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亮的四次博弈

论诸葛亮的四次博弈

双田九年制学校 毛小雄

【摘 要】: 诸葛亮一生进行了多次博弈,作为一个博弈家,他的博弈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成功的,但最后以一次失败的博弈来结束一生,让后人十分叹惋。本文以博弈论的理论来阐释诸葛亮作出的对其自身和历史有重要影响的四次博弈行为,探讨四次博弈的原因和成败得失。

【关键词】:《三国演义》 诸葛亮 博弈 理性

【ABSTRACT 】:Zhuge Liang's life for a number of games as a home game, his game is successful in most cases, but to a failure of the last game to end his life, it's a pity for the future generations .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game theory to explain Zhuge Liang made the history of its own, and have a major impact behavior of the four games, four games of the reasons for and success or failure.

【Key words】: "Three Kingdoms" Zhuge Liang Game Rational

1. 导论

1950年,纳什(John Nash) 写了一篇题为《N 人博弈的均衡问题》的论文奠定了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础。凭借其在博弈论上的非凡成就,他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纳什均衡”就是在假定有n 个人参与博弈,在知晓其他人策略情况下,每个博弈参与者都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这n 个参与方的最优策略就构成一种均衡【1】。构成纳什均衡的参与方都以其他方策略不变为前提形成自己的最优策略,理性的博弈者都不会轻易改变自身策略,因为自己要为改变承担风险。如今博弈论不仅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研究中,而且也被博弈论学者引入社会学研究领域中。古代战争小说中所描写的战争也是一种巨大而复杂的博弈,因而我们可以用博弈论对其作出新的阐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有一些学者开始运用博弈论来研究《三国演义》,为《三国演义》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作了可贵的探索。如王福重的《人人都爱经济学》和吴景泰、赵新良的《“空城计”双赢博弈分析》都是以博弈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述空城计。而李康化先生的《从现代博弈看赤壁之战》和王子宽教授的《华容道新解》则是对赤壁之战的不同看法。但是,这些研究尚处于尝试和零散阶段,存在理论上的不足和内容上的狭窄。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尝试用博弈对诸葛亮一生中的四次重大作一些博弈,以期让读者更全面地把握诸葛亮的形象及其在三国人物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生的四次重大博弈

如果我们把社会看作是一个博弈场,那么人生就是博弈。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生进行了四次重大博弈,这四次博弈不仅对他自身而且对蜀汉和当时天下都产生重大影响。

2.1. 躬耕陇亩与出山济世的博弈

从《三国志》得知: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先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2】。诸葛亮多才智和计谋,毛宗岗评其为“智绝”。《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写到诸葛亮出山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博弈。当时刘备被曹操大军赶杀,西走荆州依附刘表,希望能借助他的力量和地盘抗曹灭曹。而刘表有如井底之蛙,不思进取,但得“坐据九郡足矣”。刘备空怀立国大志而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悲叹大业未成,髀肉复生。而刘表妻蔡夫人素来不满刘备的依附,一心先除之而后快,便在襄阳州衙设计图害刘备。刘备幸得的卢跃过檀溪,大难不死,途遇徐庶。刘备本欲借徐庶的帮助兴霸业,无奈曹操抓了徐母逼走徐庶,徐庶临走推荐诸葛亮,因此便有了刘备三顾草庐拜访诸葛孔明,问计天下。众所周知,诸葛亮隆中决策,答应刘备出山济世【6】。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出山呢?

从博弈学的角度来说,诸葛亮是获得完全信息的一种自身思想上的博弈。这些信息包括自身的,刘备的和天下形势的。他思想中的隐世躬耕与出山济世就是决策策略相对抗的两个方面。诸葛亮需要从这些信息环境中等待并寻找出自己亲近的、需要的甚至是功利的适己行为和时机。诸葛亮可以选择两个策略的任何一个,但无论他选择哪一个都要计算得失,这也就是行为支付,通常理性的博弈者会尽量让自身或自己亲近方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信息在博弈中尤显重要。下面我们就从诸葛亮获得的三个方面信息来分析诸葛亮作出出山决策的原因。

就其自身条件来看,诸葛亮作为一个“士”便有出与隐的抉择。至东汉末年,中国文化经历了“轴心时代”【注1】(春秋战国)和一统时期(秦汉)。春秋战国百家兴起,学说众多,士人奔走天下,以求诸侯国重用。对此胡适作出解释是“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注2】,这也概括了“士”的使命有忧世救国这一条。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记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和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和道德修养,儒家创立的目的是强调建功立业、实践济世。诸葛亮受儒学的影响,当然在潜意识里有出山济世的思想,而躬耕拢亩只是在等待时机。而秦汉时期的一统思想特别是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就是告知天下士子,惟读圣贤书才能被重用,受一统思想影响,“士”是不希望分裂的局面出现的,国家一旦分裂,谋士便要为自己认定的君王出谋划策,统一天下【3】。因而诸葛亮一旦认定有值得自己辅佐的君王出现,便会出山安天下。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我们知道:“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古人多以诗言志,那么诸葛亮“好为”的《梁父吟》又是怎样的呢?《梁父吟》其实是“三士”之死与“晏子”之谋,讨论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国相晏婴设谋“二桃杀三士”的做法。诗的作者对于“三士”,是赞叹、惋惜、伤悼;对于“晏子”,则是严谴。叹惋“三士”,言外寓含士人如何立身处世之思考;严谴“晏子”,言外寓含为相

者如何用人及治国之思考。有大抱负及大智慧的人,读史观世,才能如此思考问题。诸葛亮自比乐毅、管仲,当然是希望像他们一样受重用辅佐君王。既然诸葛亮在隆中所思考的是士人如何立身及用世的问题,那么他的出山便是他博弈的必然选择,而他的淡泊躬耕只是修己之事,修己不是目的,安人、安百姓才是最终目的【4】。

