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远程教育外国文学(1)作业答案

《外国文学》作业

第一章 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1、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人民留给后世的一份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遗产。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低下,但是人们又力图去认识自然、解释自然、征服自然,于是只能借助于想象来达到这样的目的,这就产生了神话。希腊神话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希腊神话的特点高度人格化,人神同形同性。希腊神话的价值是无可比拟的,它不仅对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对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古典时期”

“古典时期”——古希腊文学的一个阶段,是指公元前8—5世纪,也就是欧洲奴隶制全盛时期,其间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希腊戏剧和文艺理论。抒情诗的主要内容歌咏爱情和美酒,或赞美神、运动会上的优胜者和政治领袖。萨福是古希腊著名的女诗人,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多为人与命运的冲突,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是古希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古希腊喜剧大半是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著名的喜剧作家是阿里斯托芬。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艺理论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3、《诗学》

《诗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里面阐述了作者的文艺观。《诗学》首先阐述了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他发扬了古希腊传统的“模仿说”,认为现实世界是文艺的蓝本,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其次,他提出诗的真实不同于历史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诗是虚构,在虚构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而抛弃偶然性,所以诗或艺术的真实可以高于生活的真实。此外,他还提出文艺的社会功能是陶冶情感。他在论悲剧时,强调动作的整一,并指出悲剧的时间不应无限制地延续。总的说来,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点是符合现实主义的。他的《诗学》为西方的文艺理论奠定了基础。

4、新喜剧

新喜剧——古希腊文学“希腊化时期”出现的戏剧形式。它不谈政治,通过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风俗,强调情节的曲折和风俗的雅致,剧

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人物类型,如食客、兵士、艺妓和家奴等。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是米南德。

5、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古罗马文学的一个阶段,是指公元前1—公元1世纪,也就是共和国末期和奥古斯都统治时期。这一时期罗马文学达到了最高峰,主要成就是诗歌和散文(演讲)。杰出的代表是三大诗人: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其中,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模仿了荷马史诗,但其风格严肃而哀婉,音韵严谨,语言简练,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成就,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6、《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相传是公元前九至八世纪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在小亚细亚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编成的,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欧洲文学史中最早的重要作品。史诗反映了古希腊氏族公社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历史社会生活,歌颂了古希腊人民理想的英雄,如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奥德修等。史诗还表现出古希腊人热爱现世生活、肯定人的力量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史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也很高,出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最基本的创作方法的因素,史诗的结构巧妙完整。荷马史诗在素材、思想内容、艺术方面对后世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7、希腊悲剧

希腊悲剧——古希腊戏剧的一种,是在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度形成时产生的,起源于“酒神颂”,逐渐扩大到神话和英雄传说的范围。希腊悲剧的主题是人和命运的冲突。代表作家有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和欧里庇得斯(《美狄亚》)。希腊悲剧虽多取材于希腊神话,但它密切地反映当时的现实,具有强烈的倾向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8、希腊喜剧

希腊喜剧——希腊喜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希腊喜剧大半是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往往取材于现实生活,情节是虚构的,人物多是普通人,语言接近日常用语。主要作家是阿里斯托芬,被黑格尔称为“喜剧之父”。其作品反映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危机时期的社会生活。作品涉及到广泛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哲学、文艺等,但主要是写战争与和平问题。《阿卡奈人》是他的反内战的代表作,具有强烈的政治讽刺性。

简述题(答题要点):

1、希腊神话的内容和特征。

(一)神话的起源

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人民留给后世的一份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遗产。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不可能科学地解释自然,只能借助于想象来达到这样的目的。这就产生了神话。

(二)神话的内容

希腊神话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

神的故事主要包括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天上的改朝换代、人类的起源和神的日常活动的故事。

(三)神话的特点

希腊神话的特点是高度人格化,人神同形同性。

2、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思想内容

首先,荷马史诗反映了古希腊氏族公社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历史社会生活。 其次,史诗热情歌颂了英雄们的勇敢、智慧、刚毅、顽强和崇高的荣誉感、责任感,如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奥德修等人物。

再次,荷马史诗中已经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一是热爱现世生活。二是肯定人的力量。三是歌颂了劳动。

(二)艺术成就

史诗中已出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最基本的创作方法的因素。

史诗结构巧妙完整。作品没有从头至尾叙述十年的战争。而是采用高度集中概括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一个事情、一段时间上。

3、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和人本思想。

希腊悲剧大多描写人与命运的冲突。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在他们的悲剧创作中都提出了人与命运的冲突问题,人与命运的冲突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得到了不同的解释。

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第一个悲剧诗人,被文学史家称为“悲剧之父”,他的作品反映了雅典民主制形成时期的社会生活,悲剧中处处流露出民主精神。他认为命运是不可战胜的,人和神在它面前都无能为力。(重要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勒斯的创作反映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繁荣时期的社会生活,也标志着古代希腊悲剧已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他反映了较为进步的命运观,他虽然认为命运不可摆脱,但他强调人必须尽力与命运斗争。(代表作《俄狄浦斯王》)

欧里庇得斯与索福克勒斯生活在同一时期,但他的创作反映了雅典政治危机时的思想意识。他被称为“剧场里的哲学家”。欧里庇得斯认为人的命运不是受神的支配,而是取决于人自己的行为。他主张人积极与命运作斗争,争取摆脱它,并且认为人是可以战胜命运的。(代表作《美狄亚》)

总之,希腊悲剧绝大部分取材于希腊神话,但它密切地反映当时的现实,具有强烈的倾向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名词解释:

1、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骑士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它是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世俗封建主文学的主要成就,法国的骑士文学最兴盛。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是写骑士的冒险故事、骑士与贵妇人之间的爱情故事。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有骑士抒情诗(《破晓歌》)和骑士叙事诗(《特里斯丹和伊瑟》)。骑士文学表现出反禁欲主义、反封建婚姻礼教、肯定现实生活的积极因素。在艺术方面,骑士抒情诗注意心理描写,诗律新颖多样,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抒情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骑士叙事诗注意人物刻划、心理描写以及结构形式,具备了近代长篇小说的规模,对后来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2、城市文学

城市文学——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出现导致了城市文学的产生。城市文学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它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讽刺,主要形式是韵文故事、讽刺叙事诗、寓言诗、笑剧。法国为最发达,代表作品有《列那狐传奇》等。

3、《罗兰之歌》

《罗兰之歌》——《罗兰之歌》是中世纪法国的英雄史诗的代表作,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是这部史诗的基本主题,罗兰的形象体现了这一主题。他忠君爱国,当敌人重兵袭击他的后卫部队时,为了“可爱的法兰西,为了忠于查理大帝,他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史诗反映了人民要求法兰西统一,建立一个封建等级制的君主专制王国的愿望。

4、《列那狐的故事》

《列那狐的故事》——《列那狐的故事》是中世纪城市文学代表作。作品假托动物世界的故事,实际上表现的是人类的社会。列那狐对伊桑格兰狼的斗争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列那狐的形象体现了市民阶级的双重性:一方面它和狮王、狼那样的大权贵进行斗争,表现了市民阶级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思想;另一方面它也欺凌残害弱小者,表现了市民上层与下层之间的矛盾。

5、《神曲》

《神曲》——中世纪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所作。诗人政治上的挫折激发了《神曲》的创作。长诗记述了但丁自己的一次“神游”,构成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曲。作品广泛地反映现实,给中古文化以艺术性的总结,同时折射出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神曲》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方面都反映出但丁世界观上的矛盾,正如恩格斯所言,“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论述题(答题要点):

试述《神曲》的两重性。

1、试述《神曲》的两重性。

《神曲》包括《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极复杂的诗歌,全书的情节充满了寓意,但是作品的主题思想是相当明确的:在新旧交替时代,个人和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

《神曲》中反映出但丁世界观上的矛盾。在政治上,但丁渴望祖国能实现正义与和平,但又把希望寄托在纯粹中古的政治力量,神圣罗马皇帝身上。在哲学观点上,他通过维吉尔的话肯定理性的局限。然而,又通过尤利西斯的话,认为人类“生来不是为了象兽一般活着,而是为了追求美德和知识。”这是人文主义思想。在生活态度上,他一面把现世生活看成是来世永生的准备,把代表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圣者放在最高的天上;但另一方面,诗中主要还是表现了他对现世生活的兴趣。在对待诗中人物的态度上,他一方面根据教会的道德标准,把保罗和弗兰齐斯嘉作为犯淫乱罪的人放在地狱里,但同时又对他们的命运极度同情。维吉尔作为异教徒,被放在地狱外围“悬狱”里,不能升天国,可是但丁把他选为游历地狱和炼狱的向导,对他怀有无限的尊敬和热爱。凡此种种矛盾,都是但丁作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个诗人的矛盾。

在艺术方法上,《神曲》具备了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色,又表现出近代文学的新的艺术特色。

《神曲》采用了中古文学常用的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书充满了象征和寓意。《神曲》的艺术结构严密,全诗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各篇长短大致相等。所有这些匀称的结构是建立在中古关于数字的神秘意义和象征性的概念上,并不是从作品本身的内在必要性产生的。

然而,《神曲》对于地狱、炼狱、天国的描写不象中古一般文学作品那样模糊混乱,而是构思明确、想象丰富。另外,《神曲》是用意大利民族语言撰写的,这打破了正统的用拉丁文写作的惯例,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文学用语问题和促进意大利民族语的统一起过很大的作用。因此,但丁成了意大利第一个民族诗人。而这一点也是近代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名词解释:

1、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欧洲许多国家中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时期,古希腊罗马文化重新受到重视,因而有“文艺复兴”之名。但是“文艺复兴”不是古代文化简单的复兴,而是标志了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文艺复兴运动最重要的成就是世界的发现、人的发现。

2、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就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这个名词起源于十五世纪兴办的“人文学科”。它的思想核心是“人性”。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反对神权;解放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宣扬仁爱、平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3、“框形结构”

“框形结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运用框形结构(又称封闭式结构),把一百个故事镶嵌在一起,小说的开头有一个用以串联故事、安排情节的楔子:叙述三男七女十个青年相约逃出城外,他们决定举办故事会,每人每天讲述一个故事,先后讲了十天,累计故事一百个,故名《十日谈》。每天讲的十个故事也有一个中心,彼此衔接,脉络清晰。

4、七星诗社

七星诗社——法国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团体,由七人组成。主要贡献在于对法国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上。杜·贝雷起草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是他们的宣言书,龙沙是七星诗社的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代表作为《致埃莱娜十四行诗》。

