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赞皇土布 机杼声中的古老技艺

关于本文,欢迎文末留言讨论!

农忙时节后,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南面的“千年古县”赞皇县,早已不曾听见的“哐当哐当”声又重新回到了这座古朴的村落。

赞皇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赞皇县志》载:周穆王姬满讨伐少数民族部落时,在境内山赞山战胜犬戎,遂以“上天佐助”和“赞颂皇权”之意封山赞山为赞皇山。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7年)建县,因山得名赞皇县,至今已有1410年。2006年赞皇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授予“千年古县”称号,被正式列入中国地名遗产保护行列。而赞皇土布,又称原村土布,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赞皇县依然生机勃勃,在当地村民的手里继续流传。

这一天晨光熹微,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的老人祁金平便起床洗漱,做早饭了。73岁的她本应可安享晚年,但祁金平却闲不下来,年少时便开始熟用的手艺始终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我13岁就开始织布了。那时,织布就是自家穿。20岁结婚后,婆家也是靠织布接济生活。每年我和婆婆要从2月一直织到麦收。每天天刚蒙蒙亮,我就和婆婆起床往山里去,三个时辰,走个四五十里,赶上山里人吃罢早饭。我们开始挨家挨户收线子。婆婆一大包,我一大包,背回来就开始昼夜不停地织,半个月织完送回去。一斤线5毛钱,这半个月我俩织8个布,挣了20元钱。后来棉花日渐缺了,但穿的用的多了,我这手艺也就放下了。前几年,土布突然受欢迎了,我手又痒痒,把纺车、织布机这一套老家什搬出来,用废剩的线织布,送给亲戚们做床单、被罩。”

尘封的记忆在祁金平的话语间渐渐清晰,早已布满皱纹的脸庞却在不经意间露出了轻快而又自豪的神情。说完,她放下了手中洗好的碗筷,走进了自家东边的屋子,娴熟地“跳”进其中一架织布机的框子里,开始了一天的织布工作。

这间屋子作为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的其中一个工作地点,有好几架织布机,还放着一些传统纺线机。织了不一会儿,又有三四个社员进来坐定,她们个个手脚灵活、驾轻就熟。有的人左手摇着轮,右手拿着棉花控制着轮毂,软软的棉花慢慢变成一根棉线;有的人双手来回投梭,双脚协调踩动踏板,几百根彩线被纺成一匹布

在“哐当哐当”的织布声、“咯吱咯吱”的纺线声和多彩的经纬线迅速相互交织中,忙碌的气息将原本冷冷清清的屋子变得热闹了起来。

在休息间隙,其中一位老人讲述起了赞皇土布一个源远流长的传说,传说中,黄道婆年少时乘船逃到崖州,开创了一种新型纺织风格,在她要回故乡时,当地人希望她能去看望唐朝帮当地人致富的宰相李德裕在赞皇村的后人。黄道婆回到中原后寻得李氏后人,把崖州人对李德裕的感怀带到了赞皇,也将纺织技术倾囊相授。这项技术也从那时起在当地流传至今。

而现在“千年古县”赞皇县又将这门手艺重新“拾”了起来,还建立了专业合作社。

河北石家庄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2007年成立至今,现拥有持股社员兼纺、织、染、缝制职工1300多人。其生产的原村土布的原材料棉花来源于当地深山区,日照充足,远离污染区,且只用农家肥,土质不板结,是高标准、科学管理的彩棉基地种植。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还制定了一套自己的土布纺织标准,覆盖纺线、浆线、织布三大工序的72个细节。

原村土布从棉花等原材料的种植收割,到纺线、织布、剪裁、包装等数十个产品生产环节,都是这些社员手工完成。这些布料在合作社中加工成生活用品、服装等成品。近3000名农民通过直接参与彩棉种植和土布纺织加工,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效益。

据一位合作社的社员介绍,她们一直沿用传统织布方法来织布,从棉花种植到布料成品,中间所有工序都是手工完成的,而且纯天然无害。一位织娘每天最多纺6两线经线,一位定经工经一机布(12匹)需要拿着500多根棉线来回走8里路。染色也使用没有化学成分的自然泥土染、树叶染和对人体无害的活性染。

