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墓葬概说

中国古代墓葬概说

中国古代墓葬概说

王仲殊

编者按:今年二月以王仲殊为团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古代史学者代表团,应全日空、朝日 新闻社和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参加了由它们在东京联合举办的日本第五次古代史讨论会。讨

论会的主题是“探索日中古代文化的交接点”,主要是讨论中国坟丘墓和日本古坟的起源、发展及其

他有关的问题,由中日双方的考古学者和古代史学者主讲。本文是王仲殊同志在这次讨论会上的讲

稿。中方其他主讲人王世民、徐苹芳和黄展岳同志的讲稿,也陆续在本刊发表。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的发掘,说明中

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有了墓葬①。

到了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明确的制度。

墓扩一般都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

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中,数以百计的墓坑集合

在一起,排列有序。多数的墓是单身葬,也有

不少的墓是合葬。仰韶文化和大汝口文化前

期的合葬墓,往往是将许多已经埋葬的尸骨

迁移而葬人同一墓坑内,他们是同一家族的

成员,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紧密的血缘关

系②。有些合葬墓,埋着两个至数个完整的

尸体,他们的性别相同,应系兄弟或姐妹,而

不是夫妻⑧。与此相反,大坟口文化后期及

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的合葬墓所葬多为两个

成年男女的完整尸体,说明在父系氏族社会

中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婚姻关系④,而齐家

文化的合葬墓则证明男子死后有以妻妾殉葬

的情形⑥。

黄河中下游的裴李冈文化、仰韶文化、大

仪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尸体在墓内的放置方

式以仰身直肢的为多,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

身葬,后者可能是由于凶死。黄河上游的马

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除了仰身直肢葬以外,

还流行屈肢葬。仰韶文化的墓,尸体的头多

向西;大坟口文化的墓,尸体的头多向东。这

些都说明不同的部族有着不同的葬俗。

各地新石器时代的墓,墓坑一般都是小

而浅,除了容纳尸体以外,余地不大。在发掘

工作中,除了个别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

文化的墓以外,一般都没有发现木棺的遗迹。

但是,在大改口文化的后期,少数的墓,墓坑

面积甚大,坑内沿四壁用木材垒筑,上面又用

木材铺盖,构成了木榔④,这大概是由于墓主

人在社会上有特殊的地位。幼儿死后埋在房

屋附近或房基下,利用陶器作葬具,即所谓

“瓮棺葬”勿。

墓中随葬品以陶器皿为最普遍,其次是

石制或骨制的工具,装饰品亦偶然有之,有时

还有谷物和家畜。在有些墓地里,男子墓内

多石斧、石铲、石刀之类,女子墓内多陶制或

石制的纺轮,显示了男女在生产活动中

的分

工⑧。由于地区和部族的不同,各地墓中随

葬品的种类和数量颇有差异。但是,在同一

墓地中,各墓随葬品的多寡、厚薄往往差别不

大,可见在原始社会中各个成员的经济地位

是平等的。但是,到了它的后期,出现了贫富

分化的现象,这在墓葬方面也有所反映。例

如,大汉口文化后期的少数较大的墓,随葬的

陶器有多至一百余件,猪头多达十余个的,说

明墓主人拥有远比一般人为多的财富④。

第5期到目前为止,考古学上能够证实的最早

的朝代是商。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盛期,

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以商王为首的

奴隶主贵族统治着庞大的国家。因此,在商

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

差别,而统治阶级的陵墓则有着十分宏大的

规模。

河南省安阳的商王陵墓,其墓室是一个

巨大的方形或亚字形的竖穴式土坑,四面各

有一个墓道,即所谓“亚字形墓”。安阳侯家

庄的一座最大的“亚字形墓”,墓室面积约三

百三十平方米,加上四个墓道,总面积达一千

八百平方米,深度在十五米以上⑩。类似的

“亚字形墓”,在山东省益都也有发现,则是属

于诸侯或方国的首领的四。

有的商王的陵墓,其墓室是一个大型的

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南面和北面各有一个墓

道,即所谓‘’中字形墓”。安阳武官村的一个

最大的“中字形墓”,墓室面积近一百七十平

方米,加上两个墓道,总面积达三百四十平方

米,深度为七米余0。除了王室以外,其他贵

族的墓也有系“中字形墓”的,但规模略逊。

在贵族的墓中,还有一种所谓“甲字形

墓”,其墓室成长方形,只在南面有一个墓道,

规模一般都较“中字形墓”为小。据勘探,安

阳武官村有一座较大的“甲字形墓”,有名的

“司母戊鼎”是该墓的随葬品,可见它也是王

室的陵墓⑥。

除了上还三种类型的大墓以外,商代绝

大多数的墓,其墓室都是一个长方形的竖穴

式土坑,没有墓道。墓坑的形状虽然类同,但

它们的规模则有很大的差别。大贵族的墓,

面积可达二十余平方米,在安阳小屯发现的

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的墓即如此。与此相

反,一般小贵族的墓,面积往往不足十平方

米。至于平民的墓,面积只有三、四平方米,有

的甚至不足二平方米,与新石器时代的墓差

不多。

商王和各级贵族的墓内,都用木材筑成

榔室。“亚字形墓”的榔室,平面呈亚字形或

方形。其余各种类型的墓,榔室平面呈长方

形。榔室的大小,随墓的规模而定。敛尸的

葬具,都是木棺,放在榔室的正中。平民的

墓,有的有棺有榔,有的有棺

无榔。尸体在棺

内的放置方式,主要是仰身直肢。无论是贵

族或是平民的墓,墓中的主人只有一人。到

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商代有夫妻合葬的情形。

商王和各级贵族墓中的随葬品,极其丰

富、精致。它们包括各种青铜器、玉石器、陶

器、漆木器、骨角器等等,种类和品目繁多,而

以青铜器为最突出。上述的“妇好”墓,随葬

各种青铜器四百四十余件,玉石器近六百件,

骨角器五百六十余件,另有海贝近七千件⑧。

规模远比“妇好”墓为大的王陵,如果不被盗

掘,原有的随葬品又该有多少?

商代统治阶级的墓葬制度,其特点之一,

是杀戮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商王和大贵族

的陵墓,殉葬者少则数十,多则一、二百人,他

们包括墓主人的侍从、卫兵、各种勤杂人员及

完全供杀殉用的“人牲”。殉葬人的身份和待

遇各有不同,但都是墓主人的奴隶。殉葬的

牲畜,以马与狗为最多。各种类型的墓,都在

墓底的正中设一长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置

正当墓主人尸体腰部之下,故称“腰坑”,坑内

埋一殉葬的人或狗。即使是平民的墓,也往

往有埋狗的腰坑。

在安阳侯家庄的一座“亚字形墓”的墓室

之上,发现了大型的砾石,应是房屋的础石。

在安阳小屯的“妇好”墓和大司空村的两座长

方形墓的墓坑上,都发现了用夯土筑成的房

基及础石@。由此可见,从王陵到一般的贵

族墓,有时在地面上建有房屋。它们可能是

供祭祀用的,即后世的所谓“享堂”@。

西周的墓制承袭商代。由于西周的王陵

‘4亏0.考古尚未发现,不知当时是否有“亚字形墓”。诸

侯、贵族的大墓,有的是设有两个墓道的“中

字形墓”,有的是设有一个墓道的“甲字形

墓”。河南省浚县辛村的卫国诸侯墓,多系“中

字形墓”,其形制与商代的陵墓很相似⑩。除

了上述两种类型的大墓以外,绝大多数的墓

仅有长方形的墓室,不设墓道,它们的规模因

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与商代

一样,许多介小不同的墓,多在墓底设腰坑。

据记载,周代的棺榔制度有严格的等级,

即所谓“天子棺榔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

士再重”。考古发掘工作究明,有些大型和中

型的墓,在榔室内置双重棺,可见上述的记载

大体上是可信的。

诸侯贵族墓中的随葬品,仍以各种青铜

礼器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减少,食器增

多。在各种食器之中,鼎和篡是最重要的。周

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

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

夭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

用三鼎或一鼎。篡与

鼎配合使用,八篡配九

鼎,六篡配七鼎,四蒸配五鼎,二篡配三鼎,亦

有明确的规定⑩。这种礼制,在考古发掘工作

中得到了证明。例如,在河南省陕县上村岭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的貌国墓地中,有一些

大型和中型的贵族墓分别随葬着七鼎、五鼎、

三鼎或一鼎。墓的规模以“七鼎墓”为最大,

“五鼎墓”次之,“三鼎墓”和“一鼎墓”又次之,

而前者已被证实是截太子的墓⑩。

与商代一样,诸侯贵族的陵墓,往往在附

近另设坑穴,埋置车马,称为“车马坑”,其规

模亦视墓主人的身份而定。以上述貌国墓地

为例,歌太子墓的车马坑埋车十辆、马二十

匹,两座“五鼎墓”的车马坑各埋车五辆、马十

匹。浚县卫侯墓的车马坑,规模最大的埋车

十二辆、马七十二匹。

杀人殉葬的制度,在西周前期仍然很普

遍,西周中期以后则稍为减退。但是,直到春

秋战国时代,在有些诸侯贵族的大墓中还是

可以看到有人殉的情形。

发掘工作证明,西周已经有了合葬的制

度,其方式主要是夫妻分别葬在两个互相紧

靠的墓坑中,即所谓“异穴合葬”。在这一问

题上,陕西省宝鸡茹家庄西周中期的喃伯墓

及其夫人邢姬墓的发现提供了最明确的证

据@。浚县辛村西周末年的卫侯墓和卫夫人

墓,亦是可靠的例证@。到了春秋战国时代,

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趋普遍。例如,在山西

省长治分水岭春秋晚期至战国时代的晋、韩

墓地中,凡属大型或中互红沟贵族墓,都是两两

成对,并列在一起。两墓的形制相同,而随葬

品却有差异,一个墓内多兵器而少装饰品,另

一个墓内多装饰品而无兵器,而前者所葬为

男性,后者所葬为女性,说明他们是夫妻无

疑@。

根据考古发现,至迟在春秋晚期,中国已

进人铁器时代。随着铁器的制作和使用的逐

渐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关系也有

了新的变化。历史学家们认为,大约在春秋

战国之际,中国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

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的

许多统治阶级的墓,在地面上筑有坟丘。在

河北省的易县@、邯郸⑧,山东省的临淄国、

首南⑩,安徽省的淮南@,河南省的固始⑩,

湖北省的江陵国,湖南省的湘乡等地⑩,都发

现了筑有坟丘的大墓。据勘察,坟丘一般系

用夯土筑成,有的呈方锥状,有的形状欠明,

现存高度不等,最高可达十余米。这样高大

的坟丘,是不见于前代的。河北省平山的中

山王墓和河南省辉县的魏王墓,在墓室的地

面上建享堂,则应该看作是继承商代以来的

旧制⑩。

在战国时代,地下的墓室仍然保持商代、

西周以来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还保留着腰 坑。国君的陵墓,如上述平山的中山王墓和

