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农村金融

1、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权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

2、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要素:主体是社会主义国家;对象是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形式主要是价值形式,也不排除必要的实物形式;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3、财政具有三种职能:分配资金的职能;调节经济的职能;监督管理职能

4、市场经济的优缺点: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是通过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对资源起配置作用,保证资源配置的高效。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现场也会失灵。是短期调节,具有滞后性和不确定性,市场的调节受企业局部利益的支配,符合企业利益的并非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在一些领域,市场调解无效,市场不能解决收入分配的不公平问题,而只能造成贫富不均。

5、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通过经济资源的配置,把社会上所有的资源有效用于生产,实现效率目标;通过对社会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使分配状况趋于公平合理,避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出现;通过对社会总产品供给与需求关系的调节,使社会经济均衡、稳定、协调地发展。

6、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通过财政收支改变资源的分配,以保证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高效利用。

7、收入公平分配职能:是指通过财政调节个分配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实现收入公平合理的分配。

8、财政收入:是指国家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所取得的收入。

9、财政收入的原则:发展经济,广开财源(是我国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原则);国家、企事业单位、个人物质利益兼顾原则(是我国组织财政收入的一条重要原则);区别对待,合理负担原则。

10、财政收入归根到底是一部分货币形态的社会产品价值:C 补偿资金,是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V 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是指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必要产品价值,用来补偿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的消耗;M 社会纯收入,是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

11、财政收入的虚假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影响财政平衡,造成假平衡真赤字,易造成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会影响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使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造成商品价格的公开或隐蔽上涨,扰乱正常经济生活,影响社会安定。

1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源泉。

13、农业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国家以农业税和其他税收等形式筹集财政收入;农业是粮食的唯一来源,没有农业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是轻工业的主要来源,70%以上的轻工业原料来自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部门上缴国家的税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农产品的采购、加工和运输;农村是个广大的市场,农业发展了,农民收入就增加。

14、工业是创造国民收入的主导部门,建筑业是创造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物质部门,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部门,上也是组织和实现商品流通的重要经济部门。

15、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有以下形式:税收收入(是我国目前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债务收入,企业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体),其他收入。

16、财政支出:是国家将集中起来的财政收入为实现国家职能所进行的再分配。

17、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是指当一种商品在增加每一个消费者时,其边际成本等于零。

18、财政支出的原则:量入为出;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厉行节约、 讲究效益;谁受益谁负担。

19、量入为出:根据财政有多少收入安排多少支出,实行以收定支,坚持财政收支平衡,不搞赤字。

20、坚持量入为出原则的原因:这是由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和物质供求平衡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这是由财政收支矛盾所决定的;这是我国实践经验的总结。

21、经济效益原则:要通过财政支出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使社会得到最大的“效益”。

22、公平原则:是指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劳务和补助所产生的利益在各个阶层的居民中的分配应达

到公平状态,能恰当的符合各个阶层居民的需要。

23、稳定原则:是指政府支出应有助于防止经济波动过于剧烈。

24、安排财政支出应达到的目标:高度的就业水平;物价稳定;满意的经济增长率;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

25、无偿拨款:是财政支出以拨款方式付给使用单位使用,不要求直接归还的资金。是我国财政支出历来采取的方式,直接体现了财政的无偿性,保证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所需财政资金的供应,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26、有偿贷款:是财政支出以信贷方式发放的资金,在我国财政实行的时间还不长,只限于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农业支出的部分领域以及极少数事业单位,而对国家一般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军事、国防、司法、社会公用事业等实行的仍是无偿拨款使用形式。

27、财政支出有偿贷款的形式:基本建设投资的拨改贷,财政周转金,专项基金,贴息。

28、农业支出的意义:增强农业生产者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人类对农产品正常、均衡的发展需要;稳定国民经济的基础;缓解农产品供给需求弹性不足给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的损害。

29、农业拨款:是指财政对农业支出的无偿拨款,是国家通过财政预算安排的支援农业的资金,也是农业生产建设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30、农业拨款的使用原则:因地制宜、讲究实效原则;照顾重点,择优供应原则;支农资金与物资供应相适应的原则;资金使用责任制原则。

31、财政支农周转金的作用:壮大财政支农资金力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用活财政支农资金。

32、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预定法律规定标准,向经济单位或个人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也是国家用以控制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是国家为了维持其自身的存在,并得以行使公共权力的职能而采取的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主体是国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具有调节国家经济的作用。

33、税收的职能:组织收入,调节经济,监督管理。

34、税率:是应纳税额和课税对象或计税金额之间的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体现着征税的深度。

35、增值税的特点:增值税只就商品和劳务流转额中的增值部分征税,避免了流转税中的重复征税问题。实行普遍征收和道道征税的原则。税负稳定、合理和一致。

36、消费税的特点:选择部分消费品征税,采用差别税收,单一环节征收。

37、税务登记:是税务机关依据税法进行税收的征收和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向税务机关办理的必要的法律手续。

