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填空题

历史必修Ⅰ复习提纲(高一)

第1课 一、分封制(理解)

⑴ 的:为了 ,西周实行分封制

⑵ 容: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 和 分封给诸侯。

⑶ 象: 、 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⑷受封诸侯的权力和义务:权力: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再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 、 、 和朝觐述职。

⑸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 ,开发 ,扩大统治区域,形

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二、宗法制(理解)

⑴目的:为了加强 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西周实行宗法制。

⑵实质:宗法制是用 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⑶核心: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

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⑷ 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⑸作用: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第2课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运用)

(1)形成:①首创皇帝制度。确立了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的原则;②建立一套

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即 。三公即丞相(处理政事)、 (监察

百官)和 (管理军务)。诸卿分掌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③在地

方全面推行 ,郡有郡守,县有县令,均由皇帝任命。

(2)影响:⑴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

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2)有利于封

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

用。(3)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容易形成暴政, 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3课 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理解)

⑴ 因: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⑵内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

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⑶作用:王国越分越小,无力与中央对抗, 得到加强。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理解)

⑴内容:唐朝中央 (负责决策)、 (负责审议)和尚书(负责执行)三省,三

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具体执行部

门。

⑵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散并削弱了 。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汉朝选官主要实行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

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做官的主要途径。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

用 ,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随着世家大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

续下去。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

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有

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它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

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四、北宋中央集权发展的表现(理解)

⑴军事上:收兵权,扩禁军。⑵行政上:用文官,设通判。⑶财政上:地方赋税绝大部

分由中央掌控。

五、元朝的行省制度(理解)

(1)内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 等地;地方设 简称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进行管理。

⑵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 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

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的开端,影响深远。

第4课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理解)

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根本原因);胡惟庸专权(直接原因)

人物:1380年明太祖 废丞相制度

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

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理解):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为处理繁多的政务,设置 作为侍从顾

问。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

“ ”形成。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而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但内阁不是

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

三、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理解)

⑴原因: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过大,不利于君主专制,顺治设内阁,康熙时设南书

房,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⑵设立: 为办理西北事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⑶职责:皇帝裁决军政大事,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执行。

⑷评价: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第5课 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影响(理解)

⑴ 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

影响: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 了基础。

⑵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

影响: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

影响:伯利克里改革进一步发展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把古代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推向顶

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 ”。

第6课 一、《十二铜表法》和《民法大全》的地位(理解)

(1)、地位: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的《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这也是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

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 组织法学家汇编《民法大全》,这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

(2)、影响: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

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但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

削和压迫。

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

影响。近代资产阶级把它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第7课 一、《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运用)

内容:以明确的条文,限制 ,保证 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影响:①否定了君权神授,君权受到法律限制而被削弱,议会治理国家的权力增强,有利

于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

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 ”的地位。②标志着英国 的确立。

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理解)

⑴形成: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 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

始形成,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第一位首相。

⑵含义:内阁由在下议院中占多数的政党组成,在大政方针上阁员保持一致并集体负责;

内阁所设的首脑(首相)有控制内阁决定的发言权,且必须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首领。国王“统

而不治”,只起着维系联邦纽带的作用,而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内阁的首脑是 ,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

一致,要与首相 。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

散议会,重新选举。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 负责。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

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实际上掌

握了国家大权。

⑶作用: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第8课 1787年宪法(运用)

(1)背景:独立战争胜利后,松散的邦联体制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

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为此,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

理论来源:法国启蒙思想家 的 思想

(2)内容:宪法规定:①美国实行联邦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相结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国家权力分为 、 、 三部

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国家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

总司令,掌握国家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

的出现,充分体现了 原则。

(3)评价: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强调加强国家权

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

神。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9课 一、法国共和政体正式确立的标志(识记)

1875年初,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下,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 ,从法

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二、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标志(识记) 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不久,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

第10课 一、《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识记)

1.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内容:①割 给英国;②赔款 ;③开

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2. 中英、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内容:①允许 ;②增开十处通商口

岸;③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④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⑤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3.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内容:①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②增开 为

商埠;③割 地方一区给英国;④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二、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理解)

