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下学期[2016年高考最后一卷]第七模拟化学(详细答案版).doc

《2016年高考最后一卷》第七模拟化学

一、单选题:共7题

1.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知识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司母戊大方鼎的主要成分是铜合金

B. 磁勺指南针中磁性物质是Fe 2O 3,底座为铜质

C. 单质硅可用来制作太阳能电池

D. 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会带来二次污染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意在考查考生对STSE 的关注情况。选项A ,司母戊大方鼎是青铜器,正确;选项B ,具有磁性的铁的氧化物是Fe 3O 4,错误;选项D ,氯气与水中的杂质反应会生成有害物质,正确。

2.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SO 2:SO2+OH

-

B. 向Fe(NO3) 3溶液中加入少量的HI 溶液:2Fe3++2I

-

C.NaHS 溶液的水解反应:HS-+H2O

D. 向NaAlO 2溶液中通入足量CO 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意在考查考生对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能力。选项A ,澄清石灰水中Ca(OH)2完全电离,通入少量SO 2时生成CaSO 3沉淀,SO 2过量时,沉淀溶解,正确;选项B ,硝酸的氧化性比Fe 强,发生的反应为2

误;选项C ,HS 的水解反应为:HS+H2O

碳酸中,故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3+ 2Fe 2++I2 H 3O ++S2- +2H2O+4CO2Al 3++4 +8H++6I

-2NO↑+4H2O+3I2,错H 2S+OH-,错误;选项D ,Al(OH)3不能溶解在Al(OH)3↓+,错误。 +2H2O+CO2

3.蒿甲醚为我国发现的一种有效的新型抗疟药,该物质为青蒿素的衍生物,青蒿素和蒿甲醚的结构简式如图。下列有关青蒿素和蒿甲醚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蒿甲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95

C. 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D B. 蒿甲醚结构中含有两个酯基 D. 二者均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解析】本题考查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选项A ,蒿甲醚分子式为C 16H 26O 5,故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98,错误;选项B ,蒿甲醚中无酯基,错误;选项C ,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 15H 22O 5,二者的分子式不同,不互为同分异构体,错误;选项D ,青蒿素和蒿甲醚结构中均含过氧键(—O —O —) ,具有氧化性,作为有机物能燃烧,具有还原性,正确。

4.下列实验中,对应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都正确且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Na 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 ,NaOH 与溶液中的Cu 反应,选项A ,在水溶液中,生成Cu(OH)2

蓝色沉淀,错误;选项B ,浓硫酸使淀粉变黑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错误;选项C ,AlCl 3溶液中逐滴滴入NaOH 溶液至过量先出现Al(OH)3沉淀,后Al(OH)3溶解在NaOH 溶液中,生成NaAlO 2,与碳酸反应生成Al(OH)3沉淀,正确;选项D ,氯水受日光照射,其中2+的HClO 分解生成氧气,不是氯气,错误。

5.科技工作者已经研发出一种更高容量、更高安全性、更低成本的新型锂离子电池,该新型锂离子电池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不管是放电还是充电,甲极区均发生氧化反应

B. 充电时,Li +经过电解液进入乙极区

C. 充电时阴极电极反应式为Li 2O 2+2e-+2Li

+

D. 电池总反应为2Li+Li2O 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电化学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电化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选项A ,放电时,甲极区Li 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充电时,甲极区Li 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错误;

-选项B ,充电时,乙电极为阳极,电极反应式为2Li 2O-2e +2Li 2O 2Li 2O Li 2O 2+2Li+,故Li +由乙极区进

Li ,错误;选项D ,+-入甲极区,错误;选项C ,充电时,甲极为阴极,电极反应式为Li +e

根据图示中的物质性质,可知该电池的总反应为Li 与Li 2O 2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正确。

6.X 、Y 、Z 、W 分别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 、Z 在同周期中相邻,且4种元素分布在3个短周期中。4种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6,且W 为金属元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单质沸点:XZ

D.4种元素只能形成两种离子化合物 C. 简单离子的离子半径:W>Y>Z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意在考查考生对元素位、构、性的应用能力。4种元素分布在3个短周期中,则X 为H ,Y 、Z 在第2周期,W 在第3周期。设Y 、W 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y 、w ,则Z 最外层电子数为y+1,故1+y+(y+1) +w=16,即2y+w=14,其中w 只能取偶数,又因W 为金属元素,则w =2,则y =6,故Y 、Z 、W 分别为O 、F 、Mg 。选项A ,H 2、O 2、F 2均为双原子气体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高,而Mg 为金属固体,沸点比气体的高,正确;选项B ,F 的非金属性比O 的强,故HF 的热稳定性比H 2O 的强,错误;选项C ,O 、F 、Mg 核外电子数相等,故核电荷数越小,离子

2--2+半径越大,即O >F>Mg,错误;选项D ,MgH 2、MgO 、MgF 2、Mg(OH)2均为离子化合2--2+

物,错误。

7.常温下,向含有c (H+)=1 mol·L -1、c (Cu2+)=c (Fe3+) =0.04 mol·L -1的100 mL溶液中加入固体NaOH(忽略加入固体时的溶液体积变化) ,溶液中Cu 、Fe 的浓度随着pH 的变化曲线

-5L -1时认为沉淀完全

) 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溶液中离子浓度小于10mol·2+3+

A.pH 在0~2之间时,溶液中发生3个化学反应 B . K sp [Fe(OH)3]>K sp [Cu(OH)2]

C.pH=4时溶液中的阳离子为H +和Cu 2+

【答案】D D. 加入4.8 g NaOH时,Fe 3+、Cu 2+沉淀完全

【解析】本题考查电解质溶液理论,意在考查考生对溶度积概念的理解及有关计算能力。选项A ,pH 在0~2之间时,溶液中只发生H 与OH 的中和反应,错误;选项B ,

K sp [Fe(OH)3]=c (Fe3+)·c 3(OH-)=0.04 mol·L -1×(10-14mol·L -1÷10-2mol·L -1) 3=4.0×10-38;

K sp [Cu(OH)2]=c (Cu2+)·c 2(OH-)=0.04 mol·L -1×(10-14mol·L -1÷10-5mol·L -1) 2=4.0×10-20,故K sp [Fe(OH)3]

