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研究方向

生物研究方向- -

以下的内容包括生物学方面的几个相关研究方。

一、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学科资助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而开展的资源与分类、区系与生态、遗传与发育、生理与代谢等各个方向、各个层次的基础性科学研究。

鼓励研究领域:

l 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微生物的类群鉴定(鼓励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分类及其亲缘关系的研究。

l 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微生物的生理、遗传、有用基因的表达调控以及应用基础的研究。

l 微生物发酵工学的理论与工艺。

l 山西微生物资源多样性的研究

l 光合细菌和固氮细菌分子生物学研究。

l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研究 ,包括抗生素、激素、酶及其抑制剂、动植物促生长剂、农用杀虫剂、维生素、氨基酸、多糖、活性蛋白及其他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的技术基础。

l 严重危害山西农业(动植物)生产的微生物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机理的研究。

l 微生物能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l 与采矿、食品霉腐防治等有关微生物的研究

定向研究课题:

l 利用传统的诱变育种方法以及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克隆工程菌株构建优良微生物菌种的研究。

l 各类有害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的基础理论研究 。

l 微生物代谢途径的研究 包括调控基因的阐明,克隆表达及应用基础研究。

l 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基础。

l 煤的微生物脱硫技术的研究

l 特殊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纯化和特性研究

l 寄主与宿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研究

二、植物学

该学科主要研究资源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解剖学和胚胎学、环境植物学、植物发育生物学和结构植物学、植物生理与代谢生物学、植物生物工程学、植物对环境信号应答的功能基因学和生物信息学。

l 资源植物学:重要经济植物、药用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调查、评估及种质资源保护的生物学研究;

有重要价值植物有效成分的分析、提纯和应用

植物资源的保育、多样性研究和持续利用

物种多样性及其形成机制

珍稀濒危植物的引种保育与抢救战略

种子生物学和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与利用

重要经济植物资源引种利用与新品种培育

植物居群的遗传结构、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植物的生殖方式和交配系统及其进化

探讨物种形成的式样和机制,尤其是物种适应和分化的分子机制

l 植物分类学:将优先对重要类群和我省有优势的科属进行支持,

植物地理区系调查

分子系统学多个分子片段综合分析

物种形成

系统发育与进化

生物地理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l 植物解剖学和胚胎学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生殖过程的调控机理

形态发生机理

发育过程的调节

l 环境植物学:植物生长、发育和产品形成的最佳环境研究;

植物对逆境(旱、涝、盐碱以及高低温)的反映和适应机制

克隆植物的等级表型选择和利用环境异质性对策

植物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

l 植物发育生物学和结构植物学: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发育以及功能的研究;

植物空间结构以及形态建成

花器官发育过程和分子机制的研究

l 植物生理与代谢生物学:抗虫、抗病和抗盐突变体的筛选及相关功能基因的分离。

与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激素代谢及其对环境响应的分子基础研究

植物次生代谢的分子生物学等内容

植物信号转导机理研究

植物光合作用

氮素代谢与固氮

矿质营养

有机物代谢、运输及分配、激素以及代谢的调控

激素的作用机理及新激素的开发。

l 植物生物工程学:植物细胞和原生质体培养,原生质体融合;

基因的克隆与转移,体细胞的分化、脱分化和再分化

体细胞胚胎诱导以及分化、分生组织的生长和分化的调控

l 植物对环境信号应答的功能基因学和生物信息学:细胞及个体等多层次上对植物的物质能量代谢

生长发育调控

逆境适应与抗性机理

激素作用机理

物质和信息流动

三、生态学

生态学在继续探索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理、生物进化与适应环境机制的同时,还应为解决全球性环境危机发展新的理论与方法。

研究方向:

l 基础研究:植物生态、动物生态、微生物生态、化学生态、生态系统和生态学方法论研究等。

l 应用基础研究:农业生态、农田生态、森林生态、城市生态、自然保护生态、污染生态和景观生态学等。

l 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和重建;

l 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l 环境污染的生态治理;

l 有害生物生态控制;

l 工矿区退化土地生态恢复与重建;

l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四、林学

林学是研究如何培育、经营和管理森林资源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重点探索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森林形成及其动态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研究气候、土壤、生物等环境因子对林木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探讨森林资源的恢复、保护、建设以及科学经营利用的途径。

