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撰_孙养素夫妇合葬墓志铭_探析_黄林纳

王铎撰《孙养素夫妇合葬墓志铭》探析

黄林纳

(河南博物院,河南

郑州450001)

Abstract:SunYangsuwasthefatherofSunZhenglanwhowasfamousinQixiancountyHenanprov-ince,thisepitaphrecordedthelifestoriesoftheircoupleandcanbeconfirmedbytheSunZhengrengepitaphunearthedrecentlyanditscansupplementtheirfamilyclan.ThewriterofthisepitaphwasWangDuowhowasthefamouscalligrapherandpainter,heandSunZhenlanwasthetopinthehighestimperialexaminationinthesameyear.Thisepitaphrecordedtheirfriendshipandtheofficial,familyofSunZhenglan,whichprovidedtheimportantmaterialtoresearchSunZhenglanandhisfamilyandWandDuo.

Keywords:SunZhenglan,SunYangsu,WangDuo;SunZhengren;Qixiancounty,epitaph

要:孙养素是清代河南淇县著名人物孙徵兰之父,墓志中记录了孙养素夫妇的生平事迹,和新出的孙振仍墓志相互印证,可补淇县孙氏家族谱系。墓志的撰写者为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王铎,王

铎和孙徵兰为同年进士,墓志记录了两人的交情,及孙徵兰任官与家庭情况。墓志为研究孙徵兰及其家族以及王铎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孙徵兰;孙养素;王铎;孙振仍;淇县;墓志孙养素夫妇合葬墓志铭于1982年在河南淇县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志石高81厘米,宽81厘米,厚11.5厘米。青石质。志文正书36行,满行41字。志石断裂为两部分,中间字迹有泐损。孙养素是清代河南淇县著名人物孙徵兰之父。墓志由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王铎撰文,墓志书写者屈可伸史书无传,据志可知,为禀延(河南省延津县)人,与王铎、孙征兰同为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墓志书写楷法方圆皆备,笔格遒劲有力,撇捺间有魏碑的情趣,与明代流行的姿媚匀整为工的台阁体截然不同。墓志记录了孙养素夫妇的生平事迹及家族世系以及孙徵兰任官与家庭情况,为研究孙徵兰及其家族和王铎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现将墓志录文如下(图一):

孙赠公合葬墓志铭/

赐进士第新简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年侄洛下王铎顿首撰/

赐进士第国子监祭酒兼詹事府詹事年侄廪延屈可伸顿首书/

淇园孙年丈征兰者,天以文胞生我二

人。于壬戌制科中,心胶气漆□□□□□□□。丈昔以命使」过盟津,登堂拜我椿萱。贽笃呈处,不啻同我离衷。而小子都门谒□□□□□□□□母温言欵谕,且」进我妻女,而诲导之亦不啻同年丈属之。岁乙亥,予以留都词林,谬□□□□□□□,而孙老伯母适以」是月上仙。小子予渍束哀奠之余,年丈即以老伯、老伯母合葬殉章□□□□□□□丙辰辞人间世,相」去若而年,兹欲追志于拾余年后,且欲借老伯母而并志老伯。于文□□□□□□君无已,其访诸父老/可。于是却车从步,足盘卫武之郊,口聘三仁之里。而老伯之生平借□□□□□□舌为管竹,一一毕尽/于寸幅心绢矣。有曰:孙太翁其上历高曾有讳荣及芳者,种德为产□□□□□□□冠河朔,其世德以富/礼合称尊也。有曰:太翁其大人讳照,及背堂董母者推膏以泽,族居□□□□□□食贫尊经,以烈后其/心田,以肥世瘠己尊也。有曰:此翁世泽渊源也,不见太翁树德摛材□□□□□□太翁其质俊

以天成,其」养懿以性练,其与世相恬也,乖厉之气俱就其红垆而自点,其与族□□□,□□之风俱就其芝室而自融。/且才足□长,学穷二酉。为文遒迈,

有子长子瞻之雄风,为诗高古,清□□□□□云之锦制。至于义方远接」燕椿,双珠剖于灵蚌,未堪舞象教以蒙端,□堪负薪步以贤武,已能□□□以圣航。我年丈席醴泉之源,冲/楼烟之栋,皆食老伯心手之余波也。若夫学宗濂洛,文浚欧韩,门墙□□□洒之光,桃李峥艺苑之绣,则皆庭/训之绪耳。况其襟怀光霁,夺未座之春风;兴味萧疏,薄竹林之逸致。宋□理晋之玄四时备于一身矣。但

型/家固贵以身,内助首重其配。而伯母之食辛相夫,正胎教,于家政内肃□外和,身范孝堂而慈膝,则皆小子/亲承于训诲之余,而仰德于登堂之际者也。夫以老伯之纯修懋业,何□□山之公辅,乃天故留其弘施,以/茂后昆。每试冠军,八谒秋闱,两荐优德,惜哉,只以岁进士卒业。然纶□以侍御赠圣门,以贤祀尊天之报,/老伯似缓而弥笃也。至以老伯母之侔姒匹源,寿登期顺之堂,饴享□□之俸。天固以庆余其身矣。生顺死/安,归天天受,入地地享,德□于身,泽昌于后。小子何能溢赞一词哉。□□父弘孝,」母董氏。叔汝藩礼官。父,照,邑廪员。