⑴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

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国家。

⑵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

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了。

第11课 一、. 太平天国定都的地点和影响(理解) 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 ,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运用)

1. 《天朝田亩制度》

⑴内容:①土地分配: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 为

单位不论男女,按 和 平分土地。②产品分配:根据“ ”的原则,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③四有二无: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

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⑵评价: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农民要求 的强烈愿望,是几千

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它体现的 思想,严重脱离了实际,根

本无法实现。

2. 《资政新篇》

⑴内容:①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②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③开

设新式学堂等。

⑵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 的设想。但迫于形势,未能真

正实行。也不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要求。

第12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识记)

平壤之战、 、 (旅顺大屠杀)、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二、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理解)

(1)主要内容①割地:割 、 、 给日本;②赔款:赔偿

日本军费 白银;③通商:开放 、 、 、 ;④设厂:日本可

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2)影响:

①大片领土的割让(尤其是台湾省),不仅严重地破坏了 主权的完整,同时刺激了

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

入的总和),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③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 的发展。⑤《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

地化的程度 加深了。。 ..四、八国联军侵华时间(识记): 年

五、《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运用)

(1)内容:①赔款: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

抵押;②划界: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 ,各国驻兵保护;③占

要地:拆毁 至 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战略要地;④惩官员: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⑤改

衙门:改 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2)影响:

①巨额赔款家中了中国人民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②划定“使馆界”,成为

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③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④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⑤《辛

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代理人,也标志着中国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3课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理解)

⑴时间和地点: 年于日本东京

⑵组成:兴中会和华兴会和光复会等革命团体骨干

⑶纲领:“ , , , 。”(即“三民主义”的原型)

⑷领导: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⑸机关刊物:《民报》

⑹性质: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二、武昌起义时间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识记)

⑴武昌起义的时间:1911年10月10日。

⑵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 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 ,孙中山为首

任临时大总统。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理解)

(1)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

和被选举权;(自由平等)

④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三权分立)

⑤实行责任内阁制。(代议制)

(2)意义:这部宪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运用)

⑴结果:①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1912年2月12日);②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篡

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1912年3月)

⑵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⑶意义:①推翻了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 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②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创造了条件。

第14课 一、五四运动的时间及其历史意义(理解)

⑴时间: 年5月4日~6月初

⑵意义:①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 的革命运动;②特点(各阶层

作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③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

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④影响:五四运动是中

国 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理解)

⑴成立条件:①经济根源: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②阶级基

础: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③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同中国

工人运动日益结合;④组织基础:1920年以后,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⑤外

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⑵成立标志: 年7月23日中共“ ”的召开(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⑶一大内容: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了党的名称,党的奋斗目标;决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

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⑷伟大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识记)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标志着国共两党

合作形成。

四、北伐战争的对象(识记)

北伐的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的 、 、 三派军阀。

第15课 一、南昌起义时间和历史意义(理解)

⑴1927年8月1日, 、 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

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秋收起义时间和主要领导人(识记)

时间: 年 月,领导人 等。

三、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理解)

⑴召开: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 “八七会议”。

⑵内容:①清算了 ,②确定开展 和 的总方针,

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清算错误、确定方针、决定起义)

⑶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指土地革命),..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转折。

四、红军长征的时间和历史意义(理解)

⑴时间:------年----月至-------年---月。

⑵原因: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⑶意义:①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 。②红军长征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 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③红

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

五、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运用)

⑴召开:----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⑵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的 ,肯定 ;②选举毛泽东为

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⑶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

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 的

标志。

第16课 一、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理解)

⑴九一八事变: 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沈阳,不到半年,东北三

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⑵卢沟桥事变: 年 月 日,日本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国性抗战由此开始。。 ...............二、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识记)

⑴正面战场(国民党): 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 (取

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战役)、武汉会战。1942年,中国远征军到缅甸作战。

⑵敌后战场: (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

一次大规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三、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识记)

1937年12月, 杀害中国平民超过三十万人。1941年初,潘家峪惨案、 实

施细菌战。

四、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理解)

⑴国内: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第一次取得反对 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

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大推进作用。

⑵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为 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抗日战争的胜

利,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17课 一、重庆谈判(理解)

⑴背景:①国民党方面: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又迫于国内外要

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便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②中共方

