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_论语_与真实的孔子对话[1]

回到《论语》:与真实的孔子对话

朱晓宏

(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北京

100089)

摘要:回到孔子语录的原意上去,真实而全面地理解孔子的思想。真正的教育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正在发生着的事情,希望孔子和弟子们的教育生活事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既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又要关注个体的生活境遇。

关键词:孔子;论语;教育生活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08)03-0033-04

《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当然,孔子最欣赏颜回的原因还在于“回也不改的对话。黄济先生曾说,“回到孔子”就是要回到其乐”(《论语・雍也》)。这里的“乐”并非以贫困本孔子语录的原意上去,真实而全面地理解孔子的身为乐,而是说贫困等不利条件不能有损颜回的思想

[1]

。因此,我们试图通过阅读《论语》,努力还

内心境界。

原一个真实的孔子和弟子们共同生活过的世界,颜回也深刻领悟孔子的教诲。颜回说:“先生回到原点去理解一个非概念化的“孔子”,并希望对我循循善诱,以广博的知识丰富我,以严肃的孔子的教育洞识能够成为我们讨论当前教育问礼制规范我,使我欲罢不能啊!”(《论语子罕》)显题的智慧源泉。

然,孔子充分发掘了颜回的才能,使颜回能够高一、《论语》中的教育生活故事

高地站立起来了。“欲罢不能”一词真实地反映了颜回学习不断深入的状态。如今,“循循善诱”早《论语》,是不可以用教育科学的方法去解释已成为教书育人的经典格言了。

的。我们只能进入孔子和弟子们经历的教育生活2.孔子与子路的故事

中,跟他们一同体会其思想的力度,分享他们的子路是孔子第一批门徒中很著名的一位弟人生感悟。在《论语》本真的言说中,是孔子和弟子。一次,孔子针对子路的率直的个性,耐心地向子们之间正在发生着的事情。

他阐明了“学”的重要意义。他告诉子路有六种美1.孔子与颜回的故事

德和六种缺点:喜欢仁爱而不喜欢学习,那缺点孔子非常赞赏颜回的好学。一次,鲁哀公问是愚蠢;喜欢聪明而不喜欢学习,那缺点是放纵;孔子:“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回答:“最好喜欢信实而不喜欢学习,那缺点是狭隘;喜欢直学的是颜回,他不拿别人出气,不犯同样的错误,爽而不喜欢学习,那缺点是急躁;喜欢勇敢而不却不幸早死。现在没有听说谁好学了。”(《论语・雍喜欢学习,那缺点是闯祸;喜欢刚强而不喜欢学也》)孔子把颜回的“

好学”与个人修养联系起来①。习,那缺点是狂妄(《论语・阳货》)。

收稿日期:2007-12-09

作者简介:朱晓宏,1968年出生,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

典素读

苏教育研究

论版

2008/3

33

经典素读

《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关于人生志向的著名对话。一次,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陪孔子坐着,孔子让几位弟子谈谈志向。子路是个急性子,率先回答:“……三年之内就可以使老百姓勇敢无畏,而且明白道理。”冉有说他能做到使老百姓富足。公西华则想做一个司仪。曾皙没有说出具体职业,而是说:“在暮春时节,穿上做好的春装,邀上一些朋友和孩子,净,

到沂水边洗涤得干干净

一路歌唱着走回

然后在祭坛下沐浴春风,

的困境中,诸侯国之间战火不断,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虽处乱世,但是孔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恢复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秩序。孔子的解求之道就是恢复古代传统中的光荣,而重建传统的主要方法就是学习经典。

乐、射、御、书、数)是孔子以前之“六艺”(礼、经典,是过去的文化遗产,是周代封建制前期数百年中贵族教育的基础。孔子认识到自己处身于一个有传统的社会语境中,他把体现和传承文化的精粹作为个人的使命,关注先辈投注到文化传统中的意义。孔子把“六艺”作为弟子们的必修科目。孔子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把“六艺”和他自己的生命智慧,以及他的日常生活融为一炉,追本溯源,一以贯之,形成他自己关于个人与社会、天与人的理论。孔子通过他的教学实践在一个危机的时代中为社会重新确立了价值系统。

