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学反思

篇一:《狼》教学反思

前段时间,我上了一节录像课《狼》,整节课感觉气氛活跃,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涨,但静下心来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关于教学文本:

《狼》节选自选自清代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的一篇课文,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阅读文言文起步不久,能力尚在初级阶段,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在这堂课的前期准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文章短小些,故事情节生动些,使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兴趣。而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本着重点突出、知识落实、重在方法指导的思想,把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学会运用工具书相对独立地阅读文言文。

二:关于教法:

传统的字句串讲这种单一的教授文言文的方式,虽然有它的优点,也就是对于重难点的把握较准确,但是也带来课堂气氛沉闷,学习兴趣不搞等反面影响,如何使教学方式生动起来,多变起来,真正做到使学生由厌学到愿学到乐学,养成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想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早就了然于胸,但事实上,是否真正地把这一理念渗透融入到每一节课,实在需要静心反思。

三:关于教学过程:

首先,在这节课的整个磨合中,我始终在“教师跟着学生走”还是“学生跟着教师跑”这两者之间徘徊。学生在运用字典大致理解字词含义之后,我的教学环节设计是质疑,并尽量依靠学生资源互享的原则自行解决。显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也就是以读促学, 读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对于文本缺乏认识和钻研,就无法产生有实际价值的疑问,那么所谓自主探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环节我虽然不能准确把握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思路,但根据经验也大致有个猜测。比如,对“奔倚其下”一词的理解,我依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初步判断学生会从上下文去合理揣摩。我企图把我自己的思考方式传递给学生,但是,学生不领情,有一个学生偏偏从对“动作”的理解迁移到对“心理”的揣摩。这一思路大大出乎我的意外,我不得不承认,他这一思考方式要比我出色得多。既然如此,那么我又何必苦苦抓着那些事先想套在学生身上的思路不放呢?学生的一次回答,使我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再一次深刻反思。第三,忽视了检查环节,教师的检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能这种热情会迫于一种无形的自我“压力”,可我们毋庸怀疑,这种压力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压力,因为这是学生的不服输的精神、自我实现的愿望在起作用。毕竟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应当尽量使他对自己的错误印象深刻,并且能够当堂掌握所学内容,也避免了往常“干听”的坏习惯。

四:总论: 课改后,我们教师的确注重了学生的质疑,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但有几位教师真正地把教学活动指向了学生的问题呢?绕来绕去,往往还是回到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因为教师觉得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任。通过这一次教学,我更切肤地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认知、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有应该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学习是自我实践的过程,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又不断的生成新的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应是学生自主的行为,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点拨引导、提供条件、补充资料、创设氛围。试想:一个婴儿学走路的时候,是父母教会的,还是自己经过无数次的摔倒、体验学会的呢?虽然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但毕竟是他们自我感知的,自我提出的。自己提问题还要靠自己解决,这才回归了教学的主体。在整个痛苦的磨合过程中,我对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和执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今后一个阶段在文言文教学上所追求的境界。

篇二:《狼》教学反思

《狼》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本着以读促译、以读促讲、以读促解的原则来设计课堂教学。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一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处于打基础的阶段,读得琅琅上口,甚至成诵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义。本文篇幅短小,全文仅二百余字,情节生动,脉络清晰,易于熟读乃至成诵,因此诵读是本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熟读的基础上疏通文义是必要的,但切忌烦琐的讲解,也不必字字句句求确解。对于自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行领悟,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解。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教师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过程,正确认识人与狼斗智斗勇的矛盾。最后,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只要抓住两点即可:一是故事之奇,二是作者的议论。

在实际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两遍课文。本文难念的字书下都有注音,学生朗读的字词障碍很小,让学生朗读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文章。学生朗读时,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朗读中共同存在的问题,然后提示大家。接下来找几位同学朗的文章,以更好地纠正读音和朗读节奏。

学生能正确朗读后,自读书下注释,便于疏通文义。然后,学生根据注释完成课堂练习卷,试卷中包含了重点词语、一词多义、翻译句子和结构理解。完成后,学生再读课文。学生能够正确流丽地朗读,但是没有读出故事的紧张曲折性,教师范读一段,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再练习朗读,读出故事的紧张曲折性。

接下来,学生以填空的形式梳理文章的脉络。文章的脉络分为屠户和两狼两个相辅相成部分,以填空的形式便于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梳理清晰后,对文章进行赏析。赏析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赏析文章的一个词,一部分是赏析文章的一句话。每一部分教师都举一个例子,然后让学生默读文章,自由选词句,思考内涵,将赏析的内容简要记在书上,组织好语言回答。

