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幼儿故事与幼儿道德社会化

试析幼儿故事与幼儿道德社会化

覃 丽

(广西幼儿师范学校,南宁 530022)

[摘 要]: 幼儿故事与幼儿道德社会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幼儿故事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为幼儿的观察、模仿提供了素材,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幼儿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幼儿道德社会化水平越高,越能更好的理解故事。

[关键词]: 幼儿故事;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①。换言之,幼儿道德社会化的过程是幼儿通过社会互动接受社会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自己道德能力,从而在生活中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根据班图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大部分的道德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获得和改变的。幼儿故事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故事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丰满的人物性格可以为幼儿道德行为的观察和模仿提供榜样。同时,故事蕴涵的 “真、善、美”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一、幼儿故事中蕴涵着道德因素

幼儿故事来源于生活,它反映了人类普遍的道德情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幼儿故事想象力丰富,情节生动,主题鲜明。“真、善、美”在故事中得到了大力歌颂,“假、丑、恶”是故事批评的对象。如幼儿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爸爸》、《我妈妈》从幼儿的角度表达出人类最温馨的亲情,表达出父母对子女的挚爱。《我不想生气》《我不要妒忌》等幼儿故事贴近幼儿生活,反映了幼儿常见的情绪问题以及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习和他人和睦共处。《小红帽》通过小红帽勇斗大灰狼的过程,表现出小红帽的机智、勇敢,《丑小鸭》歌颂了在逆境中奋斗不息的品质。反之,《小猫钓鱼》、《龟兔赛跑》、《鹅大哥出门》、《皇帝的新装》、《狼来了》批评做事不专心、骄傲、虚伪、无知、撒谎等不良品质。而幼儿故事常见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反映了人类的道德观念。 ①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2.

幼儿故事蕴涵着丰富的道德因素,但它并非是对幼儿进行道德说教。幼儿故事中的道德因素具有隐蔽性,它蕴涵在故事情节中,通过故事人物的言行举止等体现出来。幼儿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在体验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能受到故事情感的熏陶,这种情感经历远比道德说教来得深刻,来得自然。

二、幼儿故事与幼儿道德社会化

幼儿故事与幼儿道德社会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幼儿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获得道德观念和相应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幼儿道德发展水平越高,越能更好的理解故事情感,从故事中获得更多的道德观念。

幼儿故事阅读对幼儿的道德发展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幼儿故事可以推动幼儿道德认知的发展

幼儿故事传递了善恶观,传递了社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长期的大量的优秀幼儿故事阅读能帮助幼儿从故事中获得道德观念,从而能提高幼儿自身的道德评价能力,树立正义感。同时,幼儿在对故事正面人物的观察、模仿中,能逐渐学会明辨是非。

(二)幼儿故事对幼儿道德行为的影响

幼儿故事对幼儿道德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二是预防幼儿撒谎、攻击性等不良行为。

幼儿故事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幼儿在阅读故事的时候总是把自身的情感投射在故事中,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故事,和故事主人公一起经历喜怒哀乐:当故事主人公遭受困境时,幼儿会纠紧眉头;当主人公获得成功时,幼儿会乐得哈哈大笑。当幼儿与故事产生共鸣,对故事主人公的行为加以观察、模仿时,幼儿可以从中获得正确的道德观念。当幼儿把故事情感迁移到生活中时,幼儿会体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如合作、爱心、同情心等等。

幼儿在对故事人物的模仿中,受奖励的行为比受惩罚的行为更容易模仿,当幼儿故事主人公具备勇敢、聪明、诚实等优良品质时,他们更容易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同时,在榜样的模仿中,当榜样与自己越相似,被模仿的可能性越大。如《猜猜我有多爱你》是一只小兔子和兔子妈妈比爱的故事。当小兔子告诉兔子妈妈“我好爱你”时,兔子妈妈回答小兔子说:“我更爱你!”而小兔子希望自己的爱能胜过兔子妈妈。他想尽办法用各种动作、以及看得见的景物来表达自己

