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文言文翻译训练及答案

文 言 翻 译 专 项 训 练

一、(2013年江苏卷)

1、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 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

译文:当初,魏明帝做太子时,李丰在文学中。等到魏明帝即位后,抓获一位东吴投降的人,魏明帝问他:“你在江东听说中原地带的名士是谁?”那位投降的人说:“听说有个李安国的人。”这时李丰为黄门郎,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魏明帝说:“李丰的名气竟然遍及吴趆一带了?”后来转任骑都尉、给事中等职务。

2、 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译文:当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3、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 译文:等到嘉平四年司马宣王死后,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有人指向李丰。

二、(2012年江苏卷)

1、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苏涣)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译文:(王蒙正)知道您贤能,违背自己的意愿(或降低自己骄横的态度)拿礼节对待您,并把全郡的治事交付给您。

标准【答案】(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解析】注意关键点:“屈意”“礼”“委”。

2、君(苏涣)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译文:您凭借一个县令就能做到这样,远远比言事官(也可译为“谏官”或“只说不做的官员”)贤能啊!

标准【答案】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解析】注意关键点:“以”“此”“于”。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苏涣)之寡过焉可也。

译文:你们的才能比不上别人,姑且效仿(或译为“学习”)我很少过错,也是可以的。 标准【答案】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解析】注意关键点:“不逮”“姑”“师”“也”。

三、(2011年江苏卷)

1、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陈公弼)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2、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陈公弼)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3、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陈公弼)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抓住每句话的得分点,这些得分点一是关键的实词虚词,一是特殊句式。第(1)句中关键词是“淫”、“区”、“勒”,“淫”是“过

多的,额外的”的意思;“区”是量词,指房屋一处,一所;“勒”为动词,“强制、勒令”的意思。第(2)句中的关键词是“身居前行”和“持满”, “身居前行”是“亲自处于前列”的意思,“持满”是“将弓箭拉满”的意思,同时注意补充省略的主语。第(3)句中的关键词是“贷”、“流”、“以”, “贷”是“宽恕、从轻处罚”的意思,“流”是“流放”的意思,第一个“以”是介词,“把”的意思,第二个“以”是动词,“让、使、用”的意思。

【参考答案】(1)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2)(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把箭射出去。

(3)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军士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用他们看守仓库。

四、(2010年江苏卷)

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梅圣俞),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①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②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③‘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译文:谢氏生于一个富盛的家族,她二十岁嫁给了我,总共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死的时候,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 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可是谢氏却安适自在(不嫌弃)。治理家庭,有她自己的办法,家里的饮食器皿,虽然不是很多,但(饭菜)一定做得精细又有味;我们的衣服不论旧的新的,都一定清洗得干干净净,并缝补得整整齐齐;所居住的房舍虽然简陋卑微,但一定把庭院洒水清扫得干净整洁;她的一言一行和日常起居,都很和悦从容。我一世贫穷由来已久,外出时有幸能与贤士大夫共游而感到快乐,回家则能见到我妻子的淡静怡然从而忘掉烦忧。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我经常与士大夫交谈,谢氏多从屏风后悄悄听我们谈话,过后,她对某人的才能、品德好坏以及时事的得失都能作出评价,都评说得有条有理。我在吴兴做官,有时从外面喝醉了回来,她一定会问:‘今日和谁饮酒这么快乐呢?’听说是与贤能的人饮酒,就高兴;如果不是,就感叹道:‘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五、(2009年江苏卷)

1、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沈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译文:顺治二年,之前有个叫田仰的巡抚,向来熟悉沈通明的为人,对他礼遇优厚;至此看到明朝将要灭亡,就把自己的家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乘船渡海而去。沈通明把田仰的妻子儿女藏匿到其他地方。恰好清军渡过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2、通明(沈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译文:沈通明本来就是个高大的男子,胡须很漂亮,以能饮酒而自豪。每次喝醉了就在邓州街市上唱歌呼号,全街市的人都认为他是个狂人。彭子篯是其州人,一向就在江淮之间很有声望,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3、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沈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译文:明末战争的时候,各地奇才辈出,像沈通明这些人,一般都是风流倜傥非同寻常的,

这些都是我经常听说的人。其他那些流落民间,湮没无闻,没有被我听说过而我不能够拿笔写下的人,又不知道有多少。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呢?

