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人的发展的现实意义

第9卷 第5期 红河学院学报 Vol.9 No.52011年10月 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 Oct.2011

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人的发展的现实意义

曹甜甜

(云南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法学院,昆明 650500)

  摘 要: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和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对于当今我国社会如何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和含义,解答了马克思交往理论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并通过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活动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人的本质;自由而全面;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11)05-0026-03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交往才能使人成为社会的人。交往是人存在的基础和方式,只有通过交往,人和人之间、与其他群体之间才能产生联系,这就形成了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而社会活动就是在各种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联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交往理论是属于唯物史观的范畴,它的发展历程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交往理论的初创阶段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产生并非偶然,是马克思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在当时青年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流派把人与人之间关系扭曲化的背景下酝酿和创立的交往理论。

  这个阶段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部未完成的手稿中,马克思从异化劳动这个独特的研究视角来阐述人与人的劳动产品的异化、人与人的劳动异化以及人与人本身特性的异化,进而阐释了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扭曲。这种异化与扭曲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形成的,所以马克思还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形态以及人们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交往性质和关系;也就是说,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是作为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人存在,消除异化形式的交往,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这一发展阶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交往理论在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得到更完整更全面的论述。

  2.交往理论的验证阶段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验证阶段的主要思想体现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部著作中,马克思通过对劳动的二重性的产生过程来分析人的交往意义和价值,并且阐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交往形式,摒弃了私有制劳动异化、交往异化、人的本质异化

收稿日期:2011-07-20

一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及其含义

的束缚,在物质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交往关系,实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  3.交往理论的发展完善阶段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完善阶段主要蕴含在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理论之中,著作主要是《给查苏利奇的信》、《人类学笔记》等。[2]在马克思看来,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血缘关系为纽带到物质生产资料为基础,都是人们交往关系形成的基础和前提。资本主义突破了一国的界限,把市场、资本、资源等扩展到世界各地,各民族、种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所发生的联系,乃至今天的全球化趋势都是交往的存在体现。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含义

  马克思交往理论在经过了形成、验证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交往的含义。在批判哈贝马斯的交往论基于精神、符号交往的背景下,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产生于人的物质生产劳动,是与物质存在分不开的。总体来看,交往的含义在马克思这里还是很广泛的:一方面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另一方面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交往的静态和动态体现。[3]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会产生相互间的交往关系,这种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基于人们的生产活动而形成,但并不等不同于人的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交往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并且随着交往活动的变化而变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以人的共同活动为基础,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许多人的共同交往活动,所以说交往活动是社会活动的基础,交往关系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前提条件,从这方面来说,交往产生意义,没有交往活动和交往关系的存在,人类没有彼此交流和沟通,社会则失去存在的根基,世界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简介:曹甜甜(1988-),女,山东济宁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红河学院学报 2011.5/马克思主义研究27

  交往为人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交往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表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社会关系的主体即是存在的个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而物质条件的满足依靠于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交往活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同时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活动会形成一定的交往关系,这交往关系的发展变化会促进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促进人的各种需要因适应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随着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扩大,社会制度的变革,对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人类自身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就必须提升自己的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特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中,劳动和人的异化扭曲了人的本质,是无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追求的关于人的终极价值目标,同时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反过来,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促进交往活动的有序进行。人的存在发展离不开彼此之间的交往活动和交往关系,在物质和实践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产生的交往活动是形成交往关系的重要前提。一旦这种关系形成,又会反过来作用于人的发展,无论交往活动的形式还是内容都是由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自身发展水平及其所决定的。所以说,交往的过程和人的发展过程具有一致性和同步性,在交往活动中人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了交往的有序进行。随着交往活动和交往关系的进一步扩大,人的自身素质在交往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促进了人的需要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因为人的需求扩大化,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不断丰富,随之人的交往形式和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复杂化,只有实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种丰富庞杂的交往才能持续、有序地无限发展下去。

二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

三 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于人的发展的当代现实意义

  人的发展在人的交往活动中得以体现,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与人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当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还远远没有达到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标准,所以在追求人的本质、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还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更深入实际的探索和努力。

  (一)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科学论断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运用。这一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归结到人的发展这一根本问题上,升华了马克思的上述思想,使马克思构建和实施的以人的本质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交往模式呈现具体化、时代化和可操作性。[5]以人为本,同时也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界、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杜绝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盲目性、掠夺性的开采与挖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无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虚拟空间内,都应遵守文明的社会交往规范,保持良好的社会运行秩序,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人的发展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制度环境是特定历史阶段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对于我国来说,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努力解决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各种矛盾。制度创新的目的是扫除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的的不利因素,推动人类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可以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6]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实现自己愿望,从而确保规范、公平、安全、合法的社会生活秩序。

