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基础重点知识

环境学基础

绪论

▲ 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

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 环境要素属性:

☆最差(小)限制律:该定律指出:“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这就是说,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要素中处于„最低状态‟的那个要素,不能用其余的处于优良状态的环境要素去代替。 因此,在改造自然和改进环境质量时,必须对环境诸要素的优劣状态进行数值分类,循着由差到优的顺序,依次改造每个要素,使之均衡地达到最佳状态。

☆等值性:即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如何的不同,但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无质的差异。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他们处于最差状态时,才具有等值性。

☆整体大于各个体之和:或说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环境诸要素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的质的飞跃。

☆出现先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从深化的意义上看,某些要素孕育着其他的要素。岩石圈的形成为大气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岩石圈的大气的存在,又为水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又孕育了生物圈。

▲ 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

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系统内外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 环境系统特性:

1. 整体性:人与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一个系统,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2. 有限性:人类环境的稳定性有限、资源有限,容纳污染物质的能力有限,或对污染物质的自净能力有限。 三个概念:

(1)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2)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 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 (3)环境自净: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使环境达到自然净化的目的,环境的这种作用即环境自净。

3. 不可逆性:人类的环境系统在其运转过程中,存在两个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后一过程是可逆的,但前一过程不可逆,因此根据热力学理论,整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4. 隐显性:除了事故性的污染与破坏可直观其后果外,日常的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对人们的影响,其后果的显现,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5. 持续反应性:环境对其遭受的污染和破坏,具有持续反应特性。

6. 灾害放大性:实践证明,某方面不引人注目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经过环境的作用以后,其危害性或灾害性,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会明显放大。 ▲ 环境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科学,是研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研究环境与人类社会活动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正确解决环境问题,确保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协调演化、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的科学。 ※ 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积累归趋等过程

与规律 ※ 环境污染的危害

※ 环境状况调查、评价与预测 ※ 环境污染的控制和防治 ※ 环境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 环境规划及环境管理 ☆ 环境学的主要任务:

※ 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 ※ 探索全球范围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

关系

※ 协调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同生态要求

之间的关系

※ 探索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途径

▲ 环境问题概念:环境问题广义理解,是指由自

然或人为原因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理解,是指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致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 环境问题的分类:依据发生的先后和发生机制

可化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

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它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如火山、地震、台风、洪涝、干旱、滑坡等。 ☆

次生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次生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可分成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与干扰两种类型。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化学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常简称“污染”。环境干扰指的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这就是环境干扰。 ▲ 环境问题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依据环境问题产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环境问题阶段

此阶段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此阶段环境问题逐渐产生,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破坏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依赖自然环境,主要是利用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改造环境,因此当时环境问题虽已出现,但并不突出,而且很容易被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所抵消。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工具不断进步,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力量与作用越来越大了,与此同时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等。 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

此阶段从产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主要表现在,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公害”加剧,这一时期环境污染的特点是:由工业污染向城市污染和全球性污染发展;点源污染向面源污染发展;局部污染向区域性和全球性污染发展,构成了世界上“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

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这一阶段环境问题的核心,是与人类生存休戚相关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构成了“第二次世界环境问题高潮”。

◎第一次高潮与第二次高潮有何不同? 与上次环境问题高潮相比,第二次高潮有很大不同:

影响范围与性质不同 范围是全球性的,其性质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环境造成危害,是致命性的,又是人人难以回避的。

人们关心的重点不同 本次环境问题高潮,人们不仅关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更强调生态破坏对经济发展的威胁。

重视环境问题的国家不同 前次环境问题主要出现在经济发达国家,而当前出现的环境问题,即包括经济发达国家,也包括了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 解决这些环境问题需要众多国家,甚至全球的共同努力,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另一方面,就治理技术而言,需要许多新型的技术,而且迄今为止,有些环境问题还缺乏经济、高效的治理技术。

第一章 水环境

▲ 水资源的概念:水资源是容易被人类利用(直

接的或间接的),并逐年可更新的那部分淡水资源。 ▲ 水资源的特性:

作用上的重要性 水资源在维持人类生命、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等方面具有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作用。

利用上的多用性 即一水多用,有多功能的特点。经济部门利用水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需消耗水量(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城市供水等),有的只利用水的能量(水电站),有的则主要利用水体环境而不消耗水量(航运和渔业等),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具有综合利用、可同时满足不同用水部门需

要的特点。

经济上的两重性,即水资源具有水利和水害的两重性 江河水流既能为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也会因水量过多或太少而造成洪水、内涝、干旱等灾害,给人民生活和经济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 河流污染:■污染程度随径流量变化 ■染物扩散快 ■污染影响大 ☆ 湖泊(水库)污染:

■污染来源广、途径多、种类复杂 补给上的有限性 水资源属于再生资源,但水的自然循环所保证的水资源量是有限的。

时空分配上的可变性 不同地区水资源的数量差别很大,同一地区不同月份、不同年份也有较大变化 。

▲ 天然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

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水中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自净作用按净化机制分为3类:

物理净化:天然水体的稀释、扩散、沉淀和挥发等作用。

化学净化:天然水体的氧化还原、酸碱反应、分解、凝聚等作用。

生物净化:天然水体中的生物活动过程,特别重要的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自净作用按发生场所可分为4类:

水中的自净作用:在水中发生物理、化学、生物作用

水与大气间的自净作用:气体的挥发、释放 和氧气溶入

水与底质间的自净作用:沉淀和吸附 底质中的自净作用:微生物氧化分解

▲ 水体污染源: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场所、设备、

装置和途径统称水体污染源。 类型:

自然污染源:自然界自发地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造成有害影响的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分为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按照污染源空间分布方式:点源、面源 点污染源:

1. 工业废水:污染量大;成分复杂;感官不佳;

水量水质多变。 2. 生活污水 面污染源 1. 农村面源 2. 城市径流

▲ 不同水体污染的特点

■污染稀释和搬运能力弱 ■生物降解和累积能力强 ☆ 地下水污染:■污染来源广泛 ■污染难于治理 ■污染危害严重 ☆ 海洋污染:■污染源多而复杂 ■污染的持续性强 ■污染扩散范围大 ▲ 主要的水污染物质

1. 悬浮物 使水体变浑,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

作用,吸附有机毒物、重金属等,形成危害更大的复合污染物沉入水底,日久形成淤积,妨碍水上交通或减少水库容量,增加挖泥负担。

2. 耗氧有机物 排入水体后能在微生物作用

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在分解过程中消耗氧气,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减少。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存 ,造成水体变黑发臭。

3. 植物性营养物 主要指含有氮、磷的无机、

有机化合物,易引起水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富营养化,使自来水处理厂运行困难,造成饮用水的异味,严重时会使水中溶解氧下降,鱼类大量死亡,甚至会导致湖泊的干涸灭亡。

4. 重金属 重金属是具有潜在危害的重要污

染物质,从20世纪50年代前后日本出现的水俣病和骨痛病,均已查明是由于汞、镉污染引起的公害病。重金属的环境污染已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

5. 难降解有机物 指难以被微生物降解的有

机物,能在水中长期稳定地存留,并通过食物链富集,最后进入人体。它们中的一部分化合物即使在十分低的含量下仍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作用 。

6. 石油类 主要来源于船舶废水、工业废水、

海上石油开采及大气石油烃沉降 。它会阻止氧进入水中,妨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同时,石油还会粘附在鱼鳃上,使之

呼吸困难直至死亡,还会抑制水鸟产卵和孵化。食用在含有石油的水中生长的鱼类等水产品,会危及人体健康。

7. 酸碱 主要来自矿山排水及许多工业废

水 。它会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渔业生产,腐蚀船只、桥梁及其他水上建筑。用酸化或碱化的水浇灌农田,会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对工业、农业、渔业和生活用水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8. 病原体 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和屠宰、制革、

洗毛、生物制品等工业废水,常含有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病菌、寄生虫,会传播霍乱、伤寒、胃炎、肠炎、痢疾以及其他病毒传染的疾病和寄生虫病。

▲ 水污染控制方法 一、水污染的源头控制 1.工业水污染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布局 ■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就地处理 ■强化管理

2、生活水污染

■合理进行人口密度及分布规划 ■公众教育 3、面源污染 ①农村面源

■ 发展节水农业 ■ 减少土壤侵蚀 ■ 合理利用农药 ■ 节流农业污水 ■ 畜禽粪便处理

■ 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处理 ②城市径流

■ 充分收集利用雨水 ■ 减少城市硬质地面 ■ 增加城市绿化用地

二、污水的人工处理

■物理处理法

去除物质:不溶性的、呈悬浮状态的污染物。 主要工艺:筛滤截留、重力分离、离心分离等。

处理设备:格栅和筛网、沉砂池和沉淀池、气浮装置、离心机、旋流分离器等。

■化学处理法

去除物质: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污染物。 主要工艺:中和、混凝、化学沉淀、氧化还原、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等。

■生物处理法

微生物作用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

物处理

第二章 大气环境

▲ 大气的分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

热成层、散逸层 ☆

对流层:(位于大气层的最底层)①气温随高度递减,每上升100m ,温度降低0.65℃。②近地高温气流膨胀上升,上部冷空气下沉,形成垂向上的强烈对流;③密度大,该层大气质量为空气总质量的75%以上。主要天气现象如雨、雪、雹等出现在此层。人类活动排入大气的污染武绝大部分在此层,此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至距地面50km 高度的大气层为平流层)空气稀薄、水汽和微尘的含量很少,能见度高;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极其微弱,不易成云致雨;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存在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

▲ 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

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按来源,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 一次污染物: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

物。

※ 二次污染物:进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之

间或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

▲ 大气污染的危害

☆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 大气颗粒物:颗粒物的大小决定其沉积

于呼吸道中的位置;化学组成决定沉积位置上对组织的影响。

2、 二氧化硫:损害肝脏。且由于SO2通常

与多种污染物共存,吸入之后产生的复合作用危害更大。

3、 一氧化碳:所有大气污染物中散布最广

的一种,严重阻碍血液输氧,引起缺氧中毒。

4、 氮氧化物:NO2对呼吸器官有刺激性,可

引起肺水肿、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若与SO2共存,则危害更重。

5、 光化学氧化剂:臭氧:对鼻子、咽喉、

肺等呼吸器官有刺激作用,运动时吸入则更严重。

▲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损害植物酶的功能组织;影响植物新陈代谢的功能;破坏原生质的完整性和细胞膜。此外,还会损害根系生长及其功能;减弱输送作用与导致生物产量减少。