六、(2008年江苏卷)

1、汉(吴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译文: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缺少有文采,吴汉(后来) 被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十二年春.汉(吴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日:‚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日:‚①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②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译文:十二年春天, 吴汉率领军队进攻广都(今成都南),攻克了城池。然后派遣轻装的骑兵烧掉了成都市桥。光武帝刘秀告诫吴汉说:“你只要坚守广都,等待他来进攻,不要跟他交锋。如果敌人不敢前来,你必须转移营寨,以此逼迫敌人,必须等敌人疲惫后才能进攻。”吴汉乘着胜利进攻,逼近成都,被阻在长江北岸,汉军就地扎营,派遣刘尚率万余人在长江以南驻扎。光武帝得知后,大惊,责备吴汉说:“近来我告诫你千条万条,你为什么遇到事件时却又悖离错乱呢?与刘尚分开扎营,一旦有紧急事情,不能再彼此照应。”刘秀的诏书尚未送到,谢斗、袁吉领兵十万余人攻吴汉,派遣副将带一万余人前去威逼刘尚,让他们不能相互援助。吴汉与他们大战了一天,吴汉的军队大败,逃入营垒,吴汉召见诸将激励他们说:“我想要将军队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的军队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成功失败的机会在此一举。”

【参考答案】(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3)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解析】(1)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2)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比”,近来。(《祭十二郎文》)“敕”,告诫;“何意”,为什么;“悖乱”,背离、错乱。(3)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就”,靠拢;“于江南”,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前置;“并”,合并。

七、(2007年江苏卷)

1、进之(高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牢之高会,进之入幕,推上客而踞其坐,大饮嚼,一坐大惊。牢之揖客,问所长,进之曰:‚善以计数中密事。‛牢之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居五曰,进之曰:‚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译文:高进之十三岁时,母亲刘氏去世,安葬完毕,他四处奔走,寻找父亲,但没有找到,于是去拜见征北将军刘牢之。刘牢之正在举行宴会,高进之进入帷帐,推走了刘牢之的上客占据了他的座位,大吃大喝,满坐人都很吃惊。刘牢之向他行礼,询问他所擅长的地方,高进之说:“我善于算出秘密的数字。”刘牢之问部下铠甲、兵器、粮草的数量,高进之掐指一算,一点都不差,于是任命他为行军司马。过了五天,高进之说:“刘公好猜疑而且不宽容忍让,怨恨别人而且容易叛变,自己如果不离开,一定会遭到祸害。”

2、及谢晦反,兵锐,道济忧之,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译文:等到谢晦叛乱的时候,士兵锐气很足,檀道济非常担心,高进之仿冒檀道济的笔迹给谢晦写信,和他联盟,谢晦很高兴,没有作防备,发动全部精锐兵力沿江而下。

3、进之掀髯笑曰:‚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此大宋之光。‛坐地就刑,神色不变。 译文:高进之捋着胡子笑着说:“我家几代都是农民,我父亲为了义气为朋友而死,儿子因为忠诚为皇上而死。这是大宋的光荣。”

八、(2006年江苏卷)

1、三年,(董槐)知江州。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者皆谓:‚方军兴,郡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槐曰:‚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译文:嘉熙三年,担任江州知州。这年秋天,流民渡江来归附的有十多万,评论的人都说:“正是军队打仗的时候,州里紧急储备粮食,没有功夫管老百姓吃饭。”董槐说:“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来救济他们,为什么不可以?”