最后,让学生积累含有“狼”字的成语作为本课作业。

这节课在设计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尤其体现在语言赏析方面。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哪怕只有一得。另外,本课的朗读设计时一大特色,使学生脱离了以往文言文朗读的枯燥无味,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以读促讲、以读促解,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当然,本课设计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试卷的运用是否可以作为本课的反馈来处理?这样更能检测本课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没有进行串讲的环节,只是通过梳理脉络和语言赏析进行。对学生是否真正了解大义缺少检测,如果加入这一环节,会更好地体现自读课的教学特点。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余映潮老师的教学后,结合自身特点、学生特点、本地的教学特点设计的,其中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指教。

篇三:《狼》教学反思

从文言知识着眼,蒲松龄的《狼》,无疑是集聚词类活用、句读、一词多义的典范之作。然而,就文章内容而言,本文故事性强,“狼”与“屠户”的争斗正切合着学生的阅读趣味,能唤醒学生强烈的阅读热情,这对于改善素来“低温”的语文课堂大有裨益;另外,从寓言的寓意把握为切入口加强当代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主要是公民人格教育(提高学生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气与智谋)也是以《狼》为文本的教学能生发的课程内容。但是,文本价值的相对广泛性与课堂容量的有限性的矛盾使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试图突破文道分离抑或重此轻彼的现状,谋求一种“鱼与熊掌兼得”的古文教学的理想。现状的客观存在决定这是一条荆棘小径,在艰难跋涉中,亦有几点收获,主要如下:

一、学生听课情况而言,由于我所带的七年级(3)、(4)基础不一样,所以学生的听课情况也不一样。文言文的学习中,文言词汇的积累是不能规避的一项语文知识的学习。在授课中,我在学生初读文本时,根据学生的朗读实际,并在随后的重点字词的朗读及句读的掌握中,都是认真听,了解学生错读、误读的字词,读完后立即更正,这一方面,两个班相差不大。在文言翻译理解方面,三班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极浓,学生在此环节的表现中都很出色,因为文章故事性很强,他们可以通过狼的本性“狡猾”、“狡诈”以及初读文章后对文章的理解等来推断文章的所表达的意思、主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表现很活跃,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但是在四班,由于他们基础稍差,主动学习的能力薄弱,基本上靠老师讲解为主,不过,四班的孩子有一点很值得夸奖,那就是只要老师强调过的,叫他们记的东西,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老师的话,总之,这篇课文,在“文”即文本理解这一方面两个班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对我自己而言也有收获,  在流程设计中,我力求走出学习文言文的既定模式(作家作品介绍---字词正音----字词解释、重点句子落实-----文章解读------内涵思想),首先,我把本文分成了几个画面,通过图片的形式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你是如何根据狗的状态判断这一幅画在前一幅画之后?学生的回答是:一只狼像狗一样坐着,一只狼走开了。我便会紧接着追问:像狗一样坐着,用简洁的文言来说是什么?学生答:犬坐。于是我趁势说:哦,犬坐,便是像狗一样坐着,而不是狗坐着,所以其一犬坐于前,是不应该读作“其一犬﹨坐于前”的,应该是“其一﹨犬坐于前(和学生一起回答)”当然,虽然设计这一环节是为学生理解文意服务的,但这并不代表本课的文言词汇的学习到此就告终。总之,“教学设计要服务于学生”、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是这堂课于我的最大收获。

三、初次真正的尝试“文”与“道”的结合。我主要是以“道”为主线,从“狼”的形象的品读,到屠户战胜狼的原因探讨,到寓意的理解,最后归结于现实生活中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该具备的斗争智慧。在“道”的层层深入下,旁顾到“文”的积累,我认为,对于故事性强、语言相对浅显的文言文而言,这未尝不是一条可取的解决“文道结合”的尝试之路。

然而,“文道结合”诚然是一条文言文教学的理想之路,初次尝试,也在清晰地告诉我:塑造它的完美形式绝非易事,它需要教者能够在“文”与“言” 中左右逢源,这对语文教师的教育智慧是一大考验。教师如何在生成的教学资源中游刃有余、调配有度决定了课堂的生涩与成熟。在这一方面,这一节课还有诸多遗憾之处。

篇四:《狼》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老文字了,应该说是没有什么看点,不过今年教的时候我倒有点儿灵魂出窍,临场发挥一些,这是我在上课的过程仔细阅读讲解文本的时候自己发现的,可是,我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平常也再读,但没能发现文本里一些新东西呢?