孔子极为重视“学”或“好学”,而且把“好学”看作近乎“仁”的品质,他因此称赞颜回的“好论语・阳货》学”。孔子与子路的对话(《)中也清晰地表达了“好学”对于个人修养的必要性。“好学”在孔子那里意味着与人的生活境遇的接通,打破任何现有的束缚,构成成仁的契机。“好学”之人的生活由“六艺”转化并升华至一种人生境界,他自己是乐在其中。

在孔子那个时代,《诗》都是配有音乐的。“音乐”之“乐”在中文里与“快乐”之“乐”是一个字。这一事实对孔子来讲多半不是偶然的,因为在他看来,只有那种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人间情势的激荡,得其理趣、乐感,因而获得巨大快乐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好学”。这也正是“孔颜乐处”之所在。

“六艺”是孔子教学的基本所在,也是他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艺”不只是指“技艺”、“艺术”,也是指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和思想方式[2]。在孔子看来,“六艺”作为具体的艺,它可上可下,既可以是谋生的手段,向“君子”。

君子不器”:达人格完善之境界2.“

在孔子之前,“儒”只是以教书相礼为职业的一种人[3]。孔子则把拥有理想道德品格的人看作“君子”儒。他努力将拥有文化与拥有功能、工具性的知识区分开来,重视培养人格完善之人,即把一切的善、真、美都蕴涵在“君子”这一理想人格之中了。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意味着不可以根据特定的技巧或专门技术来描述君子。那么,一

又可以是教养和完美的

人生的体现,因此,孔子把学习“六艺”的目标指

家。”孔子感叹说:“我和曾点想得一样啊!”孔子不仅着眼于弟子具备从事某一职业的才能,他更关注一个人内心的安静、充实与完善。

3.孔子与子贡的故事

孔子和子贡也有关于“学”的对话。一次,孔子说:“子贡,你以为我是多学多记的人吗?”子贡回答:“对。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对,我是用论一个基本的看法来贯穿所学的一切东西。”(《语・卫灵公》)孔子并不一味地强调博闻强记,而是重视学以贯通。

生活中的孔子喜欢和弟子们谈诗。一次,子

苏教育研究

贡问孔子:“贫穷而不逢迎谄媚,富裕而不骄矜傲慢,好不好?”孔子说:“这样自然好。但是不如贫而乐道,富而爱好礼制。”子贡说:“《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不是这个意思呢?”孔子说:“子贡呀,这样才可以和你讨论诗了。告诉你一件事,你能够领悟另一件事。”论语・学而》(《)

子贡想了解老师对自己的看法,

就问孔子:

“您认为我怎么样啊?”孔子说:“你是一种器皿。”子贡又追问:“是什么器皿?”孔子答:“是瑚琏(即一种贵重而华美的敬神的玉器。”《论语・公冶长》)短短的几句话,耐人寻味。参见孔子关于“君子不器”的观点(《论语・为政》),可知其深刻寓意。

在这些故事中,孔子的形象是普通的,鲜活的,于平凡中见伟大②,并不像后代儒家注疏中所塑造的那样道貌岸然。真正的教育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正在发生着的事情,希望孔子和弟子们的教育生活事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

二、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独特魅力

在《论语》里,我们同孔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别变得不重要了。孔子所关心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也都是当下的问题。因为我们思考的意义只在当下。我们尝试着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

好学”:寻求学习者自身的完善1.“

孔子生活在“礼坏乐崩”时代,周朝处于解体

2008/3月

34

理论版

个人之所以为君子,靠的是他对人类秩序贡献的信仰日趋衰微的世俗化生存状况。我们也面临着“质”,而非他所做具体工作的“量”。孔子反对把一个信仰危机的时代,类似的生存境遇是我们与掌握技能视为君子的根本。从谋生的角度看,弟孔子对话的基础。

子们学习以古代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他们中因此,

我们试图与孔子达成哲学解释学的

的许多人是为了“干禄”(即做官)。但是,孔子的教“视域的融合”,重要的不仅是看孔子说了些什育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弟子们成为具有专业知识么,而是把孔子看作身处具体社会文化情境中的的专门人才,而是希望弟子们成为对国家、对社人,即先秦时代的一个有丰富情感的思想者。只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之十二》),即一个人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回到《论语》的生活世界是以其作为人成就的品质而被视为典范的。