38、国家信用:是指直接与国家相联系的,通过信用形式的分配。是一种特殊的财政范围,以政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按照信用原则筹集财政收入和运用财政支出。

39、财政投融资: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借贷活动与上下级和各个方面进行财政资金的有偿分配活动,是国家信用活动的具体体现。

40、发展财政投融资的必要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要求,也是解决财政困难的要求。财政投融资使资金市场更加协调,更加完善。可弥补市场配置资源的缺陷,又能解决财政资金不足的困难。发展财政投融资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是实现财政职能拓展延伸和更新的客观要求。

41、财政投融资的原则:政策性(是指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而是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和社会效益服务的。)有偿性(是指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要求回收本金并收取一定的使用费)遵循两者统一,实践中有一定风险,在财政投融资过程中,必须注意量力而行,慎重把握财政投融资的数量界限,同时也要适当争取周转型增值。

42、国债:是国家凭借其信誉,以政府的名义采用信用方式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

43、国库券:是国库发行的,用以调节国库收支差额的一种政府债券。

44、发行国库券的目的:为了平衡财政收支,调整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集中社会资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5、国债的作用:筹集资金,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有利于增强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激励人民的爱国精神。

46、国债是调节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经济杠杆:有利于国家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有利于合理的引导资金分流,调整投资结构和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调节货币流通,稳定金融市场。

47、国家预算:是国家基本财政计划,它是国家有计划的集中分配国民收入和调节国民经济各方面活动的主要工具,是我国财政体系的主导环节,它对财政体系的其他环节起着制约作用。

48、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确定财政的分级管理,确定财政收支划分,确定地方的机动财力。

49、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的意义:是由我国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是预算管理体制适应政治体制的要求。从国情出发,在统一领导的情况下,实行分级管理,以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统筹安排地方的各项经济和文化事业。

50、分税制:是国家通过划分税种来确定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一种分级预算管理体制。

51、实行分税制的意义:有利于促成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能有效地调动地方发展经济、培养财源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中央财政的收入比重,形成保证中央收入正常增长的良性机制,有利于逐步提高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规范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可以避免出现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互相挤占收入等现象,促使财政分配向公平、合理、高效的方向发展。

52、国家预算:是一国政府编制的每一预算年度内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平衡的计划,是国家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

53、国家预算的特点:综合性(组成内容决定了它能综合反映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法律性(经权力机构批准方能实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计划性(本身就是一个计划)。

54、编制国家预算的原则: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预算收支平衡;统筹兼顾,确保重点;建立预算后备。

55、国家决算: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报告,也是国家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反映。

56、编制国家决算的意义:有利于总结预算执行情况,检查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等情况,总结研究预算编制、执行、加强预算管理和平衡等方面的经验教训,从而为国家领导机关研究问题,决定政策,提高以后年度财政预算工作水平都有重大意义。

57、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是指通过货币流通和信用渠道从事融通资金的经济活动。

58、货币资金融通的主要内容:货币的发行、流通与回笼;信用关系的建立及相应的活动;金融市场的形成及各种融资方式的出现与不断创新。

59、农村金融的利弊:作为社会整体金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一般金融的基本特质。作为农村经济领域中一个特定的经济范畴,又依附于农村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具有明显的农村特点,而与城市金融、国际金融等区别开来。由于农村幅员广阔,各经济主体的分布较为零星分散,农村金融机构相对薄弱。农村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具有难度较大的特点。具有政策性较强,活动不规范,活动层次低,较强的季节性特点。

60、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农村经济决定、影响农村金融。融通农村货币资金,优化配置农村社会资源。稳定农村货币流通,保证农村商品流通的正常进行。健全农村金融市场,推动农村市场体系的发育与完善。

61、信用的特征: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是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上产生的。

62、商业信用:是指商品买卖中工商企业之间采取赊销方式实行延期付款或预付货款所发生的借贷行为。

63、国家信用:是指一国政府取得或提供的信用,包括国内信用和对外信用。

64、利息:是指债务人为取得货币使用权而向债权人支付的超过本金的那一部分货币额。

65、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平均利润率,利率最高限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最低限不能等于零。

借贷资本供求关系的影响。国家的政策、法律的影响。国际利率的影响。

66、利率对经济的影响:利率高低对于吸收存款具有很大影响,贷款利率的高低对企业生产经营具有重要意义,借贷资金是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率影响物价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实现的。

67、金融机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金融机构的运作状况和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以及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效率高低决定着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数量和质量,从而决定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通过促进资金投入量的增加以吸纳更大的人数,产值的增加直接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

68、国家银行信用:是以国家银行为主体,以国家银行为出发点和归流点的农村信贷资金运动形式,它反映国家银行与农村企业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

