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814内蒙古草原蒙古族牧民住居形式的变迁发表

内蒙古草原蒙古族牧民住居形式的变迁

白洁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草场划分而定居下来的牧民大部分已居住在固定住房,而草原上传统游牧民的住居形式蒙古包在现代的定居生活中又充当着另外的角色。本文运用住居学的方法分析在不同的经营方式下草原上住居形成的原因、随着经营方式的变化带来住居形式的变化,以及地域环境、宗教对牧民住居观的影响。

关键词:牧民 住居 经营方式 地域

“住居学是解读居住生活机制,指出存在的诸问题,提出社会的、技术的课题,研究居住生活方式的学问” 。 “住居观(Housing notion, Housing opinion)基于居住意识对住居的见解,是以居住要求作为基本意识的,依据个人、社会的诸条件以及地域、民族的不同,住居观也不同”。本文以中国内蒙古草原地区为研究范围,运用住居学的方法分析游牧和定居两种经营方式下相对应的住居和住居形式的变迁,以及地域环境和宗教对牧民住居观的影响。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东北、西北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是中国蒙古族的主要定居点,属典型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多数地区冷季长达5个月到半年之久。全区草地资源占全国总面积的59.86%,草原总面积达8666.7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达6800万公顷,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1/4,2008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413.73万人,蒙古族占17.65%。

一 游牧经营方式下的住居形式

1 游牧经营方式对住居的要求

游牧是指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

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牧民长期无固定住所,过

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这种长期的移动性要求其住居

形式应该适应游牧的生活方式,即能够随牧民生活的

迁移而迁移,能够简单的拆装,运送轻便。 图1:哈纳 ②①

与这种经营方式相对应的住居形式是蒙古包,蒙古包由简单的、方便取材材料建成,质地轻,运送方便,一个4哈纳的蒙古包最多只需两辆车便可全部装载,蒙古包的结构简单,熟练的搭建者,半个小时就可搭好,因此,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游牧生活的住居形式(图1)。 11哈纳:蒙古包的墙体,多由红柳条制成。普通牧民的蒙古包由4哈纳或6哈纳围合而成,哈纳的数量越多,蒙古包的面积越大。

蒙古包在草原上存在了近四千年,是由游牧这一特定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蒙古包之所以能够持续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游牧的经营方式没有发上改变,一旦经营方式发生变化,住居的形式和蒙古包的主要功能都会发生变化。

2 草原地域环境对住居的要求

内蒙古冬季长夏季短,寒暑变化剧烈,自然条件极为严酷,平坦的地势容易形成超强的风力,因此在草原上经常受到暴风雪的侵袭。

从蒙古包的造型上看,蒙古包下端呈圆柱形,上

端呈圆椎形。由于草原上冬季降雪量大,上端的斜坡

便可以防止雪的沉积而减轻顶部的压力;下端圆柱型

的造型由于与风向垂直的接触面积较小,所以对风的

阻力也非常小,可以抵抗暴风的袭击。随着气温的变

化蒙古包可以随时增减“衣物”,在寒冷的冬季,蒙古

包的骨架不变,在包外加盖围毡便可达到防寒的效果

(图2、3)。蒙古包的建造材料是柳条、木材、羊毛、

马鬃等,这些动物和生物材料可以轻易的从草原上获

取,在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的草原腹地,建筑的取材只

能限定在它所处的地域环境之内,而现在看来,这种

限制所形成的建筑正是现代建设中所缺少的经济、环

保、节约型建筑。

蒙古包具有防寒、防止积雪积水、防风、就地取

材的特点,这些特点正是草原地域环境对住居的要求,图3:夏天的蒙古包

2图2:冬天的蒙古包

虽然“地理环境决定论”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们推翻,但不可否认的是地域环境仍然是某一地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特别是对这一地区人们的社会生活、风物民俗等方面影响十分深远。