在棉花在纺线车上纺成棉线后,织好的线要刷线,就和梳头发一样,把经好的500多根线逐根梳理,一根一根捋清楚不能有打结的地方;在经线上机前,要先掏缯,就是要将每根线分别穿过500多个杼眼,缝隙犹如发丝,不容有错,如果有错,就得重头再来,这个步骤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而纬线则是利用纺车的纺轮把线缠绕在一根棍上,放在梭子里,这步叫梭线也叫打浮筒。之后便是将经纬线相互交织纺织成布,为了防止布料不会再缩水,每一匹成布都要经过深井水浸泡48个小时,每四个小时就要用木棒锤打,然后再阴干晾晒。在专业合作社的材料统一配备下,现在的原村土布克服了老粗布笨、厚、硬的弊端,使布料更加轻薄,透气性好冬暖夏凉。

如今,在消费市场网络化的中国,原村土布这一传统手艺也开始建立自己的市场销售网络,在“哐当”声中,把这门古老的技艺继续流传下去。

关于本文,欢迎文末留言讨论!

农忙时节后,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南面的“千年古县”赞皇县,早已不曾听见的“哐当哐当”声又重新回到了这座古朴的村落。

赞皇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赞皇县志》载:周穆王姬满讨伐少数民族部落时,在境内山赞山战胜犬戎,遂以“上天佐助”和“赞颂皇权”之意封山赞山为赞皇山。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7年)建县,因山得名赞皇县,至今已有1410年。2006年赞皇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授予“千年古县”称号,被正式列入中国地名遗产保护行列。而赞皇土布,又称原村土布,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赞皇县依然生机勃勃,在当地村民的手里继续流传。

这一天晨光熹微,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的老人祁金平便起床洗漱,做早饭了。73岁的她本应可安享晚年,但祁金平却闲不下来,年少时便开始熟用的手艺始终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我13岁就开始织布了。那时,织布就是自家穿。20岁结婚后,婆家也是靠织布接济生活。每年我和婆婆要从2月一直织到麦收。每天天刚蒙蒙亮,我就和婆婆起床往山里去,三个时辰,走个四五十里,赶上山里人吃罢早饭。我们开始挨家挨户收线子。婆婆一大包,我一大包,背回来就开始昼夜不停地织,半个月织完送回去。一斤线5毛钱,这半个月我俩织8个布,挣了20元钱。后来棉花日渐缺了,但穿的用的多了,我这手艺也就放下了。前几年,土布突然受欢迎了,我手又痒痒,把纺车、织布机这一套老家什搬出来,用废剩的线织布,送给亲戚们做床单、被罩。”

尘封的记忆在祁金平的话语间渐渐清晰,早已布满皱纹的脸庞却在不经意间露出了轻快而又自豪的神情。说完,她放下了手中洗好的碗筷,走进了自家东边的屋子,娴熟地“跳”进其中一架织布机的框子里,开始了一天的织布工作。

这间屋子作为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的其中一个工作地点,有好几架织布机,还放着一些传统纺线机。织了不一会儿,又有三四个社员进来坐定,她们个个手脚灵活、驾轻就熟。有的人左手摇着轮,右手拿着棉花控制着轮毂,软软的棉花慢慢变成一根棉线;有的人双手来回投梭,双脚协调踩动踏板,几百根彩线被纺成一匹布

在“哐当哐当”的织布声、“咯吱咯吱”的纺线声和多彩的经纬线迅速相互交织中,忙碌的气息将原本冷冷清清的屋子变得热闹了起来。

在休息间隙,其中一位老人讲述起了赞皇土布一个源远流长的传说,传说中,黄道婆年少时乘船逃到崖州,开创了一种新型纺织风格,在她要回故乡时,当地人希望她能去看望唐朝帮当地人致富的宰相李德裕在赞皇村的后人。黄道婆回到中原后寻得李氏后人,把崖州人对李德裕的感怀带到了赞皇,也将纺织技术倾囊相授。这项技术也从那时起在当地流传至今。

而现在“千年古县”赞皇县又将这门手艺重新“拾”了起来,还建立了专业合作社。

河北石家庄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2007年成立至今,现拥有持股社员兼纺、织、染、缝制职工1300多人。其生产的原村土布的原材料棉花来源于当地深山区,日照充足,远离污染区,且只用农家肥,土质不板结,是高标准、科学管理的彩棉基地种植。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还制定了一套自己的土布纺织标准,覆盖纺线、浆线、织布三大工序的72个细节。

原村土布从棉花等原材料的种植收割,到纺线、织布、剪裁、包装等数十个产品生产环节,都是这些社员手工完成。这些布料在合作社中加工成生活用品、服装等成品。近3000名农民通过直接参与彩棉种植和土布纺织加工,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效益。

