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模式:作为地方的和作为世界的

作者:

翻译:张爱华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7年03期

  王越 杨文火 整理

  克里斯托弗·扎努西(1939-)是和瓦依达、基耶斯洛夫斯基齐名的波兰导演,是“波兰新浪潮运动”中的旗帜性人物,在欧洲乃至世界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是早期波兰纪录影片的三名巨匠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尝试故事影片的拍摄。他的故事影片主要集中在人的生存这一主题上,人的社会生存和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之后的调和问题上,风格很像法国的一些导演,受到雷诺阿、布努埃尔等人的影响,他也特别喜欢伯格曼,受到很大影响。这些导演不仅给他以风格上的借鉴,更给他眼光上的启发。他同时还为基耶洛夫斯基的大部分影片担任制片人,二人有非常好的友谊,合作了很久。

  本次北京电影学院之行放映了他的4部影片,分别是《和平阳光年代》(1984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灵性之光》(1973)、《不受欢迎的人》(2005年威尼斯电影节提名影片)和《快马奔腾》(1996)。这4部影片以独特的电影语言,分别从不同方面展现了波兰现实和人的处境。

  同时,扎努西先生还为北京电影学院的“学院大讲堂”做了演讲,并与学院师生共同探讨电影话题。在演讲中,扎努西导演不时从自身作为教授这个身份、通过他的学生以及他个人的故事作为引子给同学以启发。比如,在讲到解决剧本故事发展的推动因素时,他结合自己的一些创作,讲述了他的两个基本母题模式:“好与坏的互相转换”和“积极与消极的互相消隐”,而最后归结到中心来就是一种叙事常用的方式:突变(Twist)。

  扎努西:我今天来到这儿感到非常惊讶,印象非常深,我从来没有上过这么大的课堂,可能是因为中国有很多的人吧。我今年67岁,开始拍第一部影片是40年前的事了。我第一个教育学位是物理,然后又学了哲学。到现在为止我一共拍了40部故事片,其中一半是有关于我的祖国波兰,是在波兰拍的。另外有20部影片是在欧洲的其他国家拍的。我在美国也拍过1部。

  我的电影在世界各地都放过,比方说在非洲、南美洲等等。有时候我会在大学教书,我非常愿意教学生,因为他们是新的一代,是电影事业的未来。我的另一个职业是做剧场导演,有时候做歌剧导演,我在很多其他欧洲国家做过各方面的工作。

  我非常喜欢写剧本,我拍片的原则就是,拍我自己写的作品。有时候你会感到书写世界是非常令人激动的事情,一会儿我会给你们讲到。写有关世界的事情,关于人的欲望和邪恶的事情,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当观众在观看一部影片的时候,他都会有一种期待,期待影片中的主人公能够有好的命运,期待着他有好的结果。我不想讲得太深入、太理论化,因为东方和西方的学者对于愚昧和丑的东西的定论是完全不一样的,有时候我们都会觉得有些坏的东西会变成好的事情,好的事情会变成邪恶的东西。

  我在写剧本时候,周边的事情会影响到我,家庭的、朋友的、社会的,等等,都会影响我对生活的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妻子带着当时只有5岁的妹妹躲进了教堂里以躲避轰炸和迫害。直到今天,我岳母都非常非常之感恩,直到现在都快1个世纪了,一直不断地向教堂募捐。

  但是我岳母当时有一种感觉,似乎教堂带给她一种信息,这里没有给你的地方,你应该出去。她感到非常非常绝望,然后她们就跑出去了,到了城市的其他地方,就在那天晚上,飞机轰炸了那个教堂,只有她们还活着出来。正是由于这一点,我感到很幸运,因为之后我才会跟她的女儿结婚。坏事会变为好事。很有意思,有时候经常会有正好相反的这种状况,有的时候可以肯定的东西会变成人们否定的东西,而否定的东西偶然间会变成肯定的东西。

  我有一次教俄罗斯的一些学生,班上有一个俄罗斯女生告诉我,她赚的钱是通过地下非法的活动来的。问题是她当时非常非常小,她当时在走私船上走私酒的时候,因为看上去像个小小孩,所以没有人注意到她们。她爸爸把她带到医生那里,求医生给她治疗,让她长个儿。她就跟她爸爸说,你再让我做一年吧,再给我一点时间。长得小本来就不是一件好事,我们都想长大,可是在某种条件下人们就不想长大。

  我现在告诉你们两周以前,我到乌克兰去,经历了这样一个事情。那天早上我跟市长一块吃早餐,我就问他一个很直接的问题,说是不是真的有恐怖分子想要杀你?我知道肯定会有,但是他转了一下话题,给我讲了一年多以前的事,他坐飞机去见他的孙子。可是,因为雾太大,没有飞机了。后来通过情报部门大家才知道,亏了那天是大雾,不然的话,那天很多地方的恐怖分子想杀他,隐藏在阳台上,正好有雾太大,没有瞄准他,所以他才活下来。

  又是一件朋友告诉我的事情证明,有些似乎看上去很坏的事情,会变成好事。他告诉我,他曾经的助手被恐怖分子给杀了。那时候没有正式的、像样的政府,调查也都没有进行。后来这个案子重新开始调查,为了了解这个人怎么死的,打开他的棺材验尸。但这个消息走漏了风声,等他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发现棺材里已经没有尸体了。市长感到很内疚,本来是想把杀他的人给揪出来,可是现在他的尸首都在异处,死了以后连尸体都没有了。你们看,好事有时候会变成坏事。

  刚刚讲的所有事情给我一个道理,就是有的时候事情会向想不到的方向去发展,无论是你想要的结果还是不想要的结果都可能会发生相反的变化。

  我做过很多电影节的评委,是第一次在上海的国际电影节做评委。我看好乌克兰的一部作品,一个女导演因此可以拿到25000元的奖金。结果她上台领奖说,评委真是笨蛋,怎么能让我这部影片得奖呢?但是我告诉你,这部影片非常好。我为什么喜欢它?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城市的郊区,有一天一个医生到郊外去,发现一个男人正在打一个女人,他就用一块石头扔过去,帮助这个女人打这个男人,结果这个男人死了,女人爬起来以后就跑了,这时候医生有问题了,因为唯一的证人没有了。后来他就把这个尸体带回家,他觉得应该向警察报告,可是当他回到家的时候,门被关上了,他就开始敲门,给他开门的却是死了的那个男人。

