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桌有多长 2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及组内研讨

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趣揭题】 1、观看视频

师:有三位同学在课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了课桌的长度,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三段视频)

问:为什么同一张桌子,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回答。

小结:看来测量的标准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现在我们需要一种标准的、同意的测量工具——尺子。

2、认识尺子

课前小研究(一):观察尺子,你都看到了什么? 介绍刻度、刻度线、厘米。

师: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小研究(二)说一说,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是多长?你还能从尺子上找到这样长的一段吗?你有什么发现?

和同桌交流,汇报: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 找尺子尺子上其他的1厘米,谈发现

总结: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

师:找到这么多1厘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吗?(学生试着比划)

师:老师课前给大家发给你们那根短短的小棒就是1厘米,拿出来,用你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棒,然后用另外一只手轻轻地把小棒抽出来,注意两个手指保持不动,看看中间的间隙有多长,这段间隙的长度就是1厘米,记住1厘米有多长。(学生操作)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想起来了吗? 生比划,师验证,同桌再互相验证。 3、找生活中的1厘米。

师:在我们的身上或许多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你能找到这样的物体吗? (学生找,汇报)

4、在尺子上找其他的长度。

师:刚刚大家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那么从0刻度到刻度2的长度是多少?(生回答:2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师:你能找到3厘米吗?能快速找到5厘米吗? 师:你们找得这么快的窍门是什么?

总结:方法1:两个数字是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方法2:用后面的数减去前面的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三、【自学探究,寻找方法】

师:尺子还有一个作用——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怎么测量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播放视频)

师:学会了吗?小熊迫不及待的开始测量了,同学们你们通过自学,一起判断小熊的方法对不对? 出示自学提示。

学生独立判断,小组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

学生快速说答案。 2、测量小棒的长度

师:想不想自己动手试着测量一下物体的长度?先估手中小棒的长度?再测量。 3、 拓展:断尺测量小棒。 师:李老师也想测量你手中的小棒。

师拿出尺子,故意发出惊叹:糟糕,尺子断了,看来这个尺子是用不成了,扔了吧,。 生:不用扔,可以用。 师:怎么用?

让学生教老师,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总结:谢谢你们,你们太能干了,竟然变废为宝,只要另选一个起点就可以了。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自我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 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尺子上找1厘米,再试着比划一厘米,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把1厘米的小棒夹住,再把小棒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次比划,老师验证、同桌验证,调整用手势表示1厘米。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就是这样在往复用手势比量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心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上课伊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的结论,这过程中我绝不作半点代替。在建立了1

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长出2厘米、3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这一环节的学习,主要是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发现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1厘米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当中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发现者。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时间和空间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及组内研讨

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趣揭题】 1、观看视频

师:有三位同学在课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了课桌的长度,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三段视频)

问:为什么同一张桌子,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回答。

小结:看来测量的标准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现在我们需要一种标准的、同意的测量工具——尺子。

2、认识尺子

课前小研究(一):观察尺子,你都看到了什么? 介绍刻度、刻度线、厘米。

师: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小研究(二)说一说,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是多长?你还能从尺子上找到这样长的一段吗?你有什么发现?

和同桌交流,汇报: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 找尺子尺子上其他的1厘米,谈发现

总结: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

师:找到这么多1厘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吗?(学生试着比划)

师:老师课前给大家发给你们那根短短的小棒就是1厘米,拿出来,用你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棒,然后用另外一只手轻轻地把小棒抽出来,注意两个手指保持不动,看看中间的间隙有多长,这段间隙的长度就是1厘米,记住1厘米有多长。(学生操作)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想起来了吗? 生比划,师验证,同桌再互相验证。 3、找生活中的1厘米。

师:在我们的身上或许多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你能找到这样的物体吗? (学生找,汇报)

4、在尺子上找其他的长度。

师:刚刚大家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那么从0刻度到刻度2的长度是多少?(生回答:2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师:你能找到3厘米吗?能快速找到5厘米吗? 师:你们找得这么快的窍门是什么?

总结:方法1:两个数字是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方法2:用后面的数减去前面的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三、【自学探究,寻找方法】

师:尺子还有一个作用——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怎么测量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播放视频)

师:学会了吗?小熊迫不及待的开始测量了,同学们你们通过自学,一起判断小熊的方法对不对? 出示自学提示。

学生独立判断,小组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

学生快速说答案。 2、测量小棒的长度

师:想不想自己动手试着测量一下物体的长度?先估手中小棒的长度?再测量。 3、 拓展:断尺测量小棒。 师:李老师也想测量你手中的小棒。

师拿出尺子,故意发出惊叹:糟糕,尺子断了,看来这个尺子是用不成了,扔了吧,。 生:不用扔,可以用。 师:怎么用?

让学生教老师,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总结:谢谢你们,你们太能干了,竟然变废为宝,只要另选一个起点就可以了。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自我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 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尺子上找1厘米,再试着比划一厘米,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把1厘米的小棒夹住,再把小棒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次比划,老师验证、同桌验证,调整用手势表示1厘米。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就是这样在往复用手势比量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心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上课伊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的结论,这过程中我绝不作半点代替。在建立了1

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长出2厘米、3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这一环节的学习,主要是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发现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1厘米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当中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发现者。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时间和空间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相关文章

  •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1
  •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1.52页,厘米的认识. 学习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 ...查看


  • 课桌有多长
  • 课桌有多长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小课桌,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课桌的面是什么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样摸一摸桌子的长,用手比划一下桌子的长.那除了我们能用手比划桌子的长, 你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多长呢? 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 ...查看


  • 课桌有多长 1
  • 第二课时 课桌有多长 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难点 1.初 ...查看


  • [课桌有多长]教学流程(原)
  •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元(原) 执教人 李晓爱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查看


  •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草河口镇中心学校 孙晓乐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第二节.教材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入手,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等环节,使学生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 ...查看


  •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2
  •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 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米的实际意义和米.厘米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查看


  •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桌有多长
  •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课桌有多长 教学设计 一.量一量 量课桌(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量出课桌的长,然后小组内交流结果) (1)6拃长 (2)4把尺子那么长 (3)两本数学书多一些 为什么同样的课桌我们三次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结: ...查看


  • 课桌有多长反思
  • <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在动手 ...查看


  • 教学设计:[长度单位]
  • 教学设计:<长度单位> 教学设想与目标确定 一.拉深背景,整体认知. 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尽可能创设情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必要性,从而想办法创造出新的知识,建构意义.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