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现代文阅读

初二现代文阅读练习

神秘的海洋“无底洞”

① 海洋中的“无底洞”,又称“死海”或“海洋黑洞”。在“无底洞”所在的海域,发生过众多起神秘海难。

目前所知海洋“无底洞”有两处,分别在印度洋和地中海。

②印度洋“无底洞”位于印度洋北部海域,半径约3海里。这里的洋流属于典型的季风洋流,受热带季风影响,一年有两次流向相反的变化洋流。这片海域有着异常的振动及电磁反应。

③2007年8月,装备有先进探测仪器的澳大利亚哥伦布号科学考察船专程到印度洋“无底洞”科考,考察的科学家认为“无底洞”可能是个尝未认识的海洋“黑洞”。探测发现,“无底洞”海域海水振动频率高且波长较短,而其周边附近海水则振动频率低且波长较长,由此推测“黑洞”可能存在着一个由中心向外辐射的巨大引力场,具体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他们还在“无底洞”探测到29艘大型失事船只,平均每海里失事的大型船只高达4.5艘,假如以每艘海难船罹难30人计算,就有惊人的870人葬身“无底洞”。

④无独有偶,在地中海东部希腊克里亚岛的阿哥斯托港附近海域,有一个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大量吸取海水的“无底洞”,人们称之为地中海“无底洞”。据估计,每天失踪于这个“无底洞”里的海水竟有3万吨之多。为了揭开其秘密,美国地理学会曾派遣一支考察队去进行科学考察。科学家们用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替海水做了“记号”。这些东西不会溶解在水里,也不会完全沉下去,因为它们的密度各不相同。他们把130千克负有特殊使命的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抛掷入旋转的海水里。一会儿所有塑料小颗粒就被旋转的海水聚成一个整体,然后被无底深渊所吞没。

⑤科学家们对这次实验寄于极大的希望,他们渴望着把其秘密揭穿,哪怕能在附近找到一粒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也好。然而他们的计划落空了。至今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海水竟然会没完没了的“漏”下去?这个“无底洞”的出口在哪里?每天大量的海水究竟又流到了哪里?地中海“无底洞”成了千古之谜。

1、海洋“无底洞”的神秘之处具体表现在哪里,请选用文中原话回答。

2、文章对海洋“无底洞”,从现象到本质进行了科学的说明,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3、请具体说说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分析第④段加点词“据估计”,具体说说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

1

5、第⑤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具体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细菌发电前景广阔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能持续数月之久。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性细菌来发电的,用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有改动)

1、你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本文第②段至第④段用了什么说明顺序?你的依据是什么?

2

3、“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结合全文思考“细菌发电”有哪些优势?(至少答三点)(3分)

4、第②段介绍研究利用细菌电池发电时,为提高发电效率,操作时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5、说说第②段划横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6、第③段中的“仅”字能否去掉?说说理由。

拔掉那颗蛀牙

秦素衣

①她恨全家人。

②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③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④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⑤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⑥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⑦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3

⑧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⑨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⑩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⑾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⑿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⒀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⒁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⒂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1.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2分)

2.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仿照下面的例子在方框内填写恰当的内容。(字数在10字以内)(2分) → → 医生指点 →

3.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她恨全家人。(她具体“恨”什么?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2分)

(2)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分)

4

4.第⑾自然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2分)

5.选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2分)

父子的母校

(1)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渣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2)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3)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4)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

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5)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

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 学校。

(6)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

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7)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8)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9)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10)儿子似乎很有眼色,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儿

子这一把的力气尽管很弱小,但的确能够减少父亲身体弯曲的痛苦。

(11)父亲夸,好儿子!

(12)儿子笑了笑,两颗俏皮的虎牙闪动在父亲的眼前。

(13)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14)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15)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16)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17)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了一串长音。

(18)儿子想说,爸,别说了,您已经说过无数遍了。然而,儿子没有说,儿子怕父亲不高兴,怕父亲改变主意,怕父亲不带自己去他美丽的母校。

(19)风吹到脸上,夹杂着雾气的潮湿,多少有点儿刺骨的感觉。

(20)但儿子身上很快淌了汗,而且额上的汗珠已如小虫子似的爬来爬去。

5

(21)父亲转过身来问,累吗?爸驮你一会儿。

(22)儿子咬紧牙关说,不要!然后把胸脯挺得树一样直。

(23)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24)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25)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一场兴奋,眼睛里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26)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27)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师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28)儿子当然看到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29)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30)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31)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儿子对父亲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的母校,那家伙!

