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述评

内 容 提 要

从休谟对传统科学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怀疑态度及反形而上学,到后来的马赫的彻底的经验主义,开始了对传统的归纳主义的科学哲学的批判,继而兴起了逻辑经验主义,把主要任务转向了语言分析,试图建立的“统一的科学语言”,这种“统一语言”认同来自于约定。因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基础来自于感觉,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也来自于主观。波普尔提出了证伪主义方法论,以“可以经验证伪”和“无法经验证伪”作为科学与非科学分界的标准,通过对归纳问题的分析,建立了科学理论只能证伪、不能证实的证伪主义方法论的原则,为以后的科学历史主义奠定了基础,范式理论和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以各自的方法论为依托,实现了对科学史的重建,然而,在精致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之余,又都陷入了相对主义。因而,就波普尔的、动态进化的证伪主义作为两种研究方向的联结点,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原则作深入研究,仍有可挖掘之处。

目 录

前 言........................................................................................................................................1

1 波普尔证伪主义产生的背景..............................................................................................3

1.1 反形而上学的兴起......................................................................................................3

1.1.1 休谟的反形而上学倾向.....................................................................................3

1.1.2 彻底经验主义.....................................................................................................4

1.1.3 约定主义的立场.................................................................................................5

1.2 逻辑经验主义运动......................................................................................................6

1.2.1 语言分析.............................................................................................................6

1.2.2 物理主义.............................................................................................................7

1.2.3 逻辑经验主义实证原则的困境.........................................................................9

2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11

2.1 反归纳主义................................................................................................................11

2.2 证伪主义方法论原则................................................................................................13

2.2.1 科学的划界——可证伪性原则.......................................................................13

2.2.2 科学进步的标准——逼真性原则...................................................................14

3 证伪主义方法论的发展及前景........................................................................................17

3.1 科学动态发展模式....................................................................................................17

3.1.1 科学革命论.......................................................................................................17

3.1.2 精致证伪主义方法论.......................................................................................18

3.2 对证伪主义方法论的价值初探................................................................................18

注 释......................................................................................................................................21

参考文献..................................................................................................................................23

后 记......................................................................................................................................24

摘 要........................................................................................................................................1

ABSTRACT..............................................................................................................................2

前 言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 该科学纲领研究方法在科学哲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与继承,为以后的历史主义的兴起,起到了历史的连接纽带的作用,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思想,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科学在反驳中发展成长的动态特征并淋漓尽致地表述出来,掀起了科学哲学历史主义的开篇,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用“范式”转换的模式描述科学纲领的历史变化特征,之后的《反对方法》的无政府主义方法论及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都继承了科学发展的历史性特征,夏佩尔的“信息域”理论在《理由与求知》中得以阐释,而在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里已经有了“观察负载理论”的先见,当前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在波普尔继《科学发现的逻辑》之后出版的《客观知识》中,对人类认识对象的三个世界的划分,已经深入地考察了实在性问题。可见,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及其科学哲学思想对以后的科学哲学研究仍有诸多可资借鉴之处。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介绍证伪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介绍证伪 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第三部分是证伪主义的发展及个人的体会。

本文的逻辑线索是以科学发展史的历史线索为主线: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体系建立以后,以这一体系作为基础,近代科学各学科大多来源于归纳方法。归纳方法不具有逻辑必然性,但归纳方法作为近代科学发展是实用的方法,尤其受实验科学家所推崇。在近代的科学发展中,归纳主义盛行的局面,持续了两个多世纪。十九世纪后叶,物理学出现了危机,最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体的得出现,消除了这场危机,虽然危机随着新物理学体系的建立而渐渐化解。但是,对于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思想的触动波及深远。对传统科学的归纳主义建构原则的方法论展开了强烈批判。对归纳方法论原则进行批判,也对归纳方法建立的科学理论体系产生怀疑,马赫以还原论思想,提出了彻底的经验主义,把科学理论还原成关于经验事实命题的集合,由于马赫不相信形式逻辑建立的科学结构,因而取消科学的结构,马赫的经验主义具有排斥形而上学的意义,而取消科学的解构,从此方面看,是对科学哲学的倒退。对此,逻辑经验主义批判彻底的经验主义,进而提出了逻辑经验主义。逻辑经验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关于对世界的认识提出一种清晰和

精确的经验主义理论。逻辑经验主义认为,对科学的经验陈述,逻辑上不会出现问题,出问题只能是关于经验陈述命题的可检验性问题,为了科学理论具备可检验性,逻辑经 验主义重新规范经验陈述语句,为排斥形而上学命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逻辑经验主义规范了陈述性语言,对表述语言的规范性改造,实现了经验表述与逻辑推理之间的连接,并建立了经验证实原则。然而,经验证实与逻辑证实并非一回事,逻辑经验主义致力于提高证实性原则的有效性工作,但这种努力是徒劳的。虽然,后来逻辑经验主义采取了退而求其次的做法,不再强调证实原则,而是转向可证实原则的探索,强调科学理论可证实性的探索,增加证实性实验,看似增加了理论的证实度,而对于一个科学理论的证实来说,有限个数的证实性实验结果是无法判定的。逻辑经验主义提出可证实性原则,只是逻辑经验主义无奈之举,所谓理论的证实度的增加乃是自欺欺人,针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波普尔提出了他的证伪主义方法论,证伪主义反其道而行之,强调对科学理论进行证伪,证伪主义方法论与逻辑经验主义二者都侧重逻辑验证。但是,波普尔抓住了归纳法的有效性问题,认为对科学理论的有限次数 的证实是无意义的徒劳。因而坚持认为科学理论不能证实,只能证伪的主张。

本文通过梳理上个世纪科学哲学演进的脉络,批判逻辑经验主义运动的同时,阐明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在科学逻辑主义与科学历史主义之间的纽带连接作用,逻辑经验主义和历史主义对科学合理性的阐释都存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因而,对起到二者纽带作用的证伪主义的研究作为切入点,更深入地探讨科学的本质及其界限问题、科学理论的本质及其结构问题以及科学发展的合理性问题将大有裨益。

1 波普尔证伪主义产生的背景

1.1 反形而上学的兴起

1.1.1 休谟的反形而上学倾向

逻辑经验主义的思想发源于休谟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马赫的经验主义。为了批判传统哲学中对超验的本体论的认定。“休谟把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分析知识,包括数学和逻辑;另一类为综合知识,综合知识来源于经验,这种规律性的知识,具有经验预测的作用。”[1]休谟对知识进行了鲜明的划分,自然而然,对综合知识的证实,其立场倾向于经验的证实。休谟知觉主义的立场坚持知觉感官不但是认识的唯一基础,也是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理性仅限于分析知识,分析知识不具有感觉基础,因而根据他的观点,分析知识不会产生知识的增加,而只是知识抽象的深化。“休谟提出:任何书籍,如果既不含有关于数和量抽象的推理,也不含有关于事物和存在的实验的推理,便不过是形

[2]而上学的诡辩和幻想”,休谟对知识的二分法,体现了他以知识二元主义的立场反对“形

而上学”。

休谟这种对知识二元化、怀疑主义的立场,虽然达到了反“形而上学”认识论的目的,但同时也衍生出了否定经验知识具有可靠性的结论,成为了与经验主义的分水岭。休谟的知识论是把经验知识还原成为作为知觉的元素,清除了经验知识与概念化知识之间的逻辑关联,其怀疑归纳主义的立场否定了经验知识具有预测的效用,无法解释科学知识所具有的预见作用。

休谟把一切归纳推理都还原为举例归纳法:从过去所观察到的此类某些事物有某种属性,通过逻辑推理,得出这一类的事物都有这一属性。“休谟指出:这样的归纳推理并不是分析的,且其结论并不包含于前提之中,前提真而结论假的情况是可能的。既然如此,归纳推理的结论就没有逻辑的必然性,这种结论只是按照我们的心理习惯做出来的,而不是按照逻辑规则得出来的。”[3]

休谟始终主张任何想根据经验来论证归纳的正确性的企图,都是用归纳方法来论证

归纳问题。只要是使用归纳方法,作为归纳出发点的经验知识的预设特征是无法清除的,即使归纳的操作上没有出现问题,得出的结论也靠不住。休谟坚持认为归纳方法不具备因果必然性,因而通过使用归纳方法得出的推论其真实性也是值得怀疑,休谟看来,通过归纳推理得来的知识不具有可靠性。因而,休谟对于任何除了直观经验以外的可靠性都持以怀疑态度。

休谟坚持对经验知识进行知觉主义的还原,目的与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但同时,也仅把经验直接获得的知识作为可靠知识,因为怀疑归纳方法的可靠性,置归纳知识为不可信的怀疑地位。然而,否定归纳方法获得的知识,即意味着对以往的绝大多数知识予以否定,陷入了怀疑论。休谟虽然对经验知识与形而上学知识在认识论上作了一个划分,而对于经验归纳知识的可靠性问题、经验归纳知识和科学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解答。

1.1.2 彻底经验主义

马赫对休谟的怀疑主义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他是站在彻底经验主义的立场上,马赫试图把整个经验世界还原为最简单的知觉要素。马赫认为,观察与经验到的世界是由“色彩、强度、尺度”等反应直观感觉的要素以及由这些要素的复杂程度不等的复合物组成,陈述和断定、或者所提出问题和所给与的解答,都是与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体现。他同时认为物理学中的一切规律都是关于感觉之间的关系的抽象,具体经验是唯一具有真实性的东西,概念是作为认识具体经验而使用的手段,“这些辅助概念正如其他一切工具一样,只在有限的范围内才是适用的,才具有意义。”[4]

辅助性概念仅仅作为对命题意义在逻辑推理中的修正,马赫认为,唯物主义滥用辅助性概念,马赫把唯物主义归为形而上学。马赫反对机械主义的物理学,同时又反对辩证唯物主义,取而代之他坚持实证主义的物理学,马赫试图推翻一切自诩为描写本体实在或形而上学实在的辅助概念。马赫的哲学倾向于“科学的统一”和“形而上学的取消”这两个目的密切结合。

马赫的实证主义是要素集合论的思想,马赫把逻辑命题形式反映经验观察的记录性句子作为集合的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组成了集合体,马赫把这类集合体等同于科学理论。马赫的要素论中,作为要素的逻辑命题直接与经验世界关

联,排斥了形而上学,要素与集合的从属关系,也体现出科学统一的思想。因此,要素论在反对形而上学和寻求科学统一的途径角度无疑做出贡献。但是,马赫的要素集合论的观点,把经验观察和科学理论之间的联系仅仅等价于要素与集合的包含关系,简化为单一的从属关系,忽视了科学理论具有结构性的特点。在科学理论中,概念和基本性原理作为理论组成的表现形式,它们之间不单是与推论之间是包含关系,而更重要的体现着概念、原理和命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必然性特征,科学理论最重要的特征是认识论特征,因此,结构性、逻辑抽象性也是科学理论的特点。

1.1.3 约定主义的立场

彭加勒认为科学家在科学原理和规律的表达形式上拥有自由创造性。按照彭加勒看来,一个物理学理论中的概念、命题和原理是在人们共同认同的前提下的一些“约定”。科学的普遍规律是不能够由实验验证来加以证实的,也不是象康德所说的先天理性,而是关于如何定义概念的任意约定。既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只是认同者之间的约定、概念是为了科学理论中分类需要的任意约定,因而,随着科学的发展,约定也是随之变化的。彭加勒指出,在科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对科学原理的认同和概念的约定是人类理性思维品质的体现。比如说,人们对欧氏几何平直空间的亲睐,就是人类对简单性的向往,虽然,科学史证明黎曼几何对于描述空间更有效、更准确,但是由于其复杂性的特点,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仍是更加关注欧氏几何的实用性。彭加勒认为“几何公理既不是先天综合判断,也不是实验的事实,它们是约定的:在一切可能的约定中我们的选择是由实验事实所指导的,但选择仍是自由的,唯一的限制在于避免任何矛盾。”[5]

彭加勒认为物理学也是如此,许多逻辑经验主义者认同约定主义这一说法,因为马赫的彻底经验主义不能够把科学理论的结构性体现出来,先验理性又无法得到证明,而在彭加勒的约定主义中,原理和规律变成了认同者之间的约定。马赫的彻底经验主义要求一切抽象的科学概念必须用感官观察来直接加以把握,所有被概念抽象化的命题必须被还原成感官经验的命题形式。在彭加勒看来,科学理论中的基础概念、原理和公设以及由这些公设所引出的逻辑结论都是约定俗成的物事,其所表述的内容体现的是结构性特点。结构性特征虽然在证实基础上没有现实的落脚点,看上去是任意构造出来的,而约定主义的认识论并非如此,对基础概念、原理和公设的约定来源于认识论的基础,符