二、实验题:共1题

8.信息1:亚硝酸(HNO2) 是一种弱酸,常温下,其电离常数K a =6.5×10-4;亚硝酸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亚硝酸仅存在于稀溶液中,浓缩时,会分解为硝酸和NO 。信息2:亚硝酸钠又名“工业盐”,常被大量用作建筑行业的防锈剂、防冻剂等,该物质是一种高毒性物质,但其颜色、形状、味道和食盐相似,很容易导致误食中毒;亚硝酸银为白色,难溶于水。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同学取一份可能是NaCl 或NaNO 2的样品,用蒸馏水溶解,通过下列实验操作鉴别是否为食盐。在待检验浓溶液中滴加AgNO 3溶液的现象是 ,倾出上清液,在沉淀中加入硝酸,振荡,沉淀溶解,则该样品为 (写化学式) ,沉淀溶解的离子方程式为 。

+-

(2)乙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检验可能是NaCl 或NaNO 2的样品

:

①A 装置中盛装稀硫酸的仪器名称是 ,打开该仪器的活塞,使稀硫酸缓缓滴下,若样品为NaNO 2,则在B 装置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检验B 装置中有NO 的操作及产生的现象是 。

②C 装置中盛有的试剂名称是 ,作用是 。

(3)设计实验证明:

①亚硝酸为弱酸: 。

②亚硝酸具有还原性: 。

+【答案】(1)产生白色沉淀 NaNO 2 3AgNO 2+2H3Ag ++2NO↑++H2O

(2)①分液漏斗 出现较淡的红棕色气体(或红棕色气体) 打开止水夹,鼓入空气,红棕色变深 ②碱液(或NaOH 溶液) 吸收尾气

(3)①取NaNO 2溶液,用pH 试纸检验,现象为试纸变为蓝色(或其他合理答案) ②在酸性KMnO 4溶液中加入NaNO 2粉末或溶液,溶液褪色(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及设计能力。

(1)AgCl和AgNO 2均为白色难溶于水的物质,故加入AgNO 3溶液后出现白色沉淀。AgCl 难溶于硝酸,而AgNO 2与硝酸反应生成HNO 2,该物质不稳定,又分解生成硝酸和NO 。(2)①根据装置图中盛装稀硫酸的仪器的结构及作用可知其为分液漏斗。A 装置和B 装置中残留的空气与装置A 中生成的NO 反应生成NO 2。由于B 装置中主要含NO ,故其内气体颜色较淡,打开止水夹,鼓入空气,NO 逐渐完全转化为NO 2,使B 装置内NO 2浓度增大,

(3)①检验HNO 2的弱酸性,红棕色变深。②氮的氧化物有毒,可用碱液(如NaOH 溶液) 吸收。

可检验其强碱盐的pH ,也可以直接检验其一定浓度稀溶液的pH 等。②检验HNO 2的还原性需要用到氧化剂,故在酸性KMnO 4溶液中加入NaNO 2粉末或溶液,KMnO 4被还原,从而使溶液褪色。

三、填空题:共2题

9.某煤矿筛选煤后的废弃煤矸石中主要含有SiO 2、Al 2O 3、Fe 2O 3,利用该煤矸石可生产金属Al 及红色颜料Fe 2O 3。其生产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将煤矸石进行粉碎,使粉末状的煤矸石在盐酸中酸浸,煤矸石粉碎操作的目的

+是 ,“酸浸”操作后的溶液Ⅰ中阳离子除H 外,还

有 。

(2)残渣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写出该物质的一种用

途: 。

(3)“转化i”操作加入NH 3的作用

是 。

(4)“碱溶”操作中发生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为 。

(5)“转化ii”操作通入了过量的气体X ,X 的化学式为

(6)电解氧化铝的阳极反应式为 ,若该煤矸石中含Al 2O 3为25%,且“酸浸”、“转化i”、“碱溶”、“转化ii”Al损失均为2%,则处理1.00 t该煤矸石,最后电解转移的电子为 mol 。

3+3+【答案】(1)提高浸出速率(或提高反应速率) Al 、Fe

(2)SiO2 制光导纤维

(3)中和酸浸时过量的盐酸,使Al 3+、Fe 3+转化为沉淀

(4)Al(OH)3+OH

-

(5)CO2

(6)2O2--4e

-O 2↑ 1.36×104 + 2H2O

【解析】本题以工业生产流程为载体,考查化学理论知识与化学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1)将块状固体粉碎,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可提高浸

3+3+出速率。加入盐酸酸浸时,煤矸石中的Al 2O 3、Fe 2O 3分别生成Al 、Fe 。(2)SiO2与盐酸

SiO 2可用来制光导纤维。(3)通入的氨气可中和“酸不反应,过滤时以残渣的形式被过滤出来,

3+3+浸”时加入的过量盐酸,使Al 、Fe 分别转化为沉淀Al(OH)3和Fe(OH)3。(4)Al(OH)3是两

(5)转化ii 需要加入酸,性氢氧化物,能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NaAlO 2。加入的过量酸,

只能是弱酸,故X 为CO 2。(6)电解Al 2O 3时,阳极O 失电子生成O 2。该工艺流程中,1.00 t 煤矸石制得Al 2O 3的质量为1×106g×25%×(1-2%)4=2.31×105g

,电解时转移的电子为

×6=1.36×104mol 。 2-

10.碳及其化合物在能源、材料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回答下列问题:

(1)天然气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能源之一,天然气中除含主要成分甲烷外,还含有乙烷、丙烷等,乙烷的电子式为 。

(2)碳酸和草酸均为二元弱酸,其电离均为分步电离,二者的电离常数如下表

:

①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少量草酸溶液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为 。

L 的Na 2CO 3溶液、NaHCO 3溶液、Na 2C 2O 4溶液、NaHC 2O 4溶液,其②浓度均为0.1 mol·

溶液中H 浓度分别记作c 1、c 2、c 3、c 4。则四种溶液中H 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为 。

(3)常温时,C 和CO 的标准燃烧热分别为-394.0 kJ·mol -1、-283.0 kJ·mol -1,该条件下C 转化为CO 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4)氢气和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甲醇,反应如下:

2H 2(g)+CO(g)CH 3OH(g) ΔH =Q kJ·mol -1 ++-1

①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K ) 如下表

:

由此可判断Q (选填“>”或“

②一定温度下,将6 mol H2和2 mol CO充入体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10 min反应达到平

L -1,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 = ,0~10 min内反应衡状态,此时测得c (CO)=0.2 mol·

速率v (CH3OH)= 。

③在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都充入20 mol H2和10 mol CO,测得一氧化碳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T ) 、压强(p ) 的变化如图所示

:

A 、B 两点的压强大小关系:p 1 (选填“>”、“=”或“

【答案】(1)

(2)①H 2C 2O 4

+2(3)2C(s)+O2(g) 2+ ②c 4>c 3>c 2>c 1 2CO(g) ΔH =-222.0 kJ·mol -1

(4)①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性质与化学反应原理,意在考查考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1)乙烷为共价化合物,其中H 原子核外达到2电子稳定状态,C 原子核外为8电子稳定状态,故其电子式为。(2)①的酸性比H 2CO 3强,若草酸过量,则生成二氧和。②由碳酸和草酸的两步电离常数

,酸性越弱,其对应的强碱盐水解程度化碳,但该题中草酸为少量,故反应生成可知酸性强弱顺序为H 2C 2O 4>>H2CO 3>

+L -1的Na 2CO 3溶液、NaHCO 3溶越大,盐溶液的碱性越强,c (H) 越小,故浓度均为0.1 mol·

+液、Na 2C 2O 4溶液、NaHC 2O 4溶液中c (H) 逐渐增大,即c 4>c 3>c 2>c 1。(3)由已知C 和CO 的

标准燃烧热数据可写出其热化学方程式:①C(s)+O2(g)CO 2(g) ΔH =-394.0 kJ·mol -1、②

CO(g)+O 2(g)CO 2(g) ΔH =-283.0 kJ·mol -1,根据盖斯定律,由(①-②)×2可

得:2C(s)+O2(g)2CO(g) ΔH =(-394.0 kJ·mol -1+283.0 kJ·mol -1)×2=-222.0 kJ·mol -1。(4)①由表格中的平衡常数数据可知,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即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故正反

L ,c (CO)=0.2 mol·L ,应为放热反应,即Q

c (CH3OH)=0.8 mol·L -1,则K =≈2.041 L2·mol -2,v (CH3OH)=0.8 mol·L -1÷10 -1-1min=0.08 mol·L -1·min -1。③由图示可知B 处的转化率高于A 处,而已知反应为增大压强平衡

CO 的转化率为0.5,正向移动的反应,因此压强p 1

H 2为10 mol,CH 3OH 为5 mol;达平衡状态B 时,CO 的转化率为0.8,此时CO 为2 mol,H 2为4 mol,CH 3OH 为8 mol。由于温度相同,化学平衡常数相同。设V (B ) 为V L

,则=,解得V =4。

四、综合题:共2题

11.请回答下列有关水的净化及综合利用的问题:

(1)明矾可作为水的混凝剂,该物质在水中生成的(填化学式) 具有吸附性,是明矾净水的根本原因。从物质变化的角度考虑,明矾混凝剂净水的过程

是 。

(2)污水经过混凝剂处理后,只能除去悬浮物,而污水中的可溶性污染物只能通过化学方法除去,除去方法一般有沉淀法、 法,如污水中的Cd 可用Na 2S 除去,该除去方法的离子方程式为 。

(3)水中富含磷元素(主要以形式存在) 时,水体会因富营养化而导致水华或赤潮。对于富2+营养化的污水,在排放前可投入适量的石灰乳,调节污水pH>8.5,使污水中的磷转化为难溶的Ca 5(PO4) 3OH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电解法也是污水处理的一种重要方法,采用的电解设备的名称一般是电解可以直接将污水中的污染物除掉,也可以通过电解产生的物质和污水中的污染物反应,达到除去污染物的目的,或者通过生成物的物理作用除去污染物。若某种电解工艺中,采用

电解生成的Fe(OH)3的吸附、絮凝作用除去污染物,则该电解工艺中的阳极材料

是 。

(5)溶解氧的数值是研究水自净能力的一种依据。测定水中溶解氧的方法之一是在50.00 mL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KOH、KI) ,水中溶解氧将+2价锰氧化成+4价锰形成氢氧化物沉淀[MnO(OH)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加稀硫酸后,该沉淀溶解,

L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并与I 反应而释放出I 2;然后以淀粉为指示剂,用0.010 00 mol·

溶液中的I 2(其中Na 2S 2O 3被氧化为Na 2S 4O 6) ,共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8.00 mL。通过计

L -1。 算确定该水样中溶解氧含量是 mg·

【答案】(1)Al(OH)3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2)中和 Cd 2++S2-

(3)5Ca(OH)2

+3CdS↓ Ca 5(PO4) 3OH+9OH- --1

(4)电解槽 Fe(或答“铁棒”)

(5)2Mn2++4OH-+O22MnO(OH)2↓ 12.80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与技术,意在考查考生对该模块知识与理论的综合应用能力。 (1)明

3+3+矾电离出Al ,Al 水解生成的Al(OH)3具有吸附性;水解为化学变化,吸附为物理变化。

(2)溶液中的Cd 2+与S 2-反应生成CdS 沉淀析出。(3)通过题目给出的有关反应物和生成物可写出离子方程式:5Ca(OH)2

+ 3Ca 5(PO4) 3OH+9OH-,要注意“石灰乳”写作“Ca(OH)2”,而不是离子形式。(4)电解设备为电解槽;通过生成物Fe(OH)3可判断阳极材料为Fe 。(5)测定溶解氧的过程中涉及的反应有:

2Mn 2++4OH-+O2

MnO(OH)2+2I-+4H+

2+I22I -

+2MnO(OH)2↓ Mn 2++3H2O+I2

,即O 2~4,则n (O2)=0.010 00 由此可得关系式:O2~2MnO(OH)2~2I2~4

mol·L -1×0.008 L×=2×10-5mol ,故溶解氧的含量为:2×10-5mol×32 g·mol -1÷0.05

L=12.80×10-3g·L -1=12.80 mg·L -1。

12.碳族元素包括C 、Si 、Ge 、Sn 等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会跃迁到较高能级,此时原子处于态,基态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