研究方向:

l 森林资源定向培育理论研究。

l 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

l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健康、恢复与重建模式的研究。

l 基于"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技术GPS,遥感技术RS)的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l

森林资源保护(森林昆虫学和病理学、森林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

l 重要树种的林木遗传改良与生物技术。

l 林业生态工程构建理论与技术。

l 重要树种的林木种子与苗木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研究。

l 生物技术在林木种子和苗木培育上的应用。

l 人工林(速生、丰产、优质、定向、高效、稳定)培育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l 天然林资源定向培育与可持续经营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l 林地营养管理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l 困难地造林和土地生产力恢复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l 荒漠化土地森林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及可持续经营模式的研究。

l 天然林保护中重要树种的更新动态及经营管理对策。

l 重要树种在生境破碎化过程中更新和演化的内在机制的研究。

l 黄土高原区森林群落和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以及恢复与重建配套技术模式研究。

l 森林生态系统动态的格局与过程的模拟和预测模型研究。

l 利用现代森林计测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建立黄土高原区森林资源动态和碳吸收能力的动态模型。

l 数字森林地图的可持续控制研究。

l "3S"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和森林病害监测领域的应用研究。

l 主要森林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l 提高森林质量、木材品质及利用率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

l 筛选和应用林木抗性品种(品系)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的研究。

l DNA指纹技术在森林昆虫分类和害虫检疫中的应用。

l 重要树种的强化育种理论体系研究。

l 重要树种的抗逆性生理机制研究。

l 特用经济树种的引种驯化及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l 园林树木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研究。

l 城市林业建设体系的研究。

l 黄土高原区天然林保护与恢复。

l 华北石质山区森林资源培育与可持续经营理论体系的研究。

l 人工混交林培育。

l 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应用基础研究。

五、农学

农学是一门以农作物及其生育环境为研究对象,揭示各类作物的分子遗传基础及特定环境中获得最佳产量的生育规律的应用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基础学科,它包括农业基础科学、农学、植物保护学和园艺学等领域。

研究方向:

l 新型特用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利用研究

l 植物种质资源的遗传规律分析及遗传性状改良

l 作物多途径、高产超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选育

l 作物适应逆境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研究与调控

l 农业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

l 作物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品种的生态后效及风险评估

l 重要农艺基因的发掘、鉴定及分子标记

l

我省高产高效种植结构模式机理

l 农业土地资源、水资源、养分资源、光热资源的高效利用

l 作物品质形成机理及调控技术及品质区域规划

l 农作物安全生产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

l 作物栽培、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研究

l 作物生长发育信息快速获取技术

l 现代旱作节水技术与中低产变高产捆绑式简化节本栽培技术

l 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及有效性研究

l 工矿区土地复垦、生态重建综合集成技术研究

l 农副产品储藏、加工的机理及新工艺

l 新型特用种质资源的发掘、分类、保存、评价和利用

l 优质农作物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调控原理

l 抗旱、抗寒新资源、新材料及其增产的生理生态机制

l 重要农艺基因的发掘、鉴定及分子标记

l 作物栽培、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研究

l 作物生长发育信息快速获取技术

l 作物根系生育规律及其调控

l 有机绿色食品栽培研究

l 有机农业综合研究及作物化学调控机理与技术

l 小杂粮及新特优作物资源及栽培技术因素组合研究

l 土壤退化机理及肥水控制技术研究

l 食品原料中各种功能因子的研究

l 果蔬贮运和保鲜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相关生理生化和生态学基础

l 优质农产品的病虫害防治相关生理生化和生态学基础

l 外来其它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价和治理方法

l 上升为主要危害的植物病原物、害虫为害变异及发生、演替规律研究

l 生物农药创制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基础

l 重要农作物病害病原物致病性变异及病害发生、演替规律研究

l 园艺作物优质、高产、抗逆等种质资源引进和选育的遗传基础研究及转基因研究

l 主要园艺作物优质、高产、抗逆和节水的生理生态基础及其调控原理研究

l 集约化优质、高产、高效设施栽培园艺技术基础研究,园艺设施结构、性能研究

l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园艺产品生产、加工及综合利用方面的应用研究

l 城市园艺艺术研究

l 野生、半野生园艺植物资源的普查、开发与利用

l 主要园艺植物的经济性状、遗传规律及抗逆、优质、高产新品种培育、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研究