合抽象理性的需要。马赫的彻底的经验主义和彭加勒的约定性的结构主义相结合,新的科学认识论即将产生。

1.2 逻辑经验主义运动

针对逻辑与经验的关系,逻辑经验主义即继承了马赫还原要素论的思想,又综合了彭加勒约定性的建构主义。维也纳学派是逻辑经验主义集大成者,开始了逻辑经验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大致分为两个方面:逻辑实证主义和物理主义。

1.2.1 语言分析

维特根斯坦首先提出了实证性原则,“一个命题如能用一定的方法来检验其真假,就是有意义;反之,就是无意义的。”[6]逻辑实证主义是对关于经验命题的逻辑分析方法建立起来的,与休谟和马赫的彻底经验主义有所区别。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主要做法是采取命题分析的方式研究逻辑命题的性质,进而考察对命题进行考察的方法论原则。他认为命题的作用是清楚地表达一些与经验直接相关联的对象事物。依照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许多传统哲学中的命题既不能与经验事实直接关联,也不能够还原成逻辑分析的命题,对其无法辨以真假。无法证实的形而上学命题,在维特根斯坦追求的逻辑实证原则中是无意义的,予以了排斥。维特根斯坦关于命题性质及意义的评价原则为其反形而上学的提供了方法论依据,维特根斯坦对命题进行逻辑分析的思想成为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基础。

逻辑实证主义的另一代表卡尔纳普以马赫的要素论为基础,借助于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分析,努力构造出关于整个实在世界的图像。他试图从具体的关于经验的命题出发,建立起系统的关于科学的认识论体系。卡尔纳普对命题的表述不同于马赫的彻底经验主义,也不同于维特根斯坦的主张,卡尔纳普描述外部世界特征的命题中的概念不单是可以经验直接把握的,而且通过抽象把握的概念,在人类的认识发展中也具有意义。前提是这些概念必须与经验之间有内在的相关性,有了内在相关性的前提,这些抽象化概念描述的命题才具有意义。抽象化概念构成的命题与感官印象之间关系的命题之间的关联原则,卡尔纳普称之为科学的结构特征。每一门科学其基础概念是其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卡尔纳普对世界的逻辑构造依靠关于抽象世界的命题与经验世界命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搭建起来。

按照卡尔纳普的说法,一个科学系统中的命题,如果不能通过与表述感官表象的命题建立内在关联,依照逻辑实证主义的评价标准,这些命题便是没有意义的。“一切认识的对象都是被构成的,而且被构成的对象只是作为以一定方式构造出来的逻辑形式,才是概念知识的对象。这一点对于构成系统的基本元素来说毕竟也是适用的。”[7]卡尔纳普与马赫、维特根斯坦一样,认为关于表述世界本原的命题是无意义的,是形而上学问题,这一类问题与感觉经验无关,所以,卡尔纳普认为探讨世界唯物与唯心的问题,从科学角度讲,没有意义。

总体来看,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思想是马赫的“要素论”的继续和发展。卡尔纳普试图把科学所有的研究对象还原成为陈述语言之间的简单逻辑关联。依他们看来,凡不能通过还原性的陈述语言进行还原的命题,无法进行理性把握,因而这样的名题是无意义的。由此,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说成是“没有意义的”,进而回避从而逃避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给予明确的答案。他们利用逻辑的术语去掩盖自己的主观唯物主义的实质。

1.2.2 物理主义

物理主义是逻辑经验主义的第二阶段,物理主义坚持科学统一体的主张,“取消形而上学”与“科学的统一”这两个主张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逻辑实证主义哲学主要是一种分析的活动,而发展到物理主义阶段,体现的则是综合特征。逻辑经验主义运动的第一阶段是反形而上学和语言的改造阶段,到了第二阶段是以逻辑实证原则为基础的新的认识论的建构阶段。这一导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 “统一的科学”通过对科学语言的逻辑分析来实现,前提是科学规范语言的改造,改造后的规范科学语言可以适用于科学的概念化系统。维特根斯坦与卡尔纳普都致力于规范科学语言的努力,目的是构造出完整的科学体系。逻辑经验主义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的语言改造完成后,第二阶段,顺理成章地试图通过规范的科学语言,建立起完整的科学体系。语言改造的实现,理想中为所有的科学理论统一在一个框架下的方法论原则提供了可操作性。

物理主义承认逻辑实证主义还含有“形而上学”的色彩,并且还带有一些主观唯物主义的特征,纽拉特主张取消感觉经验作为世界的逻辑构造的基本概念,取而代之为物理学的对象。不再把人类的认知建立在关于感觉的概念系统的基础上,而是通过物理学中的概念来建立新的逻辑实证科学系统。由此,逻辑经验主义发展到此阶段,从通过对事物经验把握转变到通过对物理学中对事物的指称来把握事物的方向上来。以感官经验为基础的逻辑实证主义发展到以指称事物的概念化为基础的物理主义,是从主观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弗兰克指出, “从经验证实的规范语言向物理学语言的转变,并不是哲学上一个阵营向另一个对立阵营的突然转变,而是一个唯心主义的系统和一个唯物主义的系统之间的区别在逻辑上和科学上是毫不重要的,实际上只是着重点的不同罢了”。[8]

然而这种转变,从彻底经验主义到约定主义,再到物理主义,体现出逻辑经验主义的演进是从一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向另一种形式的唯心主义的过渡之后,从规范表述感官经验的科学表述语言转向了通过得到认同的、规范的物理学语言来抽象把握客观世界。

卡尔纳普认为有许多命题在表达方式上是对于事实、经验有所判定,而实际上它们只是从语言的逻辑上对句型进行了判定。卡尔纳普发现并反映出这期中的问题,是含有经验表述的说话方式向形式的说话方式的转变。逻辑经验主义者把哲学的目的限制于语言的逻辑形式分析,不涉及命题内容的内在关联。逻辑经验主义目的是消除理论系统经验部分中的主观成分。把生活话语转变成形式化的逻辑语言,马赫彻底的经验主义中,把陈述语言的命题还原成要素,马赫取消了科学的结构的同时,还原思想的要素集合论也使马赫回避了关于世界本体问题的回答。

逻辑经验主义指出关于世界真实性的问题是无法加以证实,在逻辑经验主义看来,这一类的问题属于形而上学的问题。由于把陈述语句中关于语言的问题想当然理解为关于事实的问题,只单纯强调陈述语言的逻辑特征,而不考虑所陈述的内容,这种在形式上的科学的统一可以加以实现,然单纯在逻辑形式上寻求统一,对于把握命题所包含的经验内容的真假,于事无补。

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中的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经过改造后的规范陈述语言所构成的命题,能够直接通过经验加以证实,可以作为科学认识的基础。物理主义者却认为规范后的陈述语言构成的命题,其客观性仍受到怀疑,并且这些陈述命题语句自身的真实性也需要依靠其他同类语句的证实而加以实现,这种无尽地反复最终问题又涉及到关于世

界本原问题的解答,在科学物理主义看来,逻辑实证主义及其证实原则也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一个科学概念系统中,命题的作用是用来反映经验事物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而这个作为逻辑推理客观基础的物理学语言也带有主观成分,物理学概念的来自于人们的认同,仍带有约定的色彩,因而物理主义的真理观也必将陷于极端的相对主义,经验主义的客观基础由此不复存在。卡尔纳普坚持语言逻辑的无冲突作为分析语言真理性的检验标准,消除矛盾的方法是改变或取消某些陈述性命题,以此保持科学系统内命题之间的逻辑一致性,而有关经验陈述的命题被游离于科学评价标准之外。

1.2.3 逻辑经验主义实证原则的困境

逻辑经验主义运动的两个阶段:逻辑实证主义阶段和物理主义阶段,从逻辑实证主义到物理主义是逻辑经验主义在认识论基础上的一次大转变,是从彻底经验主义的立场转变到了彻底约定主义的立场。从还原主义无法实现建立证实的绝对标准转而到了约定主义,然而,约定主义也同样无法实现建立客观真理标准的愿望。逻辑经验主义认为:哲学要解决科学的认识问题,说明科学理论和观察事实的关系、逻辑和经验的关系,寄希望给科学认识方法以彻底经验的说明。维特根斯坦以为,科学理论是对经验的抽象,科学理论的本身不能提供关于外部世界本体的解答,因为构成世界的事实都是集合的组成要素的子集,整个经验世界是所有这些特殊的事实的集合。对科学理论或规律的价值卡尔纳普坚持工具主义的看法,借助理论的逻辑结构来建构出能够直接证实的单称命题或基本命题。

逻辑实证主义陷于唯我主义之中,因而不能解决科学的认识论问题,也无法规避相对主义。卡尔那普为了规避逻辑实证主义遇到的困难,取消了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前提对语言的改造所创造出的基本命题,以及这些命题所描绘的经验世界图景,这些经过语言改造后的命题,在逻辑上实现了证实,而命题表述的经验内容仍没有得到证实。

卡尔纳普逻辑经验主义哲学的思想是排斥形而上学、排斥主观主义,卡尔纳普希冀通过表述语言的转化,寻找逻辑语言的客观性基础,清除人们主观因素对命题判断的影响。但是,他的做法带有预设主义的特点。首先,假使承认一个系统的“真理性”不可

能在该系统之内决定;而如果超出这个系统的范围,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之内决定,而这个更大的系统仍需确定,将是一个无限的递推。其次,逻辑命题与陈述性命题之间的关系,系统中句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只是该科学体系内在逻辑无矛盾的特征的体现,另一方面还有陈述语句与事实、经验与逻辑之间联系,也是该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理论和假说的真假通过经验事实来加以验证,而不是通过分析话语的方式,把事实与逻辑语言等同起来是认识论的错误。

由此可见,物理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一样的企图否认科学的客观真理性。为了避免陷于以主观经验为认识的绝对基础的唯我主义之中,却又陷于另一种主观主义和极端的相对主义之中了。它不能解决自己提出的任务,给科学方法提供彻底经验的说明;反而放弃了经验主义的立场,转向了主观唯心主义。因而,对逻辑经验主义运动可以做如下评价:

逻辑经验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把马赫的彻底经验主义和彭加勒的约定主义结合起来的一种主观主义的科学思想。由于否认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取消科学的客观真理性的意图,仅对于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提供了片面的解释,把科学系统的结构看作是科学的全部问题,弱化了科学认识过程的全部丰富具体内容,否定了科学方法在科学发现中和理论构建中的作用。逻辑经验主义采取的以逻辑为载体规范命题形式的方法来解答科学的本质问题的方法论原则,最终陷于唯我主义、或者是陷于极端的相对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2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

卡尔·雷蒙德·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的哲学工作几乎涉及到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他的主要哲学成就还在科学哲学。他首先发起了批判理性主义运动,并建立起了证伪主义方法论,他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身又是可证伪的,因此他主张应对理论在理论发展的历史中采取批判的态度。在他看来,可证伪性是科学理论之所以称为“科学”不可或缺的特征,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是不能够被证实的,只能被证伪,因而其方法论思想又被称为证伪主义方法论。

在传统认识论中,对归纳方法的绝对信念,随着二十世纪的相对论体系和量子力学两大物理学体系的建立,受到了强烈质疑。彻底经验主义对于形而上学知识论进行的批判和对科学理论知识进行还原,把理论与经验之间的关系还原成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把理论与经验知识之间的关系单一的定义为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对科学进行彻底的经验主义的颠覆,取消科学理论的结构,继而其的功能也随之消失,科学理论的预测功能、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所描绘的世界图景亦都取消了,因而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中约定主义的立场的出现是必然的。

科学纲领的科学性及其意义与该纲领内部所包含的可以验证的内容有关。不在于对纲领进行重复性证实的次数的多少,因而,归纳方法证实的结论在逻辑上不具有必然性,通过有限次地重复验证,对于纲领的证实目标是无意义的徒劳。“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其不在于是否可以得到经验地证实,而在于它有错误,它可以为经验所否证。这里最根本的是:任何科学理论之中都包含着可能地错误。波普尔因此揭露了贯穿全部科学始终地一个基本矛盾。科学之所以成为一个永无止境地发展过程,根源就在于这个永远不可能最终解决地矛盾。”[9]

2.1 反归纳主义

波普尔把他的证伪主义方法论原则建立在反归纳主义之上,对于归纳知识,波普尔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归纳知识不具备可靠性,这类知识只具有相对的可靠性,这类知识

必须不断地接受科学事例的历史检验,波普尔批评逻辑实证主义的实证原则通过增加经验证实的次数,来提高科学知识确证度的做法。波普尔认为,归纳方法得到的知识具有或然性,无法进行证实。波普尔对归纳法作用范畴的批判,也恰恰是其批判理性主义的立场,科学理论中的命题,不能够被经验证实,只能够被经验证伪。是由于:任何科学理论先在都被赋予了普遍的有效性,因而任何科学陈述都必然是普遍陈述,然而经验观察所指应的是个别具体的事物,经验所能证实的只是个别陈述,通过归纳方法,具体的个别不能上升为普遍的一般。波普尔批判归纳法作为科学发现基础作用,但是,波普尔不反对归纳法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在波普尔看来,对归纳法获得的知识进行证伪,恰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我们了解了环境,不是由于受它的启发,而是由于受到它的挑战;我们的反应(包括我们的期望、预测和猜想)由它唤起,我们通过消除不成功的反应来学习——也就是说,我们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10]