第5期辉县的魏王墓,都在墓室的南面和北面设墓

道,与商代、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⑩。有些

国君的墓,如安徽省淮南、寿县的蔡侯墓,则

和许多贵族的墓相同,仅有一个墓道或没有

墓道⑩。湖北省随县的曾侯墓,开凿在丘陵

的岩石中,规模甚大,但没有墓道,而且墓室

的形状也不规整,是罕见的特例⑧。诸侯贵

族的大墓,仍流行在附近设车马坑。中山王

墓的附近,除车马坑以外,还有“船坑”,坑内

埋船。

与前代不同的是,战国时代的大墓,往往

在墓室内积石以加固,积炭以御湿。辉县的魏

王墓,则在墓扩内大量屯沙以防盗。在南方的

楚地,流行用一种白色或灰色的特殊的粘土

填在棺榔的周围,以保尸体和随葬器物不朽。

墓中的棺榔,仍然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

度。诸侯贵族的大墓,用多重棺榔。湖南省

湘乡牛形山的楚墓,棺榔有多达五重的⑩。随

县的曾侯墓,榔室庞大,分隔为四个部分。曾

侯的双重木棺,都霖漆施彩绘,十分精致;尤

其是外棺,形体高大,系用十条铜柱构成框

架,在其间嵌人木板而成,可称别出心裁。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的发达,

贵族墓内的随葬器物,无论在种类、数量和质

量方面都达到空前的程度。在当时,漆器的

制作已有很高的水平,它们在墓内随葬品中

所占的比重显著增加。但是,礼器和乐器仍

然被统治阶级看作是最重要的随葬品。例

如:曾侯墓中有编钟一架,共六十四件(加上

楚王所赠的一件铺钟,共六十五件),编磐一

架,共三十二件,显示了诸侯行礼作乐的大排

场;在各种青铜礼器中,存在着“升鼎”一组,

共九件,篡一组,共八件,也正符合他的国君

身份匆。所谓“礼崩乐坏”,主要是指各级诸

侯贵族的“僧越”,不是指礼制本身已不存在,

考古发掘工作正说明了这一事实。

许多贵族阶级的下层分子和庶民阶级的

上层分子,也纷纷在墓中用“礼器”随葬,但它

们不是青铜器,而是模仿青铜器而制作的陶

器。在各地发掘的数以千计的战国时代的小

型墓里,随葬品甚少,却都有着一组仿铜的

陶器,如鼎、豆、壶之类。只有渭河流域的秦

墓是例外,墓中的陶器是昂、盆、罐、瓮等日用

品,而不是“礼器”@。这可能是由于秦受礼

制的影响少,有它自己的葬俗。

在关中和中原地区的战国中晚期的小型

墓中,出现了有用横穴式的土洞作为墓室

的⑩,也有用一种体积庞大的空心砖筑榔室,

以代替木榔的⑩。必须指出,这种横穴式墓

和空心砖墓

在当时还很不普遍。但是,它们

的出现意味着商周以来的传统的墓制已经发

生了变化。

杀人殉葬的情形。在春秋晚期和战国初

期的一些大墓里仍然大量存在。在上述曾侯

墓里,共有二十一人殉葬,她们都系女性青少

年,当为墓主人的侍妾之属。山东省临淄的

齐国贵族墓和芭南的营国贵族墓,一也都有类

似的殉葬人@,后者除了侍女等人之外,还有

专供杀殉的“人牲”@。山西省侯马的一些战

国中期的墓,规模不大,但也在墓的周围埋着

许多被杀的奴隶,他们往往戴有刑具⑩。但

是,总的说来,在战国时代,人殉的情形的确

比商代、西周少见了。在当时,用木俑和陶俑

随葬的风俗已盛。河南省信阳和湖南省长沙

等地的楚墓,由于有较好的防腐设施,墓中大

量的木俑能完好地保存下来⑩。以俑随葬,可

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

如前所述,从发掘工作的情况来看,到了

战国时代,夫妻合葬比以前更为流行了。应

该指出的是,除了大多数仍然采取异穴合葬

的方式以外,偶然也有夫妻同墓的⑧。

从商代、西周以来,墓主人的尸体多是仰

身直肢。但是,到了战国时代,除了南方的楚

国以外,黄河流域的秦、韩、魏、赵、燕等国都

在不同程度上流行屈肢葬。特别是西方的秦

国,在许多墓地里,采取屈肢葬的墓占相当大

的比例,墓中尸体侧身而卧,四肢蜷曲。这可

能是受黄河上游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一种特

考古殊葬俗的影响。

汉代的墓与汉以前的墓在形制和构造上

的区别,主要在于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

犷,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其特点在于模仿现实

生活中的房屋。这是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

时代的大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主要是从西汉中期才开

始的,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然后普及到各

地。在西汉前期,贵族地主阶级仍然沿用战

国以来的竖穴式土坑墓,墓中筑木榔。在长

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边远地区,竖穴式木

柳墓一直延续到西汉后期,甚至东汉的前期。

在西汉前期和中期的竖穴式墓中,棺榔

的制度沿袭周代的礼制。例如:江陵凤凰山

一六八号墓的主人是“五大夫”,身份相当于

县令,所以用二棺一榔⑧。长沙马王堆一号

墓所葬为软侯的夫人,其棺榔按诸侯的规格,

是四棺一榔⑩。北京大葆台一号墓所葬为燕

王,用五棺二榔,这比列侯又高了一等,而与

“天子棺榔七重”之制相同@。在这个诸侯王

的墓中,还使用了所谓“黄肠题凑”。

在贵族的大墓中,河北省满城的中山靖

王墓和山东省曲阜的鲁王墓可以作为西汉中

期新兴的横穴式墓的代表⑩。它们是在山崖

中穿凿巨大

的洞穴,作为墓室,故称“崖墓”。

全墓可分耳室、前室、后室等部分。以中山靖

王刘胜墓为例,墓中南耳室为车马房,放置车

辆和马匹,北耳室为仓库,贮存大量的陶器,

前室是厅堂,陈列帷帐和各种随葬品,后室是

内室,放置棺材,墓的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房

屋,故称“地下宫殿”⑩。

汉代的新的墓制,还表现在中原一带大

量流行“空心砖墓”。西汉前期,空心砖墓的

墓室呈长方形,形状像木榔。到了西汉后期,

它的顶部往往搭成屋顶状,前壁搭成门的样

子,更显得像房屋因。砖面上的花纹,成了墓

室内的装饰。有的墓里,还施彩色的壁画,其

内容有天象图、四神图、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

图等@。这些题材,在此后东汉墓内的壁画

和石刻画象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大约在西汉的中晚期,在中原和关中一

带开始出现用小型砖建筑的墓,一般称为“砖

室墓”。到了东汉,砖室墓迅速普及,它在中原

地区取代了空心砖墓,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和

北方的边远地区取代了当时尚在延续的竖穴

式木榔墓,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贵

族官僚们的砖室墓,规模大,结构复杂,其布

局有如他们的府第。许多墓里,绘有彩色的

壁画。有的绘墓主人的属吏和侍从,将墓室

布置得像他的官署@;有的绘车马出行图和

宴饮百戏图,表现了墓主人生前的豪奢生

活⑩。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的壁画,内容最

丰富,主要是以车马出行图的形式描绘墓主

人的全部仕途经历,以及与他的经历有关的

各处城郭、官府、仓库、市场、庄园,等等⑧。

西汉晚年开始出现的石室墓,到东汉盛

极一时。墓室中雕刻着画象,故称“画象石

墓”。它们的分布,以山东省到江苏省的北

部、河南省到湖北省的北部为最多,陕西省的

北部和山西省的西部一带也颇不少。墓室的

结构和布局,也是仿照现实生活中的住宅。画

象的题材很广泛,但主要也是表现地主官僚

阶级的生活和事迹。例如,山东省沂南汉墓

的石刻画象中有一幅战争图,刻绘着墓主人

乘车督战的情形,以表示这是他生前最值得

纪念和宣扬的重要事迹⑩。

东汉时,四川省境内的砖室墓往往在墓

室的砖壁另嵌一种模印着画象的砖,作为装

饰。画象的题材,既有讲经、宴饮、乐舞、车骑

等地主官僚阶级的生活场面,也有收获、射

猎、采桑、春米、酿酒、煮盐等各种社会生产活

动的情景②。在四川各地,东汉及其以后还

流行崖墓@。

中国古代,棺榔并称,两者都属葬具。但

是,商周以来的木榔实际上是墓内的构造,所

以称榔室。上述西汉中期以后的各种横穴式

第5期墓,包括东汉的砖室墓和石室墓,墓室本身就 起了榔的作用,可称“砖榔”和“石榔”,而墓室

内的葬具则是有棺无榔,而且,除个别例外,

棺也不再是双重或多重的了。因此,周代关

于棺榔的旧礼制在这里已不存在。

西汉的棺材,其制作是用禅卯拼接,有时

用“细腰”合盖。东汉的棺材则普遍使用铁

钉。贵族官僚们的棺材,极为精致。只要看

过长沙马王堆汉墓的三具彩绘的漆棺,就可

以知道“计一棺之成功将千万夫”之语不虚。

如前所述,汉以前的合葬主要是夫妻分

别葬于两个并排紧靠的墓犷中。直到西汉前

期和中期,夫妻合葬仍然采取这种方式。西

汉中期以后,制度一变,除帝陵以外,一般都

流行夫妻同墓合葬。从此以迄东汉及以后各

代,遂成定制。横穴式的墓室,为同墓合葬提

供了方便。

按照周代以来的丧礼,地主官僚阶级出

殡时张举着一种族惜,人葬时复盖在棺材上。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和临沂金雀山汉墓中,都

