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先进典型人物报道的出路浅探

  2006年12月23日,《农民日报》刊发了《为老百姓多做实事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记湖北省沙洋县县委书记黄爱国》(以下简称“黄爱国”)一文,文章分“铁腕治干”、“百官共廉”、“民为父母”和“各方评说”四个部分,字数近7000字。该文作者何红卫是一个向来擅长于做批评性、争议性报道的记者,他原本是想去“找茬”,继续做“争议性报道”,不曾想在采访中却被当事人深深感动,因此破例写出他自认为挖出了“新时期焦裕禄”的典型报道。而参与报道的通讯员刘明达也认为自己做了一件“也许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工作。

  孰料,报道在网络上却遭遇了“口水纷纷”。在西祠胡同、天涯社区、沙洋吧、荆门网、凯迪社区等论坛,很多网民都认为该报道“太肉麻了,受不了”。有人说这是“以文媚官”,还有人给黄爱国以“黄作秀”的“雅号”,一个网名为“无向羊”的天涯网友甚至讥讽道:“为何不在文尾加―――黄爱国书记万岁!?”

  一石激起千层浪,惹人眼球的帖子引来传统媒体的关注。2007年2月9日,《青年周末》刊登《一篇表扬报道竟致报纸遭封杀?》一文,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激起强烈反响,一篇典型人物报道遭遇“滑铁卢”事件顿时成为一个议论热点。

  

  典型报道遭遇“滑铁卢”的原因探究

  

  为什么一篇用心而为的典型报道反而会遭遇“滑铁卢”?为什么作者的感受和读者的反应会产生如此强烈的落差?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采访意图、路径虽正确,但写作硬伤明显

  据报道,“黄爱国”的采访还是慎重和深入的。记者何红卫擅长于作批评性、争议性报道。比如1998年,他在《农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褒贬不一说董阳》,披露了发人深思的“董阳事件”,引发了多家媒体对“衡量一位干部是不是好干部,是不是称职,究竟应以什么为标准?”的大讨论。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基等中央领导作出批示,要求正确评价董阳,合理使用干部。自2003年底起,他听说“黄爱国”这个名字,听说沙洋这个新上任的县委书记有些特别。一开始他也是想循着报道董阳等人的思路来报道黄爱国的,以为只要将黄的争议性写出,应该又是一篇不错的报道。但后来在三年多的采访中,他逐渐被黄爱国真心为老百姓办事,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事迹感动了。通过采访,他发现自己原来刻意寻找的“争议点”居然“争议”不起来,所接触到的当地人都对黄爱国好评一片,这让他放弃了最初自己设想的“褒贬不一说黄爱国”的思路。他想,这么优秀的干部,为什么不能好好地报道其先进事迹呢?于是就有了这篇报道。

  笔者认为,记者的质疑精神值得称道。另外他能从实际出发,敏感地发现更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新闻选题,且深入采访,也值得肯定,然而或许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他在写作上“翻了船”,没有能够写出真正让老百姓感到可亲可敬,基层干部感到可信可学的“典型人物”。黄爱国是一位值得报道,但也肯定存在缺点和不足的先进典型人物,问题不在这位被表扬对象,而在记者,是记者没有把这个先进典型人物报道好。

  细读“黄爱国”一文,可以发现报道本身的硬伤客观存在,问题就出在写作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贵认为:“这篇报道给人感觉是泥不够水来凑。在典型事迹的选择和挖掘上不够深入,写得太全面,又想把他写得十全十美,反而容易引起人反感。”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建明也认为,该报道在有些词汇的运用上,陈述不够朴实,有些渲染,比如“百官共廉”这样的20提法就太绝对了。另外就是报道中豪言壮语比较多,被访者对黄爱国的溢美之词也太多,但实质内容并没多少,这些直接引语即使是完全真实的,也容易引起人们“这是吹捧阿谀”的判断,难免会产生“肉麻”的感觉。

