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其实层次低

这是一个悖论。

通常有点儿层次的人,用不着去动辄怀疑谁、怀疑什么。

对己对人对世对态都“心中有数”。

觉得合适的,接触;觉得不合适的,远离;觉得入耳的,就听;觉得不入耳的,不听;有缘相聚的就诚挚拿来,无缘失去的就自然放下……没多少功夫去怀疑;也没啥怀疑不怀疑的!

反之,心眼多,疑心重,动辄便心生疑惑,甚至简单盲目地去“怀疑一切”(乃至将自己也涵盖了进去)的,多是缺了点层次的……

曾不止一次地对因怀疑家庭成员而纠结的人提出过一个反诘:

“你想好没有?究竟想要怎样?

想继续好好过?那就莫要去‘怀疑’;‘怀疑’很伤感情的!

不想再过下去了?那也用不着去‘怀疑’;该怎么做就去怎么做嘛……”

以为,“动辄怀疑人”,甚至是简单盲目地去“怀疑一切”的,多都不够“成熟”,不够“层次”。

《庄子·齐物论》,就讲过一个很著名的《庄周梦蝶》的故事: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周梦到自己是只蝴蝶?蝴蝶又梦到自己是那个庄周?

梦来梦去,连自己究竟是庄周还是蝴蝶都弄不明白了!

也就是说,一个人心眼儿太小,以致内心的“怀疑”程度已发展到脑袋里混沌一片,连自己的感官是真是假都弄不清楚了!

挺杯吹的!

完全分不清自己究竟是梦是醒、是人是蝶,整个陷入到一片浑噩之中……

一直以为,但凡是在津津乐道“用人要疑”的,无论其身份多重、地位多高,首先就值得人们“怀疑”。

想来也是如此。你谁啊?身边就没一个值得你相信的?于是待人,除了为“利用”而去利用之外,还能有什么?

习惯于自以为是的人,通常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不时能去自觉地“自以为非”一下;否则,就再没什么可取的了。

津津乐道“用人要疑”的,首先就不可信;其次是不可依;再次就是不能不怀疑其脑瓜子是不是混沌一片、混淆了是非了……

至少说,其层次是不可能高的——纯粹是“利用”人的逻辑嘛!

“利用”完了,岂不就会一脚踹了?反正从没信过。

其实,诸多的“动辄怀疑人”的层次都不可能会高到哪儿去。

一方面,它无疑是内心“无主”的一种困惑反映;一方面,它或许还藏着点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可疑动机;再一方面,它明显已缺失了能明晰区分“好坏”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其内心已丢失了“天平”,没有了“公允”。

如此这般,其层次还能高到哪儿去?

更不用说,“动辄怀疑人”,甚至简单盲目地去“怀疑一切”,从外表上看,似乎是在怀疑他人;但从实质分析,它却是对自己的“眼神儿”根本就没个“把握”的表现。

“好人?坏人?”

抑或是“其是坏人?吾是好人?”

再抑或是“其若是好人,那吾是坏人?”

……

就如同那《庄周梦蝶》一般。“考察观察”良久,是越想越不得要领。这正应了那句老话:怀疑别人,实质是在怀疑自己。

以此之心去处事待人,也就成了:“利用别人,实质是在让自己被人利用”……

古老的《庄周梦蝶》似的混沌思维逻辑,实质是一种心神不定、忽左忽右、犹疑不定、找不着北、无端伤人的“最原始层次”的心思。

就“‘怀疑’其实层次低”的观点,庄子早就做过生动阐述——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構,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用现在的话去简要解释,就是说:

大智慧者乃“大知”;小聪明人系“小知”。

拥有大智慧的人,会才智超群,无拘无束,广博豁达;

而爱耍小聪明的人,则是生性拘泥,斤斤计较,疑神疑鬼。

大智慧者所说的话,乃合于“大道”,言论光明正大堂皇;

耍小聪明者的言论,则拘泥于琐事与歪道,东弯西绕,倍显缺失光明正大的猥琐——就连睡觉也不塌实安宁,做梦也作交易,醒来时言不由衷,说一套做一套判若二人。

耍小聪明的人做事藏着掖着,好搞阴谋;在小事上也惴惴纠缠不休。碰到大事更蛮横无理,习惯于勾心斗角。

与其结交,会因此受到伤害。

这种人会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纠缠不休,碰到大事更加蛮横刁钻;有时疏怠迟缓,有时高深莫测,有时词不达意……小则惴惴不安,大则失魂落魄。