▲ 大气污染对材料的危害

大气污染可使建筑物、桥梁、文物古迹和暴露在空气中的金属制品及皮革、纺织等物品发生性质的变化,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 ▲ 大气污染对大气环境的危害

大气污染会导致降水的增加或减少,它对降水化学的影响表现在酸性化合物的输入,即出现酸雨。大气污染还会产生全球性的影响: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人们大量生 产氟氯烃化合物等导致的臭氧层耗竭等。 ▲ 全球大气环境问题

☆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几种因素

一 、城市建筑物和铺砌水泥地面的道路多半导热性好,受热传热快。高楼林立,绿地锐减,也是造成气候岛的原因。

二、人口高度密集、工业集中,固定热源及流动热源大量释放城市废热。

三、高耸入云的建筑物造成近地表风速小且通风不良。

四、人类活动释放的废气排入大气,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使其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及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力增强。 ☆酸雨

酸雨的定义是ph 值小于5.6的雨、雪、霜、雾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酸雨的成因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

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中国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第三章 土壤环境

▲ 土壤污染的定义: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净化能力,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作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随之下降,并产生一定的环境效应,最终将危及人体健康,以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称之为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源: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按照污染途径,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为来自工业和城市污水,以及固体废物、农药和化肥、畜禽排泄物、生物残体和大气沉降物等。 ▲土壤污染的特点

隐蔽性和潜伏性 土壤污染一般要通过

对土壤污染物、植物产品质量分析监测,植物生态效应,植物产品产量,以及环境效应监测方可知道。土壤污染的后果要通过长期摄食由污染土壤生产的的植物产品的人体和动物的健康状况才能反映出来。因此,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潜伏性,不像大气和水体污染那样易为人们所觉察。

不可逆性和长期性 污染物进入土壤后,

便与复杂的土壤物质发生一系列迁移转化作用。许多作用为不可逆过程,因而,土壤一旦遭受污染,极难恢复。 危害的严重性 影响粮食生产、危害动物

及人体健康

▲土壤污染类型

大气污染型 污染物质来源于被污染的大气,其污染特点是:以大气污染源为中心呈环状或带状分布,长轴沿主风向伸长。污染的面积、程度和扩散的距离,取决于污染物质的种类、性质、排放量、排放形式及风力大小等;污染物质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其主要污染物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它们通过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地面。水污染型 污染物来自工矿企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其特点是:污染物集中于土壤表层,但随着污灌时间的延长,污染物质也可由上部土体向下部土体扩散和迁移,以致达到地下水深度;污染土壤沿河流或干支渠呈枝形片状或片状分布。

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污染物来自废弃物中,其特点是:污染土壤分布于废物堆放场附近。

农业污染型 污染物来自施入土壤的化肥和农药,其污染程度与化肥、农药的数量、种类、利用方式及耕作制度等有关。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和氮、磷等化合物在地面径流或土壤风蚀时,就会向其他地方转移,扩大土壤的污染范围。 ▲土壤净化

土壤净化 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 作用方式:物理、化学、生物反应 土壤为何具有净化功能?

由于土壤中含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和土

壤动物,对外界进入土壤中的各种物质都能被分解转化。

由于土壤中存在复杂的有机和无机胶体

体系,通过吸附、解吸、代换等过程,对外界进入土壤中的各种物质起着“蓄积作用”,可使污染物发生形态变化。 土壤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基地,通过植物的

吸收作用,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起着转化和转移的作用。

在土壤中污染物的累积和净化是同时进行的,是两种相反作用的对立统一过程,两者处于一定的相对平衡状态。

▲ 土壤组成:固相物质、粒间物质和生物体

固相物质:矿物质: 占固相重量95%左右, 总体积的38%左右;有机物质: 占固相重量5%左右, 总体积的12%左右 ☆

原生矿物:没有发生成矿改变的矿物,常见的有硅酸盐类、氧化物类、硫化物类、磷酸盐类,如石英、长石、云母等 ☆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后组成与性质发生变化而重新形成的矿物,包括简单盐类、铁铝氧化物和次生铝硅酸盐类,如蒙脱石、伊利石等。

第四章 固体废物

▲ 固体废物的概念: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质。

▲ 固体废物的处置方法 (一)焚烧 (二)填埋 (三)海洋处置

常用的焚烧、烧结热解、生物处理等。 填埋有固化填埋、卫生填埋、倒海等。 ▲ 城市垃圾的处置方法

1. 物理处理:通过浓缩、压实、萃取、破碎、

吸附等手段

2. 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的分界作用分解可

降解有机物从而达到无害化或综合利用。包括好氧、厌氧处理。

3. 热处理:通过焚烧热解焙烧烧结等手段进

行固化或减容

▲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

一、固体废物最小量化技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产品改换,工艺改革或循环利用等途径,使之处理、贮存或处置之前的废物产生量最小,以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便于处理处置。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

改换产品,消除有害废物的产生 如用高

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杀虫剂产品代替高毒高残留农药 ;