  2.受众价值取向多元,自主意识增强

  当年,《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家喻户晓,曾深深打动全国人民的心。不妨设想一下:如果“黄爱国”一文是在那个年代推出,会不会像今天这样掀起风浪,招致“肉麻”的骂名?应该不会。这跟那个年代高呼“万岁”不会被视为肉麻是同样的道理。其实,近年来我们推出的新典型在“含金量”上也许并不低,关键是人们的心态复杂了。社会有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受众价值取向趋向多元,自主意识增强,接收信息和感受典型报道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公众心目中的公仆形象也已由“清官标本”和“道德楷模”的情感化,向廉洁守法和能力职责的理性模式转变。因而,再以既往赞歌式的报道模式生搬硬套到现代公仆身上,显然不合时宜。日渐“理性”、“现实”的人们一方面期盼焦裕禄式的人民公仆,另一方面又不太相信真有这样的好干部。如今只要是廉洁守法,尽职尽责,在人们看来已经称得上是好领导了。因此比“焦裕禄还焦裕禄”的黄爱国的报道,受众反倒不容易相信了。

  3.典型报道陋习积重难返,受众产生群体性“审美疲劳”

  如今社会有一种不良风气,即如果媒体颂扬一个人,很多人就会无来由地产生反感心理。这种逆反心理的蔓延,主要跟过去极左年代盛行“假大空”、“高大全”式的典型报道之后患相关,那些为了某种目的虚构、拔高的报道伎俩深深地伤害了人们对典型报道的信任。而典型报道本身的那些积弊一直未能根除。于是,典型报道中的程式化和肉麻吹捧也成了一种通病,受众对其早已产生了群体性的“审美疲劳”。而今,“黄爱国”一文遭诟病,读者读而生厌,不足为怪。

  

  典型报道的出路何在

  

  “黄爱国”一文凸现了我国新时期先进典型报道遭遇冷落的危机,其问题具有典型性,反映了我国先进典型人物报道的一些共性问题。那么人们自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国新时期先进典型人物报道的出路何在?

  1.运用客观报道的手法,掌握好分寸,说话切忌过满过绝,要把“典型”当人来写

  报道先进典型人物最忌不顾典型人物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为宣传需要而胡乱吹捧、摆拍采访对象,把话说得过满过绝,这样,不仅使先进典型人物陷入“温柔的陷阱”而不胜尴尬,深受其苦,而且也使典型报道显得过虚过假,让人不忍卒读。联想到一些先进人物害怕、回避记者报道,问题可能也在这里。

  “黄爱国”一文的当事人表示,报道所列举的事例都是真实的,但既然如此,却何以感动不了读者,反惹来一身“骚”?一个主要的问题便是记者话说得过满过绝,没有运用客观报道的手法,使报道缺乏客观性。比如文章说,在沙洋,无论在大街小巷、乡镇村组,都能听到黄爱国亲民爱民的感人故事。坐在牢里的腐败官员说:“要是黄书记早点来沙洋,我就不会落到现在这个地步!”“要是我们黄书记在那就好了!整治整治,就不会出这些贪官了!”“与黄书记共事有安全感”,不光不会腐败,而且“在他手下永远不会犯错误”。文章不仅在词汇运用上,过分渲染,豪言壮语迭出,而且被采访对象对黄爱国的溢美之词也太多了,难怪网友毫不客气地批评报道肉麻,有阿谀奉承、以文媚官之嫌。

  刘海贵教授认为,典型人物必须要有血有肉,有爱有恨,人物身上的小毛病也不要故意抹掉,这样的人才会让读者信服,像张海迪,就写了她曾经自杀的脆弱一面。而“文革”期间推出的那些“高大全”形象,现在还有几个人记得?善意拔高,把人写成完人的报道,就是表扬失“度”,就是吹捧。所以老百姓看了不但不相信,而且还要骂人。

  因此,记者在采写典型人物报道时首先要尊重当事人,要把当事人当“人”来写,而不是当“神”或者“异类”来写,在此前提下客观展现先进典型超越常人的楷模形象,方能令人信服。

  2.以事带人,用“事实”说话,让群众出来说真心话

  为什么有时读者看虚构小说能看得泪流满面,假戏当真,而对来自生活的典型报道的真实性却时常打个大问号呢?这恐怕跟记者写报道时所运用的叙述手法有关。我们的很多典型报道为了树立先进典型的高大完美形象,经常善意拔高、刻意吹捧,以评论代替真实细节,借下属之口倾泻溢美之词,而恰恰是忘了真实乃新闻之本,需要用事实说话,以故事吸引受众,以真情打动读者。