对兔子妈妈的爱。故事中的小兔子爱和别人比较,性格天真、可爱,这和幼儿的天性相吻合。幼儿在故事的阅读中,容易把自己的情感迁移到故事中去,和小兔子一起经历比爱的历程,一起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在故事的阅读中,幼儿以愉悦的心情感受到人类最伟大的亲情,这种情感体验会更长久。生活中,当幼儿对小兔子的行为加以模仿学习时,幼儿会把故事情感迁移到生活中,从而表现出对父母、对他人更多的关爱。

幼儿故事中受惩罚的行为对幼儿同样有教育意义。《长鼻子皮洛曹》的故事批评了撒谎的行为,故事中的皮洛曹只要撒谎鼻子就会长长。现实生活中,撒谎是幼儿较常见的一种行为,在故事的阅读中,当幼儿把自身的情感投射到故事中,幼儿会从故事中认识到自身的缺点,也会乐于改正自己的缺点。可以说,幼儿故事中反面人物形象对幼儿撒谎等不良行为起到很好的预防、警戒作用,当幼儿出现类似行为时,会感到内疚。

(三)幼儿故事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道德情感是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表现为倾慕或鄙弃、爱好或憎恶,以及信任、同情、快乐、痛苦等体验。道德情感以道德认识为基础,在道德实践中不断陶冶。道德情感一旦形成会积极影响人的道德行为。

幼儿在阅读故事时,将自己融入故事情节,跟故事主人公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悲伤、骄傲的惩罚、撒谎的内疚。幼儿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情感得到了丰富。如幼儿在阅读《长鼻子皮洛曹》的故事时,和故事主人公皮洛曹一起体验撒谎的内疚。这种情感体验能促使幼儿在生活中,在类似的情境中避免发生撒谎的行为。

综上所述,幼儿故事能推动幼儿的道德发展。幼儿通过对故事人物的观察、模仿逐渐学会明辨是非,充满正义感;在生活中会体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合作、分享,同时,攻击性行为和欺骗等不良行为也会减少;在意志品质上,幼儿通过对榜样的模仿也会更加坚强、勇敢、诚实。

反之,幼儿道德水平的发展越高,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会更深入,道德情感体验会更加丰富,会更深刻的受到故事情感的熏陶,从故事中获得更多的道德观念。

三、体验——幼儿故事情感回归幼儿生活

“我听了,就忘了;我看了,我就记得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道德学

习也是同样的道理,知道了还需要去做,只有做了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它。道德来自于生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道德学习最终也需要回归生活,幼儿在故事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故事人物的观察、模仿可以获得道德观念,建立是非观。但这种道德观念还需要回归幼儿生活,才能使幼儿真正做到道德上的知行一致。笔者认为,体验是实现道德回归生活的良好途径。

课堂可以是体验道德的场所。幼儿园的故事教学,以幼儿故事为载体,教师可以采取故事表演的形式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情感。故事表演中,幼儿分角色扮演故事人物,幼儿把自己的角色转化为故事中的某个人物,幼儿自己在故事中体验故事情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幼儿通过亲身经历获得了故事中相应的道德情感,幼儿对故事道德情感的理解也更具有真实性,更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体验故事不仅让幼儿故事回归到了幼儿生活,而且使幼儿更好的理解了道德情感。

幼儿在故事中获得的道德情感需要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进行体验。幼儿故事中的道德情感需要迁移到幼儿生活中来,让幼儿在类似的情境中,去体验故事情感,去模仿故事人物行为。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将故事中学习到的东西真正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才能真正的体现出合作、爱心、同情心等亲社会行为。如幼儿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故事时,感受到了故事中的亲情。但只有当幼儿将这种亲情迁移到生活中去,在和爸爸妈妈的交往中学习关心父母,在和同伴的交往中学习关爱他人,在和教师的交往中学习尊重他人,这种道德情感才真正转化为道德行为。当幼儿对故事情感的迁移越多,幼儿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也会越丰富,幼儿在学习类似题材的幼儿故事时,感受也会更深刻。

陶行知说过:“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的基础。”人格培养始于幼儿阶段,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潜移默化是幼儿阶段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途径。同时,幼儿在学习中获得的道德观念需要迁移到生活中,以体验的途径实现道德的知行一致。如果说道德教育缺乏体验,那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宗奎. 幼儿社会化[M].湖北少年幼儿出版社,1995.