再来看诸葛亮博弈信息的第二个方面:刘备的条件。刘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让诸葛亮动了心?《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云:“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2】”从这点来看,刘备的身世背景相当好,是正宗的汉室之后,符合了广大士人的择主条件。西周时期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制、礼制都透着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伦理思想深入人心,正统观念难以撼动。东汉末年,董卓、袁绍、袁术、孙权都是些手握兵权划地割据之流,名不正言不顺,难得民心,不符合诸葛亮的择主条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北方,实力最盛,但诸葛亮视之为窃国奸贼。当时有皇室血统的有献帝刘协,荆州刘表和依附他的刘备,献帝刘协空有帝号,手无实权,有如木偶傀儡,刘表无能且病重将去,他们更没有三顾草庐之举,所以诸葛亮将他们排除了。当时的刘备怎么样呢? 刘备早年四处漂泊,他依附了袁绍、曹操、吕布、刘表,总之是居无定所,亡命天涯。论实力,曹操最强,孙权次之,就是刘表、刘璋都比刘备强。因为他要地盘没地盘,要人才少人才:暂居新野,武将只有关羽、张飞、赵云尚堪大用,谋臣也仅孙乾、糜竺、糜芳等,能力也是一般,刚来了个智囊徐庶也被曹操“请”走了,这样看来刘备与光杆司令无异,但就是这样的一光杆司令,诸葛亮愿出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原因就在于诸葛亮看到了一个完完全全的刘备,也就是诸葛亮博弈的必需信息。刘备是帝王之后且拥有英雄之气,这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少年丧父的刘备“与母贩履织席为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生存策略就是忍。曹操曾青梅煮酒与他共论天下英雄并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相逼,刘备恁是以借惊雷掩饰自己的失态,其坚忍如此,可见一斑。尽管刘备早年四处漂泊,以打游击战寻找生存,但是这并不能磨灭他的意志和图谋大业的决心。曹操看出了他的这种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英雄之气,诸葛亮当然也看出来了。他还从刘备为徐庶入曹营而泪如雨下、“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看出他的求贤若渴,只有礼贤下士的君王才是明君,是明君才值得他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是刘备的三顾草庐便成了他的出山时机和台阶。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也就诸葛亮为何看中刘备论述了一通,他分析出刘备有建立新政权的可能,并且刘备具有帝王之志、帝王之术、帝王之福,这些足以让孔明心动作出出山济世的博弈【5】。

第三个博弈信息就完全体现在他著名的《隆中对策》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重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中诸葛亮是这样剖析天下大势的:“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6】”作为一个杰出的博弈者,诸葛亮足不出隆中便通晓天下风云变化,根据这些信息,他为刘备谋划了最佳策略: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只可用于援而不可图。这种策略简单说

来就是联吴抗曹。而从博弈学角度来看就是势力均衡的问题:曹操集团太强,孙权占尽地利,但孙权无法抗衡曹操,两者不能形成均衡;现在我刘备如果攻下了西南的荆州和益州,天下大势就是三分了,尽管我最弱小也没关系,我的存在就是一种信息,曹操和孙权都还得考虑我,因为他们也是理性的博弈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一个生存机会,荆州、益州的老百姓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备信义著于四海,如果能攻下这些用武之地就“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并且是得民心的大业可成之举。立足稳定之后便可联吴抗曹,三者形成均衡并维持这种均衡直待天下有变。诸葛亮看到了这种可能,并且努力使这种可能变为了现实。

正是基于以上三方面的信息,诸葛亮为“汉室可兴”跟随了刘备,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一博弈对天下大势三分起了重要影响。公元208年赤壁一战,曹操败归,刘备于战后取得荆州大部。从211年到214年,他西攻刘璋,占有了益州。219年,刘备又北夺汉中,东伐襄樊,其势力发展到了顶峰,真正成为了三足鼎立的一极。

2.2. 华容道杀“曹”与放“曹”的博弈

王子宽教授曾在《华容道新解》中对赤壁之战孙权、刘备所采取的策略作了全面阐释,并采用“智猪博弈”理论来论证这一策略的可行性。所谓“智猪博弈”就是关在同一长长的猪圈中一大一小的猪如何解决抢食问题,要获取食物就必须有一头猪去按食物输送键获取定量食物,另外一头猪在食槽等待。键与猪食槽有一定距离,按键的猪会因此而少吃到一些食物。同等情况下,大猪吃得多,小猪吃得少,小猪如果按键,它就很难抢到食物,可能会被饿死;大猪按键则不同,它付出按键时间的食物仍能抢到一半或以上食物;如果两猪同时不按,就都被饿死。这种情况下,小猪不会去按键,因为它按或者两猪都不按结果是一样,那么只有大猪按键,小猪等待,大猪虽然比同等条件下少吃到一些食物但不会饿死,小猪则比同等条件下多抢得一些食物,除非大猪赌气不按【7】。

赤壁之战正是符合这一理论的典型博弈,曹操攻东吴,东吴出力抗曹,刘备战后得荆州。作为“小猪”的刘备几乎无任何损失却得到了最大的胜利果实。东吴也知道会是这个结果,但无奈自身存亡较失去荆州要重要得多。东吴不会甘心,所以它要求刘备进行扫尾工作:彻底消灭战败逃跑的曹军。

诸葛亮神机妙算,对曹操的逃跑路线是了如指掌:在乌林之西、宜都之北伏下赵子龙;于南彝陵伏下张飞;在华容道派了关羽。这种部兵可谓天衣无缝,曹操纵有三头六臂也不能逃过此劫。但曹操跑了,而且是在他山穷水尽的时候跑了,显然关羽守的华容道就是他的“又一村”【6】。关羽重情义,当初曹操让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主,对他有恩,于是关云长义释曹操,也算是报恩了。按理说诸葛亮很是清楚这一点的,在华容道随便派个小将也应该能解决问题。可是去的就是关羽,这样看来诸葛亮是有意放走曹操的,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放曹操呢? 他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就是他要保持势力均衡。先来做个假设:诸葛亮派了的人真把曹操杀了,结果便是东吴孙权和巴蜀刘备两争天下。前面说过,论实力刘备只是一“小猪”,东吴就是一“大猪”,曹操被灭了,也就是外界威胁基本解除了,大猪就不愿小猪来抢食吃,毫无疑问,东吴会消灭刘备集团。诸葛亮想到了这一点 ,东吴也是打着这样的如意算盘,可是诸葛亮不会成人之美,杀“曹”是绝对不可行的。诸葛亮作为一个理性的博弈者,他知道曹操集团的

