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科技
汽车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
朱虹(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交通局)
摘要:本文介绍了燃油品质的改善方法,采用颗粒过滤及再生技术、加装氧化型催化转化器、可溶性SOF氧化催化、非过滤技术和NOx催化转化器等排气净化后处理技术和采用增压中冷技术、改进燃烧系统、采用电控高压喷射技术、废气再循环、可变技术等柴油机机内净化技术、使用代用燃料等措施相的结合综合控制技术。
关键词:柴油机排放净化控制0引官
3.1防止机油串入燃烧室由于柴油机排放颗粒状物质的相当部分是由串入燃烧室的机油的不完全燃烧造成的,所以应尽可能地减少串机油量。
3.2采用柴油电控高压喷射技术柴油电控技术已从第~代的位置控制、第二代的时间控制发展到今天的共轨式电控高压喷射。电控高压喷射控制对喷油规律进行控制,能根据发动机运行工况实现最佳喷油,同时通过控制预混合燃烧与扩散燃烧的比例,可同时降低有害排放和控制发动机的空燃比,有利于实现有效的机外净化措施。
3.3提高喷油压力和减小喷孔直径提高喷油压力和减小喷孔直径可明显地降低颗粒PM的排放。为了避免高压喷射导致的NO×的增加,要求适当降低空气涡流运动,提高压缩比和可变定时燃油喷射与其相适应,以达到控制颗粒PM和NOX排放的目的。
3.4改进燃烧系统改进燃烧系统指的是燃烧室的形状、供油系统、进气流动的最佳匹配。应保证在发动机整个工况范围内,燃油在燃烧室中均匀分布,有合适的气体流动,有合理的喷油规律和喷油定时。采用电控制喷油泵、电控泵一喷嘴、电子调速器、可变涡流系统、多气门化和中央配置喷油器等措施,既可改善柴油机性能,又可降低柴油机尾气排放物,尤其是颗粒PM物质的排放。
’
车用柴油机排放物主要为颗粒状物质PM和NoX,而CO和HC排放较低。控制柴油机尾气排放主要是控制颗粒物质PM和NO。生成,现代柴油机排放控制采取的措施有:改善燃油品质,排气净化后处理、柴油机机内净化、使用代用燃料等控制技术。
1改善燃油品质
若增加柴油的十六烷值,能有效地降低发动机尾气颗粒PM、CO和NO。的排放:降低燃油中S的含量,可以降低13—22%的PM颗粒排放;减少燃油中的芳烃成分,可以减少NO。的排放。改善
燃油的措施如下:①根据燃油的馏程,合理提高燃油的十六烷值。②
在柴油中掺烧一定比例的消烟添加剂,将金属钡、镁、锌等可溶性碱化盐或中性盐作为消烟添加剂,通过促进碳烟粒子在膨胀过程中再燃烧。来促进和消除喷油器头部的积碳,可以减少30—50%的碳烟
颗粒PM排放。③降低燃油中的含硫量。在燃烧过程中,柴油中的硫
约有98%转化为SO。,其余的2%成为硫酸盐颗粒,部分SO,被进一步氧化与燃烧过程中生成的H20结合,形成H2sO。和硫酸盐(CaSO。等),增加了微粒的排放量。
2排气净化后处理
采用氧化催化转化器对柴油机排气处理,可以降低HC和CO的排放量和颗粒PM状物质中的有机成分;用选择性还原催化转换器在富氧条件下还原NO。,用微粒过滤装置收集柴油机排气中的颗粒状物质等。
2.1采用颗粒过滤及再生技术颗粒过滤由颗粒过滤器和再生装置组成。颗粒过滤器通过其中有极dqL隙的过滤介质(滤芯)捕集柴油机排气中的固定碳粒和吸附可溶性有机成分的碳烟。
2.2加装氧化型催化转化器柴油机加装氧化型催化转化器是一种有效的机外净化排气中的可燃气体和可溶性SOF有机组分的常用措施。加装氧化型催化转化器(以铂R、钯Pd贵重金属作为催化剂)能使HC、CO减少50%,颗粒PM减少50—70%,其中的多环芳烃和硝基多环芳烃也有明显减少。
2.3非过滤技术非过滤技术目前主要研究的方向有两种:静电式微粒收集器。柴油机排气微粒中有70~80%呈带电状态,每个带电微粒约带1—5个基本正电荷或负电荷,整体呈电中性。目前利用附加强电场对呈带电特性的碳烟微粒进行静电吸附,并取得了一定的试验成果,但由于附加设备体积大、结构复杂以及高压电源的供给等,给实用化带来一定的困难。