69、农村合作信用:是以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为主体,也就是以合作金融组织为出发点和归流点的农村信贷资金运动形式。

70、农村民间信用:是农民个人之间、个人与农村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企业互相之间的民间借贷活动。

7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性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金融性机构。

72、中农行的主要任务: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73、中农行基本职能:制定本系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确定工作方针和具体任务;制定系统内各项规章制度;负责运用和管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产及负债;负责向中国人民银行借款的统借统还;调剂系统内资金;安排国家确定的重点支农贷款。

74、中农发行的经营管理:机构的管理权限(农业发展银行实行一级经营的总分行制);贷款业务的管理(基础业务就是政策性的贷款业务);资金管理(实行统一计划、指标管理、统筹统还、专款专用的资金计划管理方法)

75、农行转变的过程:改变行政机关化的组织机构,建立充满活力的组织体制;改变资金计划管理,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打破产业分工格局,面向城乡开展综合经营,实现资产负债多元化;科学界定总行、分行、支行的责、权、利关系,破除资金、财力管理上的平均主义,建立系统内部有效的自约束机制;改变以“官本位”为特色的内部行政等级制,建立能发挥职工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内部激励机制;加快银行电子化建设,改变技术装备落后的状况。

76、改革:围绕业务经营,调整营业结构,转变管理行政职能;改革现行资金计划管理模式,逐步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逐步建立以防范风险为重点的风险机制;打破各专业银行间的业务垄断,逐步实行业务经济的多元化,极力依法公平竞争;建立以利润为目标的经营机制;改革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建立科学的内部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育。

77、中国农业银行的性质:是办理农村金融业务,以经营农村商业性信贷业务为主的国有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和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金融宏观调控和部分金融行政管理职能。

78、中农行的特征: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农村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农业银行属于商品经济范畴。

79、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特征: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业务经营上的灵活性;信贷资金的有偿性;资金的互助性;对农村经济活动的调节性。

80、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作用:积极开展农村中各种存款和社员储蓄,为支援农村经济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放好贷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村合作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积极开展各种代理、代办业务,开展信托、咨询、信息服务等各种服务性的业务。积极引导民间借贷。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扶持农村中部分困难地区和困难户脱贫致富。在不设立国家专业银行基层机构的地方,代理、代办国家专业银行在农村的一部分业务。

81、合作社的作用:缓解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巩固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平抑了民间高利借贷,有利于减轻负担。

82、合作基金会的消亡原因:游离于中国金融组织体系之外,缺乏中央银行的监管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协调。政府行为影响太大。违背了为农服务的宗旨。

83、农村民间借贷的作用:具有灵活方便的特点,有利于及时调剂资金余缺,解决生产和生活资金需要,推动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能够广泛深入地动员农村闲散资金,挖掘农村资金潜力,弥补银行、信用社的资金不足。借贷率高,能促使借款者精打细算,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及时偿还借款,增强信用观念。有利于农村集资的发展。

84、储蓄存款的原则: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

85、活期储蓄存款:一种不定期限,随时存取,按年结息的储蓄。是一种最基本的储蓄种类,适用于人们随时可能消费的那部分货币收入的存储。

86、定期储蓄存款:储户在存款时约定存期,一次或在存期之内按期分次存入本金,整笔或分期、分次支取本金或利息的储蓄。

87、储蓄存款的组织:积极做好储蓄的宣传工作;加强储蓄调查研究;搞好储蓄存款分析;不断提高储存质量;不断开发新的储蓄种类;实行奖励制度;加强利率管理,充分发挥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强化储蓄管理工作。

88、农村贷款:是银行对农村国有、集体单位和农户发放的各种贷款的总称,是银行资金运用的基本方式和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银行发挥职能作用、取得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

89、农村信贷的基本政策:继续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支持加快农业结构与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积极支持农村工业企业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认真做好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工作,对国家专项储备,定购部份所需贷款,要优先安排,对收购其他农副产品的,实行以销定贷。

90、农村贷款的基本原则:银行发放贷款的原则(贷款必须在国家信贷计划范围内择优扶持。必须有经济担保和承担经济责任。必须按期偿还和计收利息。)企业向银行借款的原则(必须按批准的用途和范围使用,必须有经济保证并承担经济责任,必须按银行规定的期限偿还贷款。保证流动资金的完整无缺,不得任意挤占、挪用。企业亏损占用的贷款必须按规定及时弥补,企业必须按国家规定补充自有流动资金。)

91、农村工业贷款:是银行为解决农村中从事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对原料进行加工的国有、集体和个体工业生产活动中因流动资金的不足而发放的贷款。

92、农村商业流动资金贷款:是银行为解决农村商业企业经营活动中因流动资金的不足而发放的贷款。

93、银行结算:是由商品交易、劳务供应、资金划拨及其他款项往来引起的货币收付行为。

94、转账结算的作用:加速商品资金的周转;节约现金,调节货币流通;保障结算资金的安全;扩大银行资金来源;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95、结算原则:恪守信用,履约付款;谁的钱进谁的账,由谁支配;银行不垫款。