图一孙养素夫妇合葬墓志铭拓片

瞳与煦俱廪于邑。老伯讳养素,字真夫,号啸南,实贡于乙□岁,以子征兰贵,于天启六年六月内/敕赠行人,于崇祯三年崇祀乡贤,于崇祯五年六月」敕重赠文林郎福建道监察御史,享年五十一岁。诗集有《长啸草》行□□。母吉氏,/两敕重封太孺人,享寿七十有三,生子二家。公即予谱兄,名征兰,中万历乙卯天中亚元,会壬戌今文渊阁」大学士文震孟榜八十二名,实仍天中二名,初任行人,考选福建道监察御史。立朝侃侃,人皆服忠介借/才。兵备古梁州,御寇征夷,多社稷功。初娶教谕刘懋乡长女,生□□隆孙。女二。继娶赵藩之仪实崔□尧/女。其次桂名纫兰,廪贡国学,娶教谕郭维谦长女,生子二。长宜孙,□廪生;次白孙,府庠增生。伯生女二,长适/邑庠生高步殿,次适府庠王复淳。隆孙娶南燕孝廉郭寉□□□,生孙一,名颛仍。宜孙娶邑选元张元佐/长女,生孙一,名邈仍。白孙娶邑贡生王国藩次女,生子一,名锦□。其长媳刘氏所生长女适邑庠生张金箓,/生甥二:长得齐,次得贤。次女适南燕庠生王乘运,生女四,甥男□王风纪。甥女一归于邑孝廉薄枕,次子生/员尚锦则,」铭曰:皆适复淳次女所生也。

脉基睿武,德濯淇浒。酿孝性田,沐世心雨。□冠儒缨,豆光孔庑。/养穴凤丹,奋仪鸿羽。行峰卫澳有终期,维□伉辉永不古。/崇祯十有二年乙阳之吉。一、墓志所反映的内容

墓志为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王铎为孙徵兰父母孙养素夫妇合葬而撰。孙徵兰为河南淇县。王铎在墓志中称孙徵人,字九畹,号“睡仙”

。孙徵兰生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兰为“年丈”

年),王铎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两人

同在天启二年进士及第,当时孙徵兰37岁,王

,“淇园孙年铎31岁,因此王铎称其为“年丈”

,可知“年丈”丈征兰者,天以文胞生我二人”

即为“年兄”之意。据墓志载,孙徵兰之前曾,“贽笃呈经过孟津拜见王铎的父母并见其妻女

,并可处,不啻同我离衷。……且」进我妻女”见两人交情深厚。

,“字真夫,号啸南”,因墓志主人孙养素

孙徵兰考上进士之后,在明朝为官,其父养素也

因此得到了朝廷的赠官。分别于“天启六年六

”,“于崇祯三年崇祀乡贤”,“于月内敕赠行人

。崇祯五年六月敕重赠文林郎福建道监察御史”

。这是其母亲吉氏也被朝廷两次敕封“太孺人”明朝非常流行的父祖赠官制度。即明政府以推恩

的方式,参照臣属的官阶和功绩,将官爵授予其父母、祖父母或曾祖父母。父祖存者称封,死者称赠。明代父祖封赠制度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对考绩而推封父祖,即考满封赠,这是明代父祖封赠的常规形式;另一种是特例封赠,包括旌忠、旌劳和基于多种国家大庆典的覃恩封赠。明代父祖封赠制度对于官级的要求和明朝之前的历史时期相比较低。一般以七品为基准,有时甚至降到九品。这使得这种封赠制度在官僚群体中得到了最大化的施行。从墓志中可见,朝廷对于孙徵兰之父孙养素的封赠应该是按照考级常规封赠的。

据墓志记载,孙养素“享年五十一岁。诗

”,其母吉氏卒于崇祯十二年集有《长啸草行》

(1639年),“享寿七十有三”。孙养素比其妻子

:“丙辰辞人吉氏早10多年前去世,故志中有

间世,相去若而年,兹欲追志于拾余年后,且欲

借老伯母而并志老伯”之语。孙徵兰将其父母合葬在一起,并让王铎为其撰写墓志,因此王铎在墓志上有“小子予渍束哀奠之余,年丈即以老伯、老伯母合葬”之语。

二、孙徵兰的家族世系

孙徵兰在天启二年考中进士之后,曾任“行人司行人”,在朝廷管传旨、册封等事。到了崇祯时期,孙徵兰先后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和四

,“分川布政使司参政,他统领军队,开疆拓野守上川南道军,振旅以律,在邛州峨眉开疆一百

[1]

余里”。孙徵兰家族在明清之际的河南淇县也属名门望族。2008年10月濮阳市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在南水北调工程段的鹤壁市淇县铁西区关庄墓地,发掘了孙徵兰胞弟孙纫兰的孙子孙振仍夫妻合葬墓。墓中除了出土金头饰、金耳坠、银发卡、银簪、玉簪、宝石官帽饰、铜镜等珍贵的随葬品外。还发现了孙振仍夫妇合葬墓志。其墓志为青石制,近似方形,长81厘米,宽78.5厘米,出土时志盖和志身扣合在一起。墓志由高遐昌撰文。墓志显示孙振仍生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卒于康熙三十八年(1700年),享年56岁,是清初一代武将。墓志不仅记述了孙