发现了这种族咯。它们系用绢帛制成,绘有彩

色图画,故称“帛画”。图画的内容分三段,分

别表示天上、人间、地下,并绘有墓主人的肖

像⑩。类似的族惜,在甘肃省武威汉墓中也

有发现,往往没有图画,但都书写着墓主人的

姓名,代替了上述帛画中的肖像,这便是所谓

“铭族”⑩。

尸体在棺内的放置,都采取仰身直肢的

方式。战国时代流行的屈肢葬,已经绝迹。大

概是为了使尸骨不朽,出于对玉的迷信,有时

用各种小玉具遮盖或充塞死者的七窍。塞在

口中的称“珍”,常被制成蝉的形状卿。

皇帝和贵族,死时穿玉衣人葬,其目的也

在于企图使尸体不朽。从出土的实物,并结

合文献的记载来看,西汉的玉衣为金缕,东汉

的玉衣则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皇帝用金

缕,诸侯王用银缕,其他多用铜缕。玉衣的使

用限于汉代,曹魏时即被禁止画。

和战国时代一样,在西汉前期的墓中常

有用竹简编成的簿册,记录随葬品的名称和

数量,可称为“遣策”园。有些墓中则用长方

形的木版代替竹简,或可称为“贝冒方”⑩。后

者流行的年代甚长,直到魏晋时代的墓中仍

有所见砂。

汉代地主官僚阶级讲求厚葬,墓内随葬

品数量大,种类多。但是,和战国时代相比,

墓中青铜器数量减少,而且已经失去了“礼

器”的性质。漆器在随葬品中所占的比重,进

一步增加。为了储存大量的食物和饮料,墓

内常有许多大型的陶器。总的说来,西汉前

期和中期,主要是将生前实用的各种器物纳

人墓中。西汉中期以后,风气一变,增添了各

种专为随葬而作的陶质明

器。最初是仓和

灶,在秦代和西汉初期即有所见,以后诸如

井、磨、猪圈、楼阁、稚房、田地等模型,以及

猪、狗、羊、鸡、鸭等家畜和家禽的偶象陆续出

现,时代愈晚,特别是到了东汉,种类和数量

愈多。这说明,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地主阶

级对随葬品的观念已经有了改变。这是中国

古代墓葬在随葬品方面的一次大变革。

在西汉中期的贵族墓中,仍然有用车、马

殉葬的,满城的中山靖王墓、曲阜的鲁王墓和

北京的燕王墓便是例证。但是,车和马都埋

置在墓室或墓道内,而不是在墓的附近另设

车马坑。西汉晚期以后,不再用真车、真马殉

葬,一般都是用木制或陶制的车马模型来替

代,即使是帝王的陵墓亦不例外。在南方的

江陵、长沙、广州等地的西汉和东汉的墓中,

还有用木船或陶船模型随葬的@。

在汉代,杀人殉葬是非法的。因此,在考

古发掘工作中,除个别例外⑩,已经看不到有

人殉的情形了。从商代开始的残酷的人殉制

度,延续了千余年之久,至此遂告终止。作为

奴婶的替身,木俑和陶俑被多量地放置在统

治阶级的墓中。

在东汉的墓中,有时随葬着一种买地的

契约,多刻在长条状的铅板上,称为“买地

券”⑩。它们是象征性的证券,放在墓内,使

考占死者有所凭恃,以确保对墓地的所有权而不

被侵犯。在东汉中晚期,还流行用一种陶制

的所谓“镇墓瓶”随葬,从瓶上的朱书文字看

来,应与当时的道教有关@。

在地面上,统治阶级的墓已普遍筑有坟

丘,它们的形状多呈方形覆斗状。祭祀用的祠

堂,就东汉而言,如山东省肥城的“郭巨祠”和

嘉祥县的武氏祠,都设在墓的前方。东汉时,

盛行在墓前建石网卿,并置人物和动物的立

体石雕像⑩。从东汉开始,还流行在墓地上

立石碑,记述墓主人的死亡日期、家族世系及

平生的主要事迹。。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墓葬制度,大体上承

袭汉代。但是,经过汉末的战乱,社会经济受

到严重的破坏,地主官僚阶级的厚葬之风不

得不有所改变。

考古发掘工作证明,自魏晋以降,规模宏

大、雕刻精致的画象石墓已经很少见了。从

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贵族官僚们的墓一般

都是砖室墓,有时设有石门。和汉代相比,墓

室的平面布局简化,面积减小。

但是,在墓室的细部结构和墓内的设施

方面却有许多是汉代砖室墓中未见或少见

的。例如:洛阳西晋墓中有角柱与斗拱@,

南京的东晋墓中有直权窗⑩,它们都是用砖

雕砌而成,模仿地面上的木构建筑。在南京

等地的两晋的墓中,还往往设灯台或灯完,以

放置灯盏⑧。从汉末、魏晋

开始,直到南北

朝,各地都流行在墓室中设棺床,以安置棺

材。。在长江流域的晋墓中,有时还设有台

桌,放置各种随葬品@。所有这些装置和设

施,都是用砖砌成,大概是为了使墓室更像现

实生活中的居室。

在黄河流域,砖室墓的墓道都作斜坡式,

长度较大。墓道由地面而下,接近墓室的部

分是一段隧道。随着年代的推移,隧道逐渐

加长。到了北魏,有的墓在隧道的顶部开天

井,直通地面@。北朝后期,有些大墓的隧道

长达二十米,天井有三、四个之多。这显然是

出于对现实生活中的住宅的模仿。每一个天

井,象征一个院落;天井愈多,愈显得门多宅

深,院落重重。

北魏后期,在贵族官僚的墓中,使用一种

石榔,其形状完全模仿房屋⑩。这种房屋形

石榔,在此后的隋唐墓中更为流行。有的墓

里,用房屋形木榔代替石榔,山西省寿阳北齐

库狄迥洛墓便是难得的一例⑩。

魏晋之际,辽东、河西等边远地区的豪族

大姓,沿袭汉代的旧制,营建大墓,在墓壁和

砖面施彩画,其题材多与汉墓的壁画相似@。

但是,在中原一带,却很少有在墓内绘壁画

的。以后,随着年代的推移,壁画又重新流

行。远在云南省昭通的东晋霍弋墓,也绘有

壁画@。壁画的内容是墓主人的坐像和男女

侍者、披甲执矛的门卒及人数众多的武装骑

从的行列,并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

图。在霍弋像的右上方,有墨书的铭记,记明

他的官职、姓名、丧葬日期和地点等。类似

的铭记,在朝鲜境内同时期的大墓中也有所

见@,可见这在当时是相当流行的。到了北

魏,在中原地区的贵族墓中,更盛行绘壁画,

而汉代以来长期流行的四神图和天象图则成

了壁画的主要内容的一部分⑩。

在长江流域的东晋和南朝,则流行用模

印着画象的砖来装饰墓壁。河南省邓县南朝

墓中的画象砖,模印着墓主人出行时的仪仗

行列、孝子故事和四神图等,并施加彩色⑧。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在南京、丹阳等地的东

晋、南朝的大墓中有用许多印着局部画象的

砖拚砌而成的大幅“竹林七贤”图和“白虎”、

“狮子”图等⑨。这在前代是没有类例的。

在随葬品方面,和汉墓相比,也有明显的

变化:铜器绝无仅有,漆器显著减少,供储藏

用的大型陶器也少见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墓

中的器物,主要是较小的陶瓷器如杯、盘、碗、

壶、果盒等饮食器皿和熏炉、唾孟、虎子等生

第5期活用具。它们的形制往往因地区而有差异,

特征明显,有的仅见于南方而不见于北方。总

的说来,瓷器的数量激增,在南方的长江流域

尤其如此。

汉代流行的

仓、灶、井、磨等陶制模型和

家畜、家禽的陶制偶象继续被沿用,但往往形

体不大,制作比较粗简。在长江流域的东吴

和西晋的墓中,常用一种奇特的“谷仓罐”随

葬,但不久就绝迹了。

贵族官僚阶级墓中的主要随葬品,是各

种陶俑。从两晋以迄南北朝,时代愈晚,俑的

种类和数量愈多。起初是少数男女侍者和武

士,大约从五胡十六国时期开始,又大量增添

骑兵、步卒、文吏、武井以及吹鼓手之类,除了

一部分是家内奴婶以外,大部分是墓主人出

行时的仪仗队,它们具有显著的军事性质,

反映了当时各地统治者拥有私人的武装部

曲⑩。仪仗俑队的规模,视墓主人的身份而

定。大同北魏前期的司马金龙墓和洛阳北魏

后期的元又墓中的仪仗俑,竟达数百件之

多@。此外,应该提到的是,到了北魏,在各

种武士俑中,往往有成对的两件,形体特别高

大,放置在墓门两侧,则显然是守门的卫士。

在南方地区,除了陶俑以外,还有瓷俑,但总

的说来,用俑随葬的风气不如北方为盛。

从汉末至魏晋,统治阶级常乘牛车,以后

成为习惯,长期因袭不改。在两晋南北朝时

代,贵族官僚们的墓中往往有陶制的牛车模

型随葬。上述由各种陶俑组成的仪仗队的排

列,便是以牛车模型为中心的。

用陶制的“镇墓兽”随葬,大约是从西晋

开始的。随着年代的推移,镇墓兽的形态不

断演变。例如:西晋墓中的镇墓兽往往只有

一件,作四足直立状⑩。北魏墓中的镇墓兽

都成双,置于墓门的两侧,作卧伏状⑩。到了

北魏后期,墓中的两件镇墓兽,一为兽面,一

为人面,都作蹲坐状⑩。长江流域的东晋、南

朝墓,镇墓兽多保持西晋时的形态而缺乏变

化@。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墓葬制度,其特点之

一,是在墓内置墓志。两晋的墓志,或为石

质,或为砖质,形状多为长方形⑩,而洛阳发

现的年代较早的西晋墓志则作碑形⑩,可见

它们是从墓碑演变而来的。到了北魏后期,

才流行方形有盖的石质墓志。从此以迄隋

唐,乃成定制。

注释

①贾兰坡:《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人

民出版社,1975年。

吴新智:《周口店山顶洞人化石的研究》,《古

脊推动物与古人类》19曰年3期。

②黄河水库考古队华县队:《陕西华县柳子镇

考古发掘简报》,《考古》19,9年2期。

黄河水库考古队陕西分队:《陕西华阴横阵

发掘简报》,《考古》2960年9期。

⑧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_义物

出版社,196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等:

《山东究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1979年一期。

④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大汉口》,文物出版社, 1974年。

黄河水库考古队陕西分队:《陕西华阴横阵

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9期。

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

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7,

年2期。

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

发掘》,《考古学报》1975年4期。

⑥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大汉口》,文物出版社,

1974年。

⑦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文物

出版社,1963年。

安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汤阴白营

龙山文化遗址》,《考古》1980年3期。

⑧南京博物院:《江苏邓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

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斗年2期。

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等:《青海乐都柳

湾原始社会墓地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考古》

19夕6年6期。

⑨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大议口》,文物出版社,

197斗年。

⑩历史语言研究所:《侯家庄》(1217号大墓),

1968年。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

隶殉葬墓》,《文物》1972年s期。

殷之彝:《山东益都苏埠屯墓地和“亚魏”铜

考古器》,《考古学报》197夕年2期。

O郭宝钧:《一九五O年春殷墟发掘报告》,《中

国考古学报》1951年,期。

⑧杨锡璋等:《从商代祭祀坑看商代奴隶社会

的人牲》,《考古》1977年1期。

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 阳殷墟五号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夕夕7年 2期。

⑥马得志等:《一九五三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 报告》,《考古学报》195,年9期。

@杨鸿勋:《战国中山王陵及兆域图研究》,《考 古学报》1950年z期。

@郭宝钧:《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斗年。 0。俞伟超等:《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上)》,《北京 大学学报》1978年1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被国墓地》, 科学出版社,195夕年。

⑧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发掘队:《陕西省宝鸡市 茹家庄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4 期。

@同⑩。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晋东南工作组等:《长 治分水岭269、270号东周墓》,《考古学报》 19,4年2期。

⑧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易县燕下 都故城勘察和试掘》,《考古学报》1965年1 期。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易县燕下 都第十六号墓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2 期。

⑧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邯郸百家 村战国墓》,《考古》一962年12期。

⑧山东省博物馆:《临描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 墓》,《考古学报》1977年l期。

⑩山东省博物馆等:《营南大店春秋时期芭国 殉人墓》,《考古学报》一978年3期。 @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安徽

淮南市蔡

家岗赵家孤堆战国墓》,《考古》1963年4期。 ⑧固始县侯固堆大墓发掘组:《固始侯固堆主

墓发掘结束》,《河南文博通讯》19夕9年3期。 @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湖北江陵三座楚 墓出土大批重要文物》,《文物”1966年5期。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湘乡牛形山一、二号大 型战国木榔墓》,《文物资料丛刊》198。年3

期。

@傅熹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 科学出版社,1956年。

⑩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寿县蔡侯墓出土 遗物》,科学出版社,1956年。

名随县擂鼓台一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随县 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7期。 ⑩同⑩。

砂同@。

匆金学山:《西安半坡的战国墓葬》,《考古学报》 1957年3期。

O王仲殊:《洛阳烧沟附近的战国墓葬”,《考占 学报》1954年8期。

⑩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冈户, 科学出版社,19”年。

⑩同@。

@同⑩。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战国奴隶殉 葬墓的发掘》,《文物》1972年1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分, 科学出版社,1957年。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信阳楚墓 出土文物图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 ⑧同⑩。

⑩纪南城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发掘整理组:《湖 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发掘简报》,《文 物》197,年9期。

⑩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文物出版社,1974年。

⑥北京市古墓发掘办公室:公大葆台西汉术梆 墓发掘简报》,《文物》l,夕7年6期。 9山东省博物馆:《曲阜九龙山汉墓发掘简 报,,《文物》1972年5期。

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满城汉墓冷, 文物出版社,19,8年。

@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科学 出版社,1959年。

@洛阳博物馆:“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墓发掘 简报》,《文物》19夕夕年6期。

郭沫若:《洛阳汉墓壁画试探》,“考古学报, 1964年2期。

@北京历史博物馆等:《望都汉墓壁画》,中国 古典艺术出版社,1955年。

母安金槐等:《密县打虎亭汉代画象石墓和壁 画墓》,《文物》19夕2年10期。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林格 尔汉墓壁画》,文物出版社,19夕8年。 ⑧曾昭烙等:《沂南古画象石墓发掘报告》,文 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年。

砂刘志远:代四川汉代画象砖艺术》,中国古典 艺术出版社,1958年。

砂刘志远:《成都天迥山崖

墓清理记》,《考古学 报》1958年z期。

O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文物出版社,1974年。

第5期

45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马王堆二、三 号汉墓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197,年1 期。

临沂金雀山汉墓发掘组:《山东临沂金雀山 九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11期。 甘肃省博物馆:《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 19‘略年。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定县北庄 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2期。 史为:《关于金缕玉衣的资料简介》,《考古》 x,72年2期。

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文物出版社,1974年。

湖北省博物馆等:《湖北云梦西汉墓发掘简 报》,《文物》29夕3年9期。

南京博物院等:《海州西汉霍贺墓清理简 报》,《考古》1974年3期。

江西省博物馆:《江西南昌晋墓》,《考古》 19夕4年6期。

长江流域第二期文物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 《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 1974年6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

科学出版社,195夕年。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东郊东汉 砖室墓清理纪略》,《文物参考资料》19,,年 6期。

J”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

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l夕78年9期。 洛阳博物馆:《洛阳东汉光和二年王当墓发 掘简报》,《文物》1980年6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洛阳中州路》,科 学出版社,1959年。

河南省博物馆:《灵宝张湾汉墓》,《文物》 1975年l一期。

陈明达:《汉代的石网》,《文物》1961年12 期。

孔次青:《山东曲阜孔林发现汉代石兽》,《考 古》1964年4期。

陶鸣宽等:《芦山县的东汉石刻》,若文物参考 资料》1957年10期。

天津市文物管理处:《武清县发现东汉鲜于 磺墓碑》,《文物》1974年8期。

翟继才:《洛阳涧西16工区82号墓清理记 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3期。

罗宗真:《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及其砖刻壁画》, 《文物》一960年8、9期。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老虎山晋 墓》,《考古》195,年6期。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板桥镇石闸 湖晋墓清理简报》,《文物》1965年6期。 高至喜:《长沙两晋南朝隋墓发掘报告》,《考 古学报》19,9年3期。

园南京博物院:《江苏宜兴晋墓的第二次发 掘》,《考古》2977年2期。

@洛阳博物馆:《洛阳北魏元邵墓》,《考古》 29夕3年斗期。

@郭玉堂:《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洛阳商务 印书馆,1941年。

⑩王克林:《北齐库狄迥洛墓》,《考古学报》 19夕9年3期。

匆李文信:《辽阳发现的三座壁画古墓》,

《文物

参考资料》1,55年5期。

东北博物馆:《辽阳三道壕两座壁画墓的清 理工作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12 期。

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嘉峪关汉画像砖 墓》,《文物》19夕2年12期。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省昭通后海子东 晋壁画墓清理简报》,《文物》1963年12期。 @洪晴玉:《关于冬寿墓的发现和研究》,《考古》 l。,9年一期。

@洛阳博物馆:《河南洛阳北魏元又墓调查》, 《文物》1974年12期。

O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邓县彩色画象砖 墓》,文物出版社,1958年。

@南京博物院等:《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及其砖 刻壁画》,《文物》z夕60年s、9期。 南京博物院:《江苏丹阳胡桥南朝大墓及砖 刻壁画》,《文物》1974年2期。

南京博物院:《江苏丹阳县胡桥、建山两座南 朝墓葬》,《文物》1950年2期。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南郊草厂坡 村北朝墓的发掘》,《考古》1959年6期。 @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山西大同石家寨北 魏司马金龙墓》,《文物》1972年3期。 洛阳博物馆:《河南洛阳北魏元又墓调查》, 《文物》197斗年12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洛阳晋墓的发 掘》,《考古学报>>19,7年l期。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任家口279 号北魏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 年12期。

⑩同@。

@李蔚然:《南京四板桥南朝墓清理,,《考古》 19,9年3期。

⑩南京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戚家山东晋谢 艇墓简报》,《文物》196,年6期。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人台山东晋

兴之夫妇墓发掘报告洛,《文物》1965年6期。 南京市博物馆:《南京象山,号、6号、7号 墓清理简报》,《文物》19夕2年11期。 ⑩同⑩。

@甸@画⑩

@吵

⑩。@

一458·考古

中国古代墓葬概说

中国古代墓葬概说

王仲殊

编者按:今年二月以王仲殊为团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古代史学者代表团,应全日空、朝日 新闻社和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参加了由它们在东京联合举办的日本第五次古代史讨论会。讨

论会的主题是“探索日中古代文化的交接点”,主要是讨论中国坟丘墓和日本古坟的起源、发展及其

他有关的问题,由中日双方的考古学者和古代史学者主讲。本文是王仲殊同志在这次讨论会上的讲

稿。中方其他主讲人王世民、徐苹芳和黄展岳同志的讲稿,也陆续在本刊发表。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的发掘,说明中