波普尔认为,虽然对个别经验命题的证实不能验证科学理论的普遍性,但却可以通过对个别命题的证伪而达到证伪整个科学理论的效果,波普尔反对逻辑经验主义关于归纳知识具有或然性的论调,经验的证实只能是有限个事例的证实,而关于待检验理论的经验事例是无限,有限与无限的比较,其概率值只能是无限趋近于零。然而,波普尔使用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范畴,虽然不能通过重复证实个别经验命题的验证方式来证实科学理论的普遍性,但却可以以对个别命题进行证伪的方式达到证伪整个科学理论的目的。归纳方法是科学发现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无法通过对科学理论验证的归纳实现对科学理论的证实。

科学抽象化的知识是对经验以概念化的形式加以反映。有限的经验证实是无法证实知识的真假,波普尔反其道而行之,以反归纳作为其认识论原则和方法论基础,提出经验证伪原则,波普尔认为辨别科学的理论或命题,通过有限次数的经验证实,再通过归纳方法得出的对科学的理论或命题证实的结论是荒谬,根由是归纳方法自身的原因。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有效性,任何科学理论或命题都是普遍陈述,经验所能证实的却只是个别陈述,因而不能通过经验证实实现从个别陈述向全称陈述的转变。因而,波普尔坚持对于科学理论是无法通过经验证实的方法加以验证的这条认识论原则。

2.2 证伪主义方法论原则

2.2.1 科学的划界——可证伪性原则

波普尔把对待知识的态度划分成不同立场的两派,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在证实主义者看来,既然已经实现了对语言的改造,已经建立起来了经验与逻辑之间的联系,所以,可以通过对个别经验事例的验证达到对科学理论或者命题的证实,经验验证是用来维护科学纲领的,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避而不谈经验验证对科学纲领的保护作用,而从经验验证可以否证科学纲领或者命题的角度来实现对科学纲领或者命题的证伪。认为,科学的意义不在于重复罗列经验论据,以增加科学理论的可信度;而在于寻找与科学理论相左的经验证据,在纲领中发现新问题。“理论的科学性标准,就是理论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11]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也达到了批判形而上学的目的,也探讨了经验与逻辑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对科学理论或命题采取证伪而非证实的方式,窥见了经验知识与概念知识之间的深层联系,与其说归纳方法有缺陷,不如说逻辑经验主义对经验知识向逻辑概念知识转变的认识论基础有问题。

波普尔指出:“依我们看,科学同确实性或概率或可靠性的寻求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对于把科学理论确定为牢靠的、确实的或概然的寻求并没有任何关系。意识到自己是难免有错误的,我们仅仅对批评理论和检验理论感兴趣,希望借此找出我们错在哪里,希望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并且,如果我们幸运的话,希望得到较好的理论。”[12]

与逻辑实证主义相反,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的目的不是寄希望得到概率越来越高的理论,而是希望得到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合理的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理论,首先应具备可检验性。一个科学理论的可检验性或可证伪性的程序越高,它的经验内容就越多,同时它的概率就越低,所以,依波普尔看,科学的目的是要得到概率重复较高的理论,而是要得到概率最低的理论,也就是内容上更加丰富的理论。在这一点上,费耶阿本德支持波普尔的观点,“一个理论的内容乃是那些与之相矛盾的基本陈述的总和;它是它的潜在证伪者的类。内容增加意味着易受非难性增加,因此,内容多的理论比内容少的理论更可取。”[13]

波普尔提出的科学与非科学的划价标准,是以科学理论是否具有可证伪性为标准,在波普尔看来,一个科学理论或命题如果不能证伪,即使该纲领含有许多可以为经验证

实的内容,也不能称之为“科学的”,其陈述理由是一味的追求对纲领的证实,存在有先天预设纲领为真主观唯心的因素的作用。波普尔把科学理论是否可以证伪作为科学与非科学或与“形而上学”的划界标准,认为科学命题根本不能证实,只能证伪。波普尔与逻辑经验主义都反对形而上学,但是波普尔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知识本体论的预设主义和约定主义的倾向。波普尔的哲学本体论最显著特征是三个世界的划分,把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划为世界一;意识、精神状态或关于活动行为意向的世界划为世界二;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特别是科学、艺术思想划为世界三的范畴。三个世界的划分,使波普尔的在知识论在本体论层次上有了区分,为波普尔建立在反归纳主义上的否证主义方法论和经验证伪原则提供概念演绎的起始基础。“在捍卫一个客观的第三世界时,我希望激怒那些我所称的信仰哲学家,他们像笛卡儿、洛克、贝克莱、休谟、康德或罗素那样,对我们的主观信念及其基础或起源感兴趣。与这些信仰哲学家相反,我极力主张我们的问题是找到更好和更大胆的理论,而且,我强调的是批判的择优而不是信仰。”

[14]

2.2.2 科学进步的标准——逼真性原则

在证伪主义方法论中,波普尔表述了一个评价科学进步的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即使在一个理论被检验之前,仍可以通过这个标准判定待检验的理论进步与否,这个标准是十分简单且明了。“一个经验命题或一个经验命题的系统可能没有矛盾,但仍然是假的。说经验命题或经验命题的系统是假的,并不是因为它形式上有缺点,而是因为它不能满足某种的标准。”[15]一个科学纲领含有更多经验内容、逻辑上更强,也就意味着它对经验事物有更大说明力和更大的预测未知事物的能力,所以也就有更多的经验预测内容在观察中加以检验。

科学的目的有追求真理这一方面的特征,但是科学纲领包括结构形式和具体内容,是以现实为基础的。所以,科学的主要目的,在波普尔看来,虽然科学有探索真理的任务,但是,科学的另一个现实目的是拥有更大可待检验的内容,从而为把握经验世界提供更强的指导意义。所以波普尔强调:“真理不是科学的唯一目的,我们所要的不只是单纯的真理,我们要寻找有趣的真理。而在自然科学里这就是寻找那有较高程度的说明力的真理,但这就意味着它是逻辑上是不可信的,概率很低的。”[16]

科学的研究中把高重复率的验证作为科学的目的,这是保证科学理论正确的前提。由此不可避免地引发的把科学理论中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少看作是科学的目的,波普尔认为,理论的丰度是科学的目,科学理论内容的增加,被证伪的几率就有所增大。科学进步的标准是更大程度的可检验性或是可证伪性,只有拥有更大的经验内容和待检验内容的理论,才具有更大程度的可证伪性,这个理论反映经验事物也就更加逼真,这个科学理论也就更加进步。

波普尔把科学理论内容的不断增加看作科学的目的,波普尔认为对科学理论真的预设,在对科学理论进行检验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理论,至少一些基本的理论或期望,总是首先出现的;它们总是先于观察;观察和实现检验的基本作用在于显示我们的一些理论是假的,从而激发我们去提出更好的理论。”[17]按照波普尔的观点,人们对科学理论的真的追求是先在的,但是,不能因为为了追求真,而排斥经验内容的丰富,而最终把逻辑经验变成了纯粹的逻辑推导。因而,证伪主义方法论关于科学的目的是寻找包含更多经验内容与、具有更大预测能力的科学理论,借以否定之前的科学理论在解释力和预测力上的不足。

波普尔把科学的目的解释为是理论与事实更大程度上的符合,是理论向真理的无限逼近。“逼真性”概念把真理观与经验的真实性趋同合而为一,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原则的“逼真性”概念不同与逻辑经验主义证实原则的“确证度”,“确证度”是从经验对科学理论或命题证实的重复程度考察的,而“逼真性”指科学理论中如何涵盖更多可以验证的经验内容,以期更大程度地接近真理的观念。一个科学理论或命题,它包含的经验内容越少,可能被否定的成分也就越少,它的“确证度”也就越高。反之,“逼真性”与科学纲领所包含的内容具有正相关,一个理论的“逼真性”越高,它包含的经验内容也就越多,反映真理性的能力也就越强。

关于逼真性的问题,即严格地指定在什么情况下一个理论才能是较另一个理论更接近真理或更逼真,即逼真性的合理性及进步性问题,至今仍在争论之中。试图给逼真性下一个较准确定义的各种努力,至今还是不成功的,因为质疑逼真性的合理性及有效性,所以,逼真性是否可以作为科学进步的评价,“逼真性”的明确含义还有待重新赋予。

总的来说,有关科学目的的问题,波普尔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看法。波普尔继承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排斥“形而上学”的宗旨,提出了对科学理论或命题的证伪,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而对逻辑经验主义中单称陈述命题的重言式的论证方式予以批

判,波普尔指出对规范后的经验事实表述语句的证明,只是证实了语句与语句之间逻辑上的无矛盾,实质上并没有实现对命题所指谓的经验事实与理论的关系予以证明,波普尔否定“确证性”在科学进步中的意义,波普尔提出了证伪主义方法论的科学进步评价标准“逼真性”,波普尔认同科学的一个目的是真理性的追求,但是,无法对具体经验事实的单称陈述的证实通过逻辑方式转为化为全称陈述,因而,在对经验事实的检验中获得真理的观念给予批判,波普尔也认同逻辑经验主义第二阶段物理主义中的预设主义思想,然而,预设的理念在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中辅助,波普尔认为人们对科学理论或命题的真理性是先在,不是很明朗,而是很模糊,可以近似为非理性,对评价科学理论的进步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其中隐含了一条线索,约定主义、物理主义和证伪主义的科学认识论思想都带有“观察负载理论”的影子。科学理论无法得到证实,而具有进步意义的做法就是对科学理论进行证伪,含有更多的经验内容和预测内容的理论,这样的理论更容易证伪,因而,在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中也就更具有进步性。一个科学纲领具有更大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的“逼真性”标准是之后发展起来的历史主义的动态科学观,在从历史角度评价科学进步的主要标准之一。

3 证伪主义方法论的发展及前景

3.1 科学动态发展模式

3.1.1 科学革命论

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继承了波普尔科学动态发展的观点,把历史引入科学发展模型之中,提出“范式”理论。批判逻辑经验主义把科学发展单纯理解为描述性逻辑语言的演绎与检验,范式是由基本命题和原理科学史实质是一部众多“范式”更替的历史,每个“范式”都有各自完备的系统模式,拥有各自不同的基础假设和基本概念。所以,从一个范式到另一个范式的跨越的实现,并不是理性的作用,因而,两个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库恩把“范式”的转换归结为心理因素,是非理性活动,与社会因素有极大关联。随着库恩把社会影响的引入,科学发展模式被库恩描述成分为五个阶段往复循环的过程分为前科学阶段——常科学阶段——危机阶段——科学变革阶段——新常科学阶段。

“范式”在库恩看来是一个理论成为科学的前提,“在变革的时代里,普通科学的传统发生了变化,科学家对周围环境的洞察力将会受到再教育。在一些相似的情形下,他必须学会理解一种新的格式塔,在他所做的研究领域,随处可以看到与他以前所研究的领域具有不可通约性。” [18]各学派互不认同,但不同学派间相互交融。到科学常态阶段,主要致力于追求经验事实与范式纲领之间的逻辑无矛盾。科学常态作为一个科学观念平稳阶段,范式所涵盖的经验增多,出现范式对经验预测的结果与实际观察不符,对“范式”的信念产生动摇,范式处于不稳定时期,行将新旧交替。统一于同一范式信念之下的派别,开始分化成两个或若干派别,原有范式和新范式共存、斗争时期。最终,统摄新经验并且包容原有范式的崭新范式取代原有范式,完成科学变革。从旧范式向囊括更多经验知识的新范式的转变,显露出历史线索的进化论观点。而这种历史的进化论特征。库恩理解为是社会特征,归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库恩的观点带有非理性主义的特色。

库恩把科学发展模式从逻辑经验主义的静态模式,带到了动态的历史模式阶段。库恩对波普尔的逻辑批判主义体现的动态特征通过范式纲领的历史转变加以体现。库恩坚持认为:经验不能对理论进行证伪。这对逻辑经验主义实证原则和波普尔证伪原则关于检验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对科学哲学发展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而对范式的选择,坚持对范式的态度,只能是认可一个“范式”,淘汰一个“范式”。然而,依然如库恩对证实原则和证伪原则的怀疑,不同的范式对经验事实表述的真理和意义信念迥异。每一范式在科学发展史上都有一个合理位置。