存在对巴蜀是利大于弊,巴蜀的存在依赖于曹、孙集团的相互制约。新败的曹操要回家修整但暂时无力南下,孙刘联合也可以与之抗衡。这种情况下,曹操集团的存在对东吴就是最大的威慑。三方面形成的均衡中,每个集团的策略都是相对其他方的最优策略,任何一方的改变都会付出代价,只有“和平共处”才不会致使自身灭亡。所以诸葛亮放“曹”是一个明智的决策。

放“曹”既定,那就要瞒过东吴,也就是说怎么放才能让东吴无话可说。诸葛亮想到了关羽,于是诸葛亮、关羽、刘备合演了一出戏给东吴看:关羽先写了军令状,放走了曹操之后诸葛亮假意要斩关羽,刘备扔一句关羽是我不能同生但愿同死的结拜兄弟,孔明你看着办。诸葛亮就只好说些场面话放了关羽,戏份十足,瞒过了东吴不说,关羽还就像一愣头青一直蒙在鼓里。由此可见,诸葛亮不仅是一个理性的博弈家,还是一个高明的导演。

2.3. 斜谷“弃城”与“守城”的博弈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中,马谡失街亭,给诸葛亮北进中原造成致命打击,为弥补失街亭造成的损失,诸葛亮兵分几路,只留二千五百士兵和一班文臣留守斜谷,当时魏兵由司马懿统领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形势十分危急。到底是弃城而走还是继续留守,诸葛亮又一次作出了博弈,结果他唱了一出空城计给司马懿【6】。

应该说这次博弈是双方主观判断上的博弈,因为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如果司马懿选择攻,诸葛亮必败无疑。从书中我们知道,完全知晓这一信息的是诸葛亮,也就是说,双方实力不对等,获得的信息也不对称。首先从司马懿可选择的策略来看,是“进攻”与“后退”两种策略的抉择。策略抉择的关键是诸葛亮的底细,诸葛亮的虚假作为让司马懿选择了“后退”,因为他在信息缺乏或者信息可信度不高的情况下作出的主观判断显然是他求稳求胜的期望值的表现。尽管他的期望值最终被证明是一个错误的判断,但也为后来曹魏的全胜保留了实力。

诸葛亮在这次博弈中可以选择的策略便是“弃城”和“守城”,他知道敌强我弱,也知道司马懿一旦发起坚决进攻,自己无论守弃,都难逃大败,所以自己的最优策略是让司马懿放弃进攻,如何让司马懿放弃进攻就是双方主观判断的博弈。《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揭示了“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8】”的军事作战规律,司马懿知己不知彼,他就不会冒然进攻。诸葛亮如果“弃城”无异于是给司马懿信号我实力不如你,那司马懿肯定会发起强势攻击,可见“弃城”不是最优策略。那么只能守,而且要让司马懿在主观判断上认为我方实力强大才行,也就是说我提供的表面信息能使他作出错误判断,“守城”才是成功的。但司马懿作为一个用兵高手,着实不好糊弄,诸葛亮要唱空城计,是在弄险求胜。《孙子兵法·计篇》有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8】”诸葛亮反其道而行,不能而示之能,不用而示之用:大开城门,神态自若坐于城门,焚香抚琴,琴声静如止水,没把司马懿的虎狼之师放在眼里。果然,司马懿作出了错误判断:敌人很强大,城里有伏兵,“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倒是司马昭一语中的:“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正是司马懿的退兵,给诸葛亮的撤离提供了宝贵时间,在这次双方主观判断的博弈中,诸葛亮胜了!司马懿坚信孔明一生谨慎,不曾弄险,他败在了自己的经验和习常上,作为一个理性的博弈者他不愿为非理性买单,就失去了一个完全有可能消灭诸葛亮的绝佳机会,这也才有了后来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原的战争博弈。

2.4. 北伐中原——非理性博弈

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形成了一种纳什均衡。在这种均衡状态下,每方采取的策略是相对其他方的最优策略,任何一方非理性的改变都要给出支付,有时支付的结果是被灭亡。就当时情况下,吴蜀联合才刚好与曹魏相抗衡,诸葛亮一直奉行的联吴抗曹策略就是维持这种平衡的最优策略,如果需要进行策略调整,就要等到天下有变。

公元226年,曹丕病死,十五岁的曹睿继位,司马懿被削职还乡,诸葛亮认为这正是“天下有变”,于是于228年亲率十万大军出祁山伐关中,开始了他五次北伐中原的征程。同年冬,他又率众出散关围陈仓,粮尽兵退。219年,第三次北伐,攻占武都、阳平二郡。231年,诸葛亮再出祁山,魏将司马懿坚壁防御,蜀粮尽退兵。234年,第五次北伐,进军五丈原,屯田于渭水南岸,与司马懿相持,不久,诸葛亮积劳成疾,卒于军中,蜀汉退军【9】。从结果上来看,北伐失败了;从博弈学角度来说,诸葛亮进行了一次非理性的博弈。为什么说这是一次非理性的博弈?

第一,不宜远攻,尤其是在当时那种交通运输和通信不发达的情况下,远攻得胜的战事寥寥无几。《孙子兵法·作战篇》有云:“国之负于师者,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8】”诸葛亮五次远征,使国力消耗巨大,百姓不堪其苦,国家空虚就没有远攻的作战物资来源,因此两次出现粮尽兵退的现象。第二,不得贪胜,诸葛亮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动进攻就是强行获取战争胜利。《孙子兵法·形篇》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8】”善于打仗的人先要创造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条件,然后等待战胜敌人的时机。诸葛亮认为曹睿年幼、司马懿被贬就是最佳时机,却忽略了自身条件的不足。再者,打仗是双方的事,不是自己单方面主观意愿所能决定的。诸葛亮出祁山时天下大势未变,强行进攻有违他的初衷,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进行了这次非理性的博弈呢?