l 特种园艺作物引种、驯化的遗传基础研究及其规范化栽培模式

l 园艺植物设施生产效率化机理与技术研究

l 设施环境控制与园艺作物生产模型研究

l 园艺作物嫁接砧木研究

l 果树芽变机理及多年生果树的营养与品质研究

l 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

l 主要花卉花期调控机理研究

l 核桃、枣等组培苗的驯化与环境关系研究

l 园艺作物旱作栽培

与集雨技术研究

l 茄果类蔬菜设施栽培落花机理及防止途径研究

l 园艺植物对城市空气净化的作用机理研究

l 农作物高产超高产、优质、抗逆的生理生化和遗传基础及种质改良

l 农田土壤水分动态运行规律及防旱、抗旱机理与应用研究

l 优质农作物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调控原理

l 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栽培体系研究

l 园艺植物三交种制种技术的研制开发

l 设施生产园艺作物生长模型、环境控制模型、光能利用模型

l 球根花卉的花期调控及宿根花卉种质资源调查

l 果树、蔬菜、花卉组培脱毒苗的快速繁育

l 设施生产效率研究(能源、劳动、资金、土地生产效率)

l 无土栽培技术(营养液配制及管理、生产系统、无公害技术)

l 野生食用菌的资源调查与驯化

六、畜牧兽医学科

研究方向:

l 主要畜禽、经济动物、饲料和牧草资源及其种质特性的研究。

l 主要畜禽、经济动物、饲料和牧草在物种发生、分化和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机制和分子调控机理研究。

l 主要畜禽、经济动物、饲料、牧草优质、高产、抗逆性强优良品种选育的基础理论和高新技术研究。

l 主要畜禽、经济动物生殖生理和繁殖新技术的研究。

l 主要畜禽和经济动物消化、代谢和营养生理及生长发育调控的研究。

l 主要畜禽和经济动物营养代谢的分子机理研究

l 非常规饲料、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基础和高新技术研究。

l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与品质改善新技术研究。

l 主要畜禽、经济动物消化道微生态学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l 动物营养与免疫互作机理研究。

l 主要畜禽、经济动物病原学、病理学、免疫学、药理学的研究。

l 主要畜禽、经济动物疫病发病机理和流行规律的研究。

l 防治畜禽、经济动物疫病的新原理和新技术。

l 中兽医基础理论及中草药学的研究。

l 畜禽饲养卫生及环境保护研究。

l 重要畜禽、经济动物、饲料和牧草种质资源多样性的保存及优良性状的遗传分析。

l 主要畜禽繁殖力的生理生化和分子基础以及人工调控研究。

l 主要畜禽、经济动物杂种优势的分子数量遗传机理。

l 活性物质对动物营养物质的吸收、转化和代谢的调节机理。

l 动物营养素间的互作机理研究。

l 运用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生物育种技术和方法的基础性研究。

l 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安全性研究。

l 畜禽重要经济性状的基因定位和基因组学研究。

l 动物行为学基础性研究和动物福利。

l 畜禽、经济动物主要疫病,特别是人畜共患病的基因工程疫苗、联

苗、单克隆抗体和新型兽药的研究。

l 畜禽免疫机制及人工免疫新方法研究。

l 畜禽基因工程制品和载体的研究。

l 集约化饲养卫生及环境保护新技术研究。

l 环境与动物疫病研究。

l 动物性食品安全评价。

七、动物学科

动物学科主要资助动物解剖学、胚胎学、分类学、生理学、行为学、遗传学与进化、动物地理学、动物资源与保护和实验动物学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l 主要资源动物和濒危动物系统发育和分子演化的基础理论研究。

l 重要资源动物、珍稀濒危动物和有害动物的动物地理学研究。

l 已知动物物种的界定和分类地位的重新研究以及对未知物种的鉴定和描述。

l 动物个体间的交流与动物行为学机制研究。

l 濒危动物的保护生物学和重要资源动物持续利用的应用基础研究。

l 通过有害和入侵动物生物学特性和数量动态研究,探索控制途径和防治新技术。

l 重要资源动物解剖学、胚胎学、形态学、结构与功能和比较生理学研究。

l 实验动物的分子生物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l 动物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多样性研究。