5、《巨人传》

《巨人传》――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家拉伯雷的重要作品,共五部的长篇小说。小说歌颂了新兴资产阶级“巨人”般的力量,卡冈都亚、庞大固埃、若望修士和巴汝奇等几个主要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的巨人思想。作品还对法国的黑暗现实进行了大胆而深刻的揭露,表达了作者人文主义的理想,“畅饮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巨人传》在艺术上的重要特色在于吸取和发展了民间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

6、流浪汉小说

流浪汉小说——流浪汉小说是十六世纪中叶的西班牙产生的一种新型小说。这类小说一般采用自传体的形式,以主人公的流浪为线索,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人物性格比较突出,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交织在一起,已初具近代小说的规模,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成分。它对以后欧洲小说的发展,特别是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方法,有过深远的影响。西班牙最早、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创作的《小癞子》

7、《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重要作家塞万提斯创作的著名小说。作品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成功地塑造了堂吉诃德的形象。堂吉诃德是一个矛盾复杂的人物,作者刻画了他的可笑、可悲、可爱的性格。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典型。《堂吉诃德》标志着欧洲长篇小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8、“大学才子派”

“大学才子派”——“大学才子派”指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和较高的艺术素养的青年剧作家。他们的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为莎士比亚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主要成员有约翰·李利、托马斯·基德、罗伯特·格林和克里斯托弗·马洛,其中以马洛的成就最大,《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其杰作。

9、“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是一种格律比较严谨的诗体,Somet音译“商籁体”,它起源于文艺复兴初期,为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首创,十六世纪传入英国,曾盛行

一时。英国十四行诗有多种变体,大致可分为三类:彼特拉克体(又称意大利体),十四行诗按四、四、三、三编排,押韵方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斯宾塞体,每节九行,前八行十个音节,第九行十二个音节,按ababbcbcc押韵;莎士比亚体,按四、四、四、二编排,每行十个音节,为五音步抑扬格,按ababcdcdefefgg押韵,最后两行往往带有警句性质,总结全诗。

10、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福斯塔夫式的背景——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中的喜剧形象。他是一个封建制度崩溃时期的破落骑士,有着怯懦、吹牛、邪恶,但不乏机智幽默的特征。剧本以福斯塔夫其人其事为中心,构成了一个广阔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即恩格斯所说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从福斯塔夫身上,莎士比亚不仅揭露了贵族阶级腐朽没落的道德面貌,同时也展现了资产阶级兴起时期的社会图画。

11、“四大悲剧”

“四大悲剧”――是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主要成就。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哈姆雷特》,其他三部是《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哈姆雷特的形象已成为世界文学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奥赛罗》是一出人文主义理想幻灭的悲剧。《李尔王》表现了金钱权威和人文主义者向往的真正的爱、真诚、理性和社会正义之间的冲突。《麦克白》揭发了险恶的野心,宣扬仁爱的思想。因此。悲剧主要写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和理想的破灭,描写主人公的外在斗争和内在矛盾。这表明莎士比亚开始意识到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不可调和性。

论述题(答题要点):

1、《堂·吉诃德》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

《堂·吉诃德》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品。塞万提斯最初创作这部小说的意图是讽刺骑士小说,但作品的意义大大超出了这一意图,而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以至欧洲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小说的现实主义成就首先在于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西班牙广阔的社会现实,生动地描写了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的人物及其生活遭遇,触及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风俗等方面,构成一幅完整的社会画卷。

小说的现实主义成就还在于成功地塑造了堂吉诃德的形象。堂吉诃德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典型。他是一个矛盾复杂的人物形象。

作者既写出他的可笑,又写出他的可悲和可爱。可笑的是他脱离实际,迂阔顽固,以幻想代替现实;可爱的是品德善良,精神崇高;可悲的是一片至诚为人们造福,但不为人们所理解,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堂吉诃德的形象,既反映了塞万提斯的人文主义理想,又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西班牙现实的矛盾。

2、试析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这是一出根据中世纪的宫廷复仇故事改写的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其悲剧根源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作为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具有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

然而,现实中发生的一系列变故使他的理想遭到幻灭,父死母嫁、鬼魂道出阴谋,叔父是弑君篡位的魔鬼,同时又是乱伦的奸贼。这使他从原来理想的境界跌入现实的万丈深渊。

“现实和理想的不相适应”造成了他的忧郁,“审慎的思辨”导致了他的行动的延宕。

尽管哈姆雷特看到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并且认为自己有责任改变这种状况,但他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思考多于行动。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表现了哈姆雷特的困惑,反映了哈姆雷特的内心斗争。

哈姆雷特的悲剧根源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剧中形成尖锐冲突的两种社会力量悬殊。强大的恶势力把哈姆雷特王子的人文主义大厦击得粉碎,使他要实现重整乾坤的历史任务成为不可能。

从这个意义上说,哈姆雷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名词解释:

1、巴罗克文学

巴罗克文学——巴洛克特指17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过分雕琢的华丽的建筑风格,后影响到音乐、文学等领域。“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语,原为“奇崛”的意思,用来形容一种不规则的珍珠。巴洛克文学在意大利的代表是马里诺,西班牙的代表是贡戈拉和卡尔德隆。巴洛克文学在内容上多写有神秘色彩的生、死、哀怨等。艺术上刻意雕琢,追求怪异,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因此,人们又把它称为夸饰主义。

2、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欧洲最主要的文艺思潮,最先出现于法国,随后影响到欧洲其它各国,它延续了200多年之久。古典主义文学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都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因而有“古典主义”的名称。其特征是,政治上拥护王权,思想上崇尚理性,艺术上模仿古代,重视格律。古典主义的悲剧作家主要有高乃依(《熙德》)和让·拉辛(《安德洛玛刻》),古典主义喜剧大师是莫里哀,代表作是《伪君子》。

3、“三一律”

“三一律”——所谓“三一律”,即要求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三者的严格统一。一出戏的情节只能服从同一个主题,剧情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在一天之内完成。古典主义者声称“三一律”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其实,亚里士多德只提到过动作或情节要一致,并未讲到时间、地点的统一问题。

4、《失乐园》

《失乐园》——十七世纪英国最主要的诗人弥尔顿的代表作。长诗约一万行,分十二卷,取材于《圣经》。故事分为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亚当、夏娃犯禁令,偷尝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另一条线索是撒旦反抗天神的故事。长诗通篇贯穿了诗人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思。《失乐园》的艺术特色在于雄浑宏伟的风格。

5、《伪君子》

《伪君子》——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莫里哀的代表作,是五幕诗体喜剧。作品通过对伪君子答丢夫的揭露和鞭挞,矛头直指教会,批判了宗教伪善的欺骗性与危害性。作品按照古典主义原则创作,结构精巧,情节生动,在吸取各种戏剧手法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风格的近代喜剧。

简述题(答题要点):

1、试析达丢夫形象。

2、《伪君子》的艺术成就。

1、试析达丢夫形象。

《伪君子》的中心人物是达丢夫。他是17世纪法国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化身,是一个假虔徒、伪君子的典型。莫里哀集中笔力,通过答丢夫言行表里的矛盾,逐层剥析这个伪善者的本质。

首先,通过前三幕的冲突,作者揭示出达丢夫不是什么苦行僧,而是一个贪食、贪财、贪色之徒。

其次,作者进一步撕破他伪善的画皮,暴露其狡黠、奸刁的特性。 最后,作者揭露了达丢夫伪善的危害性。

2、《伪君子》的艺术成就。

《伪君子》根据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创作。结构精巧,情节生动。吸取了各种戏剧手法。

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名词解释:

1、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具有全欧性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在启蒙运动中,启蒙学家以先进的观点教育民众,宣传资产阶级思想,为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因而有“启蒙”之名。

2、哲理小说

哲理小说——哲理小说是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它以强烈的政论性、哲理性和逻辑性而著称,非常适合于体现时代精神。作家在作品中,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不要求对具体环境和生活细节作真实的描绘,而是用书信体、对话录、游记等形式,直接表达作家关于政治、哲学、宗教、法律等问题的启蒙观点。如孟德斯鸠的《波斯人的信札》,伏尔泰的《老实人》、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等。

3、正剧

正剧——正剧又称市民悲剧或严肃戏剧,由法国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莱辛创立。这种戏剧主张打破悲剧和喜剧体裁的严格界限,表现市民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为戏剧的主人公,放弃古典主义戏剧传统的韵文,改用散文。如狄德罗的《私生子》、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姻》等。

4、感伤主义文学

感伤主义文学——十八世纪后半期,欧洲产生了感伤主义文学流派,其发源地是英国。感伤主义代表作家是劳伦斯·斯泰恩,感伤主义因他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感伤主义的特点是面向感情,以感情为生活的最高原则。感伤主义在哥尔斯密斯的小说《威克菲尔牧师传》以及“墓园诗派”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感伤主义文学对德国、俄国等都产生影响,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有直接的影响。

5、“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派”指法国的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因《百科全书》的出版而得名。法国大多数启蒙作家和文化名流都参加了编写工作。狄德罗、伏尔泰、卢梭都曾为百科全书撰写了条目。狄德罗担任主编。《百科全书》的全称是《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共三十七卷,编

撰历时二十年,它是知识宝库,也是宣传启蒙思想的有力武器。

6、《新爱洛伊丝》

《新爱洛伊丝》——法国激进的启蒙作家卢梭所作的书信体小说。作品通过描写贵族小姐尤丽与平民家庭教师圣·普乐之间的爱情悲剧,提出了以真实自然的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理想,批判了封建等级制度。作品重视感情的描写,并有许多情景交融的篇章,表现了强烈的个性解放精神。

7、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文学运动,即狂飙突进运动。这是由当时作家克令格尔的同名剧本而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派作家的特点:一是强调文学的民族性;二是崇尚感情,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三是拥护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狂飙突进运动时期产生过许多诗人和作家。赫尔德尔被称为狂飙突进运动纲领的制订者。青年歌德和席勒是最杰出的作家,代表作品是代表作品是席勒的《强盗》和《阴谋与爱情》、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8、《阴谋和爱情》

、《阴谋和爱情》——十八世纪德国伟大文学家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市民悲剧。作品通过贵族青年斐迪南与平民之女露易丝的爱情悲剧,写出了平民与特权贵族的矛盾冲突,被称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

9、“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文学达到顶峰。德国古典主义在政治上反对法国大革命的激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陶冶性情,培养完整和谐的个性。他们在古希腊艺术中看到了一种纯朴、宁静、和谐的美的理想,因此,他们强调向古典文艺学习。在艺术上主张以古希腊艺术为典范,把“高贵的单纯、宁静的伟大”视为最高理想,追求庄严肃穆、完整和谐,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