首先我们还得从中国传统文化上找原因。诸葛亮作为“士”、一个被君主重用的“士”,就有“士”的使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的躬耕陇亩是独善其身,成了蜀汉重臣“闻达于诸侯”就有责任兼济天下,有责任将“先主创业未半”所留下的任务完成。刘备“三顾频繁天下计”重用自己得报恩,先主临终托孤要尽责,刘禅无能自己得日夜操劳社稷大事,诸葛亮活得太累,鞠躬尽瘁让一个“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的伟丈夫身体严重受损,诸葛亮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国家一统大业完成,所以他迫不及待地发动了五次北伐。从根本上说这是中国士子潜意识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感促使诸葛亮作出了非理性决定。诸葛亮主动发起的对曹魏的进攻打破了业已形成的三足鼎立平衡,这是他的一种冒险行为,有孤注一掷的意思,当然他的不自量力让他为非理性博弈支付了巨大代价。

其次,刘禅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诸葛亮压力,迫使诸葛亮作出了这次冒险的博弈。刘备临终前嘱咐刘禅要事诸葛亮如父,并且要将刘备订立的北伐统一中国恢复汉朝正统的遗命完成。刘禅继位之初也确实听从了父亲的遗命,政事无论大小,都要诸葛亮决断,但随着刘禅对政事的熟悉,便有了掌权的欲求,并且下诏催促诸葛亮北伐。这样刘禅既要依赖诸葛亮,又要从诸葛亮手中抢些实权过来,所以五次北伐看似只是偶然因素导致失败,其实是有深刻原因可以追究的。

3. 成败得失及影响

古语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从《隆重对策》到五次北伐,诸葛亮步步为营,殚精竭虑,为蜀汉的发展壮大付出了全部精力。诸葛亮、孙权、曹操、司马懿等人就是那些精明慎重的棋手共同演绎了三国争霸。单从诸葛亮的四次博弈来看,他的这些行为决策对他自、蜀汉和天下大势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隆重对策》对天下大势三分是精确地预见和分析,他的出山无疑给久旱的刘备带来了甘露,初出茅庐就用计退了曹兵,赢得喘息之机。诸葛亮作为刘备的智囊,完全洞悉联吴抗曹中的利益既得关系,因此在赤壁之战中当立头功,战后趁周瑜、曹仁厮杀之际,派兵巧妙地从曹军手中袭取南郡、荆州、襄阳,为刘备谋取了安身立足之地,可以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策略。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奉行着联吴抗曹的既定策略,励精图治,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以达恢复汉室,图成霸业,让蜀汉迅速崛起。然而他一意孤行的五次北伐的失利便成了决定性的结局。对于其人其事,历史和历代学者作出了各种评价,可以说他的一生是充满传奇的一生,他的智慧和忠诚让后人景仰。他对蜀汉的政治和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得到了其他人的称赞:当时蜀人张裔称赞诸葛亮“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陈寿说诸葛亮治蜀“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在三国的政治家中,这个评价是独一无二的。【9】

虽然如此,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他的神机妙算、精于谋划助刘备开拓了三分天下,也正是由于他的精明能干与鞠躬尽瘁,让刘备尊若天神,从而忽略更多人才的网罗与培养,造成刘备死后的蜀汉人才凋零,以至于“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也正是因为他的事事躬亲,使得蜀汉在他去世后刘禅无力治国,蜀汉顷刻间土崩瓦解。诸葛亮不得已而扶阿斗,只留下了“此中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谈。如果说他是一个失败者一点也没错,因为成功的结果才是成功的归宿。历史的改变只屈从于结果,而不是曾经有过的辉煌。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于情于理,他无愧于贤臣的典范。人人都说关羽是古今中外“义”的化身,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义”的化身,诸葛孔明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动容;其智慧,千古流传;其忠诚,后世景仰; 其结局,令人叹惋。但现实不会偏袒任何人,在生死较量中,胜利往往只属于理性的博弈者。他的失败时刻警醒我们不要让非理性因素蒙蔽我们的双眼。杜甫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将诸葛亮的德才智兼备、开明、智慧、高尚的人格力量和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完全刻画出来了,富有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可歌可泣。他的光辉形象永存人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注1】德国学者雅斯贝尔的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注2】转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5页。

【参考文献】

.

【1】转王子宽译《N 人博弈的均衡问题》,原文为纳什(John Nash)著.

【2】陈寿. 《三国志》. 长沙:岳麓书社,2002. (2):612,587.

【3】张岱年、方克立. 《中国文化概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王炎平. 《释诸葛亮“好为”》.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易中天. 《品三国》. 浙江:世界文学出版社,2006,205-206.

【6】罗贯中. 《三国演义》. 长沙:岳麓书社,2001,177-188,244-247,470-476.

【7】王子宽. 《华容道新解》.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孙子》注释小组. 《孙子兵法新注》. 北京:中华书局,1977,23,5,13,25.

【9】朱绍侯、张海鹏、齐涛. 《中国古代史》.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315,313.

论诸葛亮的四次博弈

双田九年制学校 毛小雄

【摘 要】: 诸葛亮一生进行了多次博弈,作为一个博弈家,他的博弈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成功的,但最后以一次失败的博弈来结束一生,让后人十分叹惋。本文以博弈论的理论来阐释诸葛亮作出的对其自身和历史有重要影响的四次博弈行为,探讨四次博弈的原因和成败得失。

【关键词】:《三国演义》 诸葛亮 博弈 理性

【ABSTRACT 】:Zhuge Liang's life for a number of games as a home game, his game is successful in most cases, but to a failure of the last game to end his life, it's a pity for the future generations .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game theory to explain Zhuge Liang made the history of its own, and have a major impact behavior of the four games, four games of the reasons for and success or failure.