2、帝日乡用(乡用:重用)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土工洊(洊(ji àn ):再度)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帝问边事,对曰:‚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槐每奏,帝辄称善。

译文:皇帝一天天地信任董槐,董槐论事没有隐瞒,用意在于纠正君主的错误想法而不是为了取悦。皇帝询问修建太乙祠,董槐就说:“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调得疲惫,这不是用来事奉上天的做法。”皇帝询问边事,董槐回答说:“外部有敌对国家,那么首先应该考虑自己的国家强大。自己强大别人害怕我们,我们不害怕别人。”董槐每次上奏,皇帝都称赞他奏得好。

3、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对,遂薨。

译文: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晚上,天下大雨,狂风雷电,董槐起来穿衣戴冠坐着,挥手叫妇女出去,给各位门生说《兑》、《谦》二卦,问现在是什么时候?众门生回答说半夜,于是去世。

九、(2005年江苏卷)

1、山东节度府闻城(阳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臵之未尝发。会里人欲葬亲,货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

译文:山东节度府听说阳城是有德义的人,派使者送给阳城五百匹细绢,告诫使者不允许再拿回来。阳城坚决推辞,使者把绢丢下就回去了,阳城就把绢放在一边从未开封。正逢同乡郑俶要给亲人下葬,向别人借钱没借到,阳城知道了这个情况,把绢送给了他。

2、而城(阳城)方与二弟延宾客,日夜剧饮。客欲谏止者,城揣知其情,强饮客,客辞,即自引满,客不得已,与酬酢,或醉仆席上,城或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①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每约二弟:‚吾所俸入,而可度月食米几何,薪菜盐几钱,先具之,余送酒家,无留也。‛服用无赢副,客或称其佳可爱,辄喜,举授之。②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

译文:而阳城却与他的两个弟弟延请宾客,日夜畅饮。有朋友想劝他不要整天宴饮,阳城揣出了他的心理,竭力让这个朋友喝酒,朋友拒绝,阳城就先举起满满一杯酒敬他,朋友不得已,只好回敬他,与他推杯换盏,有时喝醉了仆倒在酒桌上,阳城有时先喝醉躺在朋友的怀中,朋友们说什么他全没听见。①阳城经常拿木枕和布被去典押换钱,人们敬重他的贤德,争着买他的东西。阳城常对他的两个弟弟说:“我俸禄的收入,可以先估计一个月吃米及薪菜盐的花费,先准备好,剩余的都拿去喝酒,不要有积余。”衣服没有多余的,有朋友称赞他衣服漂亮,他就高兴,把衣服送给人家。②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阳城领到了俸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文 言 翻 译 专 项 训 练

一、(2013年江苏卷)

1、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 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

译文:当初,魏明帝做太子时,李丰在文学中。等到魏明帝即位后,抓获一位东吴投降的人,魏明帝问他:“你在江东听说中原地带的名士是谁?”那位投降的人说:“听说有个李安国的人。”这时李丰为黄门郎,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魏明帝说:“李丰的名气竟然遍及吴趆一带了?”后来转任骑都尉、给事中等职务。

2、 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译文:当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3、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 译文:等到嘉平四年司马宣王死后,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有人指向李丰。

二、(2012年江苏卷)

1、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苏涣)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译文:(王蒙正)知道您贤能,违背自己的意愿(或降低自己骄横的态度)拿礼节对待您,并把全郡的治事交付给您。

标准【答案】(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解析】注意关键点:“屈意”“礼”“委”。

2、君(苏涣)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译文:您凭借一个县令就能做到这样,远远比言事官(也可译为“谏官”或“只说不做的官员”)贤能啊!