10《浮士德》

《浮士德》——十八世纪德国伟大文学家歌德的代表作。诗剧描述浮士德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悲剧: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通过浮士德一生的追求,歌德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期西欧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人士不断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热爱生活的过程,描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浮士德和靡菲斯特形象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诗剧在艺术上的特点是写实和幻相结合,用辩证和矛盾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诗体风格多样,大量运用象征比喻手法。

论述题(答题要点):

1、试论浮士德形象的哲学意义。

2、浮士德和靡菲斯特的辩证关系。

1、试论浮士德形象的(哲学)意义

《浮士德》描述浮士德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悲剧: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通过浮士德一生的追求,歌德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期西欧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人士不断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热爱生活的过程,描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浮士德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浮士德在寻求真理和人生意义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断追求、勇于实践、自强不息的精神。浮士德的性格充满矛盾。他曾经解剖自己的内心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想同另一个分离!”浮士德既有崇高向善的一面,又有卑俗驰糜的一面。但以前者为主导。因此,他能够不断克服弱点,实现自己的追求。浮士德身上的“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与外界的矛盾,体现了歌德的辩证法思想,也揭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同时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

2、浮士德和靡菲斯特的辩证关系。

一、浮士德形象

浮士德在寻求真理和人生意义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断追求、勇于实践、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精神内涵集中表现了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浮士德的性格充满矛盾。浮士德既有崇高向善的一面,又有卑俗驰糜的一面。但以前者为主导。浮士德身上的“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与外界的矛盾,体现了歌德的辩证法思想,也揭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同时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

二、靡菲斯特形象

靡菲斯特是同浮士德对立的反面人物,代表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阶级中的另一种类型,他对生活采取的是玩世不恭的虚无主义态度。

三、浮士德和靡非斯特的辩证关系

浮士德和靡非斯特这两个形象的塑造和安排体现出深刻的哲学意义。一方面,靡非斯特代表恶、虚无的“否定精神”,随时把浮士德引向堕落。浮士德卑俗的一面使他常为靡菲斯特所诱惑,但向善的主导面又决定他终能战胜诱惑,走向新的境界。因此,靡非斯特主观作恶,客观造善,是对浮士德形象的补充。

另一方面,浮士德也需要魔鬼作为不断刺激而推动的力量,来向前发展。因此,靡非斯特在浮士德人生探索的过程中,客观上起着推动的作用,使他永远不会陷于怠惰疲塌的状态。整部《浮士德》贯穿了辩证法思想。

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名词解释:

1、“耶拿派”

“耶拿派”——德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等。他们以耶拿为活动中心,故称“耶拿派”。施莱格尔兄弟是该流派的理论家,在其创办的《雅典娜神殿》中首次提出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系统阐述了其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强调文学创作自由,提倡个性解放,追求宗教的神秘感和象征感。

2、“海德堡派”

“海德堡派”——1805年以后,又有一批新的浪漫主义作家和学者先后聚集在海德堡,创办刊物,形成“海德堡派”。中心人物是阿尔尼姆和布仑塔诺等,他们着重搜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阿尔尼姆和布仑塔诺合编的《儿童的神奇号角》,以及格林兄弟编纂《儿童与家庭童话》,都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贡献。

3、《抒情歌谣集·序》

《抒情歌谣集·序》——《抒情歌谣集》是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于1789年共同出版的诗集。1800年再版时,华兹华斯写了序言,在序言中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序言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4、“湖畔派”

“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主要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湖畔派”诗人厌恶资本主义城市文明,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湖区从事诗歌创作,因此被称为“湖畔派”。他们致力于描写远离现实斗争的题材,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诅咒城市文明。代表作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为该诗集再版时写的序言,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5、“拜伦式的英雄”

“拜伦式英雄”——在《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以后,拜伦写了一系列长

篇叙事诗,如《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和《巴里西娜》,这些作品都以东欧、西亚为背景,又称为“东方叙事诗”。这些叙事诗中的主人公被称作“拜伦式英雄”。他们蔑视“文明”社会,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的、无政府主义的反叛精神;主人公往往为个人自由、爱情幸福而奋斗;他们傲视独立,行踪诡秘,奋斗没有明确的前景;最后遭到失败或死亡。

6、超验主义

超验主义——超验主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先表现为宗教、哲学思想中的改革,后扩展到文学领域。超验主义者为了摒弃加尔文教派“以神为中心”的思想,吸取康德先验论和欧洲浪漫主义理论家的思想材料,提出人凭直觉认识真理,因而在一定范围内人就是上帝。由于超验主义强调主观能动性,为热情奔放、抒发个性的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基础。超验主义思想运动在文学史上也有“美国的文艺复兴”之称。

7、“美丑对照原则”

“美丑对照原则”――雨果在《序言》中提出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其要点是:自然中的万物并非都屈从人的意志而都是崇高优美的,它们处于一种复合的状态中,“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因此,艺术无权把两者割裂开来,应该同时加以表现,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采取艺术的夸张手法,达到对美的肯定。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对古典主义的否定,《序言》成为浪漫主义的重要宣言。

8、“《欧那尼》之战”

“《欧那尼》之战”——1830年雨果创作了剧本《欧那尼》。剧本写的是十六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这个剧本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看出作者与古典主义戏剧分庭抗礼的意图。它打破了古典主义悲喜剧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是雨果对照原则的一次典型的实践和运用。它的上演引起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激烈论争,最后浪漫主义战胜了古典主义。文学史上称这次论战为“欧那尼之战”。

9、“自由体”诗

“自由诗体”——惠特曼创造了后来被称为“自由体”的诗歌形式。这种被人们比做“波涛滚滚”的自由体,大量采用重叠句、平行句和夸张的形象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雄辩的说服力。这种“自由体”对二十世纪欧美以及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也起过影响。

简述题(答题要点):

1、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2、《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西方文学的主潮。浪漫主义的一个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即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浪漫主义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大自然的歌颂。他们在作品中着力描绘大自然的景色,注重人与自然的诗意的统一。

浪漫主义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将中世纪宗法社会理想化。

浪漫主义喜欢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2、《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1812,1816,1818)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一共分四章。长诗主要是通过青年贵族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游历反映了拜伦自己在旅途中的见闻,反映了欧洲十九世纪初叶的重大历史事件。

第一章开始,贵族青年恰尔德·哈洛尔德已经厌倦了生活,感到苦闷和孤独,他离开英国,作为一个“忧愁的流浪者”前往欧洲大陆旅行。在西班牙的见闻是

第一章的中心,基本内容是赞扬西班牙人民的反侵略战争。第二章写哈洛尔德来到当时在土耳其铁蹄下的希腊,基本抒情主题是诗人悲叹在土耳其统治奴役下的希腊的悲惨命运。长诗第三章写诗人在比利时和瑞士的观感。基本内容是拜伦对欧洲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思考与评判。第四章的主题集中在意大利,诗人试图用意大利古代的光荣,启发当今在奥地利统治下的人民对屈辱的悲惨命运进行反抗。

长诗的基调是热爱自由,向往民主,敢于揭露,号召斗争。长诗以哈洛尔德来串联长诗的情节线索,用抒情主人公构成诗人主观感情的内在脉络。哈洛尔德与抒情主人公相辅相成,互相衬托,体现了诗人思想感情的整体。这也是长诗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另外,长诗结合了叙事和抒情两者之长,诗人不断地在叙事过程中插入向读者直抒胸臆的诗句,加强了长诗的艺术感染力。

论述题(答题要点):

1、以《巴黎圣母院》为例,谈谈雨果的美丑对照法则及其运用

2、试述《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以《巴黎圣母院》为例,谈谈雨果的美丑对照法则及其运用。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成就,主要是多层次地运用了“美丑对照法则”,其中包括人物对比、情节对比、场景对比

等。

在塑造人物方面,既有外貌美丑的对照,也有内心善恶的对照。如爱斯美拉达和伽西莫多外貌的对比,克洛德和伽西莫多内心的对比。作者在刻画人物时还运用了人物自身、人物关系的对比手法。如克洛德副主教外表道貌岸然,内心毒似蛇蝎;卡西莫多的外貌丑和心灵美的对比等,都是人物自身的对比。

在情节描写方面,雨果也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他不仅描绘了路易十一统治的黑暗王朝,而且用浪漫主义手法虚构了一个“奇迹王朝”。通过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种审问,两个绞架,两种命运的对比,突出了作品的反封建主题。

在场景安排方面也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冷落的宗教节和狂欢的愚人节的鲜明对照。

总之,《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具有浓重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它通过多层次的对比、离奇的情节、奇特的想像和夸张的人物,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有力地突出了反封建反教会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同情和赞扬下层人民的人道主义思想。

2、《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1862)是雨果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分五部,以冉阿让一生的经历贯穿全书。小说主要通过冉阿让、芳汀、珂赛特三个人物的不同遭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和法律。他们的命运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失业、卖淫和儿童的流离失所。

冉阿让本来是一个善良淳朴、热爱劳动的工人,但失业和家庭负担逼迫他偷了一块面包,结果是十九年苦役。同样,雨果笔下的芳汀原来也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但受人欺骗有了私生子,结果被工厂开除。为了女儿活命,不得已把自己美丽的头发和一对洁白的门牙出卖。仍然走投无路,最后被迫沦为娼妓。小珂赛特的悲惨处境更令人同情。雨果在指出不幸者的总的原因是现代社会的“文明”后,着重表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律对劳苦人民的迫害。在小说中集中体现法律的冷酷和残暴的人物形象是沙威。

雨果在小说中不仅提出了社会问题,还提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即宣扬以“仁爱”、“慈善”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中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这两个理想化的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主张。

第七章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名词解释:

1、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十九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潮是现实主义。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巩固时期的产物。其基本特征是广阔地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着力暴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的罪恶;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十九世纪后期法国著名作家左拉倡导,其理论要点:一是真实性,主张实录而非运用典型化原则描写现实生活;二是客观性,主张作家应当超越道德和政治,对社会采取纯客观的态度;三是科学性,注重人的生理遗传,用生理学、遗传学的观点去解释人的思想行动。

3、“威塞克斯小说”

“威塞克斯小说”——即哈代的“性格和环境小说”。这类小说都是以他的故乡多塞特郡,即小说中的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的,所以又统称为“威塞克斯小说”。这些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经济入侵农村后小农破产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使人窒息的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的虚伪性。主要作品有《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等。

4、《德伯家的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英国十九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家哈代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农村姑娘苔丝的悲惨遭遇,描写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侵入农村后,农村小农经济纷纷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痛苦过程。作品还对资产阶级的道德偏见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当时的宗教信仰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哈代十分同情苔丝的悲惨遭遇,他给小说加了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明确表示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抗议。