2.4
3.5采用废气再循环(EGR)EGR是将一部分排气导入进气系统中,通过降低燃烧室燃烧的最高温度来降低NO。的排放。利用EGR降低NO。的排放,需要与电子控制结合,根据柴油机负荷、转速、冷却水温度传感器及启动开关信号,由ECU对EGR率和EGR随机进行控制,保证在对柴油机性能影响不大的条件下,降低NO。的排放。
3.6增压中冷技术废气涡轮增压提高了气缸内平均有效压力、过量空气系数和整个循环的平均温度,可使柴油机颗粒物的排放量降低50%左右,并减少CO和CH的排放。利用中冷技术,NO。的排放量可降低60一70%。所以采用增压中冷是降低车用柴油机排气排放物的有效措施之一。
4代用燃料的使用
采用代用燃料将是控制柴油机和汽油机排放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代用燃料主要有天然气(压缩天然气CNG,液化天然气LNG)、液化石油气(LPG)、甲醇、乙醇、氢燃料及与柴油掺烧的复合燃料等,其中甲醇、天然气、液化石油气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清洁能源代用燃
料。代用燃料的特点:①天然气汽车成本低,储量丰富,主要以压缩天
然气汽车CNG为代表。CNG燃料本身呈气态,不需进行雾化,燃烧充分,尾气中CO含量较低,无排烟,但动力降低10%,携带不便。②甲醇具有辛烷值高、低发热量、低公害和无排烟的特点。但甲醇的十六烷值低,着火性差,需要加装点火装置,冷启动性差,有腐蚀性,并要解决润滑油消耗量大和处理未燃甲醇来降低排放。
5结束语
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对柴油机燃烧系统、进排气系统、燃油供给系统和燃烧室结构的优化设计,并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艺,广泛采用增压中冷和电控高压喷射控制技术,并采用尾气处理技术综合控制,将是柴油机发展和进行尾气控制的发展方向。但需要提高石油冶炼技术,研制新型柴油添加剂,清除柴油中的硫,减少燃油中的芳烃成分,降低柴油中不饱和芳烃的含量,使柴油的品质进一步提高,从源头上解决尾气排放的问题。广泛开发和研制资源丰富、切实可行的柴油代用燃料及代用燃料发动机,降低尾气排放,并逐步缓解和彻底解决对石油的依赖。
参考文献:
11】孟令军,韩志刚.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J】.民营科技,2007,f07).
NO。催化转化器NOx催化转化器对NOx在350~550℃
的温度范围内进行良好的催化转化,使NOx排放降低20一30%oNO。催化转化技术可分为催化热分解和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两种。催化热分解是利用由金属离子沸石、钒和钼构成催化剂来降低NOx热分解反应的活化能,使NO。分解成无毒的N:,该方法简单且反应生成物无毒;选择性的还原反应是在排气中喷入饱和的HC和NO。,反应生成物为N2、C02和H20,选择性的还原反应将会生成额外的C02。
3进行柴油机机内净化
柴油机机内净化是对燃烧过程进行优化,使发动机达到混合均匀、燃烧充分、工作柔和、启动可靠、降低排放。
{21胡丰泽.MTU396柴油机电子检测控制应用技术及故障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04).
实用科技
浅谈井下作业技术在油气田勘探开发现状及未来
焦文东
(河南油田井下作业公司)
分析,探讨油气田井下作业技术未来的发展。
….奄圣孽亳通冀对£NP拿.麓T堡业棼术现状和勘探开发的需求求,以提高压裂舔花聂果一,。r咯T低,V压裂酸化成本为目标,在加强优化设
I..井j作訾謦术现状
..