2.汪筱华主编. 幼儿园德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刘晓东. 论童话的教育学意义[J].教育科学,2000年1期.

4.周小燕. 文化的传说:西南民间艺术与儿童社会化的对话[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2卷4期.

5.潘源琛. 学生个体道德社会化的主要制约因素[J].江西教育科研,1995年6期.

注释:

①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2.

作者简介:

覃丽(1982- ),女, 土家族,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幼儿园语言教育。 作者单位:广西幼儿师范学校

联系地址:广西南宁市民族大道77号广西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研室

邮编:530020

电话号码:[1**********]

个人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试析幼儿故事与幼儿道德社会化

覃 丽

(广西幼儿师范学校,南宁 530022)

[摘 要]: 幼儿故事与幼儿道德社会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幼儿故事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为幼儿的观察、模仿提供了素材,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幼儿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幼儿道德社会化水平越高,越能更好的理解故事。

[关键词]: 幼儿故事;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①。换言之,幼儿道德社会化的过程是幼儿通过社会互动接受社会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自己道德能力,从而在生活中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根据班图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大部分的道德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获得和改变的。幼儿故事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故事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丰满的人物性格可以为幼儿道德行为的观察和模仿提供榜样。同时,故事蕴涵的 “真、善、美”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一、幼儿故事中蕴涵着道德因素

幼儿故事来源于生活,它反映了人类普遍的道德情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幼儿故事想象力丰富,情节生动,主题鲜明。“真、善、美”在故事中得到了大力歌颂,“假、丑、恶”是故事批评的对象。如幼儿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爸爸》、《我妈妈》从幼儿的角度表达出人类最温馨的亲情,表达出父母对子女的挚爱。《我不想生气》《我不要妒忌》等幼儿故事贴近幼儿生活,反映了幼儿常见的情绪问题以及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习和他人和睦共处。《小红帽》通过小红帽勇斗大灰狼的过程,表现出小红帽的机智、勇敢,《丑小鸭》歌颂了在逆境中奋斗不息的品质。反之,《小猫钓鱼》、《龟兔赛跑》、《鹅大哥出门》、《皇帝的新装》、《狼来了》批评做事不专心、骄傲、虚伪、无知、撒谎等不良品质。而幼儿故事常见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反映了人类的道德观念。 ①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2.

幼儿故事蕴涵着丰富的道德因素,但它并非是对幼儿进行道德说教。幼儿故事中的道德因素具有隐蔽性,它蕴涵在故事情节中,通过故事人物的言行举止等体现出来。幼儿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在体验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能受到故事情感的熏陶,这种情感经历远比道德说教来得深刻,来得自然。

二、幼儿故事与幼儿道德社会化

幼儿故事与幼儿道德社会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幼儿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获得道德观念和相应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幼儿道德发展水平越高,越能更好的理解故事情感,从故事中获得更多的道德观念。

幼儿故事阅读对幼儿的道德发展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幼儿故事可以推动幼儿道德认知的发展

幼儿故事传递了善恶观,传递了社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长期的大量的优秀幼儿故事阅读能帮助幼儿从故事中获得道德观念,从而能提高幼儿自身的道德评价能力,树立正义感。同时,幼儿在对故事正面人物的观察、模仿中,能逐渐学会明辨是非。

(二)幼儿故事对幼儿道德行为的影响

幼儿故事对幼儿道德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二是预防幼儿撒谎、攻击性等不良行为。

幼儿故事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幼儿在阅读故事的时候总是把自身的情感投射在故事中,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故事,和故事主人公一起经历喜怒哀乐:当故事主人公遭受困境时,幼儿会纠紧眉头;当主人公获得成功时,幼儿会乐得哈哈大笑。当幼儿与故事产生共鸣,对故事主人公的行为加以观察、模仿时,幼儿可以从中获得正确的道德观念。当幼儿把故事情感迁移到生活中时,幼儿会体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如合作、爱心、同情心等等。