(2)甲硅烷(SiH4) 和联氨(N2H 4) 的相对分子质量均为32,但二者沸点相差很大,甲硅烷的沸点为-111.9 ℃,联氨的沸点为113.5 ℃,常温下前者为气体,后者为液体。二者性质出现该差异的原因

是 。

(3)结构简式为的物质可用作医药中间体及用于有机合成的羟基保护剂。极性键与非极性键数目之比为 ,其中Si 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

是 。

(4)SnCl4的熔点为-33 ℃,沸点为114.1 ℃,易溶于水,溶于汽油、二硫化碳等多种有机溶剂。在潮湿空气中水解生成锡酸,并生成白雾,该白雾有腐蚀性。由此判断SnCl 4为 晶体,SnCl 4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5)β-羧乙基锗倍半氧化物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具有抗癌、延缓衰老、排除体内毒素的功效。其片层结构(每个结构单元均是由Ge 原子和O 原子构成的十二元环) 如图

:

①β-羧乙基锗倍半氧化物的十二元环片层结构中,每个Ge 原子连接 个十二元环,每个十二元环占有 个O 原子。

②β-羧乙基锗倍半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222【答案】(1)激发 1s 2s 2p

(2)联氨分子间存在氢键,而甲硅烷分子间只存在范德华力

(3)19∶3 sp 3

(4)分子 SnCl 4+3H2O H 2SnO 3+4HCl

(5)①3 3 ②Ge 2C 6H 10O 7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该模块知识和理论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1)基态原子吸收能量后成为激发态原子,基态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 22s 22p 2。(2)联氨分子与分子间形成H —N…H氢键,使得联氨分子间作用力大,沸点高;而甲硅烷分子间只存在范德华力,不能形成氢键,故分子间作用力弱,沸点低。(3)分子中含有5个甲基,故存在15个C —H 极性键,存在3个C —Si 极性键和1个Si —Cl 极性键,共19个极性键,而只有3个C —C 非极性键,故极性键与非极性键数目之比为19∶3。每个Si 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在该分子中,3个C 原子和1个Cl 原子各提供1个电子与Si 原子共用,因此分子中Si 原子周围为4对成键电子,故Si 原子采取sp 杂化。(4)由SnCl 4

Sn 同主族可知锡酸的分子式为H 2SnO 3,的熔沸点较低,且易溶于水可知其为分子晶体;由C 、

因此SnCl 4水解生成H 2SnO 3和HCl 。(5)①由给出的片层结构可知,每个Ge 原子与3个由Ge 原子和O 原子构成的十二元环相连;十二元环结构中,每个O 原子属于2个十二元环,

1/2=3。②属于每个十二元环的Ge 原子数为6×1/3=2,故属于每个十二元环的O 原子数为6×

1/3=2,故β-羧乙基锗倍半氧化物的与每个十二元环相连的—CH 2—CH 2—COOH 数目为6×

化学式为Ge 2C 6H 10O 7。

五、推断题:共1题

13.琥珀酸二乙酯主要用途:用作增塑剂和特种润滑剂,也用作气相色谱固定液;用作溶剂、食品加香剂、有机合成中间体。用乙烯为原料制备琥珀酸二乙酯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R—Br+NaCN

回答下列问题:

(1)乙烯生成A 的反应类型为,A 的名称是。

R —CN R —COOH 3

(2)B的结构简式为

(3)E为八元环状化合物,E 含有的官能团名称为 。

(4)A生成D 的化学方程式为.

(5)能发生银镜反应, 且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CO 2的C 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

(6)参照上述琥珀酸二乙酯的合成路线,设计一条由丙醇(CH3CH 2CH 2OH) 合成2-甲基丙酸() 的合成路线: 。

【答案】(1)加成反应 1,2-二溴乙烷

(2)NCCH2CH 2CN C 2H 5OOCCH 2CH 2COOC 2H 5

(3)酯基

(4)BrCH2CH 2Br+2NaOH

(5)6

(6)CH3CH 2CH 2OH CH 3CH=CH2CH 3CHBrCH

3HOCH 2CH 2OH+2NaBr

【解析】本题考查有机化学基础,意在考查考生对该模块知识与理论的综合应用能力。根据框图中的转化关系可知A 、B 、C 、D 、E 的结构简式分别为BrCH 2CH 2Br 、NCCH 2CH 2CN 、HOOCCH 2CH 2COOH 、HOCH 2CH 2OH 、;琥珀酸二乙酯的结构简式为

C 2H 5OOCCH 2CH 2COOC 2H 5。(1)乙烯中的碳碳双键与Br 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

(5)能发生银镜反应,—CHO 和—OH ,且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CO 2,则①分子中含有—COOH 、

可先定一个碳主链C —C —CHO ,羟基和羧基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有2种,分别在不同的碳原

子上有2种;②分子中含有—COOH 和HCOO —,此情况有2种,故共有6种同分异构体。

《2016年高考最后一卷》第七模拟化学

一、单选题:共7题

1.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知识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司母戊大方鼎的主要成分是铜合金

B. 磁勺指南针中磁性物质是Fe 2O 3,底座为铜质

C. 单质硅可用来制作太阳能电池

D. 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会带来二次污染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意在考查考生对STSE 的关注情况。选项A ,司母戊大方鼎是青铜器,正确;选项B ,具有磁性的铁的氧化物是Fe 3O 4,错误;选项D ,氯气与水中的杂质反应会生成有害物质,正确。

2.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SO 2:SO2+OH

-

B. 向Fe(NO3) 3溶液中加入少量的HI 溶液:2Fe3++2I

-

C.NaHS 溶液的水解反应:HS-+H2O

D. 向NaAlO 2溶液中通入足量CO 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意在考查考生对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能力。选项A ,澄清石灰水中Ca(OH)2完全电离,通入少量SO 2时生成CaSO 3沉淀,SO 2过量时,沉淀溶解,正确;选项B ,硝酸的氧化性比Fe 强,发生的反应为2

