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科室2006-04-29 10:24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2003年,当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取得硕果之际,教育部出台了《2003-2007年教育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各类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提升现在教育质量和水平。我省在2005年之前为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也将投入大量资金,为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县、乡、村级学校落实信息技术设备等。并且进行系统规划,进一步使信息化行动在我们的校里加快实现。县教育局也针对信息化建设情况作了进一步的调查,计划在两年内使普通中小学学生达到人均一台计算机,每校一套多媒体设备和联上互联网。每乡争取达到建设远程教育网络等。这一个计划的出台无一是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打下坚实基石,更进一步的说明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以期全面开发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需要的人的整体素质,拓展对信息本质的认识。

一、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它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提高了人的信息素养就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未来世界居领先地位必是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培养学生读、写、算一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设备到人员、从内容到方法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充分利用已有设备,上好信息课,搞好兴趣小组活动,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 根据我县中小学现有的计算机房,上好信息课是提高兴趣的第一步,有很多学校的机房满负荷的工作,为同学们开设计算机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

组织兴趣小组。小学从二年级至六年级;中学一到三年级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根据学校的学习特色,创办电子板报小组,电子画报小组、多媒体创作小组等。对辅导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从各个层面、各角度提高学生计算机的运用能力。从2003年初,进行统一教材后,我县中小学学生就能够运用计算机初步的知识和掌握简单的操作技能进行一些小的创作。而且让学生在互联网上利用所学的知识查找资料,强化信息意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从而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 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同样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从小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爱莲说》一课时,老师利用教学课件,通过计算机在《爱莲说》一课的作者背景及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莲的生命力强,那种高尚的美。提高了课堂的直观效果,使学生领略到了多媒体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和乐趣。 在小学的活动课上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小学生播放一段带有动画片的课件,让同学们通过这段动画片来模仿动作和语言,要比教师的表演使学生感兴趣得多,让他们感受到了信息无处不在,信息能力的重要。无论是数学、英语、自然、社会还是音乐、美术等课,将图、文、声、像、乐等形式结合起来,实现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 三、教师评价,正确引导有利于信息素养的培养。老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课上让同学们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同学的赞扬、老师及时的肯定会使学生更加自信,对收集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更有兴趣。学校、年级、班里,少先队各级组织不断组织各种活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为同学们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舞台,有利于将信息活动迁移到同学们的各类学习活动中去,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教师集体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

响。在我县刚开始信息技术课之初,教师队伍信息素养低,每次搞课制作的课件教得到外地去买而且不太会用,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他们艰苦奋斗,执著地追求,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也体会到了计算机在教学中地位,从而教师把学校信息教育摆在重中之重地位。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我们在2000年暑假开始进行计算机全员培训,使他们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才能努力创设培养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多种方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1)上网查寻;(2)到图书馆查阅;(3)在家庭藏书中寻找;(4)到书店查阅;(5)从报刊杂志上了解;(6)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收听收看;(7)向他人咨询;(8)参观展览;

(9)参加各种活动等等。同学们课前收集、储存信息,课中传递、交流信息,课后运用、创造信息。学习资源成了学生的主动猎取的认知对象,成为学生用来获取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数据处理及思想表达的学习手段。

总之,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问题。要想能使我们的信息化进程更快实现,使我们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社会的不断进步,培养他们的素养,要靠教师,要靠社会,要父母、要靠身边的环境。

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什么叫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之说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8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了学生学习的9大标准,认为学生的信息素养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另外,还包括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等等。这一标准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素养在技能、修养、品德等方面的要求,即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不仅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教会学生上网等一些计算机和网络的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利用它们进行学习、交流、交往及生活的能力,辩别和取舍各类信息的能力和提高网络交往中的修养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条件,引导全校师生学习