【Key words】: "Three Kingdoms" Zhuge Liang Game Rational

1. 导论

1950年,纳什(John Nash) 写了一篇题为《N 人博弈的均衡问题》的论文奠定了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础。凭借其在博弈论上的非凡成就,他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纳什均衡”就是在假定有n 个人参与博弈,在知晓其他人策略情况下,每个博弈参与者都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这n 个参与方的最优策略就构成一种均衡【1】。构成纳什均衡的参与方都以其他方策略不变为前提形成自己的最优策略,理性的博弈者都不会轻易改变自身策略,因为自己要为改变承担风险。如今博弈论不仅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研究中,而且也被博弈论学者引入社会学研究领域中。古代战争小说中所描写的战争也是一种巨大而复杂的博弈,因而我们可以用博弈论对其作出新的阐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有一些学者开始运用博弈论来研究《三国演义》,为《三国演义》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作了可贵的探索。如王福重的《人人都爱经济学》和吴景泰、赵新良的《“空城计”双赢博弈分析》都是以博弈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述空城计。而李康化先生的《从现代博弈看赤壁之战》和王子宽教授的《华容道新解》则是对赤壁之战的不同看法。但是,这些研究尚处于尝试和零散阶段,存在理论上的不足和内容上的狭窄。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尝试用博弈对诸葛亮一生中的四次重大作一些博弈,以期让读者更全面地把握诸葛亮的形象及其在三国人物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生的四次重大博弈

如果我们把社会看作是一个博弈场,那么人生就是博弈。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生进行了四次重大博弈,这四次博弈不仅对他自身而且对蜀汉和当时天下都产生重大影响。

2.1. 躬耕陇亩与出山济世的博弈

从《三国志》得知: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先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2】。诸葛亮多才智和计谋,毛宗岗评其为“智绝”。《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写到诸葛亮出山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博弈。当时刘备被曹操大军赶杀,西走荆州依附刘表,希望能借助他的力量和地盘抗曹灭曹。而刘表有如井底之蛙,不思进取,但得“坐据九郡足矣”。刘备空怀立国大志而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悲叹大业未成,髀肉复生。而刘表妻蔡夫人素来不满刘备的依附,一心先除之而后快,便在襄阳州衙设计图害刘备。刘备幸得的卢跃过檀溪,大难不死,途遇徐庶。刘备本欲借徐庶的帮助兴霸业,无奈曹操抓了徐母逼走徐庶,徐庶临走推荐诸葛亮,因此便有了刘备三顾草庐拜访诸葛孔明,问计天下。众所周知,诸葛亮隆中决策,答应刘备出山济世【6】。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出山呢?

从博弈学的角度来说,诸葛亮是获得完全信息的一种自身思想上的博弈。这些信息包括自身的,刘备的和天下形势的。他思想中的隐世躬耕与出山济世就是决策策略相对抗的两个方面。诸葛亮需要从这些信息环境中等待并寻找出自己亲近的、需要的甚至是功利的适己行为和时机。诸葛亮可以选择两个策略的任何一个,但无论他选择哪一个都要计算得失,这也就是行为支付,通常理性的博弈者会尽量让自身或自己亲近方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信息在博弈中尤显重要。下面我们就从诸葛亮获得的三个方面信息来分析诸葛亮作出出山决策的原因。

就其自身条件来看,诸葛亮作为一个“士”便有出与隐的抉择。至东汉末年,中国文化经历了“轴心时代”【注1】(春秋战国)和一统时期(秦汉)。春秋战国百家兴起,学说众多,士人奔走天下,以求诸侯国重用。对此胡适作出解释是“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注2】,这也概括了“士”的使命有忧世救国这一条。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记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和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和道德修养,儒家创立的目的是强调建功立业、实践济世。诸葛亮受儒学的影响,当然在潜意识里有出山济世的思想,而躬耕拢亩只是在等待时机。而秦汉时期的一统思想特别是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就是告知天下士子,惟读圣贤书才能被重用,受一统思想影响,“士”是不希望分裂的局面出现的,国家一旦分裂,谋士便要为自己认定的君王出谋划策,统一天下【3】。因而诸葛亮一旦认定有值得自己辅佐的君王出现,便会出山安天下。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我们知道:“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古人多以诗言志,那么诸葛亮“好为”的《梁父吟》又是怎样的呢?《梁父吟》其实是“三士”之死与“晏子”之谋,讨论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国相晏婴设谋“二桃杀三士”的做法。诗的作者对于“三士”,是赞叹、惋惜、伤悼;对于“晏子”,则是严谴。叹惋“三士”,言外寓含士人如何立身处世之思考;严谴“晏子”,言外寓含为相

者如何用人及治国之思考。有大抱负及大智慧的人,读史观世,才能如此思考问题。诸葛亮自比乐毅、管仲,当然是希望像他们一样受重用辅佐君王。既然诸葛亮在隆中所思考的是士人如何立身及用世的问题,那么他的出山便是他博弈的必然选择,而他的淡泊躬耕只是修己之事,修己不是目的,安人、安百姓才是最终目的【4】。

再来看诸葛亮博弈信息的第二个方面:刘备的条件。刘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让诸葛亮动了心?《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云:“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2】”从这点来看,刘备的身世背景相当好,是正宗的汉室之后,符合了广大士人的择主条件。西周时期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制、礼制都透着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伦理思想深入人心,正统观念难以撼动。东汉末年,董卓、袁绍、袁术、孙权都是些手握兵权划地割据之流,名不正言不顺,难得民心,不符合诸葛亮的择主条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北方,实力最盛,但诸葛亮视之为窃国奸贼。当时有皇室血统的有献帝刘协,荆州刘表和依附他的刘备,献帝刘协空有帝号,手无实权,有如木偶傀儡,刘表无能且病重将去,他们更没有三顾草庐之举,所以诸葛亮将他们排除了。当时的刘备怎么样呢? 刘备早年四处漂泊,他依附了袁绍、曹操、吕布、刘表,总之是居无定所,亡命天涯。论实力,曹操最强,孙权次之,就是刘表、刘璋都比刘备强。因为他要地盘没地盘,要人才少人才:暂居新野,武将只有关羽、张飞、赵云尚堪大用,谋臣也仅孙乾、糜竺、糜芳等,能力也是一般,刚来了个智囊徐庶也被曹操“请”走了,这样看来刘备与光杆司令无异,但就是这样的一光杆司令,诸葛亮愿出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原因就在于诸葛亮看到了一个完完全全的刘备,也就是诸葛亮博弈的必需信息。刘备是帝王之后且拥有英雄之气,这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少年丧父的刘备“与母贩履织席为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生存策略就是忍。曹操曾青梅煮酒与他共论天下英雄并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相逼,刘备恁是以借惊雷掩饰自己的失态,其坚忍如此,可见一斑。尽管刘备早年四处漂泊,以打游击战寻找生存,但是这并不能磨灭他的意志和图谋大业的决心。曹操看出了他的这种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英雄之气,诸葛亮当然也看出来了。他还从刘备为徐庶入曹营而泪如雨下、“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看出他的求贤若渴,只有礼贤下士的君王才是明君,是明君才值得他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是刘备的三顾草庐便成了他的出山时机和台阶。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也就诸葛亮为何看中刘备论述了一通,他分析出刘备有建立新政权的可能,并且刘备具有帝王之志、帝王之术、帝王之福,这些足以让孔明心动作出出山济世的博弈【5】。