八、水产学科

水产学以水生动、植物及它们栖息的水域为对象,研究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发育以及水域生产力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l 水产学基础研究。

l 水产资源学。

l 水产养殖学。

l 水产饲养学。

l 水产保护学。

l 水生经济动物繁殖与发育生物学。

l 水生经济动、植物生态毒理学。

l 水生经济动、植物遗传学。

l 水生经济动、植物种群生态学。

l 水生经济动、植物育种学。

l 鱼、虾蟹、贝类生理学。

l 鱼、虾蟹、贝类营养学。

l 鱼、虾蟹、贝类病理及免疫学。

l 水产工程学。

l 水产品及其加工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医药卫生学科

一、基础医学

l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发育进化研究

l 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与功能研究

l 重要功能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l 基因的表达调控规律,特别是基因的调控网络机制研究

l 生物信息学方法和技术研究

l 遗传资源的重要生物学性状基因的鉴定

l 发育遗传学

l 多基因复杂性状的基础遗传学

l 细胞的信号分子、受体及信号转导

l 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技术

l 胚胎干细胞和的定向分化的分子机制

l 新基因的分离、识别和功能鉴定

l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分子水平相互作用的研究

l 免疫应答机制、遗传控制及免疫调节等方面的研究

l 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研究

l

免疫疫苗的研制,包括疫苗免疫原的研究、疫苗作用的免疫学机制研究

l 非传染性疾病的免疫预防研究

l 最新的免疫应答检测技术

l 免疫治疗学研究,移植免疫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  

l 病理状态下组织、细胞以及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以及功能改变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二、临床医学

l 重大疾病相关的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

l 重大疾病家系的收集以及生物样本库的建立、相关基因的克隆和蛋白质功能研究

l 疾病过程的信号分子、受体及信号转导研究

l 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

l 疾病与靶向治疗以及器官、组织、细胞的重塑与修复

l 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技术

l 恶性肿瘤的蛋白组学及基因组学研究

l 对神经系统活动基本过程和神经信息加工过程以及神经系统新功能基因的研究

l 神经系统的发育、再生、损伤与修复等

l 人体衰老机理和常见老年病防治的基础研究

l 行为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及临床心理学的研究

l 探索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疾病诊断和治疗机理

l 与人类生殖、生殖健康、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机理以及与临床诊疗紧密联系的基础研究

l 创伤与修复的基础研究(包括组织工程学研究)

l 常见口腔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基础研究

l 导致视觉或听觉缺失的常见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基础研究

l 运用现代生物学的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发现和确认新的药物作用靶点

l 对肿瘤、神经、精神和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新的药物作用靶点、新型先导化合物、生物技术药物、药物作用机制、新的药物设计思路及新方法研究

l 重要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病原学研究

l 对抗感染药物及耐药机制的研究

l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难治性疾病的应用基础与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l 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

l 中药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相关基础研究

l 中药物质基础、作用特点、毒-效、量-效关系研究

l 中医药防治亚健康的基础研究 

三、预防医学

l 疾病预防控制的新理论、新途径和新技术

l 社会、心理、行为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l 地方病、慢性病、职业病及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防治

l 主要化学物质和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群体易感性和三级预防

l 膳食结构和食物成分以及食品卫生质量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

l 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

l 卫生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生物研究方向- -

以下的内容包括生物学方面的几个相关研究方。

一、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学科资助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而开展的资源与分类、区系与生态、遗传与发育、生理与代谢等各个方向、各个层次的基础性科学研究。

鼓励研究领域:

l 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微生物的类群鉴定(鼓励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分类及其亲缘关系的研究。

l 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微生物的生理、遗传、有用基因的表达调控以及应用基础的研究。

l 微生物发酵工学的理论与工艺。

l 山西微生物资源多样性的研究

l 光合细菌和固氮细菌分子生物学研究。

l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研究 ,包括抗生素、激素、酶及其抑制剂、动植物促生长剂、农用杀虫剂、维生素、氨基酸、多糖、活性蛋白及其他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的技术基础。

l 严重危害山西农业(动植物)生产的微生物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机理的研究。

l 微生物能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l 与采矿、食品霉腐防治等有关微生物的研究

定向研究课题:

l 利用传统的诱变育种方法以及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克隆工程菌株构建优良微生物菌种的研究。

l 各类有害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的基础理论研究 。

l 微生物代谢途径的研究 包括调控基因的阐明,克隆表达及应用基础研究。

l 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基础。

l 煤的微生物脱硫技术的研究

l 特殊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纯化和特性研究

l 寄主与宿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研究

二、植物学

该学科主要研究资源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解剖学和胚胎学、环境植物学、植物发育生物学和结构植物学、植物生理与代谢生物学、植物生物工程学、植物对环境信号应答的功能基因学和生物信息学。

l 资源植物学:重要经济植物、药用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调查、评估及种质资源保护的生物学研究;