网络和利用网络,创设良好的信息环境,激发学生的信息需求,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 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因获取、交流和创造知识信息能力的匮乏而产生的"知识的贫困"或"信息的贫困"将成为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国际生存力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计算机不仅具有电视机视听合一功能,而且有很强的交互功能,可以立即反馈。教师要利用计算机这种交互方式的显著特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漂亮的界面,不断变化的图、文、声、像,在深深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更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成功的可能性。如在口算练习时,可利用电脑中的随机函数编算式,可以根据要求无限量供应题目。如课件"鲜花配绿叶",两片绿叶分别设定两个随机数,周围放置0~9朵花,请学生将绿叶上的两个数做减法,根据运算法则,从个位算起,先点击的一朵花作为个位花,它将飞到个位的位置上,再点击十位花,一道题目做完后由电脑系统自动判断正误,用欢乐、哭泣两种声音表示判断结果,学生对这样的数学游戏十分欢迎,并真正达到了寓教娱乐。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的参与这个过程。在利用计算机交互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甚至连教学策略也可以选择,既可以用个别化教学策略,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策略。要让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从而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二、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现代技术的发展,无疑将极大地影响教育的现状,学校的教学条件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计算机将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信息技能包括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利用能力。而学生信息技能的培养往往被误解为只需学会一些技术应用,往往把任务落实在信息技术课的老师上。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仅学如

何使用Word、如何使用浏览器、如何发送E-mail、如何上讨论组进行讨论。然而用Word写什么,上网看什么,在网上讨论些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学会这么多技术,学生还是一头雾水。所以,信息技能的培养还包含要培养学生用技术来学习的技能。这种技能需要其他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引导,潜移默化地影响。现在许多课件是由老师按教案将教材和与教材相关的背景资料组织好,在教学过程中介绍或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查找、利用。这样学习效率似乎非常高,学生在短短几十分钟课堂上能浏览到许多信息,也能从这些信息中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可是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教师应更多地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多种渠道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随着教育的技术化,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制作软件,借助计算机快速、形象与及时反馈等特点,使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作用,从ICAI(智能型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融声、图、文于一体的认知环境更趋自然的MCAIC(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学习资料一般由教师选择,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这些有限的媒体单向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信息显然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可选择性,学生一般只能全盘皆收。长期下去,学生形成"你说什么,我就听什么",缺乏对信息选择的意识与能力。当今社会,信息充满着每一个角落,学生每时每刻都受着各种信息的影响,如果学生不加选择地完全接受,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如果学生光是接受信息,而不对信息进行重新建构,学生也不能完全掌握这些知识,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筛选、重组信息的能力。在网络教学过程中,由于网络信息的容量非常大,这就要求学生有选择地从网上获取知识,通过协作学习,最终通过自主建构,形成知识体系。这种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转换到主动探究的学习主体上来,从中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网络技术的发展成就了Internet,同时也为现代社会建立起一种全新的信息观念和通道。可以预见,以因特网为基础载体的各种信息将成为未来知识的主体,而信息存储、信息交换、信息创造、电子商务等等各种活动均逐渐对因特网产生一定的依赖性。教育应当具有超前意识,网络教学是借助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流,要求学生有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基本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相关软件进行信息的收发。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就要求学生进入Internet世界,亲身体验

信息世界,掀开了互联网的神秘面纱,快速收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这就为学生以后适应信息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教学中的技术含量的提高,教师要有意识地让电脑、网络技术等成为学生学习手段之一,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处理信息。这样,才能进一步改善学生学习的方式,改变课堂中的学习的气氛,逐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三、注重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改革纲要(试行)》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知识的整合原理至少有三个含义:一是指作为课程的信息技术自身的知识整合,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各种知识之间联系的沟通,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其他课程所含知识之间联系的沟通和呈现。二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主导媒体渗透到各种课程领域之中,淡化科目界限,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将知识置于"虚拟"的真实情景中,将不同科目不同系列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揭示和呈现出来,让学习者在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对"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三是指充分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出信息化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信息化社会之中,深切感受应用信息技术寻找或创新以及应用必要的新知识的信息文化生活,激发学习掌握新知识的内在动机和需要,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寻找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教师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这种应用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实现这种整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而代之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学校要积极建设诸如多媒体教学、互联网或局域网等具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硬件环境;教师要依据学科内容与教学特征将课程学习内容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并根据需要创设

一定的教学情境,以便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问题探索、信息交互、自主学习等。

四、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信息时代让世界就在手指、就在眼前。目前孩子们学会上网后在干些什么?据调查,除部分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外,更多学生在网上聊天、游戏,甚至因玩网络游戏荒废学业的也时有所闻,而成为网络黑客甚至利用高科技来犯罪的也绝非危言耸听。所以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刻不容缓。我们在培养孩子信息技能同时一定要使孩子养成良好上网习惯,除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外,还应制定些规定,如合理的上网时间和上合适的网站。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到,在网上看到的对方,极易伪装,假冒身份,隐藏自己真实的一面,必须引起高度警惕,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另外,要学会选择健康网站,查找有用信息,不散布信息垃圾。 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教师要特别注重信息的管理。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辟信息的"绿色"通道,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字:信息技术教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具有使用计算机与其他IT来解决学习、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引言:教育部在2000年提出"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此存在。但它本身就说明信息技术只是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手段,只是是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技术而已。