误;选项C ,HS 的水解反应为:HS+H2O

碳酸中,故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3+ 2Fe 2++I2 H 3O ++S2- +2H2O+4CO2Al 3++4 +8H++6I

-2NO↑+4H2O+3I2,错H 2S+OH-,错误;选项D ,Al(OH)3不能溶解在Al(OH)3↓+,错误。 +2H2O+CO2

3.蒿甲醚为我国发现的一种有效的新型抗疟药,该物质为青蒿素的衍生物,青蒿素和蒿甲醚的结构简式如图。下列有关青蒿素和蒿甲醚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蒿甲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95

C. 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D B. 蒿甲醚结构中含有两个酯基 D. 二者均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解析】本题考查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选项A ,蒿甲醚分子式为C 16H 26O 5,故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98,错误;选项B ,蒿甲醚中无酯基,错误;选项C ,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 15H 22O 5,二者的分子式不同,不互为同分异构体,错误;选项D ,青蒿素和蒿甲醚结构中均含过氧键(—O —O —) ,具有氧化性,作为有机物能燃烧,具有还原性,正确。

4.下列实验中,对应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都正确且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Na 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 ,NaOH 与溶液中的Cu 反应,选项A ,在水溶液中,生成Cu(OH)2

蓝色沉淀,错误;选项B ,浓硫酸使淀粉变黑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错误;选项C ,AlCl 3溶液中逐滴滴入NaOH 溶液至过量先出现Al(OH)3沉淀,后Al(OH)3溶解在NaOH 溶液中,生成NaAlO 2,与碳酸反应生成Al(OH)3沉淀,正确;选项D ,氯水受日光照射,其中2+的HClO 分解生成氧气,不是氯气,错误。

5.科技工作者已经研发出一种更高容量、更高安全性、更低成本的新型锂离子电池,该新型锂离子电池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不管是放电还是充电,甲极区均发生氧化反应

B. 充电时,Li +经过电解液进入乙极区

C. 充电时阴极电极反应式为Li 2O 2+2e-+2Li

+

D. 电池总反应为2Li+Li2O 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电化学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电化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选项A ,放电时,甲极区Li 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充电时,甲极区Li 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错误;

-选项B ,充电时,乙电极为阳极,电极反应式为2Li 2O-2e +2Li 2O 2Li 2O Li 2O 2+2Li+,故Li +由乙极区进

Li ,错误;选项D ,+-入甲极区,错误;选项C ,充电时,甲极为阴极,电极反应式为Li +e

根据图示中的物质性质,可知该电池的总反应为Li 与Li 2O 2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正确。

6.X 、Y 、Z 、W 分别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 、Z 在同周期中相邻,且4种元素分布在3个短周期中。4种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6,且W 为金属元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单质沸点:XZ

D.4种元素只能形成两种离子化合物 C. 简单离子的离子半径:W>Y>Z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意在考查考生对元素位、构、性的应用能力。4种元素分布在3个短周期中,则X 为H ,Y 、Z 在第2周期,W 在第3周期。设Y 、W 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y 、w ,则Z 最外层电子数为y+1,故1+y+(y+1) +w=16,即2y+w=14,其中w 只能取偶数,又因W 为金属元素,则w =2,则y =6,故Y 、Z 、W 分别为O 、F 、Mg 。选项A ,H 2、O 2、F 2均为双原子气体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高,而Mg 为金属固体,沸点比气体的高,正确;选项B ,F 的非金属性比O 的强,故HF 的热稳定性比H 2O 的强,错误;选项C ,O 、F 、Mg 核外电子数相等,故核电荷数越小,离子

2--2+半径越大,即O >F>Mg,错误;选项D ,MgH 2、MgO 、MgF 2、Mg(OH)2均为离子化合2--2+

物,错误。

7.常温下,向含有c (H+)=1 mol·L -1、c (Cu2+)=c (Fe3+) =0.04 mol·L -1的100 mL溶液中加入固体NaOH(忽略加入固体时的溶液体积变化) ,溶液中Cu 、Fe 的浓度随着pH 的变化曲线

-5L -1时认为沉淀完全

) 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溶液中离子浓度小于10mol·2+3+

A.pH 在0~2之间时,溶液中发生3个化学反应 B . K sp [Fe(OH)3]>K sp [Cu(OH)2]

C.pH=4时溶液中的阳离子为H +和Cu 2+

【答案】D D. 加入4.8 g NaOH时,Fe 3+、Cu 2+沉淀完全

【解析】本题考查电解质溶液理论,意在考查考生对溶度积概念的理解及有关计算能力。选项A ,pH 在0~2之间时,溶液中只发生H 与OH 的中和反应,错误;选项B ,

K sp [Fe(OH)3]=c (Fe3+)·c 3(OH-)=0.04 mol·L -1×(10-14mol·L -1÷10-2mol·L -1) 3=4.0×10-38;

K sp [Cu(OH)2]=c (Cu2+)·c 2(OH-)=0.04 mol·L -1×(10-14mol·L -1÷10-5mol·L -1) 2=4.0×10-20,故K sp [Fe(OH)3]

二、实验题:共1题

8.信息1:亚硝酸(HNO2) 是一种弱酸,常温下,其电离常数K a =6.5×10-4;亚硝酸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亚硝酸仅存在于稀溶液中,浓缩时,会分解为硝酸和NO 。信息2:亚硝酸钠又名“工业盐”,常被大量用作建筑行业的防锈剂、防冻剂等,该物质是一种高毒性物质,但其颜色、形状、味道和食盐相似,很容易导致误食中毒;亚硝酸银为白色,难溶于水。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同学取一份可能是NaCl 或NaNO 2的样品,用蒸馏水溶解,通过下列实验操作鉴别是否为食盐。在待检验浓溶液中滴加AgNO 3溶液的现象是 ,倾出上清液,在沉淀中加入硝酸,振荡,沉淀溶解,则该样品为 (写化学式) ,沉淀溶解的离子方程式为 。

+-

(2)乙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检验可能是NaCl 或NaNO 2的样品

:

①A 装置中盛装稀硫酸的仪器名称是 ,打开该仪器的活塞,使稀硫酸缓缓滴下,若样品为NaNO 2,则在B 装置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检验B 装置中有NO 的操作及产生的现象是 。