第三个博弈信息就完全体现在他著名的《隆中对策》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重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中诸葛亮是这样剖析天下大势的:“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6】”作为一个杰出的博弈者,诸葛亮足不出隆中便通晓天下风云变化,根据这些信息,他为刘备谋划了最佳策略: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只可用于援而不可图。这种策略简单说

来就是联吴抗曹。而从博弈学角度来看就是势力均衡的问题:曹操集团太强,孙权占尽地利,但孙权无法抗衡曹操,两者不能形成均衡;现在我刘备如果攻下了西南的荆州和益州,天下大势就是三分了,尽管我最弱小也没关系,我的存在就是一种信息,曹操和孙权都还得考虑我,因为他们也是理性的博弈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一个生存机会,荆州、益州的老百姓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备信义著于四海,如果能攻下这些用武之地就“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并且是得民心的大业可成之举。立足稳定之后便可联吴抗曹,三者形成均衡并维持这种均衡直待天下有变。诸葛亮看到了这种可能,并且努力使这种可能变为了现实。

正是基于以上三方面的信息,诸葛亮为“汉室可兴”跟随了刘备,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一博弈对天下大势三分起了重要影响。公元208年赤壁一战,曹操败归,刘备于战后取得荆州大部。从211年到214年,他西攻刘璋,占有了益州。219年,刘备又北夺汉中,东伐襄樊,其势力发展到了顶峰,真正成为了三足鼎立的一极。

2.2. 华容道杀“曹”与放“曹”的博弈

王子宽教授曾在《华容道新解》中对赤壁之战孙权、刘备所采取的策略作了全面阐释,并采用“智猪博弈”理论来论证这一策略的可行性。所谓“智猪博弈”就是关在同一长长的猪圈中一大一小的猪如何解决抢食问题,要获取食物就必须有一头猪去按食物输送键获取定量食物,另外一头猪在食槽等待。键与猪食槽有一定距离,按键的猪会因此而少吃到一些食物。同等情况下,大猪吃得多,小猪吃得少,小猪如果按键,它就很难抢到食物,可能会被饿死;大猪按键则不同,它付出按键时间的食物仍能抢到一半或以上食物;如果两猪同时不按,就都被饿死。这种情况下,小猪不会去按键,因为它按或者两猪都不按结果是一样,那么只有大猪按键,小猪等待,大猪虽然比同等条件下少吃到一些食物但不会饿死,小猪则比同等条件下多抢得一些食物,除非大猪赌气不按【7】。

赤壁之战正是符合这一理论的典型博弈,曹操攻东吴,东吴出力抗曹,刘备战后得荆州。作为“小猪”的刘备几乎无任何损失却得到了最大的胜利果实。东吴也知道会是这个结果,但无奈自身存亡较失去荆州要重要得多。东吴不会甘心,所以它要求刘备进行扫尾工作:彻底消灭战败逃跑的曹军。

诸葛亮神机妙算,对曹操的逃跑路线是了如指掌:在乌林之西、宜都之北伏下赵子龙;于南彝陵伏下张飞;在华容道派了关羽。这种部兵可谓天衣无缝,曹操纵有三头六臂也不能逃过此劫。但曹操跑了,而且是在他山穷水尽的时候跑了,显然关羽守的华容道就是他的“又一村”【6】。关羽重情义,当初曹操让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主,对他有恩,于是关云长义释曹操,也算是报恩了。按理说诸葛亮很是清楚这一点的,在华容道随便派个小将也应该能解决问题。可是去的就是关羽,这样看来诸葛亮是有意放走曹操的,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放曹操呢? 他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就是他要保持势力均衡。先来做个假设:诸葛亮派了的人真把曹操杀了,结果便是东吴孙权和巴蜀刘备两争天下。前面说过,论实力刘备只是一“小猪”,东吴就是一“大猪”,曹操被灭了,也就是外界威胁基本解除了,大猪就不愿小猪来抢食吃,毫无疑问,东吴会消灭刘备集团。诸葛亮想到了这一点 ,东吴也是打着这样的如意算盘,可是诸葛亮不会成人之美,杀“曹”是绝对不可行的。诸葛亮作为一个理性的博弈者,他知道曹操集团的

存在对巴蜀是利大于弊,巴蜀的存在依赖于曹、孙集团的相互制约。新败的曹操要回家修整但暂时无力南下,孙刘联合也可以与之抗衡。这种情况下,曹操集团的存在对东吴就是最大的威慑。三方面形成的均衡中,每个集团的策略都是相对其他方的最优策略,任何一方的改变都会付出代价,只有“和平共处”才不会致使自身灭亡。所以诸葛亮放“曹”是一个明智的决策。

放“曹”既定,那就要瞒过东吴,也就是说怎么放才能让东吴无话可说。诸葛亮想到了关羽,于是诸葛亮、关羽、刘备合演了一出戏给东吴看:关羽先写了军令状,放走了曹操之后诸葛亮假意要斩关羽,刘备扔一句关羽是我不能同生但愿同死的结拜兄弟,孔明你看着办。诸葛亮就只好说些场面话放了关羽,戏份十足,瞒过了东吴不说,关羽还就像一愣头青一直蒙在鼓里。由此可见,诸葛亮不仅是一个理性的博弈家,还是一个高明的导演。

