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爱莲说]习题集

《陋室铭》习题集—刘禹锡(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1【名】出名。2【灵】灵异。3【惟】只。4【馨】品德高尚。5【上】长上。6【鸿儒】博学的人。7【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8【丝竹】奏乐的声音

9【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 10【乱耳】使。。。扰乱。11【案牍(dú)】官府的公文。12【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劳累。13【子云】杨雄,西汉时文学家。1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15【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公德的文字,多用韵,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 一、重点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5、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重点问题过关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睛之笔是【何陋之有】 4.文章是从【环境、交往、情趣】三方面描写陋室的。 5.写陋室环境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10.连用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本文主旨的名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中“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12、“调素琴”“阅金经”分别照应哪句话?【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读之劳形】 13、“何陋之有”与哪句话相照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2、中心:本文通过描写陋室环境,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这是类比的写法,作者借两位古代名贤来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15、《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 【1画龙点睛,总结全文,2照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强调陋室不陋。4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16. 全文的文眼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文眼是“德馨”二字,因为全文是围绕品德问题展开,同时“馨”字统领全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17.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形容“陋室”不“陋”的?【通过对环境、交往和情趣的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18.联系本文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如:以兴国为己任;诚实守信;谦虚礼让等(言之成理即可)。】

19.“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应该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20. “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21、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 22、选文的作者是 代 。【唐 刘禹锡】 23、试简要分析加点字的妙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让人感觉陋室环境的春意正浓,生机盎然。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24、“作者笔下的居室宁静、雅致。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调素琴,阅金经”展示给你的画面。【连片的青苔蔓延上台阶,阶下一片碧绿;芳草的颜色映入帘里,帘内满目青葱。在简陋的屋子里,有人在尽情的弹奏古朴的琴,在吟诵着佛经。】

25、本文从那几个方面写陋室不陋的?(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谈谈自己的理解。)【作者从室外环境之幽雅、室中人交往之雅和室中事的情趣之雅三个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 26、用自己的话概括陋室的特点?【自然环境幽静,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27、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言外之意?【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用孔子答话的后半句,省略前半句,语意却在前句,言外之意,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怀。、 28、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29、有人说,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已经告别了居住“陋室”的时代,因此,今天再学习《陋室铭》,已经没有多大价值和意义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不同意。这种看法太肤浅了,《陋室铭》一文突出的是室主人志趣高雅,无论是否身居陋室,品德高尚是永恒的追求,学习《陋室铭》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此,因此,这篇文章永远都不会过时。】

30、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陋室铭》中刘禹锡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了美好的品行,不能为了利益而做损人利己的坏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比物质更可贵的东西。】

31、 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32、下列对文章内容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 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33、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爱莲说 》---周敦颐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 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注释】1【蕃】多。【独】仅,只。2【染】被沾染:3【濯】洗涤4【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5【妖】美丽而不端庄。6【蔓】牵牵连连的,7【枝】枝枝节节。8【益】更,越。9【亭亭】挺立的样子。10【植】竖立11【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12【焉】呢12予谓菊:予:我;谓:认为。13【隐逸者】隐居的人1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14噫:叹词,相当于“唉”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相当于“的”15【鲜】少。16【闻】听说。17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8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宜:当然 【重点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一、背景简介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二、默写过关

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的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洁身自好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香远益清】 3、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4、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描写莲花美好形象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6、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的高尚品格,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三 课内主要问题过关

1本文主要采用什么写作手法?主旨是什么?

---课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 寄寓作者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 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2本文主要写“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或(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这种写法叫衬托,用菊正面映衬,用牡丹反面映衬,衬托出莲的高洁品质。

3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描写莲的形象?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 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高洁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比喻君子 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第二段中菊、牡丹、莲各象征怎样的人?----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莲:君子

5作者认为君子应有哪些品质?----作者心日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

的高贵品质。

6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 的恶浊世风的鄙弃,再次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8.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借陋室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怀。韩愈在《马说》中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周敦颐借“莲”表达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9.“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10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以爱菊爱莲人数之少,来衬托爱牡丹人数之多,突出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主旨。

11、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相同点: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不同点:陶渊明归隐避世;周敦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2、“噫”字有何作用?