(32)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33)儿子什么都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心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34)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

1.依次填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6分)

→ → →儿子明白了父亲其实没有“母校”

2.8-12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5分)

3.儿子对父亲怀有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5分)

4.下列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有符合人物身份的,也有不符合的,试作分析。(4分)

①“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②“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③“信不信?那家伙!”

(符合)第 句。

(不符合)第 句。

5.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很感人,请作具体分析。(写出两点)(6分) 6

初二现代文阅读答案:

《神秘的海洋“无底洞”》: 1、逻辑顺序 2、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直观、具体地说明了海洋“无底洞”造成的海难数量惊人,程度惨烈。3、“据估计”表示推测,因为“无底洞”中每天失踪的海水是无法精确计算的,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4、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多方面说明“无底洞”成了千古之谜,增强语势,引人深思。 《细菌发电前景广阔》:1、细菌发电 2、 时间顺序,依据: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1984年;到了80年代末;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等表示时间的词语。3、效率高;绿色环保(即不污染环境);发电成本低廉。4、 两种措施:一是糖液中添加某种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二是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5、画线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的效率和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利用细菌电池发电的效率高且能持续久的特点。6、“仅”字不能去掉。“仅”是“只”的意思,从数量上表明了建细菌发电站需要的原料很少。去掉了就表达不出这层意思,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拔掉那颗蛀牙》阅读答案:1“蛀牙”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沉默寡言、性格畸形发展。警示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爱”,才能健康快乐,因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2.拼命读书(孤独求读),疏远亲情(充满仇恨或畸形抗争);医生指点,唤醒亲情(重温亲情)

3.(1)①恨父母重男轻女、不让看书、不让读高中;恨姐姐不吭气。

②作用:放在开头给人一种奇峰突起的感觉,给人悬念感,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

(3)渲染一种清新、亲切的气氛,寄寓着父母与女儿的关系正在解冻,亲情重新回归。

4.不可以删去,因为家人的反应让她感受到亲情,重新审视亲情,(或告诉我们亲情是医治伤口的一剂良药);是她情感变化的关键。若删去,文章的故事情节显得不连贯,并且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5.文章通过写“她”对家人由恨而爱的经历,反映了孩子缺少家庭的关爱会产生畸形心理的现状。(或当我们在成长中受到创伤,应学会反思、审视、求助,走出心灵的阴影,走向健康的生活。)文章告诫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1.(6分)父亲对儿子夸“母校” 父亲带儿子去看“母校” 儿子进了“母校”

2.(5分)示例一: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父子贫苦、艰难的生活现状,(2分)是父亲希望儿子读“母校”的原因之一(或“是父子对母校的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原因)。(3分) 示例二: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儿子的孝顺、懂事,(2分)使下文儿子进“母校”等情节显得真实可信。(3分)

3.(5分)①敬佩(羡慕)之情。他以为父亲读过书,是个了不起的人。②感恩(感激)之情。他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未答出“感激、感恩”要点的,酌情扣分)

4.(4分)(符合)①③因为父亲是个没文化的农民,对虚拟的“母校”只能含糊其词。(2分)(不符合)②因为父亲是个没文化的农民,说不出这么文绉绉的话来。(2分)5.(6分)示例:①“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1分)他对儿子的教育是通过虚拟的美好“母校”,激发儿子的上进心。(2分)②“父亲”是个有眼光的人,(1分)他深知有知识有文化能改变人生的道理。(2分)③从“爱子之情”或“任劳任怨”作答亦可。(未答出“教子有方”要点的,扣2分)

7

初二现代文阅读练习

神秘的海洋“无底洞”

① 海洋中的“无底洞”,又称“死海”或“海洋黑洞”。在“无底洞”所在的海域,发生过众多起神秘海难。

目前所知海洋“无底洞”有两处,分别在印度洋和地中海。

②印度洋“无底洞”位于印度洋北部海域,半径约3海里。这里的洋流属于典型的季风洋流,受热带季风影响,一年有两次流向相反的变化洋流。这片海域有着异常的振动及电磁反应。

③2007年8月,装备有先进探测仪器的澳大利亚哥伦布号科学考察船专程到印度洋“无底洞”科考,考察的科学家认为“无底洞”可能是个尝未认识的海洋“黑洞”。探测发现,“无底洞”海域海水振动频率高且波长较短,而其周边附近海水则振动频率低且波长较长,由此推测“黑洞”可能存在着一个由中心向外辐射的巨大引力场,具体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他们还在“无底洞”探测到29艘大型失事船只,平均每海里失事的大型船只高达4.5艘,假如以每艘海难船罹难30人计算,就有惊人的870人葬身“无底洞”。

