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哲学知识总体框架

哲学的一般

哲学的基本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 《生活 辩证唯物论

与 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法发展观(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唯物史观)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知识框架

定 体

(共性、一般 哲

普遍性) 学 决

(自发、朴素、人人有、零散)

世界观和方 基础、推动

法论指导

(个性、个别

特殊性) 科学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人类实践(根源)

存在决定思维 唯物主义 ②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哲学的基本 (存在是本原,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问题:思维 是第一性) 哲学的基本 和存在的关 历史唯物主义 系问题(意 ①客观唯心主义 识和物质的 思维决定存在 唯心主义

关系问题) ②主观唯心主义

有无同一性 可知论 (思维能否正确

反映存在) 不可知论

二、基础知识:

1、什么是哲学

(1)从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

法论的统一。

(2)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

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内容:①何者为“本原”(第一性)(或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认为存在决定思维(或存在是本原)就是唯物主义;

认为思维决定存在(或思维是本原)就是唯心主义

②有无同一性(或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认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就是可知论;

认为思维不能够正确反映存在就是不可知论

(2)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对生活的影响)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并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对哲学的影响)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一问题贯穿于

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哲

学其它问题的回答。

3、哲学的基本派别

(1)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划分标准: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的唯一标准

(3)基本观点(根本分歧):

【注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不能笼统地说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

而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4)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经典观点有:

(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王守仁:心外无物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

柏拉图:理念论

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理在事先

▲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主义、迷信)

“8”就是发 喜鹊报喜 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

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4、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哲的产生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可以论证自然界的唯物辩证性质

(也说明了马哲是对当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概括、总结。)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

(也说明了马哲是对以往哲学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三个统一的基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哲实现了上述三个统一,就克服了以往哲学的种种不足,因此,马哲不仅是真

正的哲学,也是科学的哲学。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二单元 辩证唯物论

一、知识框架:

制约 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二、基础知识:

(一)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问题

1、物质

(1)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万事万物)关系:

物质的具体形态(个性、特殊性、个别、具体)

概括总结

物质(共性、普遍性、一般、抽象)

(2)内涵: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属性: ①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具体的物质形态

客观存在

主观现象:如:精神、思想、理论、观念等

②固有根本属性:运动(原因:运动是物质存在方式)

附:运动

(1)运动的含义:——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如:刻舟求剑)

②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

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如:慧能大师的心动论)

③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静止的两种情形:

A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

质没有发生变化)

B空间位置保持不变(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物体

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C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

动的特殊状态,绝对运动中包含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

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如:①“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统一的辩证法思想

②“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

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意识

(1)什么

①从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先有物质,后

是意识 有意识;物质

②从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 第一性,意识 ③从内容(本质)看,它是客观存在 第二性;物质

决定意识。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特征:目的性、计划性;主动选择性、自主创造性

(3)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使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不仅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②使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也称为“意识的反作用”)

A

B

③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为什么说世界的本质(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不是意识

(1)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2)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因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①自然界产生、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所以自然界是物质的(所以:人类改造自然要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发展不依赖于人类自身的意识,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所以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所以:改造社会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构成人类社会 A、生存空间 不依

的物质生活条 B、人口因素 赖于

件的基本要素 C、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意识

4、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反映即认识世界、反作用即改造世界、调节作用)

(二)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问题

1、规律

(1)规律的含义: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和现象、规则的区别

①规律或本质(内在) 现象(外在)

表现

②规律(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的)

决 反 正确的规则:正确反映规律

映 错误的规则:错误反映规律

规则(人为制定的,主观的)

(3)哲学上的规律与具体科学领域规律之间关系

哲学上的规律(共性、普遍性、一般、抽象)

概括 总结

具体科学领域规律(个性、特殊性、个别、具体)

(4)规律的特征

①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

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如果违背规律必然遭到惩罚)

②普遍性—— 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③条件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都是有条件的。(如果条件不存在,

规律就不会存在;如果条件变化,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也会变化。)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1、含义(P41)

2、为什么 ①哲学依据

规律具有客观性

②意义(P41)

3、怎样坚持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2)高度的革命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

(3)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又反对消极保守、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唯物论部分主要哲理(原理及其方法论)和观点总结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2、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影响着人对世界改造

4、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使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要求我们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事物

6、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使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用来改造造界会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 作用树立、坚持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7、规律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8、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造 福人类,要求我们做事情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第三单元(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知识框架:

决定

二、基础知识:

1、 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特征:①客观物质性活动

②主观能动性活动(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③社会性、历史性活动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A、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促进事物的发展。

B、错误的认识用于实践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2、真理

(1)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特征:

①真理是客观的(唯一的)

A、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认识,但只有一种是正确的,即真

理只有一个。

B、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权力、地位而改变。

▲(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A、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

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B、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

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认识运动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

旋式的上升。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要哲理及观点总结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坚持真理, 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 我们随着过程的推移、条件的变化、范围的不同去发展和完善真理。

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 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四单元 (唯物)辩证法

二、基础知识:

(一)总述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前者主张用联系、发展、 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后者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总特征

3、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

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 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承认矛盾普 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 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3、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要求我们以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

(二)主要观点及原理

1、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联系就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要求我 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会有联系,联 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和方法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既不 能主观臆造不存在的联系也不能随意消灭固有联系。)联系是客观的,但人 在联系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 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①“彗星是扫把星”、“喜鹊报喜,乌鸦叫丧”“8意味着发”这些所谓“联系”, 离开事物真实的联系,抓住事物表面相似之处。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主观想 象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②“涸泽而渔”、“杀鸡取卵”、“拔苗助长”、“破坏环境,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 等都割裂了事物固有联系,也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③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的人为联系是客观的。如:修建青藏铁路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在遵循事物固有联系前提下的人为事物联系都是客观的。)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和方法论: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 求我们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尤其是把握事物间接的、本质的、长远的、有利的联系, 从而正确认识事物;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 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要与人口增长、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协调发展”就是要 把握事物的长远的、本质的、有利的联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 的功能,整体决定部分,整体的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

整体,统筹全局;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变化甚 至会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重视局部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 体发展。

(▲A、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 和(1+1>2)(如“田忌赛马”、“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1+1 <2)(如“三个和尚没水吃”)

“多人参加的体育比赛”要么是情形A,要么是情形B)

2、发展观

(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指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①变化和发展的关系:变化不一定都是发展。(向前、进步、上升性质的变化,叫发展;下降、向后、退步性质的变化叫倒退。)

②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以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

前途为标准。)

(2)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永恒的变化发展着的,要求我们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发展的状态原理和方法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事物的发展都是 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反对急于求成的“激变论”, 即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的形而上学错误观。如:拔苗助长);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 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要求我 们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 (“过犹不及”、“物极必反”、“防微杜渐”——不希望发生质变,否则会导致倒退) (▲(1)量变、质变的含义:

量变:事物数量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事物是如何变化发展的:

事物的变化首先从量变开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又为新 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 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

①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场所等方面发生变化达到一定程度而引起的 质变

②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的变化而引起的质变

这种情形等同于部分和整体辩证关系中,部分是否以有序、合理、优化

的结构形成整体而产生的1+1>2和1+1<2不同效果。如:“田忌赛马”、 “我

国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是好的质变;“三个和尚没水吃”是不好

的质变 ;“多人参加的体育比赛其结果取决于参赛队员之间的组合、配合情

况”,可能是好的质变,也可能是不好的质变

(4)发展的趋势原理和方法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事物的发展前途 光明,道路曲折,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要求我们在面对逆境时,要坚信前途是 光明的;在面对顺境时,要居安思危。

(5)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坚持创新

3、矛盾分析法(全面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观点)

(1)对立统一观点及其方法论(狭义角度):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 是始终不可分割的。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 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1)矛盾的含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这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就是矛盾

(2)矛盾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①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

②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区别:A、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强调矛盾

双方区别(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属性和趋势。-——强调矛盾双方的联系(同一

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联系:A没有对立,就没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

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如:事物间正是有了相互斗争、竞争,才推动了事物发展。)

B盾统一体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如:“为什么父母和老师总

是要管自己”就说明了这一道理)

C、总之,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

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联系、矛盾、(运动)、发展的关系

①联系的本质内容就是矛盾,

②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运动)推动

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 两个方面,矛盾是普遍的,事事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时时有矛盾(矛

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始终)。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两 点论、两分法)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片面观);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 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不能回避矛盾。

(▲①矛盾普遍性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第二种含义指 同类事物的共性)

②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和方法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具有 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等)

(▲(1)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分于他事物的特殊 本质;(万物莫不相异的哲学依据)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矛盾形成了事物 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同一事物划分为不同阶段的哲学依据)