②C 装置中盛有的试剂名称是 ,作用是 。

(3)设计实验证明:

①亚硝酸为弱酸: 。

②亚硝酸具有还原性: 。

+【答案】(1)产生白色沉淀 NaNO 2 3AgNO 2+2H3Ag ++2NO↑++H2O

(2)①分液漏斗 出现较淡的红棕色气体(或红棕色气体) 打开止水夹,鼓入空气,红棕色变深 ②碱液(或NaOH 溶液) 吸收尾气

(3)①取NaNO 2溶液,用pH 试纸检验,现象为试纸变为蓝色(或其他合理答案) ②在酸性KMnO 4溶液中加入NaNO 2粉末或溶液,溶液褪色(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及设计能力。

(1)AgCl和AgNO 2均为白色难溶于水的物质,故加入AgNO 3溶液后出现白色沉淀。AgCl 难溶于硝酸,而AgNO 2与硝酸反应生成HNO 2,该物质不稳定,又分解生成硝酸和NO 。(2)①根据装置图中盛装稀硫酸的仪器的结构及作用可知其为分液漏斗。A 装置和B 装置中残留的空气与装置A 中生成的NO 反应生成NO 2。由于B 装置中主要含NO ,故其内气体颜色较淡,打开止水夹,鼓入空气,NO 逐渐完全转化为NO 2,使B 装置内NO 2浓度增大,

(3)①检验HNO 2的弱酸性,红棕色变深。②氮的氧化物有毒,可用碱液(如NaOH 溶液) 吸收。

可检验其强碱盐的pH ,也可以直接检验其一定浓度稀溶液的pH 等。②检验HNO 2的还原性需要用到氧化剂,故在酸性KMnO 4溶液中加入NaNO 2粉末或溶液,KMnO 4被还原,从而使溶液褪色。

三、填空题:共2题

9.某煤矿筛选煤后的废弃煤矸石中主要含有SiO 2、Al 2O 3、Fe 2O 3,利用该煤矸石可生产金属Al 及红色颜料Fe 2O 3。其生产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将煤矸石进行粉碎,使粉末状的煤矸石在盐酸中酸浸,煤矸石粉碎操作的目的

+是 ,“酸浸”操作后的溶液Ⅰ中阳离子除H 外,还

有 。

(2)残渣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写出该物质的一种用

途: 。

(3)“转化i”操作加入NH 3的作用

是 。

(4)“碱溶”操作中发生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为 。

(5)“转化ii”操作通入了过量的气体X ,X 的化学式为

(6)电解氧化铝的阳极反应式为 ,若该煤矸石中含Al 2O 3为25%,且“酸浸”、“转化i”、“碱溶”、“转化ii”Al损失均为2%,则处理1.00 t该煤矸石,最后电解转移的电子为 mol 。

3+3+【答案】(1)提高浸出速率(或提高反应速率) Al 、Fe

(2)SiO2 制光导纤维

(3)中和酸浸时过量的盐酸,使Al 3+、Fe 3+转化为沉淀

(4)Al(OH)3+OH

-

(5)CO2

(6)2O2--4e

-O 2↑ 1.36×104 + 2H2O

【解析】本题以工业生产流程为载体,考查化学理论知识与化学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1)将块状固体粉碎,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可提高浸

3+3+出速率。加入盐酸酸浸时,煤矸石中的Al 2O 3、Fe 2O 3分别生成Al 、Fe 。(2)SiO2与盐酸

SiO 2可用来制光导纤维。(3)通入的氨气可中和“酸不反应,过滤时以残渣的形式被过滤出来,

3+3+浸”时加入的过量盐酸,使Al 、Fe 分别转化为沉淀Al(OH)3和Fe(OH)3。(4)Al(OH)3是两

(5)转化ii 需要加入酸,性氢氧化物,能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NaAlO 2。加入的过量酸,

只能是弱酸,故X 为CO 2。(6)电解Al 2O 3时,阳极O 失电子生成O 2。该工艺流程中,1.00 t 煤矸石制得Al 2O 3的质量为1×106g×25%×(1-2%)4=2.31×105g

,电解时转移的电子为

×6=1.36×104mol 。 2-

10.碳及其化合物在能源、材料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回答下列问题:

(1)天然气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能源之一,天然气中除含主要成分甲烷外,还含有乙烷、丙烷等,乙烷的电子式为 。

(2)碳酸和草酸均为二元弱酸,其电离均为分步电离,二者的电离常数如下表

:

①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少量草酸溶液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为 。

L 的Na 2CO 3溶液、NaHCO 3溶液、Na 2C 2O 4溶液、NaHC 2O 4溶液,其②浓度均为0.1 mol·

溶液中H 浓度分别记作c 1、c 2、c 3、c 4。则四种溶液中H 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为 。

(3)常温时,C 和CO 的标准燃烧热分别为-394.0 kJ·mol -1、-283.0 kJ·mol -1,该条件下C 转化为CO 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4)氢气和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甲醇,反应如下:

2H 2(g)+CO(g)CH 3OH(g) ΔH =Q kJ·mol -1 ++-1

①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K ) 如下表

:

由此可判断Q (选填“>”或“

②一定温度下,将6 mol H2和2 mol CO充入体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10 min反应达到平

L -1,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 = ,0~10 min内反应衡状态,此时测得c (CO)=0.2 mol·

速率v (CH3OH)= 。

③在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都充入20 mol H2和10 mol CO,测得一氧化碳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T ) 、压强(p ) 的变化如图所示

:

A 、B 两点的压强大小关系:p 1 (选填“>”、“=”或“

【答案】(1)

(2)①H 2C 2O 4

+2(3)2C(s)+O2(g) 2+ ②c 4>c 3>c 2>c 1 2CO(g) ΔH =-222.0 kJ·mol -1

(4)①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性质与化学反应原理,意在考查考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1)乙烷为共价化合物,其中H 原子核外达到2电子稳定状态,C 原子核外为8电子稳定状态,故其电子式为。(2)①的酸性比H 2CO 3强,若草酸过量,则生成二氧和。②由碳酸和草酸的两步电离常数

