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

  摘要:歌剧在中国的发展融合了戏曲、话剧、歌舞和诸多西方音乐元素,形成我国所独有的鲜明艺术特点。中国歌剧的表演艺术手法既体现出中西方音乐相互融合的特点,又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征。民族特征是一个纵深的概念,它不仅可以包容不同民族之间艺术差异,也能展现出一个区域或者国家不同时代的民族艺术特征。中国歌剧的灵魂来源于人民群众的音乐创作,它是中国歌剧作曲家创作的基础。中国歌剧在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在不断吸收西方歌剧创作形式的同时,还融入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戏曲元素,并表现出特点鲜明的民族特征。本文阐述了歌剧在中国的民族化发展进程,以《白毛女》为例引出中国戏曲对歌剧的融合和影响,并倡导中国歌剧“美声唱法”朝着民族化发展,最后,详细描述了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程式性和虚拟性的民族特征,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歌剧 表演艺术 民族特征   歌剧表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部歌剧作品的成败,可以说,表演是对歌剧的二次创作。歌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凝聚了艺术的精华。对声乐演绎方法和舞台表演形式两大要素的全面把握是歌剧表演艺术的关键点。歌剧在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和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了紧密的融合,并受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巨大影响。在经历了几代中国歌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和艰苦实践后,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呈现出愈发浓重的民族特色,并收获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歌剧作为中国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具有浓郁民族特征的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研究,对于发展和提升中国歌剧创作和表演艺术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歌剧在中国的民族化进程   歌剧起源于欧洲,孕育于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它是一种汇聚了歌唱、舞蹈和文学的艺术佳品,具有令人震撼的舞台表现力,并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歌剧艺术是在20世纪传入我国的。近百年间,我国的歌剧艺术家通过不断的创作摸索,形成了独具东方魅力的中国民族歌剧。《白毛女》《江姐》和《洪湖赤卫队》等作品是我国早期的歌剧作品,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基于民间曲调创作,且以红色故事作为剧本,这主要是受到创作条件限制以及作品受众群体的因素所致。民间曲调的歌曲曲调朗朗上口,老百姓耳熟能详,易于口耳相传。而红色的故事剧本则是因为其表演和传播区域主要是在解放区,受到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所影响。随着红色政权的发展壮大,直到新中国的成立,这样一种中国歌剧样式在20世纪中叶发展到了一个高潮。当时的中国歌剧作品以描述反帝反封建和近现代中国艰辛的革命历程为主要内容,经过一遍又一遍的精雕细琢而成的歌剧精品,成为百姓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抒情载体,并不断推动着歌剧在中国民族化的发展进程。   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对中国歌剧的融合和影响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起源于原始的歌舞,它融合了民间说唱、歌舞以及滑稽戏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舞台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国歌剧则是在保留西方歌剧剧本的写实风格的前提下,融入西方歌剧音乐、美术和文学的艺术因素,并融合诸多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中国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中国歌剧受戏曲的影响很大。《白毛女》称得上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作品,其在融合西方歌剧的基础上,受到中国戏曲的影响很大。在《白毛女》的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顶着巨大的压力先后尝试和探索了多种表现形式。在确定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表演方法之前,创作团队曾经尝试过传统秧歌剧加戏曲和芭蕾舞电影的形式排练,这两种处于两个不同极端的表演方法效果都不甚理想。传统的秧歌剧加戏曲的表演方法过于原始,无法刻画出人物形象丰富的内心活动。而芭蕾舞电影的表演方法又过于注重生活实际,过度强调戏剧表演的合理性与真实性,结果就陷入了自然主义,效果也不理想。最终,创作团队选用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表演方法,在表演过程中,一方面关注主人公――喜儿的内心真实情感变化的演绎,另一方面又将传统戏曲当中的虚拟化表演方式融入进来,使整个《白毛女》的表演效果更为饱含真切情感,又能用虚拟化的表演方式唤起观众的想象,收获了极佳的效果。在《白毛女》的第三幕中,主人公喜儿得到张嫂的帮助,艰难地逃出黄世仁的魔爪。她在一路逃亡的路上,被一条河流给挡住了去路。剧中的女主角就运用传统戏曲的虚拟化表演方式,用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向观众描绘出剧中的场景。这样一种摆脱实物的虚拟化表演方法,就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常用表演方法。自此以后,中国歌剧作品在创作和表演过程中,都纷纷借鉴《白毛女》的表演方法,在歌剧演唱的同时,用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将作品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充分体现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所独有的韵味和美感。   