、“皇清敕授明威将军”等生平振仍平定吴三桂

事迹,还详细记录了孙振仍的家族世系。以孙养素夫妇合葬墓志和孙振仍夫妇合葬墓志,这两块墓志为依据,我们可以大致列出孙徵兰的六代世系:

孙徵兰—隆孙—颛仍

宜孙—邈仍孙养素

孙纫兰—顺孙

(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两阁者,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统称为殿阁大学士。一般都由内阁成员兼领。

据记载,王铎在崇祯十三年任“南京礼部,但在墓志上显示崇祯十二年时,王铎已尚书”

,显然与史书记载不符合,这经是“礼部尚书”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崇祯八年(1635年),王铎因不欲攀附内阁首辅温体仁等人,遂避之前往金陵,掌南京翰林院事。崇祯十年(1637年)二月返京任少詹事一职。崇祯十一年(1638年)正月晋詹事府詹事,同年五月任礼部右侍郎,又兼任翰林院侍读、教习馆员、经筵讲官等职。但在崇祯十一年,由于其幼女和次女相继而卒,他不得不两度上疏朝廷归省亲,遂在崇祯十二年返回孟津。崇祯十二年春,他葬次女于孟津之后,在十月返回北京。可见此墓志应是在崇祯十二年十月返回北京之前,在孟津省亲时所作。按照墓志所说,其当时不仅仅是东阁大学士,已经担任了“南京礼部尚书”一职。可见王铎写此墓志时,正是其在政治上蒸蒸日上之时。

四、王铎与孙徵兰晚年不同的生活境况

王铎和孙徵兰虽是同年进士及第,并进入明代的官场,而且前途似锦。但是随着明王朝的灭亡,两人在政治上的前途暗淡下来,使得两个人的晚年有着不同的生活境况。

1644年李自成攻克京城,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即弘光帝,建立弘光政权,被称为南明。王铎被弘光帝任命为东阁大学士,次辅之职。但南明小朝廷建立之后矛盾重重,清军趁南明动乱,渡江兵临南,“多铎师至南京,忻城伯赵京。弘光帝逃跑了

之龙,大学士王铎,礼部尚书钱谦益等三十一人

[6]

以城迎降”。孙徵兰随着南明政权投降了清廷。

{

振仍—泰—德明

但是两块墓志记载也存在出入之处。如孙养素夫妇合葬墓志中记载,孙徵兰的胞弟孙纫兰有二子即宜孙和白孙。如“其次桂名纫兰,廪贡。而孙振仍国学,娶教谕郭维谦长女,生子二”

夫妇合葬墓志中记载却是有三子:宜孙,顺孙,:“长宜孙,顺白孙。大父纫兰,贡监。生子三

治乙酉经魁,戊戌会试中式副榜季;顺孙,邑庠生仲公文;白孙,岁贡生任福建泉州府通判,以

[2]”公贵例。孙振仍夫妇合葬墓志中多出一子:顺孙,但墓志中并未显示顺孙有后。孙养素家族世系表:

三、王铎写墓志时的社会背景

王铎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因其为河南孟津人,所以世称王孟津,字觉斯,号痴庵,又号嵩樵,别署烟潭渔叟。王铎自幼勤奋好学,31岁即进士及第。王铎的书法堪称一绝,诸体皆能,笔力雄健,楷、行、隶、草,无不精妙,而尤攻草书。其草书掺入唐人狂草之法,同时还吸收黄庭坚,米芾之优点,自树一帜,将草书推向

:“有明书法推第了一个新的高度。吴昌硕赞曰

”除了留下令人称道的一,屈指匹敌空坤维。

精湛书法外,王铎还留下卷帙浩繁的诗文篇章。。钱谦益称其“或一挥王铎自称“诗文托为命”

而数制,或一饮而百篇,行则口占,卧则腹

[4]

:“其卷帙稿”。王鑨《拟山园选集序》亦云

[5]”浩繁,约有万卷,装潢牙签,凡五十余帙。

[3]

{

白孙—

{

锦仍

在孙养素夫妇合葬墓志中,王铎便是以撰写者的

身份出现的。

此墓志撰写时间为”崇祯十有二年乙阳之,即崇祯十二年。当时王铎撰写墓志的时吉”

候,已经48岁。墓志中记载其官职为“赐进士

。“东阁大学士”第新简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为五品官。在明朝一共有6个殿阁大学士,分别