,酸性越弱,其对应的强碱盐水解程度化碳,但该题中草酸为少量,故反应生成可知酸性强弱顺序为H 2C 2O 4>>H2CO 3>

+L -1的Na 2CO 3溶液、NaHCO 3溶越大,盐溶液的碱性越强,c (H) 越小,故浓度均为0.1 mol·

+液、Na 2C 2O 4溶液、NaHC 2O 4溶液中c (H) 逐渐增大,即c 4>c 3>c 2>c 1。(3)由已知C 和CO 的

标准燃烧热数据可写出其热化学方程式:①C(s)+O2(g)CO 2(g) ΔH =-394.0 kJ·mol -1、②

CO(g)+O 2(g)CO 2(g) ΔH =-283.0 kJ·mol -1,根据盖斯定律,由(①-②)×2可

得:2C(s)+O2(g)2CO(g) ΔH =(-394.0 kJ·mol -1+283.0 kJ·mol -1)×2=-222.0 kJ·mol -1。(4)①由表格中的平衡常数数据可知,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即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故正反

L ,c (CO)=0.2 mol·L ,应为放热反应,即Q

c (CH3OH)=0.8 mol·L -1,则K =≈2.041 L2·mol -2,v (CH3OH)=0.8 mol·L -1÷10 -1-1min=0.08 mol·L -1·min -1。③由图示可知B 处的转化率高于A 处,而已知反应为增大压强平衡

CO 的转化率为0.5,正向移动的反应,因此压强p 1

H 2为10 mol,CH 3OH 为5 mol;达平衡状态B 时,CO 的转化率为0.8,此时CO 为2 mol,H 2为4 mol,CH 3OH 为8 mol。由于温度相同,化学平衡常数相同。设V (B ) 为V L

,则=,解得V =4。

四、综合题:共2题

11.请回答下列有关水的净化及综合利用的问题:

(1)明矾可作为水的混凝剂,该物质在水中生成的(填化学式) 具有吸附性,是明矾净水的根本原因。从物质变化的角度考虑,明矾混凝剂净水的过程

是 。

(2)污水经过混凝剂处理后,只能除去悬浮物,而污水中的可溶性污染物只能通过化学方法除去,除去方法一般有沉淀法、 法,如污水中的Cd 可用Na 2S 除去,该除去方法的离子方程式为 。

(3)水中富含磷元素(主要以形式存在) 时,水体会因富营养化而导致水华或赤潮。对于富2+营养化的污水,在排放前可投入适量的石灰乳,调节污水pH>8.5,使污水中的磷转化为难溶的Ca 5(PO4) 3OH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电解法也是污水处理的一种重要方法,采用的电解设备的名称一般是电解可以直接将污水中的污染物除掉,也可以通过电解产生的物质和污水中的污染物反应,达到除去污染物的目的,或者通过生成物的物理作用除去污染物。若某种电解工艺中,采用

电解生成的Fe(OH)3的吸附、絮凝作用除去污染物,则该电解工艺中的阳极材料

是 。

(5)溶解氧的数值是研究水自净能力的一种依据。测定水中溶解氧的方法之一是在50.00 mL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KOH、KI) ,水中溶解氧将+2价锰氧化成+4价锰形成氢氧化物沉淀[MnO(OH)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加稀硫酸后,该沉淀溶解,

L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并与I 反应而释放出I 2;然后以淀粉为指示剂,用0.010 00 mol·

溶液中的I 2(其中Na 2S 2O 3被氧化为Na 2S 4O 6) ,共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8.00 mL。通过计

L -1。 算确定该水样中溶解氧含量是 mg·

【答案】(1)Al(OH)3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2)中和 Cd 2++S2-

(3)5Ca(OH)2

+3CdS↓ Ca 5(PO4) 3OH+9OH- --1

(4)电解槽 Fe(或答“铁棒”)

(5)2Mn2++4OH-+O22MnO(OH)2↓ 12.80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与技术,意在考查考生对该模块知识与理论的综合应用能力。 (1)明

3+3+矾电离出Al ,Al 水解生成的Al(OH)3具有吸附性;水解为化学变化,吸附为物理变化。

(2)溶液中的Cd 2+与S 2-反应生成CdS 沉淀析出。(3)通过题目给出的有关反应物和生成物可写出离子方程式:5Ca(OH)2

+ 3Ca 5(PO4) 3OH+9OH-,要注意“石灰乳”写作“Ca(OH)2”,而不是离子形式。(4)电解设备为电解槽;通过生成物Fe(OH)3可判断阳极材料为Fe 。(5)测定溶解氧的过程中涉及的反应有:

2Mn 2++4OH-+O2

MnO(OH)2+2I-+4H+

2+I22I -

+2MnO(OH)2↓ Mn 2++3H2O+I2

,即O 2~4,则n (O2)=0.010 00 由此可得关系式:O2~2MnO(OH)2~2I2~4

mol·L -1×0.008 L×=2×10-5mol ,故溶解氧的含量为:2×10-5mol×32 g·mol -1÷0.05

L=12.80×10-3g·L -1=12.80 mg·L -1。

12.碳族元素包括C 、Si 、Ge 、Sn 等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会跃迁到较高能级,此时原子处于态,基态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

(2)甲硅烷(SiH4) 和联氨(N2H 4) 的相对分子质量均为32,但二者沸点相差很大,甲硅烷的沸点为-111.9 ℃,联氨的沸点为113.5 ℃,常温下前者为气体,后者为液体。二者性质出现该差异的原因

是 。

(3)结构简式为的物质可用作医药中间体及用于有机合成的羟基保护剂。极性键与非极性键数目之比为 ,其中Si 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

是 。

(4)SnCl4的熔点为-33 ℃,沸点为114.1 ℃,易溶于水,溶于汽油、二硫化碳等多种有机溶剂。在潮湿空气中水解生成锡酸,并生成白雾,该白雾有腐蚀性。由此判断SnCl 4为 晶体,SnCl 4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5)β-羧乙基锗倍半氧化物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具有抗癌、延缓衰老、排除体内毒素的功效。其片层结构(每个结构单元均是由Ge 原子和O 原子构成的十二元环) 如图

:

①β-羧乙基锗倍半氧化物的十二元环片层结构中,每个Ge 原子连接 个十二元环,每个十二元环占有 个O 原子。

②β-羧乙基锗倍半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222【答案】(1)激发 1s 2s 2p

(2)联氨分子间存在氢键,而甲硅烷分子间只存在范德华力

(3)19∶3 sp 3

(4)分子 SnCl 4+3H2O H 2SnO 3+4HCl

(5)①3 3 ②Ge 2C 6H 10O 7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该模块知识和理论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1)基态原子吸收能量后成为激发态原子,基态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 22s 22p 2。(2)联氨分子与分子间形成H —N…H氢键,使得联氨分子间作用力大,沸点高;而甲硅烷分子间只存在范德华力,不能形成氢键,故分子间作用力弱,沸点低。(3)分子中含有5个甲基,故存在15个C —H 极性键,存在3个C —Si 极性键和1个Si —Cl 极性键,共19个极性键,而只有3个C —C 非极性键,故极性键与非极性键数目之比为19∶3。每个Si 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在该分子中,3个C 原子和1个Cl 原子各提供1个电子与Si 原子共用,因此分子中Si 原子周围为4对成键电子,故Si 原子采取sp 杂化。(4)由SnCl 4

Sn 同主族可知锡酸的分子式为H 2SnO 3,的熔沸点较低,且易溶于水可知其为分子晶体;由C 、

因此SnCl 4水解生成H 2SnO 3和HCl 。(5)①由给出的片层结构可知,每个Ge 原子与3个由Ge 原子和O 原子构成的十二元环相连;十二元环结构中,每个O 原子属于2个十二元环,

1/2=3。②属于每个十二元环的Ge 原子数为6×1/3=2,故属于每个十二元环的O 原子数为6×

1/3=2,故β-羧乙基锗倍半氧化物的与每个十二元环相连的—CH 2—CH 2—COOH 数目为6×

化学式为Ge 2C 6H 10O 7。

五、推断题:共1题

13.琥珀酸二乙酯主要用途:用作增塑剂和特种润滑剂,也用作气相色谱固定液;用作溶剂、食品加香剂、有机合成中间体。用乙烯为原料制备琥珀酸二乙酯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R—Br+NaCN

回答下列问题:

(1)乙烯生成A 的反应类型为,A 的名称是。

R —CN R —COOH 3

(2)B的结构简式为

(3)E为八元环状化合物,E 含有的官能团名称为 。

(4)A生成D 的化学方程式为.

(5)能发生银镜反应, 且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CO 2的C 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

(6)参照上述琥珀酸二乙酯的合成路线,设计一条由丙醇(CH3CH 2CH 2OH) 合成2-甲基丙酸() 的合成路线: 。

【答案】(1)加成反应 1,2-二溴乙烷

(2)NCCH2CH 2CN C 2H 5OOCCH 2CH 2COOC 2H 5

(3)酯基

(4)BrCH2CH 2Br+2NaOH

(5)6

(6)CH3CH 2CH 2OH CH 3CH=CH2CH 3CHBrCH

3HOCH 2CH 2OH+2NaBr

【解析】本题考查有机化学基础,意在考查考生对该模块知识与理论的综合应用能力。根据框图中的转化关系可知A 、B 、C 、D 、E 的结构简式分别为BrCH 2CH 2Br 、NCCH 2CH 2CN 、HOOCCH 2CH 2COOH 、HOCH 2CH 2OH 、;琥珀酸二乙酯的结构简式为

C 2H 5OOCCH 2CH 2COOC 2H 5。(1)乙烯中的碳碳双键与Br 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

(5)能发生银镜反应,—CHO 和—OH ,且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CO 2,则①分子中含有—COOH 、

可先定一个碳主链C —C —CHO ,羟基和羧基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有2种,分别在不同的碳原

子上有2种;②分子中含有—COOH 和HCOO —,此情况有2种,故共有6种同分异构体。


相关文章

  • 高考生物生态平衡专题练习
  • 生态专题 1.(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理综生物试卷)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以多种植物为食.下图表示一段时间内放牧强度对草原植被的影响. (1)适度放牧会使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__________.禁止放牧 ...查看


  • 我的高三复习计划
  • 高三复习计划经验谈 我高三的复习计划分为三大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学习方法. 第一阶段,是整个高三第一学期时间.这个阶段时间大约五个月,约占整个高三复习的一半时间左右.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基础复习阶段.学校里每一个科目都 ...查看


  • [高中语文]病句专题汇编(二)
  • 病句汇编(四) ("皖南八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只有深入排查安全风险,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并提高消费者的防范意识,才能杜绝食品安全事件不再发生. ...查看


  • 高三下学期化学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
  • 高三下学期化学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 高三下学期化学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 一.总体要求与任务: 总体要求:把握好2015年高考动向,加大和加强学生练习;认真备好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选学生的练习题和考试题;多关心学生,培养学生最佳的应试状态.力 ...查看


  • 广东省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作文03 Word版含答案.doc
  • 作文03 6. (辽宁)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 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 ...查看


  • 采菊东篱630的文件夹[作文]
  • 高考万能作文开头,背起来! 阅1  转自擦破算咯...  公众公开  16-01-26 20:37 2016新材料作文:材料"一元钱的奖学金"审题指导及考场佳作(2016年广州市模拟卷作文) 阅1  转自user580  ...查看


  • 高三地理备考计划
  • 篇一:2015届高三地理复习计划 2015 届高三地理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考试大纲,考试 说明为依据,联系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学生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学 习积极性,夯实基础,通过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努力 ...查看


  • 2016届高三年级5月备考建议(供参考)
  • 孝感市教科院2016届高三年级各学科5月备考建议 [按语] 4月6日-7日,教育部组织召开了2016年高考命题工作会议,与会记者对会议从两个方面做了报道:一是2016年高考命题的总体变化:二是根据变化各学科在复习备考方面应该遵循的原则和策略 ...查看


  • [优化探究]2017届高三生物(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七单元 第二讲 染色体变异.doc
  • 一.选择题 1.(2016·辽师大附中月考) 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是( ) A .一个染色体组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 .染色体组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C .染色体组只存在于体细胞中 D .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消失 解析:一个染色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