中,才能理解我们从《论语》中看到的与当代问题孔子曾告诫他的学生:做“君子”儒,不做相关的那些叙事。

“小人”儒(《论语・雍也》)。孔子的“君子”不是从与孔子的精神对话,

无疑是一次思想探险。

社会地位上说的,他曾比较君子与小人的不同,这一探险并不是随意的,因为对话必须是开放性意在强调君子的根本素质,即人格品德的修养。的,是将我们引向某一主题的探索。对话也不意君子的高贵人格表现在他所有的个性特征、思味着寻找古人指出的一条正确道路,而是尝试找维方式以及言谈举止之中。君子是“义”的践行到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可能路向。

者,“礼”的具体化身,是个人和社会政治秩序的2.教育: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

典范。君子要以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批判意识去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受到价值观的内在制约,关心社会问题,以实际行动影响社会。君子的存换言之,价值观处于文化的核心地位。孔子所处在就是为了最充分地展现对整体和谐秩序做出的时代,旧的价值体系正处在解体过程中。孔子贡献的个体。

非常重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标准,试图从文“君子不器”还表明了孔子把通过文化提升化传统中寻找恢复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我们也获得的生命的丰富性视为生命本身的目的。正是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价值的崩溃使人们的出于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孔子非常关心一个人内精神无所依托。正是这一点,我们可能与身处社心世界的充盈。孔子曾喟然叹道:“我和曾点想的会动荡时代的孔子产生某种内在的共鸣。

一样啊!”(《论语・先进》)这一声感叹,活脱脱地叹孔子本人在社会转型中自觉地承担了以传出了他的人生境界。这种平淡而旷达的心态也显统为中介的重建社会价值秩序的教育使命,正是现在孔子个人的具体生活境遇之中。

这一自觉使得孔子成为开启一个新时代的伟大总之,孔子的教学在那个时代具有突破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六贡献。孔子眼中的“学”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艺”使孔子成为一个枢纽,“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命本身的目的,是生命的存在方式,即“学习并不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

仅仅是学习关于什么的知识,而是成为自己的知差不多都由孔子那里出来”[5]。雅斯贝尔斯说:“反

识。已经具有的真理并不是要熟记它们,而是要

思过去会改变对过去的看法,把传统的思想、习从内心去领悟,从而从外部去实现”[4]。孔子教育

惯变成自觉原则将导致与古代文化相一致的新

思想的光辉依然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哲学的产生。”[6]孔子对中国传统的自觉反思与辩

三、孔子教育思想的启示

护,维持和拓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与生命力,也为青年人建立自身的价值体系提供了一种当我们把目光转向《论语》中的孔子,就发现教养的基础。

孔子具有一种一往无前的生命力,即使在被固定中国当代社会也正经历着转型的阵痛。在多了的各种形式中,他也是当下存在的。孔子的整元价值标准的冲击下,年轻人缺乏对中华民族文个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对时代提出的问题的回应,化的认同感,心中空漠无主,这是教育面临的时应该而且能够给我们提供某种启示。

代问题。教育如何行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这一1.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与孔子对话的基础

问题的解答需要从《论语》中吸取孔子的智慧。两孔子的时代,神圣传统的解体使人们产生了千多年前的孔子针对社会价值危机,通过对传统生存意义的失落和文化认同危机的时代性生存文化的创造性继承,指明了一条别样的方向。因焦虑感,传统文化价值处于崩溃的边缘。现代社此,

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持清醒的自主意会伴随着科技文明凯歌的是个人的无能感,这也识,自觉建构中国文化的未来,这是学校教育在正是现代人面临的生存困境。孔子遭遇的是一个

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时代课题。

典素读

苏教育研究

理论版

2008/3

35

经典素读

3.教育:关注个体的生活境遇

处于春秋战国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

每一

注释:

好学”指的是实践行为和心理修养。①李泽厚指出,这里的“

反思性的教育智慧和情境性的教育机智。

个体都在做出不同的回应。这种回应直接关涉每个人不可回避的生存抉择。《论语》呈现的孔子和弟子们的生活是境遇发生式的,

孔子与弟

子们的对话都随具体人物所处境遇不同而变化,而绝不是规范式的或超越式的。孔子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

