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智慧的鸿沟

知识与智慧的鸿沟西蒙·克里奇利摘自《解读欧陆哲学》

哲学就是爱智慧。如果你认为自己爱上了智慧。那么,哲学大概就是你要研究的对象。但是,哲学传授的智慧是什么呢?在苏格拉底(Socrates)以及他之后的几乎所有古代哲学家看来,哲学所传授的智慧是关于享受一种美好的人类生活。美好的人类生活也应该是幸福的生活,这被许多古代哲学家看作是理所当然的。这种看法在亚里士多德(Aristotle)那里得到了明确的表述,后来诸如斯多葛学派这样的希腊化时期哲学家也这样认为;根据这种看法,哲学应容许获得最大的幸福,也就是一种无利害因素的静思生活。所以,哲学是一种反思性生活,一种经过审视的生活,其假定是,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哲学应当塑造人类,而不仅仅是让人类获取知识。

但不应忘记,尽管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失去了生命的生活则是不值得审视的;在古人看来,哲学并不是对日常社会生活实际的背离,相反,哲学是以真理的名义考察何为真理的反思性实践,它正是发生于古希腊人所说的“城邦”(polis)之中,这是政治生活的公共领域。哲学最初就是一种实践活动,明显不同于17世纪之后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探索。

在古时,哲学教导我们热爱智慧,就是追求美好的生活,一种进行反思冥想的生活;按照释义来看,这将会是一种幸福的生活。现在,或许有些奇怪的是,哲学之外(就是说在作为学术研究的哲学之外)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哲学之内的大多数人都陷入这种研究,无法摆脱。这就说明了为什么他们很自然地断定,哲学的核心问题必定是生活的意义。有了这个想法,我们再来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专业哲学家在一个聚会上碰见一个陌生人,她回答了“你是做什么的?”这个问题,而这个陌生人则立即大着胆子问道(此外此人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那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时候,哲学家略微紧张地咯咯一笑,急切地想要尽快转换话题,或者是尴尬地一笑,解释说哲学的学术研究实际上并不讨论这种问题。这样,这种社交场面很是尴尬,但我认为,这个陌生人的假设很有道理。也就是说,如果哲学并不讨论(不必要回答,但至少要处理)生活意义的问题,那么,我们无法说哲学家们的工作做得妥当。

在我看来,这里的问题与其说是哲学之外的人的问题,不如说是哲学之内的人,即我们的专业哲学家们的问题。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认为哲学应当关心生活意义的问题,或者是关心如何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这种看法多少是一种玩笑,而且还是一种没什么品味的玩笑。这种问题被降格归于通常称作“大众心理学”的领域。就大部分而言,专业哲学已经很高兴地把这个领域让给了大量而且仍潮涌般不断增长的关于“心灵、身体和精神”的书籍,那些在繁华商业街书店里尴尬地摆在逐渐缩水的哲学书架旁边的成排的色彩鲜艳的“新时代”书籍。专业哲学几乎完全放弃了这场战斗,早早地引退了。

如果哲学不关注智慧,那么对大多数专业哲学家来说,哲学究竟在关注什么呢?我们说,哲学关注的是知识。关于什么的知识?在广义上我们可以说,哲学关注的是事物如何成为它现在这个样子的知识。这里,”知识“一词的拉丁文scientia是富有启发性的。知识的问题,也就是知道事物如何成为它现在这个样子,这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正是科学,也就是近代自然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事物如何成为它现在这个样子的最好的、最为可靠的知识。为什么呢?因为自然科学可以为其假设提供实践经验的证明,可以证实它的说法。如果我说“耶稣基督是人类的拯救者”,但没有提供任何经验证明,那么,我是否接受这个说法就完全是一个信仰问题。但如果我说,水这种物质可以描绘为在任何时候都具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东西,那么,我就可以用实验去证明这个结果。

我们都深刻地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我们需要对我们的说法提供实践经验的证明,或者恰当地驳斥那些说法。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可以追溯到17世纪早期的英国和法国,它支配着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或许更为重要的是,支配着我们期望看待事物的方式。我们期望多少能像剧场里的观众那样,从理论角度审视事物——“剧场观众”在希腊文里就是theoros。事物是以感觉或表象的形式通过经验直接呈现的。科学赋予我们关于这种事物本质的知识。这些事物因此就被称作“事实”。

在科学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中,我们的专业哲学家赋予哲学什么样的角色呢?回顾一下”知识“的希腊文episteme,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答这个问题。哲学变成了认识论(epistemology),即关于知识的理论。就是说,它主要关注的是逻辑的和方法论方面的问题,比如,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的东西,这种知识就凭什么是有效的。哲学成为一种理论探究,探究科学知识成为可能的条件。根据科学的世界观,哲学的角色就不再是柏拉图所认为的各门学科的女王,这里,理论知识和实践智慧成为了一体。用约翰·洛克(John Locke)1689年在《人类悟性论》开篇所说的话,它变成了科学的清道夫,其工作就是清除存在于知识和科学进程中的垃圾。哲学家就成了各门学科”水晶宫“的守门人。