我在讲解第一段“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我忽然问学生,句子里的“晚”是什么意思?学生争论起来有的说是“晚上”有的说是“傍晚”,有的说是“迟”,到底是哪一种解释呢?我思维马上贯通起来,和学生一起分析。

首先可以排除“晚上”,因为根据文中的描写,那些事情应该在光线至少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发生;那么“迟”对不对呢?我最后的结论是,“迟”字并不能表现出屠夫的窘境,因为对于做早市的人来说,十点回家可能就算是“迟”了,而十点则是光天化日,如果说屠夫在这个时候出问题,很有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而本文要设置的情景就是让屠夫处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之中,为下文屠夫拼死一搏张本,所以只能翻译为“傍晚”。

同样我们可以从第一段其他内容中找到根据,比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这句话也是张本,下文的情节发展与此有关;“途中两狼,缀行甚远”暗点出狼的性格,预示了故事的走向。第一段展示了力量对比中,屠夫处于劣势。

篇一:《狼》教学反思

前段时间,我上了一节录像课《狼》,整节课感觉气氛活跃,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涨,但静下心来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关于教学文本:

《狼》节选自选自清代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的一篇课文,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阅读文言文起步不久,能力尚在初级阶段,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在这堂课的前期准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文章短小些,故事情节生动些,使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兴趣。而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本着重点突出、知识落实、重在方法指导的思想,把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学会运用工具书相对独立地阅读文言文。

二:关于教法:

传统的字句串讲这种单一的教授文言文的方式,虽然有它的优点,也就是对于重难点的把握较准确,但是也带来课堂气氛沉闷,学习兴趣不搞等反面影响,如何使教学方式生动起来,多变起来,真正做到使学生由厌学到愿学到乐学,养成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想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早就了然于胸,但事实上,是否真正地把这一理念渗透融入到每一节课,实在需要静心反思。

三:关于教学过程:

首先,在这节课的整个磨合中,我始终在“教师跟着学生走”还是“学生跟着教师跑”这两者之间徘徊。学生在运用字典大致理解字词含义之后,我的教学环节设计是质疑,并尽量依靠学生资源互享的原则自行解决。显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也就是以读促学, 读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对于文本缺乏认识和钻研,就无法产生有实际价值的疑问,那么所谓自主探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环节我虽然不能准确把握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思路,但根据经验也大致有个猜测。比如,对“奔倚其下”一词的理解,我依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初步判断学生会从上下文去合理揣摩。我企图把我自己的思考方式传递给学生,但是,学生不领情,有一个学生偏偏从对“动作”的理解迁移到对“心理”的揣摩。这一思路大大出乎我的意外,我不得不承认,他这一思考方式要比我出色得多。既然如此,那么我又何必苦苦抓着那些事先想套在学生身上的思路不放呢?学生的一次回答,使我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再一次深刻反思。第三,忽视了检查环节,教师的检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能这种热情会迫于一种无形的自我“压力”,可我们毋庸怀疑,这种压力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压力,因为这是学生的不服输的精神、自我实现的愿望在起作用。毕竟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应当尽量使他对自己的错误印象深刻,并且能够当堂掌握所学内容,也避免了往常“干听”的坏习惯。

四:总论: 课改后,我们教师的确注重了学生的质疑,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但有几位教师真正地把教学活动指向了学生的问题呢?绕来绕去,往往还是回到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因为教师觉得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任。通过这一次教学,我更切肤地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认知、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有应该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学习是自我实践的过程,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又不断的生成新的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应是学生自主的行为,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点拨引导、提供条件、补充资料、创设氛围。试想:一个婴儿学走路的时候,是父母教会的,还是自己经过无数次的摔倒、体验学会的呢?虽然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但毕竟是他们自我感知的,自我提出的。自己提问题还要靠自己解决,这才回归了教学的主体。在整个痛苦的磨合过程中,我对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和执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今后一个阶段在文言文教学上所追求的境界。