改革生产工艺,由排废工艺改革成为少废

无废工艺

改进生产设备,提高设备效率及原材料利

用率

现场循环回收和利用,建立生产过程中的

废物循环系统

固体废物最小量化技术属首端预防范畴,实施工业生产中的固体废物最小量化目前有很多技术问题尚待解决,但首先是要转变观念,树立保护环境控制污染首先要选择废物最小量化的观念,而不是选择废物产生以后的无害化。

二、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固体废物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实施固体废物最小量化技术仍不可避免地要排放一定数量固体废物。为了控制其在运输、储存、利用和处理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危害,必须对固体废物加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处理,使其稳定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并对其中的有用物质和能源加以回收利用。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主要包括压实、破碎、分选、固化处理、热化学处理及生物处理技术等 。

三、固体废物的处置技术:固体废物的处置是指最终处置或安全处置,是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末端环节,是解决固体废物的归宿问题。

固体废物处置可分为海洋处置和陆地处置两大类 。海洋处置主要分为海洋倾倒与远洋焚烧两种方法。陆地处置包括土地耕作、工程库或贮留池贮存、土地填埋以及深井灌注几种。

第五章 物理环境

▲ 噪声含义:从广义上来讲,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 噪声主要特性:

1. 噪声是一种感觉性污染,传播时不会遗留下有毒 有害的化学污染物质。对噪声的判断与个人所处的 环境和主观愿望有关。

2. 噪声源的分布广泛而分散,但由于传播过程中发生能量的衰减,因此其影响范围有限。

3. 噪声污染没有后效作用。一旦噪声源停止发声, 噪声便会消失。 ▲ 噪声危害

一、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会

1. 导致耳聋;

2. 导致心脏病的发展和恶化;

3. 导致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和神经衰弱症; 4. 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 很容易发生

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5. 长期暴露于噪声中儿童的血压比在安静

环境中的儿童要高,智力发育略微迟缓; 6. 振动与噪声往往相伴而生,对人体有双重

性伤害。

二、对人体的心理影响 :使人烦恼、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容易使人疲劳,影响精力集中和工作效率;由于噪声的掩蔽效应,使人不易察觉一些危险信号,从而易造成工伤事故。

三、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接触强烈噪声的妇女,其妊娠呕吐的发生率和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的发生率都更高,而且噪声使母体产生紧张反应,引起子宫血管收缩,影响供给胎儿发育所必需的养料和氧气。此外,噪声还会导致出生儿体重偏轻。 四、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在嘈杂的环境里,人的心情烦躁,容易疲劳,反应迟钝,工作效率下降,

工伤事故增多。

五、对动物的影响 :包括听觉器官、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性改变的损伤。120~130分贝能引起动物听觉器官的病理性变化,130~150分贝能引起动物听觉器官的损伤和其他器官的病理性变化,150分贝以上能造成动物内脏器官发生损伤,甚至死亡。

六、对物质结构的影响 :据实验,一块0.6mm 的铝板,在168分贝的无规则噪声作用下,只要15分钟就会断裂。150分贝以上的强噪声,可使墙震裂、门窗破坏,甚至使烟囱和老建筑物发生坍塌,钢结构产生“声疲劳”而损坏,高精密度的仪表失灵。 ▲ 电磁辐射:当电磁辐射强度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或仪器设备所能容许的限度时,即产生了电磁污染。

▲ 放射性污染的危害和影响

照射650拉德,100%死亡;400拉德,5%死亡;150拉德以下,死亡率降至零,但20年以后损害作用会表现出来。症状主要为白血病、骨癌、甲状腺癌等疾病,还可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寿命缩短。

损害遗传物质,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其遗传学效应有的在第一代子女中出现,也可能在下几代中陆续出现。在第一代子女中放射性对遗传性的损伤通常表现为流产、死胎、先天缺陷和婴儿死亡率的增加,以及胎儿体重减少和两性比例的改变等。

▲ 光污染:光污染是指光辐射过量而对生活、生产环境以及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它主要来源于人类生存环境中日光、灯光以及各种反射、折射光源造成的各种过量和不协调的光辐射。一般光污染可分成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

▲ 热污染:热污染是指日益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排放出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水体热污染和大气热污染

环境学基础

绪论

▲ 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

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 环境要素属性:

☆最差(小)限制律:该定律指出:“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这就是说,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要素中处于„最低状态‟的那个要素,不能用其余的处于优良状态的环境要素去代替。 因此,在改造自然和改进环境质量时,必须对环境诸要素的优劣状态进行数值分类,循着由差到优的顺序,依次改造每个要素,使之均衡地达到最佳状态。

☆等值性:即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如何的不同,但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无质的差异。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他们处于最差状态时,才具有等值性。

☆整体大于各个体之和:或说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环境诸要素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的质的飞跃。

☆出现先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从深化的意义上看,某些要素孕育着其他的要素。岩石圈的形成为大气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岩石圈的大气的存在,又为水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又孕育了生物圈。

▲ 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

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系统内外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 环境系统特性:

1. 整体性:人与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一个系统,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2. 有限性:人类环境的稳定性有限、资源有限,容纳污染物质的能力有限,或对污染物质的自净能力有限。 三个概念:

(1)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2)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 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 (3)环境自净: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使环境达到自然净化的目的,环境的这种作用即环境自净。

