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

作者:胡勤

《现代教育》 2001年11期

   1988年初,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的一次会议上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能转而向东方,向中国的孔子寻找智慧,当今中国的社会与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各种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五花八门,那么不妨让我们也回看先哲,或许会有新的启发。

   悬置概念 随境而化

   以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为发源的西方哲学总是相信通过概念的抽象和辩证分析能够把握或接近真理。孔子的智慧恰恰相反,它超越了概念化、观念化的思维框子,或者说根本没有进入它的桎梏,而是靠直接体验的方式感知真理。对他来说,“A是什么”没有任何意义,他只探寻“A是如何的”或者“A在这一境界中是如何的”,在孔子看来,任何的观念都是在事实或生活中体认的。“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标准,是孔子所追求的至高无上的境界,但是孔子却没有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论语》尽可能记录了他谈“仁”的句子,“仁”字一共出现过107次,不同的人问仁,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样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颜渊》)内仁外礼,仁和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孔子最赞赏的学生是颜渊,对他说要“克已复礼”,可见寄予厚望。(《颜渊》)樊迟多次问仁,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仁者先难而后获。”(《雍也》)告诫他为人处事要恭敬,忠诚,关心他人,与人和协相处,在任何地方,对任何人都必须持这种态度。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说能在天下行五种品德——恭、宽、信、敏、惠,就是仁了。(《阳贷》)回答仲弓的话具体,回答子张的话概括,两段话虽不一样,但教育思想是“一以贯之”的。

   孔子释仁,因人而异,随事而迁,顺时而变,是动态的,发展的,生活化的,无法用概念和逻辑的形式固定地表述。仁的意义可以是哲学的、社会学的、政治学的、伦理学的、心理学的或者美学的,但都不能完整地阐释仁,正因为没有确切的定义,所以仁的内涵更加丰富。

   而相比之下,现代教育则过分偏重于确定性的、概念化的、公式化的知识分析,偏重于抽象概念的逻辑演绎,而缺少对生活、对周围世界的欣赏和感受,缺少对人生价值的体会和感悟。

   联系社会 体验人生

   孔子的教育是与人生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并不重视存在的客观知识,而是启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从已知中悟出新知,从书本上的知识、道理联系到社会的知识和道理。

   《论语·八佾》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夏的一次教学对话,与现今的问答式教学大不相同。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他以绘画来证明“素”的重要,似乎答非所问,也许子夏是让孔子串讲,而且两个人说的“素”含义已经不同,“素以为绚”的“素”指天生素质,“后素”的“素”是白净的缯帛。然而概念话题转换并不妨碍教学的进行,他们已经习惯这种联想比喻的思维方法,果然子夏受启发脱口而出:“礼后乎?”他联想到人们先有生来的天性,“礼”是后来所设的规范。按现今的评课标准,可能会把他们的对话归入垃极案例:教学目的不明,字词句不落实,内容、过程东拉西扯无逻辑的严密性。可孔子听了子夏的话却非常激动,赞赏说:“起予者,商也!始尔与言《诗》已矣!”不仅使子夏受到了教育,上了台阶,而且孔子也得到启发。在孔子看来,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知识与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交流中丰富思想,提高认识。

   春秋时期,人们经常断章取义地借用《诗经》作为政治、社交活动中的工具,用来传情达意。引《诗》中的句子,不是确切完整地采用其原初的含义,而是把它融入自己的情感意识中。孔子的学生曾子曾引《诗经·小雅·小旻》中的句子来说明自己一生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原意是说昏君当政,“众人之虑不能及远”,看不到“丧国亡家之祸”,故以暴虎冯河为忧,恐坠入深渊,怕陷入冰河。可是当我们远离说话时的情景时,就会产生疑惑,曾参让学生启予足,为何会联想到“临深履薄”?曾参“临深履薄”为了避免什么?启功先生认为曾参平生谨慎是为了免于刑戮,谨遵师训,“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见《读〈论语〉献疑》,光明日报,2000年4月4日第3版)显然曾参引文只不过是借《诗经》之文句,说胸中之道德罢了。

   孔子采用这种随境而迁的体验人生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从而使道德成为生命的和谐,使理性成为活泼的情理,使人生成为艺术化的人生,这样的教育方式对我们今天的知识教学应当是一种新的视野。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根据弟子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和内容施行教育,这是孔子教育实践的伟大创举,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孔子注意到人的个性特长不同,才智高下有别,他很善于了解学生不同的习性和兴趣,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论语》记录这方面的事例比较多。《先进》中记载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告诉他:“听到了就去做。”公西华很奇怪,问原因,孔子告诉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深知子路敢作敢为,勇于负责,但有时失之粗疏,不免冒失闯祸,因此不放心,有意抑制他,希望他慎行其是;而冉有平时不够大胆,行事畏葸不前,因此鼓励他勇于向前。不仅教育子弟因人而异,对君主治国,他也根据国家和君主的具体情况作出不同的回答。