  这个医生就说:对不起,我不是有意想杀死你,我只是想帮助那个女的。这个男的说,没关系,不要谈这件事情,让我们先喝点烈酒。喝着喝着,那个男人突然说:你知道吗?我正在等待我的孪生兄弟,因为他住在这儿。

  当故事有这种大转折的时候,就变得很有意思。作为一个写剧本的人,有时你在真实的生活中,会遇到类似这样的事,写剧本时你的结果会向左也可能会向右,总之你为这个决定最终负责,故事的结果也会给观众带来一定的影响。

  我还拍过一个电视,是有关一个非常著名的歌星的故事。他有一个邻居,有一天半夜敲他的门,说狗病了,请他帮忙把它送到动物医院去,可是歌星觉得非常荒唐,堂堂歌星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呢?但这毕竟是生命,换句话说,他不能不帮助,你想知道我是如何来处理这个事情的么?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最后他还是帮助了这个邻居,把狗送到了动物医院,那天晚上他着凉了,第二天他演出的时候,声音都哑了,带来的后果是结束了他的演唱生涯,没有医生能够治好他,他的声音已经不能复原了。但是这个歌星非常坚定,相信他的声音一定能够回来,在一次演出之前,还是穿好衣服,到了剧场。结果那天正好断电,5个城市断电,剧场一片漆黑,现场没有人知道歌星不会唱歌。我知道这只能发生在电影里,在生活中是不现实的。

  下面看一下影片吧。如果在这儿说电影和翻译电影恐怕是非常艰巨的事情,那么我最好还是请你们来看电影,看其中的一场戏。六、七年以前我在英国合作拍了一部叫《暗暗的主动》的影片,是关于一个作曲家的,这个作曲家生病了,因为年纪大了,健康治疗师就来帮助他,说你必须要重新从事作曲,会帮助你恢复原来的样子。治疗师由于花费了很多心血来治疗老作曲家,到最后他自己身体变得非常弱,不得不去医院。而最终,老作曲家不仅能够施展他原来的那些才华,精力充沛,而且后来又恋爱了,还生了孩子。你可以想象他的老婆是非常生气的,健康治疗师对他的治疗是一件好事,使他精神和身体都强壮起来,但是由于他的强壮,他做出了这些“不好”的事情。你可以看到好事还可以变成坏事呢。

  我对伯格曼非常崇拜,这部影片的主演曾经是伯格曼影片里面的主人公,而且在几部好莱坞影片当中都有过演出。影片的演出阵容和合作团队都是非常著名的。用的整个乐队是跟我合作了几十年的乐队,曲子是在影片之前就做好的。

  (中间放映扎努西的影片《暗暗的主动》的片断。)

  这个影片的指挥非常著名,曾经跟好莱坞的多个大导演合作,现在很有名,但是仍然跟我保持了非常好的朋友关系。我不知道美的东西对你们意味着什么?这是在欧洲我经常探讨的问题。比方说影片中的作曲,这些艺术家们本身是创造美的东西的人么?现在我对你们的观点也很感兴趣。有时候我在探讨这样的问题,例如说我们在制作声音时,是考虑它的现实感觉还是考虑它的美的感觉。比方说在咱们刚刚看过的关于合唱队的场景,因为是后期制作,看上去感觉好像真是很真实的。

  我在拍摄期间不得不把整个乐队的演奏中断,然后使用了一个技巧就是在演奏到一半的时候,把整个镜头转向医院那个治疗师的场面。看了这部影片以后,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你们有什么其它的想法吗?

  问:当我们说到美国电影时,便会想到好莱坞,但是当我们说到中国电影时,我们找不到一个相应的代名词。因此,您觉得中国如何才能确立自己的电影品牌?

  扎努西:好莱坞电影非常大众化,就是好莱坞的电影是给观众拍的,是给一般人看的;而欧洲电影,整个欧洲都认为,欧洲电影比较有思想性,比较有内涵,这是不同的。我小的时候,爸爸就问我好莱坞电影是给谁看的呢?是给那些司机看的,是给那些保姆看的。

  说好莱坞电影都是垃圾,不完全准确,但是的的确确很多是垃圾。中国是具有长久文化积淀的民族,我希望中国能够拍出具有自己叙事模式的电影。好莱坞电影有自己的叙事模式,那么至于中国电影将来会拍成什么样的类型和走向,我本人也非常感兴趣。我在印度的时候,曾经教他们拍电影,但这是不同文化的国家,我不能告诉他们如何来拍,他们应该按照他们应该拍的样子去拍,我只能告诉他们具体拍摄方式。

  中国人自己写剧本的时候,总结情节,一定要考虑这样的问题,就是说事情的责任、社会的责任、人的责任,最后整个的结果,同时你还要考虑,你的整个剧本给观众留下了哪些自由思考的空间。大家都知道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曾经写过一个剧本《李尔王》。在这个本子中,男人们都是为权力而活,后来他们都发现,他们的女儿都是叛逆者。莎士比亚对李尔王很同情,因为他的女儿对他太粗暴了、太残忍了。黑泽明改编李尔王为《乱》这部影片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改变,就是说当你女儿不好的时候,你作为父亲,也有自己的责任。这是会在生活中发生的,也许会有很好的父亲,但不一定会有很好的女儿。再比如,大家谈恋爱的时候,都很美好,可是当大家要分开时、要离婚时就变成很难堪的场面,你说谁对这件事情有责任呢?难以讲清。