..
计的基础上,兰三开展苡下5项聂莱内容研究,逐步向开发压裂方
向发展。①高含硫气藏压裂酸化技术研究;②苏里格等低渗气藏采
..井下作业技术主要包括机具装备、工艺技术、方案设计和为确
取小井酿:水平井等特殊工主完井后的高效压裂酸化技术研究:③
性堵水而不堵油的高整篷堵剂)二。爹苎展蒌垫撞变望三堡訾毽查节本压裂酸化技术研葬j③二次固井完井技术研究。针对蒸汽吞吐转究,提高堵水效果和油茎产芋:粤热:皂、三二警嘿堡、錾:矍拳堡譬本遮、注泵、注聚合物等算姜管外水浇环破坏严重,难以满足生产要求鬯产技术研究。以堡亳油苎!!:_哇堡辟奎,篓萝墨竺采謦奎垫星的实际,开展二莰固算芜井技采研尧:兰熹研究崭型水泥浆体系、二
…。‘量:茎展热、电、.二氧佳燮:每多写璧堡璺李遵寰萼术研窭。望鎏堂堡次苗.异釜算井下工萁辐箍芏聂菜:囊某磊气弃寿命。~…一‘。
燃烧产生蒸汽发电为基础,烟气回收利用,提供油田开发,特别是稠
‘一
。。
(上接第227页)
【3】丁晓红.欧洲联盟“排放量贸易市场”背景及规则简介IJl.国土资源情
15】张维新.船用低速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探讨lJ】.大众科技,
汽车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朱虹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交通局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2009(1)
参考文献(6条)
1. 孟令军;韩志刚 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 2007(07)
2. 胡丰泽 MTU396柴油机电子检测控制应用技术及故障分析[期刊论文]-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04)3. 丁晓红 欧洲联盟"排放量贸易市场"背景及规则简介[期刊论文]-国土资源情报 2005(08)4. 杨浦 工程机械柴油机尾气控制技术问题分析[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23)5. 张维新 船用低速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探讨[期刊论文]-大众科技 2007(01)6. 蒋智庆;钟俏灵 浅谈降低柴油机有害排放的机内控制技术[期刊论文]-大众科技 2008(01)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 杨帅. 应启戛. 姚喜贵. 张振东. 于慧敏. 李秀元. YANG Shuai. Ying Qijia. Yao Xigui. Zhang Zhendong. Yu Huimin. Li Xiuyuan 供油提前角与EGR技术对柴油机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期刊论文]-汽车技术2005(8)2. 齐秀云. 张延君 降低柴油机排放主要的技术措施[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5)
3. 潘芝桂. 邵毅明. 吴岳伟. PAN Zhi-gui. SHAO Yi-ming. WU Yue-wei 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期刊论文]-内燃机2010(3)
4. 余乐. 聂彦鑫. YU Le. NIE Yanxin 柴油机颗粒物排放后处理技术[期刊论文]-汽车工程师2009(10)
5. 王泽平. 任杰. 王黎明. WANG Ze-ping. REN Jie. WANG Li-ming 客车柴油机排放及其控制技术[期刊论文]-客车技术与研究2010,32(1)
6. 裴小娜. 尹超. 刘长青 燃油催化微粒捕集器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研究[期刊论文]-内燃机车2009(10)