  另外一个问题是,对表扬对象的评价要多让群众出来说真心话。“黄爱国”一文见报时,记者特意辟出一块“各方评说”来颂扬黄爱国,他这种以评论代替事实细节的表达角度值得商榷。而且记者在精选材料、印证己说,让谁站出来说话方面做得不够妥当。网民“文氓”在凯迪社区“猫眼看人”中发表帖子指出,报道中都是一群在黄爱国身边的人在说话: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原常务副县长、副县长、镇党委书记、财政局长、政协副主席……唯独老百姓的口碑缺失!据说记者的采访是较深入的,连同采访写作,一共花了三年零一个月的时间,而且前后有五个人参与尽心报道,最后却仍顾此失彼,授人以柄。稿子发表后,作者自己也有些懊恼,说是在写作的时候,自己忽略了这个问题,虽采访了很多普通老百姓,但由于篇幅有限,在写作过程中没有写进去。这里,报社的编辑人员可能也有相应的责任,他们没有向记者提个醒,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3.对“楷模生产模式”应切实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楷模生产都是应社会需求和宣传需要而行。在一定时期内,要推动某项工作,要弘扬某种精神,要贯彻落实某个政策,中心工作一来,传媒就会纷纷对号找典型,树楷模。于是“记者写出楷模”的树典型模式甚是流行。在“记者写出楷模”的模式下,“楷模”是否真是楷模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要把楷模树起来满足需要,而且楷模能否树起来,不是看楷模的事迹是否过得硬,而是取决于记者手中的一支笔。

  “黄爱国”见报后,黄本人保证报道所列举的事例都是事实,也坚称自己并没下令收缴报纸。但依据《青年周末》《一篇表扬报道竟致报纸遭封杀?》的报道,黄爱国有可能真如《全国属首例因刊登表扬稿,报纸被封杀》所说,收缴了表扬自己的报纸。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怕形成误解的不自信,或许暗示了“黄爱国”有可能真的不够真实,否则,自己坦坦荡荡,还怕报纸影响上级组织以及人民群众对自己的看法?当然,“黄爱国”一文到底真实与否我们不得而知,但恐怕也不能排除它存在不实的可能性。如果它真有不实,那黄爱国这个典型很可能就是“记者写出楷模”一例。

  “楷模是由记者写出来的”,无疑是危险而且极其不公平的:很多虚荣者有可能获得滥竽充数的机会,而更多真正的楷模将默默无闻一辈子。因此,“楷模生产模式”需要回归本位。回归怎样的本位呢?回归“老百姓眼中的楷模”这个本位!在这个本位上,楷模不应该是记者“写”出来的,也不是由宣传需要“应运而生”的,而应该是客观存在的,百姓认同、讲述出来的,记者所要完成的只是一个转述的工作。这种模式下,真正需要记者去报道的不是“记者眼中的楷模”,而是“百姓眼中的楷模”。百姓的口碑至关重要,只有从百姓声音中树起的楷模才立得真,立得直,立得漂亮,令人信服。而“黄爱国”一文里却并没提到沙洋普通百姓的口碑,构成了一个致命伤。

  4.报道先进典型,记者更需坚守职业道德

  此次的典型报道遭诟病事件最受伤的要数当事人黄爱国,他不仅没能通过何红卫等人的报道树立起自己的应有形象,反而深受其害。相信从此黄爱国定会引以为戒,对记者多留个心眼,尤其是那些善于妙笔生花的记者。可是要从中吸取教训的更应该是我们的记者,尤其是那些净喜欢往好里说的“高手”。

  这里之所以把话说得如此难听,是因为时下某些采写先进典型报道的记者确实有悖职业道德,有辱记者的使命。他们为了迎合某些领导“电视上有影、广播上有声、报纸上有名”的“出彩心态”,不惜闭门造车,凭空“挖掘”素材,为了宣传领导、宣传政绩而竭尽鼓吹之能事。

  近年来,个别动机不纯的记者又多学了一招:炒作。领导要出名也走炒作这条路,什么人物,什么新闻,在媒体上一炒,不怕不走红,不怕不出名,不怕不吸引眼球。甚至有的记者丧失最起码的是非观,甘为腐败分子的“吹鼓手”,那些极具讽刺意味的、“前腐后继”的“廉政典型”和“廉政语录”,多半是这些“御用文人”的杰作。这类记者全然不顾职业操守,无所谓人格尊严,为达到直接创收、广告提成或其他目的,常常不择手段,还自鸣得意,自以为只要“表扬利剑”在手,就能无往而不胜。这是很可悲的,也是必须切实防范的。