④无独有偶,在地中海东部希腊克里亚岛的阿哥斯托港附近海域,有一个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大量吸取海水的“无底洞”,人们称之为地中海“无底洞”。据估计,每天失踪于这个“无底洞”里的海水竟有3万吨之多。为了揭开其秘密,美国地理学会曾派遣一支考察队去进行科学考察。科学家们用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替海水做了“记号”。这些东西不会溶解在水里,也不会完全沉下去,因为它们的密度各不相同。他们把130千克负有特殊使命的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抛掷入旋转的海水里。一会儿所有塑料小颗粒就被旋转的海水聚成一个整体,然后被无底深渊所吞没。

⑤科学家们对这次实验寄于极大的希望,他们渴望着把其秘密揭穿,哪怕能在附近找到一粒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也好。然而他们的计划落空了。至今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海水竟然会没完没了的“漏”下去?这个“无底洞”的出口在哪里?每天大量的海水究竟又流到了哪里?地中海“无底洞”成了千古之谜。

1、海洋“无底洞”的神秘之处具体表现在哪里,请选用文中原话回答。

2、文章对海洋“无底洞”,从现象到本质进行了科学的说明,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3、请具体说说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分析第④段加点词“据估计”,具体说说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

1

5、第⑤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具体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细菌发电前景广阔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能持续数月之久。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性细菌来发电的,用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有改动)

1、你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本文第②段至第④段用了什么说明顺序?你的依据是什么?

2

3、“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结合全文思考“细菌发电”有哪些优势?(至少答三点)(3分)

4、第②段介绍研究利用细菌电池发电时,为提高发电效率,操作时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5、说说第②段划横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6、第③段中的“仅”字能否去掉?说说理由。

拔掉那颗蛀牙

秦素衣

①她恨全家人。

②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③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④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⑤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⑥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⑦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3

⑧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⑨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⑩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⑾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⑿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⒀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⒁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⒂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1.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2分)

2.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仿照下面的例子在方框内填写恰当的内容。(字数在10字以内)(2分) → → 医生指点 →

3.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她恨全家人。(她具体“恨”什么?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2分)

(2)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分)

4

4.第⑾自然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2分)

5.选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2分)

父子的母校

(1)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渣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2)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3)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4)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

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5)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

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 学校。

(6)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

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7)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8)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9)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10)儿子似乎很有眼色,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儿

子这一把的力气尽管很弱小,但的确能够减少父亲身体弯曲的痛苦。

(11)父亲夸,好儿子!

(12)儿子笑了笑,两颗俏皮的虎牙闪动在父亲的眼前。

(13)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14)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15)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16)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17)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了一串长音。

(18)儿子想说,爸,别说了,您已经说过无数遍了。然而,儿子没有说,儿子怕父亲不高兴,怕父亲改变主意,怕父亲不带自己去他美丽的母校。

(19)风吹到脸上,夹杂着雾气的潮湿,多少有点儿刺骨的感觉。

(20)但儿子身上很快淌了汗,而且额上的汗珠已如小虫子似的爬来爬去。

5

(21)父亲转过身来问,累吗?爸驮你一会儿。

(22)儿子咬紧牙关说,不要!然后把胸脯挺得树一样直。

(23)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24)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25)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一场兴奋,眼睛里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26)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27)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师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28)儿子当然看到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29)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30)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31)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儿子对父亲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的母校,那家伙!

(32)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33)儿子什么都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心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34)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

1.依次填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6分)

→ → →儿子明白了父亲其实没有“母校”

2.8-12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5分)

3.儿子对父亲怀有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5分)

4.下列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有符合人物身份的,也有不符合的,试作分析。(4分)

①“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②“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③“信不信?那家伙!”

(符合)第 句。

(不符合)第 句。

5.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很感人,请作具体分析。(写出两点)(6分) 6

初二现代文阅读答案:

《神秘的海洋“无底洞”》: 1、逻辑顺序 2、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直观、具体地说明了海洋“无底洞”造成的海难数量惊人,程度惨烈。3、“据估计”表示推测,因为“无底洞”中每天失踪的海水是无法精确计算的,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4、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多方面说明“无底洞”成了千古之谜,增强语势,引人深思。 《细菌发电前景广阔》:1、细菌发电 2、 时间顺序,依据: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1984年;到了80年代末;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等表示时间的词语。3、效率高;绿色环保(即不污染环境);发电成本低廉。4、 两种措施:一是糖液中添加某种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二是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5、画线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的效率和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利用细菌电池发电的效率高且能持续久的特点。6、“仅”字不能去掉。“仅”是“只”的意思,从数量上表明了建细菌发电站需要的原料很少。去掉了就表达不出这层意思,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拔掉那颗蛀牙》阅读答案:1“蛀牙”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沉默寡言、性格畸形发展。警示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爱”,才能健康快乐,因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2.拼命读书(孤独求读),疏远亲情(充满仇恨或畸形抗争);医生指点,唤醒亲情(重温亲情)

