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境界增强魅力

  副刊代表着一张报纸的文化品位和“软实力”,体现着报纸编辑的办报智慧与社会责任。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方面,在引领文化潮流、传播生活新知、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方面,报纸副刊特别是主流报纸的副刊,应该扮演一个活跃的角色。就应对媒体竞争而言,副刊是报纸的独有优势,是报纸吸引读者、留住读者的重要元素。一张好的副刊应该为正刊增彩。   当前,副刊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副刊热衷于小情调、小感觉,对大事大情不够重视;有的副刊格调低下,趋时媚俗;有的副刊文笔平庸,内容浅薄。概括地说,就是境界不高。副刊的此类病象,导致了副刊萎缩,读者流失。这与报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日益变化的读者需求不相适应。   副刊――主要是以文艺性综合副刊、文学副刊、文娱副刊和人文副刊为主的副刊,要发展,必须改变小气、低俗、轻浮的弊病,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强化:强化对重大事件的关注,强化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强化文化韵味。      关注大事抒写真情      副刊与正刊“桴鼓相应,相辅相成”,共同演奏着时代的主旋律,记录和反映着历史的进程。副刊必须强化对重大题材、突发事件的关注。关注大事,是对读者的尊重,也是增加自身分量的举措。一份副刊关注大事大情了,就显得大气,就具有了大胸怀、高境界。      副刊与正刊同饮“一泉水”(新闻源),都要重视新闻性和贴近性,不同的是表现形式。正刊是直接报道,现场描述;副刊是艺术反映,注重表现心灵感应。新闻讲事实,时评讲观点,副刊讲感情。正刊新闻以实动人,评论以理服人,副刊以情感人。就现代报纸而言,新闻、时评和副刊应该步调一致,协同作战。一件大事发生后,首先是正刊的及时准确报道,同时配发和紧跟而上的是评论,发表观点,其后,就应该是副刊的配合,反映人们的心灵感应和感想、感悟。这样,报纸就形成一个报道体系、一个报道整体。报纸的冲击力、影响力就会更大。   副刊怎样反映大事呢?应主要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要紧密配合。副刊编辑的眼光必须超越副刊,不可囿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时刻关注大局、大情、大理。一遇大事发生,立即运筹策划,及时组稿、约稿、选稿,表现大事对人们情感的冲击,反映大事在人们内心深处激起的情感波澜。抗击“非典”时期,抗击冰雪时期,许多副刊都及时刊发了很多动人的作品。汶川大地震后,报纸正刊都作了全力报道。许多副刊表现突出,令人激动。副刊的作品中,打头阵的是“诗”。在副刊作品中久被淡化的诗歌表现超常,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歌喷发而出,广为传诵。人们用诗歌表达自己对灾害的震惊、对遇难者的痛惜悲悼,赞美拯救生命者的英雄精神,抒写民众的坚强与希望。人民日报上的《敬礼,以生命的名义》、《真爱在人间》,大众日报上的《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悲中三问》、《致灾区幸存的孩子》,解放日报《汶川,揪着我们的心》等,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还有一大批散文、日记、报告文学、特写,抒写了一曲曲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灾壮歌,唱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无限希望。在这个特殊时期,诗歌为副刊增了光,副刊为正刊添了彩。   二要主动策划。围绕一些重大主题,组织策划征文或采风活动,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纪念建党80周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许多副刊组织了征文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许多报纸组织的征文活动已经开始启动,陆续展开。人民日报副刊组织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南方日报副刊举办的“改革开放与我的生活”征文,浙江日报“说说我最难忘的事――我与改革开放”征文,都是非常成功的策划运作。大众日报《大众周末》一版上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稿”,开篇是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作者的专访《胡福明:时代给了我这个机会》,这篇文章把我们带回那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中,让我们深思。   三要链接延伸。对于正刊关注的重大主题,副刊要及时做好链接,以艺术的形式予以反映。香港回归,许多副刊就刊发了大量链接式作品,追溯被英国割地的屈辱历史,激发了人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落后就要挨打”的忧患意识。潍坊日报在“纪念潍县集中营解放60周年”报道活动中,刊发了大量相关链接的回忆性、延伸性的访谈,增加了报道的历史厚重感,加深了人们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纵深认识。      关注热点激浊扬清      副刊要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热点现象,对健康向上的予以褒扬,对腐朽丑恶的予以抨击,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副刊应该对大多数人关心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一些原则问题上不能失语。