③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为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 各有其特殊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 的活的灵魂。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意义:A、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B、是我

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比较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我们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 (反对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一是只看到矛盾普遍性,忽视矛盾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二是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事物的联系)

(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哲学意义:

①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②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马”、“毛”、“邓”、“三” 、“科”就体现 了普遍性——“马”和特殊性 ——“毛”、“邓”、“三”、“科” 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③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依据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共性——“社会主义”和个性—— “中国特色”的统 一

(5)主要矛盾原理及其方法论:在一个复杂事物中,有很多矛盾,其中居于支配地位,对 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叫主要矛盾;反之叫次要矛盾。要求我们做事情要抓主要矛盾、 抓关键(坚持重点论)

(6)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在一个复杂事物中,有很多矛盾,其中居于支配地位,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叫主要矛盾;反之叫次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 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做事情在重点抓好主要矛盾的同时,也要兼 顾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红花 虽好,还要绿叶衬”、“一个篱笆三个桩”等可以判断为主次矛盾要统筹兼顾)

(7)矛盾主要方面原理及其方法论:在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 作用,决定事物性质的方面叫矛盾主要方面;反之叫矛盾次要方面。要求我们认识事 物时(或某一矛盾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重点把握主流(坚持重点论)

(8)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在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 主导作用,决定事物性质的方面叫矛盾主要方面;反之叫矛盾次要方面.矛盾的主次 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认识事物时(或某 一矛盾时)在重点把握主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9)(总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 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涵:

两点论:①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②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①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 要矛盾;

②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10)辩证否定观原理和方法论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肯定和否定、克服和保留的统一,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么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求我们坚持“扬弃”的观点(对书本知识、权威不全盘否定,合理部分要尊重、保留)。

(▲新事物=旧事物中合理的部分+创新的部分)

(1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要有创新意识。(要敢于突破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要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 (1)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①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而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而要从变化 的发展的实际出发,思想观念上上就必须要创新。

②辩证法:A、一切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创新 就是要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 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C、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我们要有创新意识 ③认识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

(2)创新的作用(意义)

①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五单元 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生价值观

一、知识框架:

决定

是社会主义社会发 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

二、唯物史观主要哲理和观点总结

(一)社会历史发展观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 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 要求我们树立坚持先进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社会意识 。

(▲(1)①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方式。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A、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本义)

B、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 的推动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突出表现)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 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观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唯心主义

3、人类社会两大基本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发作用,当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 作用。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 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 会阻碍。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 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4、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 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

(▲(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生产力;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 斗争;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

(3)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4)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

发展。

改革的对象: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性质,而只是改革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

即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的部分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

(5)社会历史发展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

实现的。

5、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原因: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群众观点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 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的哲理:

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实际情况 认识论: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所以要从群众中来;实践是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所以要到群众中去。

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连结的,要坚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 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历史的统一。从群众中来就是坚持从特殊性 中概括出普遍性,到群众中去,就是要再回到特殊性中,做到普遍性和 特殊性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时势造英雄——历史唯物主义

(二)人生观、价值观

6、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要 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道路上我们应 该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7、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要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要自 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

①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如:对城市中心说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②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如: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③往往因人而异(认识事物角度、立场不同)

(同唯物论部分观点: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

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8、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1)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 足两个方面。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是实现 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根本途径。

②社会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 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人生价值的实现还需要具备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精神;

B、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指引

(▲1、《生活与哲学》中几对相近的原理和方法论

某一问题可以用其中一个原理来解释,也可用其它相近的原理来解释,但要区分是 哪一个哲学范畴:

(1)辩证唯物主义部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与认识论部分“实践和认识的辩 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部分“意识的能动作用”与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社会意识对社会 存在的反作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部分“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理求)与唯物辩证法 部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原理的要求)

2、依据关键词(句)确定哲理:

(1)材料中有“意识、文化、思想、政策、《 ...... 》、计划、决定、观念”等意识 方面的词语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 会意识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材料中有“规律、科学、合理、统筹安排”等词语或有按规律办事的句意的 ——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3)材料中有“但是、然而、也、既是....也是、同时”等词语或有转折的句意的 ——一分为二(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

(4)材料中有“典型、试点....推广、共性”等词语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5)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见知识点中的表格)

(6)材料中有“人、公民、消费者、劳动者”等词语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3、哲学主观题解题思路:

解答哲学主观题,背熟哲理是前提,从宏观到微观。

哲学道理四大块,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别忘了。

模块记忆很重要,答案要点不会少。

第一步,审题问,明确范围有方向。第二步,定观点,结合材料是原则。

小范围:有捷径,依据观点找材料。 一观点、一材料,无材料去观点。

大范围:莫慌张,依据材料定观点, 关键词句先找到,据此一一定观点。

最后一步是表达,标序号,显条理。原理、方法(论)和材料,少一个要扣分, 材料分析要简要,三者统一不要乱。一般写出3个点,肯定能拿高分数。

还常考:一个观点去分析,答此题要注意:

观点表述要完整,紧扣观点内涵(层次)析,最后一点要总结(怎么做)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哲学知识总体框架

哲学的一般

哲学的基本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 《生活 辩证唯物论

与 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法发展观(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唯物史观)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知识框架

定 体

(共性、一般 哲

普遍性) 学 决

(自发、朴素、人人有、零散)

世界观和方 基础、推动

法论指导

(个性、个别

特殊性) 科学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人类实践(根源)

存在决定思维 唯物主义 ②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哲学的基本 (存在是本原,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问题:思维 是第一性) 哲学的基本 和存在的关 历史唯物主义 系问题(意 ①客观唯心主义 识和物质的 思维决定存在 唯心主义

关系问题) ②主观唯心主义

有无同一性 可知论 (思维能否正确

反映存在) 不可知论

二、基础知识:

1、什么是哲学

(1)从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

法论的统一。

(2)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

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内容:①何者为“本原”(第一性)(或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认为存在决定思维(或存在是本原)就是唯物主义;

认为思维决定存在(或思维是本原)就是唯心主义

②有无同一性(或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认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就是可知论;

认为思维不能够正确反映存在就是不可知论

(2)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对生活的影响)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并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对哲学的影响)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一问题贯穿于

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哲

学其它问题的回答。

3、哲学的基本派别

(1)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划分标准: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的唯一标准

(3)基本观点(根本分歧):

【注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不能笼统地说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

而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4)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经典观点有:

(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王守仁:心外无物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

柏拉图:理念论

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理在事先

▲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主义、迷信)

“8”就是发 喜鹊报喜 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

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4、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哲的产生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可以论证自然界的唯物辩证性质

(也说明了马哲是对当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概括、总结。)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

(也说明了马哲是对以往哲学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三个统一的基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哲实现了上述三个统一,就克服了以往哲学的种种不足,因此,马哲不仅是真

正的哲学,也是科学的哲学。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二单元 辩证唯物论

一、知识框架:

制约 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二、基础知识:

(一)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问题

1、物质

(1)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万事万物)关系:

物质的具体形态(个性、特殊性、个别、具体)

概括总结

物质(共性、普遍性、一般、抽象)

(2)内涵: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属性: ①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具体的物质形态

客观存在

主观现象:如:精神、思想、理论、观念等

②固有根本属性:运动(原因:运动是物质存在方式)

附:运动

(1)运动的含义:——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如:刻舟求剑)

②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

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如:慧能大师的心动论)

③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静止的两种情形:

A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

质没有发生变化)

B空间位置保持不变(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物体

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C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

动的特殊状态,绝对运动中包含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

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如:①“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统一的辩证法思想

②“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

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意识

(1)什么

①从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先有物质,后

是意识 有意识;物质

②从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 第一性,意识 ③从内容(本质)看,它是客观存在 第二性;物质

决定意识。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特征:目的性、计划性;主动选择性、自主创造性

(3)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使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不仅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②使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也称为“意识的反作用”)

A

B

③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为什么说世界的本质(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不是意识

(1)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2)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因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①自然界产生、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所以自然界是物质的(所以:人类改造自然要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发展不依赖于人类自身的意识,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所以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所以:改造社会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构成人类社会 A、生存空间 不依

的物质生活条 B、人口因素 赖于

件的基本要素 C、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意识

4、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反映即认识世界、反作用即改造世界、调节作用)

(二)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问题

1、规律

(1)规律的含义: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和现象、规则的区别

①规律或本质(内在) 现象(外在)

表现

②规律(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的)

决 反 正确的规则:正确反映规律

映 错误的规则:错误反映规律

规则(人为制定的,主观的)