96、银行汇票:是汇款人将款项交存当地银行,由银行钱发给汇款人持往异地办理转账结算或支取现金的票据。

97、银行本票:是申请人将款项交存银行,由银行签发给其凭以办理转账或支取现金的票据。

98、信托:指银行部门接受委托单位的资金或财产并按其目的和要求代为管理或运用的融资行为。

99、金融信托的特点:融通性较强,服务性较强,稳定性高,计划性较差。

100、金融信托的职能:融资职能,信用服务职能,财务管理职能。

101、信托贷款:信托投资公司以自有资金或吸收的信托存款为资金来源。

102、金融租赁:是出租人以收取租金为条件,将所持有的租赁财产定期出租给用户使用的一种业务。

103、金融租赁的特征:融资与融物相结合,分期偿还租金,运动形式独特。

104、外汇: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105、保险: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补偿形式。

106、保险的职能:及时补偿灾害损失,保障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持续进行;安定人民生活,增进社会福利;促进防灾防损,减少灾害损失;积聚保险基金,支援经济建设;促进国际经济支柱,增加外汇收入。

107、金融市场:是经营货币资金的借贷、外汇买卖、有价证券交易、债券和股票发行、黄金等贵金属买卖场所的统称。

108、金融市场的功能:是为公司、企业和国家、集团提供筹资、投资的有效机制;为个人创造借钱、消费和投资谋利的方便条件;为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控制提供有效的政策工具。

109、直接融资:是货币有余者和货币不足者之间直接发生的信用关系。特征:借款者自己直接发行债券凭证给贷款者,中间人的作用仅是牵线,搭桥,并收取佣金。

110、间接融资:贷者和借者之间的货币借贷是通过各种金融中介来进行的。特征:金融中介本身发行间接债务凭证,将贷者的货币引导相借者。

111、短期资金市场:是指以一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而进行的短期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 112、短期资金市场的主要特点:融资期限短,最短的融资期只有半天,最长的不超过一年,最多3-6个月。融资的目的是解决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主要用于弥补流动资金的临时不足。金融工具有较强的货币性。

113、股票市场:是通过发行和买卖股票来融通企业资本金,推进资源有效配置的市场。

114、股票发行市场:股票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是指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募集资本,投资者相应投资购股并成为公司股东的投资融资关系的总和。

115、债券与股票的区别:债券有固定的还本期限,而股票的本金则是不返还的。债券的利息是固定的。债券的还本付息是有法律保护的。股票的持有人有权参与募股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而债券持有人则无此权利。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才能发行股票,而任何有还款能力的组织或机构都可以发行债券。

116、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共同点:两个市场的交易组织形式是共同的;债券的交易也分为拍卖方式和柜台方式。两个市场的交易技术是相同的,股票发行的所有代销型公募技术以及私募技术,都同样适用于债券发行。

117、农村金融市场具有的特点:间接融资的国家银行占主导地位,正规金融市场和非正规金融市场并存,市场发展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推进,资金从贫穷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从乡村流向城镇,从农业流向非农业。

118、金融调控:是国家对宏观经济实行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是指中央银行通过综合信贷计划、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调节货币流通的总量和流向结构,进而促进社会再生产的总量平衡、结构优化、物价稳定、效益提高的活动过程的总称。

119、农村金融调控的作用:调节农村宏观经济比例;调节农村微观经济活动;调节农村货币流通。

120、农村金融调控的目标:稳定农村货币,保持农村社会总供求平衡,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宏观)灵活地聚集农村闲置货币资金,合理配置资金,有效地运用资金,促进农村资金合理流动,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微观)

12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通过对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而运用的对宏观经济运行调节控制的准则与措施。

1、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权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

2、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要素:主体是社会主义国家;对象是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形式主要是价值形式,也不排除必要的实物形式;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3、财政具有三种职能:分配资金的职能;调节经济的职能;监督管理职能

4、市场经济的优缺点: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是通过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对资源起配置作用,保证资源配置的高效。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现场也会失灵。是短期调节,具有滞后性和不确定性,市场的调节受企业局部利益的支配,符合企业利益的并非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在一些领域,市场调解无效,市场不能解决收入分配的不公平问题,而只能造成贫富不均。

5、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通过经济资源的配置,把社会上所有的资源有效用于生产,实现效率目标;通过对社会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使分配状况趋于公平合理,避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出现;通过对社会总产品供给与需求关系的调节,使社会经济均衡、稳定、协调地发展。

6、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通过财政收支改变资源的分配,以保证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高效利用。

7、收入公平分配职能:是指通过财政调节个分配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实现收入公平合理的分配。