其心怀很深的矛盾,说出话像射出的“利箭”;常喜欢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伤人尖刻,强词夺理。

这种人的喜、怒、哀、乐放纵变化,千姿百态、朝令夕改;其态度,既像从竹管吹出的乐声飘忽不定,又像晨雾中的蘑菇含混不清;比日夜的更替还变得快……

总之,缺少底气,杂念太多,疑神疑鬼,层次颇低;到头来,连其自己究竟是好是坏、是蝶是人,都根本弄不清楚!

如此而已……

这是一个悖论。

通常有点儿层次的人,用不着去动辄怀疑谁、怀疑什么。

对己对人对世对态都“心中有数”。

觉得合适的,接触;觉得不合适的,远离;觉得入耳的,就听;觉得不入耳的,不听;有缘相聚的就诚挚拿来,无缘失去的就自然放下……没多少功夫去怀疑;也没啥怀疑不怀疑的!

反之,心眼多,疑心重,动辄便心生疑惑,甚至简单盲目地去“怀疑一切”(乃至将自己也涵盖了进去)的,多是缺了点层次的……

曾不止一次地对因怀疑家庭成员而纠结的人提出过一个反诘:

“你想好没有?究竟想要怎样?

想继续好好过?那就莫要去‘怀疑’;‘怀疑’很伤感情的!

不想再过下去了?那也用不着去‘怀疑’;该怎么做就去怎么做嘛……”

以为,“动辄怀疑人”,甚至是简单盲目地去“怀疑一切”的,多都不够“成熟”,不够“层次”。

《庄子·齐物论》,就讲过一个很著名的《庄周梦蝶》的故事: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周梦到自己是只蝴蝶?蝴蝶又梦到自己是那个庄周?

梦来梦去,连自己究竟是庄周还是蝴蝶都弄不明白了!

也就是说,一个人心眼儿太小,以致内心的“怀疑”程度已发展到脑袋里混沌一片,连自己的感官是真是假都弄不清楚了!

挺杯吹的!

完全分不清自己究竟是梦是醒、是人是蝶,整个陷入到一片浑噩之中……

一直以为,但凡是在津津乐道“用人要疑”的,无论其身份多重、地位多高,首先就值得人们“怀疑”。

想来也是如此。你谁啊?身边就没一个值得你相信的?于是待人,除了为“利用”而去利用之外,还能有什么?

习惯于自以为是的人,通常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不时能去自觉地“自以为非”一下;否则,就再没什么可取的了。

津津乐道“用人要疑”的,首先就不可信;其次是不可依;再次就是不能不怀疑其脑瓜子是不是混沌一片、混淆了是非了……

至少说,其层次是不可能高的——纯粹是“利用”人的逻辑嘛!

“利用”完了,岂不就会一脚踹了?反正从没信过。

其实,诸多的“动辄怀疑人”的层次都不可能会高到哪儿去。

一方面,它无疑是内心“无主”的一种困惑反映;一方面,它或许还藏着点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可疑动机;再一方面,它明显已缺失了能明晰区分“好坏”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其内心已丢失了“天平”,没有了“公允”。

如此这般,其层次还能高到哪儿去?

更不用说,“动辄怀疑人”,甚至简单盲目地去“怀疑一切”,从外表上看,似乎是在怀疑他人;但从实质分析,它却是对自己的“眼神儿”根本就没个“把握”的表现。

“好人?坏人?”

抑或是“其是坏人?吾是好人?”

再抑或是“其若是好人,那吾是坏人?”