正是针对每个学生的特殊困惑

给予不同的对待。

孔子关注每个弟子的具体生活境遇,力图帮助弟子们在世俗生活中实现人生价值的自我超越并追求现实人生的崇高感。正是从孔子起,“学”与个人的境界有了决定性的关系。孔子的“学”是一个直接关乎“觉”的过程,而非关于客观世界之概念意义上的间接知识,这正是“好学”的实践内涵。③这种“学”关注“做人”所面临的具体生活境遇,时时关注学生内心的体验以及觉悟后的愉悦。可见,孔子的教学深刻影响着弟子们的人生境界。

现代社会的功利化倾向加剧,人生的境界问

(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61.295.)

因②林语堂就曾说过:关于孔子和悦可亲的风趣,值得一提。为这可以说明孔子所过的生活是充实而快活的日子,这和宋朝理学家那种窒息生机大煞风景的教条是大异其趣的,并且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单纯和伟大。(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

教”与“觉”的“字打开了“学”的根本意义,③此最初意指“學攴”这可从古典文学和古汉语辞典中有关“学”的定义获得证实。例如,《白虎通・辟雍》曰:“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最早的汉语字典《说文》也以其同源词“觉”以及“悟”来定义“学”。“与學攴”“教”和“尚矇”的意思)构成的词源学分析也进一步表明,它(“同”的意思即为“教所不知者”。段玉裁注《说文》就强调“学”不是专门—“学”或“教”的事实,而是“学”———一种同时涉及“教”地只指——

和“学”的活动。([美]郝大维,安东哲.通过孔子而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7.)

参考文献:

[1]黄济.回到孔子与发展孔子[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2]张祥龙.现象学视野中的孔子[J].哲学研究,1999.6.[3]樊树志.国史十六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6.36.[4]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苏教育研究

题在教育话语中基本被边缘化了。“教”与“学”往往被外在的目标所制约,表面上是培养了学生的生存本领,实质上学生缺乏对人生意义的觉悟。因此,现代的学校教育应该将人生境界问题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之中。

总之,阅读《论语》,能够使我们去除两千五百多年历史尘埃的遮蔽,看到孔子教育思想最根本的颜色。与真实的孔子对话,我们感受到其教育思想中人性的、温暖的情愫,并以此激发一种

36

理论版

2008/3

2005.117.

[5]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150.

[6]雅斯贝尔斯.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78.

UnscramblingEducationalIdeologyinTheAnalectsofConfucius

ZHUXiao-hong

(EducationalScienceInstituteCapital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089,China)

Abstract:TheAnalectsofConfucius,whichstatesthatauthenticeducationiswhatisoccurring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isamajorresourceofresearchonConfucianeducationalphilosophy.ThestorieswhichtookplacebetweenConfuciusandhisdiscipleshelpustountangleConfucianeducationalthoughts.Intheperiodofsocialtransformation,weshouldattachimportancetothelifeofanindividualportionaswellasthevalueof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

Keywords:Confucius;TheAnalects;schoollife

回到《论语》:与真实的孔子对话

朱晓宏

(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北京

100089)

摘要:回到孔子语录的原意上去,真实而全面地理解孔子的思想。真正的教育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正在发生着的事情,希望孔子和弟子们的教育生活事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既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又要关注个体的生活境遇。

关键词:孔子;论语;教育生活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08)03-0033-04

《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当然,孔子最欣赏颜回的原因还在于“回也不改的对话。黄济先生曾说,“回到孔子”就是要回到其乐”(《论语・雍也》)。这里的“乐”并非以贫困本孔子语录的原意上去,真实而全面地理解孔子的身为乐,而是说贫困等不利条件不能有损颜回的思想

[1]

。因此,我们试图通过阅读《论语》,努力还

内心境界。

原一个真实的孔子和弟子们共同生活过的世界,颜回也深刻领悟孔子的教诲。颜回说:“先生回到原点去理解一个非概念化的“孔子”,并希望对我循循善诱,以广博的知识丰富我,以严肃的孔子的教育洞识能够成为我们讨论当前教育问礼制规范我,使我欲罢不能啊!”(《论语子罕》)显题的智慧源泉。