2.3. 斜谷“弃城”与“守城”的博弈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中,马谡失街亭,给诸葛亮北进中原造成致命打击,为弥补失街亭造成的损失,诸葛亮兵分几路,只留二千五百士兵和一班文臣留守斜谷,当时魏兵由司马懿统领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形势十分危急。到底是弃城而走还是继续留守,诸葛亮又一次作出了博弈,结果他唱了一出空城计给司马懿【6】。

应该说这次博弈是双方主观判断上的博弈,因为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如果司马懿选择攻,诸葛亮必败无疑。从书中我们知道,完全知晓这一信息的是诸葛亮,也就是说,双方实力不对等,获得的信息也不对称。首先从司马懿可选择的策略来看,是“进攻”与“后退”两种策略的抉择。策略抉择的关键是诸葛亮的底细,诸葛亮的虚假作为让司马懿选择了“后退”,因为他在信息缺乏或者信息可信度不高的情况下作出的主观判断显然是他求稳求胜的期望值的表现。尽管他的期望值最终被证明是一个错误的判断,但也为后来曹魏的全胜保留了实力。

诸葛亮在这次博弈中可以选择的策略便是“弃城”和“守城”,他知道敌强我弱,也知道司马懿一旦发起坚决进攻,自己无论守弃,都难逃大败,所以自己的最优策略是让司马懿放弃进攻,如何让司马懿放弃进攻就是双方主观判断的博弈。《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揭示了“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8】”的军事作战规律,司马懿知己不知彼,他就不会冒然进攻。诸葛亮如果“弃城”无异于是给司马懿信号我实力不如你,那司马懿肯定会发起强势攻击,可见“弃城”不是最优策略。那么只能守,而且要让司马懿在主观判断上认为我方实力强大才行,也就是说我提供的表面信息能使他作出错误判断,“守城”才是成功的。但司马懿作为一个用兵高手,着实不好糊弄,诸葛亮要唱空城计,是在弄险求胜。《孙子兵法·计篇》有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8】”诸葛亮反其道而行,不能而示之能,不用而示之用:大开城门,神态自若坐于城门,焚香抚琴,琴声静如止水,没把司马懿的虎狼之师放在眼里。果然,司马懿作出了错误判断:敌人很强大,城里有伏兵,“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倒是司马昭一语中的:“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正是司马懿的退兵,给诸葛亮的撤离提供了宝贵时间,在这次双方主观判断的博弈中,诸葛亮胜了!司马懿坚信孔明一生谨慎,不曾弄险,他败在了自己的经验和习常上,作为一个理性的博弈者他不愿为非理性买单,就失去了一个完全有可能消灭诸葛亮的绝佳机会,这也才有了后来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原的战争博弈。

2.4. 北伐中原——非理性博弈

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形成了一种纳什均衡。在这种均衡状态下,每方采取的策略是相对其他方的最优策略,任何一方非理性的改变都要给出支付,有时支付的结果是被灭亡。就当时情况下,吴蜀联合才刚好与曹魏相抗衡,诸葛亮一直奉行的联吴抗曹策略就是维持这种平衡的最优策略,如果需要进行策略调整,就要等到天下有变。

公元226年,曹丕病死,十五岁的曹睿继位,司马懿被削职还乡,诸葛亮认为这正是“天下有变”,于是于228年亲率十万大军出祁山伐关中,开始了他五次北伐中原的征程。同年冬,他又率众出散关围陈仓,粮尽兵退。219年,第三次北伐,攻占武都、阳平二郡。231年,诸葛亮再出祁山,魏将司马懿坚壁防御,蜀粮尽退兵。234年,第五次北伐,进军五丈原,屯田于渭水南岸,与司马懿相持,不久,诸葛亮积劳成疾,卒于军中,蜀汉退军【9】。从结果上来看,北伐失败了;从博弈学角度来说,诸葛亮进行了一次非理性的博弈。为什么说这是一次非理性的博弈?

第一,不宜远攻,尤其是在当时那种交通运输和通信不发达的情况下,远攻得胜的战事寥寥无几。《孙子兵法·作战篇》有云:“国之负于师者,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8】”诸葛亮五次远征,使国力消耗巨大,百姓不堪其苦,国家空虚就没有远攻的作战物资来源,因此两次出现粮尽兵退的现象。第二,不得贪胜,诸葛亮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动进攻就是强行获取战争胜利。《孙子兵法·形篇》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8】”善于打仗的人先要创造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条件,然后等待战胜敌人的时机。诸葛亮认为曹睿年幼、司马懿被贬就是最佳时机,却忽略了自身条件的不足。再者,打仗是双方的事,不是自己单方面主观意愿所能决定的。诸葛亮出祁山时天下大势未变,强行进攻有违他的初衷,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进行了这次非理性的博弈呢?

首先我们还得从中国传统文化上找原因。诸葛亮作为“士”、一个被君主重用的“士”,就有“士”的使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的躬耕陇亩是独善其身,成了蜀汉重臣“闻达于诸侯”就有责任兼济天下,有责任将“先主创业未半”所留下的任务完成。刘备“三顾频繁天下计”重用自己得报恩,先主临终托孤要尽责,刘禅无能自己得日夜操劳社稷大事,诸葛亮活得太累,鞠躬尽瘁让一个“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的伟丈夫身体严重受损,诸葛亮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国家一统大业完成,所以他迫不及待地发动了五次北伐。从根本上说这是中国士子潜意识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感促使诸葛亮作出了非理性决定。诸葛亮主动发起的对曹魏的进攻打破了业已形成的三足鼎立平衡,这是他的一种冒险行为,有孤注一掷的意思,当然他的不自量力让他为非理性博弈支付了巨大代价。

其次,刘禅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诸葛亮压力,迫使诸葛亮作出了这次冒险的博弈。刘备临终前嘱咐刘禅要事诸葛亮如父,并且要将刘备订立的北伐统一中国恢复汉朝正统的遗命完成。刘禅继位之初也确实听从了父亲的遗命,政事无论大小,都要诸葛亮决断,但随着刘禅对政事的熟悉,便有了掌权的欲求,并且下诏催促诸葛亮北伐。这样刘禅既要依赖诸葛亮,又要从诸葛亮手中抢些实权过来,所以五次北伐看似只是偶然因素导致失败,其实是有深刻原因可以追究的。