  在波兰有一件真事,有一个家庭的保姆爱上了男主人,据说这个男人人品很差,后来男人把保姆卖到了西欧,这个女孩感觉到非常气愤。当她把这件事情告诉印度人的时候,印度人说那是她自己个人的命运。

  这个故事最后的意思是什么呢?每一种不同的文化,对同样一件事情的解说是不一样的,中国人想拍什么样的电影,如何来陈述你的电影,跟你的文化是有一定关系的,比方说我们欧洲讲拍电影像做雕塑,那什么叫雕塑呢?在欧洲的雕塑就是说你用一块石头,去掉多余的部分就是一件艺术作品,那么同样在电影中,我的朋友们、波兰的那些著名导演都是这样认为的。法国电影中,大家认为,主人公所做的那些不必要的事情把它剪掉,留下重要的部分,你就是天才了。比如说有人要去洗手睡觉,不必要的情节都要给它切掉,就是一个很好的叙事方式。总之,去掉那些不必要的,保留那些主要的,不讲废话,这是欧洲人的一种风格。那么中国人怎么来叙述你的电影,就是你们自己说了算。

  问:说实话,原来我对波兰电影了解比较少,但是我知道中国和波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说我很喜欢把中国电影跟波兰电影进行一下对比。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中国和波兰这两个国家都受过外国的入侵,民众被大量屠杀,曾有导演把中国的南京大屠杀搬上过银幕,但是说句实话,电影让人感到不是很满意。而我知道波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也发生过一次相当规模的大屠杀,我不知道波兰导演是怎么表现大屠杀的?

  扎努西:原来波兰是在苏联的操控之下,这是一个禁拍的主题,只有在15年以后人们才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个朋友,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导演,他在3年之前获得奥斯卡的终身成就奖,最近正在筹备这部影片。

  问:你什么时候开始拍电影?你拍电影的钱是从哪里来的,拍电影的钱损失掉了怎么办?

  扎努西:我的第一部影片大概是在1969年拍的,钱来自波兰政府。别人都说波兰是可以政府给钱拍电影的,这是不真实的,实际上大家要非常非常努力才能得到经费。正在准备筹拍的这部影片我争取了9年的时间,更具体一点讲,我在争取的过程中怎么做呢?我是制片人,哪怕我自己知道怎么运作,但制片人实际上是没有钱的,如果你有钱你就不做制片人了;制片人像广告一样,一边去找经费,一边去运作。我一般是这样运作,就是有的时候要先把部分放映权卖给电视台,然后在拍电影的时候,就要考虑几个因素,首先是你这部影片是给谁看的,是拍给国际观众的还是给波兰人看的,或者是给电视台用的等等,这会很重要。

  问:请问你是否为你的妈妈拍过电影。除了拍电影你还愿意干什么?

  扎努西:我的第一个学历是学物理的,我很喜欢物理,但是物理不喜欢我。后来发现了哲学,但是我并不是想把哲学作为我的一个职业。那时候我很年轻,跟你们在座的人差不多,那时候我的父母对我抱有很大的期望,随着时间流逝,我让他们很失望,我很失败。我还是物理学生和哲学学生的时候就开始当业余创作者,开始拍片子。同时我很活跃,很多学校的广播、学校的剧场工作,我都参与,得的奖越来越多,也许这就是我应该做的领域。我获得全国业余的电影奖时,开始考虑应该认真地把它作为我的职业。我妈妈是我很亲近的人,当然她对此感到非常震惊。

  1950年代的时候,波兰非常非常贫困,我的父亲来自意大利,我的远亲在意大利,他们非常非常富有。1980年代,我的影片参加了威尼斯电影节,那天的现场还有意大利的总理,我当时非常富有的远亲也到场,我的电影是非常非常出乎意料地受欢迎。第二天早晨,我跟表兄进早餐的时候,他说真没有想到我是这么有名的人,有这么好的作品。

  这很重要,他讲的很有意思,拍电影对我来说,我自己有界定,对我自己的关注是有界定的,有人会为大众拍的,而我对观众是有界定的,但是我现在也学会了,在拍片子的时候,首先要想到你的经费,你可以不赚钱,但是你至少要明白作为一个导演,至少也不能赔。所以,在计划自己这部影片的时候,对观众一定有考虑,首先要考虑。另外,小制作的东西不一定是坏的。40年以前我拍的东西,虽然当时是非常经济的小制作,但是现在带来了财富,因为它们做成了各种DVD碟片,卖得非常非常好。有时候很多影片拍出来以后,大众都看,当时是非常受欢迎的,但是也就过去了,并不见得经济上的收益会比这种小制作的多。

  我喜欢拍那些能够使人们经常回忆起来的片子。我希望我的影片能够永远在人的脑海里留下一些痕迹,另外,我希望我的影片能够改变观众,能够使观众去想问题,而且能够使他们充分地改变自己。人们经常会考虑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好的生活,我们如何获得别人的爱,如果我们能够给别人带来爱,我们要想得到别人的爱,我们首先要带给别人看,这是最起码的。

  问:您认为波兰电影风格是否存在?如果存在的话,是什么样的因素让波兰电影有这样一种风格。

  扎努西:刚刚提到了我的导演好朋友们,但是好朋友并不意味着想法都是完全一样的,我常说伯格曼他们都是我的朋友,但是我的思想会跟他们很遥远。我们的思想有时候都是带色彩的,因为我跟伯格曼合作很多年了,如果他还活着,让他去帮我拍一部影片的话,他会马上答应,在你们不同的创作中,又有很多相同之处。那么说到波兰,波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波兰是社会主义的基础,对艺术一直都是一种精神,不只作为一种娱乐,要带给别人启迪,所以他们很崇尚艺术。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它国家就没有这个艺术,总之他们是很尊重的,而且是很强调电影的艺术性。

  问:今天的电影分为国际化和地方化,您认为您的电影是更地方化还是国际化,您是如何来平衡这两方面的?