……

就如同那《庄周梦蝶》一般。“考察观察”良久,是越想越不得要领。这正应了那句老话:怀疑别人,实质是在怀疑自己。

以此之心去处事待人,也就成了:“利用别人,实质是在让自己被人利用”……

古老的《庄周梦蝶》似的混沌思维逻辑,实质是一种心神不定、忽左忽右、犹疑不定、找不着北、无端伤人的“最原始层次”的心思。

就“‘怀疑’其实层次低”的观点,庄子早就做过生动阐述——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構,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用现在的话去简要解释,就是说:

大智慧者乃“大知”;小聪明人系“小知”。

拥有大智慧的人,会才智超群,无拘无束,广博豁达;

而爱耍小聪明的人,则是生性拘泥,斤斤计较,疑神疑鬼。

大智慧者所说的话,乃合于“大道”,言论光明正大堂皇;

耍小聪明者的言论,则拘泥于琐事与歪道,东弯西绕,倍显缺失光明正大的猥琐——就连睡觉也不塌实安宁,做梦也作交易,醒来时言不由衷,说一套做一套判若二人。

耍小聪明的人做事藏着掖着,好搞阴谋;在小事上也惴惴纠缠不休。碰到大事更蛮横无理,习惯于勾心斗角。

与其结交,会因此受到伤害。

这种人会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纠缠不休,碰到大事更加蛮横刁钻;有时疏怠迟缓,有时高深莫测,有时词不达意……小则惴惴不安,大则失魂落魄。

其心怀很深的矛盾,说出话像射出的“利箭”;常喜欢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伤人尖刻,强词夺理。

这种人的喜、怒、哀、乐放纵变化,千姿百态、朝令夕改;其态度,既像从竹管吹出的乐声飘忽不定,又像晨雾中的蘑菇含混不清;比日夜的更替还变得快……

总之,缺少底气,杂念太多,疑神疑鬼,层次颇低;到头来,连其自己究竟是好是坏、是蝶是人,都根本弄不清楚!

如此而已……


相关文章

  • 中国人信仰
  • 最近在伊斯兰国家谈及穆斯林时,经常被问到中国人信仰什么.想了想说"俺信钱",又改口说"信自己",最后觉得都不正确,只好说咱中国人没信仰了.伊斯兰的朋友听后大为震惊,觉得没有信仰太可悲了,生命不过是行尸 ...查看


  • 国庆节如何进行挽回
  • 教你如何挽回爱情:国庆节如何进行挽回 大部分男人在面对女朋友主提出分时,都会愕然.难以相,然后条件反射的,开始挽留.面对所爱之人,他们会想尽各种办法挽回女友,比如寻求身边朋友的"建议",或者电话.短信乞求对方,甚至不惜牺 ...查看


  • 恋爱人必读的心理学:爱情发展的四个阶段
  • 编者推荐:所爱的人相遇相恋是非常不容易的,不要轻言放弃.每一份恋爱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伤心.委屈.不理解,但只要我们怀着积极地心态,带着正确的价值观,找到适合自己的爱人,执子之手,方能与之偕老. 一个成熟的.真正的恋情必 ...查看


  • 关于提高创新能力的随想
  • 关于提高创新能力的随想 1. 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人的智商往往不够用,有时候意外的,不能被接受的东西往往正确,波粒二象性,量子非局域性,因此要学会异想天开,挑战权威.我们是应当尊重事实,而不是科学.社会的固有观念.自己的成见,抑或我们所认为 ...查看


  • 提升精神境界的心理学方法
  • 影响我们心理决策的座标有许多,经验是一方面.经验主义是错误的,但是经验又是宝贵的.经验具有功用性,又是参照性.如某楼价格是5000元/平方米,2年没有卖出,因为许多人觉得价格非常高.但是一天旁边的楼房价格是10000元/平方米时,该楼销售一 ...查看


  • 孔明"事必躬亲"留给我们的启示
  • 孔明"事必躬亲"留给我们的启示 http://www.hr.com.cn 2004-07-06 00:00:00 中国人力资源网 [查看所有评论] [ 我要评论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共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 ...查看


  • 我们的时代需要什么价值
  • 我们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之一:警惕"精致的利己主义" 近期,"最美"一词,再成对平民英雄的礼赞.从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到最美司机吴斌,"最美"中闪耀人性的光辉,也触发人生价值的思索.无论 ...查看


  • 怀疑与学问(教师中心稿)
  • 张磊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要求 1.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事例的句子,为 ...查看


  • [怀疑与学问]教案
  •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教师用) 主备: 授课人: 审核: 授课班级: 学生姓名: 备 注 (教师复备栏和学 生整理及笔记栏) 一.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品味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