有重要价值植物有效成分的分析、提纯和应用

植物资源的保育、多样性研究和持续利用

物种多样性及其形成机制

珍稀濒危植物的引种保育与抢救战略

种子生物学和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与利用

重要经济植物资源引种利用与新品种培育

植物居群的遗传结构、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植物的生殖方式和交配系统及其进化

探讨物种形成的式样和机制,尤其是物种适应和分化的分子机制

l 植物分类学:将优先对重要类群和我省有优势的科属进行支持,

植物地理区系调查

分子系统学多个分子片段综合分析

物种形成

系统发育与进化

生物地理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l 植物解剖学和胚胎学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生殖过程的调控机理

形态发生机理

发育过程的调节

l 环境植物学:植物生长、发育和产品形成的最佳环境研究;

植物对逆境(旱、涝、盐碱以及高低温)的反映和适应机制

克隆植物的等级表型选择和利用环境异质性对策

植物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

l 植物发育生物学和结构植物学: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发育以及功能的研究;

植物空间结构以及形态建成

花器官发育过程和分子机制的研究

l 植物生理与代谢生物学:抗虫、抗病和抗盐突变体的筛选及相关功能基因的分离。

与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激素代谢及其对环境响应的分子基础研究

植物次生代谢的分子生物学等内容

植物信号转导机理研究

植物光合作用

氮素代谢与固氮

矿质营养

有机物代谢、运输及分配、激素以及代谢的调控

激素的作用机理及新激素的开发。

l 植物生物工程学:植物细胞和原生质体培养,原生质体融合;

基因的克隆与转移,体细胞的分化、脱分化和再分化

体细胞胚胎诱导以及分化、分生组织的生长和分化的调控

l 植物对环境信号应答的功能基因学和生物信息学:细胞及个体等多层次上对植物的物质能量代谢

生长发育调控

逆境适应与抗性机理

激素作用机理

物质和信息流动

三、生态学

生态学在继续探索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理、生物进化与适应环境机制的同时,还应为解决全球性环境危机发展新的理论与方法。

研究方向:

l 基础研究:植物生态、动物生态、微生物生态、化学生态、生态系统和生态学方法论研究等。

l 应用基础研究:农业生态、农田生态、森林生态、城市生态、自然保护生态、污染生态和景观生态学等。

l 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和重建;

l 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l 环境污染的生态治理;

l 有害生物生态控制;

l 工矿区退化土地生态恢复与重建;

l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四、林学

林学是研究如何培育、经营和管理森林资源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重点探索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森林形成及其动态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研究气候、土壤、生物等环境因子对林木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探讨森林资源的恢复、保护、建设以及科学经营利用的途径。

研究方向:

l 森林资源定向培育理论研究。

l 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

l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健康、恢复与重建模式的研究。

l 基于"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技术GPS,遥感技术RS)的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l

森林资源保护(森林昆虫学和病理学、森林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

l 重要树种的林木遗传改良与生物技术。

l 林业生态工程构建理论与技术。

l 重要树种的林木种子与苗木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研究。

l 生物技术在林木种子和苗木培育上的应用。

l 人工林(速生、丰产、优质、定向、高效、稳定)培育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l 天然林资源定向培育与可持续经营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l 林地营养管理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l 困难地造林和土地生产力恢复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l 荒漠化土地森林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及可持续经营模式的研究。

l 天然林保护中重要树种的更新动态及经营管理对策。

l 重要树种在生境破碎化过程中更新和演化的内在机制的研究。

l 黄土高原区森林群落和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以及恢复与重建配套技术模式研究。

l 森林生态系统动态的格局与过程的模拟和预测模型研究。

l 利用现代森林计测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建立黄土高原区森林资源动态和碳吸收能力的动态模型。

l 数字森林地图的可持续控制研究。

l "3S"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和森林病害监测领域的应用研究。

l 主要森林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l 提高森林质量、木材品质及利用率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