标准【答案】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解析】注意关键点:“以”“此”“于”。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苏涣)之寡过焉可也。

译文:你们的才能比不上别人,姑且效仿(或译为“学习”)我很少过错,也是可以的。 标准【答案】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解析】注意关键点:“不逮”“姑”“师”“也”。

三、(2011年江苏卷)

1、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陈公弼)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2、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陈公弼)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3、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陈公弼)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抓住每句话的得分点,这些得分点一是关键的实词虚词,一是特殊句式。第(1)句中关键词是“淫”、“区”、“勒”,“淫”是“过

多的,额外的”的意思;“区”是量词,指房屋一处,一所;“勒”为动词,“强制、勒令”的意思。第(2)句中的关键词是“身居前行”和“持满”, “身居前行”是“亲自处于前列”的意思,“持满”是“将弓箭拉满”的意思,同时注意补充省略的主语。第(3)句中的关键词是“贷”、“流”、“以”, “贷”是“宽恕、从轻处罚”的意思,“流”是“流放”的意思,第一个“以”是介词,“把”的意思,第二个“以”是动词,“让、使、用”的意思。

【参考答案】(1)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2)(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把箭射出去。

(3)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军士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用他们看守仓库。

四、(2010年江苏卷)

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梅圣俞),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①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②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③‘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译文:谢氏生于一个富盛的家族,她二十岁嫁给了我,总共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死的时候,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 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可是谢氏却安适自在(不嫌弃)。治理家庭,有她自己的办法,家里的饮食器皿,虽然不是很多,但(饭菜)一定做得精细又有味;我们的衣服不论旧的新的,都一定清洗得干干净净,并缝补得整整齐齐;所居住的房舍虽然简陋卑微,但一定把庭院洒水清扫得干净整洁;她的一言一行和日常起居,都很和悦从容。我一世贫穷由来已久,外出时有幸能与贤士大夫共游而感到快乐,回家则能见到我妻子的淡静怡然从而忘掉烦忧。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我经常与士大夫交谈,谢氏多从屏风后悄悄听我们谈话,过后,她对某人的才能、品德好坏以及时事的得失都能作出评价,都评说得有条有理。我在吴兴做官,有时从外面喝醉了回来,她一定会问:‘今日和谁饮酒这么快乐呢?’听说是与贤能的人饮酒,就高兴;如果不是,就感叹道:‘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五、(2009年江苏卷)

1、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沈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译文:顺治二年,之前有个叫田仰的巡抚,向来熟悉沈通明的为人,对他礼遇优厚;至此看到明朝将要灭亡,就把自己的家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乘船渡海而去。沈通明把田仰的妻子儿女藏匿到其他地方。恰好清军渡过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2、通明(沈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译文:沈通明本来就是个高大的男子,胡须很漂亮,以能饮酒而自豪。每次喝醉了就在邓州街市上唱歌呼号,全街市的人都认为他是个狂人。彭子篯是其州人,一向就在江淮之间很有声望,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3、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沈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译文:明末战争的时候,各地奇才辈出,像沈通明这些人,一般都是风流倜傥非同寻常的,

这些都是我经常听说的人。其他那些流落民间,湮没无闻,没有被我听说过而我不能够拿笔写下的人,又不知道有多少。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呢?

六、(2008年江苏卷)

1、汉(吴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译文: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缺少有文采,吴汉(后来) 被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十二年春.汉(吴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日:‚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日:‚①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②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译文:十二年春天, 吴汉率领军队进攻广都(今成都南),攻克了城池。然后派遣轻装的骑兵烧掉了成都市桥。光武帝刘秀告诫吴汉说:“你只要坚守广都,等待他来进攻,不要跟他交锋。如果敌人不敢前来,你必须转移营寨,以此逼迫敌人,必须等敌人疲惫后才能进攻。”吴汉乘着胜利进攻,逼近成都,被阻在长江北岸,汉军就地扎营,派遣刘尚率万余人在长江以南驻扎。光武帝得知后,大惊,责备吴汉说:“近来我告诫你千条万条,你为什么遇到事件时却又悖离错乱呢?与刘尚分开扎营,一旦有紧急事情,不能再彼此照应。”刘秀的诏书尚未送到,谢斗、袁吉领兵十万余人攻吴汉,派遣副将带一万余人前去威逼刘尚,让他们不能相互援助。吴汉与他们大战了一天,吴汉的军队大败,逃入营垒,吴汉召见诸将激励他们说:“我想要将军队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的军队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成功失败的机会在此一举。”

