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莫言作品的认识

谈对莫言获奖的感想

2012年10月,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本土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诺贝尔文学奖组委会如是评价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这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重大突破,莫言的获奖,我想是国际社会对我国改革开放的肯定与鼓励,也是对中国文学发展始终坚持“双百”方针的肯定与鼓励。

当代中国的文学作品如同恒河沙数,但是真正走出国门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当代文学作品。莫言的作品能走出国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令每个中国人都欢欣鼓舞。欢喜之余,我们更多的是要思考为什么莫言的作品能走向世界,莫言的成功对当今中国文学发展有什么启示呢?

(一)莫言获奖原因分析

创作审美观念的改变。1985年以后大量的西方文学涌入中国文坛,造成了整个文学审美观念的变化。莫言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接受了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美国意识流小说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影响,其创作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轨迹,成为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又一个里程碑。尽管吸收了西方文学形式技巧的影响,但是莫言的作品更多的还是表现在对民族的审视上。他用哲学的思维去揭开民族文化的心理世界,去寻求民族“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

的。莫言以一种奇异的然而却是新鲜的艺术感觉重新认知我们民族的生命和文化心理。莫言作品《红高粱》被翻拍的同名电影在国际上获得多项大奖就是其作品成功的一个典型。

关注人性方能走向世界。莫言的许多作品都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非常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莫言本人也说“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紧密相关”。他的《红高粱》、《牛》、《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贴近本土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民生,能广泛的吸引中外的广大读者。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创新。还有不可缺少的原因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这增进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交流,包括文学创作。莫言作品《生死疲劳》这本书就是最具代表意义的。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次莫言在本书中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中人跟动物之间可以自由地变化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50年来社会、历史的变化”。此外他在语言上也进行了探索试验,用一种最自由、最没有局限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所以这本书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和对文学探索、文学创作的一种比较完美、统一的结合。

文化的沟通交流。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在于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化对外沟通交流。尤其是通过“翻译”和“影视”这两座文化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莫言是作品被翻译得最多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他笔下的“乡土魔幻中国”受到西方译者青睐,许多重要作品被译成多国语言。在瑞典,20多年(截至2012年)来从事中文名著翻译的瑞典汉学家陈安娜一人就翻译出版了莫言的《红高粱

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生死疲劳》,这是莫言能获奖的一个重要传播媒介。除此之外,莫言的小说能走进西方主流视野,跟改编拍摄的电影有很大关系。莫言的五部作品被拍成了电影,分别是: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太阳有耳》根据莫言作品《姑奶奶披红绸》改编,曾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大奖;《暖》改编自莫言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曾荣获第十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张艺谋的《幸福时光》改编自莫言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白棉花》是台湾导演李幼乔拍的一部电影,入选2000年台北金马国际影展观摩影片。在中国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之际,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应和翻译、影视、媒体宣传等共同形成跨文化传播的合力。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传播需要系统工程。

(二)莫言的成功对当今作家的启示

扎根名族文化土壤。要结合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文学作品的价值要想得到普遍的认同,就必须关注脚下的土地,关注当下的历史,关注身边的苦难。所以要真正从社会底层出发,还原中国原生态的现实生活状况。作家要善于用自己的作品、思想,纪录当下的生活世界。没有思想内涵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作品,因而要从民族性出发,汲取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此外,要正确看待功利性。不少作家因为名利的束缚而写不出好的作品。名利,也许

是人生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并不是全部。只有好的艺术创作才能流传下去。

要善于交流创新。莫言的成功源于他最初对西方文学的吸收借鉴,借鉴就是要批判的吸收。首先要汲取民族文化中的精髓,结合独特的创作方式才能创作出来好的作品。优秀的文化作品不仅是国家的,而且更是世界的。因而借鉴创新,有利于文华的传播和交流。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是相当重要的,它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借鉴和相互融合吸收。对于文学作品的交流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作品的翻译,家一定要善于创作可译性强的作品。莫言以许多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在世界文坛有相当的认知度与影响力,是因为他的作品具有“可译性”,也即他的作品在中国内容的艺术表达上,能与国外的文学创作联通、与国外的文学阅读接轨,更容易为国外文学同行所理解、所欣赏。除了创作出可译性强的作品外,我国在文学翻译方面做得还明显不足。我们存在着主动性不足、组织性不够等明显的问题,缺少应有的规划、必要的投入、基本的团队,这种状况与中国当代文学蓬勃发展的现状很不适应,需要加大气力和投入精力,切实地予以逐步改变。