”、“两阁”。四殿者,中极殿大学士为“四殿

王铎投降清廷后,清廷并不重用他,只是继

续委任其原来南京礼部尚书的官职。由于受到清廷的轻视和明朝遗民的鄙视,王铎的晚年一直是

:“吾自在苦闷和孤独中度过的。他在书中写道知寿命不长,出则召歌童数十人为曼声歌娱取醉

或宵夜不分以为常,间召青楼姬奏琵琶月下,其声噪泣凉婉辄凄凄以悲。居常垢衣跣足,不浣不饰,病亦不愿服药,久之更得愈,愈则纵饮,颓

”同样降清的好友钱谦益在王铎墓的堕益甚。

:“既入北廷,颓然自放,粉黛横志铭中写道

陈,二人递代。按旧曲,度新歌,宵旦不分,悲

欢间作。为叔孙照子耶?为魏公子耶?公心口自”直至后来郁郁自知之,子弟不敢以间请也。

而终。在其死后,乾隆帝时,朝廷敕编《四库全书》之际,查毁了王铎的全部书刊,并将王

。铎列入《贰臣传》

与王铎不同的是孙徵兰在明朝灭亡后选择了

。整隐居故里淇县,直至去世。他自号“睡仙”日游山玩水,吟诗写字,在家乡的各地的名胜古

迹中都留下了足迹和诗篇。如古灵山东崖绝壁、武公祠、孙家寨、云梦山、卫辉香泉寺等处都留有他的墨迹。同时淇县为殷商帝都,为弘扬家乡历史文化,传之后世,他与知县蔡霍等人,在县城南关驿道西侧关帝庙前立巨碑一通,亲书“殷朝六七贤圣故都”八个大字。又联络乡绅在

[9]

城中心十字路口,修“文昌阁”一座。他在家乡做了不少事情,当地至今依然流传了不少关

。清于他的传说,淇县当地人称其为“孙老官”,收录华大学图书馆的孤本《孙徵兰诗文全集》

了孙徵兰一千一百多篇诗文,是研究孙徵兰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10]

[8]

[7]

。由于他们生活在一个铭《王文安公神道碑铭》

风云激荡,动荡不安的时代,注定了原来在天启二年共同走向仕途道路两人政治生涯的坎坷。明朝灭亡后,由于个人选择的不同也造就了的他们后来不同的生活情景和处世心态。

[1](清)张镜心.明侍御淇园史合葬墓志铭.墓志

拓片,现藏中国国家数字博物馆。

[2](清)高遐昌.孙公合葬墓志铭墓志拓片.南水北

调文物展.安阳市博物馆.

[3](清)吴昌硕.孟津王文安草书卷/缶廬集(卷

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四)[

[4](清)钱谦益.皇清故宫保大学士孟津王公墓志

铭/牧斋有学集(卷三十)籍出版社,1996.

[5](清)王铎.拟山园选集[M].北京:北京出版

1998.社,

[6](清)赵尔巽.清史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6.

[7](清)王铎.拟山园选集[M].北京:北京出版

1998.社,

[8](清)钱谦益.皇清故宫保大学士孟津王公墓志

铭/牧斋有学集(卷三十)籍出版社,1996.

[9]燕昭安.孙徵兰.淇县名人.http://qxzc.net/

qxmr/a/a12(1).htm.

[10]陈志付.揭开“孙逸仙儿行宫”之谜[N].淇

河晨报,2010-3-3.

[M].上海:上海古[M].上海:上海古

王铎卒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孙徵兰卒

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两人相隔一年先后逝世。孙徵兰和王铎死后,他们的“同年”张镜心分别为孙徵兰撰写墓志铭和为王铎撰写神道碑

(责任编辑:王莉娜)

王铎撰《孙养素夫妇合葬墓志铭》探析

黄林纳

(河南博物院,河南

郑州450001)

Abstract:SunYangsuwasthefatherofSunZhenglanwhowasfamousinQixiancountyHenanprov-ince,thisepitaphrecordedthelifestoriesoftheircoupleandcanbeconfirmedbytheSunZhengrengepitaphunearthedrecentlyanditscansupplementtheirfamilyclan.ThewriterofthisepitaphwasWangDuowhowasthefamouscalligrapherandpainter,heandSunZhenlanwasthetopinthehighestimperialexaminationinthesameyear.Thisepitaphrecordedtheirfriendshipandtheofficial,familyofSunZhenglan,whichprovidedtheimportantmaterialtoresearchSunZhenglanandhisfamilyandWandDuo.

Keywords:SunZhenglan,SunYangsu,WangDuo;SunZhengren;Qixiancounty,epitaph

要:孙养素是清代河南淇县著名人物孙徵兰之父,墓志中记录了孙养素夫妇的生平事迹,和新出的孙振仍墓志相互印证,可补淇县孙氏家族谱系。墓志的撰写者为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王铎,王

铎和孙徵兰为同年进士,墓志记录了两人的交情,及孙徵兰任官与家庭情况。墓志为研究孙徵兰及其家族以及王铎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孙徵兰;孙养素;王铎;孙振仍;淇县;墓志孙养素夫妇合葬墓志铭于1982年在河南淇县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志石高81厘米,宽81厘米,厚11.5厘米。青石质。志文正书36行,满行41字。志石断裂为两部分,中间字迹有泐损。孙养素是清代河南淇县著名人物孙徵兰之父。墓志由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王铎撰文,墓志书写者屈可伸史书无传,据志可知,为禀延(河南省延津县)人,与王铎、孙征兰同为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墓志书写楷法方圆皆备,笔格遒劲有力,撇捺间有魏碑的情趣,与明代流行的姿媚匀整为工的台阁体截然不同。墓志记录了孙养素夫妇的生平事迹及家族世系以及孙徵兰任官与家庭情况,为研究孙徵兰及其家族和王铎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现将墓志录文如下(图一):

