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3评价对象: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评价、学校评价和学习过程评价等等。

第二节:学习资源评价

评价原则:1思想性2教学性3科学性4技术性5艺术性。

第四节:学习过程评价

学习过程评价标准:常模参照测验(横向,与同类学习者比较)和标准(纵向,与教学目标比较)参照测验。 两者具有共性:效度、信度和可用性。

第四节:评价的进展

教育评价的发展:1测量时代(测量理论的形成,以追求评价结果的数量化)2描述时代(对评价结果进行描述)3判断时代(涉及到的“价值判断”)4第四代的一些特征:心理构建论、价值协调论、评价结果认同论、应答性模式、对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关注程度增大。

网络教学特点:1评价的过程性2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自控性、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3评价对象广泛

第十章: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

第一节:新型人才的特点

三大特点:1。21世纪要求--合作精神并具有高尚的道德精神2信息社会发展--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3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富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信息素养: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创新人才:指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第二节: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

教育信息化: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信息化特征:技术层次:1数字化2多媒体化3网络化4智能化教育层面:1教材多媒体化2资源全球化3教学个性化4学习自主化5活动合作化6管理自动化7环境虚拟化。

第三节:建构新型教学结构的理论探索

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1教学改革现状—忽视“教学结构”的改革。(开始涉及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等根本性的问题)2忽视教学结构改革的根源—两个误区:(教学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绝对化(教师为主)、认识论取代对教学过程中认知规律的研究)3忽视教学结构改革的严重后果。

改革目标:创建新型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征: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2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第四节:实践探索

实践探索成果:1语文“四结合”(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2运用“几何画板”3“明日苹果”教室4“英特尔未来教育”

教育技术学笔记 第一章: 教育技术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概念

(工业社会)技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物质设备、生产工具.

(信息社会)技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

教育技术:人类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技术和无形(观念形态)技术两大类.

教育技术(AECT 94’):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教育技术(AECT 2004):指通过创设、运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规程与资源来改善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和合乎人文的实践。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两者比较: 从2004定义来看,缩小了它的内涵,不再提理论体系了,而只提研究和合乎伦理或道德的实践领域,这与国外只将教育技术看成一个应用领域是直接相关的,与国人一定要将它学科化是相反的。

同时实践的范畴也只提创设,使用,管理呢,不再是以前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管理,但其实本质的过程是没有多大的变化的。关键在于它们后面加了“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作宾语,翻译成“适切的与技术相关的过程与资源”,可以作如下理解,学习与教学过程中与技术相关的过程与资源可以作为教育技术的实践与研究领域,其它不相关的则不再是我们的研究与实践的领域,而这一点明显比94定义更切符合教育技术的实质了,否则的话,依据94定义,“与技术相关”和“与技术不相关”的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都是我们的专业的,有些抢饭碗之嫌!在现在,这个技术尤指信息技术!这一点好像印证了greenforrest以前的观点,教育技术就应该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

定义概念的方法:科学性定义和一般性定义(规定性的、描述性的和纲领性的).

学习: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知识、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过程:是指广义的学习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过程.

学习资源:并非仅指用于教学过程的设备和材料,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之分.

研究对象: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研究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设计: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包括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等四个子领域.

开发:指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将其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包括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和整和技术四个子领域.

运用: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过程.包括媒体的利用、革新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规.

管理: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送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

开发原则: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策略和教育评价.

后现代课程观: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化”文本”来理解的研究范式.

遵循原则:丰富性(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回归性(不断螺旋上升的)、关联性(课程结构的内在联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和严密性.

第二章:发展史

第一节:发展鸟瞰

两个发展方向:物化形态和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

三个发展阶段:手工技术、机电技术和信息技术。

“2*3”模型:

发展特点:1.发展是非替代性的:表现一定的积累性2.表现一定的选择性即“适者生存”3.对人的作用认识越来越深刻4.发展需要新的观念,必须改革才能获得快速发展。

有目的的直接经验

视听传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为何对控制学习过程的讯息进行设计和使用。

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s is that branch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the design and use of messages which control the learning process„„.