3. 不可逆性:人类的环境系统在其运转过程中,存在两个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后一过程是可逆的,但前一过程不可逆,因此根据热力学理论,整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4. 隐显性:除了事故性的污染与破坏可直观其后果外,日常的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对人们的影响,其后果的显现,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5. 持续反应性:环境对其遭受的污染和破坏,具有持续反应特性。

6. 灾害放大性:实践证明,某方面不引人注目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经过环境的作用以后,其危害性或灾害性,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会明显放大。 ▲ 环境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科学,是研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研究环境与人类社会活动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正确解决环境问题,确保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协调演化、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的科学。 ※ 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积累归趋等过程

与规律 ※ 环境污染的危害

※ 环境状况调查、评价与预测 ※ 环境污染的控制和防治 ※ 环境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 环境规划及环境管理 ☆ 环境学的主要任务:

※ 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 ※ 探索全球范围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

关系

※ 协调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同生态要求

之间的关系

※ 探索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途径

▲ 环境问题概念:环境问题广义理解,是指由自

然或人为原因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理解,是指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致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 环境问题的分类:依据发生的先后和发生机制

可化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

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它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如火山、地震、台风、洪涝、干旱、滑坡等。 ☆

次生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次生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可分成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与干扰两种类型。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化学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常简称“污染”。环境干扰指的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这就是环境干扰。 ▲ 环境问题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依据环境问题产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环境问题阶段

此阶段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此阶段环境问题逐渐产生,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破坏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依赖自然环境,主要是利用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改造环境,因此当时环境问题虽已出现,但并不突出,而且很容易被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所抵消。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工具不断进步,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力量与作用越来越大了,与此同时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等。 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

此阶段从产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主要表现在,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公害”加剧,这一时期环境污染的特点是:由工业污染向城市污染和全球性污染发展;点源污染向面源污染发展;局部污染向区域性和全球性污染发展,构成了世界上“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

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这一阶段环境问题的核心,是与人类生存休戚相关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构成了“第二次世界环境问题高潮”。

◎第一次高潮与第二次高潮有何不同? 与上次环境问题高潮相比,第二次高潮有很大不同:

影响范围与性质不同 范围是全球性的,其性质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环境造成危害,是致命性的,又是人人难以回避的。

人们关心的重点不同 本次环境问题高潮,人们不仅关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更强调生态破坏对经济发展的威胁。

重视环境问题的国家不同 前次环境问题主要出现在经济发达国家,而当前出现的环境问题,即包括经济发达国家,也包括了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 解决这些环境问题需要众多国家,甚至全球的共同努力,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另一方面,就治理技术而言,需要许多新型的技术,而且迄今为止,有些环境问题还缺乏经济、高效的治理技术。

第一章 水环境

▲ 水资源的概念:水资源是容易被人类利用(直

接的或间接的),并逐年可更新的那部分淡水资源。 ▲ 水资源的特性:

作用上的重要性 水资源在维持人类生命、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等方面具有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作用。

利用上的多用性 即一水多用,有多功能的特点。经济部门利用水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需消耗水量(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城市供水等),有的只利用水的能量(水电站),有的则主要利用水体环境而不消耗水量(航运和渔业等),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具有综合利用、可同时满足不同用水部门需

要的特点。

经济上的两重性,即水资源具有水利和水害的两重性 江河水流既能为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也会因水量过多或太少而造成洪水、内涝、干旱等灾害,给人民生活和经济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 河流污染:■污染程度随径流量变化 ■染物扩散快 ■污染影响大 ☆ 湖泊(水库)污染:

■污染来源广、途径多、种类复杂 补给上的有限性 水资源属于再生资源,但水的自然循环所保证的水资源量是有限的。

时空分配上的可变性 不同地区水资源的数量差别很大,同一地区不同月份、不同年份也有较大变化 。

▲ 天然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

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水中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自净作用按净化机制分为3类:

物理净化:天然水体的稀释、扩散、沉淀和挥发等作用。

化学净化:天然水体的氧化还原、酸碱反应、分解、凝聚等作用。

生物净化:天然水体中的生物活动过程,特别重要的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自净作用按发生场所可分为4类:

水中的自净作用:在水中发生物理、化学、生物作用

水与大气间的自净作用:气体的挥发、释放 和氧气溶入

水与底质间的自净作用:沉淀和吸附 底质中的自净作用:微生物氧化分解

▲ 水体污染源: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场所、设备、

装置和途径统称水体污染源。 类型:

自然污染源:自然界自发地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造成有害影响的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分为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按照污染源空间分布方式:点源、面源 点污染源:

1. 工业废水:污染量大;成分复杂;感官不佳;

水量水质多变。 2. 生活污水 面污染源 1. 农村面源 2. 城市径流

▲ 不同水体污染的特点

■污染稀释和搬运能力弱 ■生物降解和累积能力强 ☆ 地下水污染:■污染来源广泛 ■污染难于治理 ■污染危害严重 ☆ 海洋污染:■污染源多而复杂 ■污染的持续性强 ■污染扩散范围大 ▲ 主要的水污染物质