噫,叹词,表示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疑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恶浊世风的鄙弃。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答: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借物

抒情(或托物言志)】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

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颐不同于陶渊明“避世”的生活态度,而是

勇敢地面对现实。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

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1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荷花、芙蕖、芙蓉、菡萏】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 草木之花 】为莲的总陪衬,以 【 菊花和牡丹】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 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1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

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5、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

16、请为第2段文字作个评注。

答:作者将菊花、牡丹和莲花一一人格化,赋予他们不同的道德情操,借花喻人,通过人们对

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讥讽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展现了作者品性的高洁。 1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少了,与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

18 本文的语言运用上有何特色?这样有什么好处?

答:骈散结合.使人读起来铿锵有力,顿挫有致.

《陋室铭》习题集—刘禹锡(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1【名】出名。2【灵】灵异。3【惟】只。4【馨】品德高尚。5【上】长上。6【鸿儒】博学的人。7【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8【丝竹】奏乐的声音

9【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 10【乱耳】使。。。扰乱。11【案牍(dú)】官府的公文。12【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劳累。13【子云】杨雄,西汉时文学家。1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15【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公德的文字,多用韵,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 一、重点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5、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重点问题过关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睛之笔是【何陋之有】 4.文章是从【环境、交往、情趣】三方面描写陋室的。 5.写陋室环境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10.连用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本文主旨的名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中“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12、“调素琴”“阅金经”分别照应哪句话?【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读之劳形】 13、“何陋之有”与哪句话相照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2、中心:本文通过描写陋室环境,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这是类比的写法,作者借两位古代名贤来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15、《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 【1画龙点睛,总结全文,2照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强调陋室不陋。4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16. 全文的文眼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文眼是“德馨”二字,因为全文是围绕品德问题展开,同时“馨”字统领全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17.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形容“陋室”不“陋”的?【通过对环境、交往和情趣的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18.联系本文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如:以兴国为己任;诚实守信;谦虚礼让等(言之成理即可)。】

19.“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应该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20. “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21、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 22、选文的作者是 代 。【唐 刘禹锡】 23、试简要分析加点字的妙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让人感觉陋室环境的春意正浓,生机盎然。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24、“作者笔下的居室宁静、雅致。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调素琴,阅金经”展示给你的画面。【连片的青苔蔓延上台阶,阶下一片碧绿;芳草的颜色映入帘里,帘内满目青葱。在简陋的屋子里,有人在尽情的弹奏古朴的琴,在吟诵着佛经。】

25、本文从那几个方面写陋室不陋的?(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谈谈自己的理解。)【作者从室外环境之幽雅、室中人交往之雅和室中事的情趣之雅三个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 26、用自己的话概括陋室的特点?【自然环境幽静,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27、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言外之意?【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用孔子答话的后半句,省略前半句,语意却在前句,言外之意,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怀。、 28、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29、有人说,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已经告别了居住“陋室”的时代,因此,今天再学习《陋室铭》,已经没有多大价值和意义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不同意。这种看法太肤浅了,《陋室铭》一文突出的是室主人志趣高雅,无论是否身居陋室,品德高尚是永恒的追求,学习《陋室铭》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此,因此,这篇文章永远都不会过时。】

30、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陋室铭》中刘禹锡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了美好的品行,不能为了利益而做损人利己的坏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比物质更可贵的东西。】

31、 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32、下列对文章内容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 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33、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爱莲说 》---周敦颐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 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注释】1【蕃】多。【独】仅,只。2【染】被沾染:3【濯】洗涤4【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5【妖】美丽而不端庄。6【蔓】牵牵连连的,7【枝】枝枝节节。8【益】更,越。9【亭亭】挺立的样子。10【植】竖立11【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12【焉】呢12予谓菊:予:我;谓:认为。13【隐逸者】隐居的人1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14噫:叹词,相当于“唉”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相当于“的”15【鲜】少。16【闻】听说。17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8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宜:当然 【重点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一、背景简介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二、默写过关

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的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洁身自好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香远益清】 3、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4、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描写莲花美好形象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6、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的高尚品格,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三 课内主要问题过关

1本文主要采用什么写作手法?主旨是什么?

