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高神经编码与听觉理论

音高神经编码与听觉理论

1863年,德国生理心理学家黑尔姆霍兹(H.V .Helmholtz) 提出了听觉的共振假说(Resonance theory)。这种理论把内耳比喻成一架钢琴,柯蒂氏器官内的基底膜、毛细胞像琴弦一样,由于长短不同振动频率不一。外部声波传人内耳后,低频声波易引起较长纤毛的毛细胞和较宽基膜的共振}高频声波引起较短纤毛的毛细胞与较窄基膜的共振。解剖学研究确实发现耳蜗基底膜宽度不同,在耳蜗基部的基底膜较窄,而在耳蜗顶部基底膜变宽。这使共振学说至今还能解释某些听觉现象,例如老年入耳蜗基底部血管硬化供血不足,常造成其对高频音听力的下降,同时低频音的听力却不发生变化。共振理论的严重不足在于机械地在内耳与钢琴间的类比。事实上,内耳中的外、内淋巴和基底膜的振动总是整体性的,无法实现像琴弦那样分离地局部振动。为克服共振说的不足,许多学者对它作了修正,所谓位置理论(Place theory)就是修正了的共振学说。这一学说认为,虽然内耳基底膜不能像钢琴弦那样进行分离的局部振动,但在基底膜整体振动时,不同部位上最大敏感振动频率却存在着微小差异。因此,在不同频率声波的感知中,耳蜗基底膜上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作用。

与共振、位置理论不同,还存在着频率理论( Frequencytheory) 。这一学说认为,不同频率声波引起与之频率相同的神经元单位发放,因而能感知不同音高的声刺激。这一学说遇到的困难是神经元最大单位发放频率不超过千赫兹;而人类听觉却可以感知16千赫兹以下的声音。为了克服这个难点,一些人修正了频率假说,提出了齐射原理(Volley principle) 。这一原理指出,虽然每个听觉神经元的单位发放频率不能超过千赫兹,但声波作用听觉系统,同时可以激活许多神经元的单位发放,它们各自产生一定频率神经冲动排放,叠加在一起,就会造成与高频声波相同的发放频率。提出者也不得不承认,齐放理论最多只能解释5000赫兹以下的声音感知现象,对5000赫兹以上声音的感知应由位置学说加以补足。

美籍匈牙利学者贝克西(G.V .Bekesy)1969年提出了行波学说(Travelling wave),以其大量精细数据和模拟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金。贝克西认为声波从外耳经中耳引起卵圆窗的振动,在内耳的传播是以行波方式进行的。他设想耳蜗管的内淋巴、基底膜、毛细胞和盖膜之间发生三维振动,振动的幅度最小为10-10米。因为耳蜗螺旋部的基底膜紧张度较高,耳蜗螺旋顶部的基底膜紧张度较低,行波传播的速度逐渐降低,振幅也逐渐降低,达耳蜗顶部时,行波几乎消失,可见在耳蜗管的不同点上,行波振动的最大频率逐一下降。换言之,不同频

率的行波引起不同感受细胞的最大兴奋,在耳蜗内对声音频率进行着细胞分工编码。凯恩(Kiang)应用细胞微电极方法,未能找到对200赫兹以下声波反应的耳蜗细胞。因此,无法用细胞分工编码解释低频声波的感知机制。他进一步发现,在低频范围内耳蜗螺旋顶部的基底膜与声波发生同步化振动。还有人用各种频率声波合成的白噪声刺激,以便引起整个基底膜的同时振动。此时被试仍能报告是否有声刺激出现或消失,说明此时存在耳蜗神经冲动。 综上所述,关于内耳音高编码问题,出现过许多理论;但归结起来不外乎细胞分工编码和频率编码两种方式。可能对低频声刺激以频率编码为主,而高频声刺激以细胞分工编码为主。那么在听觉通路和听觉中枢内对音高是如何编码的呢?在听觉通路上,插入微电极记录不同水平听觉神经元对各种音高声刺激的反应。将实验数据在频率(音高)和音强坐标上记录出反应曲线,结果表明每个神经元的反应曲线均呈v 字形,其底下的尖点不相重合。由此说明在听觉通路上,各个神经元有其自己最敏感的反应频率,此频率上给出单位发放频率变化所需的音强最低。据此可以认为,在听觉中枢内对音高的感知是由细胞分工编码机制完成的。在初级听皮层上,可以明确找到与耳蜗螺旋基部和顶部相对应的空间定位关系,颞横回内侧对应于耳蜗基部高音敏感区,颞横回外侧对应于耳蜗顶部低音敏感区。

音高神经编码与听觉理论

1863年,德国生理心理学家黑尔姆霍兹(H.V .Helmholtz) 提出了听觉的共振假说(Resonance theory)。这种理论把内耳比喻成一架钢琴,柯蒂氏器官内的基底膜、毛细胞像琴弦一样,由于长短不同振动频率不一。外部声波传人内耳后,低频声波易引起较长纤毛的毛细胞和较宽基膜的共振}高频声波引起较短纤毛的毛细胞与较窄基膜的共振。解剖学研究确实发现耳蜗基底膜宽度不同,在耳蜗基部的基底膜较窄,而在耳蜗顶部基底膜变宽。这使共振学说至今还能解释某些听觉现象,例如老年入耳蜗基底部血管硬化供血不足,常造成其对高频音听力的下降,同时低频音的听力却不发生变化。共振理论的严重不足在于机械地在内耳与钢琴间的类比。事实上,内耳中的外、内淋巴和基底膜的振动总是整体性的,无法实现像琴弦那样分离地局部振动。为克服共振说的不足,许多学者对它作了修正,所谓位置理论(Place theory)就是修正了的共振学说。这一学说认为,虽然内耳基底膜不能像钢琴弦那样进行分离的局部振动,但在基底膜整体振动时,不同部位上最大敏感振动频率却存在着微小差异。因此,在不同频率声波的感知中,耳蜗基底膜上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作用。