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有了墓葬①。

到了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明确的制度。

墓扩一般都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

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中,数以百计的墓坑集合

在一起,排列有序。多数的墓是单身葬,也有

不少的墓是合葬。仰韶文化和大汝口文化前

期的合葬墓,往往是将许多已经埋葬的尸骨

迁移而葬人同一墓坑内,他们是同一家族的

成员,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紧密的血缘关

系②。有些合葬墓,埋着两个至数个完整的

尸体,他们的性别相同,应系兄弟或姐妹,而

不是夫妻⑧。与此相反,大坟口文化后期及

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的合葬墓所葬多为两个

成年男女的完整尸体,说明在父系氏族社会

中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婚姻关系④,而齐家

文化的合葬墓则证明男子死后有以妻妾殉葬

的情形⑥。

黄河中下游的裴李冈文化、仰韶文化、大

仪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尸体在墓内的放置方

式以仰身直肢的为多,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

身葬,后者可能是由于凶死。黄河上游的马

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除了仰身直肢葬以外,

还流行屈肢葬。仰韶文化的墓,尸体的头多

向西;大坟口文化的墓,尸体的头多向东。这

些都说明不同的部族有着不同的葬俗。

各地新石器时代的墓,墓坑一般都是小

而浅,除了容纳尸体以外,余地不大。在发掘

工作中,除了个别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

文化的墓以外,一般都没有发现木棺的遗迹。

但是,在大改口文化的后期,少数的墓,墓坑

面积甚大,坑内沿四壁用木材垒筑,上面又用

木材铺盖,构成了木榔④,这大概是由于墓主

人在社会上有特殊的地位。幼儿死后埋在房

屋附近或房基下,利用陶器作葬具,即所谓

“瓮棺葬”勿。

墓中随葬品以陶器皿为最普遍,其次是

石制或骨制的工具,装饰品亦偶然有之,有时

还有谷物和家畜。在有些墓地里,男子墓内

多石斧、石铲、石刀之类,女子墓内多陶制或

石制的纺轮,显示了男女在生产活动中

的分

工⑧。由于地区和部族的不同,各地墓中随

葬品的种类和数量颇有差异。但是,在同一

墓地中,各墓随葬品的多寡、厚薄往往差别不

大,可见在原始社会中各个成员的经济地位

是平等的。但是,到了它的后期,出现了贫富

分化的现象,这在墓葬方面也有所反映。例

如,大汉口文化后期的少数较大的墓,随葬的

陶器有多至一百余件,猪头多达十余个的,说

明墓主人拥有远比一般人为多的财富④。

第5期到目前为止,考古学上能够证实的最早

的朝代是商。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盛期,

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以商王为首的

奴隶主贵族统治着庞大的国家。因此,在商

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

差别,而统治阶级的陵墓则有着十分宏大的

规模。

河南省安阳的商王陵墓,其墓室是一个

巨大的方形或亚字形的竖穴式土坑,四面各

有一个墓道,即所谓“亚字形墓”。安阳侯家

庄的一座最大的“亚字形墓”,墓室面积约三

百三十平方米,加上四个墓道,总面积达一千

八百平方米,深度在十五米以上⑩。类似的

“亚字形墓”,在山东省益都也有发现,则是属

于诸侯或方国的首领的四。

有的商王的陵墓,其墓室是一个大型的

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南面和北面各有一个墓

道,即所谓‘’中字形墓”。安阳武官村的一个

最大的“中字形墓”,墓室面积近一百七十平

方米,加上两个墓道,总面积达三百四十平方

米,深度为七米余0。除了王室以外,其他贵

族的墓也有系“中字形墓”的,但规模略逊。

在贵族的墓中,还有一种所谓“甲字形

墓”,其墓室成长方形,只在南面有一个墓道,

规模一般都较“中字形墓”为小。据勘探,安

阳武官村有一座较大的“甲字形墓”,有名的

“司母戊鼎”是该墓的随葬品,可见它也是王

室的陵墓⑥。

除了上还三种类型的大墓以外,商代绝

大多数的墓,其墓室都是一个长方形的竖穴

式土坑,没有墓道。墓坑的形状虽然类同,但

它们的规模则有很大的差别。大贵族的墓,

面积可达二十余平方米,在安阳小屯发现的

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的墓即如此。与此相

反,一般小贵族的墓,面积往往不足十平方

米。至于平民的墓,面积只有三、四平方米,有

的甚至不足二平方米,与新石器时代的墓差

不多。

商王和各级贵族的墓内,都用木材筑成

榔室。“亚字形墓”的榔室,平面呈亚字形或

方形。其余各种类型的墓,榔室平面呈长方

形。榔室的大小,随墓的规模而定。敛尸的

葬具,都是木棺,放在榔室的正中。平民的

墓,有的有棺有榔,有的有棺

无榔。尸体在棺

内的放置方式,主要是仰身直肢。无论是贵

族或是平民的墓,墓中的主人只有一人。到

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商代有夫妻合葬的情形。

商王和各级贵族墓中的随葬品,极其丰

富、精致。它们包括各种青铜器、玉石器、陶

器、漆木器、骨角器等等,种类和品目繁多,而

以青铜器为最突出。上述的“妇好”墓,随葬

各种青铜器四百四十余件,玉石器近六百件,

骨角器五百六十余件,另有海贝近七千件⑧。

规模远比“妇好”墓为大的王陵,如果不被盗

掘,原有的随葬品又该有多少?

商代统治阶级的墓葬制度,其特点之一,

是杀戮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商王和大贵族

的陵墓,殉葬者少则数十,多则一、二百人,他

们包括墓主人的侍从、卫兵、各种勤杂人员及

完全供杀殉用的“人牲”。殉葬人的身份和待

遇各有不同,但都是墓主人的奴隶。殉葬的

牲畜,以马与狗为最多。各种类型的墓,都在

墓底的正中设一长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置

正当墓主人尸体腰部之下,故称“腰坑”,坑内

埋一殉葬的人或狗。即使是平民的墓,也往

往有埋狗的腰坑。

在安阳侯家庄的一座“亚字形墓”的墓室

之上,发现了大型的砾石,应是房屋的础石。

在安阳小屯的“妇好”墓和大司空村的两座长

方形墓的墓坑上,都发现了用夯土筑成的房

基及础石@。由此可见,从王陵到一般的贵

族墓,有时在地面上建有房屋。它们可能是

供祭祀用的,即后世的所谓“享堂”@。

西周的墓制承袭商代。由于西周的王陵

‘4亏0.考古尚未发现,不知当时是否有“亚字形墓”。诸

侯、贵族的大墓,有的是设有两个墓道的“中

字形墓”,有的是设有一个墓道的“甲字形

墓”。河南省浚县辛村的卫国诸侯墓,多系“中

字形墓”,其形制与商代的陵墓很相似⑩。除

了上述两种类型的大墓以外,绝大多数的墓

仅有长方形的墓室,不设墓道,它们的规模因

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与商代

一样,许多介小不同的墓,多在墓底设腰坑。

据记载,周代的棺榔制度有严格的等级,

即所谓“天子棺榔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

士再重”。考古发掘工作究明,有些大型和中

型的墓,在榔室内置双重棺,可见上述的记载

大体上是可信的。

诸侯贵族墓中的随葬品,仍以各种青铜

礼器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减少,食器增

多。在各种食器之中,鼎和篡是最重要的。周

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

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

夭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

用三鼎或一鼎。篡与

鼎配合使用,八篡配九

鼎,六篡配七鼎,四蒸配五鼎,二篡配三鼎,亦

有明确的规定⑩。这种礼制,在考古发掘工作

中得到了证明。例如,在河南省陕县上村岭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的貌国墓地中,有一些

大型和中型的贵族墓分别随葬着七鼎、五鼎、

三鼎或一鼎。墓的规模以“七鼎墓”为最大,

“五鼎墓”次之,“三鼎墓”和“一鼎墓”又次之,

而前者已被证实是截太子的墓⑩。

与商代一样,诸侯贵族的陵墓,往往在附

近另设坑穴,埋置车马,称为“车马坑”,其规

模亦视墓主人的身份而定。以上述貌国墓地

为例,歌太子墓的车马坑埋车十辆、马二十

匹,两座“五鼎墓”的车马坑各埋车五辆、马十

匹。浚县卫侯墓的车马坑,规模最大的埋车

十二辆、马七十二匹。

杀人殉葬的制度,在西周前期仍然很普

遍,西周中期以后则稍为减退。但是,直到春

秋战国时代,在有些诸侯贵族的大墓中还是

可以看到有人殉的情形。

发掘工作证明,西周已经有了合葬的制

度,其方式主要是夫妻分别葬在两个互相紧

靠的墓坑中,即所谓“异穴合葬”。在这一问

题上,陕西省宝鸡茹家庄西周中期的喃伯墓

及其夫人邢姬墓的发现提供了最明确的证

据@。浚县辛村西周末年的卫侯墓和卫夫人

墓,亦是可靠的例证@。到了春秋战国时代,

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趋普遍。例如,在山西

省长治分水岭春秋晚期至战国时代的晋、韩

墓地中,凡属大型或中互红沟贵族墓,都是两两

成对,并列在一起。两墓的形制相同,而随葬

品却有差异,一个墓内多兵器而少装饰品,另

一个墓内多装饰品而无兵器,而前者所葬为

男性,后者所葬为女性,说明他们是夫妻无

疑@。

根据考古发现,至迟在春秋晚期,中国已

进人铁器时代。随着铁器的制作和使用的逐

渐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关系也有

了新的变化。历史学家们认为,大约在春秋

战国之际,中国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

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的

许多统治阶级的墓,在地面上筑有坟丘。在

河北省的易县@、邯郸⑧,山东省的临淄国、

首南⑩,安徽省的淮南@,河南省的固始⑩,

湖北省的江陵国,湖南省的湘乡等地⑩,都发

现了筑有坟丘的大墓。据勘察,坟丘一般系

用夯土筑成,有的呈方锥状,有的形状欠明,

现存高度不等,最高可达十余米。这样高大

的坟丘,是不见于前代的。河北省平山的中

山王墓和河南省辉县的魏王墓,在墓室的地

面上建享堂,则应该看作是继承商代以来的

旧制⑩。

在战国时代,地下的墓室仍然保持商代、

西周以来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还保留着腰 坑。国君的陵墓,如上述平山的中山王墓和