8、财政收入:是指国家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所取得的收入。

9、财政收入的原则:发展经济,广开财源(是我国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原则);国家、企事业单位、个人物质利益兼顾原则(是我国组织财政收入的一条重要原则);区别对待,合理负担原则。

10、财政收入归根到底是一部分货币形态的社会产品价值:C 补偿资金,是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V 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是指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必要产品价值,用来补偿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的消耗;M 社会纯收入,是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

11、财政收入的虚假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影响财政平衡,造成假平衡真赤字,易造成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会影响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使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造成商品价格的公开或隐蔽上涨,扰乱正常经济生活,影响社会安定。

1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源泉。

13、农业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国家以农业税和其他税收等形式筹集财政收入;农业是粮食的唯一来源,没有农业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是轻工业的主要来源,70%以上的轻工业原料来自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部门上缴国家的税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农产品的采购、加工和运输;农村是个广大的市场,农业发展了,农民收入就增加。

14、工业是创造国民收入的主导部门,建筑业是创造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物质部门,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部门,上也是组织和实现商品流通的重要经济部门。

15、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有以下形式:税收收入(是我国目前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债务收入,企业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体),其他收入。

16、财政支出:是国家将集中起来的财政收入为实现国家职能所进行的再分配。

17、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是指当一种商品在增加每一个消费者时,其边际成本等于零。

18、财政支出的原则:量入为出;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厉行节约、 讲究效益;谁受益谁负担。

19、量入为出:根据财政有多少收入安排多少支出,实行以收定支,坚持财政收支平衡,不搞赤字。

20、坚持量入为出原则的原因:这是由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和物质供求平衡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这是由财政收支矛盾所决定的;这是我国实践经验的总结。

21、经济效益原则:要通过财政支出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使社会得到最大的“效益”。

22、公平原则:是指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劳务和补助所产生的利益在各个阶层的居民中的分配应达

到公平状态,能恰当的符合各个阶层居民的需要。

23、稳定原则:是指政府支出应有助于防止经济波动过于剧烈。

24、安排财政支出应达到的目标:高度的就业水平;物价稳定;满意的经济增长率;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

25、无偿拨款:是财政支出以拨款方式付给使用单位使用,不要求直接归还的资金。是我国财政支出历来采取的方式,直接体现了财政的无偿性,保证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所需财政资金的供应,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26、有偿贷款:是财政支出以信贷方式发放的资金,在我国财政实行的时间还不长,只限于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农业支出的部分领域以及极少数事业单位,而对国家一般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军事、国防、司法、社会公用事业等实行的仍是无偿拨款使用形式。

27、财政支出有偿贷款的形式:基本建设投资的拨改贷,财政周转金,专项基金,贴息。

28、农业支出的意义:增强农业生产者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人类对农产品正常、均衡的发展需要;稳定国民经济的基础;缓解农产品供给需求弹性不足给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的损害。

29、农业拨款:是指财政对农业支出的无偿拨款,是国家通过财政预算安排的支援农业的资金,也是农业生产建设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30、农业拨款的使用原则:因地制宜、讲究实效原则;照顾重点,择优供应原则;支农资金与物资供应相适应的原则;资金使用责任制原则。

31、财政支农周转金的作用:壮大财政支农资金力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用活财政支农资金。

32、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预定法律规定标准,向经济单位或个人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也是国家用以控制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是国家为了维持其自身的存在,并得以行使公共权力的职能而采取的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主体是国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具有调节国家经济的作用。

33、税收的职能:组织收入,调节经济,监督管理。

34、税率:是应纳税额和课税对象或计税金额之间的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体现着征税的深度。

35、增值税的特点:增值税只就商品和劳务流转额中的增值部分征税,避免了流转税中的重复征税问题。实行普遍征收和道道征税的原则。税负稳定、合理和一致。

36、消费税的特点:选择部分消费品征税,采用差别税收,单一环节征收。

37、税务登记:是税务机关依据税法进行税收的征收和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向税务机关办理的必要的法律手续。

38、国家信用:是指直接与国家相联系的,通过信用形式的分配。是一种特殊的财政范围,以政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按照信用原则筹集财政收入和运用财政支出。

39、财政投融资: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借贷活动与上下级和各个方面进行财政资金的有偿分配活动,是国家信用活动的具体体现。

40、发展财政投融资的必要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要求,也是解决财政困难的要求。财政投融资使资金市场更加协调,更加完善。可弥补市场配置资源的缺陷,又能解决财政资金不足的困难。发展财政投融资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是实现财政职能拓展延伸和更新的客观要求。

41、财政投融资的原则:政策性(是指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而是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和社会效益服务的。)有偿性(是指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要求回收本金并收取一定的使用费)遵循两者统一,实践中有一定风险,在财政投融资过程中,必须注意量力而行,慎重把握财政投融资的数量界限,同时也要适当争取周转型增值。