【参考答案】(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3)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解析】(1)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2)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比”,近来。(《祭十二郎文》)“敕”,告诫;“何意”,为什么;“悖乱”,背离、错乱。(3)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就”,靠拢;“于江南”,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前置;“并”,合并。

七、(2007年江苏卷)

1、进之(高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牢之高会,进之入幕,推上客而踞其坐,大饮嚼,一坐大惊。牢之揖客,问所长,进之曰:‚善以计数中密事。‛牢之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居五曰,进之曰:‚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译文:高进之十三岁时,母亲刘氏去世,安葬完毕,他四处奔走,寻找父亲,但没有找到,于是去拜见征北将军刘牢之。刘牢之正在举行宴会,高进之进入帷帐,推走了刘牢之的上客占据了他的座位,大吃大喝,满坐人都很吃惊。刘牢之向他行礼,询问他所擅长的地方,高进之说:“我善于算出秘密的数字。”刘牢之问部下铠甲、兵器、粮草的数量,高进之掐指一算,一点都不差,于是任命他为行军司马。过了五天,高进之说:“刘公好猜疑而且不宽容忍让,怨恨别人而且容易叛变,自己如果不离开,一定会遭到祸害。”

2、及谢晦反,兵锐,道济忧之,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译文:等到谢晦叛乱的时候,士兵锐气很足,檀道济非常担心,高进之仿冒檀道济的笔迹给谢晦写信,和他联盟,谢晦很高兴,没有作防备,发动全部精锐兵力沿江而下。

3、进之掀髯笑曰:‚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此大宋之光。‛坐地就刑,神色不变。 译文:高进之捋着胡子笑着说:“我家几代都是农民,我父亲为了义气为朋友而死,儿子因为忠诚为皇上而死。这是大宋的光荣。”

八、(2006年江苏卷)

1、三年,(董槐)知江州。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者皆谓:‚方军兴,郡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槐曰:‚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译文:嘉熙三年,担任江州知州。这年秋天,流民渡江来归附的有十多万,评论的人都说:“正是军队打仗的时候,州里紧急储备粮食,没有功夫管老百姓吃饭。”董槐说:“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来救济他们,为什么不可以?”

2、帝日乡用(乡用:重用)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土工洊(洊(ji àn ):再度)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帝问边事,对曰:‚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槐每奏,帝辄称善。

译文:皇帝一天天地信任董槐,董槐论事没有隐瞒,用意在于纠正君主的错误想法而不是为了取悦。皇帝询问修建太乙祠,董槐就说:“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调得疲惫,这不是用来事奉上天的做法。”皇帝询问边事,董槐回答说:“外部有敌对国家,那么首先应该考虑自己的国家强大。自己强大别人害怕我们,我们不害怕别人。”董槐每次上奏,皇帝都称赞他奏得好。

3、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对,遂薨。

译文: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晚上,天下大雨,狂风雷电,董槐起来穿衣戴冠坐着,挥手叫妇女出去,给各位门生说《兑》、《谦》二卦,问现在是什么时候?众门生回答说半夜,于是去世。

九、(2005年江苏卷)

1、山东节度府闻城(阳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臵之未尝发。会里人欲葬亲,货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

译文:山东节度府听说阳城是有德义的人,派使者送给阳城五百匹细绢,告诫使者不允许再拿回来。阳城坚决推辞,使者把绢丢下就回去了,阳城就把绢放在一边从未开封。正逢同乡郑俶要给亲人下葬,向别人借钱没借到,阳城知道了这个情况,把绢送给了他。