1. 悬浮物 使水体变浑,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

作用,吸附有机毒物、重金属等,形成危害更大的复合污染物沉入水底,日久形成淤积,妨碍水上交通或减少水库容量,增加挖泥负担。

2. 耗氧有机物 排入水体后能在微生物作用

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在分解过程中消耗氧气,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减少。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存 ,造成水体变黑发臭。

3. 植物性营养物 主要指含有氮、磷的无机、

有机化合物,易引起水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富营养化,使自来水处理厂运行困难,造成饮用水的异味,严重时会使水中溶解氧下降,鱼类大量死亡,甚至会导致湖泊的干涸灭亡。

4. 重金属 重金属是具有潜在危害的重要污

染物质,从20世纪50年代前后日本出现的水俣病和骨痛病,均已查明是由于汞、镉污染引起的公害病。重金属的环境污染已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

5. 难降解有机物 指难以被微生物降解的有

机物,能在水中长期稳定地存留,并通过食物链富集,最后进入人体。它们中的一部分化合物即使在十分低的含量下仍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作用 。

6. 石油类 主要来源于船舶废水、工业废水、

海上石油开采及大气石油烃沉降 。它会阻止氧进入水中,妨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同时,石油还会粘附在鱼鳃上,使之

呼吸困难直至死亡,还会抑制水鸟产卵和孵化。食用在含有石油的水中生长的鱼类等水产品,会危及人体健康。

7. 酸碱 主要来自矿山排水及许多工业废

水 。它会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渔业生产,腐蚀船只、桥梁及其他水上建筑。用酸化或碱化的水浇灌农田,会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对工业、农业、渔业和生活用水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8. 病原体 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和屠宰、制革、

洗毛、生物制品等工业废水,常含有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病菌、寄生虫,会传播霍乱、伤寒、胃炎、肠炎、痢疾以及其他病毒传染的疾病和寄生虫病。

▲ 水污染控制方法 一、水污染的源头控制 1.工业水污染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布局 ■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就地处理 ■强化管理

2、生活水污染

■合理进行人口密度及分布规划 ■公众教育 3、面源污染 ①农村面源

■ 发展节水农业 ■ 减少土壤侵蚀 ■ 合理利用农药 ■ 节流农业污水 ■ 畜禽粪便处理

■ 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处理 ②城市径流

■ 充分收集利用雨水 ■ 减少城市硬质地面 ■ 增加城市绿化用地

二、污水的人工处理

■物理处理法

去除物质:不溶性的、呈悬浮状态的污染物。 主要工艺:筛滤截留、重力分离、离心分离等。

处理设备:格栅和筛网、沉砂池和沉淀池、气浮装置、离心机、旋流分离器等。

■化学处理法

去除物质: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污染物。 主要工艺:中和、混凝、化学沉淀、氧化还原、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等。

■生物处理法

微生物作用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

物处理

第二章 大气环境

▲ 大气的分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

热成层、散逸层 ☆

对流层:(位于大气层的最底层)①气温随高度递减,每上升100m ,温度降低0.65℃。②近地高温气流膨胀上升,上部冷空气下沉,形成垂向上的强烈对流;③密度大,该层大气质量为空气总质量的75%以上。主要天气现象如雨、雪、雹等出现在此层。人类活动排入大气的污染武绝大部分在此层,此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至距地面50km 高度的大气层为平流层)空气稀薄、水汽和微尘的含量很少,能见度高;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极其微弱,不易成云致雨;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存在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

▲ 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

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按来源,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 一次污染物: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

物。

※ 二次污染物:进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之

间或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

▲ 大气污染的危害

☆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 大气颗粒物:颗粒物的大小决定其沉积

于呼吸道中的位置;化学组成决定沉积位置上对组织的影响。

2、 二氧化硫:损害肝脏。且由于SO2通常

与多种污染物共存,吸入之后产生的复合作用危害更大。

3、 一氧化碳:所有大气污染物中散布最广

的一种,严重阻碍血液输氧,引起缺氧中毒。

4、 氮氧化物:NO2对呼吸器官有刺激性,可

引起肺水肿、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若与SO2共存,则危害更重。

5、 光化学氧化剂:臭氧:对鼻子、咽喉、

肺等呼吸器官有刺激作用,运动时吸入则更严重。

▲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损害植物酶的功能组织;影响植物新陈代谢的功能;破坏原生质的完整性和细胞膜。此外,还会损害根系生长及其功能;减弱输送作用与导致生物产量减少。

▲ 大气污染对材料的危害

大气污染可使建筑物、桥梁、文物古迹和暴露在空气中的金属制品及皮革、纺织等物品发生性质的变化,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 ▲ 大气污染对大气环境的危害

大气污染会导致降水的增加或减少,它对降水化学的影响表现在酸性化合物的输入,即出现酸雨。大气污染还会产生全球性的影响: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人们大量生 产氟氯烃化合物等导致的臭氧层耗竭等。 ▲ 全球大气环境问题

☆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几种因素

一 、城市建筑物和铺砌水泥地面的道路多半导热性好,受热传热快。高楼林立,绿地锐减,也是造成气候岛的原因。

二、人口高度密集、工业集中,固定热源及流动热源大量释放城市废热。

三、高耸入云的建筑物造成近地表风速小且通风不良。

四、人类活动释放的废气排入大气,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使其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及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力增强。 ☆酸雨