对于中学尤其是初中阶段来说,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已日渐成为未来从业者必备的素质(美国目前有60%以上的工作需要懂得计算机或运用网络资源,在中国似乎计算机应用证书也成许多工作的敲门砖)。有专家认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教育的首要课题。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具有使用计算机与其他IT来解决学习、生活中问题的意识。曾见过我校学生做的一道物理题,是关于前一阵子攀登珠峰的。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样的热门的话题反倒有些无从下手,但几个在信息技术课上比较活跃的男生,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网络,找我帮忙,通过网络不到3分钟,他们就从网上找到了相关资料,轻松解决了问题。这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同样是一个学校的学生,有些学生从没有想过用网络等IT手段来为自己学习服务,极端缺乏信息意识;而另一些则能够从网络等IT手段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和信息,来为自己服务。为了加强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我主动和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的老师联系,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知识点要求,进行一系列教学内容安排的调整。有时候,信息技术课成了网络作文课,学生们自由地在网上论坛发表一片片语文老师定下题目的小文章;有时候,网络室成了电子阅览室,学生们自由地在网上"拜会"着李白、鲁迅、托尔斯泰、泰戈尔这些文学巨匠,领略者他们的精神世界;有时候,学生们则变成了银行工作员,计算着利息、利率,思考着如何存钱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多实惠。Word和Excel以及Windows 98的许多基础操作技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学生牢牢掌握的。我校初三有些班级分组制作了非常精美的优秀作文选,初

一、初二的学生都制作了很漂亮的历史小报。在学校的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都充分利用各种IT手段,收集、制作、展示自己的成果。 随着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的信息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们的信息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许多学生都能侃侃而谈,谈比尔、麦克尼利,聊内存、硬盘,许多学生都建立了自己的个人主页。

但是,在信息技术手段应用过程中,尤其是网络环境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正常而难以避免的问题。有一已经毕业学生曾高效率地利用网上黑客软件在24小时内破解了电脑房主机的8位的密码;一些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网上聊天、交友上;更多的是由于网络的不可靠性,由此引发的病毒泛滥。信息伦理道德修养问题又成为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核心内容:如何使学生自觉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知道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本学期,就这个问题我和学生们在信息技术课上展开了多次的

网上大讨论,学生们在网络BBS上畅所欲言,谈论"如何抵制网络犯罪"、"假如人人都是黑(骇)客"、"病毒网络与我们正常生活"等话题。通过这些网络大讨论,使学生们认识到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意识到非法活动的危害性,增强了防范意识。一些学生伸出手指,笑着对我说:"平时没想到,想想网上玩玩没什么,现在我们懂了,安全第一"。 以上就是我近年来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些做法,在实践过程中也有许多问题和困惑,例如:在IT手段尤其是网络技术高度应用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否还有其生存空间,特别是对信息技术学科而言。很多时候,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的时候,老师的直接讲授可能比其他许多先进教学方法更有用!也许这正是网络教学还不能取代现代教学的原因,正如美国人评价:"这种沟通方法(指网上教室)没有人情味"。

参考文献:《参考消息》2000年9月4日第6版

关于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思考

【摘要】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公民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

一。作为21世纪加速我国经济腾飞和民族复兴的主干力量的青少年,其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已刻不容缓。本文阐述了信息素养的涵义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对如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信息技术教育

人类正迈入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变革的动力之一。在信息社会中,一方面,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充;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为了使人们在信息海洋中能够正确地把握自我、不迷失方向,就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检索、信息判断和信息利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信息,从大量的良莠并存的信息中求得正确的知识。如果不具备这些能力,即使掌握了原有的知识,

又将成为新知识的"文盲"。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就要培养学习者有意识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应当立足于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提出的,其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现在的具体涵义是指: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

我国教育部2000年11月下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规定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且认为信息素养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意识。即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常识。即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促使学生阅读有关的信息文章,参加有关讨论,便于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4、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并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