  扎努西:你要考虑到,有时候两个因素你必须要考虑,比如说英文字幕,你要想你的整个观众如果只是在波兰,那你只能有你的地方语言,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实际上是个共同体了,有的人需要看希腊的,有的是意大利的,现在讲得最多的语言,最共识的语言就是英文,所以有时候要做英文字幕。那就说明我们在做电影的时候首先要讲到我们的观众,观众的大概范围是什么。

  再一点就是还要考虑,当我能决定我这部影片是给谁看的时候,还要考虑大的阶层,有些文化可能也起一定因素。比如,我们晒太阳,脸黑脸白的问题,那么在不同时期,对这个观念是不一样的:早期脸越白越漂亮,只有在地里干活的人脸才是黑的;那么到了现代,女人的脸,脸黑的人是去度假了;而现在有些又变回来了,高层收入家庭的人也不晒太阳了,只有那些办公室秘书才愿意去晒太阳,证实自己有钱,是中产阶级,证明自己有自由可以去度假,传达这样一个信息。

  通常来讲,如果你作为我们一般的观念来看,比如,你到银行去看银行的工作人员,他伸出手来,你看到一个文身,会吓一跳,以为你遇到抢银行的了,就会吓回去。还有一个就是戴眼镜,一般来讲这是知识分子的象征,在政府机构里,人们是有意离开戴眼镜的,很反对戴眼镜,有的人就不得不戴上隐形眼镜。这都是一种文化,属于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身份。所以在做电影的时候,你要把所有因素都考虑在内,在你决定你的影片给谁看的时候,都要充分把那些很细微的文化成分的东西放在里面考虑。

  问:有很多人说导演什么都不是,导演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请扎努西先生讲一讲,到底导演行不行?

  扎努西:很有意思的是,我原来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但是我经常要去忘记这个问题。因为越是赶时髦,越是要赶这个趋势一定不会拍出什么好东西。那么我在制作过程中一直在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类的生存,另外就是经常不断地发生的这样一个问题,有史以来,我认为那些最令人难忘的,可能给人带来感动和冲动的影片,就是我一直努力要去做的影片。很有意思的是,很多人想找一种趋势,实际上真正的好电影是不会通过这样的途径制作出来的。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话,你就可以做一个表格,比方说你把那些近几年来最有市场、最赚钱的影片给划出来。

  那么对我来说,我永远注意的是那些让人类感动的东西、人类共同享有的一些东西、看不见的东西,这是我的制作原则。

  我在华沙的电影学院教书的时候,都会邀请一个或者几个学生一块儿搞些合作,进行一些会谈、见面。或许你们其中任何一个人,有意想跟我未来有合作,或者见面的话,可以到波兰去。让你们到一个不同的国家去,一起生活或者在一起互相了解,并不是向你们不同的民族去学习,而是让你通过跟你们在一起生活而发现你们的中国文化是什么,跟他们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自己文化的机会。

  中国的语言将来是21世纪的语言,我也有很多亚洲来访的客人,希望未来有我们中国的来访者,我会尽全力地接待你们。

  我的一个朋友现在正在跟波兰合作拍摄一个影片,现在跟大家分享这个故事的梗概。影片是讲一个波兰人在19世纪初来到中国,他是从满洲里入境的,当时受伤了,只好躲在一个农民家里,农民很害怕,因为他家里有一个很漂亮的女儿,怕他做出不轨行为,于是就让这个女儿扮成男孩子。然后,这个“假小子”对年轻的波兰人产生爱情,一直受到心理折磨,有一天她打算脱掉了内衣向他展示自己的性别。我用这个来向你们证实,我刚刚讲的转折,你看坏事变成好事了,后面的事就可想而知了。

  我也有部影片明年就要开拍了,是跟德国合作的,是一部喜剧片,讲的是一个男歌唱家,但是他的声音是唱女高音的,他的女儿感到很受不了,就跟父亲说,请你千万千万不要唱女声,你要是唱女声的话我就死了。他已经许诺说我不会,但是恰好英国请他去演一场大戏,请他来演女高音,这时候很多喜剧因素就发生了。等明年影片出来的时候,你们就可以看到了。

  今天我讲了很多人对世界的想法,人的观念、人的行为、人的文化等等,还有与电影之间的观念。比方说桌上的水我就不能够在这儿喝,不是说水有毒,我一会儿会把水带走,在路上喝。我常年生长的文化让我在讲话中做到不喝水,这基本还是文化上的原因。

作者:

翻译:张爱华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7年03期

  王越 杨文火 整理

  克里斯托弗·扎努西(1939-)是和瓦依达、基耶斯洛夫斯基齐名的波兰导演,是“波兰新浪潮运动”中的旗帜性人物,在欧洲乃至世界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是早期波兰纪录影片的三名巨匠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尝试故事影片的拍摄。他的故事影片主要集中在人的生存这一主题上,人的社会生存和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之后的调和问题上,风格很像法国的一些导演,受到雷诺阿、布努埃尔等人的影响,他也特别喜欢伯格曼,受到很大影响。这些导演不仅给他以风格上的借鉴,更给他眼光上的启发。他同时还为基耶洛夫斯基的大部分影片担任制片人,二人有非常好的友谊,合作了很久。

  本次北京电影学院之行放映了他的4部影片,分别是《和平阳光年代》(1984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灵性之光》(1973)、《不受欢迎的人》(2005年威尼斯电影节提名影片)和《快马奔腾》(1996)。这4部影片以独特的电影语言,分别从不同方面展现了波兰现实和人的处境。

  同时,扎努西先生还为北京电影学院的“学院大讲堂”做了演讲,并与学院师生共同探讨电影话题。在演讲中,扎努西导演不时从自身作为教授这个身份、通过他的学生以及他个人的故事作为引子给同学以启发。比如,在讲到解决剧本故事发展的推动因素时,他结合自己的一些创作,讲述了他的两个基本母题模式:“好与坏的互相转换”和“积极与消极的互相消隐”,而最后归结到中心来就是一种叙事常用的方式:突变(Twist)。