总之,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我国来说意义重大。这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发展的重大肯定,同时也激励我国更多的作家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

谈 对 莫 言 获 奖 的 感 想

谈对莫言获奖的感想

2012年10月,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本土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诺贝尔文学奖组委会如是评价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这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重大突破,莫言的获奖,我想是国际社会对我国改革开放的肯定与鼓励,也是对中国文学发展始终坚持“双百”方针的肯定与鼓励。

当代中国的文学作品如同恒河沙数,但是真正走出国门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当代文学作品。莫言的作品能走出国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令每个中国人都欢欣鼓舞。欢喜之余,我们更多的是要思考为什么莫言的作品能走向世界,莫言的成功对当今中国文学发展有什么启示呢?

(一)莫言获奖原因分析

创作审美观念的改变。1985年以后大量的西方文学涌入中国文坛,造成了整个文学审美观念的变化。莫言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接受了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美国意识流小说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影响,其创作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轨迹,成为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又一个里程碑。尽管吸收了西方文学形式技巧的影响,但是莫言的作品更多的还是表现在对民族的审视上。他用哲学的思维去揭开民族文化的心理世界,去寻求民族“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

的。莫言以一种奇异的然而却是新鲜的艺术感觉重新认知我们民族的生命和文化心理。莫言作品《红高粱》被翻拍的同名电影在国际上获得多项大奖就是其作品成功的一个典型。

关注人性方能走向世界。莫言的许多作品都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非常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莫言本人也说“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紧密相关”。他的《红高粱》、《牛》、《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贴近本土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民生,能广泛的吸引中外的广大读者。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创新。还有不可缺少的原因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这增进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交流,包括文学创作。莫言作品《生死疲劳》这本书就是最具代表意义的。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次莫言在本书中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中人跟动物之间可以自由地变化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50年来社会、历史的变化”。此外他在语言上也进行了探索试验,用一种最自由、最没有局限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所以这本书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和对文学探索、文学创作的一种比较完美、统一的结合。

文化的沟通交流。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在于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化对外沟通交流。尤其是通过“翻译”和“影视”这两座文化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莫言是作品被翻译得最多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他笔下的“乡土魔幻中国”受到西方译者青睐,许多重要作品被译成多国语言。在瑞典,20多年(截至2012年)来从事中文名著翻译的瑞典汉学家陈安娜一人就翻译出版了莫言的《红高粱

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生死疲劳》,这是莫言能获奖的一个重要传播媒介。除此之外,莫言的小说能走进西方主流视野,跟改编拍摄的电影有很大关系。莫言的五部作品被拍成了电影,分别是: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太阳有耳》根据莫言作品《姑奶奶披红绸》改编,曾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大奖;《暖》改编自莫言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曾荣获第十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张艺谋的《幸福时光》改编自莫言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白棉花》是台湾导演李幼乔拍的一部电影,入选2000年台北金马国际影展观摩影片。在中国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之际,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应和翻译、影视、媒体宣传等共同形成跨文化传播的合力。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传播需要系统工程。

(二)莫言的成功对当今作家的启示

扎根名族文化土壤。要结合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文学作品的价值要想得到普遍的认同,就必须关注脚下的土地,关注当下的历史,关注身边的苦难。所以要真正从社会底层出发,还原中国原生态的现实生活状况。作家要善于用自己的作品、思想,纪录当下的生活世界。没有思想内涵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作品,因而要从民族性出发,汲取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此外,要正确看待功利性。不少作家因为名利的束缚而写不出好的作品。名利,也许