二 定居经营方式下住居形式的变化

1 经营方式与居住形式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牧区推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鼓励牧民定居生活,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使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原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复存在,牧民只能在划分后的自家草场进行牧场型的经营,原始的游牧经营方式在政权力量的干涉下逐渐转2 围毡:哈纳上围着的毡子,由羊毛赶制而成。

变为牧场型的经营。在这种的经营方式下,蒙古包便于移动、便于拆装、轻便的优势无法体现,而包内生活功能不分区、舒适性差、生活基础设施使用不便等缺点暴露无遗,加之汉族文化与蒙古文化的交融,牧民开始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的需求建造固定的汉式房屋。 因此,由于经营方式的改变,居住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目前80%的牧民居住在固定

住房(图4、5)。

2 居住形式与生态环境

游牧是符合草原生态系统和自然规律的畜牧业经

营方式,它的可持续性是经过时间检验的。这种经营

方式有效的维护着脆弱的草原生态系统,留给草场休图4:汉式房屋

养生息的时间,与之对应的住居形式——蒙古包更是

公认的环保型的居住。在定居的经营模式下有地基的

固定住房对草场的破坏是永久的,住房周围由于人、

车、牲畜的频繁移动也会造成草场的破坏,草原上的

定居点越多对环境的影响也越大(图6)。

取材于自然的住居与环境融为一体,犹如从环境

中生长而成(图7)。草原上的蒙古包以白云的颜色为

基调以天空的蓝色为修饰在草原上形成美丽的画卷,而固定住居如同外来的异物,对草原环境造成视觉上的破坏。

3 蒙古包在现代住居生活中的意义 图5:汉式房屋室内

图6:侵占草场 图7:侵占草场

牧民定居以后,绝大部分牧民已不住在蒙古包,但牧民认为蒙古包会一直存在下去,因为固定住居在功能上取代了蒙古包,但在精神上是无法取代的。在调研中笔者发现,牧民对蒙古包非常有感情,可以感觉到牧人对蒙古包深深的眷恋。这就是民族习俗拥有更强的意志,在住居功能之上。

笔者将现在蒙古包的用途归为三类:

1.承担主要居住功能——目前还有20%左右的牧民居住在蒙古包内,有一部分牧民由于经济条件差没有能力盖固定住房,另外一部分牧民认为自己习惯居住在蒙古包内。

2.承担习俗礼仪功能——家庭中有新人结婚要搭建新的蒙古包作为婚房,并在蒙古包中举行婚礼;围坐在蒙古包内举行宴会。

3.作为辅助用房——夏天住在包内;作为客房、厨房或储物间使用;走“敖特尔”时搭建简易的蒙古包。

三 地域环境、宗教对草原牧民住居观的影响

在广袤的草原上,夏天是一望无垠的绿草,冬天是一望无垠的白雪,这是牧民眼中最常见的景象,这种“简单”的景物让人觉得在草原上放置任何建筑都是对美景的破坏。在这种地域环境下,蒙古族牧民形成崇尚简约的住居观,这与草原上的自然景象密不可分。牧民们在简单的蒙古包内过着丰富的生活,由于住居的临时性,不追求过分华丽,非常超然。

蒙古族的原始宗教是萨满教,萨满教信仰“万物有灵”,自然崇拜是其主要方面。这种自然崇拜的宗教观念,反映了人们顺应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愿望和行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草原民族的特点,这一特点从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衣、食、住、行、生产工具等物质文化,人们的行为模式、经营方式等行为文化上都十分强烈地体现着,其突出的表现即对草原生态环境有着一种深沉的关怀。对于崇尚自然的民族,生态保护的意识根植于人们心中,形成了蒙古族牧民注重环保的住居观。