第5期辉县的魏王墓,都在墓室的南面和北面设墓

道,与商代、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⑩。有些

国君的墓,如安徽省淮南、寿县的蔡侯墓,则

和许多贵族的墓相同,仅有一个墓道或没有

墓道⑩。湖北省随县的曾侯墓,开凿在丘陵

的岩石中,规模甚大,但没有墓道,而且墓室

的形状也不规整,是罕见的特例⑧。诸侯贵

族的大墓,仍流行在附近设车马坑。中山王

墓的附近,除车马坑以外,还有“船坑”,坑内

埋船。

与前代不同的是,战国时代的大墓,往往

在墓室内积石以加固,积炭以御湿。辉县的魏

王墓,则在墓扩内大量屯沙以防盗。在南方的

楚地,流行用一种白色或灰色的特殊的粘土

填在棺榔的周围,以保尸体和随葬器物不朽。

墓中的棺榔,仍然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

度。诸侯贵族的大墓,用多重棺榔。湖南省

湘乡牛形山的楚墓,棺榔有多达五重的⑩。随

县的曾侯墓,榔室庞大,分隔为四个部分。曾

侯的双重木棺,都霖漆施彩绘,十分精致;尤

其是外棺,形体高大,系用十条铜柱构成框

架,在其间嵌人木板而成,可称别出心裁。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的发达,

贵族墓内的随葬器物,无论在种类、数量和质

量方面都达到空前的程度。在当时,漆器的

制作已有很高的水平,它们在墓内随葬品中

所占的比重显著增加。但是,礼器和乐器仍

然被统治阶级看作是最重要的随葬品。例

如:曾侯墓中有编钟一架,共六十四件(加上

楚王所赠的一件铺钟,共六十五件),编磐一

架,共三十二件,显示了诸侯行礼作乐的大排

场;在各种青铜礼器中,存在着“升鼎”一组,

共九件,篡一组,共八件,也正符合他的国君

身份匆。所谓“礼崩乐坏”,主要是指各级诸

侯贵族的“僧越”,不是指礼制本身已不存在,

考古发掘工作正说明了这一事实。

许多贵族阶级的下层分子和庶民阶级的

上层分子,也纷纷在墓中用“礼器”随葬,但它

们不是青铜器,而是模仿青铜器而制作的陶

器。在各地发掘的数以千计的战国时代的小

型墓里,随葬品甚少,却都有着一组仿铜的

陶器,如鼎、豆、壶之类。只有渭河流域的秦

墓是例外,墓中的陶器是昂、盆、罐、瓮等日用

品,而不是“礼器”@。这可能是由于秦受礼

制的影响少,有它自己的葬俗。

在关中和中原地区的战国中晚期的小型

墓中,出现了有用横穴式的土洞作为墓室

的⑩,也有用一种体积庞大的空心砖筑榔室,

以代替木榔的⑩。必须指出,这种横穴式墓

和空心砖墓

在当时还很不普遍。但是,它们

的出现意味着商周以来的传统的墓制已经发

生了变化。

杀人殉葬的情形。在春秋晚期和战国初

期的一些大墓里仍然大量存在。在上述曾侯

墓里,共有二十一人殉葬,她们都系女性青少

年,当为墓主人的侍妾之属。山东省临淄的

齐国贵族墓和芭南的营国贵族墓,一也都有类

似的殉葬人@,后者除了侍女等人之外,还有

专供杀殉的“人牲”@。山西省侯马的一些战

国中期的墓,规模不大,但也在墓的周围埋着

许多被杀的奴隶,他们往往戴有刑具⑩。但

是,总的说来,在战国时代,人殉的情形的确

比商代、西周少见了。在当时,用木俑和陶俑

随葬的风俗已盛。河南省信阳和湖南省长沙

等地的楚墓,由于有较好的防腐设施,墓中大

量的木俑能完好地保存下来⑩。以俑随葬,可

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

如前所述,从发掘工作的情况来看,到了

战国时代,夫妻合葬比以前更为流行了。应

该指出的是,除了大多数仍然采取异穴合葬

的方式以外,偶然也有夫妻同墓的⑧。

从商代、西周以来,墓主人的尸体多是仰

身直肢。但是,到了战国时代,除了南方的楚

国以外,黄河流域的秦、韩、魏、赵、燕等国都

在不同程度上流行屈肢葬。特别是西方的秦

国,在许多墓地里,采取屈肢葬的墓占相当大

的比例,墓中尸体侧身而卧,四肢蜷曲。这可

能是受黄河上游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一种特

考古殊葬俗的影响。

汉代的墓与汉以前的墓在形制和构造上

的区别,主要在于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

犷,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其特点在于模仿现实

生活中的房屋。这是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

时代的大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主要是从西汉中期才开

始的,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然后普及到各

地。在西汉前期,贵族地主阶级仍然沿用战

国以来的竖穴式土坑墓,墓中筑木榔。在长

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边远地区,竖穴式木

柳墓一直延续到西汉后期,甚至东汉的前期。

在西汉前期和中期的竖穴式墓中,棺榔

的制度沿袭周代的礼制。例如:江陵凤凰山

一六八号墓的主人是“五大夫”,身份相当于

县令,所以用二棺一榔⑧。长沙马王堆一号

墓所葬为软侯的夫人,其棺榔按诸侯的规格,

是四棺一榔⑩。北京大葆台一号墓所葬为燕

王,用五棺二榔,这比列侯又高了一等,而与

“天子棺榔七重”之制相同@。在这个诸侯王

的墓中,还使用了所谓“黄肠题凑”。

在贵族的大墓中,河北省满城的中山靖

王墓和山东省曲阜的鲁王墓可以作为西汉中

期新兴的横穴式墓的代表⑩。它们是在山崖

中穿凿巨大

的洞穴,作为墓室,故称“崖墓”。

全墓可分耳室、前室、后室等部分。以中山靖

王刘胜墓为例,墓中南耳室为车马房,放置车

辆和马匹,北耳室为仓库,贮存大量的陶器,

前室是厅堂,陈列帷帐和各种随葬品,后室是

内室,放置棺材,墓的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房

屋,故称“地下宫殿”⑩。

汉代的新的墓制,还表现在中原一带大

量流行“空心砖墓”。西汉前期,空心砖墓的

墓室呈长方形,形状像木榔。到了西汉后期,

它的顶部往往搭成屋顶状,前壁搭成门的样

子,更显得像房屋因。砖面上的花纹,成了墓

室内的装饰。有的墓里,还施彩色的壁画,其

内容有天象图、四神图、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

图等@。这些题材,在此后东汉墓内的壁画

和石刻画象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大约在西汉的中晚期,在中原和关中一

带开始出现用小型砖建筑的墓,一般称为“砖

室墓”。到了东汉,砖室墓迅速普及,它在中原

地区取代了空心砖墓,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和

北方的边远地区取代了当时尚在延续的竖穴

式木榔墓,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贵

族官僚们的砖室墓,规模大,结构复杂,其布

局有如他们的府第。许多墓里,绘有彩色的

壁画。有的绘墓主人的属吏和侍从,将墓室

布置得像他的官署@;有的绘车马出行图和

宴饮百戏图,表现了墓主人生前的豪奢生

活⑩。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的壁画,内容最

丰富,主要是以车马出行图的形式描绘墓主

人的全部仕途经历,以及与他的经历有关的

各处城郭、官府、仓库、市场、庄园,等等⑧。

西汉晚年开始出现的石室墓,到东汉盛

极一时。墓室中雕刻着画象,故称“画象石

墓”。它们的分布,以山东省到江苏省的北

部、河南省到湖北省的北部为最多,陕西省的

北部和山西省的西部一带也颇不少。墓室的

结构和布局,也是仿照现实生活中的住宅。画

象的题材很广泛,但主要也是表现地主官僚

阶级的生活和事迹。例如,山东省沂南汉墓

的石刻画象中有一幅战争图,刻绘着墓主人

乘车督战的情形,以表示这是他生前最值得

纪念和宣扬的重要事迹⑩。

东汉时,四川省境内的砖室墓往往在墓

室的砖壁另嵌一种模印着画象的砖,作为装

饰。画象的题材,既有讲经、宴饮、乐舞、车骑

等地主官僚阶级的生活场面,也有收获、射

猎、采桑、春米、酿酒、煮盐等各种社会生产活

动的情景②。在四川各地,东汉及其以后还

流行崖墓@。

中国古代,棺榔并称,两者都属葬具。但

是,商周以来的木榔实际上是墓内的构造,所

以称榔室。上述西汉中期以后的各种横穴式

第5期墓,包括东汉的砖室墓和石室墓,墓室本身就 起了榔的作用,可称“砖榔”和“石榔”,而墓室

内的葬具则是有棺无榔,而且,除个别例外,

棺也不再是双重或多重的了。因此,周代关

于棺榔的旧礼制在这里已不存在。

西汉的棺材,其制作是用禅卯拼接,有时

用“细腰”合盖。东汉的棺材则普遍使用铁

钉。贵族官僚们的棺材,极为精致。只要看

过长沙马王堆汉墓的三具彩绘的漆棺,就可

以知道“计一棺之成功将千万夫”之语不虚。

如前所述,汉以前的合葬主要是夫妻分

别葬于两个并排紧靠的墓犷中。直到西汉前

期和中期,夫妻合葬仍然采取这种方式。西

汉中期以后,制度一变,除帝陵以外,一般都

流行夫妻同墓合葬。从此以迄东汉及以后各

代,遂成定制。横穴式的墓室,为同墓合葬提

供了方便。

按照周代以来的丧礼,地主官僚阶级出

殡时张举着一种族惜,人葬时复盖在棺材上。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和临沂金雀山汉墓中,都