篇二:《狼》教学反思

《狼》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本着以读促译、以读促讲、以读促解的原则来设计课堂教学。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一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处于打基础的阶段,读得琅琅上口,甚至成诵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义。本文篇幅短小,全文仅二百余字,情节生动,脉络清晰,易于熟读乃至成诵,因此诵读是本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熟读的基础上疏通文义是必要的,但切忌烦琐的讲解,也不必字字句句求确解。对于自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行领悟,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解。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教师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过程,正确认识人与狼斗智斗勇的矛盾。最后,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只要抓住两点即可:一是故事之奇,二是作者的议论。

在实际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两遍课文。本文难念的字书下都有注音,学生朗读的字词障碍很小,让学生朗读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文章。学生朗读时,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朗读中共同存在的问题,然后提示大家。接下来找几位同学朗的文章,以更好地纠正读音和朗读节奏。

学生能正确朗读后,自读书下注释,便于疏通文义。然后,学生根据注释完成课堂练习卷,试卷中包含了重点词语、一词多义、翻译句子和结构理解。完成后,学生再读课文。学生能够正确流丽地朗读,但是没有读出故事的紧张曲折性,教师范读一段,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再练习朗读,读出故事的紧张曲折性。

接下来,学生以填空的形式梳理文章的脉络。文章的脉络分为屠户和两狼两个相辅相成部分,以填空的形式便于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梳理清晰后,对文章进行赏析。赏析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赏析文章的一个词,一部分是赏析文章的一句话。每一部分教师都举一个例子,然后让学生默读文章,自由选词句,思考内涵,将赏析的内容简要记在书上,组织好语言回答。

最后,让学生积累含有“狼”字的成语作为本课作业。

这节课在设计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尤其体现在语言赏析方面。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哪怕只有一得。另外,本课的朗读设计时一大特色,使学生脱离了以往文言文朗读的枯燥无味,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以读促讲、以读促解,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当然,本课设计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试卷的运用是否可以作为本课的反馈来处理?这样更能检测本课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没有进行串讲的环节,只是通过梳理脉络和语言赏析进行。对学生是否真正了解大义缺少检测,如果加入这一环节,会更好地体现自读课的教学特点。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余映潮老师的教学后,结合自身特点、学生特点、本地的教学特点设计的,其中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指教。

篇三:《狼》教学反思

从文言知识着眼,蒲松龄的《狼》,无疑是集聚词类活用、句读、一词多义的典范之作。然而,就文章内容而言,本文故事性强,“狼”与“屠户”的争斗正切合着学生的阅读趣味,能唤醒学生强烈的阅读热情,这对于改善素来“低温”的语文课堂大有裨益;另外,从寓言的寓意把握为切入口加强当代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主要是公民人格教育(提高学生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气与智谋)也是以《狼》为文本的教学能生发的课程内容。但是,文本价值的相对广泛性与课堂容量的有限性的矛盾使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试图突破文道分离抑或重此轻彼的现状,谋求一种“鱼与熊掌兼得”的古文教学的理想。现状的客观存在决定这是一条荆棘小径,在艰难跋涉中,亦有几点收获,主要如下:

一、学生听课情况而言,由于我所带的七年级(3)、(4)基础不一样,所以学生的听课情况也不一样。文言文的学习中,文言词汇的积累是不能规避的一项语文知识的学习。在授课中,我在学生初读文本时,根据学生的朗读实际,并在随后的重点字词的朗读及句读的掌握中,都是认真听,了解学生错读、误读的字词,读完后立即更正,这一方面,两个班相差不大。在文言翻译理解方面,三班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极浓,学生在此环节的表现中都很出色,因为文章故事性很强,他们可以通过狼的本性“狡猾”、“狡诈”以及初读文章后对文章的理解等来推断文章的所表达的意思、主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表现很活跃,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但是在四班,由于他们基础稍差,主动学习的能力薄弱,基本上靠老师讲解为主,不过,四班的孩子有一点很值得夸奖,那就是只要老师强调过的,叫他们记的东西,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老师的话,总之,这篇课文,在“文”即文本理解这一方面两个班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对我自己而言也有收获,  在流程设计中,我力求走出学习文言文的既定模式(作家作品介绍---字词正音----字词解释、重点句子落实-----文章解读------内涵思想),首先,我把本文分成了几个画面,通过图片的形式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你是如何根据狗的状态判断这一幅画在前一幅画之后?学生的回答是:一只狼像狗一样坐着,一只狼走开了。我便会紧接着追问:像狗一样坐着,用简洁的文言来说是什么?学生答:犬坐。于是我趁势说:哦,犬坐,便是像狗一样坐着,而不是狗坐着,所以其一犬坐于前,是不应该读作“其一犬﹨坐于前”的,应该是“其一﹨犬坐于前(和学生一起回答)”当然,虽然设计这一环节是为学生理解文意服务的,但这并不代表本课的文言词汇的学习到此就告终。总之,“教学设计要服务于学生”、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是这堂课于我的最大收获。