据一位合作社的社员介绍,她们一直沿用传统织布方法来织布,从棉花种植到布料成品,中间所有工序都是手工完成的,而且纯天然无害。一位织娘每天最多纺6两线经线,一位定经工经一机布(12匹)需要拿着500多根棉线来回走8里路。染色也使用没有化学成分的自然泥土染、树叶染和对人体无害的活性染。

在棉花在纺线车上纺成棉线后,织好的线要刷线,就和梳头发一样,把经好的500多根线逐根梳理,一根一根捋清楚不能有打结的地方;在经线上机前,要先掏缯,就是要将每根线分别穿过500多个杼眼,缝隙犹如发丝,不容有错,如果有错,就得重头再来,这个步骤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而纬线则是利用纺车的纺轮把线缠绕在一根棍上,放在梭子里,这步叫梭线也叫打浮筒。之后便是将经纬线相互交织纺织成布,为了防止布料不会再缩水,每一匹成布都要经过深井水浸泡48个小时,每四个小时就要用木棒锤打,然后再阴干晾晒。在专业合作社的材料统一配备下,现在的原村土布克服了老粗布笨、厚、硬的弊端,使布料更加轻薄,透气性好冬暖夏凉。

如今,在消费市场网络化的中国,原村土布这一传统手艺也开始建立自己的市场销售网络,在“哐当”声中,把这门古老的技艺继续流传下去。


相关文章

  • 经布百米似长龙 农家又闻机杼声
  • 老人们分开经线并开始盘线. 顾奶奶正在织布. 大家一般都在家门前的弄堂里经布. 高手经布,既是劳作,又像舞蹈. 织布所用的一部分工具. 土布纺织能手唐奶奶正在编织腰带. 撰文见习记者严静雯  本报记者张琪 摄影黄日阅 几十个木架子蜿蜒排开, ...查看


  • 梭子的故事丨她的8000把梭被"搬"到了[中华遗产]上
  • 一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作者雷虎从湖北穿梭到杭州,只为见一面现代织女郑芬兰和她收集的8000把世界各地的梭子. 在听完郑芬兰关于梭子的介绍后,雷虎想把郑芬兰和梭的故事分享到<中华遗产>杂志上,让更多的人了解梭子.关 ...查看


  • 民间印染教案
  • <民间印染> 教案 课题:民间印染 课时:1课时 主讲人:黄三艳 教学目标: ①了解民间印染工艺的特点,并掌握一般的扎染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②通过民间印染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对民间印染的历史.发展.演变有初 ...查看


  • 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83项)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沪府发[2007]18号) 一.传统音乐(9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1 Ⅰ-1 2 Ⅰ-2 青浦田山歌 3 Ⅰ-3 上海港码头号 ...查看


  • 让我来告诉你江苏南通有什么特产
  • 让我来告诉你江苏南通有什么特产! 海鲜珍品-文蛤 南通东濒黄海,在13万公顷的滩涂上盛产数百种浅水贝类,尤以送文蛤最为丰富,占中国出口量的三分之一. 文蛤雅称"天下第一鲜",属于腮纲兼蛤纲的海产贝类.明代李时珍云:&qu ...查看


  •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林则徐禁烟运动新评 1
  • 历史教学论文:林则徐禁烟运动新评 一百六十年前林则徐在中国发动了一场" 禁烟运动" ,不仅在当时轰动世界,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林则徐也从此成为中国的" 民族英雄" 而名扬中华,流芳百世.今天,一百多 ...查看


  • 凤凰古城(广播稿)
  • 去旅行之凤凰古城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 1. 你们好,欢迎调频43.8,收听我们为您奉上的<去旅行>节目.我是成成.如果你不知道在这个周末去哪儿,如果你想好好策划一下你的假期,请关注我们的节目.我们将为您带来最有趣的景点与故事.现 ...查看


  • 河阳民俗文化博物馆展示内容框架
  • 河阳民俗博物馆陈列介绍 圭二公祠历史沿革 圭二公祠建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凡正寝三间,左右夹室各五间,前三间,各献厅大门.楼房五间,戏台一座,祀田积帑并顾云山树价助造.祠堂神主为朱氏二十一世祖朱榆(1387-1442),朱榆在圭 ...查看


  • 馆友青春常驻208的图书馆:[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系列片34集
  • <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系列片之(15)<八桂飞歌 壮美广西> <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系列片之(15)<八桂飞歌 壮美广西><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共36集,以现代文明和古老文明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