个别化教育: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经验或兴趣专门设计并选择信息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个别化教学:一种适合各个学习者不同需要和特点的教学。

程序教学: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分解成若干小的学习单元,编制成教学程序,由学习者自主学习。特点:小的学习步骤,自定学习进度,积极反应,即时反馈等。

模式:直线式程序和分支式程序。

直线式特点:所有的学习单元有浅入深,以一对一的方式组织起来,每一个学习单元都有一对“刺激—反应”,学习者只要做出正确的反应就能获得强化,并允许进入下一个学习单元。

缺点:比较机械,必须按照教材程序规定的顺序进行学习,程序只提供反应正误的反馈信息或答案,而不提供补充学习材料,缺乏挑战性。

分支式特点:学习信息量大且带分支,允许学习者对学习单元进行选择,不同的反应将把学习者引导到不同的学习层面上。学的快的学习者可以沿着主路径更快地学习,而不必通过所有的学习单元。

分析AECT70定义:一种根据特定目标来设计、实施和评价整个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它以对人的学习与传播的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人力、物力资源,以达到更有效的教学目的。

分析AECT77义:一个复杂的综合的过程,包含各种人、各种方法、各种思想、各种设备和组织机构,而这些人、方法、思想、设备和机构在分析人类学习中的所有各方面问题及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

定义演化的原因:1.科学技术的发展2.相关理论的发展3.教育技术的实践。

演化启示:1.合理的定义演化有利于焦距技术的发展2.定义的演化既反映教育技术实践的现状又具有构建理论体系的作用。

第三节:发展史

电化教育: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发展阶段:1.1919年开始有人运用幻灯进行教学,是我国电化教育起步的标志。2.在80年代,我国关于电化教育的定义主要有好几种说法3.进入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联系与区别: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看,不相同,分两大类:电化教育体系和教育技术体系。电化教育体系的内涵是“媒体论”,即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传递教育信息,外延是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教育,力图通过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教育技术体系的内涵是“方法论”,即运用系统方法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外延是整个教育领域,力图通过系统科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范围比电化教育广泛的多。从以上所列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的定义来看,有很多相同之处,即目的都是要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最优化;两者在分析、处理问题的方式上也是相同或相近的都是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并采用新的教与学的理论、方法去干预教学过程。

存在问题:1.观念误区:1重“电”轻“教”2重“硬”不重“软”3 重“教”不重“学”4.偏科技轻人文。 研究问题:1.教育技术没有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独立学科2.研究力量分散,未形成统一的研究队伍。

第三章:学习资源

(因特网信息)组织管理方式:1)Internet 一次信息的组织与管理: 一般将经过加工、组织入网的信息.组织方式:文件方式、数据库方式、超媒体方式 和主页方式.2)Internet二次信息的组织与管理:一次文献经过替换、重组、综合、加工以后的信息.以下几种方式:搜索引擎方式、指示数据库、主题树方式.

资源的获取(我们淹没在数据库资料的海洋中,却又在忍受着知识的饥渴):1)搜索方法:1.利用已有的网上检索工具.2通过权威站点的推荐与链接3通过印刷媒体的介绍.2)搜索策略:1.信源确定时2. 信源未确定时3.链接

第四节:建设技术规范

建设技术规范:三方面1.资源技术开发2.方便用户使用3.从管理者的角度

主要内容:1)各类教学资源建设的技术规范:1.题库2.多媒体素材3.网络课件库4.案例库2)网络课程的建设规范3)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功能要求4)网络教学支持系统功能要求.

题库(ITEM RANK):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题目的集合,是在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教育测量工具.

第四章:学习过程

第一节:学习过程

学习: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基于经验而在知识、行为、态度上所发生的相对持久的改变.

(狭义)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三派学习: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变化.”刺激—反应—强化”------行为主义

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得变化.-----认知主义

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主动的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主义.