孙赠公合葬墓志铭/

赐进士第新简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年侄洛下王铎顿首撰/

赐进士第国子监祭酒兼詹事府詹事年侄廪延屈可伸顿首书/

淇园孙年丈征兰者,天以文胞生我二

人。于壬戌制科中,心胶气漆□□□□□□□。丈昔以命使」过盟津,登堂拜我椿萱。贽笃呈处,不啻同我离衷。而小子都门谒□□□□□□□□母温言欵谕,且」进我妻女,而诲导之亦不啻同年丈属之。岁乙亥,予以留都词林,谬□□□□□□□,而孙老伯母适以」是月上仙。小子予渍束哀奠之余,年丈即以老伯、老伯母合葬殉章□□□□□□□丙辰辞人间世,相」去若而年,兹欲追志于拾余年后,且欲借老伯母而并志老伯。于文□□□□□□君无已,其访诸父老/可。于是却车从步,足盘卫武之郊,口聘三仁之里。而老伯之生平借□□□□□□舌为管竹,一一毕尽/于寸幅心绢矣。有曰:孙太翁其上历高曾有讳荣及芳者,种德为产□□□□□□□冠河朔,其世德以富/礼合称尊也。有曰:太翁其大人讳照,及背堂董母者推膏以泽,族居□□□□□□食贫尊经,以烈后其/心田,以肥世瘠己尊也。有曰:此翁世泽渊源也,不见太翁树德摛材□□□□□□太翁其质俊

以天成,其」养懿以性练,其与世相恬也,乖厉之气俱就其红垆而自点,其与族□□□,□□之风俱就其芝室而自融。/且才足□长,学穷二酉。为文遒迈,

有子长子瞻之雄风,为诗高古,清□□□□□云之锦制。至于义方远接」燕椿,双珠剖于灵蚌,未堪舞象教以蒙端,□堪负薪步以贤武,已能□□□以圣航。我年丈席醴泉之源,冲/楼烟之栋,皆食老伯心手之余波也。若夫学宗濂洛,文浚欧韩,门墙□□□洒之光,桃李峥艺苑之绣,则皆庭/训之绪耳。况其襟怀光霁,夺未座之春风;兴味萧疏,薄竹林之逸致。宋□理晋之玄四时备于一身矣。但

型/家固贵以身,内助首重其配。而伯母之食辛相夫,正胎教,于家政内肃□外和,身范孝堂而慈膝,则皆小子/亲承于训诲之余,而仰德于登堂之际者也。夫以老伯之纯修懋业,何□□山之公辅,乃天故留其弘施,以/茂后昆。每试冠军,八谒秋闱,两荐优德,惜哉,只以岁进士卒业。然纶□以侍御赠圣门,以贤祀尊天之报,/老伯似缓而弥笃也。至以老伯母之侔姒匹源,寿登期顺之堂,饴享□□之俸。天固以庆余其身矣。生顺死/安,归天天受,入地地享,德□于身,泽昌于后。小子何能溢赞一词哉。□□父弘孝,」母董氏。叔汝藩礼官。父,照,邑廪员。

图一孙养素夫妇合葬墓志铭拓片

瞳与煦俱廪于邑。老伯讳养素,字真夫,号啸南,实贡于乙□岁,以子征兰贵,于天启六年六月内/敕赠行人,于崇祯三年崇祀乡贤,于崇祯五年六月」敕重赠文林郎福建道监察御史,享年五十一岁。诗集有《长啸草》行□□。母吉氏,/两敕重封太孺人,享寿七十有三,生子二家。公即予谱兄,名征兰,中万历乙卯天中亚元,会壬戌今文渊阁」大学士文震孟榜八十二名,实仍天中二名,初任行人,考选福建道监察御史。立朝侃侃,人皆服忠介借/才。兵备古梁州,御寇征夷,多社稷功。初娶教谕刘懋乡长女,生□□隆孙。女二。继娶赵藩之仪实崔□尧/女。其次桂名纫兰,廪贡国学,娶教谕郭维谦长女,生子二。长宜孙,□廪生;次白孙,府庠增生。伯生女二,长适/邑庠生高步殿,次适府庠王复淳。隆孙娶南燕孝廉郭寉□□□,生孙一,名颛仍。宜孙娶邑选元张元佐/长女,生孙一,名邈仍。白孙娶邑贡生王国藩次女,生子一,名锦□。其长媳刘氏所生长女适邑庠生张金箓,/生甥二:长得齐,次得贤。次女适南燕庠生王乘运,生女四,甥男□王风纪。甥女一归于邑孝廉薄枕,次子生/员尚锦则,」铭曰:皆适复淳次女所生也。

