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爱莲说作业

《 短文两篇》小测验

一、解释句子中的实词。

1. 有仙则名: 2.有龙则灵:

3.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谈笑有鸿儒:

5. 往来无白丁: 6.调素琴:

7. 列丝竹之乱耳: 8.无案牍之劳形。

9. 何陋之有: 10.

11. 出淤泥而不染: 12.13. 濯清涟而不妖: 14.

15. 濯清涟而不妖: 16.

17. 亭亭净植: 18.

19. 予谓菊: 20.

21. 花之君子也: 22.

23. 宜乎众矣:

二、解释多义词“之”。

1. 水陆草木之花: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 丝竹之乱耳:

4. 何陋之有:

三、解释词类活用现象。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四、翻译句子。(14分)

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无丝之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 不蔓不枝: 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花之隐逸者: 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五、阅读与赏析

(一)阅读《陋室铭》做下面的题。

1、《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 的节操和 的情趣,而《爱莲说》的作者用“莲”自况,委婉批判了当时 、 的世风。所以两篇短文都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5分)

2、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3、第一、二句用“仙”和“龙”比喻怎样的人?这两句话所起什么作用?

4、文章第4——7句分别从 、 、 三个方面表现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6、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7、作者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8、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9、作者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

10、理解性默写。

(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与“何陋之有”相互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陋室环境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爱莲说》做下面的题。

1、文中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菊花、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这句话讽刺了 的社会世态。

3、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5、《爱莲说》一文运用托物言志(也可以理解为借物喻人)的写法,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6、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有哪些美好品质?

7、周敦颐的咏莲名句是什么?

8、理解性默写。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喻君子美名远扬,志洁行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喻君子体态端庄,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文两篇》参考答案

一、1. 出名,有名 2. 成为灵异的水 3. 这;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 博学的人; 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5. 指没有学问的人 6. 弹奏 7. 代指音乐;使„„被扰乱 8. 官府的公文;使……劳累;形体、身体 9. 什么 10. 多 11. 沾染(污秽) 12. 洗涤 13. 清澈的水面的小波浪 14. 更加

15. 美丽而不端庄 16. 长茎蔓;长枝节。17. 耸立的样子;通直, 站立 18. 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9. 认为 20. 逃跑 21. 指品德高尚的人 22. 少 23. 应当

二、1. 的(助词);2.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助词);3. 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助词);

4. 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助词)

三、1. 名作动,出名;名作动,变得灵异(成为灵异的水) 2. 名作动,长上;名作动,映入

3. 动作使动,使„„被扰乱;动作使动,使„„劳累 4. 名作动,长茎蔓;名作动,长丫枝;形作动,漂向远处

四、(略)

五、

(一)1、高洁傲岸、安贫乐道;趋炎附势、追名逐利;托物言志 2、不矛盾。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3、品德高尚的人 运用比兴手法,引出文章主旨 4、居室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 5、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代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他学习着古代名贤,有着他们的生活志趣和远大的思想抱负 6、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再次有力的点明主题,同时说明了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7、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嘈杂的音乐扰耳也没有俗务缠身 8、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那些官僚们灯红酒绿的生活的鄙弃,含蓄的评判了他们寻欢作乐的生活态度,用来证明作者是一个安贫乐道的人 9、略 10、(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苔痕上阶绿,蓝色入帘青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二)1、“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菊花”比喻隐士;“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2、爱慕富贵的人多,品德高尚的人少;趋炎附势,追名逐利 3、菊,是从正面衬托;牡丹,是从反面衬托,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4、(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傲。(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3)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5、我们要鄙夷和厌恶那些拜金主义者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行为,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信条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应受到批评和否定 6、不像陶源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要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清白,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1)莲,花之群子者也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短文两篇》小测验

一、解释句子中的实词。

1. 有仙则名: 2.有龙则灵:

3.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谈笑有鸿儒:

5. 往来无白丁: 6.调素琴:

7. 列丝竹之乱耳: 8.无案牍之劳形。

9. 何陋之有: 10.

11. 出淤泥而不染: 12.13. 濯清涟而不妖: 14.

15. 濯清涟而不妖: 16.

17. 亭亭净植: 18.

19. 予谓菊: 20.

21. 花之君子也: 22.

23. 宜乎众矣:

二、解释多义词“之”。

1. 水陆草木之花: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 丝竹之乱耳:

4. 何陋之有:

三、解释词类活用现象。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四、翻译句子。(14分)

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无丝之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 不蔓不枝: 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花之隐逸者: 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五、阅读与赏析

(一)阅读《陋室铭》做下面的题。

1、《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 的节操和 的情趣,而《爱莲说》的作者用“莲”自况,委婉批判了当时 、 的世风。所以两篇短文都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5分)

2、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3、第一、二句用“仙”和“龙”比喻怎样的人?这两句话所起什么作用?