三、探索“美声唱法”民族化,塑造民族特征   美声唱法又称“柔声唱法”,它起源于意大利,是现代东西方歌剧语言的主要演唱方式。中国歌剧表演对剧本语言演唱方式的借鉴起源就是意大利的“美声唱法”。然而简单的照搬照抄是不行的,这主要是语种的不同导致文字的发声方法不同,另外,中国汉字语言系统结构复杂,简单的照搬照抄会造成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的弱化。如何恰当地将西方的“美声唱法”与中国的民族语言以及群众的审美观念融合在一起就成为了歌剧创作者和演唱者们不断尝试和探索的关键点。语言作为歌剧作品情感抒发的载体,不同的语种选用不同的行腔技巧对于歌剧表演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着很大的影响。“依字行腔”“声情并茂”以及“字正腔圆”是中国歌剧艺术家根据中国汉字语言特点研究出来的“美声唱法”表演原则,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唱手法,形成中国式的“美声唱法”,为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化道路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国歌剧探索民族化“美声唱法”的道路是艰辛而漫长的。坚持走民族化的道理,形成中国歌剧表演更具民族韵味,不可以照搬照抄他国的发展方式与理念。从事声乐工作的艺术家,要努力创建属于我们中国歌剧的民族学派。   四、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主要表现在对西方歌剧的借鉴和学习之后,受中国传统戏曲舞台表现手法影响而形成的特有表演方法或技巧。中国传统戏曲是经历了汉、唐、宋、金近千年历史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完整的艺术表现形式,人们对于传统戏曲抱着听故事和看戏的欣赏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中国歌剧虽然借鉴于西方歌剧,但是传统戏曲对中国歌剧的影响巨大。使得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在借鉴和保留西方歌剧写实艺术风格的同时,也吸收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戏曲程式性和虚拟性的舞台表演手法,并形成了中国歌剧表演艺术两个主要民族特征。   1.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程式性民族特征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融合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形成了独具韵味的艺术魅力。其中,被外国人称之为“北京歌剧”的京剧极具代表性,并对中国歌剧的表演艺术形式影响巨大。京剧在表演方式上讲究“念、唱、打、做”和“步法、手法、发法、眼法、身法”的四攻五法,是一种程式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很强的写意性。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受其影响颇深。中国歌剧的程式性表演方法,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对常用生活动作的提炼,并通过夸张和艺术加工等方法来表现一种新的生活样式,并形成中国歌剧特有的表演艺术形式。歌剧演员在舞台上做出极具节奏感和美感的动作的同时,借助步伐、手势等肢体语言进行一定程式化的表演,形成程式化的意向性和形式化的套路,不但可以提升台下观众的美观感受,还容易引起观众感情上的共鸣。   2.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虚拟性民族特征   受到欧洲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西方歌剧一般都使用大量的实物型道具和布景来布置舞台,歌剧演员借助分幕所布置的不同场景,使用实物道具进行歌剧表演,虽然能给观众更为直观的视觉感受,但是也受到了实物道具资源和舞台空间等诸多限制。“虚实结合,以实为主”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文化的常用表现手法,中国歌剧的表演艺术传承了这一表现手法。有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中国歌剧的舞台上基本不设置实物景观造型,也没有华丽的舞台背景设置。而是将大型的实物道具进行虚拟化处理,只使用简单的杯子和扇子等小型道具。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虚拟性要求演员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对观众的调动作用,将剧本语言在虚拟的空间转化为观众的视觉感观体验,充分调动观众艺术观赏的主观能动性,以获得更为震撼的感官刺激。中国歌剧表演艺术虚拟性的民族特征使中国歌剧的艺术表演的演员不受空间场景的限制,观众也不会受到实物道具所形成的认知限定所局限,较之西方歌剧而言,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歌剧表演艺术源于对西方歌剧的模仿和本地民族化,经历中国歌剧艺术家近百年的不懈探索,形成了具有一定民族特征的独特表演艺术形式。然而,中国歌剧艺术在民族化的发展过程中,在充分吸取西方歌剧优秀演剧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还要努力进行民族精神的重铸。在当今世界多元艺术相互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歌剧要力图在新的时代探索新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表演形式,大胆推崇个性、强调自我,要勇于挑战权威、标新立异,努力建立起中国歌剧创新型、科学性表演艺术体系。在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不断创新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形式。并保持与我国民族文化传统审美意识形态相想脱离,展现出独具民族特征的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个性与精神。   参考文献:   [1]王颖.中国民族歌剧实践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03).   [2]肖英群.声乐表演及其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3]雷丽.浅谈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以《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为例[J].黄河之声,2013,(15).

