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龄的特殊称谓

原文: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出处:《论语·为政》

背后的故事:

马季说过一段相声,叫《数字与生活》,讲的是数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其中一段说道如何在不使用数字的情况下表达年龄。

用数字表达年龄是最准确、最快捷、最方便的方法,但是古代中国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常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专门的称谓来代替,特别是在一些诗词文章中。

关于年龄的特殊称谓,你知道多少呢?

关于年龄的称谓,最常见的要数这五个: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这五个称谓分别指代30岁、40岁、50岁、60岁和70岁。具体出处是《论语·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而这其中,“而立”又是最常被人引用的。大概因为30岁像是一道坎,对于一个人来说特别重要吧!除了这五个之外,还有一个“志学之年”,指的是15岁。

赤子、襁褓,都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另外,有个成语叫“牙牙学语”,这里的“牙牙”,本身是指孩子开始学说话时候发出的声音,后来就用“牙牙”表示一岁左右的孩子。

人们经常会说“孩提时代”一词,那么“孩提”具体指几岁呢?“孩提”一词出自《孟子》,有时也写作“提孩”, 韩愈有诗曰“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指2至3岁的孩子。

《礼记?曲礼上》中说:“人生十年曰幼学。”因此十岁的孩子就被称为“幼学”。

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其中“豆蔻”一词本意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用在人身上比喻还未成年。该词主要用在女孩子身上,人们常把女孩十三至十六岁的年龄称为“豆蔻年华”。

除了上文提到的“志学之年”外,“束发”也是指15岁,不过该词只能用在男子身上。因为在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就要把原先的头发解散,扎成一束。

加冠指男子20岁。西汉刘向在《说苑·修文》里说:“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又说:“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古代男子以20岁作为成年人的标志。到了这个年纪,男子都要举行加冠礼。加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德高望重的老人给男青年加冠。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但是古人认为此时男青年体犹未壮,故20岁也称作“弱冠”。

男子20成年,那么女子呢?古代女子是15成年。女子到了15岁就要“束发而笄”。笄是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及笄或笄年就表示女子已到15岁,已经成年了。

为什么女子的成年要比男子早5岁?没见过有专门的解释。可不可以说古代女子较男子成熟得早?

在生活中经常会听人说到“半老徐娘”。什么年龄的女子才能称为“半老徐娘”呢?关于这个称呼,有个典故。这个典故出自《南史·后妃传》,说的是南朝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年轻时非常漂亮,美艳动人。但“时间是把杀猪刀”,岁月催人老,妙龄一过,姿色大不如前,但浓妆艳抹的她,仍旧风韵犹存。原文说“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因此就有了“半老徐娘”这一说法。

古代人平均寿命不像现在这样长,一般女子过了30岁就有可能被称为“半老徐娘”。但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况,过40岁或者45岁方才可能被说成是“半老徐娘”。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只有背着当事人大家才会这样说。

对于老年人年龄的称呼,人们最熟悉的大约要数“花甲”和“古稀之年”了。

先来说说“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来纪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天干的第一个是甲,地支的第一个是子。合在一起便是“甲子”。六十年才会重复一次,一个甲子就是60年。也称作“六十花甲子”或“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花甲就指60岁。

“古稀”一词出自杜甫的《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人们常把70岁称为古稀之年。古人的平均寿命没有今天那么长,今天人们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70岁。在网上查了以下,有种说法是,盛唐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是50岁左右,不知道是否可信。但70岁在那时候绝对是高龄了,故称为“古稀”。除此之外,70岁还有一种较为少见的称呼:“悬车之年”,该词出自《晋书》,原意是到了70岁就可以辞官回家了。

“古稀”以上,有“耄耋之年”,泛指八九十岁的老人;“期颐之年”泛指百岁老人。此外,77岁称喜寿。80岁称伞寿,88岁称米寿,99岁称白寿,108岁称茶寿,140岁称双稀或者双庆。

原文: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出处:《论语·为政》

背后的故事:

马季说过一段相声,叫《数字与生活》,讲的是数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其中一段说道如何在不使用数字的情况下表达年龄。

用数字表达年龄是最准确、最快捷、最方便的方法,但是古代中国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常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专门的称谓来代替,特别是在一些诗词文章中。

关于年龄的特殊称谓,你知道多少呢?

关于年龄的称谓,最常见的要数这五个: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这五个称谓分别指代30岁、40岁、50岁、60岁和70岁。具体出处是《论语·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而这其中,“而立”又是最常被人引用的。大概因为30岁像是一道坎,对于一个人来说特别重要吧!除了这五个之外,还有一个“志学之年”,指的是15岁。

赤子、襁褓,都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另外,有个成语叫“牙牙学语”,这里的“牙牙”,本身是指孩子开始学说话时候发出的声音,后来就用“牙牙”表示一岁左右的孩子。

人们经常会说“孩提时代”一词,那么“孩提”具体指几岁呢?“孩提”一词出自《孟子》,有时也写作“提孩”, 韩愈有诗曰“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指2至3岁的孩子。