---课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 寄寓作者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 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2本文主要写“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或(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这种写法叫衬托,用菊正面映衬,用牡丹反面映衬,衬托出莲的高洁品质。

3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描写莲的形象?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 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高洁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比喻君子 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第二段中菊、牡丹、莲各象征怎样的人?----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莲:君子

5作者认为君子应有哪些品质?----作者心日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

的高贵品质。

6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 的恶浊世风的鄙弃,再次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8.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借陋室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怀。韩愈在《马说》中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周敦颐借“莲”表达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9.“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10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以爱菊爱莲人数之少,来衬托爱牡丹人数之多,突出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主旨。

11、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相同点: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不同点:陶渊明归隐避世;周敦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2、“噫”字有何作用?

噫,叹词,表示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疑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恶浊世风的鄙弃。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答: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借物

抒情(或托物言志)】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

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颐不同于陶渊明“避世”的生活态度,而是

勇敢地面对现实。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

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1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荷花、芙蕖、芙蓉、菡萏】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 草木之花 】为莲的总陪衬,以 【 菊花和牡丹】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 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1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

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5、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

16、请为第2段文字作个评注。

答:作者将菊花、牡丹和莲花一一人格化,赋予他们不同的道德情操,借花喻人,通过人们对

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讥讽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展现了作者品性的高洁。 1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少了,与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

18 本文的语言运用上有何特色?这样有什么好处?

答:骈散结合.使人读起来铿锵有力,顿挫有致.


相关文章

  • 中考重点篇目陋室铭_爱莲说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题 1.给下列汉字注音.(3分) 陋( ) 馨( ) 儒( ) 牍( ) 案( ) 苔( ) 2.读拼音写汉字.(3分) 甚fán( ) yū泥( ) zhuó清涟( ) xiâ玩 ...查看


  •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期中复习题
  • 阅读<陋室铭>,回答问题. 1.解释下面的加点字(2分) 有仙则名. 惟.吾德馨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孔子云:"何陋之有?"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查看


  • 八年级语文中秋节假期作业
  • (1)世外桃源: (2)豁然开朗: 一.文学常识 (3)无人问津: 1.作者:. (4)落英缤纷: 九.练习巩固 二.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 (一).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三.古今异义词 1.不足 古义:今义:2.鲜美 古义:今义: 晋太元中 ...查看


  • 中考冲刺!初中必背古诗文--[爱莲说]习题大全
  • <爱莲说> (北宋哲学家 周敦颐) 一.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可爱者甚蕃:多.2.益: 副词,更. 3 . 植: 立. 4.鲜:少. 5. 亵:亲近而不庄重.6.宜:应当独:7.只,仅 8. 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 ...查看


  • 八上第五单元习题
  • 八年级第五单元习题精选 <桃花源记> (一)2008年吉林省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列问题: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查看


  • 2013年中考[文言文点击]常识及主题
  • 2012年中考<文言文点击>常识及主题复习题 姓名 1.为学 本文选自< >,原题为< >.作者是 (朝代) , 家. 内容理解:"为学"的意思是 .文中以 的故事为例,生动而形 象地 ...查看


  • 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 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5分 )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 确凿( ) yōng( )肿 脑suǐ( )蝉tuì( ) 人声dǐng( )沸 lí( )歌 shàn( ) 笑 嫉妒( ) 瞬息 ...查看


  • 爱莲说译文
  •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 甚:很.之:的.番:通"繁",多.独:唯独.自:从. 水中.陆地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间 的人特 ...查看


  • 短文两篇爱莲说 陋室铭 导学案
  • 栾川一高附中初一语文学科诱思探究导学提纲(课)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这两篇短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4.通过学习本文,认识"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