(3)哲学上的规律与具体科学领域规律之间关系

哲学上的规律(共性、普遍性、一般、抽象)

概括 总结

具体科学领域规律(个性、特殊性、个别、具体)

(4)规律的特征

①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

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如果违背规律必然遭到惩罚)

②普遍性—— 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③条件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都是有条件的。(如果条件不存在,

规律就不会存在;如果条件变化,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也会变化。)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1、含义(P41)

2、为什么 ①哲学依据

规律具有客观性

②意义(P41)

3、怎样坚持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2)高度的革命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

(3)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又反对消极保守、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唯物论部分主要哲理(原理及其方法论)和观点总结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2、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影响着人对世界改造

4、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使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要求我们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事物

6、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使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用来改造造界会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 作用树立、坚持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7、规律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8、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造 福人类,要求我们做事情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第三单元(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知识框架:

决定

二、基础知识:

1、 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特征:①客观物质性活动

②主观能动性活动(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③社会性、历史性活动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A、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促进事物的发展。

B、错误的认识用于实践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2、真理

(1)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特征:

①真理是客观的(唯一的)

A、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认识,但只有一种是正确的,即真

理只有一个。

B、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权力、地位而改变。

▲(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A、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

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B、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

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认识运动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

旋式的上升。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要哲理及观点总结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坚持真理, 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 我们随着过程的推移、条件的变化、范围的不同去发展和完善真理。

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 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四单元 (唯物)辩证法

二、基础知识:

(一)总述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前者主张用联系、发展、 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后者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总特征

3、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

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 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承认矛盾普 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 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3、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要求我们以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

(二)主要观点及原理

1、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联系就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要求我 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会有联系,联 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和方法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既不 能主观臆造不存在的联系也不能随意消灭固有联系。)联系是客观的,但人 在联系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 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①“彗星是扫把星”、“喜鹊报喜,乌鸦叫丧”“8意味着发”这些所谓“联系”, 离开事物真实的联系,抓住事物表面相似之处。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主观想 象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②“涸泽而渔”、“杀鸡取卵”、“拔苗助长”、“破坏环境,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 等都割裂了事物固有联系,也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③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的人为联系是客观的。如:修建青藏铁路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在遵循事物固有联系前提下的人为事物联系都是客观的。)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和方法论: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 求我们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尤其是把握事物间接的、本质的、长远的、有利的联系, 从而正确认识事物;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 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要与人口增长、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协调发展”就是要 把握事物的长远的、本质的、有利的联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 的功能,整体决定部分,整体的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

整体,统筹全局;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变化甚 至会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重视局部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 体发展。

(▲A、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 和(1+1>2)(如“田忌赛马”、“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1+1 <2)(如“三个和尚没水吃”)

“多人参加的体育比赛”要么是情形A,要么是情形B)

2、发展观

(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指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①变化和发展的关系:变化不一定都是发展。(向前、进步、上升性质的变化,叫发展;下降、向后、退步性质的变化叫倒退。)

②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以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

前途为标准。)

(2)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永恒的变化发展着的,要求我们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发展的状态原理和方法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事物的发展都是 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反对急于求成的“激变论”, 即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的形而上学错误观。如:拔苗助长);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 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要求我 们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 (“过犹不及”、“物极必反”、“防微杜渐”——不希望发生质变,否则会导致倒退) (▲(1)量变、质变的含义:

量变:事物数量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事物是如何变化发展的:

事物的变化首先从量变开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又为新 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 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

①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场所等方面发生变化达到一定程度而引起的 质变

②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的变化而引起的质变

这种情形等同于部分和整体辩证关系中,部分是否以有序、合理、优化

的结构形成整体而产生的1+1>2和1+1<2不同效果。如:“田忌赛马”、 “我

国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是好的质变;“三个和尚没水吃”是不好

的质变 ;“多人参加的体育比赛其结果取决于参赛队员之间的组合、配合情

况”,可能是好的质变,也可能是不好的质变

(4)发展的趋势原理和方法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事物的发展前途 光明,道路曲折,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要求我们在面对逆境时,要坚信前途是 光明的;在面对顺境时,要居安思危。

(5)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坚持创新

3、矛盾分析法(全面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观点)

(1)对立统一观点及其方法论(狭义角度):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 是始终不可分割的。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 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1)矛盾的含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这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就是矛盾

(2)矛盾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①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

②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区别:A、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强调矛盾