  (二)建立开放型的国内外经济运行体系,完善人才规划机制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交往是我国扩大市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渠道。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节薄弱,国内的经济运行体制和人才流通机制还不完善,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交往受到约束和限制,直接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建立开放型的国内外经济运行模式是实现人的经济交往顺利进行的前提,这更有利于深化内部交往和对外开放,以便在社会主义民主的保护下实现公平竞争、公平就业,提高人的生产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丰富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我国加大对人才队伍的投入和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首先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根据经济结构的调整适时调整人才结构,建立健全的人才规划体制。其次要注重人才规划的管理和实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为我国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28曹甜甜: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人的发展的现实意义

  (三)发展和弘扬优秀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环境

  文化与交往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文化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制约着人们的交往活动,人们的任何交往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另一方面,交往活动的开展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交往手段的信息化以及交往的全球化,不仅使世界文化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进一步缩小,而且为全球不同形态、模式的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当今国际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无论是从文化的现实发展还是从它的最终目标看,都必须面向世界,应当广开渠道,加强传播,大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发展的转型时期,各种文化思潮随着经济、政治全球化的发展而涌进社会主义文化领域,西方文化与国内一些非主流文化的侵入我国的主流思想文化阵地,警示着我们发展多元文化模式,应当摈弃传统的“体用”之争,积极地引进“拿来”,批判地为我所用,在继承中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从而避免非主流文化对社会主义大众的文化腐蚀和侵蚀,例如阻止西方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文化思潮在社会主义阵地的生长和泛滥。而对一些新兴的文化形式比如当前的网络文化,我们要有效利用其先进的有用的信息。它既可增强人类交往的互动性,打破以往人与人交往的时空障碍,实现人的交往平等化,促进人在这种交互性的模式中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又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四)坚持以教育为后盾,全面提升人的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

  建设优秀的人才队伍离不开教育,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增强全面道德素质也离不开教育。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成为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谐发展的有利助推器。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单纯地教授科学知识和理论,而在于培养全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

拓展、丰富人民群众的知识体系和多角度的思维方式,使人民群众站在更高、更远、更理性的角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任重道远,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当前阶段我国还要继续贯彻教育强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制定科学完备的人才培养开发规划,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发和培养人才资源。[7]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不仅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环节,增强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习和运用,从而为共产主义宏伟目标的实现储备丰厚的人力资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8]参考文献:

[1]陶庆婷.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意义[J] .传记•传记文学选刊,  2010( 9) .

[2]范宝舟.论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M] .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刘明合.交往与人的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M] .中国  编译出版社,2008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5]张小小.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意义[J] .管理与财  富,2008(12).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6.[7]王丽.找准立足点,加快实施人才发展战略[J] .兵团党校  学报,2010(5).

[8]开启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历史新征程[J] .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1).

[责任编辑 张灿邦]

The practical Signifancance of Marx's Communication Theory

on Human's Development

CAO Tian-tian

(Academy of Philosophy Politics and Law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Marx's theories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essence of hum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alizing people's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in modern China.The artment.To promote the free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of people,we should carry out activities in economy、politcs and education.   Key words: Marx's Communication theory;the essence of human;free and overall

第9卷 第5期 红河学院学报 Vol.9 No.52011年10月 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 Oct.2011

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人的发展的现实意义

曹甜甜

(云南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法学院,昆明 650500)

  摘 要: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和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对于当今我国社会如何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和含义,解答了马克思交往理论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并通过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活动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人的本质;自由而全面;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11)05-0026-03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交往才能使人成为社会的人。交往是人存在的基础和方式,只有通过交往,人和人之间、与其他群体之间才能产生联系,这就形成了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而社会活动就是在各种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联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交往理论是属于唯物史观的范畴,它的发展历程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交往理论的初创阶段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产生并非偶然,是马克思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在当时青年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流派把人与人之间关系扭曲化的背景下酝酿和创立的交往理论。

  这个阶段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部未完成的手稿中,马克思从异化劳动这个独特的研究视角来阐述人与人的劳动产品的异化、人与人的劳动异化以及人与人本身特性的异化,进而阐释了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扭曲。这种异化与扭曲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形成的,所以马克思还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形态以及人们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交往性质和关系;也就是说,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是作为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人存在,消除异化形式的交往,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这一发展阶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交往理论在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得到更完整更全面的论述。