发现了这种族咯。它们系用绢帛制成,绘有彩

色图画,故称“帛画”。图画的内容分三段,分

别表示天上、人间、地下,并绘有墓主人的肖

像⑩。类似的族惜,在甘肃省武威汉墓中也

有发现,往往没有图画,但都书写着墓主人的

姓名,代替了上述帛画中的肖像,这便是所谓

“铭族”⑩。

尸体在棺内的放置,都采取仰身直肢的

方式。战国时代流行的屈肢葬,已经绝迹。大

概是为了使尸骨不朽,出于对玉的迷信,有时

用各种小玉具遮盖或充塞死者的七窍。塞在

口中的称“珍”,常被制成蝉的形状卿。

皇帝和贵族,死时穿玉衣人葬,其目的也

在于企图使尸体不朽。从出土的实物,并结

合文献的记载来看,西汉的玉衣为金缕,东汉

的玉衣则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皇帝用金

缕,诸侯王用银缕,其他多用铜缕。玉衣的使

用限于汉代,曹魏时即被禁止画。

和战国时代一样,在西汉前期的墓中常

有用竹简编成的簿册,记录随葬品的名称和

数量,可称为“遣策”园。有些墓中则用长方

形的木版代替竹简,或可称为“贝冒方”⑩。后

者流行的年代甚长,直到魏晋时代的墓中仍

有所见砂。

汉代地主官僚阶级讲求厚葬,墓内随葬

品数量大,种类多。但是,和战国时代相比,

墓中青铜器数量减少,而且已经失去了“礼

器”的性质。漆器在随葬品中所占的比重,进

一步增加。为了储存大量的食物和饮料,墓

内常有许多大型的陶器。总的说来,西汉前

期和中期,主要是将生前实用的各种器物纳

人墓中。西汉中期以后,风气一变,增添了各

种专为随葬而作的陶质明

器。最初是仓和

灶,在秦代和西汉初期即有所见,以后诸如

井、磨、猪圈、楼阁、稚房、田地等模型,以及

猪、狗、羊、鸡、鸭等家畜和家禽的偶象陆续出

现,时代愈晚,特别是到了东汉,种类和数量

愈多。这说明,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地主阶

级对随葬品的观念已经有了改变。这是中国

古代墓葬在随葬品方面的一次大变革。

在西汉中期的贵族墓中,仍然有用车、马

殉葬的,满城的中山靖王墓、曲阜的鲁王墓和

北京的燕王墓便是例证。但是,车和马都埋

置在墓室或墓道内,而不是在墓的附近另设

车马坑。西汉晚期以后,不再用真车、真马殉

葬,一般都是用木制或陶制的车马模型来替

代,即使是帝王的陵墓亦不例外。在南方的

江陵、长沙、广州等地的西汉和东汉的墓中,

还有用木船或陶船模型随葬的@。

在汉代,杀人殉葬是非法的。因此,在考

古发掘工作中,除个别例外⑩,已经看不到有

人殉的情形了。从商代开始的残酷的人殉制

度,延续了千余年之久,至此遂告终止。作为

奴婶的替身,木俑和陶俑被多量地放置在统

治阶级的墓中。

在东汉的墓中,有时随葬着一种买地的

契约,多刻在长条状的铅板上,称为“买地

券”⑩。它们是象征性的证券,放在墓内,使

考占死者有所凭恃,以确保对墓地的所有权而不

被侵犯。在东汉中晚期,还流行用一种陶制

的所谓“镇墓瓶”随葬,从瓶上的朱书文字看

来,应与当时的道教有关@。

在地面上,统治阶级的墓已普遍筑有坟

丘,它们的形状多呈方形覆斗状。祭祀用的祠

堂,就东汉而言,如山东省肥城的“郭巨祠”和

嘉祥县的武氏祠,都设在墓的前方。东汉时,

盛行在墓前建石网卿,并置人物和动物的立

体石雕像⑩。从东汉开始,还流行在墓地上

立石碑,记述墓主人的死亡日期、家族世系及

平生的主要事迹。。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墓葬制度,大体上承

袭汉代。但是,经过汉末的战乱,社会经济受

到严重的破坏,地主官僚阶级的厚葬之风不

得不有所改变。

考古发掘工作证明,自魏晋以降,规模宏

大、雕刻精致的画象石墓已经很少见了。从

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贵族官僚们的墓一般

都是砖室墓,有时设有石门。和汉代相比,墓

室的平面布局简化,面积减小。

但是,在墓室的细部结构和墓内的设施

方面却有许多是汉代砖室墓中未见或少见

的。例如:洛阳西晋墓中有角柱与斗拱@,

南京的东晋墓中有直权窗⑩,它们都是用砖

雕砌而成,模仿地面上的木构建筑。在南京

等地的两晋的墓中,还往往设灯台或灯完,以

放置灯盏⑧。从汉末、魏晋

开始,直到南北

朝,各地都流行在墓室中设棺床,以安置棺

材。。在长江流域的晋墓中,有时还设有台

桌,放置各种随葬品@。所有这些装置和设

施,都是用砖砌成,大概是为了使墓室更像现

实生活中的居室。

在黄河流域,砖室墓的墓道都作斜坡式,

长度较大。墓道由地面而下,接近墓室的部

分是一段隧道。随着年代的推移,隧道逐渐

加长。到了北魏,有的墓在隧道的顶部开天

井,直通地面@。北朝后期,有些大墓的隧道

长达二十米,天井有三、四个之多。这显然是

出于对现实生活中的住宅的模仿。每一个天

井,象征一个院落;天井愈多,愈显得门多宅

深,院落重重。

北魏后期,在贵族官僚的墓中,使用一种

石榔,其形状完全模仿房屋⑩。这种房屋形

石榔,在此后的隋唐墓中更为流行。有的墓

里,用房屋形木榔代替石榔,山西省寿阳北齐

库狄迥洛墓便是难得的一例⑩。

魏晋之际,辽东、河西等边远地区的豪族

大姓,沿袭汉代的旧制,营建大墓,在墓壁和

砖面施彩画,其题材多与汉墓的壁画相似@。

但是,在中原一带,却很少有在墓内绘壁画

的。以后,随着年代的推移,壁画又重新流

行。远在云南省昭通的东晋霍弋墓,也绘有

壁画@。壁画的内容是墓主人的坐像和男女

侍者、披甲执矛的门卒及人数众多的武装骑

从的行列,并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

图。在霍弋像的右上方,有墨书的铭记,记明

他的官职、姓名、丧葬日期和地点等。类似

的铭记,在朝鲜境内同时期的大墓中也有所

见@,可见这在当时是相当流行的。到了北

魏,在中原地区的贵族墓中,更盛行绘壁画,

而汉代以来长期流行的四神图和天象图则成

了壁画的主要内容的一部分⑩。

在长江流域的东晋和南朝,则流行用模

印着画象的砖来装饰墓壁。河南省邓县南朝

墓中的画象砖,模印着墓主人出行时的仪仗

行列、孝子故事和四神图等,并施加彩色⑧。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在南京、丹阳等地的东

晋、南朝的大墓中有用许多印着局部画象的

砖拚砌而成的大幅“竹林七贤”图和“白虎”、

“狮子”图等⑨。这在前代是没有类例的。

在随葬品方面,和汉墓相比,也有明显的

变化:铜器绝无仅有,漆器显著减少,供储藏

用的大型陶器也少见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墓

中的器物,主要是较小的陶瓷器如杯、盘、碗、

壶、果盒等饮食器皿和熏炉、唾孟、虎子等生

第5期活用具。它们的形制往往因地区而有差异,

特征明显,有的仅见于南方而不见于北方。总

的说来,瓷器的数量激增,在南方的长江流域

尤其如此。

汉代流行的

仓、灶、井、磨等陶制模型和

家畜、家禽的陶制偶象继续被沿用,但往往形

体不大,制作比较粗简。在长江流域的东吴

和西晋的墓中,常用一种奇特的“谷仓罐”随

葬,但不久就绝迹了。

贵族官僚阶级墓中的主要随葬品,是各

种陶俑。从两晋以迄南北朝,时代愈晚,俑的

种类和数量愈多。起初是少数男女侍者和武

士,大约从五胡十六国时期开始,又大量增添

骑兵、步卒、文吏、武井以及吹鼓手之类,除了

一部分是家内奴婶以外,大部分是墓主人出

行时的仪仗队,它们具有显著的军事性质,

反映了当时各地统治者拥有私人的武装部

曲⑩。仪仗俑队的规模,视墓主人的身份而

定。大同北魏前期的司马金龙墓和洛阳北魏

后期的元又墓中的仪仗俑,竟达数百件之

多@。此外,应该提到的是,到了北魏,在各

种武士俑中,往往有成对的两件,形体特别高

大,放置在墓门两侧,则显然是守门的卫士。

在南方地区,除了陶俑以外,还有瓷俑,但总

的说来,用俑随葬的风气不如北方为盛。

从汉末至魏晋,统治阶级常乘牛车,以后

成为习惯,长期因袭不改。在两晋南北朝时

代,贵族官僚们的墓中往往有陶制的牛车模

型随葬。上述由各种陶俑组成的仪仗队的排

列,便是以牛车模型为中心的。

用陶制的“镇墓兽”随葬,大约是从西晋

开始的。随着年代的推移,镇墓兽的形态不

断演变。例如:西晋墓中的镇墓兽往往只有

一件,作四足直立状⑩。北魏墓中的镇墓兽

都成双,置于墓门的两侧,作卧伏状⑩。到了

北魏后期,墓中的两件镇墓兽,一为兽面,一

为人面,都作蹲坐状⑩。长江流域的东晋、南

朝墓,镇墓兽多保持西晋时的形态而缺乏变

化@。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墓葬制度,其特点之

一,是在墓内置墓志。两晋的墓志,或为石

质,或为砖质,形状多为长方形⑩,而洛阳发

现的年代较早的西晋墓志则作碑形⑩,可见

它们是从墓碑演变而来的。到了北魏后期,

才流行方形有盖的石质墓志。从此以迄隋

唐,乃成定制。

注释

①贾兰坡:《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人

民出版社,1975年。

吴新智:《周口店山顶洞人化石的研究》,《古

脊推动物与古人类》19曰年3期。

②黄河水库考古队华县队:《陕西华县柳子镇

考古发掘简报》,《考古》19,9年2期。

黄河水库考古队陕西分队:《陕西华阴横阵

发掘简报》,《考古》2960年9期。

⑧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_义物

出版社,196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等:

《山东究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1979年一期。

④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大汉口》,文物出版社, 1974年。

黄河水库考古队陕西分队:《陕西华阴横阵

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9期。

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

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7,

年2期。

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

发掘》,《考古学报》1975年4期。

⑥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大汉口》,文物出版社,

1974年。

⑦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文物

出版社,1963年。

安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汤阴白营

龙山文化遗址》,《考古》1980年3期。

⑧南京博物院:《江苏邓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

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斗年2期。

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等:《青海乐都柳

湾原始社会墓地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考古》

19夕6年6期。

⑨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大议口》,文物出版社,

197斗年。

⑩历史语言研究所:《侯家庄》(1217号大墓),

1968年。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

隶殉葬墓》,《文物》1972年s期。

殷之彝:《山东益都苏埠屯墓地和“亚魏”铜

考古器》,《考古学报》197夕年2期。

O郭宝钧:《一九五O年春殷墟发掘报告》,《中

国考古学报》1951年,期。

⑧杨锡璋等:《从商代祭祀坑看商代奴隶社会

的人牲》,《考古》1977年1期。

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 阳殷墟五号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夕夕7年 2期。