  扎努西:我今天来到这儿感到非常惊讶,印象非常深,我从来没有上过这么大的课堂,可能是因为中国有很多的人吧。我今年67岁,开始拍第一部影片是40年前的事了。我第一个教育学位是物理,然后又学了哲学。到现在为止我一共拍了40部故事片,其中一半是有关于我的祖国波兰,是在波兰拍的。另外有20部影片是在欧洲的其他国家拍的。我在美国也拍过1部。

  我的电影在世界各地都放过,比方说在非洲、南美洲等等。有时候我会在大学教书,我非常愿意教学生,因为他们是新的一代,是电影事业的未来。我的另一个职业是做剧场导演,有时候做歌剧导演,我在很多其他欧洲国家做过各方面的工作。

  我非常喜欢写剧本,我拍片的原则就是,拍我自己写的作品。有时候你会感到书写世界是非常令人激动的事情,一会儿我会给你们讲到。写有关世界的事情,关于人的欲望和邪恶的事情,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当观众在观看一部影片的时候,他都会有一种期待,期待影片中的主人公能够有好的命运,期待着他有好的结果。我不想讲得太深入、太理论化,因为东方和西方的学者对于愚昧和丑的东西的定论是完全不一样的,有时候我们都会觉得有些坏的东西会变成好的事情,好的事情会变成邪恶的东西。

  我在写剧本时候,周边的事情会影响到我,家庭的、朋友的、社会的,等等,都会影响我对生活的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妻子带着当时只有5岁的妹妹躲进了教堂里以躲避轰炸和迫害。直到今天,我岳母都非常非常之感恩,直到现在都快1个世纪了,一直不断地向教堂募捐。

  但是我岳母当时有一种感觉,似乎教堂带给她一种信息,这里没有给你的地方,你应该出去。她感到非常非常绝望,然后她们就跑出去了,到了城市的其他地方,就在那天晚上,飞机轰炸了那个教堂,只有她们还活着出来。正是由于这一点,我感到很幸运,因为之后我才会跟她的女儿结婚。坏事会变为好事。很有意思,有时候经常会有正好相反的这种状况,有的时候可以肯定的东西会变成人们否定的东西,而否定的东西偶然间会变成肯定的东西。

  我有一次教俄罗斯的一些学生,班上有一个俄罗斯女生告诉我,她赚的钱是通过地下非法的活动来的。问题是她当时非常非常小,她当时在走私船上走私酒的时候,因为看上去像个小小孩,所以没有人注意到她们。她爸爸把她带到医生那里,求医生给她治疗,让她长个儿。她就跟她爸爸说,你再让我做一年吧,再给我一点时间。长得小本来就不是一件好事,我们都想长大,可是在某种条件下人们就不想长大。

  我现在告诉你们两周以前,我到乌克兰去,经历了这样一个事情。那天早上我跟市长一块吃早餐,我就问他一个很直接的问题,说是不是真的有恐怖分子想要杀你?我知道肯定会有,但是他转了一下话题,给我讲了一年多以前的事,他坐飞机去见他的孙子。可是,因为雾太大,没有飞机了。后来通过情报部门大家才知道,亏了那天是大雾,不然的话,那天很多地方的恐怖分子想杀他,隐藏在阳台上,正好有雾太大,没有瞄准他,所以他才活下来。

  又是一件朋友告诉我的事情证明,有些似乎看上去很坏的事情,会变成好事。他告诉我,他曾经的助手被恐怖分子给杀了。那时候没有正式的、像样的政府,调查也都没有进行。后来这个案子重新开始调查,为了了解这个人怎么死的,打开他的棺材验尸。但这个消息走漏了风声,等他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发现棺材里已经没有尸体了。市长感到很内疚,本来是想把杀他的人给揪出来,可是现在他的尸首都在异处,死了以后连尸体都没有了。你们看,好事有时候会变成坏事。

  刚刚讲的所有事情给我一个道理,就是有的时候事情会向想不到的方向去发展,无论是你想要的结果还是不想要的结果都可能会发生相反的变化。

  我做过很多电影节的评委,是第一次在上海的国际电影节做评委。我看好乌克兰的一部作品,一个女导演因此可以拿到25000元的奖金。结果她上台领奖说,评委真是笨蛋,怎么能让我这部影片得奖呢?但是我告诉你,这部影片非常好。我为什么喜欢它?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城市的郊区,有一天一个医生到郊外去,发现一个男人正在打一个女人,他就用一块石头扔过去,帮助这个女人打这个男人,结果这个男人死了,女人爬起来以后就跑了,这时候医生有问题了,因为唯一的证人没有了。后来他就把这个尸体带回家,他觉得应该向警察报告,可是当他回到家的时候,门被关上了,他就开始敲门,给他开门的却是死了的那个男人。

  这个医生就说:对不起,我不是有意想杀死你,我只是想帮助那个女的。这个男的说,没关系,不要谈这件事情,让我们先喝点烈酒。喝着喝着,那个男人突然说:你知道吗?我正在等待我的孪生兄弟,因为他住在这儿。

  当故事有这种大转折的时候,就变得很有意思。作为一个写剧本的人,有时你在真实的生活中,会遇到类似这样的事,写剧本时你的结果会向左也可能会向右,总之你为这个决定最终负责,故事的结果也会给观众带来一定的影响。

  我还拍过一个电视,是有关一个非常著名的歌星的故事。他有一个邻居,有一天半夜敲他的门,说狗病了,请他帮忙把它送到动物医院去,可是歌星觉得非常荒唐,堂堂歌星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呢?但这毕竟是生命,换句话说,他不能不帮助,你想知道我是如何来处理这个事情的么?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最后他还是帮助了这个邻居,把狗送到了动物医院,那天晚上他着凉了,第二天他演出的时候,声音都哑了,带来的后果是结束了他的演唱生涯,没有医生能够治好他,他的声音已经不能复原了。但是这个歌星非常坚定,相信他的声音一定能够回来,在一次演出之前,还是穿好衣服,到了剧场。结果那天正好断电,5个城市断电,剧场一片漆黑,现场没有人知道歌星不会唱歌。我知道这只能发生在电影里,在生活中是不现实的。