然,孔子充分发掘了颜回的才能,使颜回能够高一、《论语》中的教育生活故事

高地站立起来了。“欲罢不能”一词真实地反映了颜回学习不断深入的状态。如今,“循循善诱”早《论语》,是不可以用教育科学的方法去解释已成为教书育人的经典格言了。

的。我们只能进入孔子和弟子们经历的教育生活2.孔子与子路的故事

中,跟他们一同体会其思想的力度,分享他们的子路是孔子第一批门徒中很著名的一位弟人生感悟。在《论语》本真的言说中,是孔子和弟子。一次,孔子针对子路的率直的个性,耐心地向子们之间正在发生着的事情。

他阐明了“学”的重要意义。他告诉子路有六种美1.孔子与颜回的故事

德和六种缺点:喜欢仁爱而不喜欢学习,那缺点孔子非常赞赏颜回的好学。一次,鲁哀公问是愚蠢;喜欢聪明而不喜欢学习,那缺点是放纵;孔子:“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回答:“最好喜欢信实而不喜欢学习,那缺点是狭隘;喜欢直学的是颜回,他不拿别人出气,不犯同样的错误,爽而不喜欢学习,那缺点是急躁;喜欢勇敢而不却不幸早死。现在没有听说谁好学了。”(《论语・雍喜欢学习,那缺点是闯祸;喜欢刚强而不喜欢学也》)孔子把颜回的“

好学”与个人修养联系起来①。习,那缺点是狂妄(《论语・阳货》)。

收稿日期:2007-12-09

作者简介:朱晓宏,1968年出生,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

典素读

苏教育研究

论版

2008/3

33

经典素读

《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关于人生志向的著名对话。一次,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陪孔子坐着,孔子让几位弟子谈谈志向。子路是个急性子,率先回答:“……三年之内就可以使老百姓勇敢无畏,而且明白道理。”冉有说他能做到使老百姓富足。公西华则想做一个司仪。曾皙没有说出具体职业,而是说:“在暮春时节,穿上做好的春装,邀上一些朋友和孩子,净,

到沂水边洗涤得干干净

一路歌唱着走回

然后在祭坛下沐浴春风,

的困境中,诸侯国之间战火不断,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虽处乱世,但是孔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恢复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秩序。孔子的解求之道就是恢复古代传统中的光荣,而重建传统的主要方法就是学习经典。

乐、射、御、书、数)是孔子以前之“六艺”(礼、经典,是过去的文化遗产,是周代封建制前期数百年中贵族教育的基础。孔子认识到自己处身于一个有传统的社会语境中,他把体现和传承文化的精粹作为个人的使命,关注先辈投注到文化传统中的意义。孔子把“六艺”作为弟子们的必修科目。孔子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把“六艺”和他自己的生命智慧,以及他的日常生活融为一炉,追本溯源,一以贯之,形成他自己关于个人与社会、天与人的理论。孔子通过他的教学实践在一个危机的时代中为社会重新确立了价值系统。

孔子极为重视“学”或“好学”,而且把“好学”看作近乎“仁”的品质,他因此称赞颜回的“好论语・阳货》学”。孔子与子路的对话(《)中也清晰地表达了“好学”对于个人修养的必要性。“好学”在孔子那里意味着与人的生活境遇的接通,打破任何现有的束缚,构成成仁的契机。“好学”之人的生活由“六艺”转化并升华至一种人生境界,他自己是乐在其中。

在孔子那个时代,《诗》都是配有音乐的。“音乐”之“乐”在中文里与“快乐”之“乐”是一个字。这一事实对孔子来讲多半不是偶然的,因为在他看来,只有那种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人间情势的激荡,得其理趣、乐感,因而获得巨大快乐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好学”。这也正是“孔颜乐处”之所在。

“六艺”是孔子教学的基本所在,也是他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艺”不只是指“技艺”、“艺术”,也是指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和思想方式[2]。在孔子看来,“六艺”作为具体的艺,它可上可下,既可以是谋生的手段,向“君子”。