副刊应具有鲜明的批判性。批判性是副刊的重要属性,是副刊的风骨。之所以要批判,是因为我们的生活还不尽完善,还存在许多丑恶、虚假、腐败现象,还存在着许多不良言行和不道德现象。   一是直接抨击。主要以杂文、短评的形式,直面社会,反映现实,针砭时弊、鞭挞丑恶、弘扬正义。现在杂文的势头不如时评,但杂文作为副刊催生的文体,反应灵敏、文笔犀利、思想深刻、感情充沛,仍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副刊文体。张雨生获中国新闻奖副刊一等奖的杂文《“刘邦文化”是什么》,是发表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金台随感”专栏中的优秀作品。文章对当时泛滥的文化节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作者说:“我写杂文,不愿像写评论那样归纳起来谈,泛泛作议论。我喜欢找到具体的批评对象,由此生发感想。说杂文是文学,文学有个重要特性,即通过个别反映一般,这是文学典型化的必然要求。”这里道出了杂文与评论、时评的区别,也点明了杂文的文学特性。杂文的这种特性,充分体现了报纸副刊的文学性。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资深编辑鄢烈山发表在副刊上的许多杂文,“针砭时弊,指斥腐败,讽刺辛辣,爱憎分明,关心民生疾苦,充满人文精神”,颇受欢迎。大众日报“小逄观星”专栏,因“星”抒感,有的放矢,在诙谐调侃中张扬着批判的锋芒。潍坊日报副刊曾发表一篇《时下文学病象抉微》短评,对时下文学的种种病象,条分缕析,深入诊按,“批评到位”,读之令人畅快。   二是借用专家之言予以批驳。主要以访谈录的形式,由权威人士对一些错误观点、不良现象进行批判。现在,戏说、歪解、恶搞、炒作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多。有的学术明星在“百家讲坛”上讲《红楼梦》,把一些推测猜想,当作学术观点阐发,误导观众。《大众周末》刊发的对红学专家周思源的独家采访《解读“红楼”要守规范》,对此予以严厉批驳,对支撑所谓秦学的“五根柱子”一一拆掉,指出,“不要把大家导到错误的方向去”。读了令人信服,加深了人们对这部现实主义巨著的正确理解。   一些理性、建设性的随笔,看起来不那么直接,但仍然深藏着很强的批判性。像范敬宜写的一些副刊随笔,都有真知灼见,虽徐徐道来却也有深刻的批判性蕴涵其中。孙犁晚年作品大多发表在天津时报副刊《文艺周刊》上。虽多言及古人,但却大都意在当代,臧否人物,评点世风,入木三分。以婉约清丽之文,显示出刚性的批判力量。      文化为魂彰显特色      文化是副刊的灵魂。报纸是“新闻纸”,更是“文化纸”。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增强文化内涵,就是追求高雅境界,提升文化品位,让读者在文化熏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鼓舞和启迪。   我们说“特色立报”,报纸的特色,很多方面要靠副刊的地域文化色彩来体现。一位作家认为:“副刊要办得有个性,一定要体现出地域文化,有地方特色。”可谓精辟之论。大众日报对齐鲁文化的阐发,南京日报对“风雅秦淮”的讲述,安徽日报对徽文化的描绘,天津日报对津味文化的展示,都让人受到文化的沐浴,心田得到滋润。   潍坊日报副刊在体现文化方面,主要在三个方面做好文章: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重点以文化散文、文史漫笔、文化探秘、古迹丛考等多种形式,予以充分表述。这些文化的融入,使报纸副刊的文化味浓厚。潍坊日报在今年实施的新一轮改版中,将B1版定位为“大文化”,突出文化主题;在C版《今日青州》中开辟了“人文青州”专版,增强人文关怀。潍坊历史文化丰厚,文化遗产众多,孕育了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还有大批名贤在此为官。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对此进行了解读、阐发、描述。《苏轼出猎》,抒写了苏轼知密州时的豪迈气概;《无一诗中不说山》,写出欧阳修知青州时的山水情怀;《萧萧竹声》,写出郑板桥知潍县时关心民间疾苦的事功惠政,《雨中的贾思勰雕像》,写出贾思勰对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重视与研究。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重要标识,有重要的认同力、凝聚力。潍坊保存着许多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杨家埠年画、高密扑灰年画、剪纸、泥塑等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对这方面大量的抒写描述,使副刊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潍坊风筝已经飞入第25个春天,创造了独特的节庆文化。我们刊发的《潍坊风筝与飞鸟信仰》等重点作品,对风筝的起源、发展、创新进行全方位的述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寿光蔬菜文化、青州花卉文化、临朐奇石文化,都是节庆催生的文化。这些节庆文化构成的新的文化形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副刊及时给予艺术表现,增强了副刊的贴近性和吸引力。   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不能凭空抓来就写,不能简单地复述,要寻找与当前实际的联系,揭示其现代价值与意义,要突出新的探索发现及研究成果,要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推进当前的文化建设。这样,副刊的文化韵味,才能增强亲近性和亲和力。在表述方式上,应简洁、快捷、新颖,以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   大事、热点、文化,构成副刊的三个重要层面,强化这三个层面,就能提升副刊境界。副刊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作,自有读者。   (作者单位:潍坊日报)