信息素养教育包括计算机运用技术、网络运用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的教育以及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要培养学习者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开发学习者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素质教育。

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应遵循中小学生的生理条件、学习心理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立足点,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具体目标为:

1、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的使用。

2、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

3、学生能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鉴别、存储记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处理。

4、学生能够在信息搜集的基础上,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

5、学生能够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中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

6、学生能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是教育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把握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工作重点,不断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特点的教学方法,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推动学科教学的发展,使其更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下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点积累。

1、善于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的一种教学方法,由教师设置适当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

务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不仅要使学生能牢固的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时,教师应首先设置情景,提出一个主题,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将要在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范围内、什么样的框架下进行学习研究,然后围绕主题布置任务,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研究。比如:在讲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时,教师可以将情景设置为:假如学生要写一篇关于奥运会的文章,要求通过互联网搜索有关奥运会的信息。在情境中布置了任务,接下来就是让学生独立地尝试着从互联网上获取所需的信息,完成任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适时地给与学生适当的指导。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教师的指导就学会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三个要点:第一,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起到指导者的作用,既不能放手不管,也不能完全包办;第二,通过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第三,任务的设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加强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有意识的利用信息工具更好的获取知识,信息技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应该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整合,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工具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比如,在学习"画图"这一内容时,与美术课结合;学习"Word文字处理"这一单元内容时,与语文课结合,利用文字处理功能写作文等。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整合既能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又教会了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手段的功能。

信息素养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和挖掘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好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科室2006-04-29 10:24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2003年,当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取得硕果之际,教育部出台了《2003-2007年教育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各类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提升现在教育质量和水平。我省在2005年之前为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也将投入大量资金,为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县、乡、村级学校落实信息技术设备等。并且进行系统规划,进一步使信息化行动在我们的校里加快实现。县教育局也针对信息化建设情况作了进一步的调查,计划在两年内使普通中小学学生达到人均一台计算机,每校一套多媒体设备和联上互联网。每乡争取达到建设远程教育网络等。这一个计划的出台无一是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打下坚实基石,更进一步的说明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以期全面开发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需要的人的整体素质,拓展对信息本质的认识。

一、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它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提高了人的信息素养就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未来世界居领先地位必是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培养学生读、写、算一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设备到人员、从内容到方法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充分利用已有设备,上好信息课,搞好兴趣小组活动,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 根据我县中小学现有的计算机房,上好信息课是提高兴趣的第一步,有很多学校的机房满负荷的工作,为同学们开设计算机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

组织兴趣小组。小学从二年级至六年级;中学一到三年级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根据学校的学习特色,创办电子板报小组,电子画报小组、多媒体创作小组等。对辅导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从各个层面、各角度提高学生计算机的运用能力。从2003年初,进行统一教材后,我县中小学学生就能够运用计算机初步的知识和掌握简单的操作技能进行一些小的创作。而且让学生在互联网上利用所学的知识查找资料,强化信息意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从而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 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同样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从小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爱莲说》一课时,老师利用教学课件,通过计算机在《爱莲说》一课的作者背景及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莲的生命力强,那种高尚的美。提高了课堂的直观效果,使学生领略到了多媒体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和乐趣。 在小学的活动课上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小学生播放一段带有动画片的课件,让同学们通过这段动画片来模仿动作和语言,要比教师的表演使学生感兴趣得多,让他们感受到了信息无处不在,信息能力的重要。无论是数学、英语、自然、社会还是音乐、美术等课,将图、文、声、像、乐等形式结合起来,实现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 三、教师评价,正确引导有利于信息素养的培养。老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课上让同学们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同学的赞扬、老师及时的肯定会使学生更加自信,对收集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更有兴趣。学校、年级、班里,少先队各级组织不断组织各种活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为同学们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舞台,有利于将信息活动迁移到同学们的各类学习活动中去,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教师集体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

响。在我县刚开始信息技术课之初,教师队伍信息素养低,每次搞课制作的课件教得到外地去买而且不太会用,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他们艰苦奋斗,执著地追求,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也体会到了计算机在教学中地位,从而教师把学校信息教育摆在重中之重地位。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我们在2000年暑假开始进行计算机全员培训,使他们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才能努力创设培养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多种方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1)上网查寻;(2)到图书馆查阅;(3)在家庭藏书中寻找;(4)到书店查阅;(5)从报刊杂志上了解;(6)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收听收看;(7)向他人咨询;(8)参观展览;