三、初次真正的尝试“文”与“道”的结合。我主要是以“道”为主线,从“狼”的形象的品读,到屠户战胜狼的原因探讨,到寓意的理解,最后归结于现实生活中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该具备的斗争智慧。在“道”的层层深入下,旁顾到“文”的积累,我认为,对于故事性强、语言相对浅显的文言文而言,这未尝不是一条可取的解决“文道结合”的尝试之路。

然而,“文道结合”诚然是一条文言文教学的理想之路,初次尝试,也在清晰地告诉我:塑造它的完美形式绝非易事,它需要教者能够在“文”与“言” 中左右逢源,这对语文教师的教育智慧是一大考验。教师如何在生成的教学资源中游刃有余、调配有度决定了课堂的生涩与成熟。在这一方面,这一节课还有诸多遗憾之处。

篇四:《狼》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老文字了,应该说是没有什么看点,不过今年教的时候我倒有点儿灵魂出窍,临场发挥一些,这是我在上课的过程仔细阅读讲解文本的时候自己发现的,可是,我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平常也再读,但没能发现文本里一些新东西呢?

我在讲解第一段“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我忽然问学生,句子里的“晚”是什么意思?学生争论起来有的说是“晚上”有的说是“傍晚”,有的说是“迟”,到底是哪一种解释呢?我思维马上贯通起来,和学生一起分析。

首先可以排除“晚上”,因为根据文中的描写,那些事情应该在光线至少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发生;那么“迟”对不对呢?我最后的结论是,“迟”字并不能表现出屠夫的窘境,因为对于做早市的人来说,十点回家可能就算是“迟”了,而十点则是光天化日,如果说屠夫在这个时候出问题,很有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而本文要设置的情景就是让屠夫处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之中,为下文屠夫拼死一搏张本,所以只能翻译为“傍晚”。

同样我们可以从第一段其他内容中找到根据,比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这句话也是张本,下文的情节发展与此有关;“途中两狼,缀行甚远”暗点出狼的性格,预示了故事的走向。第一段展示了力量对比中,屠夫处于劣势。


相关文章

  • 浅谈反思性教学
  •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术界对反思性教学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反思性教学有力的推进着教师专业发展,但是因为人们对反思性教学内涵的理解不同.操作和实践中缺乏固定的标准."为反思而反思"的形式主义倾向突出, ...查看


  • 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思政)满丽论文电子稿
  •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中学思想政治课反思性教学研究 学科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申请人姓名:满丽 导师姓名.职称:段文阁 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2009年3月_ [摘要] 反思性教学是当前影响世界各国教育实践的强劲教学思潮.反思能力是教 ...查看


  •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能提升自身素质及专业化水平.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经验与反思.由于语文学习不同于理科科目的学习,教材的序列性和逻辑性.系统性不强,所以更需要教师提高自察的水平来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在 ...查看


  •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反思
  •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教学反思 凤凰岭中心小学 刘洋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说:经验+反思=成长.由此看出小学品社教师的自身发展,离不开品社教师自身的教学反思.小学品社教师只有通过反思,才可以不断超越自我--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 ...查看


  • 反思,让语文教学更完美
  • 摘要: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对某一问题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观律.反思,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 关键词:教前反思 教中反思 教后反思 ...查看


  • 怎样做好教学反思
  • 怎样做好教学反思 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优秀教师的成长除了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更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可以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 一 ...查看


  • 关于教学反思的认识与思考
  • 思维定势,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形成独特鲜明的教学风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关于教学反思的认识与思考 ○米秀兰 摘 要:教学反思是教学发展的灵魂,也是教师 1. 以新课程为依据进行教学反 ...查看


  •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反思与说课设计策略
  •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 教学反思与说课设计策略 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 ...查看


  • 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
  • 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 大岔学校 米永霞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反省和批判,并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教师通过对教学的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的教学能力,将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理性思 ...查看


  • 校本培训讲座--如何写教学反思
  • 校本培训讲座 如何写教学反思 主讲人:唐志康 [校本培训讲座] 如何写教学反思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