学习目标分类:1)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分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六个层次: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两者比较:相同点:1.学习目标分三类,认知领域范围一致及由低到高的层次分类2. 布卢姆的情感领域目标就是加涅的态度,在动作技能领域两者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区别:认知领域内部各亚类的划分标准和目的不同。布卢姆的标准是测量学的。由于分类系统未涉及知识的本质,也未阐明知识和智慧技能是怎样习得的,因此在具体指导学与教时缺乏可操作性。加涅吸收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成果,不仅考虑了结果的测量同时也阐明了学习结果的学习过程、条件等,有助于指导实际教学。

信息加工模型:

学习过程八阶段:动机阶段(期望)、领会阶段(注意)、习得阶段(编码)、保持阶段(记忆)、回忆阶段(提取)、概括阶段(迁移)、操作阶段(反应)、反馈阶段(强化)

影响学习的因素:1.身心发展状况2.已有的认知结构水平3.学习策略4.学习风格5.学习动机6.外部环境。

学习策略: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应掌握的学习规则、方法和技巧。包括三部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是指学生如何获取、选择、组织信息,复习学过的内容,将新内容与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以及如何保持和检索不同类型知识方面的策略。

学习风格:指学习者身上一贯表现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认知风格类型: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具体型和抽象型、冲动型和沉思型。

学习动机分类: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第三节:”教”--ISD模式

两种典型模式::”肯普模型(ID1)”和”史密斯—雷根模型(ID2)”.

肯普模型五大特点:1.没有采用直线和箭头这种线性方式而是用环形方式连接各个教学环节2.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置于中心位置3.各环节没用有向弧线连接,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起点,很灵活的过程.4.评价与修改贯串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5.以”教”为中心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史密斯—雷根模型三大特点:1.“学习者特征分析”和“学习任务分析”合并为“教学分析”模块。2.明确指出设计三类教学策略(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教学资源管理策略)3.把“修改”放在“形成性评价”之后。 “教”模式过程分析:1)学习者特征分析:(目的:了解对教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者特征,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

涉及方面: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1.确定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分类测定法和二叉树探索法)2.确定学习者的认知能力(逐步逼近法)3.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三个方面: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

2)学习需要分析:学习需要:学习者在学习方面的目前状况与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3)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阐明:ABCD方法编写教学目标:对象(Audience)—教学对象、行为(Behaviour)—学习者能做什么、条件(Condition)—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程度(Degree)—行为应达到的程度。

4)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为实现教学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培训机构有计划安排的、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5)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流行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五段教学”策略、“九段教学”策略、“假设-推理”策略、“示范-模仿”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组织者”:利用适当的引导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以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五段教学”策略: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九段教学”策略:九段教学步骤:1激发学习动机2阐明教学目标3刺激回忆4呈现刺激材料5提供学习者特征提供学习指导6诱导反应7提供反馈8评定学生成绩9促进知识保持与迁移。

6)教学设计结果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第四节:“学”—ISD模式

设计原则:1.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2.强调以学生为中心3.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情景中展开4.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5.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6.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7.要求设计能保证相应的内容(如学习资源、学习环境)8.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

“学”ISD模式优点: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缺点:由于只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容易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当学生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第五节:发展趋势

活动理论:充分考虑学习活动的社会文化属性。人类行为活动是人与形成社会和物理环境的事物以及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双向交互的过程。

学习工具---效能工具、认知工具和交流工具。

效能工具: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例如搜索引擎、字处理软件等。

认知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发展各种思维能力的软件系统。专家系统、数据库等等。

交流工具:可以支持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如Email 和聊天室。

双主模式:“教”ISD模式优点: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

缺点: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教学设计自动化工具:能辅助教学设计者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加快教学设计进度、教学开发进度的所有计算机工具。

教学设计自动化(AID):能够有效地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优势为教学设计人员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在教学设计过程和教学开发过程中提供辅助、指导、咨询、帮助或决策的过程。

AID工具类型:专家系统、咨询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电子绩效支持系统。

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 由内容专家及程序员组成一个小组所完成的一种计算机程序,能教导学生如何应用适当的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

写作系统(Authoring System): 一种计算机程序,为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而设计,其程序预先设定,使用者不需要或只需要少量编程知识。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 EPSS)一种硬件与软件的组合,提供一种“信息库”、

专家系统、工作辅助物、工具和其他要素,以帮助执行任务。

绩效技术:(Performance Technology)一种选择、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及评估方案的过程,目的是以最高的经济效益影响人的行为以及业绩。

第六章:教学系统开发

第一节:概述

教学系统开发:在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把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而且还要把这两种理论和教学资料的开发过程联系起来,则就是教学系统开发。

网络开发新技术:1)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技术):HTML两个致命弱点:1.只描述信息的显示方式而未对信息内容本身进行描述。2.大量可在客户端完成的工作,不得不交由服务器去处理,大大加重了网络负担,降低网络运行效率。XML技术就是为解决它的缺点而产生的。