(9)参加各种活动等等。同学们课前收集、储存信息,课中传递、交流信息,课后运用、创造信息。学习资源成了学生的主动猎取的认知对象,成为学生用来获取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数据处理及思想表达的学习手段。

总之,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问题。要想能使我们的信息化进程更快实现,使我们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社会的不断进步,培养他们的素养,要靠教师,要靠社会,要父母、要靠身边的环境。

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什么叫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之说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8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了学生学习的9大标准,认为学生的信息素养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另外,还包括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等等。这一标准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素养在技能、修养、品德等方面的要求,即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不仅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教会学生上网等一些计算机和网络的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利用它们进行学习、交流、交往及生活的能力,辩别和取舍各类信息的能力和提高网络交往中的修养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条件,引导全校师生学习

网络和利用网络,创设良好的信息环境,激发学生的信息需求,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 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因获取、交流和创造知识信息能力的匮乏而产生的"知识的贫困"或"信息的贫困"将成为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国际生存力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计算机不仅具有电视机视听合一功能,而且有很强的交互功能,可以立即反馈。教师要利用计算机这种交互方式的显著特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漂亮的界面,不断变化的图、文、声、像,在深深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更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成功的可能性。如在口算练习时,可利用电脑中的随机函数编算式,可以根据要求无限量供应题目。如课件"鲜花配绿叶",两片绿叶分别设定两个随机数,周围放置0~9朵花,请学生将绿叶上的两个数做减法,根据运算法则,从个位算起,先点击的一朵花作为个位花,它将飞到个位的位置上,再点击十位花,一道题目做完后由电脑系统自动判断正误,用欢乐、哭泣两种声音表示判断结果,学生对这样的数学游戏十分欢迎,并真正达到了寓教娱乐。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的参与这个过程。在利用计算机交互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甚至连教学策略也可以选择,既可以用个别化教学策略,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策略。要让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从而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二、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现代技术的发展,无疑将极大地影响教育的现状,学校的教学条件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计算机将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信息技能包括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利用能力。而学生信息技能的培养往往被误解为只需学会一些技术应用,往往把任务落实在信息技术课的老师上。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仅学如

何使用Word、如何使用浏览器、如何发送E-mail、如何上讨论组进行讨论。然而用Word写什么,上网看什么,在网上讨论些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学会这么多技术,学生还是一头雾水。所以,信息技能的培养还包含要培养学生用技术来学习的技能。这种技能需要其他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引导,潜移默化地影响。现在许多课件是由老师按教案将教材和与教材相关的背景资料组织好,在教学过程中介绍或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查找、利用。这样学习效率似乎非常高,学生在短短几十分钟课堂上能浏览到许多信息,也能从这些信息中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可是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教师应更多地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多种渠道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随着教育的技术化,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制作软件,借助计算机快速、形象与及时反馈等特点,使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作用,从ICAI(智能型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融声、图、文于一体的认知环境更趋自然的MCAIC(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学习资料一般由教师选择,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这些有限的媒体单向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信息显然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可选择性,学生一般只能全盘皆收。长期下去,学生形成"你说什么,我就听什么",缺乏对信息选择的意识与能力。当今社会,信息充满着每一个角落,学生每时每刻都受着各种信息的影响,如果学生不加选择地完全接受,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如果学生光是接受信息,而不对信息进行重新建构,学生也不能完全掌握这些知识,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筛选、重组信息的能力。在网络教学过程中,由于网络信息的容量非常大,这就要求学生有选择地从网上获取知识,通过协作学习,最终通过自主建构,形成知识体系。这种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转换到主动探究的学习主体上来,从中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网络技术的发展成就了Internet,同时也为现代社会建立起一种全新的信息观念和通道。可以预见,以因特网为基础载体的各种信息将成为未来知识的主体,而信息存储、信息交换、信息创造、电子商务等等各种活动均逐渐对因特网产生一定的依赖性。教育应当具有超前意识,网络教学是借助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流,要求学生有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基本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相关软件进行信息的收发。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就要求学生进入Internet世界,亲身体验