3.1.2 精致证伪主义方法论

波普尔的学生和继承者拉卡托斯继承了批判理性主义,引入历史理性的概念,提出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硬核——保护带”模型作为其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体系的核心。在“硬核——保护带”模型中,所要考查的对象不再是单一理论,而是理论序列,该理论系列共有一个内核——即“硬核” ,“硬核”主要指科学研究纲领中基础命题和基本原理。硬核作为纲领的核心,如果遭致反驳,研究纲领也即受到反驳的危险。“硬核”与库恩的“范式”具有相似特征,二者具有共同点,“硬核”和“范式”都是科学研究纲领的核心基础部分。科学变革体现在库恩“范式”理论是新旧“范式”的交替;库恩坚持范式交替是社会的一种心理信念的活动;拉卡托斯则坚决批评科学研究纲领的变革动因是社会因素的解答办法。他认为每个科学研究纲领都有一个“硬核”,“硬核”是理性产物,他反对“范式”评价标准的社会心理学特征。“保护带”所指科学纲领中的作为解释硬核辅助性定理或规律,在纲领中发挥保护“硬核”的功能,保护带把经验事实对纲领的反驳从硬核引向保护带。由保护带的辅助性定理及推论来承担被批判的任务,通过修改辅助性定理及推论达到保护硬核的目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考查的是由一系列科学研究纲领的“硬核”,拉卡托斯通过“硬核——保护带”模型实现科学研究纲领的评价,拉卡托斯用“退化”和“进化”作为对科学研究纲领的评价标准。

3.2 对证伪主义方法论的价值初探

作为历史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的库恩、拉卡托斯的范式理论和精致化的证伪主义,都不同程度发展了波普尔的否证主义方法论,提出了一种科学发展的模式,库恩的科学发

展模式是一种突变论的模式,在常科学时期,范式是具有绝对的可信度的,有利与不利的证据都在丰富着该范式的内容和框架,但是该范式的核心基础命题和基本原理仍然未变。在科学革命阶段,范式实现了转换,对一系列新证据消化较好的范式取代原来的范式,库恩是以一种阶段性突变论的观点,抹杀了科学发展渐变的特点。因而,范式理论对所描述的科学发展模式并未做出科学发展模式的理性的动态特点的反映。在涉及到对范式的评价问题上,库恩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深渊。“我们必须把科学的思想和实践看成是观念和技术发展着的联合体。这些观念和方法以至于科学本身的目的都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智力和社会环境中持续地进化的”[19]

拉卡托斯为了继承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科学是否定式发展信念,结合科学史,提出了对波普尔否证主义方法论的更加复杂的精致证伪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其核心就是“硬核——保护带”理论,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是通过对一系列的理论进行考察,归纳得出被考察的系列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部分,且这个部分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不发生变化,这一部分成为硬核,这一部分也就是一个科学纲领的基本原理和基础假设部分。对于有限个理论系列,即所有的科学理论“硬核——保护带”模型,对于硬核不变性的假定没有现实意义。拉卡托斯通过对科学史的重建,构造出了“硬核——保护带”模型,这种对科学史的重建是基于支持硬核——保护带理论的初衷。然而,这种内史的构建无法排除唯心主义的色彩,而对于硬核的不变的特点的说法也带有着唯心论的思想。

而对于所有的科学理论,仍没有揭示出科学发展模式理性的特点。问题又回到了知识的增长和科学的结构的动态的发展模式上,对于新的经验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对理论的证实,一种则是证伪,证实对科学理论的结构 和基础假设和基本原理不产生影响,经验对科学理论的证伪,则产生对原纲领的威胁。按照观察理论,每个观察者在具体时刻都有一科学纲领作用于其所观察的事物,这一纲领核心原理和命题所勾绘出的世界图景和蕴含的发现模式。“人们决不会把自己限制于描述一个直接呈现的感觉内容的性质,而总是把这个感觉内容当做仿佛是一个物质事物。我们用来提出关于物质事物的日常判断的一些命题,显然都不是用实物表示的,因为这些命题所涉及的是现实的和可能的感觉内容的一个有限系列。”[20]是由于此科学纲领与外部事物发生作用,因而形成了对经验事实的陈述。这里带有逻辑经验主义语言分析流派的倾向,但其不是我们要探讨问题的方向。

“理论,至少一些基本的理论或期望,总是首先出现的,它们总是先于观察,观察和实验检验的基本作用在于现实我们的一些理论是假的,从而激发我们去提出更好的理论。”[21]因而,可以说,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随之就是对所观察事物的要素进行结构重建,以符合观察者此时的科学研究纲领的结构进行处理,对观察与纲领之间进行研究,得出是支持原纲领还是反对原纲领的结论。波普尔对三个世界的划分,对知识的客观性的阐述,把科学认识论问题引向了本体论层次,其思想与夏佩尔对现代科学与哲学传统的本体论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无论是方法论的还是预设主义的,共同持有一个普遍的观点:对求知事业特别是对科学来说,存在某种预先假设的、本质的或必然性的东西,无论这种东西的确切特征是什么;并且,这种预设的、本质的或必然的成分不可能根据我们所获得的任何新科学知识或信念而修改或摈弃。”[22]科学理论猜测与反驳的否定式进化发展的模式,通过逻辑的理性揭示历史理性的方法,与辩证唯物史观相吻合。

结束语

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展现了一种新的关于知识的本体论思想,对于知识确证性和理论的科学性以及进步性,不再通过证实的方法来加以验证,考虑到归纳方法使用范畴,而通过科学体系是否具有证伪特征,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评价标准。这是对归纳方法一个实用的回避。同时,对科学理论的证伪过程,蕴含着科学理论的合理性发展的线索,成为日后科学历史主义的支撑,库恩的“范式”理论、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方法论以及新历史主义的夏佩尔信息域“观察负载”理论,都来源于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中对科学理论证伪的过程,体现出的科学具有动态的、否定递推式的发展的特征,对波普尔三个世界划分的本体论阐述和科学否定式进化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对科学的本质及其结构、科学发现以及科学发展的合理性探索都起到了深远的意义。

注 释

[1] 江天骥,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6.

[2] 江天骥,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7.

[3] 江天骥,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8.

[4] 江天骥,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9.

[5] 江天骥,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12.

[6] 洪谦,逻辑经验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48.

[7] [英]波普尔,猜测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29.

[8] 江天骥,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18.

[9] 舒炜光,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8.

[10][英]波普尔,客观知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00.

[11][英]波普尔,猜测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33.

[12]舒炜光,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08.

[13][美]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47.

[14][英]波普尔,客观知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24.

[15][英]波普尔,客观知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91.

[16]舒炜光,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9.

[17][英]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

[18][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32.

[19]舒炜光,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68.

[20][英]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9.

[21][美]夏佩尔,理由与求知[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23.

[22][美]夏佩尔,理由与求知[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48.

参考文献

A.普通图书

[1] [英]波普尔,客观知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 [英]波普尔,猜测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 江天骥,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M].和当代西方科学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

版.

[4]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 洪谦,逻辑经验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6] 夏基松,历史主义科学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7] [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 [英] 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9] [美]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10][美]内格尔,科学的结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1][美]弗拉森,科学的形象[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2]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3]科学哲学经典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美]迪昂,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G.期刊中析出的文献

[1] 齐磊磊,论突现的不可预测性和认知能力的界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04.

[2] 范莉,西方科学思想史哲学建构的成功范例[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04.

[3] 江天骥,可证伪性、可批评性和科学方法[J].世界哲学,2007,02.

[4] 魏屹东,从信念危机到〈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诞生[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5] 张华夏,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和进化认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03.

[6] 胡新和,科学革命与历史变革[J].史学理论研究,2005,04.

[7] 肖显静,自然的本质是简单的么?[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03.

[8] 黄颖,科学的合理性与历史性要素之间的张力[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后 记

硕士论文终于完成,内心充满了收获的喜悦。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我从对哲学的无知,到今天的一点点懵懂,一点点悸动,心中的思绪难以表露。回想起,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有悲伤、有喜悦、有收获、也有遗憾。最后悔的是珍贵的时光散落在迷航中,但后来还是爱智慧的煦风把我吹到了通往真理的航线,内心一片光明,人生从此找到了航标。

回想这三年,感谢众位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对我的帮助!尤其,感谢我的导师柳波先生这三年中对我的教导和关怀,他的滴滴教导,我将一生谨记;他的点点关怀,我将感动一生!谢谢他,感谢他在这三年中对我的言传身教,我希望在我以后的人生当中,仍时常聆听他的教诲!

2008年11月

摘 要

波普尔是针对欧洲逻辑经验主义运动而发动了批判理性主义在科学评价中由对科学理论证实的批判转向对科学理论的证伪,从而建立了否证主义方法论,由批判牛顿以来的归纳主义的思想,波普尔对科学理论的否证主义认识论,开创了批判理性主义的先河,为后来的历史主义,对科学理论的动态革命论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本文通过梳理上个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脉络,阐明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在逻辑经验主义与科学历史主义之间的纽带作用,逻辑经验主义和历史主义都有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因而,对起到二者纽带作用的证伪主义的研究作为切入点,更深入地探讨科学的特征。

本文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产生的背景;二是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三是证伪主义方法论的发展和前景。

在第一部分中,结合科学史,说明证伪主义出现的线索,马赫批判掺杂着形而上学的归纳主义知识论和主张彻底经验主义,消除了科学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征。进而,维特根斯坦提出可证实原则来反对形而上学,经验与逻辑之间得到了结合,但逻辑经验主义仍没有摆脱约定论的证实主义,针对证实,波普尔提出了证伪主义。

在第二部分,波普尔建构了证伪主义方法论体系,以反归纳主义作为其认识论基础,之后提出了证伪原则和逼真性原则,作为其体系的科学评价标准。

第三部分,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展现了一种新的关于科学本体论的诠释,进化论的科学发展模式,成为日后科学历史主义的支撑,库恩的范式、科学研究纲领、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方法论以及新历史主义的夏佩尔信息域理论,都来源于波普尔科学动态、进化发展的模式的思想,对波普尔三个世界划分的本体论阐述和科学否定式进化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仍有很多闪光之处有待挖掘。

关键词: 波普尔,客观知识,证伪主义方法论,逼真性

Abstract

Popper raised critical rationalism against logical empiricism. Standards on theories of science were transferred from principle to falsificationism. Therefore, the rise of methodology of was the predecessor of critical rationalism .Falsificationism provided methodological foundation for later historicism.

It is evidently confirmed that popper’s methodology of falsificationism

links between logical empiricism and historicism of science .even though both defaults, it is preferred to think the methodology of falsificationism as emphasis on links of both.

The article is composed of by three parts:

Part one Backgrounds about the rise of the methodology of falsificationism.

Part two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thodology of falsificationism.

Part three development and prophecy of the methodology of falsificationism.

Part one

Mach criticized inductionism in which metaphysics was involved and suggested entire empiricism while the viewpoints of eradicati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s critical . Wittgenstein assimilated substance of empiricism and provided verifiability principle against metaphysics. However, it is inevitable that logical empiricism characterized methodological

conventionalism , Popper criticized inductionism and methodological conventionalism, relying on his methodology of falsificationism.

Part two

Popper built the system of methodology of falsificationism up and the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 of this methodology derived from anti-induction then, principles of falsification and of verisimilitude were presented as standards of evaluation of science.

Part three

Popper’s methodology of falsificationism characterized the new ontology of science, the evolutionary model of developments of science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 of historicism, kuhn’s paradigm,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cience research, the methodology of anarchism and domain of information originated from Popper’s methodology, Undoubtedly, essential stuffs of the methodology of falsificationism are still worth to be exploited.