幼儿在对故事人物的模仿中,受奖励的行为比受惩罚的行为更容易模仿,当幼儿故事主人公具备勇敢、聪明、诚实等优良品质时,他们更容易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同时,在榜样的模仿中,当榜样与自己越相似,被模仿的可能性越大。如《猜猜我有多爱你》是一只小兔子和兔子妈妈比爱的故事。当小兔子告诉兔子妈妈“我好爱你”时,兔子妈妈回答小兔子说:“我更爱你!”而小兔子希望自己的爱能胜过兔子妈妈。他想尽办法用各种动作、以及看得见的景物来表达自己

对兔子妈妈的爱。故事中的小兔子爱和别人比较,性格天真、可爱,这和幼儿的天性相吻合。幼儿在故事的阅读中,容易把自己的情感迁移到故事中去,和小兔子一起经历比爱的历程,一起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在故事的阅读中,幼儿以愉悦的心情感受到人类最伟大的亲情,这种情感体验会更长久。生活中,当幼儿对小兔子的行为加以模仿学习时,幼儿会把故事情感迁移到生活中,从而表现出对父母、对他人更多的关爱。

幼儿故事中受惩罚的行为对幼儿同样有教育意义。《长鼻子皮洛曹》的故事批评了撒谎的行为,故事中的皮洛曹只要撒谎鼻子就会长长。现实生活中,撒谎是幼儿较常见的一种行为,在故事的阅读中,当幼儿把自身的情感投射到故事中,幼儿会从故事中认识到自身的缺点,也会乐于改正自己的缺点。可以说,幼儿故事中反面人物形象对幼儿撒谎等不良行为起到很好的预防、警戒作用,当幼儿出现类似行为时,会感到内疚。

(三)幼儿故事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道德情感是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表现为倾慕或鄙弃、爱好或憎恶,以及信任、同情、快乐、痛苦等体验。道德情感以道德认识为基础,在道德实践中不断陶冶。道德情感一旦形成会积极影响人的道德行为。

幼儿在阅读故事时,将自己融入故事情节,跟故事主人公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悲伤、骄傲的惩罚、撒谎的内疚。幼儿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情感得到了丰富。如幼儿在阅读《长鼻子皮洛曹》的故事时,和故事主人公皮洛曹一起体验撒谎的内疚。这种情感体验能促使幼儿在生活中,在类似的情境中避免发生撒谎的行为。

综上所述,幼儿故事能推动幼儿的道德发展。幼儿通过对故事人物的观察、模仿逐渐学会明辨是非,充满正义感;在生活中会体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合作、分享,同时,攻击性行为和欺骗等不良行为也会减少;在意志品质上,幼儿通过对榜样的模仿也会更加坚强、勇敢、诚实。

反之,幼儿道德水平的发展越高,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会更深入,道德情感体验会更加丰富,会更深刻的受到故事情感的熏陶,从故事中获得更多的道德观念。

三、体验——幼儿故事情感回归幼儿生活

“我听了,就忘了;我看了,我就记得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道德学

习也是同样的道理,知道了还需要去做,只有做了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它。道德来自于生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道德学习最终也需要回归生活,幼儿在故事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故事人物的观察、模仿可以获得道德观念,建立是非观。但这种道德观念还需要回归幼儿生活,才能使幼儿真正做到道德上的知行一致。笔者认为,体验是实现道德回归生活的良好途径。

课堂可以是体验道德的场所。幼儿园的故事教学,以幼儿故事为载体,教师可以采取故事表演的形式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情感。故事表演中,幼儿分角色扮演故事人物,幼儿把自己的角色转化为故事中的某个人物,幼儿自己在故事中体验故事情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幼儿通过亲身经历获得了故事中相应的道德情感,幼儿对故事道德情感的理解也更具有真实性,更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体验故事不仅让幼儿故事回归到了幼儿生活,而且使幼儿更好的理解了道德情感。