   因势利导的方法,恐怕没有哪一位教育家比孔子运用得更自然了。孔子时代还没有班级授课制的形式,我们没发现孔子刻意开设讲座,他大多利用闲谈、讨论的机会因势利导,启发教育学生。孔子的弟子常常陪侍孔子,一二人或三五人,不拘一格,轻松自如,或问或答,随想闲谈,气氛融洽,感情真切。孔子利用这种侍坐的机会,启发弟子畅所欲言,这是孔子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在班级授课制的冲击下,已经难成风气。当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越来越显现时,我们意识到孔子闲谈式、讨论式的优势,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主动运用这种方法。

   学思结合 重视聆听

   孔子把“学”和“思”联系在一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据赵纪彬先生统计,《论语》中的“思”字有25个,其中有23个“思”字,类似现代所说的“思考”“判断”或“理性认识”的意思。如“见贤思齐”“见利思义”“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思”体现了孔子思维里的主观能动性,对所学的思考分析,批判性地接受,体现了孔子的创造精神。任何思想都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不能盲目接受,应该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即使老师的话,不对,就应该批评,他告诫学生“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的“思”更注重的是反躬内省,是对人生的体认,道德的感悟,这样一种“思”,注重聆听式的内省,虽然也有宰予“三年之丧”式的问难,但却得到孔子“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的评价,而且好争论的宰予还被认为是“朽木不可雕也”。(《公冶长》)孔子最为欣赏的学生则是颜回,不仅由于他“一箪食,一豆羹,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更在于颜回那种虚心聆听,回去后反躬自省,以至于能闻一知十的学习方式与聪慧。“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孔子始终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而“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作者介绍:胡勤 浙江省衢州二中

作者:胡勤

《现代教育》 2001年11期

   1988年初,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的一次会议上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能转而向东方,向中国的孔子寻找智慧,当今中国的社会与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各种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五花八门,那么不妨让我们也回看先哲,或许会有新的启发。

   悬置概念 随境而化

   以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为发源的西方哲学总是相信通过概念的抽象和辩证分析能够把握或接近真理。孔子的智慧恰恰相反,它超越了概念化、观念化的思维框子,或者说根本没有进入它的桎梏,而是靠直接体验的方式感知真理。对他来说,“A是什么”没有任何意义,他只探寻“A是如何的”或者“A在这一境界中是如何的”,在孔子看来,任何的观念都是在事实或生活中体认的。“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标准,是孔子所追求的至高无上的境界,但是孔子却没有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论语》尽可能记录了他谈“仁”的句子,“仁”字一共出现过107次,不同的人问仁,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样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颜渊》)内仁外礼,仁和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孔子最赞赏的学生是颜渊,对他说要“克已复礼”,可见寄予厚望。(《颜渊》)樊迟多次问仁,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仁者先难而后获。”(《雍也》)告诫他为人处事要恭敬,忠诚,关心他人,与人和协相处,在任何地方,对任何人都必须持这种态度。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说能在天下行五种品德——恭、宽、信、敏、惠,就是仁了。(《阳贷》)回答仲弓的话具体,回答子张的话概括,两段话虽不一样,但教育思想是“一以贯之”的。

   孔子释仁,因人而异,随事而迁,顺时而变,是动态的,发展的,生活化的,无法用概念和逻辑的形式固定地表述。仁的意义可以是哲学的、社会学的、政治学的、伦理学的、心理学的或者美学的,但都不能完整地阐释仁,正因为没有确切的定义,所以仁的内涵更加丰富。

   而相比之下,现代教育则过分偏重于确定性的、概念化的、公式化的知识分析,偏重于抽象概念的逻辑演绎,而缺少对生活、对周围世界的欣赏和感受,缺少对人生价值的体会和感悟。

   联系社会 体验人生

   孔子的教育是与人生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并不重视存在的客观知识,而是启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从已知中悟出新知,从书本上的知识、道理联系到社会的知识和道理。

   《论语·八佾》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夏的一次教学对话,与现今的问答式教学大不相同。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他以绘画来证明“素”的重要,似乎答非所问,也许子夏是让孔子串讲,而且两个人说的“素”含义已经不同,“素以为绚”的“素”指天生素质,“后素”的“素”是白净的缯帛。然而概念话题转换并不妨碍教学的进行,他们已经习惯这种联想比喻的思维方法,果然子夏受启发脱口而出:“礼后乎?”他联想到人们先有生来的天性,“礼”是后来所设的规范。按现今的评课标准,可能会把他们的对话归入垃极案例:教学目的不明,字词句不落实,内容、过程东拉西扯无逻辑的严密性。可孔子听了子夏的话却非常激动,赞赏说:“起予者,商也!始尔与言《诗》已矣!”不仅使子夏受到了教育,上了台阶,而且孔子也得到启发。在孔子看来,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知识与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交流中丰富思想,提高认识。