  副刊代表着一张报纸的文化品位和“软实力”,体现着报纸编辑的办报智慧与社会责任。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方面,在引领文化潮流、传播生活新知、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方面,报纸副刊特别是主流报纸的副刊,应该扮演一个活跃的角色。就应对媒体竞争而言,副刊是报纸的独有优势,是报纸吸引读者、留住读者的重要元素。一张好的副刊应该为正刊增彩。   当前,副刊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副刊热衷于小情调、小感觉,对大事大情不够重视;有的副刊格调低下,趋时媚俗;有的副刊文笔平庸,内容浅薄。概括地说,就是境界不高。副刊的此类病象,导致了副刊萎缩,读者流失。这与报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日益变化的读者需求不相适应。   副刊――主要是以文艺性综合副刊、文学副刊、文娱副刊和人文副刊为主的副刊,要发展,必须改变小气、低俗、轻浮的弊病,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强化:强化对重大事件的关注,强化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强化文化韵味。      关注大事抒写真情      副刊与正刊“桴鼓相应,相辅相成”,共同演奏着时代的主旋律,记录和反映着历史的进程。副刊必须强化对重大题材、突发事件的关注。关注大事,是对读者的尊重,也是增加自身分量的举措。一份副刊关注大事大情了,就显得大气,就具有了大胸怀、高境界。      副刊与正刊同饮“一泉水”(新闻源),都要重视新闻性和贴近性,不同的是表现形式。正刊是直接报道,现场描述;副刊是艺术反映,注重表现心灵感应。新闻讲事实,时评讲观点,副刊讲感情。正刊新闻以实动人,评论以理服人,副刊以情感人。就现代报纸而言,新闻、时评和副刊应该步调一致,协同作战。一件大事发生后,首先是正刊的及时准确报道,同时配发和紧跟而上的是评论,发表观点,其后,就应该是副刊的配合,反映人们的心灵感应和感想、感悟。这样,报纸就形成一个报道体系、一个报道整体。报纸的冲击力、影响力就会更大。   副刊怎样反映大事呢?应主要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要紧密配合。副刊编辑的眼光必须超越副刊,不可囿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时刻关注大局、大情、大理。一遇大事发生,立即运筹策划,及时组稿、约稿、选稿,表现大事对人们情感的冲击,反映大事在人们内心深处激起的情感波澜。抗击“非典”时期,抗击冰雪时期,许多副刊都及时刊发了很多动人的作品。汶川大地震后,报纸正刊都作了全力报道。许多副刊表现突出,令人激动。副刊的作品中,打头阵的是“诗”。在副刊作品中久被淡化的诗歌表现超常,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歌喷发而出,广为传诵。人们用诗歌表达自己对灾害的震惊、对遇难者的痛惜悲悼,赞美拯救生命者的英雄精神,抒写民众的坚强与希望。人民日报上的《敬礼,以生命的名义》、《真爱在人间》,大众日报上的《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悲中三问》、《致灾区幸存的孩子》,解放日报《汶川,揪着我们的心》等,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还有一大批散文、日记、报告文学、特写,抒写了一曲曲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灾壮歌,唱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无限希望。在这个特殊时期,诗歌为副刊增了光,副刊为正刊添了彩。   二要主动策划。围绕一些重大主题,组织策划征文或采风活动,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纪念建党80周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许多副刊组织了征文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许多报纸组织的征文活动已经开始启动,陆续展开。人民日报副刊组织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南方日报副刊举办的“改革开放与我的生活”征文,浙江日报“说说我最难忘的事――我与改革开放”征文,都是非常成功的策划运作。大众日报《大众周末》一版上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稿”,开篇是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作者的专访《胡福明:时代给了我这个机会》,这篇文章把我们带回那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中,让我们深思。   三要链接延伸。对于正刊关注的重大主题,副刊要及时做好链接,以艺术的形式予以反映。香港回归,许多副刊就刊发了大量链接式作品,追溯被英国割地的屈辱历史,激发了人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落后就要挨打”的忧患意识。潍坊日报在“纪念潍县集中营解放60周年”报道活动中,刊发了大量相关链接的回忆性、延伸性的访谈,增加了报道的历史厚重感,加深了人们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纵深认识。      关注热点激浊扬清      副刊要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热点现象,对健康向上的予以褒扬,对腐朽丑恶的予以抨击,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副刊应该对大多数人关心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一些原则问题上不能失语。副刊应具有鲜明的批判性。