脉基睿武,德濯淇浒。酿孝性田,沐世心雨。□冠儒缨,豆光孔庑。/养穴凤丹,奋仪鸿羽。行峰卫澳有终期,维□伉辉永不古。/崇祯十有二年乙阳之吉。一、墓志所反映的内容

墓志为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王铎为孙徵兰父母孙养素夫妇合葬而撰。孙徵兰为河南淇县。王铎在墓志中称孙徵人,字九畹,号“睡仙”

。孙徵兰生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兰为“年丈”

年),王铎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两人

同在天启二年进士及第,当时孙徵兰37岁,王

,“淇园孙年铎31岁,因此王铎称其为“年丈”

,可知“年丈”丈征兰者,天以文胞生我二人”

即为“年兄”之意。据墓志载,孙徵兰之前曾,“贽笃呈经过孟津拜见王铎的父母并见其妻女

,并可处,不啻同我离衷。……且」进我妻女”见两人交情深厚。

,“字真夫,号啸南”,因墓志主人孙养素

孙徵兰考上进士之后,在明朝为官,其父养素也

因此得到了朝廷的赠官。分别于“天启六年六

”,“于崇祯三年崇祀乡贤”,“于月内敕赠行人

。崇祯五年六月敕重赠文林郎福建道监察御史”

。这是其母亲吉氏也被朝廷两次敕封“太孺人”明朝非常流行的父祖赠官制度。即明政府以推恩

的方式,参照臣属的官阶和功绩,将官爵授予其父母、祖父母或曾祖父母。父祖存者称封,死者称赠。明代父祖封赠制度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对考绩而推封父祖,即考满封赠,这是明代父祖封赠的常规形式;另一种是特例封赠,包括旌忠、旌劳和基于多种国家大庆典的覃恩封赠。明代父祖封赠制度对于官级的要求和明朝之前的历史时期相比较低。一般以七品为基准,有时甚至降到九品。这使得这种封赠制度在官僚群体中得到了最大化的施行。从墓志中可见,朝廷对于孙徵兰之父孙养素的封赠应该是按照考级常规封赠的。

据墓志记载,孙养素“享年五十一岁。诗

”,其母吉氏卒于崇祯十二年集有《长啸草行》

(1639年),“享寿七十有三”。孙养素比其妻子

:“丙辰辞人吉氏早10多年前去世,故志中有

间世,相去若而年,兹欲追志于拾余年后,且欲

借老伯母而并志老伯”之语。孙徵兰将其父母合葬在一起,并让王铎为其撰写墓志,因此王铎在墓志上有“小子予渍束哀奠之余,年丈即以老伯、老伯母合葬”之语。

二、孙徵兰的家族世系

孙徵兰在天启二年考中进士之后,曾任“行人司行人”,在朝廷管传旨、册封等事。到了崇祯时期,孙徵兰先后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和四

,“分川布政使司参政,他统领军队,开疆拓野守上川南道军,振旅以律,在邛州峨眉开疆一百

[1]

余里”。孙徵兰家族在明清之际的河南淇县也属名门望族。2008年10月濮阳市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在南水北调工程段的鹤壁市淇县铁西区关庄墓地,发掘了孙徵兰胞弟孙纫兰的孙子孙振仍夫妻合葬墓。墓中除了出土金头饰、金耳坠、银发卡、银簪、玉簪、宝石官帽饰、铜镜等珍贵的随葬品外。还发现了孙振仍夫妇合葬墓志。其墓志为青石制,近似方形,长81厘米,宽78.5厘米,出土时志盖和志身扣合在一起。墓志由高遐昌撰文。墓志显示孙振仍生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卒于康熙三十八年(1700年),享年56岁,是清初一代武将。墓志不仅记述了孙

、“皇清敕授明威将军”等生平振仍平定吴三桂

事迹,还详细记录了孙振仍的家族世系。以孙养素夫妇合葬墓志和孙振仍夫妇合葬墓志,这两块墓志为依据,我们可以大致列出孙徵兰的六代世系:

孙徵兰—隆孙—颛仍

宜孙—邈仍孙养素

孙纫兰—顺孙

(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两阁者,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统称为殿阁大学士。一般都由内阁成员兼领。

据记载,王铎在崇祯十三年任“南京礼部,但在墓志上显示崇祯十二年时,王铎已尚书”

,显然与史书记载不符合,这经是“礼部尚书”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崇祯八年(1635年),王铎因不欲攀附内阁首辅温体仁等人,遂避之前往金陵,掌南京翰林院事。崇祯十年(1637年)二月返京任少詹事一职。崇祯十一年(1638年)正月晋詹事府詹事,同年五月任礼部右侍郎,又兼任翰林院侍读、教习馆员、经筵讲官等职。但在崇祯十一年,由于其幼女和次女相继而卒,他不得不两度上疏朝廷归省亲,遂在崇祯十二年返回孟津。崇祯十二年春,他葬次女于孟津之后,在十月返回北京。可见此墓志应是在崇祯十二年十月返回北京之前,在孟津省亲时所作。按照墓志所说,其当时不仅仅是东阁大学士,已经担任了“南京礼部尚书”一职。可见王铎写此墓志时,正是其在政治上蒸蒸日上之时。