幼儿在故事中获得的道德情感需要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进行体验。幼儿故事中的道德情感需要迁移到幼儿生活中来,让幼儿在类似的情境中,去体验故事情感,去模仿故事人物行为。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将故事中学习到的东西真正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才能真正的体现出合作、爱心、同情心等亲社会行为。如幼儿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故事时,感受到了故事中的亲情。但只有当幼儿将这种亲情迁移到生活中去,在和爸爸妈妈的交往中学习关心父母,在和同伴的交往中学习关爱他人,在和教师的交往中学习尊重他人,这种道德情感才真正转化为道德行为。当幼儿对故事情感的迁移越多,幼儿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也会越丰富,幼儿在学习类似题材的幼儿故事时,感受也会更深刻。

陶行知说过:“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的基础。”人格培养始于幼儿阶段,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潜移默化是幼儿阶段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途径。同时,幼儿在学习中获得的道德观念需要迁移到生活中,以体验的途径实现道德的知行一致。如果说道德教育缺乏体验,那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宗奎. 幼儿社会化[M].湖北少年幼儿出版社,1995.

2.汪筱华主编. 幼儿园德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刘晓东. 论童话的教育学意义[J].教育科学,2000年1期.

4.周小燕. 文化的传说:西南民间艺术与儿童社会化的对话[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2卷4期.

5.潘源琛. 学生个体道德社会化的主要制约因素[J].江西教育科研,1995年6期.

注释:

①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2.

作者简介:

覃丽(1982- ),女, 土家族,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幼儿园语言教育。 作者单位:广西幼儿师范学校

联系地址:广西南宁市民族大道77号广西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研室

邮编:530020

电话号码:[1**********]

个人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 试析体育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 试析体育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折柳中心幼儿园 汤丽飞 [摘要]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令人担忧.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学生肥胖人数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比 ...查看


  • [试析品德发展理论研究的嬗变]
  • 试析品德发展理论研究的嬗变 刘 晔 (四川音乐学院基础部,成都,610025) 摘 要 "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一直是教育者梦寐以求的 理想.他们就"品德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异彩纷 呈的理论流 ...查看


  • 幼儿园环境布置图片:试析幼儿园环境的创设
  • 马克思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可以说,人是环境的产物.特别是对以实际操作活动和直接经验为心理发展基础可塑性强的幼儿来说,受环境的影响更大,环境对其身心发展起着交互作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根本途径,幼儿是在 ...查看


  • 学前教育试题
  • 全国2009年7月自考学前教育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我国古代第一个专门教育太子的教育文件是( ) A. <世子法> C. <贾子新书> B. <西汉会要> ...查看


  • 试析幼儿教师对工作不满意的六大心理表现
  • 试析幼儿教师对工作不满意的六大心理表现 论文摘要:教师"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它是教师对其工作与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笔者由于工作关系,在与幼儿教师的长期接触和交 ...查看


  • 试析新时代青少年的礼仪修养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试析新时代青少年的礼仪修养 作者:李天兰 来源:<教育教学参考>2013年第04期 [摘要]通过文明礼仪教育,让青少年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 ...查看


  • 试析马克_吐温小说的艺术风格(三稿)(1)
  • 试析马克·吐温小说的艺术风格 [摘要]:马克"吐温的作品富有鲜明的美国特色,采取幽默.戏谑乃至荒诞的手法,塑造了众多的形象.由于他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弊端和罪行做了辛酸的嘲讽和抨击,因而堪称"黑色幽默". [关键 ...查看


  • 浙大远程教育外国文学(1)作业答案
  • <外国文学>作业 第一章 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1.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人民留给后世的一份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遗产.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低下,但是人们又力图去认识自然.解释自然.征服自然,于是只能借助于想象来 ...查看


  • 儿童发展心理学
  •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1.第1题 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是( )C.青春期 2.第2题 按照艾里克森的观点,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 )C.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3.第3题 以下不属于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