⑥马得志等:《一九五三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 报告》,《考古学报》195,年9期。

@杨鸿勋:《战国中山王陵及兆域图研究》,《考 古学报》1950年z期。

@郭宝钧:《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斗年。 0。俞伟超等:《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上)》,《北京 大学学报》1978年1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被国墓地》, 科学出版社,195夕年。

⑧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发掘队:《陕西省宝鸡市 茹家庄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4 期。

@同⑩。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晋东南工作组等:《长 治分水岭269、270号东周墓》,《考古学报》 19,4年2期。

⑧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易县燕下 都故城勘察和试掘》,《考古学报》1965年1 期。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易县燕下 都第十六号墓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2 期。

⑧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邯郸百家 村战国墓》,《考古》一962年12期。

⑧山东省博物馆:《临描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 墓》,《考古学报》1977年l期。

⑩山东省博物馆等:《营南大店春秋时期芭国 殉人墓》,《考古学报》一978年3期。 @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安徽

淮南市蔡

家岗赵家孤堆战国墓》,《考古》1963年4期。 ⑧固始县侯固堆大墓发掘组:《固始侯固堆主

墓发掘结束》,《河南文博通讯》19夕9年3期。 @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湖北江陵三座楚 墓出土大批重要文物》,《文物”1966年5期。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湘乡牛形山一、二号大 型战国木榔墓》,《文物资料丛刊》198。年3

期。

@傅熹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 科学出版社,1956年。

⑩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寿县蔡侯墓出土 遗物》,科学出版社,1956年。

名随县擂鼓台一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随县 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7期。 ⑩同⑩。

砂同@。

匆金学山:《西安半坡的战国墓葬》,《考古学报》 1957年3期。

O王仲殊:《洛阳烧沟附近的战国墓葬”,《考占 学报》1954年8期。

⑩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冈户, 科学出版社,19”年。

⑩同@。

@同⑩。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战国奴隶殉 葬墓的发掘》,《文物》1972年1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分, 科学出版社,1957年。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信阳楚墓 出土文物图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 ⑧同⑩。

⑩纪南城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发掘整理组:《湖 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发掘简报》,《文 物》197,年9期。

⑩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文物出版社,1974年。

⑥北京市古墓发掘办公室:公大葆台西汉术梆 墓发掘简报》,《文物》l,夕7年6期。 9山东省博物馆:《曲阜九龙山汉墓发掘简 报,,《文物》1972年5期。

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满城汉墓冷, 文物出版社,19,8年。

@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科学 出版社,1959年。

@洛阳博物馆:“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墓发掘 简报》,《文物》19夕夕年6期。

郭沫若:《洛阳汉墓壁画试探》,“考古学报, 1964年2期。

@北京历史博物馆等:《望都汉墓壁画》,中国 古典艺术出版社,1955年。

母安金槐等:《密县打虎亭汉代画象石墓和壁 画墓》,《文物》19夕2年10期。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林格 尔汉墓壁画》,文物出版社,19夕8年。 ⑧曾昭烙等:《沂南古画象石墓发掘报告》,文 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年。

砂刘志远:代四川汉代画象砖艺术》,中国古典 艺术出版社,1958年。

砂刘志远:《成都天迥山崖

墓清理记》,《考古学 报》1958年z期。

O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文物出版社,1974年。

第5期

45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马王堆二、三 号汉墓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197,年1 期。

临沂金雀山汉墓发掘组:《山东临沂金雀山 九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11期。 甘肃省博物馆:《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 19‘略年。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定县北庄 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2期。 史为:《关于金缕玉衣的资料简介》,《考古》 x,72年2期。

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文物出版社,1974年。

湖北省博物馆等:《湖北云梦西汉墓发掘简 报》,《文物》29夕3年9期。

南京博物院等:《海州西汉霍贺墓清理简 报》,《考古》1974年3期。

江西省博物馆:《江西南昌晋墓》,《考古》 19夕4年6期。

长江流域第二期文物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 《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 1974年6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

科学出版社,195夕年。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东郊东汉 砖室墓清理纪略》,《文物参考资料》19,,年 6期。

J”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

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l夕78年9期。 洛阳博物馆:《洛阳东汉光和二年王当墓发 掘简报》,《文物》1980年6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洛阳中州路》,科 学出版社,1959年。

河南省博物馆:《灵宝张湾汉墓》,《文物》 1975年l一期。

陈明达:《汉代的石网》,《文物》1961年12 期。

孔次青:《山东曲阜孔林发现汉代石兽》,《考 古》1964年4期。

陶鸣宽等:《芦山县的东汉石刻》,若文物参考 资料》1957年10期。

天津市文物管理处:《武清县发现东汉鲜于 磺墓碑》,《文物》1974年8期。

翟继才:《洛阳涧西16工区82号墓清理记 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3期。

罗宗真:《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及其砖刻壁画》, 《文物》一960年8、9期。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老虎山晋 墓》,《考古》195,年6期。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板桥镇石闸 湖晋墓清理简报》,《文物》1965年6期。 高至喜:《长沙两晋南朝隋墓发掘报告》,《考 古学报》19,9年3期。

园南京博物院:《江苏宜兴晋墓的第二次发 掘》,《考古》2977年2期。

@洛阳博物馆:《洛阳北魏元邵墓》,《考古》 29夕3年斗期。

@郭玉堂:《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洛阳商务 印书馆,1941年。

⑩王克林:《北齐库狄迥洛墓》,《考古学报》 19夕9年3期。

匆李文信:《辽阳发现的三座壁画古墓》,

《文物

参考资料》1,55年5期。

东北博物馆:《辽阳三道壕两座壁画墓的清 理工作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12 期。

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嘉峪关汉画像砖 墓》,《文物》19夕2年12期。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省昭通后海子东 晋壁画墓清理简报》,《文物》1963年12期。 @洪晴玉:《关于冬寿墓的发现和研究》,《考古》 l。,9年一期。

@洛阳博物馆:《河南洛阳北魏元又墓调查》, 《文物》1974年12期。

O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邓县彩色画象砖 墓》,文物出版社,1958年。

@南京博物院等:《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及其砖 刻壁画》,《文物》z夕60年s、9期。 南京博物院:《江苏丹阳胡桥南朝大墓及砖 刻壁画》,《文物》1974年2期。

南京博物院:《江苏丹阳县胡桥、建山两座南 朝墓葬》,《文物》1950年2期。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南郊草厂坡 村北朝墓的发掘》,《考古》1959年6期。 @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山西大同石家寨北 魏司马金龙墓》,《文物》1972年3期。 洛阳博物馆:《河南洛阳北魏元又墓调查》, 《文物》197斗年12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洛阳晋墓的发 掘》,《考古学报>>19,7年l期。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任家口279 号北魏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 年12期。

⑩同@。

@李蔚然:《南京四板桥南朝墓清理,,《考古》 19,9年3期。

⑩南京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戚家山东晋谢 艇墓简报》,《文物》196,年6期。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人台山东晋

兴之夫妇墓发掘报告洛,《文物》1965年6期。 南京市博物馆:《南京象山,号、6号、7号 墓清理简报》,《文物》19夕2年11期。 ⑩同⑩。

@甸@画⑩

@吵

⑩。@

一458·考古


相关文章

  • 考古学概论(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
  • 考古学概论 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 一. 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由古希腊语演变而来. 17世纪时指对古迹.古物的研究, 一般只限于含有美术价值的对象的研究. 19世纪才成为对所有古迹.古物的研究. 中国:东汉:古学,指古文经学,包括古文字 ...查看


  • [中国古代墓葬]2集全
  • 评分:8.3 别名: 中国古代墓葬:历史的倒影 语言: 国语 出品:视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类型:古迹 /文化 主持人: 导演: 未知 未知 总播放:1,865,122 评论:112 / 收藏:1,443 今日新增播放:1,548 集均播放: ...查看


  • 姜杰律师:祖坟文物争议案--莫让法律再背错误判决的黑锅!
  • 姜杰律师按:原来有当事人对我说你们律师就是咬文嚼字,钻法律空子.我并不以为然,因为在法律基本健全的今天大多数的案件并没有法律空子可钻,更不会出现对法律条文截然相反的理解.在首例祖坟文物归属案,对文物法第五条"遗存"的理解 ...查看


  • 书院概说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院概说 ①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之名始于唐中叶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其职责为收集整理.校勘修订图书,供朝廷咨询,兼作皇帝侍读.侍讲,类似宫廷图书馆 ...查看


  • [周礼·考工记]与秦汉都城规划制度的联系探究
  • [摘 要]城市规划是近代兴起于西方城市地理学领域里的一个常见概念.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对城市规划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总结出理想的城市模型.<考工记>中"匠人建国"即是先人针对理想城市模型所概 ...查看


  •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概说
  • 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现代法律要求研究的对象.对我国传统法律思想尤其是儒.法.道三家思想进行重新梳理和解释这无疑也是对我国现实的法律实践面向法制现代化转型有着重要的价值启示. 关键词:法律传统;法律 ...查看


  • 古代西域居民的来源及融合
  • 古代西域居民的来源及融合 "西域"之称在公元前已经流行.西域的神秘,来自她雄奇的地理景观和斑斓的人文景观.在遥远的古代,当世界从愚昧走向文明,先民们就开始了与远方的交往.在欧亚大陆上先后出现了"青铜之路&quo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插班生考试大纲
  • <古代文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插班生 二.考试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考试旨在考察考生掌握大纲中 所规定的内容,系统地学习本阶段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基本轮廓,及诸 ...查看


  • 唐诗概说..
  • docken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六朝古诗到唐诗宋词元曲,大半部中国文学史主要是诗史,所以我们谈到中国古代文学,言必称屈.陶.李.杜.人们将中国古代诗歌喻为一条灿烂的银河,这条银河中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