42、国债:是国家凭借其信誉,以政府的名义采用信用方式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

43、国库券:是国库发行的,用以调节国库收支差额的一种政府债券。

44、发行国库券的目的:为了平衡财政收支,调整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集中社会资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5、国债的作用:筹集资金,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有利于增强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激励人民的爱国精神。

46、国债是调节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经济杠杆:有利于国家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有利于合理的引导资金分流,调整投资结构和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调节货币流通,稳定金融市场。

47、国家预算:是国家基本财政计划,它是国家有计划的集中分配国民收入和调节国民经济各方面活动的主要工具,是我国财政体系的主导环节,它对财政体系的其他环节起着制约作用。

48、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确定财政的分级管理,确定财政收支划分,确定地方的机动财力。

49、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的意义:是由我国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是预算管理体制适应政治体制的要求。从国情出发,在统一领导的情况下,实行分级管理,以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统筹安排地方的各项经济和文化事业。

50、分税制:是国家通过划分税种来确定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一种分级预算管理体制。

51、实行分税制的意义:有利于促成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能有效地调动地方发展经济、培养财源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中央财政的收入比重,形成保证中央收入正常增长的良性机制,有利于逐步提高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规范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可以避免出现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互相挤占收入等现象,促使财政分配向公平、合理、高效的方向发展。

52、国家预算:是一国政府编制的每一预算年度内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平衡的计划,是国家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

53、国家预算的特点:综合性(组成内容决定了它能综合反映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法律性(经权力机构批准方能实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计划性(本身就是一个计划)。

54、编制国家预算的原则: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预算收支平衡;统筹兼顾,确保重点;建立预算后备。

55、国家决算: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报告,也是国家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反映。

56、编制国家决算的意义:有利于总结预算执行情况,检查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等情况,总结研究预算编制、执行、加强预算管理和平衡等方面的经验教训,从而为国家领导机关研究问题,决定政策,提高以后年度财政预算工作水平都有重大意义。

57、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是指通过货币流通和信用渠道从事融通资金的经济活动。

58、货币资金融通的主要内容:货币的发行、流通与回笼;信用关系的建立及相应的活动;金融市场的形成及各种融资方式的出现与不断创新。

59、农村金融的利弊:作为社会整体金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一般金融的基本特质。作为农村经济领域中一个特定的经济范畴,又依附于农村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具有明显的农村特点,而与城市金融、国际金融等区别开来。由于农村幅员广阔,各经济主体的分布较为零星分散,农村金融机构相对薄弱。农村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具有难度较大的特点。具有政策性较强,活动不规范,活动层次低,较强的季节性特点。

60、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农村经济决定、影响农村金融。融通农村货币资金,优化配置农村社会资源。稳定农村货币流通,保证农村商品流通的正常进行。健全农村金融市场,推动农村市场体系的发育与完善。

61、信用的特征: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是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上产生的。

62、商业信用:是指商品买卖中工商企业之间采取赊销方式实行延期付款或预付货款所发生的借贷行为。

63、国家信用:是指一国政府取得或提供的信用,包括国内信用和对外信用。

64、利息:是指债务人为取得货币使用权而向债权人支付的超过本金的那一部分货币额。

65、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平均利润率,利率最高限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最低限不能等于零。

借贷资本供求关系的影响。国家的政策、法律的影响。国际利率的影响。

66、利率对经济的影响:利率高低对于吸收存款具有很大影响,贷款利率的高低对企业生产经营具有重要意义,借贷资金是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率影响物价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实现的。

67、金融机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金融机构的运作状况和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以及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效率高低决定着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数量和质量,从而决定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通过促进资金投入量的增加以吸纳更大的人数,产值的增加直接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

68、国家银行信用:是以国家银行为主体,以国家银行为出发点和归流点的农村信贷资金运动形式,它反映国家银行与农村企业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

69、农村合作信用:是以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为主体,也就是以合作金融组织为出发点和归流点的农村信贷资金运动形式。

70、农村民间信用:是农民个人之间、个人与农村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企业互相之间的民间借贷活动。

7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性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金融性机构。

72、中农行的主要任务: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73、中农行基本职能:制定本系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确定工作方针和具体任务;制定系统内各项规章制度;负责运用和管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产及负债;负责向中国人民银行借款的统借统还;调剂系统内资金;安排国家确定的重点支农贷款。

74、中农发行的经营管理:机构的管理权限(农业发展银行实行一级经营的总分行制);贷款业务的管理(基础业务就是政策性的贷款业务);资金管理(实行统一计划、指标管理、统筹统还、专款专用的资金计划管理方法)