  摘要:歌剧在中国的发展融合了戏曲、话剧、歌舞和诸多西方音乐元素,形成我国所独有的鲜明艺术特点。中国歌剧的表演艺术手法既体现出中西方音乐相互融合的特点,又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征。民族特征是一个纵深的概念,它不仅可以包容不同民族之间艺术差异,也能展现出一个区域或者国家不同时代的民族艺术特征。中国歌剧的灵魂来源于人民群众的音乐创作,它是中国歌剧作曲家创作的基础。中国歌剧在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在不断吸收西方歌剧创作形式的同时,还融入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戏曲元素,并表现出特点鲜明的民族特征。本文阐述了歌剧在中国的民族化发展进程,以《白毛女》为例引出中国戏曲对歌剧的融合和影响,并倡导中国歌剧“美声唱法”朝着民族化发展,最后,详细描述了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程式性和虚拟性的民族特征,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歌剧 表演艺术 民族特征   歌剧表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部歌剧作品的成败,可以说,表演是对歌剧的二次创作。歌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凝聚了艺术的精华。对声乐演绎方法和舞台表演形式两大要素的全面把握是歌剧表演艺术的关键点。歌剧在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和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了紧密的融合,并受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巨大影响。在经历了几代中国歌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和艰苦实践后,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呈现出愈发浓重的民族特色,并收获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歌剧作为中国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具有浓郁民族特征的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研究,对于发展和提升中国歌剧创作和表演艺术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歌剧在中国的民族化进程   歌剧起源于欧洲,孕育于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它是一种汇聚了歌唱、舞蹈和文学的艺术佳品,具有令人震撼的舞台表现力,并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歌剧艺术是在20世纪传入我国的。近百年间,我国的歌剧艺术家通过不断的创作摸索,形成了独具东方魅力的中国民族歌剧。《白毛女》《江姐》和《洪湖赤卫队》等作品是我国早期的歌剧作品,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基于民间曲调创作,且以红色故事作为剧本,这主要是受到创作条件限制以及作品受众群体的因素所致。民间曲调的歌曲曲调朗朗上口,老百姓耳熟能详,易于口耳相传。而红色的故事剧本则是因为其表演和传播区域主要是在解放区,受到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所影响。随着红色政权的发展壮大,直到新中国的成立,这样一种中国歌剧样式在20世纪中叶发展到了一个高潮。当时的中国歌剧作品以描述反帝反封建和近现代中国艰辛的革命历程为主要内容,经过一遍又一遍的精雕细琢而成的歌剧精品,成为百姓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抒情载体,并不断推动着歌剧在中国民族化的发展进程。   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对中国歌剧的融合和影响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起源于原始的歌舞,它融合了民间说唱、歌舞以及滑稽戏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舞台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国歌剧则是在保留西方歌剧剧本的写实风格的前提下,融入西方歌剧音乐、美术和文学的艺术因素,并融合诸多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中国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中国歌剧受戏曲的影响很大。《白毛女》称得上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作品,其在融合西方歌剧的基础上,受到中国戏曲的影响很大。在《白毛女》的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顶着巨大的压力先后尝试和探索了多种表现形式。在确定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表演方法之前,创作团队曾经尝试过传统秧歌剧加戏曲和芭蕾舞电影的形式排练,这两种处于两个不同极端的表演方法效果都不甚理想。传统的秧歌剧加戏曲的表演方法过于原始,无法刻画出人物形象丰富的内心活动。而芭蕾舞电影的表演方法又过于注重生活实际,过度强调戏剧表演的合理性与真实性,结果就陷入了自然主义,效果也不理想。最终,创作团队选用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表演方法,在表演过程中,一方面关注主人公――喜儿的内心真实情感变化的演绎,另一方面又将传统戏曲当中的虚拟化表演方式融入进来,使整个《白毛女》的表演效果更为饱含真切情感,又能用虚拟化的表演方式唤起观众的想象,收获了极佳的效果。在《白毛女》的第三幕中,主人公喜儿得到张嫂的帮助,艰难地逃出黄世仁的魔爪。她在一路逃亡的路上,被一条河流给挡住了去路。剧中的女主角就运用传统戏曲的虚拟化表演方式,用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向观众描绘出剧中的场景。这样一种摆脱实物的虚拟化表演方法,就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常用表演方法。自此以后,中国歌剧作品在创作和表演过程中,都纷纷借鉴《白毛女》的表演方法,在歌剧演唱的同时,用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将作品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充分体现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所独有的韵味和美感。   