  

  (作者分别为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广西大学新闻系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①邓艳玲:《一篇表扬报道竟致报纸遭封杀?》,《青年周末》2007年2月9日

  ②何红卫、黄朝武等:《为老百姓多做实事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记湖北省沙洋县县委书记黄爱国》,《农民日报》2006年12月23日

  ③张敬伟:《报纸发表表扬稿被封杀的深层思考》,《新快报》2007年2月7日

  ④舒圣祥:《表扬报道为何被封杀?》,红网2007年2月9日

  ⑤梁江涛:《大报小报,不如百姓称道》,四川新闻网2007年2月9日

  ⑥刘洪波:《还要呼唤铁腕人物吗?》,《南方都市报》2007年2月10日

  2006年12月23日,《农民日报》刊发了《为老百姓多做实事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记湖北省沙洋县县委书记黄爱国》(以下简称“黄爱国”)一文,文章分“铁腕治干”、“百官共廉”、“民为父母”和“各方评说”四个部分,字数近7000字。该文作者何红卫是一个向来擅长于做批评性、争议性报道的记者,他原本是想去“找茬”,继续做“争议性报道”,不曾想在采访中却被当事人深深感动,因此破例写出他自认为挖出了“新时期焦裕禄”的典型报道。而参与报道的通讯员刘明达也认为自己做了一件“也许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工作。

  孰料,报道在网络上却遭遇了“口水纷纷”。在西祠胡同、天涯社区、沙洋吧、荆门网、凯迪社区等论坛,很多网民都认为该报道“太肉麻了,受不了”。有人说这是“以文媚官”,还有人给黄爱国以“黄作秀”的“雅号”,一个网名为“无向羊”的天涯网友甚至讥讽道:“为何不在文尾加―――黄爱国书记万岁!?”

  一石激起千层浪,惹人眼球的帖子引来传统媒体的关注。2007年2月9日,《青年周末》刊登《一篇表扬报道竟致报纸遭封杀?》一文,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激起强烈反响,一篇典型人物报道遭遇“滑铁卢”事件顿时成为一个议论热点。

  

  典型报道遭遇“滑铁卢”的原因探究

  

  为什么一篇用心而为的典型报道反而会遭遇“滑铁卢”?为什么作者的感受和读者的反应会产生如此强烈的落差?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采访意图、路径虽正确,但写作硬伤明显

  据报道,“黄爱国”的采访还是慎重和深入的。记者何红卫擅长于作批评性、争议性报道。比如1998年,他在《农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褒贬不一说董阳》,披露了发人深思的“董阳事件”,引发了多家媒体对“衡量一位干部是不是好干部,是不是称职,究竟应以什么为标准?”的大讨论。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基等中央领导作出批示,要求正确评价董阳,合理使用干部。自2003年底起,他听说“黄爱国”这个名字,听说沙洋这个新上任的县委书记有些特别。一开始他也是想循着报道董阳等人的思路来报道黄爱国的,以为只要将黄的争议性写出,应该又是一篇不错的报道。但后来在三年多的采访中,他逐渐被黄爱国真心为老百姓办事,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事迹感动了。通过采访,他发现自己原来刻意寻找的“争议点”居然“争议”不起来,所接触到的当地人都对黄爱国好评一片,这让他放弃了最初自己设想的“褒贬不一说黄爱国”的思路。他想,这么优秀的干部,为什么不能好好地报道其先进事迹呢?于是就有了这篇报道。

  笔者认为,记者的质疑精神值得称道。另外他能从实际出发,敏感地发现更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新闻选题,且深入采访,也值得肯定,然而或许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他在写作上“翻了船”,没有能够写出真正让老百姓感到可亲可敬,基层干部感到可信可学的“典型人物”。黄爱国是一位值得报道,但也肯定存在缺点和不足的先进典型人物,问题不在这位被表扬对象,而在记者,是记者没有把这个先进典型人物报道好。