75、农行转变的过程:改变行政机关化的组织机构,建立充满活力的组织体制;改变资金计划管理,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打破产业分工格局,面向城乡开展综合经营,实现资产负债多元化;科学界定总行、分行、支行的责、权、利关系,破除资金、财力管理上的平均主义,建立系统内部有效的自约束机制;改变以“官本位”为特色的内部行政等级制,建立能发挥职工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内部激励机制;加快银行电子化建设,改变技术装备落后的状况。

76、改革:围绕业务经营,调整营业结构,转变管理行政职能;改革现行资金计划管理模式,逐步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逐步建立以防范风险为重点的风险机制;打破各专业银行间的业务垄断,逐步实行业务经济的多元化,极力依法公平竞争;建立以利润为目标的经营机制;改革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建立科学的内部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育。

77、中国农业银行的性质:是办理农村金融业务,以经营农村商业性信贷业务为主的国有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和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金融宏观调控和部分金融行政管理职能。

78、中农行的特征: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农村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农业银行属于商品经济范畴。

79、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特征: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业务经营上的灵活性;信贷资金的有偿性;资金的互助性;对农村经济活动的调节性。

80、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作用:积极开展农村中各种存款和社员储蓄,为支援农村经济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放好贷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村合作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积极开展各种代理、代办业务,开展信托、咨询、信息服务等各种服务性的业务。积极引导民间借贷。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扶持农村中部分困难地区和困难户脱贫致富。在不设立国家专业银行基层机构的地方,代理、代办国家专业银行在农村的一部分业务。

81、合作社的作用:缓解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巩固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平抑了民间高利借贷,有利于减轻负担。

82、合作基金会的消亡原因:游离于中国金融组织体系之外,缺乏中央银行的监管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协调。政府行为影响太大。违背了为农服务的宗旨。

83、农村民间借贷的作用:具有灵活方便的特点,有利于及时调剂资金余缺,解决生产和生活资金需要,推动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能够广泛深入地动员农村闲散资金,挖掘农村资金潜力,弥补银行、信用社的资金不足。借贷率高,能促使借款者精打细算,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及时偿还借款,增强信用观念。有利于农村集资的发展。

84、储蓄存款的原则: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

85、活期储蓄存款:一种不定期限,随时存取,按年结息的储蓄。是一种最基本的储蓄种类,适用于人们随时可能消费的那部分货币收入的存储。

86、定期储蓄存款:储户在存款时约定存期,一次或在存期之内按期分次存入本金,整笔或分期、分次支取本金或利息的储蓄。

87、储蓄存款的组织:积极做好储蓄的宣传工作;加强储蓄调查研究;搞好储蓄存款分析;不断提高储存质量;不断开发新的储蓄种类;实行奖励制度;加强利率管理,充分发挥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强化储蓄管理工作。

88、农村贷款:是银行对农村国有、集体单位和农户发放的各种贷款的总称,是银行资金运用的基本方式和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银行发挥职能作用、取得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

89、农村信贷的基本政策:继续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支持加快农业结构与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积极支持农村工业企业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认真做好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工作,对国家专项储备,定购部份所需贷款,要优先安排,对收购其他农副产品的,实行以销定贷。

90、农村贷款的基本原则:银行发放贷款的原则(贷款必须在国家信贷计划范围内择优扶持。必须有经济担保和承担经济责任。必须按期偿还和计收利息。)企业向银行借款的原则(必须按批准的用途和范围使用,必须有经济保证并承担经济责任,必须按银行规定的期限偿还贷款。保证流动资金的完整无缺,不得任意挤占、挪用。企业亏损占用的贷款必须按规定及时弥补,企业必须按国家规定补充自有流动资金。)

91、农村工业贷款:是银行为解决农村中从事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对原料进行加工的国有、集体和个体工业生产活动中因流动资金的不足而发放的贷款。

92、农村商业流动资金贷款:是银行为解决农村商业企业经营活动中因流动资金的不足而发放的贷款。

93、银行结算:是由商品交易、劳务供应、资金划拨及其他款项往来引起的货币收付行为。

94、转账结算的作用:加速商品资金的周转;节约现金,调节货币流通;保障结算资金的安全;扩大银行资金来源;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95、结算原则:恪守信用,履约付款;谁的钱进谁的账,由谁支配;银行不垫款。

96、银行汇票:是汇款人将款项交存当地银行,由银行钱发给汇款人持往异地办理转账结算或支取现金的票据。

97、银行本票:是申请人将款项交存银行,由银行签发给其凭以办理转账或支取现金的票据。

98、信托:指银行部门接受委托单位的资金或财产并按其目的和要求代为管理或运用的融资行为。

99、金融信托的特点:融通性较强,服务性较强,稳定性高,计划性较差。

100、金融信托的职能:融资职能,信用服务职能,财务管理职能。

101、信托贷款:信托投资公司以自有资金或吸收的信托存款为资金来源。

102、金融租赁:是出租人以收取租金为条件,将所持有的租赁财产定期出租给用户使用的一种业务。

103、金融租赁的特征:融资与融物相结合,分期偿还租金,运动形式独特。

104、外汇: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105、保险: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补偿形式。