信息世界,掀开了互联网的神秘面纱,快速收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这就为学生以后适应信息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教学中的技术含量的提高,教师要有意识地让电脑、网络技术等成为学生学习手段之一,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处理信息。这样,才能进一步改善学生学习的方式,改变课堂中的学习的气氛,逐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三、注重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改革纲要(试行)》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知识的整合原理至少有三个含义:一是指作为课程的信息技术自身的知识整合,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各种知识之间联系的沟通,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其他课程所含知识之间联系的沟通和呈现。二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主导媒体渗透到各种课程领域之中,淡化科目界限,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将知识置于"虚拟"的真实情景中,将不同科目不同系列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揭示和呈现出来,让学习者在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对"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三是指充分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出信息化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信息化社会之中,深切感受应用信息技术寻找或创新以及应用必要的新知识的信息文化生活,激发学习掌握新知识的内在动机和需要,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寻找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教师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这种应用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实现这种整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而代之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学校要积极建设诸如多媒体教学、互联网或局域网等具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硬件环境;教师要依据学科内容与教学特征将课程学习内容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并根据需要创设

一定的教学情境,以便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问题探索、信息交互、自主学习等。

四、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信息时代让世界就在手指、就在眼前。目前孩子们学会上网后在干些什么?据调查,除部分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外,更多学生在网上聊天、游戏,甚至因玩网络游戏荒废学业的也时有所闻,而成为网络黑客甚至利用高科技来犯罪的也绝非危言耸听。所以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刻不容缓。我们在培养孩子信息技能同时一定要使孩子养成良好上网习惯,除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外,还应制定些规定,如合理的上网时间和上合适的网站。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到,在网上看到的对方,极易伪装,假冒身份,隐藏自己真实的一面,必须引起高度警惕,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另外,要学会选择健康网站,查找有用信息,不散布信息垃圾。 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教师要特别注重信息的管理。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辟信息的"绿色"通道,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字:信息技术教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具有使用计算机与其他IT来解决学习、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引言:教育部在2000年提出"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此存在。但它本身就说明信息技术只是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手段,只是是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技术而已。

对于中学尤其是初中阶段来说,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已日渐成为未来从业者必备的素质(美国目前有60%以上的工作需要懂得计算机或运用网络资源,在中国似乎计算机应用证书也成许多工作的敲门砖)。有专家认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教育的首要课题。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具有使用计算机与其他IT来解决学习、生活中问题的意识。曾见过我校学生做的一道物理题,是关于前一阵子攀登珠峰的。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样的热门的话题反倒有些无从下手,但几个在信息技术课上比较活跃的男生,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网络,找我帮忙,通过网络不到3分钟,他们就从网上找到了相关资料,轻松解决了问题。这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同样是一个学校的学生,有些学生从没有想过用网络等IT手段来为自己学习服务,极端缺乏信息意识;而另一些则能够从网络等IT手段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和信息,来为自己服务。为了加强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我主动和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的老师联系,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知识点要求,进行一系列教学内容安排的调整。有时候,信息技术课成了网络作文课,学生们自由地在网上论坛发表一片片语文老师定下题目的小文章;有时候,网络室成了电子阅览室,学生们自由地在网上"拜会"着李白、鲁迅、托尔斯泰、泰戈尔这些文学巨匠,领略者他们的精神世界;有时候,学生们则变成了银行工作员,计算着利息、利率,思考着如何存钱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多实惠。Word和Excel以及Windows 98的许多基础操作技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学生牢牢掌握的。我校初三有些班级分组制作了非常精美的优秀作文选,初

一、初二的学生都制作了很漂亮的历史小报。在学校的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都充分利用各种IT手段,收集、制作、展示自己的成果。 随着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的信息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们的信息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许多学生都能侃侃而谈,谈比尔、麦克尼利,聊内存、硬盘,许多学生都建立了自己的个人主页。

但是,在信息技术手段应用过程中,尤其是网络环境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正常而难以避免的问题。有一已经毕业学生曾高效率地利用网上黑客软件在24小时内破解了电脑房主机的8位的密码;一些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网上聊天、交友上;更多的是由于网络的不可靠性,由此引发的病毒泛滥。信息伦理道德修养问题又成为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核心内容:如何使学生自觉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知道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本学期,就这个问题我和学生们在信息技术课上展开了多次的