批判性是副刊的重要属性,是副刊的风骨。之所以要批判,是因为我们的生活还不尽完善,还存在许多丑恶、虚假、腐败现象,还存在着许多不良言行和不道德现象。   一是直接抨击。主要以杂文、短评的形式,直面社会,反映现实,针砭时弊、鞭挞丑恶、弘扬正义。现在杂文的势头不如时评,但杂文作为副刊催生的文体,反应灵敏、文笔犀利、思想深刻、感情充沛,仍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副刊文体。张雨生获中国新闻奖副刊一等奖的杂文《“刘邦文化”是什么》,是发表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金台随感”专栏中的优秀作品。文章对当时泛滥的文化节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作者说:“我写杂文,不愿像写评论那样归纳起来谈,泛泛作议论。我喜欢找到具体的批评对象,由此生发感想。说杂文是文学,文学有个重要特性,即通过个别反映一般,这是文学典型化的必然要求。”这里道出了杂文与评论、时评的区别,也点明了杂文的文学特性。杂文的这种特性,充分体现了报纸副刊的文学性。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资深编辑鄢烈山发表在副刊上的许多杂文,“针砭时弊,指斥腐败,讽刺辛辣,爱憎分明,关心民生疾苦,充满人文精神”,颇受欢迎。大众日报“小逄观星”专栏,因“星”抒感,有的放矢,在诙谐调侃中张扬着批判的锋芒。潍坊日报副刊曾发表一篇《时下文学病象抉微》短评,对时下文学的种种病象,条分缕析,深入诊按,“批评到位”,读之令人畅快。   二是借用专家之言予以批驳。主要以访谈录的形式,由权威人士对一些错误观点、不良现象进行批判。现在,戏说、歪解、恶搞、炒作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多。有的学术明星在“百家讲坛”上讲《红楼梦》,把一些推测猜想,当作学术观点阐发,误导观众。《大众周末》刊发的对红学专家周思源的独家采访《解读“红楼”要守规范》,对此予以严厉批驳,对支撑所谓秦学的“五根柱子”一一拆掉,指出,“不要把大家导到错误的方向去”。读了令人信服,加深了人们对这部现实主义巨著的正确理解。   一些理性、建设性的随笔,看起来不那么直接,但仍然深藏着很强的批判性。像范敬宜写的一些副刊随笔,都有真知灼见,虽徐徐道来却也有深刻的批判性蕴涵其中。孙犁晚年作品大多发表在天津时报副刊《文艺周刊》上。虽多言及古人,但却大都意在当代,臧否人物,评点世风,入木三分。以婉约清丽之文,显示出刚性的批判力量。      文化为魂彰显特色      文化是副刊的灵魂。报纸是“新闻纸”,更是“文化纸”。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增强文化内涵,就是追求高雅境界,提升文化品位,让读者在文化熏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鼓舞和启迪。   我们说“特色立报”,报纸的特色,很多方面要靠副刊的地域文化色彩来体现。一位作家认为:“副刊要办得有个性,一定要体现出地域文化,有地方特色。”可谓精辟之论。大众日报对齐鲁文化的阐发,南京日报对“风雅秦淮”的讲述,安徽日报对徽文化的描绘,天津日报对津味文化的展示,都让人受到文化的沐浴,心田得到滋润。   潍坊日报副刊在体现文化方面,主要在三个方面做好文章: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重点以文化散文、文史漫笔、文化探秘、古迹丛考等多种形式,予以充分表述。这些文化的融入,使报纸副刊的文化味浓厚。潍坊日报在今年实施的新一轮改版中,将B1版定位为“大文化”,突出文化主题;在C版《今日青州》中开辟了“人文青州”专版,增强人文关怀。潍坊历史文化丰厚,文化遗产众多,孕育了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还有大批名贤在此为官。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对此进行了解读、阐发、描述。《苏轼出猎》,抒写了苏轼知密州时的豪迈气概;《无一诗中不说山》,写出欧阳修知青州时的山水情怀;《萧萧竹声》,写出郑板桥知潍县时关心民间疾苦的事功惠政,《雨中的贾思勰雕像》,写出贾思勰对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重视与研究。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重要标识,有重要的认同力、凝聚力。潍坊保存着许多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杨家埠年画、高密扑灰年画、剪纸、泥塑等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对这方面大量的抒写描述,使副刊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潍坊风筝已经飞入第25个春天,创造了独特的节庆文化。我们刊发的《潍坊风筝与飞鸟信仰》等重点作品,对风筝的起源、发展、创新进行全方位的述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寿光蔬菜文化、青州花卉文化、临朐奇石文化,都是节庆催生的文化。这些节庆文化构成的新的文化形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副刊及时给予艺术表现,增强了副刊的贴近性和吸引力。   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不能凭空抓来就写,不能简单地复述,要寻找与当前实际的联系,揭示其现代价值与意义,要突出新的探索发现及研究成果,要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推进当前的文化建设。这样,副刊的文化韵味,才能增强亲近性和亲和力。在表述方式上,应简洁、快捷、新颖,以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   大事、热点、文化,构成副刊的三个重要层面,强化这三个层面,就能提升副刊境界。副刊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作,自有读者。   (作者单位:潍坊日报)