3. 成败得失及影响

古语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从《隆重对策》到五次北伐,诸葛亮步步为营,殚精竭虑,为蜀汉的发展壮大付出了全部精力。诸葛亮、孙权、曹操、司马懿等人就是那些精明慎重的棋手共同演绎了三国争霸。单从诸葛亮的四次博弈来看,他的这些行为决策对他自、蜀汉和天下大势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隆重对策》对天下大势三分是精确地预见和分析,他的出山无疑给久旱的刘备带来了甘露,初出茅庐就用计退了曹兵,赢得喘息之机。诸葛亮作为刘备的智囊,完全洞悉联吴抗曹中的利益既得关系,因此在赤壁之战中当立头功,战后趁周瑜、曹仁厮杀之际,派兵巧妙地从曹军手中袭取南郡、荆州、襄阳,为刘备谋取了安身立足之地,可以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策略。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奉行着联吴抗曹的既定策略,励精图治,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以达恢复汉室,图成霸业,让蜀汉迅速崛起。然而他一意孤行的五次北伐的失利便成了决定性的结局。对于其人其事,历史和历代学者作出了各种评价,可以说他的一生是充满传奇的一生,他的智慧和忠诚让后人景仰。他对蜀汉的政治和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得到了其他人的称赞:当时蜀人张裔称赞诸葛亮“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陈寿说诸葛亮治蜀“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在三国的政治家中,这个评价是独一无二的。【9】

虽然如此,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他的神机妙算、精于谋划助刘备开拓了三分天下,也正是由于他的精明能干与鞠躬尽瘁,让刘备尊若天神,从而忽略更多人才的网罗与培养,造成刘备死后的蜀汉人才凋零,以至于“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也正是因为他的事事躬亲,使得蜀汉在他去世后刘禅无力治国,蜀汉顷刻间土崩瓦解。诸葛亮不得已而扶阿斗,只留下了“此中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谈。如果说他是一个失败者一点也没错,因为成功的结果才是成功的归宿。历史的改变只屈从于结果,而不是曾经有过的辉煌。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于情于理,他无愧于贤臣的典范。人人都说关羽是古今中外“义”的化身,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义”的化身,诸葛孔明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动容;其智慧,千古流传;其忠诚,后世景仰; 其结局,令人叹惋。但现实不会偏袒任何人,在生死较量中,胜利往往只属于理性的博弈者。他的失败时刻警醒我们不要让非理性因素蒙蔽我们的双眼。杜甫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将诸葛亮的德才智兼备、开明、智慧、高尚的人格力量和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完全刻画出来了,富有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可歌可泣。他的光辉形象永存人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注1】德国学者雅斯贝尔的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注2】转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5页。

【参考文献】

.

【1】转王子宽译《N 人博弈的均衡问题》,原文为纳什(John Nash)著.

【2】陈寿. 《三国志》. 长沙:岳麓书社,2002. (2):612,587.

【3】张岱年、方克立. 《中国文化概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王炎平. 《释诸葛亮“好为”》.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易中天. 《品三国》. 浙江:世界文学出版社,2006,205-206.

【6】罗贯中. 《三国演义》. 长沙:岳麓书社,2001,177-188,244-247,470-476.

【7】王子宽. 《华容道新解》.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孙子》注释小组. 《孙子兵法新注》. 北京:中华书局,1977,23,5,13,25.

【9】朱绍侯、张海鹏、齐涛. 《中国古代史》.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315,313.


相关文章

  • 博弈论基础知识
  • 1 基础知识 博弈论是一种独特的处于各学科之间的研究人类行为的方法.与博弈论有关的学科包括数学.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博弈论(如同计算科学理论和许多其他的贡献一样)是由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创立的. ...查看


  • 像园丁那样管理 1
  • 老板付出薪水利用员工,员工付出时间利用老板:老板混员工的时间,员工混老板的薪水:老板假装关怀员工,员工假装忠诚于企业-- 其实,老板和员工之间的这种"博弈",并不能改善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如果我们像园丁那样管理,所有管理难 ...查看


  • 博弈树与逆向归纳法1
  • 动态博弈与逆向归纳法 假如欺负他人可以获得快乐,那你会欺负他人吗?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不会,原因正如他们所指出的,欺负他人会担心他人的报复,这抵消了从欺负他人的行为中所能得到的快乐.这个答案至少表明,你之所以现在没有欺负他人,并不因为不想欺负他 ...查看


  • 广告策划与案例分析
  • 广告策划创意 与案例分析 课程性质: 实务+理论 课程定位: 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内容: 策划+创意+案例 学习方式: 课堂讲授+案例评析+策略提案+创作练习 第一章 广告策划概说 你可以不做策划,但策划会主动找你 你不策划别人,就会被别人策 ...查看


  • 谈利弊比较辩题的标准问题
  • 为什么要提出判断标准?标准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辩场上我们经常听到:"对方同学没有给出比较的标准却给出了比较的结论,是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呢?""没有标准却告诉我们利大于弊,是不是您说利大就是利大呢?&quo ...查看


  • 三国评论精选
  • 目录 经典阅读 诗词鉴赏 世界名著 武侠经典 红学经典 西游专题 水浒世界 三国演义 成功励志 百家讲坛 名人传记 古文观止 四大名著 成功教育 诺奖精选 少儿名著 <三国>武力大排名(连载一吕布) <三国>武力大排 ...查看


  • 如何用"小人"?
  • 如何用"小人"? 中国人都喜欢君子,讨厌"小人",孔夫子也曾经说过"惟女子与小人是难养也".估计他老人家吃小人的亏不少,否则以宣扬仁义道德为己任的老夫子不至于说出如此刻薄之语.但不 ...查看


  • 中国历史上千古不变的九大定律
  • 引导语:中国历史的发展,如同陀螺的运动,不停地旋转,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在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恒定的东西,始终保持不变. 杜牧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后 ...查看


  • [营销管理]读后感
  • <营销管理>读后感 <营销管理>这本书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深刻而形象的讲述了营销的玄机.这样的编排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没有了阅读其他书籍是那种沉重的疲劳感,而是始终充满着极强地求知欲和极高的精力来一气呵成的读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