2)动态网页技术:分为动态表现技术和动态内容技术。

3)信息推送技术:用户在初次使用时设定自己所需的信息频道,此后定制信息将通过网络自动传播给客户,用户不必每次提出请求。

4)组件化技术:组件(Component)是应用系统中可以明确识别的组成部分,具有自描述性、可定制性、可扩展性和可连接性。

智能代理:

基本特征:1自主性2.社会性3.反应性4.主动性。

Agent分类:信息Agent、任务Agent、界面Agent。

整合技术:(Integrated Technologies) 包含多种形式的媒体,由计算机创作或传递,由计算机控制的几种媒体形式组成材料和方法。

教学系统开发模式:在教学系统开发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再现教学系统开发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三个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以“产品”为中心和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第二节: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根据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以课程体系不同的科目进行组织、配合、协调以及构造新的科目等等来满足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和数量的要求。

课程:为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制定的关于的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总体教学活动计划,其中有活动内容的规定、活动形式和活动时间的规定。

开发模式:三种: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情景模式。

课程内容选择原则:1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2.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3.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 课程内容组织:1课程内容的纵向与横向组织2.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3.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课程评价:三类六种形式: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内部评价和荚果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第三节:教学媒体材料开发

教学媒体材料:在教育技术界,将为教学专门设计开发的媒体化材料。

电视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采用电视图象和声音表达教学内容的一种音像教材。

分类:课堂教授片、教学实况记录片、教学资料片、专题片等类型。

分镜头稿本:

反馈:在学习者做出反应、表现出行为之后,应及时让学习者知道学习结果。

脚本: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工作完成后,应把设计结果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分文字和制作脚本。 (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工具:多媒体创作工具软件和著作软件。

软件测试方法: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

网络课程: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合。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特点: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

第四节:智能教学系统开发

智能导师系统:具有某一领域的学科知识和相关的教学知识、能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即能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类教学专家进行教学活动的软件系统。

组成:领域知识模块(专家模块)、学生模型、教师模型(教学策略模块)。

智能超媒体: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超媒体的信息组织、管理方式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智能型知识处理技术。 知识表征:1节点 :无结构节点:一些信息的简单堆积。2.链3.锚

第五节:集成化教学系统开发

积件: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

积件库:教学资料和表达方式的集合,可将大量的知识素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由使用。

第七章:教育技术运用

第一节:概述

(计算机应用教育中)3T模式:1.指导教师2被指导者3工具

我国学者翻译相对应:1学习对象2.学习工具3.教学工具。

影响运用因素:1.社会需求因素2.学习着因素3.教师和教育机构因素。

含义: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和制度来调度所有资源、协调各种关系,以便有效地达到目标的教育活动过程。

特点:1教育目标的主导性2管理思想的现代性3管理工作的开放性4服务的广泛性5地位的从属性6管理的复杂性7事业的开拓性。

意义:1管理是推进教育技术发展的决定因素2.管理对教育技术工作起着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的重要作用3管理是实现教育技术目标的关键4管理是提高教育技术效率和效益的保证。

第二节:学习资源管理

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管理。

第三节:教学过程管理

现代教学新特点:1教学媒体多样化2教学信息传递立体化3教学对象多层次化4教学方法系统化。

管理基本原则:1综合性2连续性3个性原则4最优化原则。

管理主要内容:1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利用计算机的数据统计分析和信息处理功能来支持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职能。2学校综合信息管理:教职工信息管理、教务管理、学籍管理、图书管理、总务管理和概要信息管理等功能模块3远程教学过程管理及系统管理。

第四节: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对教学设计和项目开发过程的计划、监督与调控。

第五节:知识管理

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知识管理: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

管理原则:1积累原则2共享原则3交流原则

管理工具:知识生成工具(获取、合成、创新)、知识编码工具(知识仓库和知识地图)和知识转移工具(流动意思)。

知识管理对网络学习的作用:1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2有利于快速获取大量的知识3有利于非良构领域知识的学习。

第九章:评价

第一节:概述

教育评价: 根据教育目标及其有关的标准,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的调查,确定其价值和优缺点并椐此予以调整的进程。