四 小结

时至今日,牧民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80%的牧民住在固定的住房,草场经营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住居形式也随之改变,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简约、环保的住居观仍然影响着现代牧民的生活。笔者在走访草原腹地时发现,现代牧民依旧非常注重环保,不追求奢华。草原生态极其脆弱,由于建国初期一些政策性的错误使得草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环,现在人们正在积极探寻保护草原的良方。只有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文明才能长久地延续下去,草原住居更要建立在尊重草原生态文明的基础之上。

引用

①胡惠琴. 世界住居与居住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P3

②胡惠琴. 世界住居与居住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P5 33走“敖特尔”:即根据季节、草场变化情况而形成的轮换草场的放牧形式,汉语直译为“倒场”。

参考文献

[1]胡惠琴. 世界住居与居住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李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蒙古族牧民现代住居空间形态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9

[3]王建革.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4]葛根高娃,乌云巴图.内蒙古民族的生态文化——亚洲游牧文明遗产[M]. 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

[5]朋·乌恩.蒙古族文化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图片来源

均为笔者自己拍摄。

内蒙古草原蒙古族牧民住居形式的变迁

白洁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草场划分而定居下来的牧民大部分已居住在固定住房,而草原上传统游牧民的住居形式蒙古包在现代的定居生活中又充当着另外的角色。本文运用住居学的方法分析在不同的经营方式下草原上住居形成的原因、随着经营方式的变化带来住居形式的变化,以及地域环境、宗教对牧民住居观的影响。

关键词:牧民 住居 经营方式 地域

“住居学是解读居住生活机制,指出存在的诸问题,提出社会的、技术的课题,研究居住生活方式的学问” 。 “住居观(Housing notion, Housing opinion)基于居住意识对住居的见解,是以居住要求作为基本意识的,依据个人、社会的诸条件以及地域、民族的不同,住居观也不同”。本文以中国内蒙古草原地区为研究范围,运用住居学的方法分析游牧和定居两种经营方式下相对应的住居和住居形式的变迁,以及地域环境和宗教对牧民住居观的影响。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东北、西北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是中国蒙古族的主要定居点,属典型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多数地区冷季长达5个月到半年之久。全区草地资源占全国总面积的59.86%,草原总面积达8666.7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达6800万公顷,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1/4,2008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413.73万人,蒙古族占17.65%。

一 游牧经营方式下的住居形式

1 游牧经营方式对住居的要求

游牧是指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

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牧民长期无固定住所,过

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这种长期的移动性要求其住居

形式应该适应游牧的生活方式,即能够随牧民生活的

迁移而迁移,能够简单的拆装,运送轻便。 图1:哈纳 ②①

与这种经营方式相对应的住居形式是蒙古包,蒙古包由简单的、方便取材材料建成,质地轻,运送方便,一个4哈纳的蒙古包最多只需两辆车便可全部装载,蒙古包的结构简单,熟练的搭建者,半个小时就可搭好,因此,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游牧生活的住居形式(图1)。 11哈纳:蒙古包的墙体,多由红柳条制成。普通牧民的蒙古包由4哈纳或6哈纳围合而成,哈纳的数量越多,蒙古包的面积越大。

蒙古包在草原上存在了近四千年,是由游牧这一特定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蒙古包之所以能够持续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游牧的经营方式没有发上改变,一旦经营方式发生变化,住居的形式和蒙古包的主要功能都会发生变化。