相关文章

  •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与班主任工作思想
  •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与班主任工作思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 ...查看


  • 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1
  • 人格魅力是一个人言谈举止.道德风范.待人接物以及知识水平等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要在以下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1.以良好的官德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官德既包括政治品格,也包括道德品格.讲政治品格就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正确的政治方向.鲜明 ...查看


  • 浅谈用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的人文素养
  • 浅谈用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的人文素养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 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除课堂传授外, 应开展实践活动, 大力地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宽度, 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查看


  • 三严三实主题发言稿4篇
  • 第一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把"严以修身"放在首位,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 ...查看


  • 文化如何助力中国梦
  • 文化如何助力中国梦 作者:马建辉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28日 09版) CFP 文化繁荣发展体现国家软实力. 去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将文化尤其是文艺的重要作用,提高到了关乎民族复兴和国家软实力建构的高度.可在当下的社 ...查看


  • 妇女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 妇女干部培训学习 心 得 体 会 非常荣幸,我能够参加县委组织部.县妇联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的本次妇女干部培训班的学习.我十分珍惜这次短暂而难得的学习机会,每节课认真听.认真记.学习培训时间虽然不长,但学习内容很丰富,市委党校的几位老师从我县 ...查看


  • 研修班学习总结与反思
  • 研修班学习总结与反思 2013年9月到11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2013 年国培计划--初中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培训学习,使我深受启发和鼓舞!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开阔了知识视野,加深了数学课程改革的认识 ...查看


  • 艺术导论结课作业
  • 艺 术 导 论 结课作业 院系:外国语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袁 09级英语一班09400133 睿 谈"艺术对大学生的人生启迪" 袁睿 内容摘要 艺术对于大学生在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及身心的熏陶都有启迪.大学生以独 ...查看


  • 党性修养与党员干部角色意识的完善
  • 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党性修养与党员干部角色意识的完善 胡江霞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湖北武汉430077) 摘要: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偏离党性与角色形象的认知.情感及行为表现,不仅事关党的兴亡.人民的寄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