7. 王凤滨. 高俊华. 尹超. WANG Feng-bin. GAO Jun-hua. YIN Chao 提高国Ⅲ柴油机排放水平的试验研究[期刊论文]-车用发动机2011(1)
8. 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9,36(5)
9. 孙万臣. 谭满志. 陈士宝. 李国良. Sun Wanchen. Tan Manzhi. Chen shibao. Li Guoliang 燃料特性对柴油机排放微粒粒度分布的影响[期刊论文]-汽车工程2010,32(7)
引用本文格式:朱虹 汽车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期刊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1)
实用科技
汽车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
朱虹(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交通局)
摘要:本文介绍了燃油品质的改善方法,采用颗粒过滤及再生技术、加装氧化型催化转化器、可溶性SOF氧化催化、非过滤技术和NOx催化转化器等排气净化后处理技术和采用增压中冷技术、改进燃烧系统、采用电控高压喷射技术、废气再循环、可变技术等柴油机机内净化技术、使用代用燃料等措施相的结合综合控制技术。
关键词:柴油机排放净化控制0引官
3.1防止机油串入燃烧室由于柴油机排放颗粒状物质的相当部分是由串入燃烧室的机油的不完全燃烧造成的,所以应尽可能地减少串机油量。
3.2采用柴油电控高压喷射技术柴油电控技术已从第~代的位置控制、第二代的时间控制发展到今天的共轨式电控高压喷射。电控高压喷射控制对喷油规律进行控制,能根据发动机运行工况实现最佳喷油,同时通过控制预混合燃烧与扩散燃烧的比例,可同时降低有害排放和控制发动机的空燃比,有利于实现有效的机外净化措施。
3.3提高喷油压力和减小喷孔直径提高喷油压力和减小喷孔直径可明显地降低颗粒PM的排放。为了避免高压喷射导致的NO×的增加,要求适当降低空气涡流运动,提高压缩比和可变定时燃油喷射与其相适应,以达到控制颗粒PM和NOX排放的目的。
3.4改进燃烧系统改进燃烧系统指的是燃烧室的形状、供油系统、进气流动的最佳匹配。应保证在发动机整个工况范围内,燃油在燃烧室中均匀分布,有合适的气体流动,有合理的喷油规律和喷油定时。采用电控制喷油泵、电控泵一喷嘴、电子调速器、可变涡流系统、多气门化和中央配置喷油器等措施,既可改善柴油机性能,又可降低柴油机尾气排放物,尤其是颗粒PM物质的排放。
’
车用柴油机排放物主要为颗粒状物质PM和NoX,而CO和HC排放较低。控制柴油机尾气排放主要是控制颗粒物质PM和NO。生成,现代柴油机排放控制采取的措施有:改善燃油品质,排气净化后处理、柴油机机内净化、使用代用燃料等控制技术。
1改善燃油品质
若增加柴油的十六烷值,能有效地降低发动机尾气颗粒PM、CO和NO。的排放:降低燃油中S的含量,可以降低13—22%的PM颗粒排放;减少燃油中的芳烃成分,可以减少NO。的排放。改善
燃油的措施如下:①根据燃油的馏程,合理提高燃油的十六烷值。②
在柴油中掺烧一定比例的消烟添加剂,将金属钡、镁、锌等可溶性碱化盐或中性盐作为消烟添加剂,通过促进碳烟粒子在膨胀过程中再燃烧。来促进和消除喷油器头部的积碳,可以减少30—50%的碳烟
颗粒PM排放。③降低燃油中的含硫量。在燃烧过程中,柴油中的硫
约有98%转化为SO。,其余的2%成为硫酸盐颗粒,部分SO,被进一步氧化与燃烧过程中生成的H20结合,形成H2sO。和硫酸盐(CaSO。等),增加了微粒的排放量。
2排气净化后处理
采用氧化催化转化器对柴油机排气处理,可以降低HC和CO的排放量和颗粒PM状物质中的有机成分;用选择性还原催化转换器在富氧条件下还原NO。,用微粒过滤装置收集柴油机排气中的颗粒状物质等。
2.1采用颗粒过滤及再生技术颗粒过滤由颗粒过滤器和再生装置组成。颗粒过滤器通过其中有极dqL隙的过滤介质(滤芯)捕集柴油机排气中的固定碳粒和吸附可溶性有机成分的碳烟。
2.2加装氧化型催化转化器柴油机加装氧化型催化转化器是一种有效的机外净化排气中的可燃气体和可溶性SOF有机组分的常用措施。加装氧化型催化转化器(以铂R、钯Pd贵重金属作为催化剂)能使HC、CO减少50%,颗粒PM减少50—70%,其中的多环芳烃和硝基多环芳烃也有明显减少。