三、探索“美声唱法”民族化,塑造民族特征   美声唱法又称“柔声唱法”,它起源于意大利,是现代东西方歌剧语言的主要演唱方式。中国歌剧表演对剧本语言演唱方式的借鉴起源就是意大利的“美声唱法”。然而简单的照搬照抄是不行的,这主要是语种的不同导致文字的发声方法不同,另外,中国汉字语言系统结构复杂,简单的照搬照抄会造成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的弱化。如何恰当地将西方的“美声唱法”与中国的民族语言以及群众的审美观念融合在一起就成为了歌剧创作者和演唱者们不断尝试和探索的关键点。语言作为歌剧作品情感抒发的载体,不同的语种选用不同的行腔技巧对于歌剧表演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着很大的影响。“依字行腔”“声情并茂”以及“字正腔圆”是中国歌剧艺术家根据中国汉字语言特点研究出来的“美声唱法”表演原则,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唱手法,形成中国式的“美声唱法”,为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化道路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国歌剧探索民族化“美声唱法”的道路是艰辛而漫长的。坚持走民族化的道理,形成中国歌剧表演更具民族韵味,不可以照搬照抄他国的发展方式与理念。从事声乐工作的艺术家,要努力创建属于我们中国歌剧的民族学派。   四、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主要表现在对西方歌剧的借鉴和学习之后,受中国传统戏曲舞台表现手法影响而形成的特有表演方法或技巧。中国传统戏曲是经历了汉、唐、宋、金近千年历史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完整的艺术表现形式,人们对于传统戏曲抱着听故事和看戏的欣赏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中国歌剧虽然借鉴于西方歌剧,但是传统戏曲对中国歌剧的影响巨大。使得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在借鉴和保留西方歌剧写实艺术风格的同时,也吸收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戏曲程式性和虚拟性的舞台表演手法,并形成了中国歌剧表演艺术两个主要民族特征。   1.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程式性民族特征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融合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形成了独具韵味的艺术魅力。其中,被外国人称之为“北京歌剧”的京剧极具代表性,并对中国歌剧的表演艺术形式影响巨大。京剧在表演方式上讲究“念、唱、打、做”和“步法、手法、发法、眼法、身法”的四攻五法,是一种程式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很强的写意性。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受其影响颇深。中国歌剧的程式性表演方法,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对常用生活动作的提炼,并通过夸张和艺术加工等方法来表现一种新的生活样式,并形成中国歌剧特有的表演艺术形式。歌剧演员在舞台上做出极具节奏感和美感的动作的同时,借助步伐、手势等肢体语言进行一定程式化的表演,形成程式化的意向性和形式化的套路,不但可以提升台下观众的美观感受,还容易引起观众感情上的共鸣。   2.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虚拟性民族特征   受到欧洲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西方歌剧一般都使用大量的实物型道具和布景来布置舞台,歌剧演员借助分幕所布置的不同场景,使用实物道具进行歌剧表演,虽然能给观众更为直观的视觉感受,但是也受到了实物道具资源和舞台空间等诸多限制。“虚实结合,以实为主”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文化的常用表现手法,中国歌剧的表演艺术传承了这一表现手法。有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中国歌剧的舞台上基本不设置实物景观造型,也没有华丽的舞台背景设置。而是将大型的实物道具进行虚拟化处理,只使用简单的杯子和扇子等小型道具。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虚拟性要求演员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对观众的调动作用,将剧本语言在虚拟的空间转化为观众的视觉感观体验,充分调动观众艺术观赏的主观能动性,以获得更为震撼的感官刺激。中国歌剧表演艺术虚拟性的民族特征使中国歌剧的艺术表演的演员不受空间场景的限制,观众也不会受到实物道具所形成的认知限定所局限,较之西方歌剧而言,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歌剧表演艺术源于对西方歌剧的模仿和本地民族化,经历中国歌剧艺术家近百年的不懈探索,形成了具有一定民族特征的独特表演艺术形式。然而,中国歌剧艺术在民族化的发展过程中,在充分吸取西方歌剧优秀演剧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还要努力进行民族精神的重铸。在当今世界多元艺术相互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歌剧要力图在新的时代探索新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表演形式,大胆推崇个性、强调自我,要勇于挑战权威、标新立异,努力建立起中国歌剧创新型、科学性表演艺术体系。在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不断创新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形式。并保持与我国民族文化传统审美意识形态相想脱离,展现出独具民族特征的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个性与精神。   参考文献:   [1]王颖.中国民族歌剧实践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03).   [2]肖英群.声乐表演及其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3]雷丽.浅谈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以《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为例[J].黄河之声,2013,(15).