面: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

⑵时⑵时间: 年8月~10月10日

⑶结果:签订《 》,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二、战略反攻开始的标志(识记)

1947年6月, 、 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

反攻的序幕。

三、三大战役的名称及其影响(理解)

⑴名称:①1948年9月, 打响,11月初,战役结束,东北全境解放。②1948年

11月,以徐州为中心的 战役开始。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③1948年11

月, 战役开始,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

⑵影响: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

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理解)

⑴国内意义:实现了中国的独立、统一,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⑵国际意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

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⑶思想意义: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

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18课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及意义(理解)

⑴标志:1848年发表 ,标志着 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科学。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二、巴黎公社成立的意义(理解)

⑴时间:1871年

⑵意义:①巴黎公社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 的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

的尝试。②丰富了 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第19课 一、二月革命的结果(识记)

1917年3月的俄国“二月革命”是一场 ,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革命后俄

国形成了 和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四月提纲”的主要内容(识记)

⑴发表:1917年4月,列宁

⑵内容:①提出革命的任务:将俄国革命从 转变为 的

任务。②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两个口号。③取得政

权的方式:争取以 方式取得政权。

三、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理解)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取得胜利的 。②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

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③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 变为 ,开创了 的新局面。

第20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理解)

(1)背景: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共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时间地点: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

(3)内容:大会通过了《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产生中

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确定了首都、国旗、代国歌、纪年法等。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代行 的职权。

(4)意义:这次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时间:1954年9月。

(2)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宪法内容:宪法规定 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

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 和 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

的宪法。

(4)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

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理解)

⑴含义: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在 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民

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⑵确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⑵ 意义:它满足了少数民族 的愿望;实现了 ;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21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理解)

(1)法制建设成就:十一届三种全会提出了“ 、 、 、 ”

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

律体系。

(2)民主制度的建设成就:重新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立了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通过了《 》,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各地

村民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

第22课 一、“一国两制”(理解)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 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内容:“一个国家”是指 。“两种制度”是指大陆实行 ,

台、港、澳保留 。核心是 。

(3)意义:①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指导思想。②它针对 问题提出的,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是完成祖

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识记)

香港: 年7月1日;澳门: 年12月20日。

三、“九二共识”(理解)

时间: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 ”的重要

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 破。

第23课 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理解)

新中国奉行 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 ”“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和“ ”。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理解)

⑴提出: 年底周恩来同印度代表谈判时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

同上述两国正式倡议将这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⑵内容:互相尊重 、 、 、 五项原则。

⑶影响:

①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 。

②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三、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理解)

(1)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 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在会

上,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

平的日内瓦公约》,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的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国际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

“ ”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会

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是第一次没有 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第24课 一、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理解)

⑴背景:①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②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要求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⑶ 复: 年10月,第 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⑶意义:①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理解) ⑴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守

势。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付苏联威胁,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2) 正常化进程:

①1971年中美开展“乒乓外交”和基辛格访华。②1972年2月, 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

立外交关系。

⑶中日建交:

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经过: 年,日本田中首相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⑷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①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关系的新篇章。

②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它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

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新时期我国外交建树的主要表现(理解)

⑴反对 , ,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⑵开展 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交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内容。如中国派驻维和部队。

⑶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是中国一贯的外交方针。 中国积极参与的两个地区性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简称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⑷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第25课 “冷战”的含义和表现(理解)

⑴含义:二战后,以 为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 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 。

(2)表现:① (1947年3月):它的出台标志者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破裂。标志着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② (1947年7月):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③北约组织(1949年):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④华约组织(1955年):即华沙条约组织,是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抗北约组织的军事政治集团。

注: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第26课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运用)

(1)背景: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在经济恢复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加强,逐渐走上了联合的道路。

⑵过程:① 年4月,法、西德、意、荷、比、卢签订《 》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化解法德矛盾)②1958年1月,欧洲 和欧洲 正式组建。③1967年7月,三个共同体机构合并为 。

⑶影响:①西欧国家不断加强 ,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独立的作用。②西欧国家开始摆脱 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政治生的联合。③国际关系上:提高了西欧的国际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加快世界 多极化。