5、“自然派”

“自然派”——即十九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始人是果戈理。别林斯基在理论上给予论证。“自然派”的特点就是真实描写和批判农奴制社会的黑暗面,以下层社会的人为作品的主人公,反映人民的疾苦。《死魂灵》是俄国“自然派”的重要作品。

6、“多余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青年的一种典型。他们受过良好教育,接受了欧洲启蒙思想,对庸俗的上流社会生活感到厌倦和不满,又无法摆脱这个社会的习惯和偏见。他们富有才华,自视清高,不愿与庸俗的贵族青年为伍,又脱离人民,整日苦闷忧郁,不能自拔,终于成为一事无成的“多余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了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其后有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等。

7、“小人物”

“小人物”——“小人物”’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剥削、被欺凌者的典型形象。普希金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描写“小人物”的先河。尔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塑造了“小人物”的形象。

8、《罪与罚》

《罪与罚》――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最重要的作品。小说通过一个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杀死一放高利贷老太婆的案件,探讨暴力行动能否改变社会这个问题。作者一方面对彼得堡下层人民的痛苦不幸表示深切的同情,但同时他又反对通过暴力改变现实,主张忍耐、顺从,皈依上帝,以此建立一个和谐的新世界。《罪与罚》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深刻的心理描写,被誉为“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

9、“废奴文学”

“废奴文学”——十九世纪上半期,美国在废奴运动的基础上产生了“废奴文学”,它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萌芽。希尔德列斯的《白奴》是美国第一部反蓄奴制的现实主义小说。斯陀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通过黑奴汤姆的不幸遭遇控诉了蓄奴制的罪恶。小说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汤姆叔叔”成为美国黑奴的象征。

10、《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总称。《人间喜剧》是一部封建贵族的衰亡史,也是一部资产阶级发迹史,同时还暴露了资产阶级金钱道德的丑恶和它对社会的腐蚀作用。作家在《人间喜剧》中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其中代表作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等。

11、“社会问题剧”

“社会问题剧”——十九世纪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创造,他的作品触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宗教、道德、家庭、妇女、教育、法律等多方面的问题,笔锋犀利,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代表作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易卜生是欧洲现代戏剧的创始人。

12、《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美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重要作品。小说以南北战争之后的密西西比河沿岸为背景,通过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追求自由的故事,表达了反蓄奴制的思想和对民主、自由的真诚向往。小说在艺术上的特色是浪漫主义抒情与现实主义描绘相结合。

论述题(答题要点):

1、试析《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意义

2、谈谈《红与黑》的艺术特点。

3、试析《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意义。

4、试述《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

5、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6、安娜形象及其悲剧根源。

7、结合具体作品谈谈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试析《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他的性格交织着反抗性和妥协性的矛盾冲突。小说通过于连生活的三个阶段刻画了他的性格发展变化。

于连由于受启蒙学派著作的影响和对拿破仑的热烈崇拜,他这个政治上无权、社会地位卑下的平民子弟,对压制他的上层统治者抱着极大的仇恨,强烈要求打破现状,谋求出路。

经西朗神父介绍,于连先是到维立叶尔城德瑞那市长家做家庭教师。这时的于连高傲自尊,反抗等级观念。

由于和德瑞那夫人的私情败露,于连不得不离开维立叶尔城,来到贝尚松省神学院。于连在这里没有了起初的公开反抗和高傲,而代之以伪饰。

木尔侯爵府的生活是于连人生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起初于连保持人格尊严,后来渐趋冷酷狡猾,最后走向妥协。

于连的晚节是可贵的。在他入狱之后,他终于认识到:贵族阶级最终不能容忍他超越等级制度的藩篱、跻身于上流社会的行列。他在法庭上的一段慷慨陈词就是一个平民青年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于连最后拒绝上诉,拒绝忏悔,以示最后的反抗。

于连的悲剧概括了王政复辟时期一代青年的苦闷与追求,反抗与妥协,探索与失败,具有极大的典型意义。

2、试析《红与黑》的艺术特点

《红与黑》是斯丹达尔的代表作。作品通过主人公于连·索黑尔短暂的一生,艺术地再现了法国十九世纪最初三十年的社会风貌,突出地描写了波旁王朝时期复辟与反复辟的尖锐斗争。《红与黑》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首先,斯丹达尔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红与黑》中,作者通过于连生活的不同阶段具体描写了三个典型环境:唯利是图的维立叶尔城,森严恐怖的神学院,阴险伪善的巴黎。这些环境对于连性格的发展和变化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其次,《红与黑》表现出高超的心理分析技巧。斯丹达尔被称为“人类心灵的观察家”,他擅长用细腻生动的文笔来描写人类心理极其微妙的变化,来展示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在作品中,他对于主人公于连在不同环境中的感受、关键时刻的内心斗争、爱与恨、骄傲与自卑等心理活动,都刻画得十分具体真实。

此外,《红与黑》结构完整严密。作品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选择了三个典型环境,从维立叶尔城到贝尚松省神学院,再到巴黎的贵族社会。三个典型环境的转换衔接自然顺畅,它们由偏僻外省到首都巴黎,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深入,脉络清晰。这种逐层升高、阶梯式的结构和于连的奋斗进程构成有机的联系。

3、试析《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意义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在《人间喜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思想内容展示了《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其艺术成就标志着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

拉斯蒂涅是一个从破落贵族子弟转变为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拉斯蒂涅这个人物性格的转变,是通过“三课”而完成的。他的远房表姐鲍赛昂夫人给他上了第一课。接着,逃犯伏脱冷给他上了“社会教育”的第二课。高老头之死,使拉斯蒂涅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

《高老头》通过拉斯蒂涅等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展现了《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

4、试述《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对资产阶级社会这个“人间”的无情的讽刺和批判。

首先,《人间喜剧》是一部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巴尔扎克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描写了贵族的必然灭亡,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的命运的人“。

其次,《人间喜剧》又是一部资产阶级的发迹史。巴尔扎克塑造了各种类型的资产阶级典型,通过他们的活动再现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这方面重要的作品有《高利贷者》(1830)、《欧也妮·葛朗台》、《纽沁根银行》、《幻灭》等。

再次,《人间喜剧》揭露了金钱的罪恶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金钱”是巴尔扎克创作中最广泛、最成功的主题。

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它“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5、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双城记》(1859)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作品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题材来影射英国现实,其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小说形象地揭示了法国大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但是,作者也反对暴力革命,极力描写群众力量的疯狂性和盲目性。这体现了作者对法国大革命和革命者的矛盾态度。为

了解决这个矛盾,作者认为应当用仁爱宽恕、利他主义、自我牺牲的精神来消除仇恨,进而拯救整个社会。小说中的梅尼特、代尔那、卡尔登等人物形象即体现了作者的这一主张。

梅尼特是小说的中心人物。狄更斯以他的不幸遭遇向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了控诉,又以他的仁慈博爱来调和社会矛盾。他是狄更斯笔下理想的人道主义典型。

代尔那是狄更斯理想的具有仁爱精神和民主思想的青年贵族形象。作者通过这个人物给统治者树立榜样,要他们象代尔那那样放弃剥削,进行道德修养,从而缓和阶级矛盾,防止阶级斗争。

卡尔登这个人物带有浪漫主义幻想色彩,是人道主义精神极致——利他主义的化身。作者用卡尔登的自我牺牲的“博爱”精神与革命的“恐怖”行为相对照,用卡尔登的“仁慈”和革命群众的“残酷”相对照,进一步宣扬了以德报怨的人类博爱思想。

《双城记》正是通过描写代尔那那样的仁慈博爱、自动放弃财产和特权的贵族;梅尼特那样宽恕、对仇敌也不报复的平民;卡尔登那样的利他主义、为了别人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青年,来宣扬用人道主义救世的主张,这些主张体现了狄更斯的温和的人道主义特色。

6、安娜形象及其悲剧根源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小说通过安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经济改革、精神探索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新旧两种制度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理想人生的苦苦探求。

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这美好的素质却一直被封建婚姻束缚着。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那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她的天性决定了她无法欺骗自己,不能过那种虚伪的生活,“我是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

安娜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她拒绝丈夫的劝说,反抗丈夫的阻挠,冲破社会舆论的压制,公开与渥伦斯基一起生活。然而,在她尽情享受爱的幸福与生活的欢乐之后,对儿子的思念之苦和来自内心的谴责之痛逐渐使她难以忍受。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感和危机感愈演愈烈。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的生是为了爱,她的死也是为了爱,这是由她的性格所决定的。

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外在因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安娜是个感情真挚的人,她不愿意过那种虚伪和欺骗的生活,所以毅然离开卡列宁,和渥伦斯基结合。因此,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她公开与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敌视她、侮辱她,对她关上了社交大门。安娜在临死前恨恨地说:“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这也是托尔斯泰对那个社会所作的判决。

托尔斯泰既对安娜的不幸寄予深切同情,又对她的道德原则和所选择的生活道路有所谴责。但同时又认为,世人无权谴责她,只有上帝才有权指责她破坏了家庭和睦,“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外国文学》作业

第一章 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1、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人民留给后世的一份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遗产。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低下,但是人们又力图去认识自然、解释自然、征服自然,于是只能借助于想象来达到这样的目的,这就产生了神话。希腊神话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希腊神话的特点高度人格化,人神同形同性。希腊神话的价值是无可比拟的,它不仅对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对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古典时期”

“古典时期”——古希腊文学的一个阶段,是指公元前8—5世纪,也就是欧洲奴隶制全盛时期,其间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希腊戏剧和文艺理论。抒情诗的主要内容歌咏爱情和美酒,或赞美神、运动会上的优胜者和政治领袖。萨福是古希腊著名的女诗人,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多为人与命运的冲突,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是古希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古希腊喜剧大半是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著名的喜剧作家是阿里斯托芬。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艺理论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3、《诗学》

《诗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里面阐述了作者的文艺观。《诗学》首先阐述了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他发扬了古希腊传统的“模仿说”,认为现实世界是文艺的蓝本,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其次,他提出诗的真实不同于历史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诗是虚构,在虚构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而抛弃偶然性,所以诗或艺术的真实可以高于生活的真实。此外,他还提出文艺的社会功能是陶冶情感。他在论悲剧时,强调动作的整一,并指出悲剧的时间不应无限制地延续。总的说来,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点是符合现实主义的。他的《诗学》为西方的文艺理论奠定了基础。

4、新喜剧

新喜剧——古希腊文学“希腊化时期”出现的戏剧形式。它不谈政治,通过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风俗,强调情节的曲折和风俗的雅致,剧