与共振、位置理论不同,还存在着频率理论( Frequencytheory) 。这一学说认为,不同频率声波引起与之频率相同的神经元单位发放,因而能感知不同音高的声刺激。这一学说遇到的困难是神经元最大单位发放频率不超过千赫兹;而人类听觉却可以感知16千赫兹以下的声音。为了克服这个难点,一些人修正了频率假说,提出了齐射原理(Volley principle) 。这一原理指出,虽然每个听觉神经元的单位发放频率不能超过千赫兹,但声波作用听觉系统,同时可以激活许多神经元的单位发放,它们各自产生一定频率神经冲动排放,叠加在一起,就会造成与高频声波相同的发放频率。提出者也不得不承认,齐放理论最多只能解释5000赫兹以下的声音感知现象,对5000赫兹以上声音的感知应由位置学说加以补足。

美籍匈牙利学者贝克西(G.V .Bekesy)1969年提出了行波学说(Travelling wave),以其大量精细数据和模拟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金。贝克西认为声波从外耳经中耳引起卵圆窗的振动,在内耳的传播是以行波方式进行的。他设想耳蜗管的内淋巴、基底膜、毛细胞和盖膜之间发生三维振动,振动的幅度最小为10-10米。因为耳蜗螺旋部的基底膜紧张度较高,耳蜗螺旋顶部的基底膜紧张度较低,行波传播的速度逐渐降低,振幅也逐渐降低,达耳蜗顶部时,行波几乎消失,可见在耳蜗管的不同点上,行波振动的最大频率逐一下降。换言之,不同频

率的行波引起不同感受细胞的最大兴奋,在耳蜗内对声音频率进行着细胞分工编码。凯恩(Kiang)应用细胞微电极方法,未能找到对200赫兹以下声波反应的耳蜗细胞。因此,无法用细胞分工编码解释低频声波的感知机制。他进一步发现,在低频范围内耳蜗螺旋顶部的基底膜与声波发生同步化振动。还有人用各种频率声波合成的白噪声刺激,以便引起整个基底膜的同时振动。此时被试仍能报告是否有声刺激出现或消失,说明此时存在耳蜗神经冲动。 综上所述,关于内耳音高编码问题,出现过许多理论;但归结起来不外乎细胞分工编码和频率编码两种方式。可能对低频声刺激以频率编码为主,而高频声刺激以细胞分工编码为主。那么在听觉通路和听觉中枢内对音高是如何编码的呢?在听觉通路上,插入微电极记录不同水平听觉神经元对各种音高声刺激的反应。将实验数据在频率(音高)和音强坐标上记录出反应曲线,结果表明每个神经元的反应曲线均呈v 字形,其底下的尖点不相重合。由此说明在听觉通路上,各个神经元有其自己最敏感的反应频率,此频率上给出单位发放频率变化所需的音强最低。据此可以认为,在听觉中枢内对音高的感知是由细胞分工编码机制完成的。在初级听皮层上,可以明确找到与耳蜗螺旋基部和顶部相对应的空间定位关系,颞横回内侧对应于耳蜗基部高音敏感区,颞横回外侧对应于耳蜗顶部低音敏感区。


相关文章

  • 第三节 感觉与知觉试题(含答案)
  •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知识考点 P42 一.单项选择题: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 A )属性的反映. A. 个别 B. 整体 C. 外部 D. 本质 2.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肌动觉属于(D ) A. 远距离感觉 ...查看


  • 关于大学生和中学生音高和时长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 关于大学生和中学生音高和时长信息 加工能力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北京汇文中学 李 峥 指导教师:北京师范大学 舒华教授 北京汇文中学 关键老师 摘要 对于言语和音乐中的音高和时长信息的加工机制,一直存在着范畴特异性和特征特异性理论的争论 ...查看


  • 心理学名词解释.问答归纳
  • 心理学-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 ...查看


  • 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专升本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 2015年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专升本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一.教育学 (共67题) 1. 古代<四书集注>的作者是( ). A.韩愈 B.王守仁 C.董仲舒 D.朱熹 2. <教育论>的作者是( ). A.乌申斯基 B ...查看


  • 六年级上册科学大全
  • 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阳光.水.空气)等是植物生长共同依赖的条件. 2(阳光).(水)等是植物生长最基本的需求.在阳光.水等的刺激下,植物的茎.叶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这样有利于接收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根 ...查看


  • 2016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听觉理论
  • 2016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听觉理论 心理学考研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知识量大.考点繁杂,需要考生逐一攻克.今天我们要复习的知识点是和听觉相关要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2016心理 ...查看


  •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 语言和语言学 1.语言:从结构上看,语言就是由词语这种符号构成的复杂系统.从功能上看,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识的工具.语言具有符号性.系统性.社会性及其他属性{民族性和生成性(指人们可以根据有限的语言符号和组 ...查看


  • 生理心理学笔记
  • 生理心理学 绪论 一. 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以人的心身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 ·目的:为了说明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 ·它与其他相关学科联系非常紧密,随着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二. 历史回顾 1. 自然哲学理论 ·柏拉图: ...查看


  •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1.天气单元 科学概念:  的,一些动物或植物可以作为我们的特殊"气象预报员".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不同的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