l 筛选和应用林木抗性品种(品系)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的研究。

l DNA指纹技术在森林昆虫分类和害虫检疫中的应用。

l 重要树种的强化育种理论体系研究。

l 重要树种的抗逆性生理机制研究。

l 特用经济树种的引种驯化及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l 园林树木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研究。

l 城市林业建设体系的研究。

l 黄土高原区天然林保护与恢复。

l 华北石质山区森林资源培育与可持续经营理论体系的研究。

l 人工混交林培育。

l 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应用基础研究。

五、农学

农学是一门以农作物及其生育环境为研究对象,揭示各类作物的分子遗传基础及特定环境中获得最佳产量的生育规律的应用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基础学科,它包括农业基础科学、农学、植物保护学和园艺学等领域。

研究方向:

l 新型特用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利用研究

l 植物种质资源的遗传规律分析及遗传性状改良

l 作物多途径、高产超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选育

l 作物适应逆境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研究与调控

l 农业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

l 作物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品种的生态后效及风险评估

l 重要农艺基因的发掘、鉴定及分子标记

l

我省高产高效种植结构模式机理

l 农业土地资源、水资源、养分资源、光热资源的高效利用

l 作物品质形成机理及调控技术及品质区域规划

l 农作物安全生产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

l 作物栽培、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研究

l 作物生长发育信息快速获取技术

l 现代旱作节水技术与中低产变高产捆绑式简化节本栽培技术

l 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及有效性研究

l 工矿区土地复垦、生态重建综合集成技术研究

l 农副产品储藏、加工的机理及新工艺

l 新型特用种质资源的发掘、分类、保存、评价和利用

l 优质农作物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调控原理

l 抗旱、抗寒新资源、新材料及其增产的生理生态机制

l 重要农艺基因的发掘、鉴定及分子标记

l 作物栽培、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研究

l 作物生长发育信息快速获取技术

l 作物根系生育规律及其调控

l 有机绿色食品栽培研究

l 有机农业综合研究及作物化学调控机理与技术

l 小杂粮及新特优作物资源及栽培技术因素组合研究

l 土壤退化机理及肥水控制技术研究

l 食品原料中各种功能因子的研究

l 果蔬贮运和保鲜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相关生理生化和生态学基础

l 优质农产品的病虫害防治相关生理生化和生态学基础

l 外来其它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价和治理方法

l 上升为主要危害的植物病原物、害虫为害变异及发生、演替规律研究

l 生物农药创制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基础

l 重要农作物病害病原物致病性变异及病害发生、演替规律研究

l 园艺作物优质、高产、抗逆等种质资源引进和选育的遗传基础研究及转基因研究

l 主要园艺作物优质、高产、抗逆和节水的生理生态基础及其调控原理研究

l 集约化优质、高产、高效设施栽培园艺技术基础研究,园艺设施结构、性能研究

l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园艺产品生产、加工及综合利用方面的应用研究

l 城市园艺艺术研究

l 野生、半野生园艺植物资源的普查、开发与利用

l 主要园艺植物的经济性状、遗传规律及抗逆、优质、高产新品种培育、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研究

l 特种园艺作物引种、驯化的遗传基础研究及其规范化栽培模式

l 园艺植物设施生产效率化机理与技术研究

l 设施环境控制与园艺作物生产模型研究

l 园艺作物嫁接砧木研究

l 果树芽变机理及多年生果树的营养与品质研究

l 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

l 主要花卉花期调控机理研究

l 核桃、枣等组培苗的驯化与环境关系研究

l 园艺作物旱作栽培

与集雨技术研究

l 茄果类蔬菜设施栽培落花机理及防止途径研究

l 园艺植物对城市空气净化的作用机理研究

l 农作物高产超高产、优质、抗逆的生理生化和遗传基础及种质改良

l 农田土壤水分动态运行规律及防旱、抗旱机理与应用研究

l 优质农作物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调控原理

l 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栽培体系研究

l 园艺植物三交种制种技术的研制开发

l 设施生产园艺作物生长模型、环境控制模型、光能利用模型

l 球根花卉的花期调控及宿根花卉种质资源调查

l 果树、蔬菜、花卉组培脱毒苗的快速繁育

l 设施生产效率研究(能源、劳动、资金、土地生产效率)