   春秋时期,人们经常断章取义地借用《诗经》作为政治、社交活动中的工具,用来传情达意。引《诗》中的句子,不是确切完整地采用其原初的含义,而是把它融入自己的情感意识中。孔子的学生曾子曾引《诗经·小雅·小旻》中的句子来说明自己一生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原意是说昏君当政,“众人之虑不能及远”,看不到“丧国亡家之祸”,故以暴虎冯河为忧,恐坠入深渊,怕陷入冰河。可是当我们远离说话时的情景时,就会产生疑惑,曾参让学生启予足,为何会联想到“临深履薄”?曾参“临深履薄”为了避免什么?启功先生认为曾参平生谨慎是为了免于刑戮,谨遵师训,“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见《读〈论语〉献疑》,光明日报,2000年4月4日第3版)显然曾参引文只不过是借《诗经》之文句,说胸中之道德罢了。

   孔子采用这种随境而迁的体验人生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从而使道德成为生命的和谐,使理性成为活泼的情理,使人生成为艺术化的人生,这样的教育方式对我们今天的知识教学应当是一种新的视野。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根据弟子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和内容施行教育,这是孔子教育实践的伟大创举,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孔子注意到人的个性特长不同,才智高下有别,他很善于了解学生不同的习性和兴趣,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论语》记录这方面的事例比较多。《先进》中记载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告诉他:“听到了就去做。”公西华很奇怪,问原因,孔子告诉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深知子路敢作敢为,勇于负责,但有时失之粗疏,不免冒失闯祸,因此不放心,有意抑制他,希望他慎行其是;而冉有平时不够大胆,行事畏葸不前,因此鼓励他勇于向前。不仅教育子弟因人而异,对君主治国,他也根据国家和君主的具体情况作出不同的回答。

   因势利导的方法,恐怕没有哪一位教育家比孔子运用得更自然了。孔子时代还没有班级授课制的形式,我们没发现孔子刻意开设讲座,他大多利用闲谈、讨论的机会因势利导,启发教育学生。孔子的弟子常常陪侍孔子,一二人或三五人,不拘一格,轻松自如,或问或答,随想闲谈,气氛融洽,感情真切。孔子利用这种侍坐的机会,启发弟子畅所欲言,这是孔子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在班级授课制的冲击下,已经难成风气。当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越来越显现时,我们意识到孔子闲谈式、讨论式的优势,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主动运用这种方法。

   学思结合 重视聆听

   孔子把“学”和“思”联系在一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据赵纪彬先生统计,《论语》中的“思”字有25个,其中有23个“思”字,类似现代所说的“思考”“判断”或“理性认识”的意思。如“见贤思齐”“见利思义”“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思”体现了孔子思维里的主观能动性,对所学的思考分析,批判性地接受,体现了孔子的创造精神。任何思想都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不能盲目接受,应该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即使老师的话,不对,就应该批评,他告诫学生“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的“思”更注重的是反躬内省,是对人生的体认,道德的感悟,这样一种“思”,注重聆听式的内省,虽然也有宰予“三年之丧”式的问难,但却得到孔子“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的评价,而且好争论的宰予还被认为是“朽木不可雕也”。(《公冶长》)孔子最为欣赏的学生则是颜回,不仅由于他“一箪食,一豆羹,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更在于颜回那种虚心聆听,回去后反躬自省,以至于能闻一知十的学习方式与聪慧。“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孔子始终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而“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作者介绍:胡勤 浙江省衢州二中


相关文章

  • 关于孔子怎样当老师论文
  • 借鉴孔子教育思想,指导现代教育实践 --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有感 这学期,市教体局给我们中小学教师每人订阅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通过阅读,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的解读. 孔子的 ...查看


  • 孔子的师德理论对现代教师的影响(修改版)
  • 孔子的师德理论对现代教师的影响 誉华技术学校 张晓茜 摘要: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堪称我国师德建设的楷模.孔子一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教育实践中,他尊重和热爱学生,"有教无类":教育学生,"学而不厌&qu ...查看


  • 浅议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
  • 摘 要:孔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曾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教育理念.他的"有教无类"思想,主张扩大学生的范围,不论学生的贵贱.贫富.愚智.领域,都能受到教育,这在春秋末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今天重新认识孔子的"有教无类 ...查看


  •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1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作者:赵贞 来源:<教育观察·上旬>2013年第06期 [摘要]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 ...查看


  • 回到_论语_与真实的孔子对话[1]
  • 回到<论语>:与真实的孔子对话 朱晓宏 (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北京 100089) 摘要:回到孔子语录的原意上去,真实而全面地理解孔子的思想.真正的教育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正在发生着的事情,希望孔子和弟子们的教育生活事件能 ...查看


  • 论语与智慧人生
  • <论语>智慧与现代人的生活 汉语1001 06袁满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其中的孔子及其<论语>对中国 ...查看


  • 浅论孔子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论孔子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作者:张洁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05期 摘要:孔子和陶行知都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我国教育史上贡献巨大.影响深远.他们的教育思 ...查看


  • 孔子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乃至人类屈指可数的大思想家
  • 孔子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乃至人类屈指可数的大思想家.学问家,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为了实现大同世界,关键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 ...查看


  • 在开学典礼暨孔子塑像揭幕仪式上的致辞
  • 在开学典礼暨孔子塑像揭幕仪式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太和六中开学典礼暨孔园落成和孔子塑像揭幕的喜庆日子.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县教育局向辛勤工作的六中全体教职工表示亲切地问候,并对为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辛勤劳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