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教学中的情感熏陶

摘 要:文新课标,把语文定位在“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老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呼唤新的教育理念的今天,我们应该把情感熏陶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熏陶呢? 通过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教之以情,激起共鸣; 启迪想象,引入意境,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新课标; 课堂教学

一、 教之以情,激起共鸣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在于“情动”,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 ,在于观文者的“入情”。刘勰在这里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的心灵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所以说,在潜移默化上,在情感熏陶上,在对于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上,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做到“披文以入情”,以及“讲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认同并引起共鸣。这就跟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是一样的。那么关键是如何使学生“进入角色”。

首先,讲究开讲艺术,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新课导入”这一尤其重要。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 实践证明,或渲染一种氛围,或创设一种情景,或高唱一首歌,或竞猜一个谜,或播放一段乐曲,或表演一个小品,或朗诵一首诗等等,均有良好效果。

其次,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心会心。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将学生引入意境,从而认识文章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换气激情,进入意境,读出感情,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所以要求教师的示范朗读。教师融之以情,读出感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放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这样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如《木兰诗》这样脍炙人口的叙事诗,一定要发挥朗读作用,教师先示范朗读一遍,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再把对诗歌形象分析巧妙地与诵读结合起来,通过一次次朗读尝试,学生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形象:忙碌织布,勤劳能干的木兰; 扶机叹息,善解人意的木兰; 行军匆匆,坚毅勇敢的木兰; 辞官回乡,女儿本色的木兰。教师引导学生从诗的感情色彩到具体形象,也就是从符号到旨趣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感悟到产生情感的过程。那时刻,谁不为那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掷地有声的语句,谁不被诗的艺术魅力所折服,谁不为之动情,充满对木兰的敬佩之情?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效果是任何刻意分析、讲解所不能伦比的。

再次,力求用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讲解、分析,讲出感情。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在讲解前,首先对教材深思熟虑,使自己情感融入课文中,然后再让这种艺术形象活现于讲台之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统观全局,充当导演角色,同时还要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地充当演员角色。“情感派”名师于漪认为“激情”并不只是“艺术家头上的光环”,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情景时,教师应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情感。

二、启迪想象、引入意境

“语言艺术是不具备形象的物质形态,欣赏者凭感官直观不到任何形象,而需要通过语言符号在想象中感受艺术形象。”语言艺术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表现和再现的是桥梁是想象了,这确实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善于启迪。如果我们教师能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启发想象力,引入意境,启发他们求知欲,这正说明了教学达到了探究知识真谛、启迪心灵的崇高境界,那么如何引导呢?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再提问时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最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起码要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以启发,开启心灵之效果。

其次,要适当设计一些多角度思维练习,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情感升华的效果。

再次,把色彩和画面引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心入其境。人的感受是一种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它能够令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客观的刺激可以引发我们千变万化的情感产生。

摘 要:文新课标,把语文定位在“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老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呼唤新的教育理念的今天,我们应该把情感熏陶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熏陶呢? 通过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教之以情,激起共鸣; 启迪想象,引入意境,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新课标; 课堂教学

一、 教之以情,激起共鸣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在于“情动”,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 ,在于观文者的“入情”。刘勰在这里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的心灵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所以说,在潜移默化上,在情感熏陶上,在对于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上,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做到“披文以入情”,以及“讲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认同并引起共鸣。这就跟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是一样的。那么关键是如何使学生“进入角色”。

首先,讲究开讲艺术,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新课导入”这一尤其重要。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 实践证明,或渲染一种氛围,或创设一种情景,或高唱一首歌,或竞猜一个谜,或播放一段乐曲,或表演一个小品,或朗诵一首诗等等,均有良好效果。

其次,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心会心。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将学生引入意境,从而认识文章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换气激情,进入意境,读出感情,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所以要求教师的示范朗读。教师融之以情,读出感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放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这样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如《木兰诗》这样脍炙人口的叙事诗,一定要发挥朗读作用,教师先示范朗读一遍,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再把对诗歌形象分析巧妙地与诵读结合起来,通过一次次朗读尝试,学生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形象:忙碌织布,勤劳能干的木兰; 扶机叹息,善解人意的木兰; 行军匆匆,坚毅勇敢的木兰; 辞官回乡,女儿本色的木兰。教师引导学生从诗的感情色彩到具体形象,也就是从符号到旨趣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感悟到产生情感的过程。那时刻,谁不为那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掷地有声的语句,谁不被诗的艺术魅力所折服,谁不为之动情,充满对木兰的敬佩之情?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效果是任何刻意分析、讲解所不能伦比的。

再次,力求用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讲解、分析,讲出感情。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在讲解前,首先对教材深思熟虑,使自己情感融入课文中,然后再让这种艺术形象活现于讲台之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统观全局,充当导演角色,同时还要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地充当演员角色。“情感派”名师于漪认为“激情”并不只是“艺术家头上的光环”,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情景时,教师应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情感。

二、启迪想象、引入意境

“语言艺术是不具备形象的物质形态,欣赏者凭感官直观不到任何形象,而需要通过语言符号在想象中感受艺术形象。”语言艺术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表现和再现的是桥梁是想象了,这确实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善于启迪。如果我们教师能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启发想象力,引入意境,启发他们求知欲,这正说明了教学达到了探究知识真谛、启迪心灵的崇高境界,那么如何引导呢?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再提问时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最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起码要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以启发,开启心灵之效果。

其次,要适当设计一些多角度思维练习,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情感升华的效果。

再次,把色彩和画面引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心入其境。人的感受是一种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它能够令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客观的刺激可以引发我们千变万化的情感产生。


相关文章

  • 与心灵接触的情感教育_语文教学的灵魂_于漪语文教育观
  • 情感教育是心灵相接触的教育是一种在感化.陶冶中使学生的素质和品格得以升华的教育.没有了情感语文教学就会失去灵性.灵魂而变得苍白无力于漪老师语文情感教育观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认为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语文教学重在熏陶感染塑心用兴趣去激 ...查看


  • 七年级上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 七年级上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曙光乡初级中学校 倪成武 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起着主导作用.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 ...查看


  • 感染熏陶,潜移默化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感染熏陶,潜移默化 作者:卢庆光 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年第07期 历史课程的改革更加体现时代性,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 ...查看


  • 大熊猫说课稿
  • <大熊猫>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我国特有的珍奇动物大熊猫的特征和它的生活习性.本文语言浅显.易懂.富有知识性与趣味性.在教学中,我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并且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和他们身边的一景一 ...查看


  • 对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教育的再认识
  • 当前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人认为,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等同于德育,属于政治科范畴:有人认为,情感教育过于虚化和不易操作,在三维目标中与价值观一起成了前面两个目标的标签:有人认为,高中生心理特征倾向理性思维,情感教育只适应于 ...查看


  • 卢琴.浅谈英语教学中情感陶冶法的运用
  • 运用情感陶冶法 实施英语有效教学 卢 琴 启东市汇龙中学 江苏 启东 226200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情感陶冶法就是利用各种情境中的教育因素,特别是教育者自己创设的教育情境,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 ...查看


  •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课题小结
  •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课题小结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课题小结:本学期我校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一.在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语文学科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在教学中,通过介绍学习 ...查看


  • 德育渗透计划
  • 八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2014-2015 第二学期 本学期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 ...查看


  • 游子吟教学反思
  • 反思一:游子吟教学反思 <游子吟>一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孟郊所作.这首诗语言质朴简洁.感情细腻深厚,通俗易懂,历来被人们所广泛传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丰富古诗积累.了解诗歌大意,体会母亲对儿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