2.3非过滤技术非过滤技术目前主要研究的方向有两种:静电式微粒收集器。柴油机排气微粒中有70~80%呈带电状态,每个带电微粒约带1—5个基本正电荷或负电荷,整体呈电中性。目前利用附加强电场对呈带电特性的碳烟微粒进行静电吸附,并取得了一定的试验成果,但由于附加设备体积大、结构复杂以及高压电源的供给等,给实用化带来一定的困难。
2.4
3.5采用废气再循环(EGR)EGR是将一部分排气导入进气系统中,通过降低燃烧室燃烧的最高温度来降低NO。的排放。利用EGR降低NO。的排放,需要与电子控制结合,根据柴油机负荷、转速、冷却水温度传感器及启动开关信号,由ECU对EGR率和EGR随机进行控制,保证在对柴油机性能影响不大的条件下,降低NO。的排放。
3.6增压中冷技术废气涡轮增压提高了气缸内平均有效压力、过量空气系数和整个循环的平均温度,可使柴油机颗粒物的排放量降低50%左右,并减少CO和CH的排放。利用中冷技术,NO。的排放量可降低60一70%。所以采用增压中冷是降低车用柴油机排气排放物的有效措施之一。
4代用燃料的使用
采用代用燃料将是控制柴油机和汽油机排放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代用燃料主要有天然气(压缩天然气CNG,液化天然气LNG)、液化石油气(LPG)、甲醇、乙醇、氢燃料及与柴油掺烧的复合燃料等,其中甲醇、天然气、液化石油气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清洁能源代用燃
料。代用燃料的特点:①天然气汽车成本低,储量丰富,主要以压缩天
然气汽车CNG为代表。CNG燃料本身呈气态,不需进行雾化,燃烧充分,尾气中CO含量较低,无排烟,但动力降低10%,携带不便。②甲醇具有辛烷值高、低发热量、低公害和无排烟的特点。但甲醇的十六烷值低,着火性差,需要加装点火装置,冷启动性差,有腐蚀性,并要解决润滑油消耗量大和处理未燃甲醇来降低排放。
5结束语
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对柴油机燃烧系统、进排气系统、燃油供给系统和燃烧室结构的优化设计,并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艺,广泛采用增压中冷和电控高压喷射控制技术,并采用尾气处理技术综合控制,将是柴油机发展和进行尾气控制的发展方向。但需要提高石油冶炼技术,研制新型柴油添加剂,清除柴油中的硫,减少燃油中的芳烃成分,降低柴油中不饱和芳烃的含量,使柴油的品质进一步提高,从源头上解决尾气排放的问题。广泛开发和研制资源丰富、切实可行的柴油代用燃料及代用燃料发动机,降低尾气排放,并逐步缓解和彻底解决对石油的依赖。
参考文献:
11】孟令军,韩志刚.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J】.民营科技,2007,f07).
NO。催化转化器NOx催化转化器对NOx在350~550℃
的温度范围内进行良好的催化转化,使NOx排放降低20一30%oNO。催化转化技术可分为催化热分解和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两种。催化热分解是利用由金属离子沸石、钒和钼构成催化剂来降低NOx热分解反应的活化能,使NO。分解成无毒的N:,该方法简单且反应生成物无毒;选择性的还原反应是在排气中喷入饱和的HC和NO。,反应生成物为N2、C02和H20,选择性的还原反应将会生成额外的C02。
3进行柴油机机内净化
柴油机机内净化是对燃烧过程进行优化,使发动机达到混合均匀、燃烧充分、工作柔和、启动可靠、降低排放。
{21胡丰泽.MTU396柴油机电子检测控制应用技术及故障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04).
实用科技
浅谈井下作业技术在油气田勘探开发现状及未来
焦文东
(河南油田井下作业公司)
分析,探讨油气田井下作业技术未来的发展。
….奄圣孽亳通冀对£NP拿.麓T堡业棼术现状和勘探开发的需求求,以提高压裂舔花聂果一,。r咯T低,V压裂酸化成本为目标,在加强优化设
I..井j作訾謦术现状
..