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人物类型,如食客、兵士、艺妓和家奴等。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是米南德。

5、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古罗马文学的一个阶段,是指公元前1—公元1世纪,也就是共和国末期和奥古斯都统治时期。这一时期罗马文学达到了最高峰,主要成就是诗歌和散文(演讲)。杰出的代表是三大诗人: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其中,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模仿了荷马史诗,但其风格严肃而哀婉,音韵严谨,语言简练,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成就,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6、《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相传是公元前九至八世纪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在小亚细亚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编成的,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欧洲文学史中最早的重要作品。史诗反映了古希腊氏族公社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历史社会生活,歌颂了古希腊人民理想的英雄,如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奥德修等。史诗还表现出古希腊人热爱现世生活、肯定人的力量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史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也很高,出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最基本的创作方法的因素,史诗的结构巧妙完整。荷马史诗在素材、思想内容、艺术方面对后世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7、希腊悲剧

希腊悲剧——古希腊戏剧的一种,是在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度形成时产生的,起源于“酒神颂”,逐渐扩大到神话和英雄传说的范围。希腊悲剧的主题是人和命运的冲突。代表作家有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和欧里庇得斯(《美狄亚》)。希腊悲剧虽多取材于希腊神话,但它密切地反映当时的现实,具有强烈的倾向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8、希腊喜剧

希腊喜剧——希腊喜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希腊喜剧大半是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往往取材于现实生活,情节是虚构的,人物多是普通人,语言接近日常用语。主要作家是阿里斯托芬,被黑格尔称为“喜剧之父”。其作品反映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危机时期的社会生活。作品涉及到广泛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哲学、文艺等,但主要是写战争与和平问题。《阿卡奈人》是他的反内战的代表作,具有强烈的政治讽刺性。

简述题(答题要点):

1、希腊神话的内容和特征。

(一)神话的起源

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人民留给后世的一份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遗产。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不可能科学地解释自然,只能借助于想象来达到这样的目的。这就产生了神话。

(二)神话的内容

希腊神话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

神的故事主要包括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天上的改朝换代、人类的起源和神的日常活动的故事。

(三)神话的特点

希腊神话的特点是高度人格化,人神同形同性。

2、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思想内容

首先,荷马史诗反映了古希腊氏族公社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历史社会生活。 其次,史诗热情歌颂了英雄们的勇敢、智慧、刚毅、顽强和崇高的荣誉感、责任感,如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奥德修等人物。

再次,荷马史诗中已经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一是热爱现世生活。二是肯定人的力量。三是歌颂了劳动。

(二)艺术成就

史诗中已出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最基本的创作方法的因素。

史诗结构巧妙完整。作品没有从头至尾叙述十年的战争。而是采用高度集中概括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一个事情、一段时间上。

3、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和人本思想。

希腊悲剧大多描写人与命运的冲突。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在他们的悲剧创作中都提出了人与命运的冲突问题,人与命运的冲突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得到了不同的解释。

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第一个悲剧诗人,被文学史家称为“悲剧之父”,他的作品反映了雅典民主制形成时期的社会生活,悲剧中处处流露出民主精神。他认为命运是不可战胜的,人和神在它面前都无能为力。(重要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勒斯的创作反映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繁荣时期的社会生活,也标志着古代希腊悲剧已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他反映了较为进步的命运观,他虽然认为命运不可摆脱,但他强调人必须尽力与命运斗争。(代表作《俄狄浦斯王》)

欧里庇得斯与索福克勒斯生活在同一时期,但他的创作反映了雅典政治危机时的思想意识。他被称为“剧场里的哲学家”。欧里庇得斯认为人的命运不是受神的支配,而是取决于人自己的行为。他主张人积极与命运作斗争,争取摆脱它,并且认为人是可以战胜命运的。(代表作《美狄亚》)

总之,希腊悲剧绝大部分取材于希腊神话,但它密切地反映当时的现实,具有强烈的倾向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名词解释:

1、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骑士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它是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世俗封建主文学的主要成就,法国的骑士文学最兴盛。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是写骑士的冒险故事、骑士与贵妇人之间的爱情故事。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有骑士抒情诗(《破晓歌》)和骑士叙事诗(《特里斯丹和伊瑟》)。骑士文学表现出反禁欲主义、反封建婚姻礼教、肯定现实生活的积极因素。在艺术方面,骑士抒情诗注意心理描写,诗律新颖多样,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抒情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骑士叙事诗注意人物刻划、心理描写以及结构形式,具备了近代长篇小说的规模,对后来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2、城市文学

城市文学——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出现导致了城市文学的产生。城市文学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它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讽刺,主要形式是韵文故事、讽刺叙事诗、寓言诗、笑剧。法国为最发达,代表作品有《列那狐传奇》等。

3、《罗兰之歌》

《罗兰之歌》——《罗兰之歌》是中世纪法国的英雄史诗的代表作,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是这部史诗的基本主题,罗兰的形象体现了这一主题。他忠君爱国,当敌人重兵袭击他的后卫部队时,为了“可爱的法兰西,为了忠于查理大帝,他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史诗反映了人民要求法兰西统一,建立一个封建等级制的君主专制王国的愿望。

4、《列那狐的故事》

《列那狐的故事》——《列那狐的故事》是中世纪城市文学代表作。作品假托动物世界的故事,实际上表现的是人类的社会。列那狐对伊桑格兰狼的斗争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列那狐的形象体现了市民阶级的双重性:一方面它和狮王、狼那样的大权贵进行斗争,表现了市民阶级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思想;另一方面它也欺凌残害弱小者,表现了市民上层与下层之间的矛盾。

5、《神曲》

《神曲》——中世纪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所作。诗人政治上的挫折激发了《神曲》的创作。长诗记述了但丁自己的一次“神游”,构成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曲。作品广泛地反映现实,给中古文化以艺术性的总结,同时折射出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神曲》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方面都反映出但丁世界观上的矛盾,正如恩格斯所言,“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论述题(答题要点):

试述《神曲》的两重性。

1、试述《神曲》的两重性。

《神曲》包括《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极复杂的诗歌,全书的情节充满了寓意,但是作品的主题思想是相当明确的:在新旧交替时代,个人和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

《神曲》中反映出但丁世界观上的矛盾。在政治上,但丁渴望祖国能实现正义与和平,但又把希望寄托在纯粹中古的政治力量,神圣罗马皇帝身上。在哲学观点上,他通过维吉尔的话肯定理性的局限。然而,又通过尤利西斯的话,认为人类“生来不是为了象兽一般活着,而是为了追求美德和知识。”这是人文主义思想。在生活态度上,他一面把现世生活看成是来世永生的准备,把代表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圣者放在最高的天上;但另一方面,诗中主要还是表现了他对现世生活的兴趣。在对待诗中人物的态度上,他一方面根据教会的道德标准,把保罗和弗兰齐斯嘉作为犯淫乱罪的人放在地狱里,但同时又对他们的命运极度同情。维吉尔作为异教徒,被放在地狱外围“悬狱”里,不能升天国,可是但丁把他选为游历地狱和炼狱的向导,对他怀有无限的尊敬和热爱。凡此种种矛盾,都是但丁作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个诗人的矛盾。

在艺术方法上,《神曲》具备了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色,又表现出近代文学的新的艺术特色。

《神曲》采用了中古文学常用的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书充满了象征和寓意。《神曲》的艺术结构严密,全诗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各篇长短大致相等。所有这些匀称的结构是建立在中古关于数字的神秘意义和象征性的概念上,并不是从作品本身的内在必要性产生的。

然而,《神曲》对于地狱、炼狱、天国的描写不象中古一般文学作品那样模糊混乱,而是构思明确、想象丰富。另外,《神曲》是用意大利民族语言撰写的,这打破了正统的用拉丁文写作的惯例,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文学用语问题和促进意大利民族语的统一起过很大的作用。因此,但丁成了意大利第一个民族诗人。而这一点也是近代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名词解释:

1、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欧洲许多国家中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时期,古希腊罗马文化重新受到重视,因而有“文艺复兴”之名。但是“文艺复兴”不是古代文化简单的复兴,而是标志了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文艺复兴运动最重要的成就是世界的发现、人的发现。

2、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就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这个名词起源于十五世纪兴办的“人文学科”。它的思想核心是“人性”。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反对神权;解放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宣扬仁爱、平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3、“框形结构”

“框形结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运用框形结构(又称封闭式结构),把一百个故事镶嵌在一起,小说的开头有一个用以串联故事、安排情节的楔子:叙述三男七女十个青年相约逃出城外,他们决定举办故事会,每人每天讲述一个故事,先后讲了十天,累计故事一百个,故名《十日谈》。每天讲的十个故事也有一个中心,彼此衔接,脉络清晰。

4、七星诗社

七星诗社——法国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团体,由七人组成。主要贡献在于对法国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上。杜·贝雷起草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是他们的宣言书,龙沙是七星诗社的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代表作为《致埃莱娜十四行诗》。

5、《巨人传》

《巨人传》――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家拉伯雷的重要作品,共五部的长篇小说。小说歌颂了新兴资产阶级“巨人”般的力量,卡冈都亚、庞大固埃、若望修士和巴汝奇等几个主要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的巨人思想。作品还对法国的黑暗现实进行了大胆而深刻的揭露,表达了作者人文主义的理想,“畅饮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巨人传》在艺术上的重要特色在于吸取和发展了民间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

6、流浪汉小说

流浪汉小说——流浪汉小说是十六世纪中叶的西班牙产生的一种新型小说。这类小说一般采用自传体的形式,以主人公的流浪为线索,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人物性格比较突出,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交织在一起,已初具近代小说的规模,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成分。它对以后欧洲小说的发展,特别是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方法,有过深远的影响。西班牙最早、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创作的《小癞子》

7、《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重要作家塞万提斯创作的著名小说。作品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成功地塑造了堂吉诃德的形象。堂吉诃德是一个矛盾复杂的人物,作者刻画了他的可笑、可悲、可爱的性格。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典型。《堂吉诃德》标志着欧洲长篇小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8、“大学才子派”

“大学才子派”——“大学才子派”指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和较高的艺术素养的青年剧作家。他们的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为莎士比亚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主要成员有约翰·李利、托马斯·基德、罗伯特·格林和克里斯托弗·马洛,其中以马洛的成就最大,《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其杰作。

9、“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是一种格律比较严谨的诗体,Somet音译“商籁体”,它起源于文艺复兴初期,为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首创,十六世纪传入英国,曾盛行