君子不器”:达人格完善之境界2.“

在孔子之前,“儒”只是以教书相礼为职业的一种人[3]。孔子则把拥有理想道德品格的人看作“君子”儒。他努力将拥有文化与拥有功能、工具性的知识区分开来,重视培养人格完善之人,即把一切的善、真、美都蕴涵在“君子”这一理想人格之中了。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意味着不可以根据特定的技巧或专门技术来描述君子。那么,一

又可以是教养和完美的

人生的体现,因此,孔子把学习“六艺”的目标指

家。”孔子感叹说:“我和曾点想得一样啊!”孔子不仅着眼于弟子具备从事某一职业的才能,他更关注一个人内心的安静、充实与完善。

3.孔子与子贡的故事

孔子和子贡也有关于“学”的对话。一次,孔子说:“子贡,你以为我是多学多记的人吗?”子贡回答:“对。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对,我是用论一个基本的看法来贯穿所学的一切东西。”(《语・卫灵公》)孔子并不一味地强调博闻强记,而是重视学以贯通。

生活中的孔子喜欢和弟子们谈诗。一次,子

苏教育研究

贡问孔子:“贫穷而不逢迎谄媚,富裕而不骄矜傲慢,好不好?”孔子说:“这样自然好。但是不如贫而乐道,富而爱好礼制。”子贡说:“《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不是这个意思呢?”孔子说:“子贡呀,这样才可以和你讨论诗了。告诉你一件事,你能够领悟另一件事。”论语・学而》(《)

子贡想了解老师对自己的看法,

就问孔子:

“您认为我怎么样啊?”孔子说:“你是一种器皿。”子贡又追问:“是什么器皿?”孔子答:“是瑚琏(即一种贵重而华美的敬神的玉器。”《论语・公冶长》)短短的几句话,耐人寻味。参见孔子关于“君子不器”的观点(《论语・为政》),可知其深刻寓意。

在这些故事中,孔子的形象是普通的,鲜活的,于平凡中见伟大②,并不像后代儒家注疏中所塑造的那样道貌岸然。真正的教育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正在发生着的事情,希望孔子和弟子们的教育生活事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

二、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独特魅力

在《论语》里,我们同孔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别变得不重要了。孔子所关心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也都是当下的问题。因为我们思考的意义只在当下。我们尝试着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

好学”:寻求学习者自身的完善1.“

孔子生活在“礼坏乐崩”时代,周朝处于解体

2008/3月

34

理论版

个人之所以为君子,靠的是他对人类秩序贡献的信仰日趋衰微的世俗化生存状况。我们也面临着“质”,而非他所做具体工作的“量”。孔子反对把一个信仰危机的时代,类似的生存境遇是我们与掌握技能视为君子的根本。从谋生的角度看,弟孔子对话的基础。

子们学习以古代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他们中因此,

我们试图与孔子达成哲学解释学的

的许多人是为了“干禄”(即做官)。但是,孔子的教“视域的融合”,重要的不仅是看孔子说了些什育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弟子们成为具有专业知识么,而是把孔子看作身处具体社会文化情境中的的专门人才,而是希望弟子们成为对国家、对社人,即先秦时代的一个有丰富情感的思想者。只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之十二》),即一个人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回到《论语》的生活世界是以其作为人成就的品质而被视为典范的。

中,才能理解我们从《论语》中看到的与当代问题孔子曾告诫他的学生:做“君子”儒,不做相关的那些叙事。

“小人”儒(《论语・雍也》)。孔子的“君子”不是从与孔子的精神对话,

无疑是一次思想探险。

社会地位上说的,他曾比较君子与小人的不同,这一探险并不是随意的,因为对话必须是开放性意在强调君子的根本素质,即人格品德的修养。的,是将我们引向某一主题的探索。对话也不意君子的高贵人格表现在他所有的个性特征、思味着寻找古人指出的一条正确道路,而是尝试找维方式以及言谈举止之中。君子是“义”的践行到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可能路向。

者,“礼”的具体化身,是个人和社会政治秩序的2.教育: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

典范。君子要以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批判意识去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受到价值观的内在制约,关心社会问题,以实际行动影响社会。君子的存换言之,价值观处于文化的核心地位。孔子所处在就是为了最充分地展现对整体和谐秩序做出的时代,旧的价值体系正处在解体过程中。孔子贡献的个体。