  下面看一下影片吧。如果在这儿说电影和翻译电影恐怕是非常艰巨的事情,那么我最好还是请你们来看电影,看其中的一场戏。六、七年以前我在英国合作拍了一部叫《暗暗的主动》的影片,是关于一个作曲家的,这个作曲家生病了,因为年纪大了,健康治疗师就来帮助他,说你必须要重新从事作曲,会帮助你恢复原来的样子。治疗师由于花费了很多心血来治疗老作曲家,到最后他自己身体变得非常弱,不得不去医院。而最终,老作曲家不仅能够施展他原来的那些才华,精力充沛,而且后来又恋爱了,还生了孩子。你可以想象他的老婆是非常生气的,健康治疗师对他的治疗是一件好事,使他精神和身体都强壮起来,但是由于他的强壮,他做出了这些“不好”的事情。你可以看到好事还可以变成坏事呢。

  我对伯格曼非常崇拜,这部影片的主演曾经是伯格曼影片里面的主人公,而且在几部好莱坞影片当中都有过演出。影片的演出阵容和合作团队都是非常著名的。用的整个乐队是跟我合作了几十年的乐队,曲子是在影片之前就做好的。

  (中间放映扎努西的影片《暗暗的主动》的片断。)

  这个影片的指挥非常著名,曾经跟好莱坞的多个大导演合作,现在很有名,但是仍然跟我保持了非常好的朋友关系。我不知道美的东西对你们意味着什么?这是在欧洲我经常探讨的问题。比方说影片中的作曲,这些艺术家们本身是创造美的东西的人么?现在我对你们的观点也很感兴趣。有时候我在探讨这样的问题,例如说我们在制作声音时,是考虑它的现实感觉还是考虑它的美的感觉。比方说在咱们刚刚看过的关于合唱队的场景,因为是后期制作,看上去感觉好像真是很真实的。

  我在拍摄期间不得不把整个乐队的演奏中断,然后使用了一个技巧就是在演奏到一半的时候,把整个镜头转向医院那个治疗师的场面。看了这部影片以后,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你们有什么其它的想法吗?

  问:当我们说到美国电影时,便会想到好莱坞,但是当我们说到中国电影时,我们找不到一个相应的代名词。因此,您觉得中国如何才能确立自己的电影品牌?

  扎努西:好莱坞电影非常大众化,就是好莱坞的电影是给观众拍的,是给一般人看的;而欧洲电影,整个欧洲都认为,欧洲电影比较有思想性,比较有内涵,这是不同的。我小的时候,爸爸就问我好莱坞电影是给谁看的呢?是给那些司机看的,是给那些保姆看的。

  说好莱坞电影都是垃圾,不完全准确,但是的的确确很多是垃圾。中国是具有长久文化积淀的民族,我希望中国能够拍出具有自己叙事模式的电影。好莱坞电影有自己的叙事模式,那么至于中国电影将来会拍成什么样的类型和走向,我本人也非常感兴趣。我在印度的时候,曾经教他们拍电影,但这是不同文化的国家,我不能告诉他们如何来拍,他们应该按照他们应该拍的样子去拍,我只能告诉他们具体拍摄方式。

  中国人自己写剧本的时候,总结情节,一定要考虑这样的问题,就是说事情的责任、社会的责任、人的责任,最后整个的结果,同时你还要考虑,你的整个剧本给观众留下了哪些自由思考的空间。大家都知道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曾经写过一个剧本《李尔王》。在这个本子中,男人们都是为权力而活,后来他们都发现,他们的女儿都是叛逆者。莎士比亚对李尔王很同情,因为他的女儿对他太粗暴了、太残忍了。黑泽明改编李尔王为《乱》这部影片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改变,就是说当你女儿不好的时候,你作为父亲,也有自己的责任。这是会在生活中发生的,也许会有很好的父亲,但不一定会有很好的女儿。再比如,大家谈恋爱的时候,都很美好,可是当大家要分开时、要离婚时就变成很难堪的场面,你说谁对这件事情有责任呢?难以讲清。

  在波兰有一件真事,有一个家庭的保姆爱上了男主人,据说这个男人人品很差,后来男人把保姆卖到了西欧,这个女孩感觉到非常气愤。当她把这件事情告诉印度人的时候,印度人说那是她自己个人的命运。

  这个故事最后的意思是什么呢?每一种不同的文化,对同样一件事情的解说是不一样的,中国人想拍什么样的电影,如何来陈述你的电影,跟你的文化是有一定关系的,比方说我们欧洲讲拍电影像做雕塑,那什么叫雕塑呢?在欧洲的雕塑就是说你用一块石头,去掉多余的部分就是一件艺术作品,那么同样在电影中,我的朋友们、波兰的那些著名导演都是这样认为的。法国电影中,大家认为,主人公所做的那些不必要的事情把它剪掉,留下重要的部分,你就是天才了。比如说有人要去洗手睡觉,不必要的情节都要给它切掉,就是一个很好的叙事方式。总之,去掉那些不必要的,保留那些主要的,不讲废话,这是欧洲人的一种风格。那么中国人怎么来叙述你的电影,就是你们自己说了算。

  问:说实话,原来我对波兰电影了解比较少,但是我知道中国和波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说我很喜欢把中国电影跟波兰电影进行一下对比。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中国和波兰这两个国家都受过外国的入侵,民众被大量屠杀,曾有导演把中国的南京大屠杀搬上过银幕,但是说句实话,电影让人感到不是很满意。而我知道波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也发生过一次相当规模的大屠杀,我不知道波兰导演是怎么表现大屠杀的?