  2.交往理论的验证阶段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验证阶段的主要思想体现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部著作中,马克思通过对劳动的二重性的产生过程来分析人的交往意义和价值,并且阐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交往形式,摒弃了私有制劳动异化、交往异化、人的本质异化

收稿日期:2011-07-20

一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及其含义

的束缚,在物质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交往关系,实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  3.交往理论的发展完善阶段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完善阶段主要蕴含在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理论之中,著作主要是《给查苏利奇的信》、《人类学笔记》等。[2]在马克思看来,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血缘关系为纽带到物质生产资料为基础,都是人们交往关系形成的基础和前提。资本主义突破了一国的界限,把市场、资本、资源等扩展到世界各地,各民族、种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所发生的联系,乃至今天的全球化趋势都是交往的存在体现。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含义

  马克思交往理论在经过了形成、验证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交往的含义。在批判哈贝马斯的交往论基于精神、符号交往的背景下,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产生于人的物质生产劳动,是与物质存在分不开的。总体来看,交往的含义在马克思这里还是很广泛的:一方面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另一方面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交往的静态和动态体现。[3]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会产生相互间的交往关系,这种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基于人们的生产活动而形成,但并不等不同于人的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交往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并且随着交往活动的变化而变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以人的共同活动为基础,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许多人的共同交往活动,所以说交往活动是社会活动的基础,交往关系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前提条件,从这方面来说,交往产生意义,没有交往活动和交往关系的存在,人类没有彼此交流和沟通,社会则失去存在的根基,世界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简介:曹甜甜(1988-),女,山东济宁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红河学院学报 2011.5/马克思主义研究27

  交往为人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交往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表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社会关系的主体即是存在的个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而物质条件的满足依靠于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交往活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同时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活动会形成一定的交往关系,这交往关系的发展变化会促进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促进人的各种需要因适应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随着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扩大,社会制度的变革,对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人类自身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就必须提升自己的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特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中,劳动和人的异化扭曲了人的本质,是无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追求的关于人的终极价值目标,同时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反过来,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促进交往活动的有序进行。人的存在发展离不开彼此之间的交往活动和交往关系,在物质和实践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产生的交往活动是形成交往关系的重要前提。一旦这种关系形成,又会反过来作用于人的发展,无论交往活动的形式还是内容都是由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自身发展水平及其所决定的。所以说,交往的过程和人的发展过程具有一致性和同步性,在交往活动中人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了交往的有序进行。随着交往活动和交往关系的进一步扩大,人的自身素质在交往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促进了人的需要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因为人的需求扩大化,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不断丰富,随之人的交往形式和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复杂化,只有实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种丰富庞杂的交往才能持续、有序地无限发展下去。

二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

三 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于人的发展的当代现实意义

  人的发展在人的交往活动中得以体现,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与人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当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还远远没有达到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标准,所以在追求人的本质、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还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更深入实际的探索和努力。

  (一)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科学论断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运用。这一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归结到人的发展这一根本问题上,升华了马克思的上述思想,使马克思构建和实施的以人的本质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交往模式呈现具体化、时代化和可操作性。[5]以人为本,同时也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界、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杜绝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盲目性、掠夺性的开采与挖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无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虚拟空间内,都应遵守文明的社会交往规范,保持良好的社会运行秩序,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人的发展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制度环境是特定历史阶段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对于我国来说,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努力解决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各种矛盾。制度创新的目的是扫除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的的不利因素,推动人类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可以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6]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实现自己愿望,从而确保规范、公平、安全、合法的社会生活秩序。

  (二)建立开放型的国内外经济运行体系,完善人才规划机制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交往是我国扩大市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渠道。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节薄弱,国内的经济运行体制和人才流通机制还不完善,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交往受到约束和限制,直接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建立开放型的国内外经济运行模式是实现人的经济交往顺利进行的前提,这更有利于深化内部交往和对外开放,以便在社会主义民主的保护下实现公平竞争、公平就业,提高人的生产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丰富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我国加大对人才队伍的投入和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首先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根据经济结构的调整适时调整人才结构,建立健全的人才规划体制。其次要注重人才规划的管理和实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为我国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28曹甜甜: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人的发展的现实意义