非常重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标准,试图从文“君子不器”还表明了孔子把通过文化提升化传统中寻找恢复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我们也获得的生命的丰富性视为生命本身的目的。正是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价值的崩溃使人们的出于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孔子非常关心一个人内精神无所依托。正是这一点,我们可能与身处社心世界的充盈。孔子曾喟然叹道:“我和曾点想的会动荡时代的孔子产生某种内在的共鸣。

一样啊!”(《论语・先进》)这一声感叹,活脱脱地叹孔子本人在社会转型中自觉地承担了以传出了他的人生境界。这种平淡而旷达的心态也显统为中介的重建社会价值秩序的教育使命,正是现在孔子个人的具体生活境遇之中。

这一自觉使得孔子成为开启一个新时代的伟大总之,孔子的教学在那个时代具有突破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六贡献。孔子眼中的“学”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艺”使孔子成为一个枢纽,“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命本身的目的,是生命的存在方式,即“学习并不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

仅仅是学习关于什么的知识,而是成为自己的知差不多都由孔子那里出来”[5]。雅斯贝尔斯说:“反

识。已经具有的真理并不是要熟记它们,而是要

思过去会改变对过去的看法,把传统的思想、习从内心去领悟,从而从外部去实现”[4]。孔子教育

惯变成自觉原则将导致与古代文化相一致的新

思想的光辉依然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哲学的产生。”[6]孔子对中国传统的自觉反思与辩

三、孔子教育思想的启示

护,维持和拓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与生命力,也为青年人建立自身的价值体系提供了一种当我们把目光转向《论语》中的孔子,就发现教养的基础。

孔子具有一种一往无前的生命力,即使在被固定中国当代社会也正经历着转型的阵痛。在多了的各种形式中,他也是当下存在的。孔子的整元价值标准的冲击下,年轻人缺乏对中华民族文个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对时代提出的问题的回应,化的认同感,心中空漠无主,这是教育面临的时应该而且能够给我们提供某种启示。

代问题。教育如何行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这一1.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与孔子对话的基础

问题的解答需要从《论语》中吸取孔子的智慧。两孔子的时代,神圣传统的解体使人们产生了千多年前的孔子针对社会价值危机,通过对传统生存意义的失落和文化认同危机的时代性生存文化的创造性继承,指明了一条别样的方向。因焦虑感,传统文化价值处于崩溃的边缘。现代社此,

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持清醒的自主意会伴随着科技文明凯歌的是个人的无能感,这也识,自觉建构中国文化的未来,这是学校教育在正是现代人面临的生存困境。孔子遭遇的是一个

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时代课题。

典素读

苏教育研究

理论版

2008/3

35

经典素读

3.教育:关注个体的生活境遇

处于春秋战国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

每一

注释:

好学”指的是实践行为和心理修养。①李泽厚指出,这里的“

反思性的教育智慧和情境性的教育机智。

个体都在做出不同的回应。这种回应直接关涉每个人不可回避的生存抉择。《论语》呈现的孔子和弟子们的生活是境遇发生式的,

孔子与弟

子们的对话都随具体人物所处境遇不同而变化,而绝不是规范式的或超越式的。孔子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

正是针对每个学生的特殊困惑

给予不同的对待。

孔子关注每个弟子的具体生活境遇,力图帮助弟子们在世俗生活中实现人生价值的自我超越并追求现实人生的崇高感。正是从孔子起,“学”与个人的境界有了决定性的关系。孔子的“学”是一个直接关乎“觉”的过程,而非关于客观世界之概念意义上的间接知识,这正是“好学”的实践内涵。③这种“学”关注“做人”所面临的具体生活境遇,时时关注学生内心的体验以及觉悟后的愉悦。可见,孔子的教学深刻影响着弟子们的人生境界。

现代社会的功利化倾向加剧,人生的境界问

(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61.295.)