106、保险的职能:及时补偿灾害损失,保障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持续进行;安定人民生活,增进社会福利;促进防灾防损,减少灾害损失;积聚保险基金,支援经济建设;促进国际经济支柱,增加外汇收入。

107、金融市场:是经营货币资金的借贷、外汇买卖、有价证券交易、债券和股票发行、黄金等贵金属买卖场所的统称。

108、金融市场的功能:是为公司、企业和国家、集团提供筹资、投资的有效机制;为个人创造借钱、消费和投资谋利的方便条件;为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控制提供有效的政策工具。

109、直接融资:是货币有余者和货币不足者之间直接发生的信用关系。特征:借款者自己直接发行债券凭证给贷款者,中间人的作用仅是牵线,搭桥,并收取佣金。

110、间接融资:贷者和借者之间的货币借贷是通过各种金融中介来进行的。特征:金融中介本身发行间接债务凭证,将贷者的货币引导相借者。

111、短期资金市场:是指以一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而进行的短期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 112、短期资金市场的主要特点:融资期限短,最短的融资期只有半天,最长的不超过一年,最多3-6个月。融资的目的是解决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主要用于弥补流动资金的临时不足。金融工具有较强的货币性。

113、股票市场:是通过发行和买卖股票来融通企业资本金,推进资源有效配置的市场。

114、股票发行市场:股票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是指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募集资本,投资者相应投资购股并成为公司股东的投资融资关系的总和。

115、债券与股票的区别:债券有固定的还本期限,而股票的本金则是不返还的。债券的利息是固定的。债券的还本付息是有法律保护的。股票的持有人有权参与募股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而债券持有人则无此权利。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才能发行股票,而任何有还款能力的组织或机构都可以发行债券。

116、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共同点:两个市场的交易组织形式是共同的;债券的交易也分为拍卖方式和柜台方式。两个市场的交易技术是相同的,股票发行的所有代销型公募技术以及私募技术,都同样适用于债券发行。

117、农村金融市场具有的特点:间接融资的国家银行占主导地位,正规金融市场和非正规金融市场并存,市场发展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推进,资金从贫穷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从乡村流向城镇,从农业流向非农业。

118、金融调控:是国家对宏观经济实行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是指中央银行通过综合信贷计划、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调节货币流通的总量和流向结构,进而促进社会再生产的总量平衡、结构优化、物价稳定、效益提高的活动过程的总称。

119、农村金融调控的作用:调节农村宏观经济比例;调节农村微观经济活动;调节农村货币流通。

120、农村金融调控的目标:稳定农村货币,保持农村社会总供求平衡,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宏观)灵活地聚集农村闲置货币资金,合理配置资金,有效地运用资金,促进农村资金合理流动,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微观)

12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通过对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而运用的对宏观经济运行调节控制的准则与措施。


相关文章

  • 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整合论1
  • 2008年1月 第1期(总第163期)中州学刊 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Jan.,2008No.1 [财政与金融问题] 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整合论 彭克强 陈池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6 ...查看


  •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
  •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 学 院(系): 经济学院 专 业: 金融学 学 生 姓 名: 陶鹏 学 号: 指 导 教 师: 申康达 评 阅 教 师: 申康达 完 成 日 期: 2015.06.07 辽 东 学 院 Eastern Lia ...查看


  • 河北农村金融改革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研究
  • 财政金融 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河北农村金融改革与 % 支持新农村建设研究 汤志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战略,要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需要金融的强劲支持.但是,目前全国农村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主要是 ...查看


  • 探讨中国农村土地金融问题的发展与走向
  • 探讨中国农村土地金融问题的发展与走向 摘要:农村土地政策对农村土地金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现行土地政策存在的合理性入手,通过对中国农村现状和问题的分析以及对比国外典型金融制度分析利弊,从而探讨出最适合中国未来农村土地金融的发展.我们 ...查看


  • 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农业银行产业金融部副总经理 褚继田 发布时间:2011-01-17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一直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社会各界持续关注的一个热点.就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农村金融服务的经验,进行了 ...查看


  • 财政部_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10__4号
  •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0]4号 成文日期:2010-05-1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支持农村金融发展,解决农民贷款难问 ...查看


  • 财政与农村金融(2009年7月)
  • 财政与农村金融(2009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权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 ...查看


  • 浅析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改革_罗志勤
  • Financial Industry 经营管理 浅析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改革 罗志勤1, 万里鹏2 (1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 浙江杭州310001; 2中国人民银行, 北京100800)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会计一直以收付实现制为 ...查看


  • 农村金融改革实施方案1
  • 目录 一.形成抢抓机遇.凝聚共识的改革氛围 ........................................................................... 5 1. 2. 3. 充分认识改革试验的重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