一时。英国十四行诗有多种变体,大致可分为三类:彼特拉克体(又称意大利体),十四行诗按四、四、三、三编排,押韵方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斯宾塞体,每节九行,前八行十个音节,第九行十二个音节,按ababbcbcc押韵;莎士比亚体,按四、四、四、二编排,每行十个音节,为五音步抑扬格,按ababcdcdefefgg押韵,最后两行往往带有警句性质,总结全诗。

10、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福斯塔夫式的背景——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中的喜剧形象。他是一个封建制度崩溃时期的破落骑士,有着怯懦、吹牛、邪恶,但不乏机智幽默的特征。剧本以福斯塔夫其人其事为中心,构成了一个广阔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即恩格斯所说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从福斯塔夫身上,莎士比亚不仅揭露了贵族阶级腐朽没落的道德面貌,同时也展现了资产阶级兴起时期的社会图画。

11、“四大悲剧”

“四大悲剧”――是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主要成就。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哈姆雷特》,其他三部是《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哈姆雷特的形象已成为世界文学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奥赛罗》是一出人文主义理想幻灭的悲剧。《李尔王》表现了金钱权威和人文主义者向往的真正的爱、真诚、理性和社会正义之间的冲突。《麦克白》揭发了险恶的野心,宣扬仁爱的思想。因此。悲剧主要写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和理想的破灭,描写主人公的外在斗争和内在矛盾。这表明莎士比亚开始意识到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不可调和性。

论述题(答题要点):

1、《堂·吉诃德》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

《堂·吉诃德》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品。塞万提斯最初创作这部小说的意图是讽刺骑士小说,但作品的意义大大超出了这一意图,而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以至欧洲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小说的现实主义成就首先在于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西班牙广阔的社会现实,生动地描写了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的人物及其生活遭遇,触及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风俗等方面,构成一幅完整的社会画卷。

小说的现实主义成就还在于成功地塑造了堂吉诃德的形象。堂吉诃德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典型。他是一个矛盾复杂的人物形象。

作者既写出他的可笑,又写出他的可悲和可爱。可笑的是他脱离实际,迂阔顽固,以幻想代替现实;可爱的是品德善良,精神崇高;可悲的是一片至诚为人们造福,但不为人们所理解,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堂吉诃德的形象,既反映了塞万提斯的人文主义理想,又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西班牙现实的矛盾。

2、试析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这是一出根据中世纪的宫廷复仇故事改写的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其悲剧根源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作为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具有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

然而,现实中发生的一系列变故使他的理想遭到幻灭,父死母嫁、鬼魂道出阴谋,叔父是弑君篡位的魔鬼,同时又是乱伦的奸贼。这使他从原来理想的境界跌入现实的万丈深渊。

“现实和理想的不相适应”造成了他的忧郁,“审慎的思辨”导致了他的行动的延宕。

尽管哈姆雷特看到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并且认为自己有责任改变这种状况,但他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思考多于行动。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表现了哈姆雷特的困惑,反映了哈姆雷特的内心斗争。

哈姆雷特的悲剧根源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剧中形成尖锐冲突的两种社会力量悬殊。强大的恶势力把哈姆雷特王子的人文主义大厦击得粉碎,使他要实现重整乾坤的历史任务成为不可能。

从这个意义上说,哈姆雷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名词解释:

1、巴罗克文学

巴罗克文学——巴洛克特指17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过分雕琢的华丽的建筑风格,后影响到音乐、文学等领域。“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语,原为“奇崛”的意思,用来形容一种不规则的珍珠。巴洛克文学在意大利的代表是马里诺,西班牙的代表是贡戈拉和卡尔德隆。巴洛克文学在内容上多写有神秘色彩的生、死、哀怨等。艺术上刻意雕琢,追求怪异,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因此,人们又把它称为夸饰主义。

2、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欧洲最主要的文艺思潮,最先出现于法国,随后影响到欧洲其它各国,它延续了200多年之久。古典主义文学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都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因而有“古典主义”的名称。其特征是,政治上拥护王权,思想上崇尚理性,艺术上模仿古代,重视格律。古典主义的悲剧作家主要有高乃依(《熙德》)和让·拉辛(《安德洛玛刻》),古典主义喜剧大师是莫里哀,代表作是《伪君子》。

3、“三一律”

“三一律”——所谓“三一律”,即要求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三者的严格统一。一出戏的情节只能服从同一个主题,剧情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在一天之内完成。古典主义者声称“三一律”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其实,亚里士多德只提到过动作或情节要一致,并未讲到时间、地点的统一问题。

4、《失乐园》

《失乐园》——十七世纪英国最主要的诗人弥尔顿的代表作。长诗约一万行,分十二卷,取材于《圣经》。故事分为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亚当、夏娃犯禁令,偷尝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另一条线索是撒旦反抗天神的故事。长诗通篇贯穿了诗人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思。《失乐园》的艺术特色在于雄浑宏伟的风格。

5、《伪君子》

《伪君子》——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莫里哀的代表作,是五幕诗体喜剧。作品通过对伪君子答丢夫的揭露和鞭挞,矛头直指教会,批判了宗教伪善的欺骗性与危害性。作品按照古典主义原则创作,结构精巧,情节生动,在吸取各种戏剧手法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风格的近代喜剧。

简述题(答题要点):

1、试析达丢夫形象。

2、《伪君子》的艺术成就。

1、试析达丢夫形象。

《伪君子》的中心人物是达丢夫。他是17世纪法国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化身,是一个假虔徒、伪君子的典型。莫里哀集中笔力,通过答丢夫言行表里的矛盾,逐层剥析这个伪善者的本质。

首先,通过前三幕的冲突,作者揭示出达丢夫不是什么苦行僧,而是一个贪食、贪财、贪色之徒。

其次,作者进一步撕破他伪善的画皮,暴露其狡黠、奸刁的特性。 最后,作者揭露了达丢夫伪善的危害性。

2、《伪君子》的艺术成就。

《伪君子》根据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创作。结构精巧,情节生动。吸取了各种戏剧手法。

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名词解释:

1、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具有全欧性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在启蒙运动中,启蒙学家以先进的观点教育民众,宣传资产阶级思想,为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因而有“启蒙”之名。

2、哲理小说

哲理小说——哲理小说是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它以强烈的政论性、哲理性和逻辑性而著称,非常适合于体现时代精神。作家在作品中,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不要求对具体环境和生活细节作真实的描绘,而是用书信体、对话录、游记等形式,直接表达作家关于政治、哲学、宗教、法律等问题的启蒙观点。如孟德斯鸠的《波斯人的信札》,伏尔泰的《老实人》、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等。

3、正剧

正剧——正剧又称市民悲剧或严肃戏剧,由法国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莱辛创立。这种戏剧主张打破悲剧和喜剧体裁的严格界限,表现市民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为戏剧的主人公,放弃古典主义戏剧传统的韵文,改用散文。如狄德罗的《私生子》、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姻》等。

4、感伤主义文学

感伤主义文学——十八世纪后半期,欧洲产生了感伤主义文学流派,其发源地是英国。感伤主义代表作家是劳伦斯·斯泰恩,感伤主义因他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感伤主义的特点是面向感情,以感情为生活的最高原则。感伤主义在哥尔斯密斯的小说《威克菲尔牧师传》以及“墓园诗派”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感伤主义文学对德国、俄国等都产生影响,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有直接的影响。

5、“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派”指法国的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因《百科全书》的出版而得名。法国大多数启蒙作家和文化名流都参加了编写工作。狄德罗、伏尔泰、卢梭都曾为百科全书撰写了条目。狄德罗担任主编。《百科全书》的全称是《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共三十七卷,编

撰历时二十年,它是知识宝库,也是宣传启蒙思想的有力武器。

6、《新爱洛伊丝》

《新爱洛伊丝》——法国激进的启蒙作家卢梭所作的书信体小说。作品通过描写贵族小姐尤丽与平民家庭教师圣·普乐之间的爱情悲剧,提出了以真实自然的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理想,批判了封建等级制度。作品重视感情的描写,并有许多情景交融的篇章,表现了强烈的个性解放精神。

7、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文学运动,即狂飙突进运动。这是由当时作家克令格尔的同名剧本而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派作家的特点:一是强调文学的民族性;二是崇尚感情,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三是拥护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狂飙突进运动时期产生过许多诗人和作家。赫尔德尔被称为狂飙突进运动纲领的制订者。青年歌德和席勒是最杰出的作家,代表作品是代表作品是席勒的《强盗》和《阴谋与爱情》、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8、《阴谋和爱情》

、《阴谋和爱情》——十八世纪德国伟大文学家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市民悲剧。作品通过贵族青年斐迪南与平民之女露易丝的爱情悲剧,写出了平民与特权贵族的矛盾冲突,被称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

9、“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文学达到顶峰。德国古典主义在政治上反对法国大革命的激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陶冶性情,培养完整和谐的个性。他们在古希腊艺术中看到了一种纯朴、宁静、和谐的美的理想,因此,他们强调向古典文艺学习。在艺术上主张以古希腊艺术为典范,把“高贵的单纯、宁静的伟大”视为最高理想,追求庄严肃穆、完整和谐,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

10《浮士德》

《浮士德》——十八世纪德国伟大文学家歌德的代表作。诗剧描述浮士德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悲剧: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通过浮士德一生的追求,歌德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期西欧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人士不断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热爱生活的过程,描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浮士德和靡菲斯特形象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诗剧在艺术上的特点是写实和幻相结合,用辩证和矛盾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诗体风格多样,大量运用象征比喻手法。

论述题(答题要点):

1、试论浮士德形象的哲学意义。

2、浮士德和靡菲斯特的辩证关系。

1、试论浮士德形象的(哲学)意义

《浮士德》描述浮士德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悲剧: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通过浮士德一生的追求,歌德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期西欧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人士不断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热爱生活的过程,描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浮士德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浮士德在寻求真理和人生意义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断追求、勇于实践、自强不息的精神。浮士德的性格充满矛盾。他曾经解剖自己的内心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想同另一个分离!”浮士德既有崇高向善的一面,又有卑俗驰糜的一面。但以前者为主导。因此,他能够不断克服弱点,实现自己的追求。浮士德身上的“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与外界的矛盾,体现了歌德的辩证法思想,也揭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同时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

2、浮士德和靡菲斯特的辩证关系。

一、浮士德形象

浮士德在寻求真理和人生意义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断追求、勇于实践、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精神内涵集中表现了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浮士德的性格充满矛盾。浮士德既有崇高向善的一面,又有卑俗驰糜的一面。但以前者为主导。浮士德身上的“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与外界的矛盾,体现了歌德的辩证法思想,也揭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同时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

二、靡菲斯特形象

靡菲斯特是同浮士德对立的反面人物,代表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阶级中的另一种类型,他对生活采取的是玩世不恭的虚无主义态度。