  扎努西:原来波兰是在苏联的操控之下,这是一个禁拍的主题,只有在15年以后人们才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个朋友,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导演,他在3年之前获得奥斯卡的终身成就奖,最近正在筹备这部影片。

  问:你什么时候开始拍电影?你拍电影的钱是从哪里来的,拍电影的钱损失掉了怎么办?

  扎努西:我的第一部影片大概是在1969年拍的,钱来自波兰政府。别人都说波兰是可以政府给钱拍电影的,这是不真实的,实际上大家要非常非常努力才能得到经费。正在准备筹拍的这部影片我争取了9年的时间,更具体一点讲,我在争取的过程中怎么做呢?我是制片人,哪怕我自己知道怎么运作,但制片人实际上是没有钱的,如果你有钱你就不做制片人了;制片人像广告一样,一边去找经费,一边去运作。我一般是这样运作,就是有的时候要先把部分放映权卖给电视台,然后在拍电影的时候,就要考虑几个因素,首先是你这部影片是给谁看的,是拍给国际观众的还是给波兰人看的,或者是给电视台用的等等,这会很重要。

  问:请问你是否为你的妈妈拍过电影。除了拍电影你还愿意干什么?

  扎努西:我的第一个学历是学物理的,我很喜欢物理,但是物理不喜欢我。后来发现了哲学,但是我并不是想把哲学作为我的一个职业。那时候我很年轻,跟你们在座的人差不多,那时候我的父母对我抱有很大的期望,随着时间流逝,我让他们很失望,我很失败。我还是物理学生和哲学学生的时候就开始当业余创作者,开始拍片子。同时我很活跃,很多学校的广播、学校的剧场工作,我都参与,得的奖越来越多,也许这就是我应该做的领域。我获得全国业余的电影奖时,开始考虑应该认真地把它作为我的职业。我妈妈是我很亲近的人,当然她对此感到非常震惊。

  1950年代的时候,波兰非常非常贫困,我的父亲来自意大利,我的远亲在意大利,他们非常非常富有。1980年代,我的影片参加了威尼斯电影节,那天的现场还有意大利的总理,我当时非常富有的远亲也到场,我的电影是非常非常出乎意料地受欢迎。第二天早晨,我跟表兄进早餐的时候,他说真没有想到我是这么有名的人,有这么好的作品。

  这很重要,他讲的很有意思,拍电影对我来说,我自己有界定,对我自己的关注是有界定的,有人会为大众拍的,而我对观众是有界定的,但是我现在也学会了,在拍片子的时候,首先要想到你的经费,你可以不赚钱,但是你至少要明白作为一个导演,至少也不能赔。所以,在计划自己这部影片的时候,对观众一定有考虑,首先要考虑。另外,小制作的东西不一定是坏的。40年以前我拍的东西,虽然当时是非常经济的小制作,但是现在带来了财富,因为它们做成了各种DVD碟片,卖得非常非常好。有时候很多影片拍出来以后,大众都看,当时是非常受欢迎的,但是也就过去了,并不见得经济上的收益会比这种小制作的多。

  我喜欢拍那些能够使人们经常回忆起来的片子。我希望我的影片能够永远在人的脑海里留下一些痕迹,另外,我希望我的影片能够改变观众,能够使观众去想问题,而且能够使他们充分地改变自己。人们经常会考虑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好的生活,我们如何获得别人的爱,如果我们能够给别人带来爱,我们要想得到别人的爱,我们首先要带给别人看,这是最起码的。

  问:您认为波兰电影风格是否存在?如果存在的话,是什么样的因素让波兰电影有这样一种风格。

  扎努西:刚刚提到了我的导演好朋友们,但是好朋友并不意味着想法都是完全一样的,我常说伯格曼他们都是我的朋友,但是我的思想会跟他们很遥远。我们的思想有时候都是带色彩的,因为我跟伯格曼合作很多年了,如果他还活着,让他去帮我拍一部影片的话,他会马上答应,在你们不同的创作中,又有很多相同之处。那么说到波兰,波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波兰是社会主义的基础,对艺术一直都是一种精神,不只作为一种娱乐,要带给别人启迪,所以他们很崇尚艺术。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它国家就没有这个艺术,总之他们是很尊重的,而且是很强调电影的艺术性。

  问:今天的电影分为国际化和地方化,您认为您的电影是更地方化还是国际化,您是如何来平衡这两方面的?

  扎努西:你要考虑到,有时候两个因素你必须要考虑,比如说英文字幕,你要想你的整个观众如果只是在波兰,那你只能有你的地方语言,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实际上是个共同体了,有的人需要看希腊的,有的是意大利的,现在讲得最多的语言,最共识的语言就是英文,所以有时候要做英文字幕。那就说明我们在做电影的时候首先要讲到我们的观众,观众的大概范围是什么。

  再一点就是还要考虑,当我能决定我这部影片是给谁看的时候,还要考虑大的阶层,有些文化可能也起一定因素。比如,我们晒太阳,脸黑脸白的问题,那么在不同时期,对这个观念是不一样的:早期脸越白越漂亮,只有在地里干活的人脸才是黑的;那么到了现代,女人的脸,脸黑的人是去度假了;而现在有些又变回来了,高层收入家庭的人也不晒太阳了,只有那些办公室秘书才愿意去晒太阳,证实自己有钱,是中产阶级,证明自己有自由可以去度假,传达这样一个信息。

  通常来讲,如果你作为我们一般的观念来看,比如,你到银行去看银行的工作人员,他伸出手来,你看到一个文身,会吓一跳,以为你遇到抢银行的了,就会吓回去。还有一个就是戴眼镜,一般来讲这是知识分子的象征,在政府机构里,人们是有意离开戴眼镜的,很反对戴眼镜,有的人就不得不戴上隐形眼镜。这都是一种文化,属于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身份。所以在做电影的时候,你要把所有因素都考虑在内,在你决定你的影片给谁看的时候,都要充分把那些很细微的文化成分的东西放在里面考虑。

  问:有很多人说导演什么都不是,导演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请扎努西先生讲一讲,到底导演行不行?