二、战后日本的崛起(理解)

⑴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原因:①进行 改革,铲除 的社会经济基础,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② ,如马歇尔计划;③朝鲜战争爆发后给美国大批特需订货;④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提出“ ”“ ”的口号。 表现:20世纪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 大国。

⑵谋求政治大国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

三、不结盟运动兴起(理解)

⑴背景:二战以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相继获得独立。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兴起不结盟运动。

(2)标志: 年9月在 德召开的有25个国家参加的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3)内容:①奉行 、 政策;②重要任务: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③行动纲领:建立 。

(4)影响:①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②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第27课 一、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识记) 1991年底, 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二、 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理解)

⑴ 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格局,企图独霸世界。 ⑵ 的成立和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⑶ 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 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⑷ 继承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经济不断好转,正力图重振大国雄风。

⑸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历史必修Ⅰ复习提纲(高一)

第1课 一、分封制(理解)

⑴ 的:为了 ,西周实行分封制

⑵ 容: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 和 分封给诸侯。

⑶ 象: 、 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⑷受封诸侯的权力和义务:权力: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再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 、 、 和朝觐述职。

⑸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 ,开发 ,扩大统治区域,形

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二、宗法制(理解)

⑴目的:为了加强 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西周实行宗法制。

⑵实质:宗法制是用 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⑶核心: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

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⑷ 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⑸作用: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第2课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运用)

(1)形成:①首创皇帝制度。确立了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的原则;②建立一套

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即 。三公即丞相(处理政事)、 (监察

百官)和 (管理军务)。诸卿分掌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③在地

方全面推行 ,郡有郡守,县有县令,均由皇帝任命。

(2)影响:⑴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

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2)有利于封

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

用。(3)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容易形成暴政, 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3课 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理解)

⑴ 因: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⑵内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

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⑶作用:王国越分越小,无力与中央对抗, 得到加强。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理解)

⑴内容:唐朝中央 (负责决策)、 (负责审议)和尚书(负责执行)三省,三

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具体执行部

门。

⑵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散并削弱了 。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汉朝选官主要实行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

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做官的主要途径。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

用 ,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随着世家大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

续下去。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

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有

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它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

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四、北宋中央集权发展的表现(理解)

⑴军事上:收兵权,扩禁军。⑵行政上:用文官,设通判。⑶财政上:地方赋税绝大部

分由中央掌控。

五、元朝的行省制度(理解)

(1)内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 等地;地方设 简称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进行管理。

⑵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 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

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的开端,影响深远。

第4课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理解)

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根本原因);胡惟庸专权(直接原因)

人物:1380年明太祖 废丞相制度

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

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理解):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为处理繁多的政务,设置 作为侍从顾

问。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

“ ”形成。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而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但内阁不是

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

三、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理解)

⑴原因: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过大,不利于君主专制,顺治设内阁,康熙时设南书

房,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⑵设立: 为办理西北事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⑶职责:皇帝裁决军政大事,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执行。

⑷评价: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第5课 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影响(理解)

⑴ 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

影响: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 了基础。

⑵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

影响: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

影响:伯利克里改革进一步发展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把古代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推向顶

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 ”。

第6课 一、《十二铜表法》和《民法大全》的地位(理解)

(1)、地位: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的《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这也是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

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 组织法学家汇编《民法大全》,这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

(2)、影响: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

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但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

削和压迫。

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

影响。近代资产阶级把它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第7课 一、《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运用)

内容:以明确的条文,限制 ,保证 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影响:①否定了君权神授,君权受到法律限制而被削弱,议会治理国家的权力增强,有利

于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

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 ”的地位。②标志着英国 的确立。

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理解)

⑴形成: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 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

始形成,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第一位首相。

⑵含义:内阁由在下议院中占多数的政党组成,在大政方针上阁员保持一致并集体负责;

内阁所设的首脑(首相)有控制内阁决定的发言权,且必须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首领。国王“统

而不治”,只起着维系联邦纽带的作用,而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内阁的首脑是 ,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

一致,要与首相 。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

散议会,重新选举。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 负责。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

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实际上掌

握了国家大权。

⑶作用: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第8课 1787年宪法(运用)