  细读“黄爱国”一文,可以发现报道本身的硬伤客观存在,问题就出在写作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贵认为:“这篇报道给人感觉是泥不够水来凑。在典型事迹的选择和挖掘上不够深入,写得太全面,又想把他写得十全十美,反而容易引起人反感。”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建明也认为,该报道在有些词汇的运用上,陈述不够朴实,有些渲染,比如“百官共廉”这样的20提法就太绝对了。另外就是报道中豪言壮语比较多,被访者对黄爱国的溢美之词也太多,但实质内容并没多少,这些直接引语即使是完全真实的,也容易引起人们“这是吹捧阿谀”的判断,难免会产生“肉麻”的感觉。

  2.受众价值取向多元,自主意识增强

  当年,《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家喻户晓,曾深深打动全国人民的心。不妨设想一下:如果“黄爱国”一文是在那个年代推出,会不会像今天这样掀起风浪,招致“肉麻”的骂名?应该不会。这跟那个年代高呼“万岁”不会被视为肉麻是同样的道理。其实,近年来我们推出的新典型在“含金量”上也许并不低,关键是人们的心态复杂了。社会有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受众价值取向趋向多元,自主意识增强,接收信息和感受典型报道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公众心目中的公仆形象也已由“清官标本”和“道德楷模”的情感化,向廉洁守法和能力职责的理性模式转变。因而,再以既往赞歌式的报道模式生搬硬套到现代公仆身上,显然不合时宜。日渐“理性”、“现实”的人们一方面期盼焦裕禄式的人民公仆,另一方面又不太相信真有这样的好干部。如今只要是廉洁守法,尽职尽责,在人们看来已经称得上是好领导了。因此比“焦裕禄还焦裕禄”的黄爱国的报道,受众反倒不容易相信了。

  3.典型报道陋习积重难返,受众产生群体性“审美疲劳”

  如今社会有一种不良风气,即如果媒体颂扬一个人,很多人就会无来由地产生反感心理。这种逆反心理的蔓延,主要跟过去极左年代盛行“假大空”、“高大全”式的典型报道之后患相关,那些为了某种目的虚构、拔高的报道伎俩深深地伤害了人们对典型报道的信任。而典型报道本身的那些积弊一直未能根除。于是,典型报道中的程式化和肉麻吹捧也成了一种通病,受众对其早已产生了群体性的“审美疲劳”。而今,“黄爱国”一文遭诟病,读者读而生厌,不足为怪。

  

  典型报道的出路何在

  

  “黄爱国”一文凸现了我国新时期先进典型报道遭遇冷落的危机,其问题具有典型性,反映了我国先进典型人物报道的一些共性问题。那么人们自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国新时期先进典型人物报道的出路何在?

  1.运用客观报道的手法,掌握好分寸,说话切忌过满过绝,要把“典型”当人来写

  报道先进典型人物最忌不顾典型人物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为宣传需要而胡乱吹捧、摆拍采访对象,把话说得过满过绝,这样,不仅使先进典型人物陷入“温柔的陷阱”而不胜尴尬,深受其苦,而且也使典型报道显得过虚过假,让人不忍卒读。联想到一些先进人物害怕、回避记者报道,问题可能也在这里。

  “黄爱国”一文的当事人表示,报道所列举的事例都是真实的,但既然如此,却何以感动不了读者,反惹来一身“骚”?一个主要的问题便是记者话说得过满过绝,没有运用客观报道的手法,使报道缺乏客观性。比如文章说,在沙洋,无论在大街小巷、乡镇村组,都能听到黄爱国亲民爱民的感人故事。坐在牢里的腐败官员说:“要是黄书记早点来沙洋,我就不会落到现在这个地步!”“要是我们黄书记在那就好了!整治整治,就不会出这些贪官了!”“与黄书记共事有安全感”,不光不会腐败,而且“在他手下永远不会犯错误”。文章不仅在词汇运用上,过分渲染,豪言壮语迭出,而且被采访对象对黄爱国的溢美之词也太多了,难怪网友毫不客气地批评报道肉麻,有阿谀奉承、以文媚官之嫌。

  刘海贵教授认为,典型人物必须要有血有肉,有爱有恨,人物身上的小毛病也不要故意抹掉,这样的人才会让读者信服,像张海迪,就写了她曾经自杀的脆弱一面。而“文革”期间推出的那些“高大全”形象,现在还有几个人记得?善意拔高,把人写成完人的报道,就是表扬失“度”,就是吹捧。所以老百姓看了不但不相信,而且还要骂人。

  因此,记者在采写典型人物报道时首先要尊重当事人,要把当事人当“人”来写,而不是当“神”或者“异类”来写,在此前提下客观展现先进典型超越常人的楷模形象,方能令人信服。