四、王铎与孙徵兰晚年不同的生活境况

王铎和孙徵兰虽是同年进士及第,并进入明代的官场,而且前途似锦。但是随着明王朝的灭亡,两人在政治上的前途暗淡下来,使得两个人的晚年有着不同的生活境况。

1644年李自成攻克京城,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即弘光帝,建立弘光政权,被称为南明。王铎被弘光帝任命为东阁大学士,次辅之职。但南明小朝廷建立之后矛盾重重,清军趁南明动乱,渡江兵临南,“多铎师至南京,忻城伯赵京。弘光帝逃跑了

之龙,大学士王铎,礼部尚书钱谦益等三十一人

[6]

以城迎降”。孙徵兰随着南明政权投降了清廷。

{

振仍—泰—德明

但是两块墓志记载也存在出入之处。如孙养素夫妇合葬墓志中记载,孙徵兰的胞弟孙纫兰有二子即宜孙和白孙。如“其次桂名纫兰,廪贡。而孙振仍国学,娶教谕郭维谦长女,生子二”

夫妇合葬墓志中记载却是有三子:宜孙,顺孙,:“长宜孙,顺白孙。大父纫兰,贡监。生子三

治乙酉经魁,戊戌会试中式副榜季;顺孙,邑庠生仲公文;白孙,岁贡生任福建泉州府通判,以

[2]”公贵例。孙振仍夫妇合葬墓志中多出一子:顺孙,但墓志中并未显示顺孙有后。孙养素家族世系表:

三、王铎写墓志时的社会背景

王铎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因其为河南孟津人,所以世称王孟津,字觉斯,号痴庵,又号嵩樵,别署烟潭渔叟。王铎自幼勤奋好学,31岁即进士及第。王铎的书法堪称一绝,诸体皆能,笔力雄健,楷、行、隶、草,无不精妙,而尤攻草书。其草书掺入唐人狂草之法,同时还吸收黄庭坚,米芾之优点,自树一帜,将草书推向

:“有明书法推第了一个新的高度。吴昌硕赞曰

”除了留下令人称道的一,屈指匹敌空坤维。

精湛书法外,王铎还留下卷帙浩繁的诗文篇章。。钱谦益称其“或一挥王铎自称“诗文托为命”

而数制,或一饮而百篇,行则口占,卧则腹

[4]

:“其卷帙稿”。王鑨《拟山园选集序》亦云

[5]”浩繁,约有万卷,装潢牙签,凡五十余帙。

[3]

{

白孙—

{

锦仍

在孙养素夫妇合葬墓志中,王铎便是以撰写者的

身份出现的。

此墓志撰写时间为”崇祯十有二年乙阳之,即崇祯十二年。当时王铎撰写墓志的时吉”

候,已经48岁。墓志中记载其官职为“赐进士

。“东阁大学士”第新简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为五品官。在明朝一共有6个殿阁大学士,分别

”、“两阁”。四殿者,中极殿大学士为“四殿

王铎投降清廷后,清廷并不重用他,只是继

续委任其原来南京礼部尚书的官职。由于受到清廷的轻视和明朝遗民的鄙视,王铎的晚年一直是

:“吾自在苦闷和孤独中度过的。他在书中写道知寿命不长,出则召歌童数十人为曼声歌娱取醉

或宵夜不分以为常,间召青楼姬奏琵琶月下,其声噪泣凉婉辄凄凄以悲。居常垢衣跣足,不浣不饰,病亦不愿服药,久之更得愈,愈则纵饮,颓

”同样降清的好友钱谦益在王铎墓的堕益甚。

:“既入北廷,颓然自放,粉黛横志铭中写道

陈,二人递代。按旧曲,度新歌,宵旦不分,悲

欢间作。为叔孙照子耶?为魏公子耶?公心口自”直至后来郁郁自知之,子弟不敢以间请也。

而终。在其死后,乾隆帝时,朝廷敕编《四库全书》之际,查毁了王铎的全部书刊,并将王

。铎列入《贰臣传》

与王铎不同的是孙徵兰在明朝灭亡后选择了

。整隐居故里淇县,直至去世。他自号“睡仙”日游山玩水,吟诗写字,在家乡的各地的名胜古

迹中都留下了足迹和诗篇。如古灵山东崖绝壁、武公祠、孙家寨、云梦山、卫辉香泉寺等处都留有他的墨迹。同时淇县为殷商帝都,为弘扬家乡历史文化,传之后世,他与知县蔡霍等人,在县城南关驿道西侧关帝庙前立巨碑一通,亲书“殷朝六七贤圣故都”八个大字。又联络乡绅在

[9]

城中心十字路口,修“文昌阁”一座。他在家乡做了不少事情,当地至今依然流传了不少关

。清于他的传说,淇县当地人称其为“孙老官”,收录华大学图书馆的孤本《孙徵兰诗文全集》

了孙徵兰一千一百多篇诗文,是研究孙徵兰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10]

[8]

[7]

。由于他们生活在一个铭《王文安公神道碑铭》

风云激荡,动荡不安的时代,注定了原来在天启二年共同走向仕途道路两人政治生涯的坎坷。明朝灭亡后,由于个人选择的不同也造就了的他们后来不同的生活情景和处世心态。

[1](清)张镜心.明侍御淇园史合葬墓志铭.墓志

拓片,现藏中国国家数字博物馆。

[2](清)高遐昌.孙公合葬墓志铭墓志拓片.南水北

调文物展.安阳市博物馆.