Keywords:

Popper,objective knowledge,the Methodology of Falsificationism,verisimilitude 2

内 容 提 要

从休谟对传统科学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怀疑态度及反形而上学,到后来的马赫的彻底的经验主义,开始了对传统的归纳主义的科学哲学的批判,继而兴起了逻辑经验主义,把主要任务转向了语言分析,试图建立的“统一的科学语言”,这种“统一语言”认同来自于约定。因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基础来自于感觉,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也来自于主观。波普尔提出了证伪主义方法论,以“可以经验证伪”和“无法经验证伪”作为科学与非科学分界的标准,通过对归纳问题的分析,建立了科学理论只能证伪、不能证实的证伪主义方法论的原则,为以后的科学历史主义奠定了基础,范式理论和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以各自的方法论为依托,实现了对科学史的重建,然而,在精致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之余,又都陷入了相对主义。因而,就波普尔的、动态进化的证伪主义作为两种研究方向的联结点,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原则作深入研究,仍有可挖掘之处。

目 录

前 言........................................................................................................................................1

1 波普尔证伪主义产生的背景..............................................................................................3

1.1 反形而上学的兴起......................................................................................................3

1.1.1 休谟的反形而上学倾向.....................................................................................3

1.1.2 彻底经验主义.....................................................................................................4

1.1.3 约定主义的立场.................................................................................................5

1.2 逻辑经验主义运动......................................................................................................6

1.2.1 语言分析.............................................................................................................6

1.2.2 物理主义.............................................................................................................7

1.2.3 逻辑经验主义实证原则的困境.........................................................................9

2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11

2.1 反归纳主义................................................................................................................11

2.2 证伪主义方法论原则................................................................................................13

2.2.1 科学的划界——可证伪性原则.......................................................................13

2.2.2 科学进步的标准——逼真性原则...................................................................14

3 证伪主义方法论的发展及前景........................................................................................17

3.1 科学动态发展模式....................................................................................................17

3.1.1 科学革命论.......................................................................................................17

3.1.2 精致证伪主义方法论.......................................................................................18

3.2 对证伪主义方法论的价值初探................................................................................18

注 释......................................................................................................................................21

参考文献..................................................................................................................................23

后 记......................................................................................................................................24

摘 要........................................................................................................................................1

ABSTRACT..............................................................................................................................2

前 言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 该科学纲领研究方法在科学哲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与继承,为以后的历史主义的兴起,起到了历史的连接纽带的作用,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思想,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科学在反驳中发展成长的动态特征并淋漓尽致地表述出来,掀起了科学哲学历史主义的开篇,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用“范式”转换的模式描述科学纲领的历史变化特征,之后的《反对方法》的无政府主义方法论及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都继承了科学发展的历史性特征,夏佩尔的“信息域”理论在《理由与求知》中得以阐释,而在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里已经有了“观察负载理论”的先见,当前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在波普尔继《科学发现的逻辑》之后出版的《客观知识》中,对人类认识对象的三个世界的划分,已经深入地考察了实在性问题。可见,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及其科学哲学思想对以后的科学哲学研究仍有诸多可资借鉴之处。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介绍证伪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介绍证伪 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第三部分是证伪主义的发展及个人的体会。

本文的逻辑线索是以科学发展史的历史线索为主线: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体系建立以后,以这一体系作为基础,近代科学各学科大多来源于归纳方法。归纳方法不具有逻辑必然性,但归纳方法作为近代科学发展是实用的方法,尤其受实验科学家所推崇。在近代的科学发展中,归纳主义盛行的局面,持续了两个多世纪。十九世纪后叶,物理学出现了危机,最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体的得出现,消除了这场危机,虽然危机随着新物理学体系的建立而渐渐化解。但是,对于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思想的触动波及深远。对传统科学的归纳主义建构原则的方法论展开了强烈批判。对归纳方法论原则进行批判,也对归纳方法建立的科学理论体系产生怀疑,马赫以还原论思想,提出了彻底的经验主义,把科学理论还原成关于经验事实命题的集合,由于马赫不相信形式逻辑建立的科学结构,因而取消科学的结构,马赫的经验主义具有排斥形而上学的意义,而取消科学的解构,从此方面看,是对科学哲学的倒退。对此,逻辑经验主义批判彻底的经验主义,进而提出了逻辑经验主义。逻辑经验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关于对世界的认识提出一种清晰和

精确的经验主义理论。逻辑经验主义认为,对科学的经验陈述,逻辑上不会出现问题,出问题只能是关于经验陈述命题的可检验性问题,为了科学理论具备可检验性,逻辑经 验主义重新规范经验陈述语句,为排斥形而上学命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逻辑经验主义规范了陈述性语言,对表述语言的规范性改造,实现了经验表述与逻辑推理之间的连接,并建立了经验证实原则。然而,经验证实与逻辑证实并非一回事,逻辑经验主义致力于提高证实性原则的有效性工作,但这种努力是徒劳的。虽然,后来逻辑经验主义采取了退而求其次的做法,不再强调证实原则,而是转向可证实原则的探索,强调科学理论可证实性的探索,增加证实性实验,看似增加了理论的证实度,而对于一个科学理论的证实来说,有限个数的证实性实验结果是无法判定的。逻辑经验主义提出可证实性原则,只是逻辑经验主义无奈之举,所谓理论的证实度的增加乃是自欺欺人,针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波普尔提出了他的证伪主义方法论,证伪主义反其道而行之,强调对科学理论进行证伪,证伪主义方法论与逻辑经验主义二者都侧重逻辑验证。但是,波普尔抓住了归纳法的有效性问题,认为对科学理论的有限次数 的证实是无意义的徒劳。因而坚持认为科学理论不能证实,只能证伪的主张。

本文通过梳理上个世纪科学哲学演进的脉络,批判逻辑经验主义运动的同时,阐明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在科学逻辑主义与科学历史主义之间的纽带连接作用,逻辑经验主义和历史主义对科学合理性的阐释都存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因而,对起到二者纽带作用的证伪主义的研究作为切入点,更深入地探讨科学的本质及其界限问题、科学理论的本质及其结构问题以及科学发展的合理性问题将大有裨益。

1 波普尔证伪主义产生的背景

1.1 反形而上学的兴起

1.1.1 休谟的反形而上学倾向

逻辑经验主义的思想发源于休谟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马赫的经验主义。为了批判传统哲学中对超验的本体论的认定。“休谟把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分析知识,包括数学和逻辑;另一类为综合知识,综合知识来源于经验,这种规律性的知识,具有经验预测的作用。”[1]休谟对知识进行了鲜明的划分,自然而然,对综合知识的证实,其立场倾向于经验的证实。休谟知觉主义的立场坚持知觉感官不但是认识的唯一基础,也是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理性仅限于分析知识,分析知识不具有感觉基础,因而根据他的观点,分析知识不会产生知识的增加,而只是知识抽象的深化。“休谟提出:任何书籍,如果既不含有关于数和量抽象的推理,也不含有关于事物和存在的实验的推理,便不过是形

[2]而上学的诡辩和幻想”,休谟对知识的二分法,体现了他以知识二元主义的立场反对“形

而上学”。

休谟这种对知识二元化、怀疑主义的立场,虽然达到了反“形而上学”认识论的目的,但同时也衍生出了否定经验知识具有可靠性的结论,成为了与经验主义的分水岭。休谟的知识论是把经验知识还原成为作为知觉的元素,清除了经验知识与概念化知识之间的逻辑关联,其怀疑归纳主义的立场否定了经验知识具有预测的效用,无法解释科学知识所具有的预见作用。

休谟把一切归纳推理都还原为举例归纳法:从过去所观察到的此类某些事物有某种属性,通过逻辑推理,得出这一类的事物都有这一属性。“休谟指出:这样的归纳推理并不是分析的,且其结论并不包含于前提之中,前提真而结论假的情况是可能的。既然如此,归纳推理的结论就没有逻辑的必然性,这种结论只是按照我们的心理习惯做出来的,而不是按照逻辑规则得出来的。”[3]

休谟始终主张任何想根据经验来论证归纳的正确性的企图,都是用归纳方法来论证

归纳问题。只要是使用归纳方法,作为归纳出发点的经验知识的预设特征是无法清除的,即使归纳的操作上没有出现问题,得出的结论也靠不住。休谟坚持认为归纳方法不具备因果必然性,因而通过使用归纳方法得出的推论其真实性也是值得怀疑,休谟看来,通过归纳推理得来的知识不具有可靠性。因而,休谟对于任何除了直观经验以外的可靠性都持以怀疑态度。

休谟坚持对经验知识进行知觉主义的还原,目的与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但同时,也仅把经验直接获得的知识作为可靠知识,因为怀疑归纳方法的可靠性,置归纳知识为不可信的怀疑地位。然而,否定归纳方法获得的知识,即意味着对以往的绝大多数知识予以否定,陷入了怀疑论。休谟虽然对经验知识与形而上学知识在认识论上作了一个划分,而对于经验归纳知识的可靠性问题、经验归纳知识和科学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解答。

1.1.2 彻底经验主义

马赫对休谟的怀疑主义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他是站在彻底经验主义的立场上,马赫试图把整个经验世界还原为最简单的知觉要素。马赫认为,观察与经验到的世界是由“色彩、强度、尺度”等反应直观感觉的要素以及由这些要素的复杂程度不等的复合物组成,陈述和断定、或者所提出问题和所给与的解答,都是与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体现。他同时认为物理学中的一切规律都是关于感觉之间的关系的抽象,具体经验是唯一具有真实性的东西,概念是作为认识具体经验而使用的手段,“这些辅助概念正如其他一切工具一样,只在有限的范围内才是适用的,才具有意义。”[4]

辅助性概念仅仅作为对命题意义在逻辑推理中的修正,马赫认为,唯物主义滥用辅助性概念,马赫把唯物主义归为形而上学。马赫反对机械主义的物理学,同时又反对辩证唯物主义,取而代之他坚持实证主义的物理学,马赫试图推翻一切自诩为描写本体实在或形而上学实在的辅助概念。马赫的哲学倾向于“科学的统一”和“形而上学的取消”这两个目的密切结合。

马赫的实证主义是要素集合论的思想,马赫把逻辑命题形式反映经验观察的记录性句子作为集合的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组成了集合体,马赫把这类集合体等同于科学理论。马赫的要素论中,作为要素的逻辑命题直接与经验世界关

联,排斥了形而上学,要素与集合的从属关系,也体现出科学统一的思想。因此,要素论在反对形而上学和寻求科学统一的途径角度无疑做出贡献。但是,马赫的要素集合论的观点,把经验观察和科学理论之间的联系仅仅等价于要素与集合的包含关系,简化为单一的从属关系,忽视了科学理论具有结构性的特点。在科学理论中,概念和基本性原理作为理论组成的表现形式,它们之间不单是与推论之间是包含关系,而更重要的体现着概念、原理和命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必然性特征,科学理论最重要的特征是认识论特征,因此,结构性、逻辑抽象性也是科学理论的特点。

1.1.3 约定主义的立场

彭加勒认为科学家在科学原理和规律的表达形式上拥有自由创造性。按照彭加勒看来,一个物理学理论中的概念、命题和原理是在人们共同认同的前提下的一些“约定”。科学的普遍规律是不能够由实验验证来加以证实的,也不是象康德所说的先天理性,而是关于如何定义概念的任意约定。既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只是认同者之间的约定、概念是为了科学理论中分类需要的任意约定,因而,随着科学的发展,约定也是随之变化的。彭加勒指出,在科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对科学原理的认同和概念的约定是人类理性思维品质的体现。比如说,人们对欧氏几何平直空间的亲睐,就是人类对简单性的向往,虽然,科学史证明黎曼几何对于描述空间更有效、更准确,但是由于其复杂性的特点,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仍是更加关注欧氏几何的实用性。彭加勒认为“几何公理既不是先天综合判断,也不是实验的事实,它们是约定的:在一切可能的约定中我们的选择是由实验事实所指导的,但选择仍是自由的,唯一的限制在于避免任何矛盾。”[5]

彭加勒认为物理学也是如此,许多逻辑经验主义者认同约定主义这一说法,因为马赫的彻底经验主义不能够把科学理论的结构性体现出来,先验理性又无法得到证明,而在彭加勒的约定主义中,原理和规律变成了认同者之间的约定。马赫的彻底经验主义要求一切抽象的科学概念必须用感官观察来直接加以把握,所有被概念抽象化的命题必须被还原成感官经验的命题形式。在彭加勒看来,科学理论中的基础概念、原理和公设以及由这些公设所引出的逻辑结论都是约定俗成的物事,其所表述的内容体现的是结构性特点。结构性特征虽然在证实基础上没有现实的落脚点,看上去是任意构造出来的,而约定主义的认识论并非如此,对基础概念、原理和公设的约定来源于认识论的基础,符

合抽象理性的需要。马赫的彻底的经验主义和彭加勒的约定性的结构主义相结合,新的科学认识论即将产生。

1.2 逻辑经验主义运动

针对逻辑与经验的关系,逻辑经验主义即继承了马赫还原要素论的思想,又综合了彭加勒约定性的建构主义。维也纳学派是逻辑经验主义集大成者,开始了逻辑经验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大致分为两个方面:逻辑实证主义和物理主义。

1.2.1 语言分析

维特根斯坦首先提出了实证性原则,“一个命题如能用一定的方法来检验其真假,就是有意义;反之,就是无意义的。”[6]逻辑实证主义是对关于经验命题的逻辑分析方法建立起来的,与休谟和马赫的彻底经验主义有所区别。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主要做法是采取命题分析的方式研究逻辑命题的性质,进而考察对命题进行考察的方法论原则。他认为命题的作用是清楚地表达一些与经验直接相关联的对象事物。依照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许多传统哲学中的命题既不能与经验事实直接关联,也不能够还原成逻辑分析的命题,对其无法辨以真假。无法证实的形而上学命题,在维特根斯坦追求的逻辑实证原则中是无意义的,予以了排斥。维特根斯坦关于命题性质及意义的评价原则为其反形而上学的提供了方法论依据,维特根斯坦对命题进行逻辑分析的思想成为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基础。