l 无土栽培技术(营养液配制及管理、生产系统、无公害技术)

l 野生食用菌的资源调查与驯化

六、畜牧兽医学科

研究方向:

l 主要畜禽、经济动物、饲料和牧草资源及其种质特性的研究。

l 主要畜禽、经济动物、饲料和牧草在物种发生、分化和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机制和分子调控机理研究。

l 主要畜禽、经济动物、饲料、牧草优质、高产、抗逆性强优良品种选育的基础理论和高新技术研究。

l 主要畜禽、经济动物生殖生理和繁殖新技术的研究。

l 主要畜禽和经济动物消化、代谢和营养生理及生长发育调控的研究。

l 主要畜禽和经济动物营养代谢的分子机理研究

l 非常规饲料、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基础和高新技术研究。

l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与品质改善新技术研究。

l 主要畜禽、经济动物消化道微生态学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l 动物营养与免疫互作机理研究。

l 主要畜禽、经济动物病原学、病理学、免疫学、药理学的研究。

l 主要畜禽、经济动物疫病发病机理和流行规律的研究。

l 防治畜禽、经济动物疫病的新原理和新技术。

l 中兽医基础理论及中草药学的研究。

l 畜禽饲养卫生及环境保护研究。

l 重要畜禽、经济动物、饲料和牧草种质资源多样性的保存及优良性状的遗传分析。

l 主要畜禽繁殖力的生理生化和分子基础以及人工调控研究。

l 主要畜禽、经济动物杂种优势的分子数量遗传机理。

l 活性物质对动物营养物质的吸收、转化和代谢的调节机理。

l 动物营养素间的互作机理研究。

l 运用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生物育种技术和方法的基础性研究。

l 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安全性研究。

l 畜禽重要经济性状的基因定位和基因组学研究。

l 动物行为学基础性研究和动物福利。

l 畜禽、经济动物主要疫病,特别是人畜共患病的基因工程疫苗、联

苗、单克隆抗体和新型兽药的研究。

l 畜禽免疫机制及人工免疫新方法研究。

l 畜禽基因工程制品和载体的研究。

l 集约化饲养卫生及环境保护新技术研究。

l 环境与动物疫病研究。

l 动物性食品安全评价。

七、动物学科

动物学科主要资助动物解剖学、胚胎学、分类学、生理学、行为学、遗传学与进化、动物地理学、动物资源与保护和实验动物学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l 主要资源动物和濒危动物系统发育和分子演化的基础理论研究。

l 重要资源动物、珍稀濒危动物和有害动物的动物地理学研究。

l 已知动物物种的界定和分类地位的重新研究以及对未知物种的鉴定和描述。

l 动物个体间的交流与动物行为学机制研究。

l 濒危动物的保护生物学和重要资源动物持续利用的应用基础研究。

l 通过有害和入侵动物生物学特性和数量动态研究,探索控制途径和防治新技术。

l 重要资源动物解剖学、胚胎学、形态学、结构与功能和比较生理学研究。

l 实验动物的分子生物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l 动物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多样性研究。

八、水产学科

水产学以水生动、植物及它们栖息的水域为对象,研究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发育以及水域生产力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l 水产学基础研究。

l 水产资源学。

l 水产养殖学。

l 水产饲养学。

l 水产保护学。

l 水生经济动物繁殖与发育生物学。

l 水生经济动、植物生态毒理学。

l 水生经济动、植物遗传学。

l 水生经济动、植物种群生态学。

l 水生经济动、植物育种学。

l 鱼、虾蟹、贝类生理学。

l 鱼、虾蟹、贝类营养学。

l 鱼、虾蟹、贝类病理及免疫学。

l 水产工程学。

l 水产品及其加工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医药卫生学科

一、基础医学

l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发育进化研究

l 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与功能研究

l 重要功能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l 基因的表达调控规律,特别是基因的调控网络机制研究

l 生物信息学方法和技术研究

l 遗传资源的重要生物学性状基因的鉴定

l 发育遗传学

l 多基因复杂性状的基础遗传学

l 细胞的信号分子、受体及信号转导

l 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技术

l 胚胎干细胞和的定向分化的分子机制

l 新基因的分离、识别和功能鉴定

l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分子水平相互作用的研究

l 免疫应答机制、遗传控制及免疫调节等方面的研究

l 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研究

l

免疫疫苗的研制,包括疫苗免疫原的研究、疫苗作用的免疫学机制研究

l 非传染性疾病的免疫预防研究

l 最新的免疫应答检测技术

l 免疫治疗学研究,移植免疫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  

l 病理状态下组织、细胞以及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以及功能改变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二、临床医学