相关文章

  • 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
  • 第一节 音乐与人生 第一课时 [基本思路] 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出发点,也是他们最终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归宿点,是音乐鉴赏教学活动的"纲".这个时代的学生们,可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或歌星,或演唱组合,一开始 ...查看


  • 中国现代歌剧发展之文献综述
  • 中国现代歌剧发展之文献综述 [摘 要] 中国歌剧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来说是年轻的,但它洋溢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在它的成长过程中,荆棘与坎坷使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并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本文以中国现代歌剧发展的阶段为线索,介绍了 ...查看


  • 论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之差异
  • 论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之差异 摘要:由于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导致了各个地区.国家和民族之间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即为最典型的代表.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舞台艺术表现之间既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又存在着"质"的 ...查看


  • 西方音乐史
  • 贝多芬 1. 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第三交响曲>也叫<英雄>,标志着贝 多芬创作盛期的到来. 第一章 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 1. 韦伯--被称为"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第一人".代表作品<魔 ...查看


  • 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基础知识整编
  • 音乐基础知识 音乐的基本要素:音的高低(频率).长短(振幅).强弱(时间).音色(发音体性质) 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曲式.织体等 节奏: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 节拍:强拍与弱拍的均匀交替叫节拍 常见的 ...查看


  • 浅析民族歌剧[木兰诗篇]中"花木兰"的角色塑造
  • 作者简介:温忠正(1987―),女,汉族,吉林省集安人,艺术硕士,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摘 要:关峡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所创作的中国民族歌剧<木兰诗篇>是其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同时,这部歌剧也是 ...查看


  •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凯鲁比诺咏叹调的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研究
  • 江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凯鲁比诺咏叹调的创作特征及 演唱风格研究 姓名:陈玉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音乐学 指导教师:刘明健 20080601 http://www.dragon163.co ...查看


  • 高一音乐 高中音乐鉴赏基础知识整编素材
  • 音乐基础知识 音乐的基本要素:音的高低(频率).长短(振幅).强弱(时间).音色(发音体性质) 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曲式.织体等 节奏: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 节拍:强拍与弱拍的均匀交替叫节拍 常见的 ...查看


  • 音乐专业论文题目
  • 邓丽君歌曲演唱特色研究 试论蒙古族盅碗舞舞蹈的形式美 中国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异同 浅谈高师声乐专业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谈钢琴教学中对" 放松" 的把握 郧阳<凤凰灯舞>初探 上庸地方民俗音乐初探-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