逻辑实证主义的另一代表卡尔纳普以马赫的要素论为基础,借助于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分析,努力构造出关于整个实在世界的图像。他试图从具体的关于经验的命题出发,建立起系统的关于科学的认识论体系。卡尔纳普对命题的表述不同于马赫的彻底经验主义,也不同于维特根斯坦的主张,卡尔纳普描述外部世界特征的命题中的概念不单是可以经验直接把握的,而且通过抽象把握的概念,在人类的认识发展中也具有意义。前提是这些概念必须与经验之间有内在的相关性,有了内在相关性的前提,这些抽象化概念描述的命题才具有意义。抽象化概念构成的命题与感官印象之间关系的命题之间的关联原则,卡尔纳普称之为科学的结构特征。每一门科学其基础概念是其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卡尔纳普对世界的逻辑构造依靠关于抽象世界的命题与经验世界命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搭建起来。

按照卡尔纳普的说法,一个科学系统中的命题,如果不能通过与表述感官表象的命题建立内在关联,依照逻辑实证主义的评价标准,这些命题便是没有意义的。“一切认识的对象都是被构成的,而且被构成的对象只是作为以一定方式构造出来的逻辑形式,才是概念知识的对象。这一点对于构成系统的基本元素来说毕竟也是适用的。”[7]卡尔纳普与马赫、维特根斯坦一样,认为关于表述世界本原的命题是无意义的,是形而上学问题,这一类问题与感觉经验无关,所以,卡尔纳普认为探讨世界唯物与唯心的问题,从科学角度讲,没有意义。

总体来看,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思想是马赫的“要素论”的继续和发展。卡尔纳普试图把科学所有的研究对象还原成为陈述语言之间的简单逻辑关联。依他们看来,凡不能通过还原性的陈述语言进行还原的命题,无法进行理性把握,因而这样的名题是无意义的。由此,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说成是“没有意义的”,进而回避从而逃避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给予明确的答案。他们利用逻辑的术语去掩盖自己的主观唯物主义的实质。

1.2.2 物理主义

物理主义是逻辑经验主义的第二阶段,物理主义坚持科学统一体的主张,“取消形而上学”与“科学的统一”这两个主张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逻辑实证主义哲学主要是一种分析的活动,而发展到物理主义阶段,体现的则是综合特征。逻辑经验主义运动的第一阶段是反形而上学和语言的改造阶段,到了第二阶段是以逻辑实证原则为基础的新的认识论的建构阶段。这一导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 “统一的科学”通过对科学语言的逻辑分析来实现,前提是科学规范语言的改造,改造后的规范科学语言可以适用于科学的概念化系统。维特根斯坦与卡尔纳普都致力于规范科学语言的努力,目的是构造出完整的科学体系。逻辑经验主义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的语言改造完成后,第二阶段,顺理成章地试图通过规范的科学语言,建立起完整的科学体系。语言改造的实现,理想中为所有的科学理论统一在一个框架下的方法论原则提供了可操作性。

物理主义承认逻辑实证主义还含有“形而上学”的色彩,并且还带有一些主观唯物主义的特征,纽拉特主张取消感觉经验作为世界的逻辑构造的基本概念,取而代之为物理学的对象。不再把人类的认知建立在关于感觉的概念系统的基础上,而是通过物理学中的概念来建立新的逻辑实证科学系统。由此,逻辑经验主义发展到此阶段,从通过对事物经验把握转变到通过对物理学中对事物的指称来把握事物的方向上来。以感官经验为基础的逻辑实证主义发展到以指称事物的概念化为基础的物理主义,是从主观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弗兰克指出, “从经验证实的规范语言向物理学语言的转变,并不是哲学上一个阵营向另一个对立阵营的突然转变,而是一个唯心主义的系统和一个唯物主义的系统之间的区别在逻辑上和科学上是毫不重要的,实际上只是着重点的不同罢了”。[8]

然而这种转变,从彻底经验主义到约定主义,再到物理主义,体现出逻辑经验主义的演进是从一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向另一种形式的唯心主义的过渡之后,从规范表述感官经验的科学表述语言转向了通过得到认同的、规范的物理学语言来抽象把握客观世界。

卡尔纳普认为有许多命题在表达方式上是对于事实、经验有所判定,而实际上它们只是从语言的逻辑上对句型进行了判定。卡尔纳普发现并反映出这期中的问题,是含有经验表述的说话方式向形式的说话方式的转变。逻辑经验主义者把哲学的目的限制于语言的逻辑形式分析,不涉及命题内容的内在关联。逻辑经验主义目的是消除理论系统经验部分中的主观成分。把生活话语转变成形式化的逻辑语言,马赫彻底的经验主义中,把陈述语言的命题还原成要素,马赫取消了科学的结构的同时,还原思想的要素集合论也使马赫回避了关于世界本体问题的回答。

逻辑经验主义指出关于世界真实性的问题是无法加以证实,在逻辑经验主义看来,这一类的问题属于形而上学的问题。由于把陈述语句中关于语言的问题想当然理解为关于事实的问题,只单纯强调陈述语言的逻辑特征,而不考虑所陈述的内容,这种在形式上的科学的统一可以加以实现,然单纯在逻辑形式上寻求统一,对于把握命题所包含的经验内容的真假,于事无补。

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中的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经过改造后的规范陈述语言所构成的命题,能够直接通过经验加以证实,可以作为科学认识的基础。物理主义者却认为规范后的陈述语言构成的命题,其客观性仍受到怀疑,并且这些陈述命题语句自身的真实性也需要依靠其他同类语句的证实而加以实现,这种无尽地反复最终问题又涉及到关于世

界本原问题的解答,在科学物理主义看来,逻辑实证主义及其证实原则也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一个科学概念系统中,命题的作用是用来反映经验事物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而这个作为逻辑推理客观基础的物理学语言也带有主观成分,物理学概念的来自于人们的认同,仍带有约定的色彩,因而物理主义的真理观也必将陷于极端的相对主义,经验主义的客观基础由此不复存在。卡尔纳普坚持语言逻辑的无冲突作为分析语言真理性的检验标准,消除矛盾的方法是改变或取消某些陈述性命题,以此保持科学系统内命题之间的逻辑一致性,而有关经验陈述的命题被游离于科学评价标准之外。

1.2.3 逻辑经验主义实证原则的困境

逻辑经验主义运动的两个阶段:逻辑实证主义阶段和物理主义阶段,从逻辑实证主义到物理主义是逻辑经验主义在认识论基础上的一次大转变,是从彻底经验主义的立场转变到了彻底约定主义的立场。从还原主义无法实现建立证实的绝对标准转而到了约定主义,然而,约定主义也同样无法实现建立客观真理标准的愿望。逻辑经验主义认为:哲学要解决科学的认识问题,说明科学理论和观察事实的关系、逻辑和经验的关系,寄希望给科学认识方法以彻底经验的说明。维特根斯坦以为,科学理论是对经验的抽象,科学理论的本身不能提供关于外部世界本体的解答,因为构成世界的事实都是集合的组成要素的子集,整个经验世界是所有这些特殊的事实的集合。对科学理论或规律的价值卡尔纳普坚持工具主义的看法,借助理论的逻辑结构来建构出能够直接证实的单称命题或基本命题。

逻辑实证主义陷于唯我主义之中,因而不能解决科学的认识论问题,也无法规避相对主义。卡尔那普为了规避逻辑实证主义遇到的困难,取消了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前提对语言的改造所创造出的基本命题,以及这些命题所描绘的经验世界图景,这些经过语言改造后的命题,在逻辑上实现了证实,而命题表述的经验内容仍没有得到证实。

卡尔纳普逻辑经验主义哲学的思想是排斥形而上学、排斥主观主义,卡尔纳普希冀通过表述语言的转化,寻找逻辑语言的客观性基础,清除人们主观因素对命题判断的影响。但是,他的做法带有预设主义的特点。首先,假使承认一个系统的“真理性”不可

能在该系统之内决定;而如果超出这个系统的范围,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之内决定,而这个更大的系统仍需确定,将是一个无限的递推。其次,逻辑命题与陈述性命题之间的关系,系统中句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只是该科学体系内在逻辑无矛盾的特征的体现,另一方面还有陈述语句与事实、经验与逻辑之间联系,也是该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理论和假说的真假通过经验事实来加以验证,而不是通过分析话语的方式,把事实与逻辑语言等同起来是认识论的错误。

由此可见,物理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一样的企图否认科学的客观真理性。为了避免陷于以主观经验为认识的绝对基础的唯我主义之中,却又陷于另一种主观主义和极端的相对主义之中了。它不能解决自己提出的任务,给科学方法提供彻底经验的说明;反而放弃了经验主义的立场,转向了主观唯心主义。因而,对逻辑经验主义运动可以做如下评价:

逻辑经验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把马赫的彻底经验主义和彭加勒的约定主义结合起来的一种主观主义的科学思想。由于否认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取消科学的客观真理性的意图,仅对于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提供了片面的解释,把科学系统的结构看作是科学的全部问题,弱化了科学认识过程的全部丰富具体内容,否定了科学方法在科学发现中和理论构建中的作用。逻辑经验主义采取的以逻辑为载体规范命题形式的方法来解答科学的本质问题的方法论原则,最终陷于唯我主义、或者是陷于极端的相对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2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

卡尔·雷蒙德·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的哲学工作几乎涉及到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他的主要哲学成就还在科学哲学。他首先发起了批判理性主义运动,并建立起了证伪主义方法论,他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身又是可证伪的,因此他主张应对理论在理论发展的历史中采取批判的态度。在他看来,可证伪性是科学理论之所以称为“科学”不可或缺的特征,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是不能够被证实的,只能被证伪,因而其方法论思想又被称为证伪主义方法论。

在传统认识论中,对归纳方法的绝对信念,随着二十世纪的相对论体系和量子力学两大物理学体系的建立,受到了强烈质疑。彻底经验主义对于形而上学知识论进行的批判和对科学理论知识进行还原,把理论与经验之间的关系还原成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把理论与经验知识之间的关系单一的定义为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对科学进行彻底的经验主义的颠覆,取消科学理论的结构,继而其的功能也随之消失,科学理论的预测功能、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所描绘的世界图景亦都取消了,因而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中约定主义的立场的出现是必然的。

科学纲领的科学性及其意义与该纲领内部所包含的可以验证的内容有关。不在于对纲领进行重复性证实的次数的多少,因而,归纳方法证实的结论在逻辑上不具有必然性,通过有限次地重复验证,对于纲领的证实目标是无意义的徒劳。“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其不在于是否可以得到经验地证实,而在于它有错误,它可以为经验所否证。这里最根本的是:任何科学理论之中都包含着可能地错误。波普尔因此揭露了贯穿全部科学始终地一个基本矛盾。科学之所以成为一个永无止境地发展过程,根源就在于这个永远不可能最终解决地矛盾。”[9]

2.1 反归纳主义

波普尔把他的证伪主义方法论原则建立在反归纳主义之上,对于归纳知识,波普尔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归纳知识不具备可靠性,这类知识只具有相对的可靠性,这类知识

必须不断地接受科学事例的历史检验,波普尔批评逻辑实证主义的实证原则通过增加经验证实的次数,来提高科学知识确证度的做法。波普尔认为,归纳方法得到的知识具有或然性,无法进行证实。波普尔对归纳法作用范畴的批判,也恰恰是其批判理性主义的立场,科学理论中的命题,不能够被经验证实,只能够被经验证伪。是由于:任何科学理论先在都被赋予了普遍的有效性,因而任何科学陈述都必然是普遍陈述,然而经验观察所指应的是个别具体的事物,经验所能证实的只是个别陈述,通过归纳方法,具体的个别不能上升为普遍的一般。波普尔批判归纳法作为科学发现基础作用,但是,波普尔不反对归纳法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在波普尔看来,对归纳法获得的知识进行证伪,恰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我们了解了环境,不是由于受它的启发,而是由于受到它的挑战;我们的反应(包括我们的期望、预测和猜想)由它唤起,我们通过消除不成功的反应来学习——也就是说,我们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10]

波普尔认为,虽然对个别经验命题的证实不能验证科学理论的普遍性,但却可以通过对个别命题的证伪而达到证伪整个科学理论的效果,波普尔反对逻辑经验主义关于归纳知识具有或然性的论调,经验的证实只能是有限个事例的证实,而关于待检验理论的经验事例是无限,有限与无限的比较,其概率值只能是无限趋近于零。然而,波普尔使用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范畴,虽然不能通过重复证实个别经验命题的验证方式来证实科学理论的普遍性,但却可以以对个别命题进行证伪的方式达到证伪整个科学理论的目的。归纳方法是科学发现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无法通过对科学理论验证的归纳实现对科学理论的证实。