l 重大疾病相关的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

l 重大疾病家系的收集以及生物样本库的建立、相关基因的克隆和蛋白质功能研究

l 疾病过程的信号分子、受体及信号转导研究

l 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

l 疾病与靶向治疗以及器官、组织、细胞的重塑与修复

l 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技术

l 恶性肿瘤的蛋白组学及基因组学研究

l 对神经系统活动基本过程和神经信息加工过程以及神经系统新功能基因的研究

l 神经系统的发育、再生、损伤与修复等

l 人体衰老机理和常见老年病防治的基础研究

l 行为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及临床心理学的研究

l 探索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疾病诊断和治疗机理

l 与人类生殖、生殖健康、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机理以及与临床诊疗紧密联系的基础研究

l 创伤与修复的基础研究(包括组织工程学研究)

l 常见口腔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基础研究

l 导致视觉或听觉缺失的常见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基础研究

l 运用现代生物学的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发现和确认新的药物作用靶点

l 对肿瘤、神经、精神和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新的药物作用靶点、新型先导化合物、生物技术药物、药物作用机制、新的药物设计思路及新方法研究

l 重要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病原学研究

l 对抗感染药物及耐药机制的研究

l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难治性疾病的应用基础与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l 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

l 中药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相关基础研究

l 中药物质基础、作用特点、毒-效、量-效关系研究

l 中医药防治亚健康的基础研究 

三、预防医学

l 疾病预防控制的新理论、新途径和新技术

l 社会、心理、行为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l 地方病、慢性病、职业病及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防治

l 主要化学物质和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群体易感性和三级预防

l 膳食结构和食物成分以及食品卫生质量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

l 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

l 卫生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相关文章

  • 微生物考研方向及学校
  • 高校中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资源与应用微生物学 病原微生物学 微生物发酵与代谢工程 生物防治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 真菌学 药物微生物学 微生物分子遗传与功能基因组学 海洋微生物学 1.资源与应用微生物学 微生物资源是地球上三大生物资 ...查看


  • 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与群落结构因素研究进展
  • 第37卷第1期 2006年2月 土 壤 通 报 ChineseJournalofSoilScience Vo.l37,No.1Feb.,2006 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与群落结构因素研究进展 胡亚林,汪思龙,颜绍馗 1,2 1* 1 (1.中国 ...查看


  • 介绍了国内外生物信息学的研究现状
  • ITA ●朱庆华 李 亮(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江苏 210093) !理论与探索# 生物信息学:我们能做什么? 摘 要:本文重点介绍了国内外生物信息学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情报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联系,并提出了情报学在生物信息学研究中的切入点. 关 ...查看


  • 氮肥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 氮肥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1.1研究背景 由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 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使得全球很多物种消失或着濒临灭绝的危险, 生境受到严重破坏, 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 生态系统稳定性逐渐下降, 自然资源日益枯竭, 这些情 ...查看


  • 基础生物学包罗万象,与人类和生命休戚相关
  • 基础生物学包括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神经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细胞生物学及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 生物学:研究生物的结构.生理行为和生物起源.进化与遗传发育等,经历了实验 ...查看


  • 加拿大生物科技及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h i n a B i o techno l o gy , 2010, 30(5):149 152 专 题 加拿大生物科技及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付红波 李玉洁 苏 月 尹军祥 赵清华 1 2 1 1 1* (1中国生物技 ...查看


  • 2016年生物技术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中国生物技术市场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 告(2016年) 报告编号:1826020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 ...查看


  • 生物化学发展回顾及其目前的研究热点
  • 科技信息○科教视野○SCIENCEINFORMATION2007年第4期生物化学发展回顾及其目前的研究热点 季晋艳张鸿鸣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浙江金华321017) 摘要:本文对生物化学研究发展进行了回顾,同时把目前研究的热点,生命大分 ...查看


  • 中国海洋生物行业研究分析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现代生物信息学及其主要研究领域
  • 第26卷第6期 2000年12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ofHu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 Vol.26No.6 Dec.2000 文章编号:10072103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