三、浮士德和靡非斯特的辩证关系

浮士德和靡非斯特这两个形象的塑造和安排体现出深刻的哲学意义。一方面,靡非斯特代表恶、虚无的“否定精神”,随时把浮士德引向堕落。浮士德卑俗的一面使他常为靡菲斯特所诱惑,但向善的主导面又决定他终能战胜诱惑,走向新的境界。因此,靡非斯特主观作恶,客观造善,是对浮士德形象的补充。

另一方面,浮士德也需要魔鬼作为不断刺激而推动的力量,来向前发展。因此,靡非斯特在浮士德人生探索的过程中,客观上起着推动的作用,使他永远不会陷于怠惰疲塌的状态。整部《浮士德》贯穿了辩证法思想。

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名词解释:

1、“耶拿派”

“耶拿派”——德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等。他们以耶拿为活动中心,故称“耶拿派”。施莱格尔兄弟是该流派的理论家,在其创办的《雅典娜神殿》中首次提出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系统阐述了其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强调文学创作自由,提倡个性解放,追求宗教的神秘感和象征感。

2、“海德堡派”

“海德堡派”——1805年以后,又有一批新的浪漫主义作家和学者先后聚集在海德堡,创办刊物,形成“海德堡派”。中心人物是阿尔尼姆和布仑塔诺等,他们着重搜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阿尔尼姆和布仑塔诺合编的《儿童的神奇号角》,以及格林兄弟编纂《儿童与家庭童话》,都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贡献。

3、《抒情歌谣集·序》

《抒情歌谣集·序》——《抒情歌谣集》是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于1789年共同出版的诗集。1800年再版时,华兹华斯写了序言,在序言中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序言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4、“湖畔派”

“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主要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湖畔派”诗人厌恶资本主义城市文明,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湖区从事诗歌创作,因此被称为“湖畔派”。他们致力于描写远离现实斗争的题材,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诅咒城市文明。代表作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为该诗集再版时写的序言,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5、“拜伦式的英雄”

“拜伦式英雄”——在《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以后,拜伦写了一系列长

篇叙事诗,如《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和《巴里西娜》,这些作品都以东欧、西亚为背景,又称为“东方叙事诗”。这些叙事诗中的主人公被称作“拜伦式英雄”。他们蔑视“文明”社会,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的、无政府主义的反叛精神;主人公往往为个人自由、爱情幸福而奋斗;他们傲视独立,行踪诡秘,奋斗没有明确的前景;最后遭到失败或死亡。

6、超验主义

超验主义——超验主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先表现为宗教、哲学思想中的改革,后扩展到文学领域。超验主义者为了摒弃加尔文教派“以神为中心”的思想,吸取康德先验论和欧洲浪漫主义理论家的思想材料,提出人凭直觉认识真理,因而在一定范围内人就是上帝。由于超验主义强调主观能动性,为热情奔放、抒发个性的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基础。超验主义思想运动在文学史上也有“美国的文艺复兴”之称。

7、“美丑对照原则”

“美丑对照原则”――雨果在《序言》中提出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其要点是:自然中的万物并非都屈从人的意志而都是崇高优美的,它们处于一种复合的状态中,“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因此,艺术无权把两者割裂开来,应该同时加以表现,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采取艺术的夸张手法,达到对美的肯定。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对古典主义的否定,《序言》成为浪漫主义的重要宣言。

8、“《欧那尼》之战”

“《欧那尼》之战”——1830年雨果创作了剧本《欧那尼》。剧本写的是十六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这个剧本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看出作者与古典主义戏剧分庭抗礼的意图。它打破了古典主义悲喜剧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是雨果对照原则的一次典型的实践和运用。它的上演引起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激烈论争,最后浪漫主义战胜了古典主义。文学史上称这次论战为“欧那尼之战”。

9、“自由体”诗

“自由诗体”——惠特曼创造了后来被称为“自由体”的诗歌形式。这种被人们比做“波涛滚滚”的自由体,大量采用重叠句、平行句和夸张的形象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雄辩的说服力。这种“自由体”对二十世纪欧美以及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也起过影响。

简述题(答题要点):

1、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2、《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西方文学的主潮。浪漫主义的一个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即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浪漫主义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大自然的歌颂。他们在作品中着力描绘大自然的景色,注重人与自然的诗意的统一。

浪漫主义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将中世纪宗法社会理想化。

浪漫主义喜欢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2、《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1812,1816,1818)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一共分四章。长诗主要是通过青年贵族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游历反映了拜伦自己在旅途中的见闻,反映了欧洲十九世纪初叶的重大历史事件。

第一章开始,贵族青年恰尔德·哈洛尔德已经厌倦了生活,感到苦闷和孤独,他离开英国,作为一个“忧愁的流浪者”前往欧洲大陆旅行。在西班牙的见闻是

第一章的中心,基本内容是赞扬西班牙人民的反侵略战争。第二章写哈洛尔德来到当时在土耳其铁蹄下的希腊,基本抒情主题是诗人悲叹在土耳其统治奴役下的希腊的悲惨命运。长诗第三章写诗人在比利时和瑞士的观感。基本内容是拜伦对欧洲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思考与评判。第四章的主题集中在意大利,诗人试图用意大利古代的光荣,启发当今在奥地利统治下的人民对屈辱的悲惨命运进行反抗。

长诗的基调是热爱自由,向往民主,敢于揭露,号召斗争。长诗以哈洛尔德来串联长诗的情节线索,用抒情主人公构成诗人主观感情的内在脉络。哈洛尔德与抒情主人公相辅相成,互相衬托,体现了诗人思想感情的整体。这也是长诗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另外,长诗结合了叙事和抒情两者之长,诗人不断地在叙事过程中插入向读者直抒胸臆的诗句,加强了长诗的艺术感染力。

论述题(答题要点):

1、以《巴黎圣母院》为例,谈谈雨果的美丑对照法则及其运用

2、试述《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以《巴黎圣母院》为例,谈谈雨果的美丑对照法则及其运用。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成就,主要是多层次地运用了“美丑对照法则”,其中包括人物对比、情节对比、场景对比

等。

在塑造人物方面,既有外貌美丑的对照,也有内心善恶的对照。如爱斯美拉达和伽西莫多外貌的对比,克洛德和伽西莫多内心的对比。作者在刻画人物时还运用了人物自身、人物关系的对比手法。如克洛德副主教外表道貌岸然,内心毒似蛇蝎;卡西莫多的外貌丑和心灵美的对比等,都是人物自身的对比。

在情节描写方面,雨果也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他不仅描绘了路易十一统治的黑暗王朝,而且用浪漫主义手法虚构了一个“奇迹王朝”。通过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种审问,两个绞架,两种命运的对比,突出了作品的反封建主题。

在场景安排方面也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冷落的宗教节和狂欢的愚人节的鲜明对照。

总之,《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具有浓重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它通过多层次的对比、离奇的情节、奇特的想像和夸张的人物,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有力地突出了反封建反教会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同情和赞扬下层人民的人道主义思想。

2、《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1862)是雨果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分五部,以冉阿让一生的经历贯穿全书。小说主要通过冉阿让、芳汀、珂赛特三个人物的不同遭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和法律。他们的命运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失业、卖淫和儿童的流离失所。

冉阿让本来是一个善良淳朴、热爱劳动的工人,但失业和家庭负担逼迫他偷了一块面包,结果是十九年苦役。同样,雨果笔下的芳汀原来也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但受人欺骗有了私生子,结果被工厂开除。为了女儿活命,不得已把自己美丽的头发和一对洁白的门牙出卖。仍然走投无路,最后被迫沦为娼妓。小珂赛特的悲惨处境更令人同情。雨果在指出不幸者的总的原因是现代社会的“文明”后,着重表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律对劳苦人民的迫害。在小说中集中体现法律的冷酷和残暴的人物形象是沙威。

雨果在小说中不仅提出了社会问题,还提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即宣扬以“仁爱”、“慈善”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中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这两个理想化的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主张。

第七章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名词解释:

1、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十九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潮是现实主义。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巩固时期的产物。其基本特征是广阔地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着力暴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的罪恶;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十九世纪后期法国著名作家左拉倡导,其理论要点:一是真实性,主张实录而非运用典型化原则描写现实生活;二是客观性,主张作家应当超越道德和政治,对社会采取纯客观的态度;三是科学性,注重人的生理遗传,用生理学、遗传学的观点去解释人的思想行动。

3、“威塞克斯小说”

“威塞克斯小说”——即哈代的“性格和环境小说”。这类小说都是以他的故乡多塞特郡,即小说中的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的,所以又统称为“威塞克斯小说”。这些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经济入侵农村后小农破产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使人窒息的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的虚伪性。主要作品有《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等。

4、《德伯家的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英国十九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家哈代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农村姑娘苔丝的悲惨遭遇,描写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侵入农村后,农村小农经济纷纷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痛苦过程。作品还对资产阶级的道德偏见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当时的宗教信仰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哈代十分同情苔丝的悲惨遭遇,他给小说加了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明确表示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抗议。

5、“自然派”

“自然派”——即十九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始人是果戈理。别林斯基在理论上给予论证。“自然派”的特点就是真实描写和批判农奴制社会的黑暗面,以下层社会的人为作品的主人公,反映人民的疾苦。《死魂灵》是俄国“自然派”的重要作品。

6、“多余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青年的一种典型。他们受过良好教育,接受了欧洲启蒙思想,对庸俗的上流社会生活感到厌倦和不满,又无法摆脱这个社会的习惯和偏见。他们富有才华,自视清高,不愿与庸俗的贵族青年为伍,又脱离人民,整日苦闷忧郁,不能自拔,终于成为一事无成的“多余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了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其后有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等。

7、“小人物”

“小人物”——“小人物”’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剥削、被欺凌者的典型形象。普希金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描写“小人物”的先河。尔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塑造了“小人物”的形象。

8、《罪与罚》

《罪与罚》――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最重要的作品。小说通过一个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杀死一放高利贷老太婆的案件,探讨暴力行动能否改变社会这个问题。作者一方面对彼得堡下层人民的痛苦不幸表示深切的同情,但同时他又反对通过暴力改变现实,主张忍耐、顺从,皈依上帝,以此建立一个和谐的新世界。《罪与罚》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深刻的心理描写,被誉为“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

9、“废奴文学”

“废奴文学”——十九世纪上半期,美国在废奴运动的基础上产生了“废奴文学”,它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萌芽。希尔德列斯的《白奴》是美国第一部反蓄奴制的现实主义小说。斯陀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通过黑奴汤姆的不幸遭遇控诉了蓄奴制的罪恶。小说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汤姆叔叔”成为美国黑奴的象征。