因②林语堂就曾说过:关于孔子和悦可亲的风趣,值得一提。为这可以说明孔子所过的生活是充实而快活的日子,这和宋朝理学家那种窒息生机大煞风景的教条是大异其趣的,并且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单纯和伟大。(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

教”与“觉”的“字打开了“学”的根本意义,③此最初意指“學攴”这可从古典文学和古汉语辞典中有关“学”的定义获得证实。例如,《白虎通・辟雍》曰:“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最早的汉语字典《说文》也以其同源词“觉”以及“悟”来定义“学”。“与學攴”“教”和“尚矇”的意思)构成的词源学分析也进一步表明,它(“同”的意思即为“教所不知者”。段玉裁注《说文》就强调“学”不是专门—“学”或“教”的事实,而是“学”———一种同时涉及“教”地只指——

和“学”的活动。([美]郝大维,安东哲.通过孔子而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7.)

参考文献:

[1]黄济.回到孔子与发展孔子[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2]张祥龙.现象学视野中的孔子[J].哲学研究,1999.6.[3]樊树志.国史十六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6.36.[4]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苏教育研究

题在教育话语中基本被边缘化了。“教”与“学”往往被外在的目标所制约,表面上是培养了学生的生存本领,实质上学生缺乏对人生意义的觉悟。因此,现代的学校教育应该将人生境界问题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之中。

总之,阅读《论语》,能够使我们去除两千五百多年历史尘埃的遮蔽,看到孔子教育思想最根本的颜色。与真实的孔子对话,我们感受到其教育思想中人性的、温暖的情愫,并以此激发一种

36

理论版

2008/3

2005.117.

[5]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150.

[6]雅斯贝尔斯.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78.

UnscramblingEducationalIdeologyinTheAnalectsofConfucius

ZHUXiao-hong

(EducationalScienceInstituteCapital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089,China)

Abstract:TheAnalectsofConfucius,whichstatesthatauthenticeducationiswhatisoccurring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isamajorresourceofresearchonConfucianeducationalphilosophy.ThestorieswhichtookplacebetweenConfuciusandhisdiscipleshelpustountangleConfucianeducationalthoughts.Intheperiodofsocialtransformation,weshouldattachimportancetothelifeofanindividualportionaswellasthevalueof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

Keywords:Confucius;TheAnalects;schoollife


相关文章

  • [论语]的历史真相
  • 作者:吴龙辉 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年01期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8)05-0089-04 一 <论语>是汉代以后儒家集团的经中之经 作为最流行的一部孔子语 ...查看


  • 六年级真阅读教案
  •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课教案 阅读目标: 1.了解作家常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2.在熟悉小说的故事线索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小说精彩的故事情节及与之相关的人物,如鲁滨逊‚智救'星期五'‛‚烧制陶器‛等等. 3.初步运用小说人物形象分 ...查看


  • 国学南怀瑾
  • 南怀瑾<论语别裁>研究综述 前言 南怀瑾先生自2012年逝世,身为"国学大师"的南师及其著作<论语别裁>再一次引发公众关注.南师的粉丝层面甚广.范围颇大,三教九流都有,对他著作也是褒贬不一.本篇研 ...查看


  • [复活论语]学而篇(3)孔子描述伪君子有两个特点
  •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 (1)巧,<说文>:"巧,技也."即善于做工的技能.本义是技艺高明.精巧,引申指灵巧.能干.又指美好.精妙.还引申指伪作.虚浮不实.本章指伪作. (2)言,<说文& ...查看


  • 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诵读设计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单元诵读活动设计 一.章节摘选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二.文本解读 简单解释: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 ...查看


  • 论语读书笔记读后感
  • 论语读书笔记4篇 <论语·学而第一>第一章 原文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今解: 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 ...查看


  • 03美德是不是知识
  • 第一章 美德是不是知识? --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比较研究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和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年)是中国和西方古代影响巨大的教育家.他们都致力于道德教育.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知识,而孔子显然不这么看.关于苏格拉底 ...查看


  •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 <论语>的孔子人物形象 报告人:高文佳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塑造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温雅贤良.安贫乐道的颜回:率真勇敢.耿直鲁莽的子路:尊师练达.聪颖善辩的子贡:潇洒脱俗.从容超逸的曾皙等等个性鲜 ...查看


  •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 西北师大<大学语文>试题 一.填空题.30分 1.鲧禹治水的神话记载在典籍< >中:较详细地记载女娲补天神话的典籍是< >. 2.伟大的爱国诗人( ),运用了楚辞形式创作了<九歌>.<九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