2 草原地域环境对住居的要求

内蒙古冬季长夏季短,寒暑变化剧烈,自然条件极为严酷,平坦的地势容易形成超强的风力,因此在草原上经常受到暴风雪的侵袭。

从蒙古包的造型上看,蒙古包下端呈圆柱形,上

端呈圆椎形。由于草原上冬季降雪量大,上端的斜坡

便可以防止雪的沉积而减轻顶部的压力;下端圆柱型

的造型由于与风向垂直的接触面积较小,所以对风的

阻力也非常小,可以抵抗暴风的袭击。随着气温的变

化蒙古包可以随时增减“衣物”,在寒冷的冬季,蒙古

包的骨架不变,在包外加盖围毡便可达到防寒的效果

(图2、3)。蒙古包的建造材料是柳条、木材、羊毛、

马鬃等,这些动物和生物材料可以轻易的从草原上获

取,在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的草原腹地,建筑的取材只

能限定在它所处的地域环境之内,而现在看来,这种

限制所形成的建筑正是现代建设中所缺少的经济、环

保、节约型建筑。

蒙古包具有防寒、防止积雪积水、防风、就地取

材的特点,这些特点正是草原地域环境对住居的要求,图3:夏天的蒙古包

2图2:冬天的蒙古包

虽然“地理环境决定论”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们推翻,但不可否认的是地域环境仍然是某一地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特别是对这一地区人们的社会生活、风物民俗等方面影响十分深远。

二 定居经营方式下住居形式的变化

1 经营方式与居住形式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牧区推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鼓励牧民定居生活,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使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原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复存在,牧民只能在划分后的自家草场进行牧场型的经营,原始的游牧经营方式在政权力量的干涉下逐渐转2 围毡:哈纳上围着的毡子,由羊毛赶制而成。

变为牧场型的经营。在这种的经营方式下,蒙古包便于移动、便于拆装、轻便的优势无法体现,而包内生活功能不分区、舒适性差、生活基础设施使用不便等缺点暴露无遗,加之汉族文化与蒙古文化的交融,牧民开始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的需求建造固定的汉式房屋。 因此,由于经营方式的改变,居住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目前80%的牧民居住在固定

住房(图4、5)。

2 居住形式与生态环境

游牧是符合草原生态系统和自然规律的畜牧业经

营方式,它的可持续性是经过时间检验的。这种经营

方式有效的维护着脆弱的草原生态系统,留给草场休图4:汉式房屋

养生息的时间,与之对应的住居形式——蒙古包更是

公认的环保型的居住。在定居的经营模式下有地基的

固定住房对草场的破坏是永久的,住房周围由于人、

车、牲畜的频繁移动也会造成草场的破坏,草原上的

定居点越多对环境的影响也越大(图6)。

取材于自然的住居与环境融为一体,犹如从环境

中生长而成(图7)。草原上的蒙古包以白云的颜色为

基调以天空的蓝色为修饰在草原上形成美丽的画卷,而固定住居如同外来的异物,对草原环境造成视觉上的破坏。

3 蒙古包在现代住居生活中的意义 图5:汉式房屋室内

图6:侵占草场 图7:侵占草场

牧民定居以后,绝大部分牧民已不住在蒙古包,但牧民认为蒙古包会一直存在下去,因为固定住居在功能上取代了蒙古包,但在精神上是无法取代的。在调研中笔者发现,牧民对蒙古包非常有感情,可以感觉到牧人对蒙古包深深的眷恋。这就是民族习俗拥有更强的意志,在住居功能之上。

笔者将现在蒙古包的用途归为三类:

1.承担主要居住功能——目前还有20%左右的牧民居住在蒙古包内,有一部分牧民由于经济条件差没有能力盖固定住房,另外一部分牧民认为自己习惯居住在蒙古包内。

2.承担习俗礼仪功能——家庭中有新人结婚要搭建新的蒙古包作为婚房,并在蒙古包中举行婚礼;围坐在蒙古包内举行宴会。

3.作为辅助用房——夏天住在包内;作为客房、厨房或储物间使用;走“敖特尔”时搭建简易的蒙古包。

三 地域环境、宗教对草原牧民住居观的影响

在广袤的草原上,夏天是一望无垠的绿草,冬天是一望无垠的白雪,这是牧民眼中最常见的景象,这种“简单”的景物让人觉得在草原上放置任何建筑都是对美景的破坏。在这种地域环境下,蒙古族牧民形成崇尚简约的住居观,这与草原上的自然景象密不可分。牧民们在简单的蒙古包内过着丰富的生活,由于住居的临时性,不追求过分华丽,非常超然。