10、《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总称。《人间喜剧》是一部封建贵族的衰亡史,也是一部资产阶级发迹史,同时还暴露了资产阶级金钱道德的丑恶和它对社会的腐蚀作用。作家在《人间喜剧》中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其中代表作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等。

11、“社会问题剧”

“社会问题剧”——十九世纪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创造,他的作品触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宗教、道德、家庭、妇女、教育、法律等多方面的问题,笔锋犀利,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代表作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易卜生是欧洲现代戏剧的创始人。

12、《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美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重要作品。小说以南北战争之后的密西西比河沿岸为背景,通过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追求自由的故事,表达了反蓄奴制的思想和对民主、自由的真诚向往。小说在艺术上的特色是浪漫主义抒情与现实主义描绘相结合。

论述题(答题要点):

1、试析《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意义

2、谈谈《红与黑》的艺术特点。

3、试析《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意义。

4、试述《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

5、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6、安娜形象及其悲剧根源。

7、结合具体作品谈谈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试析《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他的性格交织着反抗性和妥协性的矛盾冲突。小说通过于连生活的三个阶段刻画了他的性格发展变化。

于连由于受启蒙学派著作的影响和对拿破仑的热烈崇拜,他这个政治上无权、社会地位卑下的平民子弟,对压制他的上层统治者抱着极大的仇恨,强烈要求打破现状,谋求出路。

经西朗神父介绍,于连先是到维立叶尔城德瑞那市长家做家庭教师。这时的于连高傲自尊,反抗等级观念。

由于和德瑞那夫人的私情败露,于连不得不离开维立叶尔城,来到贝尚松省神学院。于连在这里没有了起初的公开反抗和高傲,而代之以伪饰。

木尔侯爵府的生活是于连人生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起初于连保持人格尊严,后来渐趋冷酷狡猾,最后走向妥协。

于连的晚节是可贵的。在他入狱之后,他终于认识到:贵族阶级最终不能容忍他超越等级制度的藩篱、跻身于上流社会的行列。他在法庭上的一段慷慨陈词就是一个平民青年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于连最后拒绝上诉,拒绝忏悔,以示最后的反抗。

于连的悲剧概括了王政复辟时期一代青年的苦闷与追求,反抗与妥协,探索与失败,具有极大的典型意义。

2、试析《红与黑》的艺术特点

《红与黑》是斯丹达尔的代表作。作品通过主人公于连·索黑尔短暂的一生,艺术地再现了法国十九世纪最初三十年的社会风貌,突出地描写了波旁王朝时期复辟与反复辟的尖锐斗争。《红与黑》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首先,斯丹达尔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红与黑》中,作者通过于连生活的不同阶段具体描写了三个典型环境:唯利是图的维立叶尔城,森严恐怖的神学院,阴险伪善的巴黎。这些环境对于连性格的发展和变化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其次,《红与黑》表现出高超的心理分析技巧。斯丹达尔被称为“人类心灵的观察家”,他擅长用细腻生动的文笔来描写人类心理极其微妙的变化,来展示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在作品中,他对于主人公于连在不同环境中的感受、关键时刻的内心斗争、爱与恨、骄傲与自卑等心理活动,都刻画得十分具体真实。

此外,《红与黑》结构完整严密。作品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选择了三个典型环境,从维立叶尔城到贝尚松省神学院,再到巴黎的贵族社会。三个典型环境的转换衔接自然顺畅,它们由偏僻外省到首都巴黎,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深入,脉络清晰。这种逐层升高、阶梯式的结构和于连的奋斗进程构成有机的联系。

3、试析《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意义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在《人间喜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思想内容展示了《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其艺术成就标志着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

拉斯蒂涅是一个从破落贵族子弟转变为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拉斯蒂涅这个人物性格的转变,是通过“三课”而完成的。他的远房表姐鲍赛昂夫人给他上了第一课。接着,逃犯伏脱冷给他上了“社会教育”的第二课。高老头之死,使拉斯蒂涅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

《高老头》通过拉斯蒂涅等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展现了《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

4、试述《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对资产阶级社会这个“人间”的无情的讽刺和批判。

首先,《人间喜剧》是一部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巴尔扎克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描写了贵族的必然灭亡,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的命运的人“。

其次,《人间喜剧》又是一部资产阶级的发迹史。巴尔扎克塑造了各种类型的资产阶级典型,通过他们的活动再现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这方面重要的作品有《高利贷者》(1830)、《欧也妮·葛朗台》、《纽沁根银行》、《幻灭》等。

再次,《人间喜剧》揭露了金钱的罪恶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金钱”是巴尔扎克创作中最广泛、最成功的主题。

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它“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5、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双城记》(1859)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作品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题材来影射英国现实,其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小说形象地揭示了法国大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但是,作者也反对暴力革命,极力描写群众力量的疯狂性和盲目性。这体现了作者对法国大革命和革命者的矛盾态度。为

了解决这个矛盾,作者认为应当用仁爱宽恕、利他主义、自我牺牲的精神来消除仇恨,进而拯救整个社会。小说中的梅尼特、代尔那、卡尔登等人物形象即体现了作者的这一主张。

梅尼特是小说的中心人物。狄更斯以他的不幸遭遇向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了控诉,又以他的仁慈博爱来调和社会矛盾。他是狄更斯笔下理想的人道主义典型。

代尔那是狄更斯理想的具有仁爱精神和民主思想的青年贵族形象。作者通过这个人物给统治者树立榜样,要他们象代尔那那样放弃剥削,进行道德修养,从而缓和阶级矛盾,防止阶级斗争。

卡尔登这个人物带有浪漫主义幻想色彩,是人道主义精神极致——利他主义的化身。作者用卡尔登的自我牺牲的“博爱”精神与革命的“恐怖”行为相对照,用卡尔登的“仁慈”和革命群众的“残酷”相对照,进一步宣扬了以德报怨的人类博爱思想。

《双城记》正是通过描写代尔那那样的仁慈博爱、自动放弃财产和特权的贵族;梅尼特那样宽恕、对仇敌也不报复的平民;卡尔登那样的利他主义、为了别人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青年,来宣扬用人道主义救世的主张,这些主张体现了狄更斯的温和的人道主义特色。

6、安娜形象及其悲剧根源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小说通过安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经济改革、精神探索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新旧两种制度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理想人生的苦苦探求。

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这美好的素质却一直被封建婚姻束缚着。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那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她的天性决定了她无法欺骗自己,不能过那种虚伪的生活,“我是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

安娜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她拒绝丈夫的劝说,反抗丈夫的阻挠,冲破社会舆论的压制,公开与渥伦斯基一起生活。然而,在她尽情享受爱的幸福与生活的欢乐之后,对儿子的思念之苦和来自内心的谴责之痛逐渐使她难以忍受。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感和危机感愈演愈烈。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的生是为了爱,她的死也是为了爱,这是由她的性格所决定的。

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外在因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安娜是个感情真挚的人,她不愿意过那种虚伪和欺骗的生活,所以毅然离开卡列宁,和渥伦斯基结合。因此,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她公开与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敌视她、侮辱她,对她关上了社交大门。安娜在临死前恨恨地说:“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这也是托尔斯泰对那个社会所作的判决。

托尔斯泰既对安娜的不幸寄予深切同情,又对她的道德原则和所选择的生活道路有所谴责。但同时又认为,世人无权谴责她,只有上帝才有权指责她破坏了家庭和睦,“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相关文章

  • 2016浙大远程中级财务会计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 浙大远程中级财务会计 在线作业标准答案 (100题) 单选题 1.企业因水灾盘亏一批材料18000元,该批材料的进项税额为3060元,收到各种赔款1500元,残料入库200元.报经批准后,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的金额为( )元. A 19360 ...查看


  • 浙大远程应用写作在线作业
  • 1.[全部章节]新闻背景:"烹调菜肴的盐",是指新闻中对新闻人物与事件的( ). A 历史条件和环境的介绍 B 具体细节报道 C 重点提示 D 新闻价值交代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2.[全部章节]口语交际是双向活动,双方 ...查看


  • 浙大远程[有机化学作业]全并答案分享
  •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有机化学>课程作业答案 姓名: 年级: 学 号: 学习中心: 第一章 结构与性能概论 一.解释下列术语 1. 键能:由原子形成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或共价键断裂成两个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键 能. 2. σ键 ...查看


  • 16秋浙大[医学信息检索]在线作业
  • 浙江大学17春16秋浙大<医学信息检索>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 1. 国家药品标准是法定的( ) A. 国际标准 B. 国际先进标准 C. 企业标准 D. 国家强制技术标准 正确答案: 2. 国 ...查看


  • 浙大远程教育有机化学在线答案
  • 您的本次作业分数为:82分 单选题 1. 下列化合物中沸点最低的是(). A (CH3COOH) B (CH3CH2CH2OH) C (CH3CH2CH2NH2) D (CH3OC2H5)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2. 区别苯胺.N -甲基苯 ...查看


  • [2017]浙大远程管理学作业(在线)答案
  • Ctrl+F搜索题目寻找答案 答案以"正确答案:X "为准 您的本次作业分数为:100分单选题 1. [第1--4章]最能说明古代人类生产组织和生产管理思想的实例的应该是( ). A 汉穆拉比法典 B 胡夫金字塔 C 罗 ...查看


  • 浙大组织行为学作业答案
  • <组织行为学>课后作业 1.什么是组织?组织的特点有哪些? 答:广义:组织是很多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一个系统,就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 狭义:人们为了一定的目标,运用知识和技能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体和团体 ...查看


  • 浙大管理信息系统作业答案
  • 您的本次作业分数为:100分单选题 1. [第1章]()反映了某个企业.组织或部门所涉及的数据本身的内容,同时也反映了数据之间的联系. A 数据库 B 数据文件(表) C 文件系统 D 数据结构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2. [第1章]DSS ...查看


  • 13春浙大[国际贸易]在线作业答案
  • ? 浙大<国际贸易>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27 道试题,共 54 分.) 得分:54V 1. 按照人力资本理论,( ).A. 美国出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B. 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 C. 美国出口的是土地密集型商品 D ...查看


  • 聊城大学第二批顶岗支教大学生来莘支教
  • 一版 聊城大学第二批顶岗支教大学生来莘支教 □杨东荣 2月15日,莘县迎来聊城大学第二批顶岗支教大学生.10时许,五辆整齐的大巴驶进教育局院内,车上走下来的是聊城大学顶岗支教领导小组成员.顶岗支教双提高工程驻莘县工作组组长赵长平同志.先期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