[3](清)吴昌硕.孟津王文安草书卷/缶廬集(卷

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四)[

[4](清)钱谦益.皇清故宫保大学士孟津王公墓志

铭/牧斋有学集(卷三十)籍出版社,1996.

[5](清)王铎.拟山园选集[M].北京:北京出版

1998.社,

[6](清)赵尔巽.清史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6.

[7](清)王铎.拟山园选集[M].北京:北京出版

1998.社,

[8](清)钱谦益.皇清故宫保大学士孟津王公墓志

铭/牧斋有学集(卷三十)籍出版社,1996.

[9]燕昭安.孙徵兰.淇县名人.http://qxzc.net/

qxmr/a/a12(1).htm.

[10]陈志付.揭开“孙逸仙儿行宫”之谜[N].淇

河晨报,2010-3-3.

[M].上海:上海古[M].上海:上海古

王铎卒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孙徵兰卒

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两人相隔一年先后逝世。孙徵兰和王铎死后,他们的“同年”张镜心分别为孙徵兰撰写墓志铭和为王铎撰写神道碑

(责任编辑:王莉娜)


相关文章

  • 从明代墓葬出土服饰看明代服饰制度的僭越
  • [摘要]明代是中国服饰史上对服饰等级规定森严的朝代,但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其思想逐步影响明代人民的穿衣理念,僭越现象频发.本文从已经发掘的明代墓葬中出土的服饰来具体分析明代中晚期对服饰制度的僭越现象. [关键词]明代墓葬:服饰制度:补服 ...查看


  • 揭秘古代神秘的丧葬文化:中国古墓开棺后惊呆众人 女尸光鲜如活
  • 静中有动 2010年7月20日上午,莘县十八里铺镇郝楼村一村民建蔬菜大棚时,挖开一处古墓,里面有三副棺椁.据县文管所考证,这是一个距今400多年的明代古墓. 古墓里出土的墓志铭,记载了墓主身份:古墓男主人是郝若镛,两位女主人一位名为江氏,郝 ...查看


  • [彭华]佛教与儒家在女性观上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 佛教传入中国能得以流传,并融入华夏传统文化,而最终跻身于中国文化的重要行列,经历了一个极为复杂的交流和融会过程.其女性观也必然深受中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时代变迁的影响,特别是与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女性观经历了相互影响与融合的过 ...查看


  • 苏轼的三首悼亡词
  • "悼亡"是纪念亡故的夫人或如夫人的专有名词.①宋词中抒写死生异路爱情悲剧的诗歌不少,但以词这一体裁悼亡并写得摇撼人心的,却要首推一代才子苏轼.发妻王弗.续弦王闰之和小妾王朝云在苏轼一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先后伴随苏轼 ...查看


  • 明故文学觉亭任公暨配刘孺人继配赵孺人合葬墓志铭
  • 明故文学觉亭任公暨配刘孺人继配赵孺人合葬墓志铭 (孙玉海整理.点校) 当任公为诸生时,辄籍甚,以然诺推重里閈(han).先大夫高其谊,以不佞女弟女公.伯子既缔为葭莩(1,芦苇秆内的薄膜.比喻关系极其疏远淡薄.2,亲戚的代称.)百欢杯,习公懿 ...查看


  • 一村民收藏三百多年前尤姓墓志铭
  • □通讯员陈泽钜早报记者苏勇 记者近日在南安官桥周厝村收藏爱好者张明灯家中,看到一方已经收藏47年之久的300多年前尤姓祖先合葬墓志铭. 张先生如视珍宝地把包装十分完整的墓志铭拿给记者拍照,该墓志铭长57厘米,宽 27厘米,厚度2厘米,质地为 ...查看


  • 明敕封承德郎浙江湖州府别驾刘公墓志铭
  • 明敕封承德郎浙江湖州府别驾刘公墓志铭 刘公,即刘继先,字成德,号斗岳,略阳贡生,先后任湖广承天府通判.浙江湖州府别驾,敕封承德郎,追赠朝议大夫.布政司参议.其祖居甘肃天水,为宋代秦州大司马之后裔.天祖刘奎燦,为元末进士,曾在兵部任职.明朝初 ...查看


  • 成都龙泉现巨型古墓 "睡"着北宋高官
  • 近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工地现场抢救性发掘结束,两座大型宋代砖室墓引起考古人员的极大兴趣,出土文物虽然不算精美,但墓主人的身份却曾显赫一时,根据墓地出土的墓志,考古人员推测这是龙泉十陵一处何氏家族墓地,而在进一步清理中,考古人员发现,墓主 ...查看


  • 中国古代墓葬概说
  • 中国古代墓葬概说 中国古代墓葬概说 王仲殊 编者按:今年二月以王仲殊为团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古代史学者代表团,应全日空.朝日 新闻社和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参加了由它们在东京联合举办的日本第五次古代史讨论会.讨 论会的主题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