..
计的基础上,兰三开展苡下5项聂莱内容研究,逐步向开发压裂方
向发展。①高含硫气藏压裂酸化技术研究;②苏里格等低渗气藏采
..井下作业技术主要包括机具装备、工艺技术、方案设计和为确
取小井酿:水平井等特殊工主完井后的高效压裂酸化技术研究:③
性堵水而不堵油的高整篷堵剂)二。爹苎展蒌垫撞变望三堡訾毽查节本压裂酸化技术研葬j③二次固井完井技术研究。针对蒸汽吞吐转究,提高堵水效果和油茎产芋:粤热:皂、三二警嘿堡、錾:矍拳堡譬本遮、注泵、注聚合物等算姜管外水浇环破坏严重,难以满足生产要求鬯产技术研究。以堡亳油苎!!:_哇堡辟奎,篓萝墨竺采謦奎垫星的实际,开展二莰固算芜井技采研尧:兰熹研究崭型水泥浆体系、二
…。‘量:茎展热、电、.二氧佳燮:每多写璧堡璺李遵寰萼术研窭。望鎏堂堡次苗.异釜算井下工萁辐箍芏聂菜:囊某磊气弃寿命。~…一‘。
燃烧产生蒸汽发电为基础,烟气回收利用,提供油田开发,特别是稠
‘一
。。
(上接第227页)
【3】丁晓红.欧洲联盟“排放量贸易市场”背景及规则简介IJl.国土资源情
15】张维新.船用低速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探讨lJ】.大众科技,
汽车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朱虹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交通局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2009(1)
参考文献(6条)
1. 孟令军;韩志刚 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 2007(07)
2. 胡丰泽 MTU396柴油机电子检测控制应用技术及故障分析[期刊论文]-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04)3. 丁晓红 欧洲联盟"排放量贸易市场"背景及规则简介[期刊论文]-国土资源情报 2005(08)4. 杨浦 工程机械柴油机尾气控制技术问题分析[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23)5. 张维新 船用低速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探讨[期刊论文]-大众科技 2007(01)6. 蒋智庆;钟俏灵 浅谈降低柴油机有害排放的机内控制技术[期刊论文]-大众科技 2008(01)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 杨帅. 应启戛. 姚喜贵. 张振东. 于慧敏. 李秀元. YANG Shuai. Ying Qijia. Yao Xigui. Zhang Zhendong. Yu Huimin. Li Xiuyuan 供油提前角与EGR技术对柴油机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期刊论文]-汽车技术2005(8)2. 齐秀云. 张延君 降低柴油机排放主要的技术措施[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5)
3. 潘芝桂. 邵毅明. 吴岳伟. PAN Zhi-gui. SHAO Yi-ming. WU Yue-wei 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期刊论文]-内燃机2010(3)
4. 余乐. 聂彦鑫. YU Le. NIE Yanxin 柴油机颗粒物排放后处理技术[期刊论文]-汽车工程师2009(10)
5. 王泽平. 任杰. 王黎明. WANG Ze-ping. REN Jie. WANG Li-ming 客车柴油机排放及其控制技术[期刊论文]-客车技术与研究2010,32(1)
6. 裴小娜. 尹超. 刘长青 燃油催化微粒捕集器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研究[期刊论文]-内燃机车2009(10)
7. 王凤滨. 高俊华. 尹超. WANG Feng-bin. GAO Jun-hua. YIN Chao 提高国Ⅲ柴油机排放水平的试验研究[期刊论文]-车用发动机2011(1)
8. 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9,36(5)
9. 孙万臣. 谭满志. 陈士宝. 李国良. Sun Wanchen. Tan Manzhi. Chen shibao. Li Guoliang 燃料特性对柴油机排放微粒粒度分布的影响[期刊论文]-汽车工程2010,32(7)
引用本文格式:朱虹 汽车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期刊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