蒙古族的原始宗教是萨满教,萨满教信仰“万物有灵”,自然崇拜是其主要方面。这种自然崇拜的宗教观念,反映了人们顺应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愿望和行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草原民族的特点,这一特点从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衣、食、住、行、生产工具等物质文化,人们的行为模式、经营方式等行为文化上都十分强烈地体现着,其突出的表现即对草原生态环境有着一种深沉的关怀。对于崇尚自然的民族,生态保护的意识根植于人们心中,形成了蒙古族牧民注重环保的住居观。

四 小结

时至今日,牧民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80%的牧民住在固定的住房,草场经营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住居形式也随之改变,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简约、环保的住居观仍然影响着现代牧民的生活。笔者在走访草原腹地时发现,现代牧民依旧非常注重环保,不追求奢华。草原生态极其脆弱,由于建国初期一些政策性的错误使得草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环,现在人们正在积极探寻保护草原的良方。只有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文明才能长久地延续下去,草原住居更要建立在尊重草原生态文明的基础之上。

引用

①胡惠琴. 世界住居与居住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P3

②胡惠琴. 世界住居与居住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P5 33走“敖特尔”:即根据季节、草场变化情况而形成的轮换草场的放牧形式,汉语直译为“倒场”。

参考文献

[1]胡惠琴. 世界住居与居住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李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蒙古族牧民现代住居空间形态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9

[3]王建革.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4]葛根高娃,乌云巴图.内蒙古民族的生态文化——亚洲游牧文明遗产[M]. 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

[5]朋·乌恩.蒙古族文化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图片来源

均为笔者自己拍摄。


相关文章

  • 布里亚特蒙古族及其研究概述
  • 第14卷第2期 2003年4月 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NATIONALITIESRESEARCHINQINGHAI (socialsciences) VOL.14 NO.2 Apr.2003 民族历史研究Ξ 布里亚特蒙古族及其研究概述 ...查看


  • 蒙古族传统文化与新媒体
  • 摘 要:蒙古族传统文化作为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传承者,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林中,以她鲜明的特色.丰富的内容,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这部传统文化也慢慢地走向了信息化.网络化.这其中,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 ...查看


  • 远去的马蹄声
  • 七月,正是草原水草丰美的季节,那天,我跟友人老朱来到了贡格尔草原.他来这里办事并顺便寻访一位朋友,非要带上我散散心,我安排好家里,便跟着他来到神往已久的贡格尔草原. 一进入草原,立刻便被那天堂般的美景给迷醉了.不到草原,你是无法想象她那瑰丽 ...查看


  • 蒙古导游词
  • 中文导游词:内蒙古地方民族特色导游词 一.内蒙古的盟.旗.苏木.嘎查.艾力 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现为9个自治区直辖市(地级).3个盟(地级).11个县级市 (含2个市委书记为副地级干部的自治区计划单列市).21个地级市直辖区(县级).17 ...查看


  • 美丽的夏牧场五年级音乐及课后反思
  • 美丽的夏牧场 五年级 音乐及课后反思 发表日期:2011-10-28 10:13:58 出处: 作者: 发布者: weirong 点击量: 216 <美丽的夏牧场> 授课时间:10月31--11月5日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 ...查看


  • 习总系列讲话精神学习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一.习近平谈[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查看


  • 我是草原小牧民
  •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案 一.教学设计说明: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人音版音乐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的唱歌内容.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体验.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差异等 ...查看


  • 蒙古族敖包祭祀的生态功能及文化价值
  • 2013年3月第45卷第2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Mar.2013 Vol.45No.2 蒙古族敖包祭祀的生态功能及文化价值 邢 莉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 * [,摘 要]社会文本" ...查看


  •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案
  • 东莞市中小学音乐教师录像课评比活动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目标: 1.用优美的声音.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好歌曲,并为歌曲创编歌表演: 2.了解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俗: 教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