科学抽象化的知识是对经验以概念化的形式加以反映。有限的经验证实是无法证实知识的真假,波普尔反其道而行之,以反归纳作为其认识论原则和方法论基础,提出经验证伪原则,波普尔认为辨别科学的理论或命题,通过有限次数的经验证实,再通过归纳方法得出的对科学的理论或命题证实的结论是荒谬,根由是归纳方法自身的原因。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有效性,任何科学理论或命题都是普遍陈述,经验所能证实的却只是个别陈述,因而不能通过经验证实实现从个别陈述向全称陈述的转变。因而,波普尔坚持对于科学理论是无法通过经验证实的方法加以验证的这条认识论原则。

2.2 证伪主义方法论原则

2.2.1 科学的划界——可证伪性原则

波普尔把对待知识的态度划分成不同立场的两派,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在证实主义者看来,既然已经实现了对语言的改造,已经建立起来了经验与逻辑之间的联系,所以,可以通过对个别经验事例的验证达到对科学理论或者命题的证实,经验验证是用来维护科学纲领的,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避而不谈经验验证对科学纲领的保护作用,而从经验验证可以否证科学纲领或者命题的角度来实现对科学纲领或者命题的证伪。认为,科学的意义不在于重复罗列经验论据,以增加科学理论的可信度;而在于寻找与科学理论相左的经验证据,在纲领中发现新问题。“理论的科学性标准,就是理论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11]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也达到了批判形而上学的目的,也探讨了经验与逻辑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对科学理论或命题采取证伪而非证实的方式,窥见了经验知识与概念知识之间的深层联系,与其说归纳方法有缺陷,不如说逻辑经验主义对经验知识向逻辑概念知识转变的认识论基础有问题。

波普尔指出:“依我们看,科学同确实性或概率或可靠性的寻求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对于把科学理论确定为牢靠的、确实的或概然的寻求并没有任何关系。意识到自己是难免有错误的,我们仅仅对批评理论和检验理论感兴趣,希望借此找出我们错在哪里,希望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并且,如果我们幸运的话,希望得到较好的理论。”[12]

与逻辑实证主义相反,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的目的不是寄希望得到概率越来越高的理论,而是希望得到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合理的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理论,首先应具备可检验性。一个科学理论的可检验性或可证伪性的程序越高,它的经验内容就越多,同时它的概率就越低,所以,依波普尔看,科学的目的是要得到概率重复较高的理论,而是要得到概率最低的理论,也就是内容上更加丰富的理论。在这一点上,费耶阿本德支持波普尔的观点,“一个理论的内容乃是那些与之相矛盾的基本陈述的总和;它是它的潜在证伪者的类。内容增加意味着易受非难性增加,因此,内容多的理论比内容少的理论更可取。”[13]

波普尔提出的科学与非科学的划价标准,是以科学理论是否具有可证伪性为标准,在波普尔看来,一个科学理论或命题如果不能证伪,即使该纲领含有许多可以为经验证

实的内容,也不能称之为“科学的”,其陈述理由是一味的追求对纲领的证实,存在有先天预设纲领为真主观唯心的因素的作用。波普尔把科学理论是否可以证伪作为科学与非科学或与“形而上学”的划界标准,认为科学命题根本不能证实,只能证伪。波普尔与逻辑经验主义都反对形而上学,但是波普尔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知识本体论的预设主义和约定主义的倾向。波普尔的哲学本体论最显著特征是三个世界的划分,把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划为世界一;意识、精神状态或关于活动行为意向的世界划为世界二;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特别是科学、艺术思想划为世界三的范畴。三个世界的划分,使波普尔的在知识论在本体论层次上有了区分,为波普尔建立在反归纳主义上的否证主义方法论和经验证伪原则提供概念演绎的起始基础。“在捍卫一个客观的第三世界时,我希望激怒那些我所称的信仰哲学家,他们像笛卡儿、洛克、贝克莱、休谟、康德或罗素那样,对我们的主观信念及其基础或起源感兴趣。与这些信仰哲学家相反,我极力主张我们的问题是找到更好和更大胆的理论,而且,我强调的是批判的择优而不是信仰。”

[14]

2.2.2 科学进步的标准——逼真性原则

在证伪主义方法论中,波普尔表述了一个评价科学进步的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即使在一个理论被检验之前,仍可以通过这个标准判定待检验的理论进步与否,这个标准是十分简单且明了。“一个经验命题或一个经验命题的系统可能没有矛盾,但仍然是假的。说经验命题或经验命题的系统是假的,并不是因为它形式上有缺点,而是因为它不能满足某种的标准。”[15]一个科学纲领含有更多经验内容、逻辑上更强,也就意味着它对经验事物有更大说明力和更大的预测未知事物的能力,所以也就有更多的经验预测内容在观察中加以检验。

科学的目的有追求真理这一方面的特征,但是科学纲领包括结构形式和具体内容,是以现实为基础的。所以,科学的主要目的,在波普尔看来,虽然科学有探索真理的任务,但是,科学的另一个现实目的是拥有更大可待检验的内容,从而为把握经验世界提供更强的指导意义。所以波普尔强调:“真理不是科学的唯一目的,我们所要的不只是单纯的真理,我们要寻找有趣的真理。而在自然科学里这就是寻找那有较高程度的说明力的真理,但这就意味着它是逻辑上是不可信的,概率很低的。”[16]

科学的研究中把高重复率的验证作为科学的目的,这是保证科学理论正确的前提。由此不可避免地引发的把科学理论中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少看作是科学的目的,波普尔认为,理论的丰度是科学的目,科学理论内容的增加,被证伪的几率就有所增大。科学进步的标准是更大程度的可检验性或是可证伪性,只有拥有更大的经验内容和待检验内容的理论,才具有更大程度的可证伪性,这个理论反映经验事物也就更加逼真,这个科学理论也就更加进步。

波普尔把科学理论内容的不断增加看作科学的目的,波普尔认为对科学理论真的预设,在对科学理论进行检验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理论,至少一些基本的理论或期望,总是首先出现的;它们总是先于观察;观察和实现检验的基本作用在于显示我们的一些理论是假的,从而激发我们去提出更好的理论。”[17]按照波普尔的观点,人们对科学理论的真的追求是先在的,但是,不能因为为了追求真,而排斥经验内容的丰富,而最终把逻辑经验变成了纯粹的逻辑推导。因而,证伪主义方法论关于科学的目的是寻找包含更多经验内容与、具有更大预测能力的科学理论,借以否定之前的科学理论在解释力和预测力上的不足。

波普尔把科学的目的解释为是理论与事实更大程度上的符合,是理论向真理的无限逼近。“逼真性”概念把真理观与经验的真实性趋同合而为一,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原则的“逼真性”概念不同与逻辑经验主义证实原则的“确证度”,“确证度”是从经验对科学理论或命题证实的重复程度考察的,而“逼真性”指科学理论中如何涵盖更多可以验证的经验内容,以期更大程度地接近真理的观念。一个科学理论或命题,它包含的经验内容越少,可能被否定的成分也就越少,它的“确证度”也就越高。反之,“逼真性”与科学纲领所包含的内容具有正相关,一个理论的“逼真性”越高,它包含的经验内容也就越多,反映真理性的能力也就越强。

关于逼真性的问题,即严格地指定在什么情况下一个理论才能是较另一个理论更接近真理或更逼真,即逼真性的合理性及进步性问题,至今仍在争论之中。试图给逼真性下一个较准确定义的各种努力,至今还是不成功的,因为质疑逼真性的合理性及有效性,所以,逼真性是否可以作为科学进步的评价,“逼真性”的明确含义还有待重新赋予。

总的来说,有关科学目的的问题,波普尔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看法。波普尔继承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排斥“形而上学”的宗旨,提出了对科学理论或命题的证伪,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而对逻辑经验主义中单称陈述命题的重言式的论证方式予以批

判,波普尔指出对规范后的经验事实表述语句的证明,只是证实了语句与语句之间逻辑上的无矛盾,实质上并没有实现对命题所指谓的经验事实与理论的关系予以证明,波普尔否定“确证性”在科学进步中的意义,波普尔提出了证伪主义方法论的科学进步评价标准“逼真性”,波普尔认同科学的一个目的是真理性的追求,但是,无法对具体经验事实的单称陈述的证实通过逻辑方式转为化为全称陈述,因而,在对经验事实的检验中获得真理的观念给予批判,波普尔也认同逻辑经验主义第二阶段物理主义中的预设主义思想,然而,预设的理念在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中辅助,波普尔认为人们对科学理论或命题的真理性是先在,不是很明朗,而是很模糊,可以近似为非理性,对评价科学理论的进步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其中隐含了一条线索,约定主义、物理主义和证伪主义的科学认识论思想都带有“观察负载理论”的影子。科学理论无法得到证实,而具有进步意义的做法就是对科学理论进行证伪,含有更多的经验内容和预测内容的理论,这样的理论更容易证伪,因而,在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中也就更具有进步性。一个科学纲领具有更大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的“逼真性”标准是之后发展起来的历史主义的动态科学观,在从历史角度评价科学进步的主要标准之一。

3 证伪主义方法论的发展及前景

3.1 科学动态发展模式

3.1.1 科学革命论

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继承了波普尔科学动态发展的观点,把历史引入科学发展模型之中,提出“范式”理论。批判逻辑经验主义把科学发展单纯理解为描述性逻辑语言的演绎与检验,范式是由基本命题和原理科学史实质是一部众多“范式”更替的历史,每个“范式”都有各自完备的系统模式,拥有各自不同的基础假设和基本概念。所以,从一个范式到另一个范式的跨越的实现,并不是理性的作用,因而,两个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库恩把“范式”的转换归结为心理因素,是非理性活动,与社会因素有极大关联。随着库恩把社会影响的引入,科学发展模式被库恩描述成分为五个阶段往复循环的过程分为前科学阶段——常科学阶段——危机阶段——科学变革阶段——新常科学阶段。

“范式”在库恩看来是一个理论成为科学的前提,“在变革的时代里,普通科学的传统发生了变化,科学家对周围环境的洞察力将会受到再教育。在一些相似的情形下,他必须学会理解一种新的格式塔,在他所做的研究领域,随处可以看到与他以前所研究的领域具有不可通约性。” [18]各学派互不认同,但不同学派间相互交融。到科学常态阶段,主要致力于追求经验事实与范式纲领之间的逻辑无矛盾。科学常态作为一个科学观念平稳阶段,范式所涵盖的经验增多,出现范式对经验预测的结果与实际观察不符,对“范式”的信念产生动摇,范式处于不稳定时期,行将新旧交替。统一于同一范式信念之下的派别,开始分化成两个或若干派别,原有范式和新范式共存、斗争时期。最终,统摄新经验并且包容原有范式的崭新范式取代原有范式,完成科学变革。从旧范式向囊括更多经验知识的新范式的转变,显露出历史线索的进化论观点。而这种历史的进化论特征。库恩理解为是社会特征,归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库恩的观点带有非理性主义的特色。

库恩把科学发展模式从逻辑经验主义的静态模式,带到了动态的历史模式阶段。库恩对波普尔的逻辑批判主义体现的动态特征通过范式纲领的历史转变加以体现。库恩坚持认为:经验不能对理论进行证伪。这对逻辑经验主义实证原则和波普尔证伪原则关于检验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对科学哲学发展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而对范式的选择,坚持对范式的态度,只能是认可一个“范式”,淘汰一个“范式”。然而,依然如库恩对证实原则和证伪原则的怀疑,不同的范式对经验事实表述的真理和意义信念迥异。每一范式在科学发展史上都有一个合理位置。

3.1.2 精致证伪主义方法论

波普尔的学生和继承者拉卡托斯继承了批判理性主义,引入历史理性的概念,提出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硬核——保护带”模型作为其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体系的核心。在“硬核——保护带”模型中,所要考查的对象不再是单一理论,而是理论序列,该理论系列共有一个内核——即“硬核” ,“硬核”主要指科学研究纲领中基础命题和基本原理。硬核作为纲领的核心,如果遭致反驳,研究纲领也即受到反驳的危险。“硬核”与库恩的“范式”具有相似特征,二者具有共同点,“硬核”和“范式”都是科学研究纲领的核心基础部分。科学变革体现在库恩“范式”理论是新旧“范式”的交替;库恩坚持范式交替是社会的一种心理信念的活动;拉卡托斯则坚决批评科学研究纲领的变革动因是社会因素的解答办法。他认为每个科学研究纲领都有一个“硬核”,“硬核”是理性产物,他反对“范式”评价标准的社会心理学特征。“保护带”所指科学纲领中的作为解释硬核辅助性定理或规律,在纲领中发挥保护“硬核”的功能,保护带把经验事实对纲领的反驳从硬核引向保护带。由保护带的辅助性定理及推论来承担被批判的任务,通过修改辅助性定理及推论达到保护硬核的目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考查的是由一系列科学研究纲领的“硬核”,拉卡托斯通过“硬核——保护带”模型实现科学研究纲领的评价,拉卡托斯用“退化”和“进化”作为对科学研究纲领的评价标准。