  扎努西:很有意思的是,我原来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但是我经常要去忘记这个问题。因为越是赶时髦,越是要赶这个趋势一定不会拍出什么好东西。那么我在制作过程中一直在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类的生存,另外就是经常不断地发生的这样一个问题,有史以来,我认为那些最令人难忘的,可能给人带来感动和冲动的影片,就是我一直努力要去做的影片。很有意思的是,很多人想找一种趋势,实际上真正的好电影是不会通过这样的途径制作出来的。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话,你就可以做一个表格,比方说你把那些近几年来最有市场、最赚钱的影片给划出来。

  那么对我来说,我永远注意的是那些让人类感动的东西、人类共同享有的一些东西、看不见的东西,这是我的制作原则。

  我在华沙的电影学院教书的时候,都会邀请一个或者几个学生一块儿搞些合作,进行一些会谈、见面。或许你们其中任何一个人,有意想跟我未来有合作,或者见面的话,可以到波兰去。让你们到一个不同的国家去,一起生活或者在一起互相了解,并不是向你们不同的民族去学习,而是让你通过跟你们在一起生活而发现你们的中国文化是什么,跟他们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自己文化的机会。

  中国的语言将来是21世纪的语言,我也有很多亚洲来访的客人,希望未来有我们中国的来访者,我会尽全力地接待你们。

  我的一个朋友现在正在跟波兰合作拍摄一个影片,现在跟大家分享这个故事的梗概。影片是讲一个波兰人在19世纪初来到中国,他是从满洲里入境的,当时受伤了,只好躲在一个农民家里,农民很害怕,因为他家里有一个很漂亮的女儿,怕他做出不轨行为,于是就让这个女儿扮成男孩子。然后,这个“假小子”对年轻的波兰人产生爱情,一直受到心理折磨,有一天她打算脱掉了内衣向他展示自己的性别。我用这个来向你们证实,我刚刚讲的转折,你看坏事变成好事了,后面的事就可想而知了。

  我也有部影片明年就要开拍了,是跟德国合作的,是一部喜剧片,讲的是一个男歌唱家,但是他的声音是唱女高音的,他的女儿感到很受不了,就跟父亲说,请你千万千万不要唱女声,你要是唱女声的话我就死了。他已经许诺说我不会,但是恰好英国请他去演一场大戏,请他来演女高音,这时候很多喜剧因素就发生了。等明年影片出来的时候,你们就可以看到了。

  今天我讲了很多人对世界的想法,人的观念、人的行为、人的文化等等,还有与电影之间的观念。比方说桌上的水我就不能够在这儿喝,不是说水有毒,我一会儿会把水带走,在路上喝。我常年生长的文化让我在讲话中做到不喝水,这基本还是文化上的原因。


相关文章

  • 作用于眼睛_耳朵和肌肉的故事_模拟的演进
  • 作用于眼睛.耳朵和肌肉的故事:具体化模拟的演进 111 总第342期 作用于眼睛.耳朵和肌肉的故事:具体化模拟的演进 [丹麦]托本·格劳德尔 著 石同云 译 在这一章中,我将向大家展示,故事叙事怎样代表先天的大脑思维能力,来合提要 成一个能 ...查看


  • 36种故事叙事方式
  • 在电影艺术诞生100多年前的18世纪末期,意大利戏剧家卡洛" 柯齐查阅了大量古代戏剧作品,得出结论:世界上的一切戏剧剧情,都可以归纳为36种模式.遗憾的是,他没有一一指出这36种剧情模式.20世纪初期,法国戏剧家乔治" ...查看


  • 叙事理论分析[万箭穿心]
  • <万箭穿心>影评 --暨用叙事学6大理论分析 <万箭穿心>由北京今典影业出品的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由王竞执导,颜丙燕.焦刚.李现.赵倩.陈刚等人主演.本片正是讲述颜丙燕所饰演的"女扁担"李宝莉跌宕 ...查看


  • 情景喜剧中的"家庭元素"
  • 情景喜剧中的"家庭元素" 摘要:1947年,美国杜芒电视网最先推出了第一部电视情景喜剧<玛丽·凯和琼尼>,描写一位银行家和他的爱捣乱的妻子的家庭生活.它所确定的家庭喜剧模式却一直被五六十年代大多数情景喜剧遵循 ...查看


  • 游戏设计基础总结
  • 一 1. 游戏基本组成元素:玩(和游戏交互).假象(魔法圈).游戏规则(符号语言,可玩性,操作序列,任务目标,终止条件,结构).任务目标 2. 游戏:虚拟环境,参与者,按照规则行动,实现至少一个,既定重要目标,娱乐性活动. 3. 游戏可玩性 ...查看


  • 外国电影史的复习资料
  • 1.早期电影创作中的两种不同风格是什么? 答:在电影的初创期,卢米埃尔和梅里爱截然不同地代表着两种倾向.两种风格.在卢米埃尔看来,电影无非是一种"科学珍品",运用于艺术并不是目的,他的口号是"再现生活" ...查看


  • 论唐宋笔记小说中的海洋艺术表现
  • [摘 要] 唐宋时期,随着商贸活动的增多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国古代海洋文学达到了一个初步繁荣的阶段,海洋意识深化,涉海经历增加,海洋文学题材丰富,诗词中的海洋艺术表现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境界,很多作家开始运用新的文学体裁――笔记体小说来表现涉 ...查看


  •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模拟题1 一. 解词:  文学四要素:艾布拉姆提出的关于文艺学对象的理论,认为文学是由宇宙.艺术家.作品和欣赏者四要素构成的系统,他把这四要素的关系概括为一种三角形的模式,并用这个模式来分析历史上的 文艺 ...查看


  • 论纪录片创作的_情景再现_模式
  • TELEVISION 论纪录片创作的"情景再现"模式 BROADCASTTELEVISION "! 郑静峰 关注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业界和学界人士都无法忽视以下这一组现象: 近两年参加上海电视节的100 多部中外纪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