(1)背景:独立战争胜利后,松散的邦联体制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

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为此,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

理论来源:法国启蒙思想家 的 思想

(2)内容:宪法规定:①美国实行联邦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相结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国家权力分为 、 、 三部

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国家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

总司令,掌握国家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

的出现,充分体现了 原则。

(3)评价: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强调加强国家权

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

神。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9课 一、法国共和政体正式确立的标志(识记)

1875年初,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下,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 ,从法

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二、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标志(识记) 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不久,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

第10课 一、《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识记)

1.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内容:①割 给英国;②赔款 ;③开

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2. 中英、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内容:①允许 ;②增开十处通商口

岸;③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④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⑤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3.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内容:①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②增开 为

商埠;③割 地方一区给英国;④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二、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理解)

⑴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

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国家。

⑵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

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了。

第11课 一、. 太平天国定都的地点和影响(理解) 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 ,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运用)

1. 《天朝田亩制度》

⑴内容:①土地分配: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 为

单位不论男女,按 和 平分土地。②产品分配:根据“ ”的原则,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③四有二无: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

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⑵评价: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农民要求 的强烈愿望,是几千

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它体现的 思想,严重脱离了实际,根

本无法实现。

2. 《资政新篇》

⑴内容:①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②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③开

设新式学堂等。

⑵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 的设想。但迫于形势,未能真

正实行。也不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要求。

第12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识记)

平壤之战、 、 (旅顺大屠杀)、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二、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理解)

(1)主要内容①割地:割 、 、 给日本;②赔款:赔偿

日本军费 白银;③通商:开放 、 、 、 ;④设厂:日本可

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2)影响:

①大片领土的割让(尤其是台湾省),不仅严重地破坏了 主权的完整,同时刺激了

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

入的总和),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③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 的发展。⑤《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

地化的程度 加深了。。 ..四、八国联军侵华时间(识记): 年

五、《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运用)

(1)内容:①赔款: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

抵押;②划界: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 ,各国驻兵保护;③占

要地:拆毁 至 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战略要地;④惩官员: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⑤改

衙门:改 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2)影响:

①巨额赔款家中了中国人民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②划定“使馆界”,成为

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③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④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⑤《辛

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代理人,也标志着中国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3课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理解)

⑴时间和地点: 年于日本东京

⑵组成:兴中会和华兴会和光复会等革命团体骨干

⑶纲领:“ , , , 。”(即“三民主义”的原型)

⑷领导: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⑸机关刊物:《民报》

⑹性质: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二、武昌起义时间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识记)

⑴武昌起义的时间:1911年10月10日。

⑵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 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 ,孙中山为首

任临时大总统。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理解)

(1)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

和被选举权;(自由平等)

④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三权分立)

⑤实行责任内阁制。(代议制)

(2)意义:这部宪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运用)

⑴结果:①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1912年2月12日);②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篡

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1912年3月)

⑵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⑶意义:①推翻了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 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②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创造了条件。

第14课 一、五四运动的时间及其历史意义(理解)

⑴时间: 年5月4日~6月初

⑵意义:①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 的革命运动;②特点(各阶层

作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③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

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④影响:五四运动是中

国 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理解)

⑴成立条件:①经济根源: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②阶级基

础: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③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同中国

工人运动日益结合;④组织基础:1920年以后,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⑤外

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⑵成立标志: 年7月23日中共“ ”的召开(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⑶一大内容: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了党的名称,党的奋斗目标;决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

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⑷伟大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识记)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标志着国共两党

合作形成。

四、北伐战争的对象(识记)

北伐的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的 、 、 三派军阀。

第15课 一、南昌起义时间和历史意义(理解)

⑴1927年8月1日, 、 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

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秋收起义时间和主要领导人(识记)

时间: 年 月,领导人 等。

三、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理解)

⑴召开: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 “八七会议”。

⑵内容:①清算了 ,②确定开展 和 的总方针,

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清算错误、确定方针、决定起义)

⑶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指土地革命),..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转折。

四、红军长征的时间和历史意义(理解)

⑴时间:------年----月至-------年---月。

⑵原因: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⑶意义:①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 。②红军长征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 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③红

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

五、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运用)