酸雨的定义是ph 值小于5.6的雨、雪、霜、雾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酸雨的成因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

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中国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第三章 土壤环境

▲ 土壤污染的定义: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净化能力,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作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随之下降,并产生一定的环境效应,最终将危及人体健康,以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称之为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源: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按照污染途径,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为来自工业和城市污水,以及固体废物、农药和化肥、畜禽排泄物、生物残体和大气沉降物等。 ▲土壤污染的特点

隐蔽性和潜伏性 土壤污染一般要通过

对土壤污染物、植物产品质量分析监测,植物生态效应,植物产品产量,以及环境效应监测方可知道。土壤污染的后果要通过长期摄食由污染土壤生产的的植物产品的人体和动物的健康状况才能反映出来。因此,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潜伏性,不像大气和水体污染那样易为人们所觉察。

不可逆性和长期性 污染物进入土壤后,

便与复杂的土壤物质发生一系列迁移转化作用。许多作用为不可逆过程,因而,土壤一旦遭受污染,极难恢复。 危害的严重性 影响粮食生产、危害动物

及人体健康

▲土壤污染类型

大气污染型 污染物质来源于被污染的大气,其污染特点是:以大气污染源为中心呈环状或带状分布,长轴沿主风向伸长。污染的面积、程度和扩散的距离,取决于污染物质的种类、性质、排放量、排放形式及风力大小等;污染物质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其主要污染物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它们通过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地面。水污染型 污染物来自工矿企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其特点是:污染物集中于土壤表层,但随着污灌时间的延长,污染物质也可由上部土体向下部土体扩散和迁移,以致达到地下水深度;污染土壤沿河流或干支渠呈枝形片状或片状分布。

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污染物来自废弃物中,其特点是:污染土壤分布于废物堆放场附近。

农业污染型 污染物来自施入土壤的化肥和农药,其污染程度与化肥、农药的数量、种类、利用方式及耕作制度等有关。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和氮、磷等化合物在地面径流或土壤风蚀时,就会向其他地方转移,扩大土壤的污染范围。 ▲土壤净化

土壤净化 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 作用方式:物理、化学、生物反应 土壤为何具有净化功能?

由于土壤中含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和土

壤动物,对外界进入土壤中的各种物质都能被分解转化。

由于土壤中存在复杂的有机和无机胶体

体系,通过吸附、解吸、代换等过程,对外界进入土壤中的各种物质起着“蓄积作用”,可使污染物发生形态变化。 土壤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基地,通过植物的

吸收作用,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起着转化和转移的作用。

在土壤中污染物的累积和净化是同时进行的,是两种相反作用的对立统一过程,两者处于一定的相对平衡状态。

▲ 土壤组成:固相物质、粒间物质和生物体

固相物质:矿物质: 占固相重量95%左右, 总体积的38%左右;有机物质: 占固相重量5%左右, 总体积的12%左右 ☆

原生矿物:没有发生成矿改变的矿物,常见的有硅酸盐类、氧化物类、硫化物类、磷酸盐类,如石英、长石、云母等 ☆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后组成与性质发生变化而重新形成的矿物,包括简单盐类、铁铝氧化物和次生铝硅酸盐类,如蒙脱石、伊利石等。

第四章 固体废物

▲ 固体废物的概念: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质。

▲ 固体废物的处置方法 (一)焚烧 (二)填埋 (三)海洋处置

常用的焚烧、烧结热解、生物处理等。 填埋有固化填埋、卫生填埋、倒海等。 ▲ 城市垃圾的处置方法

1. 物理处理:通过浓缩、压实、萃取、破碎、

吸附等手段

2. 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的分界作用分解可

降解有机物从而达到无害化或综合利用。包括好氧、厌氧处理。

3. 热处理:通过焚烧热解焙烧烧结等手段进

行固化或减容

▲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

一、固体废物最小量化技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产品改换,工艺改革或循环利用等途径,使之处理、贮存或处置之前的废物产生量最小,以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便于处理处置。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

改换产品,消除有害废物的产生 如用高

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杀虫剂产品代替高毒高残留农药 ;

改革生产工艺,由排废工艺改革成为少废

无废工艺

改进生产设备,提高设备效率及原材料利

用率

现场循环回收和利用,建立生产过程中的

废物循环系统

固体废物最小量化技术属首端预防范畴,实施工业生产中的固体废物最小量化目前有很多技术问题尚待解决,但首先是要转变观念,树立保护环境控制污染首先要选择废物最小量化的观念,而不是选择废物产生以后的无害化。

二、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固体废物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实施固体废物最小量化技术仍不可避免地要排放一定数量固体废物。为了控制其在运输、储存、利用和处理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危害,必须对固体废物加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处理,使其稳定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并对其中的有用物质和能源加以回收利用。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主要包括压实、破碎、分选、固化处理、热化学处理及生物处理技术等 。

三、固体废物的处置技术:固体废物的处置是指最终处置或安全处置,是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末端环节,是解决固体废物的归宿问题。

固体废物处置可分为海洋处置和陆地处置两大类 。海洋处置主要分为海洋倾倒与远洋焚烧两种方法。陆地处置包括土地耕作、工程库或贮留池贮存、土地填埋以及深井灌注几种。

第五章 物理环境

▲ 噪声含义:从广义上来讲,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 噪声主要特性:

1. 噪声是一种感觉性污染,传播时不会遗留下有毒 有害的化学污染物质。对噪声的判断与个人所处的 环境和主观愿望有关。

2. 噪声源的分布广泛而分散,但由于传播过程中发生能量的衰减,因此其影响范围有限。

3. 噪声污染没有后效作用。一旦噪声源停止发声, 噪声便会消失。 ▲ 噪声危害

一、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会

1. 导致耳聋;

2. 导致心脏病的发展和恶化;

3. 导致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和神经衰弱症; 4. 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 很容易发生

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5. 长期暴露于噪声中儿童的血压比在安静

环境中的儿童要高,智力发育略微迟缓; 6. 振动与噪声往往相伴而生,对人体有双重

性伤害。

二、对人体的心理影响 :使人烦恼、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容易使人疲劳,影响精力集中和工作效率;由于噪声的掩蔽效应,使人不易察觉一些危险信号,从而易造成工伤事故。

三、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接触强烈噪声的妇女,其妊娠呕吐的发生率和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的发生率都更高,而且噪声使母体产生紧张反应,引起子宫血管收缩,影响供给胎儿发育所必需的养料和氧气。此外,噪声还会导致出生儿体重偏轻。 四、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在嘈杂的环境里,人的心情烦躁,容易疲劳,反应迟钝,工作效率下降,

工伤事故增多。

五、对动物的影响 :包括听觉器官、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性改变的损伤。120~130分贝能引起动物听觉器官的病理性变化,130~150分贝能引起动物听觉器官的损伤和其他器官的病理性变化,150分贝以上能造成动物内脏器官发生损伤,甚至死亡。

六、对物质结构的影响 :据实验,一块0.6mm 的铝板,在168分贝的无规则噪声作用下,只要15分钟就会断裂。150分贝以上的强噪声,可使墙震裂、门窗破坏,甚至使烟囱和老建筑物发生坍塌,钢结构产生“声疲劳”而损坏,高精密度的仪表失灵。 ▲ 电磁辐射:当电磁辐射强度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或仪器设备所能容许的限度时,即产生了电磁污染。

▲ 放射性污染的危害和影响

照射650拉德,100%死亡;400拉德,5%死亡;150拉德以下,死亡率降至零,但20年以后损害作用会表现出来。症状主要为白血病、骨癌、甲状腺癌等疾病,还可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寿命缩短。

损害遗传物质,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其遗传学效应有的在第一代子女中出现,也可能在下几代中陆续出现。在第一代子女中放射性对遗传性的损伤通常表现为流产、死胎、先天缺陷和婴儿死亡率的增加,以及胎儿体重减少和两性比例的改变等。

▲ 光污染:光污染是指光辐射过量而对生活、生产环境以及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它主要来源于人类生存环境中日光、灯光以及各种反射、折射光源造成的各种过量和不协调的光辐射。一般光污染可分成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

▲ 热污染:热污染是指日益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排放出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水体热污染和大气热污染


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雕塑
  • 中国古代雕塑 教材分析:本课首先介绍什么是陵墓雕塑,陵墓雕塑为什么能集中体现当时雕塑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分别介绍我国主要陵墓地面雕刻和陶俑及其艺术特点.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陵墓雕塑的艺术 ...查看


  • 大学专业介绍 1
  • 浙江工业大学专业介绍 健行学院 我校从1998年开始,每年从录取的新生中选拔一批成绩优异的学生组成提高班,2004年在提高班的基础上成立了健行学院.健行学院中的"健行",意为"厚德健行"." ...查看


  • 国家十二五科技和发展规划
  • 目 一.形势与需求 二.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 (一)总体思路 (二)发展目标 (三)战略部署 三.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 (一)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 (二)促进重 ...查看


  •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自然科学基础>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本课程将物理学. ...查看


  • 室内设计原理教学大纲
  • 室内设计原理教学大纲 总学时:100 理论:60 实践 40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本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中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方向)专业的必考课程,是为培养具备环境艺术设计与研究的知识及能力而设置的专业课之一. ( ...查看


  • 近五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卷试题命题分析
  • 近五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卷试题命题分析 一.试题总体分析 综合分析2011- 2015年的新课标高考生物学试题可以看出: 对必修与选修.主干与非主干以及重.难点知识的考查既全面,又强调双基(基础生物 知识.生物技术).突出对重点知识和思维能 ...查看


  • 淮北师范大学理工专业
  •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始建于1974年,是我校最早设立的四个二级教学单位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该学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信息与计算科学和统计学三个本科专业,拥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5 ...查看


  • 2016高考生物备考计划(寿晓晖)
  • 2016高考生物备考计划 作为一名带高三生物的年轻教师来说,遇到的问题很多,除了经常向老教师请教问题外,自己还需要不断的努力.高三生如何制定复习计划?如何规划高三学习方案一直都是学生们以及老师们关注的话题. 随着这几年本学校高考成绩逐年徘徊 ...查看


  •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问题研究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节 ...查看


  •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号:21050140/32050700 总学时: 48学时,其中讲授/理论44学时,上机/课外实践4学时 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地理科学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先修课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