3.2 对证伪主义方法论的价值初探

作为历史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的库恩、拉卡托斯的范式理论和精致化的证伪主义,都不同程度发展了波普尔的否证主义方法论,提出了一种科学发展的模式,库恩的科学发

展模式是一种突变论的模式,在常科学时期,范式是具有绝对的可信度的,有利与不利的证据都在丰富着该范式的内容和框架,但是该范式的核心基础命题和基本原理仍然未变。在科学革命阶段,范式实现了转换,对一系列新证据消化较好的范式取代原来的范式,库恩是以一种阶段性突变论的观点,抹杀了科学发展渐变的特点。因而,范式理论对所描述的科学发展模式并未做出科学发展模式的理性的动态特点的反映。在涉及到对范式的评价问题上,库恩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深渊。“我们必须把科学的思想和实践看成是观念和技术发展着的联合体。这些观念和方法以至于科学本身的目的都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智力和社会环境中持续地进化的”[19]

拉卡托斯为了继承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科学是否定式发展信念,结合科学史,提出了对波普尔否证主义方法论的更加复杂的精致证伪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其核心就是“硬核——保护带”理论,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是通过对一系列的理论进行考察,归纳得出被考察的系列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部分,且这个部分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不发生变化,这一部分成为硬核,这一部分也就是一个科学纲领的基本原理和基础假设部分。对于有限个理论系列,即所有的科学理论“硬核——保护带”模型,对于硬核不变性的假定没有现实意义。拉卡托斯通过对科学史的重建,构造出了“硬核——保护带”模型,这种对科学史的重建是基于支持硬核——保护带理论的初衷。然而,这种内史的构建无法排除唯心主义的色彩,而对于硬核的不变的特点的说法也带有着唯心论的思想。

而对于所有的科学理论,仍没有揭示出科学发展模式理性的特点。问题又回到了知识的增长和科学的结构的动态的发展模式上,对于新的经验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对理论的证实,一种则是证伪,证实对科学理论的结构 和基础假设和基本原理不产生影响,经验对科学理论的证伪,则产生对原纲领的威胁。按照观察理论,每个观察者在具体时刻都有一科学纲领作用于其所观察的事物,这一纲领核心原理和命题所勾绘出的世界图景和蕴含的发现模式。“人们决不会把自己限制于描述一个直接呈现的感觉内容的性质,而总是把这个感觉内容当做仿佛是一个物质事物。我们用来提出关于物质事物的日常判断的一些命题,显然都不是用实物表示的,因为这些命题所涉及的是现实的和可能的感觉内容的一个有限系列。”[20]是由于此科学纲领与外部事物发生作用,因而形成了对经验事实的陈述。这里带有逻辑经验主义语言分析流派的倾向,但其不是我们要探讨问题的方向。

“理论,至少一些基本的理论或期望,总是首先出现的,它们总是先于观察,观察和实验检验的基本作用在于现实我们的一些理论是假的,从而激发我们去提出更好的理论。”[21]因而,可以说,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随之就是对所观察事物的要素进行结构重建,以符合观察者此时的科学研究纲领的结构进行处理,对观察与纲领之间进行研究,得出是支持原纲领还是反对原纲领的结论。波普尔对三个世界的划分,对知识的客观性的阐述,把科学认识论问题引向了本体论层次,其思想与夏佩尔对现代科学与哲学传统的本体论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无论是方法论的还是预设主义的,共同持有一个普遍的观点:对求知事业特别是对科学来说,存在某种预先假设的、本质的或必然性的东西,无论这种东西的确切特征是什么;并且,这种预设的、本质的或必然的成分不可能根据我们所获得的任何新科学知识或信念而修改或摈弃。”[22]科学理论猜测与反驳的否定式进化发展的模式,通过逻辑的理性揭示历史理性的方法,与辩证唯物史观相吻合。

结束语

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展现了一种新的关于知识的本体论思想,对于知识确证性和理论的科学性以及进步性,不再通过证实的方法来加以验证,考虑到归纳方法使用范畴,而通过科学体系是否具有证伪特征,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评价标准。这是对归纳方法一个实用的回避。同时,对科学理论的证伪过程,蕴含着科学理论的合理性发展的线索,成为日后科学历史主义的支撑,库恩的“范式”理论、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方法论以及新历史主义的夏佩尔信息域“观察负载”理论,都来源于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中对科学理论证伪的过程,体现出的科学具有动态的、否定递推式的发展的特征,对波普尔三个世界划分的本体论阐述和科学否定式进化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对科学的本质及其结构、科学发现以及科学发展的合理性探索都起到了深远的意义。

注 释

[1] 江天骥,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6.

[2] 江天骥,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7.

[3] 江天骥,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8.

[4] 江天骥,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9.

[5] 江天骥,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12.

[6] 洪谦,逻辑经验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48.

[7] [英]波普尔,猜测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29.

[8] 江天骥,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18.

[9] 舒炜光,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8.

[10][英]波普尔,客观知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00.

[11][英]波普尔,猜测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33.

[12]舒炜光,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08.

[13][美]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47.

[14][英]波普尔,客观知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24.

[15][英]波普尔,客观知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91.

[16]舒炜光,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9.

[17][英]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

[18][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32.

[19]舒炜光,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68.

[20][英]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9.

[21][美]夏佩尔,理由与求知[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23.

[22][美]夏佩尔,理由与求知[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48.

参考文献

A.普通图书

[1] [英]波普尔,客观知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 [英]波普尔,猜测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 江天骥,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M].和当代西方科学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

版.

[4]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 洪谦,逻辑经验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6] 夏基松,历史主义科学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7] [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 [英] 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9] [美]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10][美]内格尔,科学的结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1][美]弗拉森,科学的形象[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2]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3]科学哲学经典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美]迪昂,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G.期刊中析出的文献

[1] 齐磊磊,论突现的不可预测性和认知能力的界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04.

[2] 范莉,西方科学思想史哲学建构的成功范例[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04.

[3] 江天骥,可证伪性、可批评性和科学方法[J].世界哲学,2007,02.

[4] 魏屹东,从信念危机到〈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诞生[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5] 张华夏,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和进化认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03.

[6] 胡新和,科学革命与历史变革[J].史学理论研究,2005,04.

[7] 肖显静,自然的本质是简单的么?[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03.

[8] 黄颖,科学的合理性与历史性要素之间的张力[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后 记

硕士论文终于完成,内心充满了收获的喜悦。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我从对哲学的无知,到今天的一点点懵懂,一点点悸动,心中的思绪难以表露。回想起,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有悲伤、有喜悦、有收获、也有遗憾。最后悔的是珍贵的时光散落在迷航中,但后来还是爱智慧的煦风把我吹到了通往真理的航线,内心一片光明,人生从此找到了航标。

回想这三年,感谢众位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对我的帮助!尤其,感谢我的导师柳波先生这三年中对我的教导和关怀,他的滴滴教导,我将一生谨记;他的点点关怀,我将感动一生!谢谢他,感谢他在这三年中对我的言传身教,我希望在我以后的人生当中,仍时常聆听他的教诲!

2008年11月

摘 要

波普尔是针对欧洲逻辑经验主义运动而发动了批判理性主义在科学评价中由对科学理论证实的批判转向对科学理论的证伪,从而建立了否证主义方法论,由批判牛顿以来的归纳主义的思想,波普尔对科学理论的否证主义认识论,开创了批判理性主义的先河,为后来的历史主义,对科学理论的动态革命论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本文通过梳理上个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脉络,阐明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在逻辑经验主义与科学历史主义之间的纽带作用,逻辑经验主义和历史主义都有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因而,对起到二者纽带作用的证伪主义的研究作为切入点,更深入地探讨科学的特征。

本文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产生的背景;二是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三是证伪主义方法论的发展和前景。

在第一部分中,结合科学史,说明证伪主义出现的线索,马赫批判掺杂着形而上学的归纳主义知识论和主张彻底经验主义,消除了科学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征。进而,维特根斯坦提出可证实原则来反对形而上学,经验与逻辑之间得到了结合,但逻辑经验主义仍没有摆脱约定论的证实主义,针对证实,波普尔提出了证伪主义。

在第二部分,波普尔建构了证伪主义方法论体系,以反归纳主义作为其认识论基础,之后提出了证伪原则和逼真性原则,作为其体系的科学评价标准。

第三部分,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展现了一种新的关于科学本体论的诠释,进化论的科学发展模式,成为日后科学历史主义的支撑,库恩的范式、科学研究纲领、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方法论以及新历史主义的夏佩尔信息域理论,都来源于波普尔科学动态、进化发展的模式的思想,对波普尔三个世界划分的本体论阐述和科学否定式进化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仍有很多闪光之处有待挖掘。

关键词: 波普尔,客观知识,证伪主义方法论,逼真性

Abstract

Popper raised critical rationalism against logical empiricism. Standards on theories of science were transferred from principle to falsificationism. Therefore, the rise of methodology of was the predecessor of critical rationalism .Falsificationism provided methodological foundation for later historicism.

It is evidently confirmed that popper’s methodology of falsificationism

links between logical empiricism and historicism of science .even though both defaults, it is preferred to think the methodology of falsificationism as emphasis on links of both.

The article is composed of by three parts:

Part one Backgrounds about the rise of the methodology of falsificationism.

Part two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thodology of falsificationism.

Part three development and prophecy of the methodology of falsificationism.

Part one

Mach criticized inductionism in which metaphysics was involved and suggested entire empiricism while the viewpoints of eradicati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s critical . Wittgenstein assimilated substance of empiricism and provided verifiability principle against metaphysics. However, it is inevitable that logical empiricism characterized methodological

conventionalism , Popper criticized inductionism and methodological conventionalism, relying on his methodology of falsificationism.

Part two

Popper built the system of methodology of falsificationism up and the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 of this methodology derived from anti-induction then, principles of falsification and of verisimilitude were presented as standards of evaluation of science.

Part three

Popper’s methodology of falsificationism characterized the new ontology of science, the evolutionary model of developments of science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 of historicism, kuhn’s paradigm,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cience research, the methodology of anarchism and domain of information originated from Popper’s methodology, Undoubtedly, essential stuffs of the methodology of falsificationism are still worth to be exploited.

Keywords:

Popper,objective knowledge,the Methodology of Falsificationism,verisimilitude 2


相关文章

  • _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 第26卷第6期2004年12月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Vol.26NO.6 JOURNALOFNINGBOUNIVERSITY(EDUCATIONALSCIENCE)Dec. 2004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郑东辉 摘要:社会建构主 ...查看


  • 科学哲学不是科学
  • [摘要]科学哲学是上世纪中叶新兴起来的哲学分支,主要以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认识论和最一般的科学方法的学科.但好多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学者有一种误区,即认为科学哲学是科学的孕育者,是最科学的科学.本文从科学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入手,澄清科学哲 ...查看


  •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 复习思考题: 2014.11.11 1. 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渊源.学科性质和主要内容 . 渊源:19世纪下半叶,欧洲工人运动陷入低潮.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同时,开始酝酿和研究与之相联系的自然观和科学观.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人 ...查看


  •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2
  • 自然辩证法新教学大纲(09) 编号:21000001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英文名称:Dialectics of Nature 一.课内学时:48 学分:3 开课学期:秋 二.预修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然科学基础(高等物理.高等数学 ...查看


  •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2 1
  • 自然辩证法新教学大纲(09) 编号:21000001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英文名称:Dialectics of Nature 一.课内学时:48 学分:3 开课学期:秋 二.预修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然科学基础(高等物理.高等数学 ...查看


  • 科技哲学30年
  • 段伟文 发布时间: 2008-11-25 07:38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的科技哲学可上溯至20世纪初从西方引入的有关逻辑.科学方法和科学文化的讨论,学科建制化的科技哲学则由自然辩证法研究发展而来,经过至少50余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自然哲学 ...查看


  • 农户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与述评
  • 翁贞林:农户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与述评 农户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与述评 □翁贞林 内容提要:本文在诠释农户概念.农户理论三大学派的基础上, 国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理论及以前的小农社会, :农户经济行为的差异性.农户家庭成员行为决策的 ...查看


  • 科学评价标准的理论研究
  • 作者:王善波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5年02期 科学评价标准问题一直是科学哲学讨论的主题之一,美国科学哲学家吉里尔(R.Giere)明确指出:"五十年来科学哲学家已尽全力阐明(1)科学理论的性质及(2)作为选择一个理论优于其 ...查看


  • 李世:关于地震预测预报的述评
  • 李世:关于地震预测预报的述评 Posted: 18 Sep 2008 04:36 AM CDT 汶川地震后,"地震能否预测预报"众说纷纭.本文试从两种科学观.造福人民的探索和中西文化互补等三个侧面,加以初步梳理和述评.笔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