⑴召开:----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⑵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的 ,肯定 ;②选举毛泽东为

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⑶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

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 的

标志。

第16课 一、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理解)

⑴九一八事变: 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沈阳,不到半年,东北三

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⑵卢沟桥事变: 年 月 日,日本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国性抗战由此开始。。 ...............二、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识记)

⑴正面战场(国民党): 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 (取

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战役)、武汉会战。1942年,中国远征军到缅甸作战。

⑵敌后战场: (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

一次大规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三、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识记)

1937年12月, 杀害中国平民超过三十万人。1941年初,潘家峪惨案、 实

施细菌战。

四、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理解)

⑴国内: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第一次取得反对 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

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大推进作用。

⑵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为 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抗日战争的胜

利,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17课 一、重庆谈判(理解)

⑴背景:①国民党方面: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又迫于国内外要

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便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②中共方

面: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

⑵时⑵时间: 年8月~10月10日

⑶结果:签订《 》,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二、战略反攻开始的标志(识记)

1947年6月, 、 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

反攻的序幕。

三、三大战役的名称及其影响(理解)

⑴名称:①1948年9月, 打响,11月初,战役结束,东北全境解放。②1948年

11月,以徐州为中心的 战役开始。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③1948年11

月, 战役开始,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

⑵影响: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

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理解)

⑴国内意义:实现了中国的独立、统一,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⑵国际意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

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⑶思想意义: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

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18课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及意义(理解)

⑴标志:1848年发表 ,标志着 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科学。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二、巴黎公社成立的意义(理解)

⑴时间:1871年

⑵意义:①巴黎公社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 的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

的尝试。②丰富了 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第19课 一、二月革命的结果(识记)

1917年3月的俄国“二月革命”是一场 ,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革命后俄

国形成了 和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四月提纲”的主要内容(识记)

⑴发表:1917年4月,列宁

⑵内容:①提出革命的任务:将俄国革命从 转变为 的

任务。②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两个口号。③取得政

权的方式:争取以 方式取得政权。

三、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理解)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取得胜利的 。②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

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③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 变为 ,开创了 的新局面。

第20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理解)

(1)背景: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共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时间地点: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

(3)内容:大会通过了《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产生中

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确定了首都、国旗、代国歌、纪年法等。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代行 的职权。

(4)意义:这次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时间:1954年9月。

(2)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宪法内容:宪法规定 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

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 和 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

的宪法。

(4)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

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理解)

⑴含义: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在 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民

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⑵确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⑵ 意义:它满足了少数民族 的愿望;实现了 ;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21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理解)

(1)法制建设成就:十一届三种全会提出了“ 、 、 、 ”

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

律体系。

(2)民主制度的建设成就:重新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立了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通过了《 》,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各地

村民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

第22课 一、“一国两制”(理解)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 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内容:“一个国家”是指 。“两种制度”是指大陆实行 ,

台、港、澳保留 。核心是 。

(3)意义:①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指导思想。②它针对 问题提出的,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是完成祖

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识记)

香港: 年7月1日;澳门: 年12月20日。

三、“九二共识”(理解)

时间: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 ”的重要

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 破。

第23课 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理解)

新中国奉行 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 ”“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和“ ”。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理解)

⑴提出: 年底周恩来同印度代表谈判时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

同上述两国正式倡议将这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⑵内容:互相尊重 、 、 、 五项原则。

⑶影响:

①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 。

②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三、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理解)

(1)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 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在会

上,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

平的日内瓦公约》,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的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国际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

“ ”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会

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是第一次没有 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第24课 一、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理解)

⑴背景:①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②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要求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⑶ 复: 年10月,第 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⑶意义:①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理解) ⑴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守

势。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付苏联威胁,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2) 正常化进程:

①1971年中美开展“乒乓外交”和基辛格访华。②1972年2月, 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

立外交关系。

⑶中日建交:

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经过: 年,日本田中首相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⑷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①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关系的新篇章。

②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它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

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新时期我国外交建树的主要表现(理解)

⑴反对 , ,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⑵开展 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交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内容。如中国派驻维和部队。

⑶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是中国一贯的外交方针。 中国积极参与的两个地区性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简称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⑷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第25课 “冷战”的含义和表现(理解)