双方区别(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属性和趋势。-——强调矛盾双方的联系(同一

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联系:A没有对立,就没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

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如:事物间正是有了相互斗争、竞争,才推动了事物发展。)

B盾统一体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如:“为什么父母和老师总

是要管自己”就说明了这一道理)

C、总之,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

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联系、矛盾、(运动)、发展的关系

①联系的本质内容就是矛盾,

②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运动)推动

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 两个方面,矛盾是普遍的,事事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时时有矛盾(矛

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始终)。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两 点论、两分法)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片面观);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 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不能回避矛盾。

(▲①矛盾普遍性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第二种含义指 同类事物的共性)

②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和方法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具有 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等)

(▲(1)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分于他事物的特殊 本质;(万物莫不相异的哲学依据)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矛盾形成了事物 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同一事物划分为不同阶段的哲学依据)

③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为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 各有其特殊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 的活的灵魂。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意义:A、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B、是我

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比较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我们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 (反对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一是只看到矛盾普遍性,忽视矛盾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二是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事物的联系)

(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哲学意义:

①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②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马”、“毛”、“邓”、“三” 、“科”就体现 了普遍性——“马”和特殊性 ——“毛”、“邓”、“三”、“科” 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③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依据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共性——“社会主义”和个性—— “中国特色”的统 一

(5)主要矛盾原理及其方法论:在一个复杂事物中,有很多矛盾,其中居于支配地位,对 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叫主要矛盾;反之叫次要矛盾。要求我们做事情要抓主要矛盾、 抓关键(坚持重点论)

(6)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在一个复杂事物中,有很多矛盾,其中居于支配地位,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叫主要矛盾;反之叫次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 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做事情在重点抓好主要矛盾的同时,也要兼 顾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红花 虽好,还要绿叶衬”、“一个篱笆三个桩”等可以判断为主次矛盾要统筹兼顾)

(7)矛盾主要方面原理及其方法论:在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 作用,决定事物性质的方面叫矛盾主要方面;反之叫矛盾次要方面。要求我们认识事 物时(或某一矛盾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重点把握主流(坚持重点论)

(8)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在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 主导作用,决定事物性质的方面叫矛盾主要方面;反之叫矛盾次要方面.矛盾的主次 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认识事物时(或某 一矛盾时)在重点把握主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9)(总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 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涵:

两点论:①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②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①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 要矛盾;

②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10)辩证否定观原理和方法论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肯定和否定、克服和保留的统一,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么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求我们坚持“扬弃”的观点(对书本知识、权威不全盘否定,合理部分要尊重、保留)。

(▲新事物=旧事物中合理的部分+创新的部分)

(1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要有创新意识。(要敢于突破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要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 (1)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①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而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而要从变化 的发展的实际出发,思想观念上上就必须要创新。

②辩证法:A、一切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创新 就是要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 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C、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我们要有创新意识 ③认识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

(2)创新的作用(意义)

①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五单元 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生价值观

一、知识框架:

决定

是社会主义社会发 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

二、唯物史观主要哲理和观点总结

(一)社会历史发展观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 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 要求我们树立坚持先进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社会意识 。

(▲(1)①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方式。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A、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本义)

B、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 的推动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突出表现)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 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观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唯心主义

3、人类社会两大基本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发作用,当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 作用。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 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 会阻碍。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 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4、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 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

(▲(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生产力;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 斗争;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

(3)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4)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

发展。

改革的对象: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性质,而只是改革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

即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的部分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

(5)社会历史发展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

实现的。

5、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原因: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群众观点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 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的哲理:

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实际情况 认识论: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所以要从群众中来;实践是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所以要到群众中去。

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连结的,要坚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 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历史的统一。从群众中来就是坚持从特殊性 中概括出普遍性,到群众中去,就是要再回到特殊性中,做到普遍性和 特殊性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时势造英雄——历史唯物主义

(二)人生观、价值观

6、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要 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道路上我们应 该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7、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要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要自 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

①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如:对城市中心说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②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如: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③往往因人而异(认识事物角度、立场不同)

(同唯物论部分观点: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

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8、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1)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 足两个方面。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是实现 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根本途径。

②社会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 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人生价值的实现还需要具备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精神;

B、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指引

(▲1、《生活与哲学》中几对相近的原理和方法论

某一问题可以用其中一个原理来解释,也可用其它相近的原理来解释,但要区分是 哪一个哲学范畴:

(1)辩证唯物主义部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与认识论部分“实践和认识的辩 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部分“意识的能动作用”与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社会意识对社会 存在的反作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部分“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理求)与唯物辩证法 部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原理的要求)

2、依据关键词(句)确定哲理:

(1)材料中有“意识、文化、思想、政策、《 ...... 》、计划、决定、观念”等意识 方面的词语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 会意识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材料中有“规律、科学、合理、统筹安排”等词语或有按规律办事的句意的 ——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3)材料中有“但是、然而、也、既是....也是、同时”等词语或有转折的句意的 ——一分为二(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

(4)材料中有“典型、试点....推广、共性”等词语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5)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见知识点中的表格)

(6)材料中有“人、公民、消费者、劳动者”等词语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3、哲学主观题解题思路:

解答哲学主观题,背熟哲理是前提,从宏观到微观。

哲学道理四大块,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别忘了。

模块记忆很重要,答案要点不会少。

第一步,审题问,明确范围有方向。第二步,定观点,结合材料是原则。

小范围:有捷径,依据观点找材料。 一观点、一材料,无材料去观点。

大范围:莫慌张,依据材料定观点, 关键词句先找到,据此一一定观点。

最后一步是表达,标序号,显条理。原理、方法(论)和材料,少一个要扣分, 材料分析要简要,三者统一不要乱。一般写出3个点,肯定能拿高分数。

还常考:一个观点去分析,答此题要注意:

观点表述要完整,紧扣观点内涵(层次)析,最后一点要总结(怎么做)


相关文章

  • 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述评
  • 内 容 提 要 从休谟对传统科学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怀疑态度及反形而上学,到后来的马赫的彻底的经验主义,开始了对传统的归纳主义的科学哲学的批判,继而兴起了逻辑经验主义,把主要任务转向了语言分析,试图建立的"统一的科学语言", ...查看


  • 生活处处有哲学
  • 第一课 第一框题 生活处处有哲学 沂水二中 张建美 一.内容标准 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的本义 2.理解: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类对实践的追问和 ...查看


  • 马克思科学研究方法
  • 专题一 科学与文化 一. 什么是科学? 1. 科学的定义: 现在世界各国对科学的理解大体上有两种: ✓ 一是英美的科学概念,认为科学应是具有高度的逻辑严密性的实证知识体系,它必须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条件: (a) 具有尽可能的严密的逻辑性,最好 ...查看


  • 科学技术与哲学
  • 1 你认为科学是西方对世界的独特贡献吗?为什么? 人对某问题的见解之所以谓"观点",皆因其取决于持该观点之人看世界的立足点.科学是否西方对世界独特贡献"的判断必然与理解科学的特征有关. 而对于"科学是 ...查看


  • 第二课第一节第一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 (a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运动.静止的概念:一切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的基本观点:从具体事例归纳出一般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正反两方面的辩证分析能力,判断正误的能力. ...查看


  • 哲学说课稿
  • 哈尔滨女子职业技术学校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说课稿 姓名:牛永宁 职务:政治教师 单位:哈尔滨女子职业技术学校 时间:2011年6月21日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及作用 我所选用的教材是 ...查看


  • 用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的内在逻辑解读波普尔学说
  • 摘要:科学知识增长的问题是波普尔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其科学发展的四段论模式,即:问题→猜测→反驳→新的问题,其逻辑同时也体现着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学说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他的学说的走向与归宿. 关键词:波普尔学说:科学发展模式:内在逻辑 科学知识 ...查看


  • 科学哲学不是科学
  • [摘要]科学哲学是上世纪中叶新兴起来的哲学分支,主要以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认识论和最一般的科学方法的学科.但好多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学者有一种误区,即认为科学哲学是科学的孕育者,是最科学的科学.本文从科学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入手,澄清科学哲 ...查看


  •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
  •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 普尔的<猜想与反驳>这本书,最近刚看不久,可是我看了这本书之后感觉自己对哲学的看法改变了很多.虽然只用了很少的时间,也没有在细节上深入分析研究,但我通过这本书和我所查找的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思考 ...查看


  • 2013-2014学年高三政治备课组教学计划
  • 2013-2014学年高三政治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为指导,以高三年级组的复习计划目标为统领,以高考考纲为纲,以教材为本,以社会热点.重大实际问题为素材,根据本学科高考的特点与要求进行复习,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