4、文章第4——7句分别从 、 、 三个方面表现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6、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7、作者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8、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9、作者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

10、理解性默写。

(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与“何陋之有”相互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陋室环境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爱莲说》做下面的题。

1、文中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菊花、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这句话讽刺了 的社会世态。

3、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5、《爱莲说》一文运用托物言志(也可以理解为借物喻人)的写法,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6、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有哪些美好品质?

7、周敦颐的咏莲名句是什么?

8、理解性默写。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喻君子美名远扬,志洁行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喻君子体态端庄,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文两篇》参考答案

一、1. 出名,有名 2. 成为灵异的水 3. 这;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 博学的人; 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5. 指没有学问的人 6. 弹奏 7. 代指音乐;使„„被扰乱 8. 官府的公文;使……劳累;形体、身体 9. 什么 10. 多 11. 沾染(污秽) 12. 洗涤 13. 清澈的水面的小波浪 14. 更加

15. 美丽而不端庄 16. 长茎蔓;长枝节。17. 耸立的样子;通直, 站立 18. 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9. 认为 20. 逃跑 21. 指品德高尚的人 22. 少 23. 应当

二、1. 的(助词);2.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助词);3. 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助词);

4. 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助词)

三、1. 名作动,出名;名作动,变得灵异(成为灵异的水) 2. 名作动,长上;名作动,映入

3. 动作使动,使„„被扰乱;动作使动,使„„劳累 4. 名作动,长茎蔓;名作动,长丫枝;形作动,漂向远处

四、(略)

五、

(一)1、高洁傲岸、安贫乐道;趋炎附势、追名逐利;托物言志 2、不矛盾。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3、品德高尚的人 运用比兴手法,引出文章主旨 4、居室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 5、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代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他学习着古代名贤,有着他们的生活志趣和远大的思想抱负 6、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再次有力的点明主题,同时说明了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7、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嘈杂的音乐扰耳也没有俗务缠身 8、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那些官僚们灯红酒绿的生活的鄙弃,含蓄的评判了他们寻欢作乐的生活态度,用来证明作者是一个安贫乐道的人 9、略 10、(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苔痕上阶绿,蓝色入帘青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二)1、“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菊花”比喻隐士;“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2、爱慕富贵的人多,品德高尚的人少;趋炎附势,追名逐利 3、菊,是从正面衬托;牡丹,是从反面衬托,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4、(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傲。(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3)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5、我们要鄙夷和厌恶那些拜金主义者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行为,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信条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应受到批评和否定 6、不像陶源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要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清白,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1)莲,花之群子者也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相关文章

  • 八年级语文中秋节假期作业
  • (1)世外桃源: (2)豁然开朗: 一.文学常识 (3)无人问津: 1.作者:. (4)落英缤纷: 九.练习巩固 二.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 (一).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三.古今异义词 1.不足 古义:今义:2.鲜美 古义:今义: 晋太元中 ...查看


  • 短文两篇爱莲说 陋室铭 导学案
  • 栾川一高附中初一语文学科诱思探究导学提纲(课)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这两篇短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4.通过学习本文,认识"铭& ...查看


  • 陋室铭Word文档
  • 课题:<短文两篇> 设计人:贾 泰山博文中学学生课堂学习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 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 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 加强朗读训练, ...查看


  • 七上语文作业本第六单元复习
  • 七上语文作业本第六单元复习 一.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 蕃.甚.妖.蔓.鲜.劳形. 二.作者的掌握 让学生运用表格把作家.作品.作者朝代.对作者评价.名言名句罗列出来,以便于记忆. 三.写法的复习说 <陋室铭>1.赋.比.兴的艺术手 ...查看


  • [陋室铭][爱莲说]习题集
  • <陋室铭>习题集-刘禹锡(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 ...查看


  • 中考重点篇目陋室铭_爱莲说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题 1.给下列汉字注音.(3分) 陋( ) 馨( ) 儒( ) 牍( ) 案( ) 苔( ) 2.读拼音写汉字.(3分) 甚fán( ) yū泥( ) zhuó清涟( ) xiâ玩 ...查看


  • [陋室铭][爱莲说]原文及解释
  • [陋室铭][爱莲说]原文及解释.txt我这人从不记仇,一般有仇当场我就报了.没什么事不要找我,有事更不用找我!就算是believe中间也藏了一个lie!我那么喜欢你,你喜欢我一下会死啊?我又不是人民币,怎么能让人人都喜欢我?陋室铭: 原文: ...查看


  • [陋室铭][爱莲说]中考对比阅读精编整理
  • 短文两篇对比阅读大全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 ...查看


  • 以[陋室铭][爱莲说]例说说托物言志方法的运用
  • 以<陋室铭><爱莲说>为例,说说托物言志方法的运用 一.导入: 学生读全诗,理解诗意: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板书:托物言志)生读定义. 为什么要托"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