网上大讨论,学生们在网络BBS上畅所欲言,谈论"如何抵制网络犯罪"、"假如人人都是黑(骇)客"、"病毒网络与我们正常生活"等话题。通过这些网络大讨论,使学生们认识到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意识到非法活动的危害性,增强了防范意识。一些学生伸出手指,笑着对我说:"平时没想到,想想网上玩玩没什么,现在我们懂了,安全第一"。 以上就是我近年来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些做法,在实践过程中也有许多问题和困惑,例如:在IT手段尤其是网络技术高度应用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否还有其生存空间,特别是对信息技术学科而言。很多时候,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的时候,老师的直接讲授可能比其他许多先进教学方法更有用!也许这正是网络教学还不能取代现代教学的原因,正如美国人评价:"这种沟通方法(指网上教室)没有人情味"。

参考文献:《参考消息》2000年9月4日第6版

关于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思考

【摘要】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公民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

一。作为21世纪加速我国经济腾飞和民族复兴的主干力量的青少年,其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已刻不容缓。本文阐述了信息素养的涵义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对如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信息技术教育

人类正迈入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变革的动力之一。在信息社会中,一方面,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充;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为了使人们在信息海洋中能够正确地把握自我、不迷失方向,就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检索、信息判断和信息利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信息,从大量的良莠并存的信息中求得正确的知识。如果不具备这些能力,即使掌握了原有的知识,

又将成为新知识的"文盲"。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就要培养学习者有意识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应当立足于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提出的,其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现在的具体涵义是指: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

我国教育部2000年11月下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规定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且认为信息素养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意识。即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常识。即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促使学生阅读有关的信息文章,参加有关讨论,便于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4、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并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

信息素养教育包括计算机运用技术、网络运用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的教育以及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要培养学习者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开发学习者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素质教育。

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应遵循中小学生的生理条件、学习心理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立足点,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具体目标为:

1、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的使用。

2、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

3、学生能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鉴别、存储记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处理。

4、学生能够在信息搜集的基础上,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

5、学生能够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中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

6、学生能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是教育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把握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工作重点,不断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特点的教学方法,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推动学科教学的发展,使其更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下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点积累。

1、善于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的一种教学方法,由教师设置适当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

务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不仅要使学生能牢固的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时,教师应首先设置情景,提出一个主题,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将要在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范围内、什么样的框架下进行学习研究,然后围绕主题布置任务,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研究。比如:在讲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时,教师可以将情景设置为:假如学生要写一篇关于奥运会的文章,要求通过互联网搜索有关奥运会的信息。在情境中布置了任务,接下来就是让学生独立地尝试着从互联网上获取所需的信息,完成任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适时地给与学生适当的指导。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教师的指导就学会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三个要点:第一,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起到指导者的作用,既不能放手不管,也不能完全包办;第二,通过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第三,任务的设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加强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有意识的利用信息工具更好的获取知识,信息技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应该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整合,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工具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比如,在学习"画图"这一内容时,与美术课结合;学习"Word文字处理"这一单元内容时,与语文课结合,利用文字处理功能写作文等。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整合既能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又教会了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手段的功能。

信息素养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和挖掘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好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关文章

  • 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
  •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摘要: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创造型人才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素质,如何培养和提 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信息素养 的概念出发,本文分析归纳了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四个问题,并针 ...查看


  • 谈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 摘 要: 信息素养指的是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是信息时代个人的基本生存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从信息素养的含义和大学生具备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提出 ...查看


  •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 [摘要]信息素养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学会合 ...查看


  •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青山湖区扬子洲中学 熊剑霞 摘要: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信息素养也成为一个生动而富有挑战 ...查看


  •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 [摘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基于这个目标,本文阐述了现存的信息素养教育的问题,并对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作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 ...查看


  • 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 摘要: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时代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本文对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以供广大教师进行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 素质教育 信息素养 21世纪对能力素质的要求,包括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 ...查看


  • 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含哪些重要内容
  • 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含哪些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我国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要责任.那么,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定位(界定)在哪个范围,有什么特征?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的标志或说标准是什么? ...查看


  • 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报告
  • 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与实践 潍坊第十三中学 肖俊芳 谭伟 一.问题提出 自2011下学期开始,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组在区科研处于主任和学校科研处谭主任的督促与领导下,进行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一 ...查看


  • 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 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面对信息化的趋势,中国教育部作出了"从!''$年起用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到$'年左右时间, 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