作用:1诊断功能2导向功能3激励功能4调节功能。

评价类型:1价值标准: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2评价功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3评价对象: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评价、学校评价和学习过程评价等等。

第二节:学习资源评价

评价原则:1思想性2教学性3科学性4技术性5艺术性。

第四节:学习过程评价

学习过程评价标准:常模参照测验(横向,与同类学习者比较)和标准(纵向,与教学目标比较)参照测验。 两者具有共性:效度、信度和可用性。

第四节:评价的进展

教育评价的发展:1测量时代(测量理论的形成,以追求评价结果的数量化)2描述时代(对评价结果进行描述)3判断时代(涉及到的“价值判断”)4第四代的一些特征:心理构建论、价值协调论、评价结果认同论、应答性模式、对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关注程度增大。

网络教学特点:1评价的过程性2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自控性、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3评价对象广泛

第十章: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

第一节:新型人才的特点

三大特点:1。21世纪要求--合作精神并具有高尚的道德精神2信息社会发展--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3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富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信息素养: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创新人才:指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第二节: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

教育信息化: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信息化特征:技术层次:1数字化2多媒体化3网络化4智能化教育层面:1教材多媒体化2资源全球化3教学个性化4学习自主化5活动合作化6管理自动化7环境虚拟化。

第三节:建构新型教学结构的理论探索

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1教学改革现状—忽视“教学结构”的改革。(开始涉及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等根本性的问题)2忽视教学结构改革的根源—两个误区:(教学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绝对化(教师为主)、认识论取代对教学过程中认知规律的研究)3忽视教学结构改革的严重后果。

改革目标:创建新型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征: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2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第四节:实践探索

实践探索成果:1语文“四结合”(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2运用“几何画板”3“明日苹果”教室4“英特尔未来教育”


相关文章

  • 教育学参考书目
  •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即北师大招生目录上指定的11本参考书. 教育学原理两本:十二校联编的<教育学基础>和黄济.王策三的<现代教育论> 中国教育史两本:孙培青的<中国教育史>和王炳照的<简明中国教育 ...查看


  • 校本研修结题报告范文
  • [导读] 培养学生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和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正确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但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浙江杭州建德新安江第二初中(311600) 邵振云 [摘要]"课堂笔记"或"学习笔记& ...查看


  • 333教育综合考研如何整理笔记
  • 333教育综合考研如何整理笔记 本文系统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难度,就业方向,学费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参考书,333教育综合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333教育综合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 ...查看


  • 品牌笔记本电脑校园营销推广策划书
  • 品牌笔记本电脑校园营销推广策划书 目录 一. 市场分析 . ................................... 4 (一) 营销环境分析 ............................ 4 (二) 自我分析 . ...查看


  • 党员笔记精选
  • 2015党员党课学习笔记精选(一) 学习时间:9月27日下午4:50 学习地点:学校阶梯教室 参加人员:全体党员 学习形式:集中学习 学习内容:市民主路小学 文明服务标兵 评选条件 1.坚持以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 ...查看


  • 教育名著读书笔记
  • 教育名著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名著读书笔记,教育读书笔记,关于教育的读书笔记的文章. 一.<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书笔记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所进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 ...查看


  • [读书笔记]网络教育应用读书笔记
  • 书名:因特网教育资源利用(网络教育应用丛书) 作者:祝智庭 读书时间:XX年12月 一内容简介:<因特网教育资源利用>重点介绍了因特网教育资源的利用方法对因特网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和因特网教育资源的相关法律知识.具体内容如下图: ...查看


  • 师德师风学习笔记
  • 师德师风学习笔记 1.5月13日学习笔记: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特别的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对于师德 ...查看


  • 三年级读书笔记大全100字
  • 读书笔记大全100字 女生贾梅读书笔记(一) 女生贾梅是一个天真活泼.性格开朗.热心肠的小女孩,她与伙伴经历了一段段酸甜苦辣的成长>故事,她的生活丰富多彩,非常有趣. 像坚持给爸爸戒烟,为了看演唱会娇小姐却坚持到饭店打工挣钱买门票,和 ...查看


  • 2013-2014第一学期教育笔记评比方案
  •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新华阳幼儿园教育笔记撰写评比方案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只要对教育决策产生影响的行为就是教育科研:只要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的行为就是教育科研."教育随笔来源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每一次对学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