是人生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并不是全部。只有好的艺术创作才能流传下去。

要善于交流创新。莫言的成功源于他最初对西方文学的吸收借鉴,借鉴就是要批判的吸收。首先要汲取民族文化中的精髓,结合独特的创作方式才能创作出来好的作品。优秀的文化作品不仅是国家的,而且更是世界的。因而借鉴创新,有利于文华的传播和交流。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是相当重要的,它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借鉴和相互融合吸收。对于文学作品的交流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作品的翻译,家一定要善于创作可译性强的作品。莫言以许多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在世界文坛有相当的认知度与影响力,是因为他的作品具有“可译性”,也即他的作品在中国内容的艺术表达上,能与国外的文学创作联通、与国外的文学阅读接轨,更容易为国外文学同行所理解、所欣赏。除了创作出可译性强的作品外,我国在文学翻译方面做得还明显不足。我们存在着主动性不足、组织性不够等明显的问题,缺少应有的规划、必要的投入、基本的团队,这种状况与中国当代文学蓬勃发展的现状很不适应,需要加大气力和投入精力,切实地予以逐步改变。

总之,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我国来说意义重大。这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发展的重大肯定,同时也激励我国更多的作家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

谈 对 莫 言 获 奖 的 感 想


相关文章

  • 面对"莫言热",我想说--
  • 背景资料 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喜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随即在社会上迅速刮起了一股强劲的"莫言热":莫言文学馆挂牌了,他的小说普遍缺货了,已签名售出的作品翻价N倍被炒作了,10年前的手稿价格飙升至百万了 ...查看


  •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素材
  • 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10月11日19时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委员会的授奖词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 ...查看


  • 莫言获诺贝尔奖的原因
  • 诺奖引爆"莫言热"或开中国文学 新时代 网友"热搜":搜索量一周暴涨近40倍 "莫言空前,莫言绝后"--一家都市报一语双关.意味深长的头版标题在微博上引得众人争相转发.莫言很热,真 ...查看


  • 泥泞道上的舞者
  • 对文学的热爱,首先来自对文字的痴迷.汉字是我见过最独特.最有个性的文字,每个中正方圆的汉字里都有着坚实饱满的骨骼,有着呼之欲出的灵魂和生动鲜活的意象,支撑着它站立,行走,奔跑.无论从象形.会意和传神方面看,都给人一种天马行空.纵横驰聘的张扬 ...查看


  • 莫言的小说思想
  • 莫言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作家,也是当代具有思想个性的小说家. 在莫言的小说思想中,他对小说语言的独特认识,主要表现在对小说语言的民族化追求方面. 在世界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不仅物质生活日益趋同,而且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趋同,最集中地蕴 ...查看


  • 作家对故乡这个地域的理解带有很大的偶然性...阅读附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作家对故乡这个地域的理解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这与其亲身经历有关,而且他们感触环境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千差万别的结果.莫言因构筑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世界而举世闻名,这个地方也因为作家而为世人 ...查看


  • 莫言[蛙]读书笔记
  • 读莫言<蛙>有感 读莫言的<蛙>感到震撼,当然不只是他的写作技巧,用书信的方式,甚至小说的第五部用剧本的方式表现,在艺术上极大地拓展了小说的空间(写作艺术上的事情我不太懂);恐怕主要指的是他揭露问题的直白,用生动感人 ...查看


  • 莫言得奖感言
  • 莫言得奖感言‏ 一番打赌,一阵喧嚣之后,诺贝尔文学奖瓜熟蒂落,落到中国作家莫言头上.十月,因为莫言,中国人感觉诺贝尔文学奖变得如此亲切,格外温柔.网络上洋溢着满满的笑脸.祝贺,各种版本的戏说和调侃,让网友们奢侈地过了一把文学狂欢节.看过和未 ...查看


  • "莫言热"冷思考
  • 不管是欣喜还是质疑,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莫言家了.10月11日,瑞典传来的讯息沸腾了整个中国. 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度,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一直期盼着国际大奖来证明自己,诺贝尔奖.奥斯卡奖等各种奖项在中国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