《礼记?曲礼上》中说:“人生十年曰幼学。”因此十岁的孩子就被称为“幼学”。

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其中“豆蔻”一词本意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用在人身上比喻还未成年。该词主要用在女孩子身上,人们常把女孩十三至十六岁的年龄称为“豆蔻年华”。

除了上文提到的“志学之年”外,“束发”也是指15岁,不过该词只能用在男子身上。因为在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就要把原先的头发解散,扎成一束。

加冠指男子20岁。西汉刘向在《说苑·修文》里说:“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又说:“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古代男子以20岁作为成年人的标志。到了这个年纪,男子都要举行加冠礼。加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德高望重的老人给男青年加冠。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但是古人认为此时男青年体犹未壮,故20岁也称作“弱冠”。

男子20成年,那么女子呢?古代女子是15成年。女子到了15岁就要“束发而笄”。笄是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及笄或笄年就表示女子已到15岁,已经成年了。

为什么女子的成年要比男子早5岁?没见过有专门的解释。可不可以说古代女子较男子成熟得早?

在生活中经常会听人说到“半老徐娘”。什么年龄的女子才能称为“半老徐娘”呢?关于这个称呼,有个典故。这个典故出自《南史·后妃传》,说的是南朝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年轻时非常漂亮,美艳动人。但“时间是把杀猪刀”,岁月催人老,妙龄一过,姿色大不如前,但浓妆艳抹的她,仍旧风韵犹存。原文说“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因此就有了“半老徐娘”这一说法。

古代人平均寿命不像现在这样长,一般女子过了30岁就有可能被称为“半老徐娘”。但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况,过40岁或者45岁方才可能被说成是“半老徐娘”。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只有背着当事人大家才会这样说。

对于老年人年龄的称呼,人们最熟悉的大约要数“花甲”和“古稀之年”了。

先来说说“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来纪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天干的第一个是甲,地支的第一个是子。合在一起便是“甲子”。六十年才会重复一次,一个甲子就是60年。也称作“六十花甲子”或“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花甲就指60岁。

“古稀”一词出自杜甫的《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人们常把70岁称为古稀之年。古人的平均寿命没有今天那么长,今天人们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70岁。在网上查了以下,有种说法是,盛唐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是50岁左右,不知道是否可信。但70岁在那时候绝对是高龄了,故称为“古稀”。除此之外,70岁还有一种较为少见的称呼:“悬车之年”,该词出自《晋书》,原意是到了70岁就可以辞官回家了。

“古稀”以上,有“耄耋之年”,泛指八九十岁的老人;“期颐之年”泛指百岁老人。此外,77岁称喜寿。80岁称伞寿,88岁称米寿,99岁称白寿,108岁称茶寿,140岁称双稀或者双庆。


相关文章

  • 我国古代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称谓
  • 我国古代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 ...查看


  • 论天津方言中的特殊亲属称谓现象
  • 论天津方言中的特殊亲属称谓现象 文学院语言学系 中国语言文学类 马竟尧 2008213195 摘要:各地方言的亲属称谓都有不同的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地区的文化,天津方言的亲属称谓也不例外,不仅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更包含了情感和 ...查看


  • [概念辨析] 劳动者(laborer)
  • "劳动"者,以劳动为荣,践行劳动法律,以劳动争议视野,促劳动关系和谐. "微言"者,虽人微言轻,借助微信语言,发草根细微之声,求精深微妙之言. 概念出处: <劳动法>第一条"为了 ...查看


  • 英汉禁忌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
  • 2008年7月 第13卷第4期西 安 邮 电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XI.ANUNIVERSITYOFPOSTANDTELECOMMUNICATIONSJul12008Vol113No14 英汉禁忌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 张玉洁,胡 ...查看


  • 西汉初年军功爵制的等级划分
  • 作者:朱绍侯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年01期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42(2002)05-0099-03 <张家山汉墓竹简>中的<二年律令>收录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所 ...查看


  • 中国现代称谓礼仪分析
  • 中国现代称谓礼仪分析 白银亮 (燕山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要] 中国现代称谓礼仪可分为正式称谓礼仪与非正式称谓礼仪:中国现代称谓礼仪较多地.较重地反映了一个人的地位与身份等级,等级观念较强,这是有历史根源的. ...查看


  • 红楼梦中的称谓与中国传统称谓文化
  •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红楼梦>中的称谓与中国传统称谓文化 张 彦 (浙江树人大学语言学院,浙江杭州 310014) 摘 要:人类的称谓是在社会中使用的,地位.通过研究和分析<红楼梦>,论述的缩影,, ...查看


  •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 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引 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语言中亲属称谓的不同 ,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通过对亲属称谓的属性和用法的分析和对比 ,可以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窥 ...查看


  • 浅谈死亡赔偿金
  • 摘要:许多人觉得我国现行的死亡赔偿金制度不合理,有许多不公的地方,对比最大的是深圳市的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同是死亡赔偿金,城镇人口赔偿达51万元,农村却只有不到9万元.作为法律人,我们应以法律人的视角从法律层面对死亡赔偿金做出比较系统的认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