2、而城(阳城)方与二弟延宾客,日夜剧饮。客欲谏止者,城揣知其情,强饮客,客辞,即自引满,客不得已,与酬酢,或醉仆席上,城或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①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每约二弟:‚吾所俸入,而可度月食米几何,薪菜盐几钱,先具之,余送酒家,无留也。‛服用无赢副,客或称其佳可爱,辄喜,举授之。②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

译文:而阳城却与他的两个弟弟延请宾客,日夜畅饮。有朋友想劝他不要整天宴饮,阳城揣出了他的心理,竭力让这个朋友喝酒,朋友拒绝,阳城就先举起满满一杯酒敬他,朋友不得已,只好回敬他,与他推杯换盏,有时喝醉了仆倒在酒桌上,阳城有时先喝醉躺在朋友的怀中,朋友们说什么他全没听见。①阳城经常拿木枕和布被去典押换钱,人们敬重他的贤德,争着买他的东西。阳城常对他的两个弟弟说:“我俸禄的收入,可以先估计一个月吃米及薪菜盐的花费,先准备好,剩余的都拿去喝酒,不要有积余。”衣服没有多余的,有朋友称赞他衣服漂亮,他就高兴,把衣服送给人家。②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阳城领到了俸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相关文章

  • 高考研究:名师解读2015年高考语文大纲,阅读增新闻类文章
  • 高考研究:名师解读2015年高考语文大纲,阅读增新闻类文章 哈三中名师解读2015年高考大纲,语文实用阅读增新闻类文章 郭恒旭 针对新出炉的<考试说明>中的高中语文学科,特约哈三中名师李来豹谈谈语文考试的变化,预测今年高考的语文 ...查看


  • 高考研究:名师解读2015年高考语文大纲,阅读增新闻类文章 1
  • 高考研究:名师解读2015年高考语文大纲,阅读增新闻类文章 高考研究:名师解读2015年高考语文大纲,阅读增新闻类文章饶水知音 哈三中名师解读2015年高考大纲,语文实用阅读增新闻类文章 郭恒旭 针对新出炉的<考试说明>中的高中 ...查看


  • 2013-2014学年度高三语文三轮复习计划
  • 2013-2014学年度高三语文三轮复习计划 为迎接2014年高考,实现高考既定目标,结合本届高三年级具体情况,力求做到复习有针对性,有实效性,打整体战,特拟定以下计划. 第一部分 复习指导思想 本年度的高三语文教学将继续注重提高学生各方面 ...查看


  • 高三语文试卷分析
  • 鹤壁市2012-2013学年上期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高 三 语 文 试 卷 分 析 鹤壁市育才高中语文教研组 2013.2.1 鹤壁市育才高中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分析 育才高中语文教研组 闫颜云 李军伟 杨 辉 ...查看


  • 南仓中学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计划
  • 南仓中学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计划 搞好第二轮复习,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搞第二轮复习.是因为时间还有,还是再来一轮心里才踏实?这都不是答案.我们认为,二轮复习主要是为了解决一轮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完善知识框架,并进一步提升能力. ...查看


  •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1
  •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学校:浏阳二中 设计者:陶芬兰 教学目标 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2.在学生掌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上,加强学生踩点得分的意识,通过对已学 ...查看


  • 2014高考文言文断句专项训练
  • 2014高考文言文断句专项训练 1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查看


  • 高考语文备考计划
  • 2014高考语文备考计划 随着高三学生的毕业,我们高二学生也提前升入了高三,对于高三的学习,我们不能没有计划.2013年高考语文命题体现了"稳中有进.实中有活"的特点,凸显语文性,蕴涵语文味,既保持了高考试题的特色,又体 ...查看


  • 文言文翻译与断句
  • 第二节 文言翻译与断句 第一部分 三年高考题荟萃 2010年高考题 (10年北京卷)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①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