  (三)发展和弘扬优秀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环境

  文化与交往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文化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制约着人们的交往活动,人们的任何交往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另一方面,交往活动的开展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交往手段的信息化以及交往的全球化,不仅使世界文化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进一步缩小,而且为全球不同形态、模式的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当今国际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无论是从文化的现实发展还是从它的最终目标看,都必须面向世界,应当广开渠道,加强传播,大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发展的转型时期,各种文化思潮随着经济、政治全球化的发展而涌进社会主义文化领域,西方文化与国内一些非主流文化的侵入我国的主流思想文化阵地,警示着我们发展多元文化模式,应当摈弃传统的“体用”之争,积极地引进“拿来”,批判地为我所用,在继承中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从而避免非主流文化对社会主义大众的文化腐蚀和侵蚀,例如阻止西方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文化思潮在社会主义阵地的生长和泛滥。而对一些新兴的文化形式比如当前的网络文化,我们要有效利用其先进的有用的信息。它既可增强人类交往的互动性,打破以往人与人交往的时空障碍,实现人的交往平等化,促进人在这种交互性的模式中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又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四)坚持以教育为后盾,全面提升人的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

  建设优秀的人才队伍离不开教育,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增强全面道德素质也离不开教育。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成为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谐发展的有利助推器。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单纯地教授科学知识和理论,而在于培养全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

拓展、丰富人民群众的知识体系和多角度的思维方式,使人民群众站在更高、更远、更理性的角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任重道远,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当前阶段我国还要继续贯彻教育强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制定科学完备的人才培养开发规划,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发和培养人才资源。[7]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不仅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环节,增强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习和运用,从而为共产主义宏伟目标的实现储备丰厚的人力资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8]参考文献:

[1]陶庆婷.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意义[J] .传记•传记文学选刊,  2010( 9) .

[2]范宝舟.论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M] .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刘明合.交往与人的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M] .中国  编译出版社,2008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5]张小小.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意义[J] .管理与财  富,2008(12).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6.[7]王丽.找准立足点,加快实施人才发展战略[J] .兵团党校  学报,2010(5).

[8]开启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历史新征程[J] .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1).

[责任编辑 张灿邦]

The practical Signifancance of Marx's Communication Theory

on Human's Development

CAO Tian-tian

(Academy of Philosophy Politics and Law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Marx's theories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essence of hum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alizing people's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in modern China.The artment.To promote the free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of people,we should carry out activities in economy、politcs and education.   Key words: Marx's Communication theory;the essence of human;free and overall


相关文章

  • 现实人与虚拟人的对话
  • 现实人与虚拟人的对话--网络时代教育主体的交往方式 作者:刘国永 主题类号:G1/教育学 [ 文献号 ]1-166 [原文出处]<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 [原刊期号]200105 [原刊页号]74-80 [分 类 号]G1 [分 ...查看


  • 世界历史理论
  •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 当黑格尔给哲学下定义的时,他认为哲学就是哲学史.因为只有全部的哲学历史,才能全部反映哲学的本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当我们来界定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也可以认为只有综合这 ...查看


  • 论作为劳动哲学的马克思哲学
  • 摘要:劳动哲学是对人类劳动活动.劳动关系和劳动方式的哲学反思和价值追问,是一种以劳动为存在论基础的哲学世界观.马克思哲学中包含丰富的劳动哲学思想:在本体论上,劳动是现实生活世界的基础:在辩证法上,劳动是主客体辩证转化的中介:在认识论上,劳动 ...查看


  •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终极价值解析
  •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终极价值解析 [内容提要]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蕴涵着丰富的宝藏,然而其终极价值目标只有一个:实现个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四重规定:个人交往的普遍化和人性化.个人需求的多样化和高层化.个人能力的全面化和社 ...查看


  • 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1
  • 第一章.第二章:导言部分 1.文学理论概念 p3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分支之一,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其他分支的研究,本身有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之上.文学理论以文学 ...查看


  • 浅析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
  • 摘要马克思以物质交往作为其交往理论的基础,重视主体间的交往,并且以实践为主线对交往作了系统概述;而哈贝马斯则侧重在共同遵循的价值规范和程序公正下,主体借助语言等工具,在平等情况下进行协调和发展.本文指出通过对比分析,有助于加深理解马克思的交 ...查看


  • 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学在线 >> 方法研究 >>  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作者: 潘 斌 摘 要: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现实 ...查看


  • 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范畴的形成及其意义
  • 重庆社会科学 2005年第8期(总第128期)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No.8,2005(Serial No.128) 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范畴的形成及其意义 高天琼 贺祥林 摘 要: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就是马克 ...查看


  • 科研立项7
  • 虚拟社交与大学生社交方式变化研究 [摘要]虚拟社交成为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要的交往方式,也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交往方式,经过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社会交往的方式存在变化,所以对虚拟社交和大学生交往方式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国内外对该问题有了很多的研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