3.(1)①恨父母重男轻女、不让看书、不让读高中;恨姐姐不吭气。

②作用:放在开头给人一种奇峰突起的感觉,给人悬念感,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

(3)渲染一种清新、亲切的气氛,寄寓着父母与女儿的关系正在解冻,亲情重新回归。

4.不可以删去,因为家人的反应让她感受到亲情,重新审视亲情,(或告诉我们亲情是医治伤口的一剂良药);是她情感变化的关键。若删去,文章的故事情节显得不连贯,并且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5.文章通过写“她”对家人由恨而爱的经历,反映了孩子缺少家庭的关爱会产生畸形心理的现状。(或当我们在成长中受到创伤,应学会反思、审视、求助,走出心灵的阴影,走向健康的生活。)文章告诫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1.(6分)父亲对儿子夸“母校” 父亲带儿子去看“母校” 儿子进了“母校”

2.(5分)示例一: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父子贫苦、艰难的生活现状,(2分)是父亲希望儿子读“母校”的原因之一(或“是父子对母校的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原因)。(3分) 示例二: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儿子的孝顺、懂事,(2分)使下文儿子进“母校”等情节显得真实可信。(3分)

3.(5分)①敬佩(羡慕)之情。他以为父亲读过书,是个了不起的人。②感恩(感激)之情。他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未答出“感激、感恩”要点的,酌情扣分)

4.(4分)(符合)①③因为父亲是个没文化的农民,对虚拟的“母校”只能含糊其词。(2分)(不符合)②因为父亲是个没文化的农民,说不出这么文绉绉的话来。(2分)5.(6分)示例:①“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1分)他对儿子的教育是通过虚拟的美好“母校”,激发儿子的上进心。(2分)②“父亲”是个有眼光的人,(1分)他深知有知识有文化能改变人生的道理。(2分)③从“爱子之情”或“任劳任怨”作答亦可。(未答出“教子有方”要点的,扣2分)

7


相关文章

  • 苏教版初二语文带答案
  • „ „__„__„_„__„__„__„_„__„_号„学„) 线 _(__„_„__„__„__„_„__„__„名„姓„ „ „ 班)订__(__„__„_„__„__„级„_„__„_„___„_„__„校)装_学(__„__„__„ ...查看


  • 初二语文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一面>语段,然后回答问题 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 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 ...查看


  • 2010学年第一学初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4)
  • 2010学年第一学初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一.命题导向 全县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是一份难易适中.从课内向课外有机延伸的试卷.从考试内容看,八年级上册语文学习的重点知识都有考察,且题型灵活,以检测学生听说读写及综合运用的能 ...查看


  • 初二入团志愿书样本范文
  •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具有如下特点:1.先进性 2.群众性 3.实践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 ...查看


  • 初二上语文期末试卷
  • 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八年级(初二)语文 班级 姓名 (总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一. 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 瓦砾.(lì) 鞠.(jǖ)躬 ...查看


  • 初二学生入团申请书150字
  • [导语]<入团申请书>是要求加入团组织的青年向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递交的表达自己志愿加入团组织的一种文书.以下是本站整理的初二学生入团申请书150字,欢迎阅读! (一) 尊敬的团组织: 本人是初二三班的xxx,我申请加入共青团 ...查看


  • 怎样做初二语文阅读理解
  • 怎样做初二语文阅读理解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 ...查看


  • 初二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训练附答案
  • 初二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训练 一.基础知识平台(16分) 1.看拼音写汉字.(4分) 粗bǐ( ) 禁ɡù( ) 烂màn( ) 磨cènɡ( ) yǒu( )黑 xī( )利 zhàn( )开 jié( )问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解释词语.( ...查看


  • 初二上期语文语文教学计划
  • 初二上期语文语文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八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阶 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八年级上册四个 现代文单 ...查看


  • 百一测评--初二上语文练习-文言文阅读
  • 试卷名称:初二上语文练习-文言文阅读 试卷描述:mm 笔试题目.招聘笔试.微信考试.在线考试 试卷链接:http://www.101test.com/store/open/paperInfo/84056&vt=B016011201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