  2.以事带人,用“事实”说话,让群众出来说真心话

  为什么有时读者看虚构小说能看得泪流满面,假戏当真,而对来自生活的典型报道的真实性却时常打个大问号呢?这恐怕跟记者写报道时所运用的叙述手法有关。我们的很多典型报道为了树立先进典型的高大完美形象,经常善意拔高、刻意吹捧,以评论代替真实细节,借下属之口倾泻溢美之词,而恰恰是忘了真实乃新闻之本,需要用事实说话,以故事吸引受众,以真情打动读者。

  另外一个问题是,对表扬对象的评价要多让群众出来说真心话。“黄爱国”一文见报时,记者特意辟出一块“各方评说”来颂扬黄爱国,他这种以评论代替事实细节的表达角度值得商榷。而且记者在精选材料、印证己说,让谁站出来说话方面做得不够妥当。网民“文氓”在凯迪社区“猫眼看人”中发表帖子指出,报道中都是一群在黄爱国身边的人在说话: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原常务副县长、副县长、镇党委书记、财政局长、政协副主席……唯独老百姓的口碑缺失!据说记者的采访是较深入的,连同采访写作,一共花了三年零一个月的时间,而且前后有五个人参与尽心报道,最后却仍顾此失彼,授人以柄。稿子发表后,作者自己也有些懊恼,说是在写作的时候,自己忽略了这个问题,虽采访了很多普通老百姓,但由于篇幅有限,在写作过程中没有写进去。这里,报社的编辑人员可能也有相应的责任,他们没有向记者提个醒,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3.对“楷模生产模式”应切实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楷模生产都是应社会需求和宣传需要而行。在一定时期内,要推动某项工作,要弘扬某种精神,要贯彻落实某个政策,中心工作一来,传媒就会纷纷对号找典型,树楷模。于是“记者写出楷模”的树典型模式甚是流行。在“记者写出楷模”的模式下,“楷模”是否真是楷模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要把楷模树起来满足需要,而且楷模能否树起来,不是看楷模的事迹是否过得硬,而是取决于记者手中的一支笔。

  “黄爱国”见报后,黄本人保证报道所列举的事例都是事实,也坚称自己并没下令收缴报纸。但依据《青年周末》《一篇表扬报道竟致报纸遭封杀?》的报道,黄爱国有可能真如《全国属首例因刊登表扬稿,报纸被封杀》所说,收缴了表扬自己的报纸。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怕形成误解的不自信,或许暗示了“黄爱国”有可能真的不够真实,否则,自己坦坦荡荡,还怕报纸影响上级组织以及人民群众对自己的看法?当然,“黄爱国”一文到底真实与否我们不得而知,但恐怕也不能排除它存在不实的可能性。如果它真有不实,那黄爱国这个典型很可能就是“记者写出楷模”一例。

  “楷模是由记者写出来的”,无疑是危险而且极其不公平的:很多虚荣者有可能获得滥竽充数的机会,而更多真正的楷模将默默无闻一辈子。因此,“楷模生产模式”需要回归本位。回归怎样的本位呢?回归“老百姓眼中的楷模”这个本位!在这个本位上,楷模不应该是记者“写”出来的,也不是由宣传需要“应运而生”的,而应该是客观存在的,百姓认同、讲述出来的,记者所要完成的只是一个转述的工作。这种模式下,真正需要记者去报道的不是“记者眼中的楷模”,而是“百姓眼中的楷模”。百姓的口碑至关重要,只有从百姓声音中树起的楷模才立得真,立得直,立得漂亮,令人信服。而“黄爱国”一文里却并没提到沙洋普通百姓的口碑,构成了一个致命伤。

  4.报道先进典型,记者更需坚守职业道德

  此次的典型报道遭诟病事件最受伤的要数当事人黄爱国,他不仅没能通过何红卫等人的报道树立起自己的应有形象,反而深受其害。相信从此黄爱国定会引以为戒,对记者多留个心眼,尤其是那些善于妙笔生花的记者。可是要从中吸取教训的更应该是我们的记者,尤其是那些净喜欢往好里说的“高手”。

