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习俗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维吾尔族人民在历史上曾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佛教,伊斯兰教传入后,逐渐成为全民族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对于维吾尔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有着广泛与深远的影响。

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男子喜穿长袍(袷袢),妇女多爱在连衣裙上套对襟背心,男女老少都喜欢戴小花帽。他们的特色食品有"食囊"、奶茶、抓饭、拉面、烤羊肉。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人的节日,除了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之外,还有"冒德路节"、"都瓦节"、"撒拉哈特曼节"、"巴拉特节"等,节日里不但唱歌跳舞,还经常举行叼羊、摔跤、滑雪、滑冰等娱乐活动。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

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

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维吾尔族丧葬仪式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当死者临死前,亲友都来念"都瓦"告别,儿女在床前领受遗嘱,阿訇盖章证明。

死后,阿訇将"神水"嘀在死者嘴上表示祝其"升天";买僧(职业宗教者)者伊麻木为死者净身,净身后缠白布,男性包三块,女性包五块,再在死者身上撒香料。

然后,将尸体放在"告那孜"清真寺里的公用抬尸木架上,抬往墓地。墓穴深长各二米,宽约一米,穴壁开洞,置尸于洞中。入葬前,由阿訇诵经,所有送葬人各抓一把土,再由一个人收齐放在尸体上,表示与死者诀别。葬后,在墓旁插一树枝,作为标记。

送葬时只须男性,妇女不许入坟地(死者妻女也不例外)。非穆斯林也可参加送葬,可静默告别,但要注意尊重民族习俗和信仰。

在死者死后三天、七天、二十天、四十天、周年,家属要做抓饭请亲友,为死者祝福,叫做"乃孜尔"。作"乃孜尔"因经济条件不同而有区别,近几年来,即使经济条件好的也比较简单了。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维吾尔族人民在历史上曾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佛教,伊斯兰教传入后,逐渐成为全民族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对于维吾尔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有着广泛与深远的影响。

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男子喜穿长袍(袷袢),妇女多爱在连衣裙上套对襟背心,男女老少都喜欢戴小花帽。他们的特色食品有"食囊"、奶茶、抓饭、拉面、烤羊肉。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人的节日,除了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之外,还有"冒德路节"、"都瓦节"、"撒拉哈特曼节"、"巴拉特节"等,节日里不但唱歌跳舞,还经常举行叼羊、摔跤、滑雪、滑冰等娱乐活动。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

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

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维吾尔族丧葬仪式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当死者临死前,亲友都来念"都瓦"告别,儿女在床前领受遗嘱,阿訇盖章证明。

死后,阿訇将"神水"嘀在死者嘴上表示祝其"升天";买僧(职业宗教者)者伊麻木为死者净身,净身后缠白布,男性包三块,女性包五块,再在死者身上撒香料。

然后,将尸体放在"告那孜"清真寺里的公用抬尸木架上,抬往墓地。墓穴深长各二米,宽约一米,穴壁开洞,置尸于洞中。入葬前,由阿訇诵经,所有送葬人各抓一把土,再由一个人收齐放在尸体上,表示与死者诀别。葬后,在墓旁插一树枝,作为标记。

送葬时只须男性,妇女不许入坟地(死者妻女也不例外)。非穆斯林也可参加送葬,可静默告别,但要注意尊重民族习俗和信仰。

在死者死后三天、七天、二十天、四十天、周年,家属要做抓饭请亲友,为死者祝福,叫做"乃孜尔"。作"乃孜尔"因经济条件不同而有区别,近几年来,即使经济条件好的也比较简单了。


相关文章

  • 汉维跨文化交际的案例分析
  • 摘 要:跨文化交际学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产生了很大成果,但针对国内的民族之间的跨文化研究却没有多少成果,尤其是维汉两民族间跨文化研究.文章以笔者在学习专业课和在某高校代课的亲身经历为素材,从中选取的典型案例以跨文化交际学为视角进行了分 ...查看


  • 维吾尔族的生活礼仪及禁忌
  • 维吾尔族的生活礼仪及禁忌 维吾尔族是一个非常注重日常生活礼仪的一个民族,在这方面民间也有许多讲究.亲友见面时一般都要必互致问候,即使是陌生人也要问候,男性之间,熟人相见时不分尊卑,必定轮流握完.如见到尊长或朋友时,把右手放在左胸前,把身体向 ...查看


  • 源于契丹的达斡尔族民俗
  • [摘 要]达斡尔族为契丹后裔,民俗是民族属性的重要特征,在历史的长河中,达斡尔族除吸纳和融合了我国北方民族习俗外,主要民俗特征仍保留了契丹民俗特征. [关键词]契丹达斡尔:民俗源于契丹:民俗保护: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识 ...查看


  • 汉维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 作者简介:阿曼妮萨・玉苏普喀迪尔,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摘要: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域.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语言,历史,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规则,思 ...查看


  • 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 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 55 个少数民族中,节日之多,难 以计数.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的. 并要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或祭祀仪式的日子.中国各民族特色各异的众多节 日,大致可以分为 ...查看


  • 古尔邦节的习俗
  • 古尔邦节的习俗 古尔邦节(拉丁文 Eid Adha),又称宰牲节,尔德节.古尔邦节与开斋节(肉孜节).圣纪并列为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 古尔邦节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的盛大 ...查看


  • 常识判断-传统节日民族风俗随堂测验
  • 常识判断-传统节日民族风俗随堂测验 1.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人们有吃月饼的,月饼象征着( ). A.圆满 B.团圆 C.善始善终 D.家庭幸福 2.描写过年习俗的古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新桃 ...查看


  •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计510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53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519 Ⅰ-32 八达岭长城传说 北京市延庆县 520 Ⅰ-33 永定河传说 北京市石景山区 521 Ⅰ-34 杨家将传说( ...查看


  • 中国各民族简介及民族服装
  • 中国各民族简介及民族服装 汉族104 248万人,占中国人口的92%.是中国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全中国.汉族是我国古代华夏族同其他一些民族同化.融合形成的.汉代开始称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文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中国,有将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