⑴含义:二战后,以 为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 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 。

(2)表现:① (1947年3月):它的出台标志者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破裂。标志着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② (1947年7月):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③北约组织(1949年):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④华约组织(1955年):即华沙条约组织,是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抗北约组织的军事政治集团。

注: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第26课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运用)

(1)背景: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在经济恢复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加强,逐渐走上了联合的道路。

⑵过程:① 年4月,法、西德、意、荷、比、卢签订《 》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化解法德矛盾)②1958年1月,欧洲 和欧洲 正式组建。③1967年7月,三个共同体机构合并为 。

⑶影响:①西欧国家不断加强 ,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独立的作用。②西欧国家开始摆脱 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政治生的联合。③国际关系上:提高了西欧的国际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加快世界 多极化。

二、战后日本的崛起(理解)

⑴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原因:①进行 改革,铲除 的社会经济基础,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② ,如马歇尔计划;③朝鲜战争爆发后给美国大批特需订货;④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提出“ ”“ ”的口号。 表现:20世纪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 大国。

⑵谋求政治大国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

三、不结盟运动兴起(理解)

⑴背景:二战以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相继获得独立。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兴起不结盟运动。

(2)标志: 年9月在 德召开的有25个国家参加的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3)内容:①奉行 、 政策;②重要任务: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③行动纲领:建立 。

(4)影响:①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②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第27课 一、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识记) 1991年底, 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二、 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理解)

⑴ 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格局,企图独霸世界。 ⑵ 的成立和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⑶ 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 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⑷ 继承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经济不断好转,正力图重振大国雄风。

⑸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相关文章

  • 小学计算机试题
  • [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 [试题内容]小明准备为班级制作班级网页,你认为他应该选择哪个工具最合适( ) [选项A ]PowerPoint [选项B ]Excel [选项C ]Word [选项D ]FrontPage [试题答案]D [所属知识 ...查看


  • 北京市高中数学课程架构与进度
  • 北京市高中数学课程架构与进度 一.教材使用 北京全市所有区县的数学教材总共分为两套,以中轴线为地理分界线东西各使用一套.东部区县使用人教A 版,如东城.朝阳.通州等.西部区县使用人教B 版,如西城.海淀.石景山.房山,昌平.门头沟.怀柔等. ...查看


  • 信息技术基础实践指导(必修)[答案]
  • 教科版 信息技术基础实践指导(必修)[答案]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一节 信息及其特征 (一)单项选择题 第二节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综合实践 第二章 信息获取 第一节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第二节 因特网信息的查找 (一)单项选择题 第 ...查看


  • 英语必修三第四单元单词填空
  • Module 4 Unit 1 人类 n. 运动:战役 vi. 作战:参加运动 vt. &vi. 举动:(举止或行为)表现 n. 荫:阴凉处 vt. 遮住光线 离开:起程:出发 vt. 观察:观测:遵守 尊敬:尊重:敬意 讨论:辩论 ...查看


  • 2012届高三英语备课组备考计划
  • 2012届高三英语备课组备考计划 备考计划 学情分析 我校2012届高三学生的英语学习还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普遍存在单词积累太少.运用英语思维能力不强的现象,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还未养 ...查看


  • 2016年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填空(最新版本)
  •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孟德尔提出的如下假说):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④受精时,雌雄 ...查看


  •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名句填空默写大全
  •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名句填空默写大全 必修三 1.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 2.穷饿无聊,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3.死而死矣,__ ...查看


  • 高三英语二轮复习计划 1
  • 高三英语下学期二轮三轮备考课程纲要 高三英语二轮备考课程纲要 授课对象:高三 授课目的:备战高考复习精讲巧练复习指导 课程材料:初中教材+高中必修1-5.选修6+专项训练.套题训练 课程内容: 要点1 初中教材.必修1-5+选修6 要点2 ...查看


  • 必修五课文语法填空
  • 必修五Unit 1 Great scientists John Snow, a well-known doctor in London, became _______(inspire) when he thought about helpi ...查看


  • 名师解读[2015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 镇海中学名师解读<2015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3-02 06:45:58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中国宁波网讯(宁波日报记者陈敏)记者昨日从市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