  这里之所以把话说得如此难听,是因为时下某些采写先进典型报道的记者确实有悖职业道德,有辱记者的使命。他们为了迎合某些领导“电视上有影、广播上有声、报纸上有名”的“出彩心态”,不惜闭门造车,凭空“挖掘”素材,为了宣传领导、宣传政绩而竭尽鼓吹之能事。

  近年来,个别动机不纯的记者又多学了一招:炒作。领导要出名也走炒作这条路,什么人物,什么新闻,在媒体上一炒,不怕不走红,不怕不出名,不怕不吸引眼球。甚至有的记者丧失最起码的是非观,甘为腐败分子的“吹鼓手”,那些极具讽刺意味的、“前腐后继”的“廉政典型”和“廉政语录”,多半是这些“御用文人”的杰作。这类记者全然不顾职业操守,无所谓人格尊严,为达到直接创收、广告提成或其他目的,常常不择手段,还自鸣得意,自以为只要“表扬利剑”在手,就能无往而不胜。这是很可悲的,也是必须切实防范的。

  

  (作者分别为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广西大学新闻系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①邓艳玲:《一篇表扬报道竟致报纸遭封杀?》,《青年周末》2007年2月9日

  ②何红卫、黄朝武等:《为老百姓多做实事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记湖北省沙洋县县委书记黄爱国》,《农民日报》2006年12月23日

  ③张敬伟:《报纸发表表扬稿被封杀的深层思考》,《新快报》2007年2月7日

  ④舒圣祥:《表扬报道为何被封杀?》,红网2007年2月9日

  ⑤梁江涛:《大报小报,不如百姓称道》,四川新闻网2007年2月9日

  ⑥刘洪波:《还要呼唤铁腕人物吗?》,《南方都市报》2007年2月10日


相关文章

  • 简论电视人物专题片的三个重要元素
  • 简论电视人物专题片的三个重要元素 [摘 要]人物专题是专题片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策划人物选题,构思人物专题片结构,突出主题和注重人物细节描写等方面,论述了如何拍出一部感人的电视人物专题片. [关键词]人物专题片;选题;结构;细节 一.精 ...查看


  • 中国短篇电视剧的足迹
  • 作者:彭耀春 南京社会科学:文史哲版 1997年02期 内容提要:中国短篇电视剧凝聚了我国电视剧艺术工作者从中国电视剧初创.恢复到发展.繁荣各个时期的辛勤探索和艺术实践.它是我国电视剧起步时的样式,从表现"凡人小事"到讴 ...查看


  • [新闻学]毕业生论文题目
  •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毕业生论文题目 1.我国新闻队伍中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缺失和复位 2.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 3.邓小平新闻思想研究 4.刘少奇新闻思想对当代新闻改革的启示 5.中国最近十年的新闻改革 6.新闻失实的原因和新 ...查看


  • 加强深度报道 凸显校报特色
  • 加强深度报道凸显校报特色 [摘要]高校校报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和广大受众迫切需求的情况' K,凭借 校园主导媒体地位优势.顺应报纸发展规律,加强深度报道,凸显校报特色,是必 然的选择.高校校报要做好深度报道, 应具有创新意识.做好周密策划.精 ...查看


  • 外国文学期末考试复习
  • 湖畔派:指十九世纪开创浪漫主义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湖区,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故称"湖畔派诗人".湖畔派诗人起初同情法国革命进而逃避现实,迷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 ...查看


  • [洞庭湖大规模退田还湖]教学设计
  • <洞庭湖大规模退田还湖>教学设计 执笔人:邓洁玫 授课时间:第八周星期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通讯的定义,了解通讯的特点和类型并能判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培养学生快速了解事件的梗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 ...查看


  • 人民日报关于"十八大"报道方式的探索与研究
  • 人民日报关于"十八大"报道方式的探索与研究 中文摘要 2012年11月8日到14日,中国共产党胜利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并选举出了新一届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全面而翔实的报导,其报导方式相比于之前 ...查看


  • 1--2007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二个新鲜话题
  • 2007年被称为公共事件年和信息公开年,本年的新闻和传播研究多集中在与此相关的事件上,本文以年内发生的事件为话题,对这年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加以综述. 一."传媒歧视" 2006年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 ...查看


  • 消息与通讯的写作
  • 消 息.通 讯.人 物 通 讯 的 写 作 一.消息: 1.什么是消息?消息是以简要文字及时迅速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最为广泛.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文章样式. 在新闻大家族中,消息处于主力军地位.没有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