知识与智慧的鸿沟西蒙·克里奇利摘自《解读欧陆哲学》

哲学就是爱智慧。如果你认为自己爱上了智慧。那么,哲学大概就是你要研究的对象。但是,哲学传授的智慧是什么呢?在苏格拉底(Socrates)以及他之后的几乎所有古代哲学家看来,哲学所传授的智慧是关于享受一种美好的人类生活。美好的人类生活也应该是幸福的生活,这被许多古代哲学家看作是理所当然的。这种看法在亚里士多德(Aristotle)那里得到了明确的表述,后来诸如斯多葛学派这样的希腊化时期哲学家也这样认为;根据这种看法,哲学应容许获得最大的幸福,也就是一种无利害因素的静思生活。所以,哲学是一种反思性生活,一种经过审视的生活,其假定是,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哲学应当塑造人类,而不仅仅是让人类获取知识。

但不应忘记,尽管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失去了生命的生活则是不值得审视的;在古人看来,哲学并不是对日常社会生活实际的背离,相反,哲学是以真理的名义考察何为真理的反思性实践,它正是发生于古希腊人所说的“城邦”(polis)之中,这是政治生活的公共领域。哲学最初就是一种实践活动,明显不同于17世纪之后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探索。

在古时,哲学教导我们热爱智慧,就是追求美好的生活,一种进行反思冥想的生活;按照释义来看,这将会是一种幸福的生活。现在,或许有些奇怪的是,哲学之外(就是说在作为学术研究的哲学之外)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哲学之内的大多数人都陷入这种研究,无法摆脱。这就说明了为什么他们很自然地断定,哲学的核心问题必定是生活的意义。有了这个想法,我们再来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专业哲学家在一个聚会上碰见一个陌生人,她回答了“你是做什么的?”这个问题,而这个陌生人则立即大着胆子问道(此外此人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那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时候,哲学家略微紧张地咯咯一笑,急切地想要尽快转换话题,或者是尴尬地一笑,解释说哲学的学术研究实际上并不讨论这种问题。这样,这种社交场面很是尴尬,但我认为,这个陌生人的假设很有道理。也就是说,如果哲学并不讨论(不必要回答,但至少要处理)生活意义的问题,那么,我们无法说哲学家们的工作做得妥当。

在我看来,这里的问题与其说是哲学之外的人的问题,不如说是哲学之内的人,即我们的专业哲学家们的问题。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认为哲学应当关心生活意义的问题,或者是关心如何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这种看法多少是一种玩笑,而且还是一种没什么品味的玩笑。这种问题被降格归于通常称作“大众心理学”的领域。就大部分而言,专业哲学已经很高兴地把这个领域让给了大量而且仍潮涌般不断增长的关于“心灵、身体和精神”的书籍,那些在繁华商业街书店里尴尬地摆在逐渐缩水的哲学书架旁边的成排的色彩鲜艳的“新时代”书籍。专业哲学几乎完全放弃了这场战斗,早早地引退了。

如果哲学不关注智慧,那么对大多数专业哲学家来说,哲学究竟在关注什么呢?我们说,哲学关注的是知识。关于什么的知识?在广义上我们可以说,哲学关注的是事物如何成为它现在这个样子的知识。这里,”知识“一词的拉丁文scientia是富有启发性的。知识的问题,也就是知道事物如何成为它现在这个样子,这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正是科学,也就是近代自然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事物如何成为它现在这个样子的最好的、最为可靠的知识。为什么呢?因为自然科学可以为其假设提供实践经验的证明,可以证实它的说法。如果我说“耶稣基督是人类的拯救者”,但没有提供任何经验证明,那么,我是否接受这个说法就完全是一个信仰问题。但如果我说,水这种物质可以描绘为在任何时候都具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东西,那么,我就可以用实验去证明这个结果。

我们都深刻地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我们需要对我们的说法提供实践经验的证明,或者恰当地驳斥那些说法。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可以追溯到17世纪早期的英国和法国,它支配着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或许更为重要的是,支配着我们期望看待事物的方式。我们期望多少能像剧场里的观众那样,从理论角度审视事物——“剧场观众”在希腊文里就是theoros。事物是以感觉或表象的形式通过经验直接呈现的。科学赋予我们关于这种事物本质的知识。这些事物因此就被称作“事实”。

在科学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中,我们的专业哲学家赋予哲学什么样的角色呢?回顾一下”知识“的希腊文episteme,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答这个问题。哲学变成了认识论(epistemology),即关于知识的理论。就是说,它主要关注的是逻辑的和方法论方面的问题,比如,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的东西,这种知识就凭什么是有效的。哲学成为一种理论探究,探究科学知识成为可能的条件。根据科学的世界观,哲学的角色就不再是柏拉图所认为的各门学科的女王,这里,理论知识和实践智慧成为了一体。用约翰·洛克(John Locke)1689年在《人类悟性论》开篇所说的话,它变成了科学的清道夫,其工作就是清除存在于知识和科学进程中的垃圾。哲学家就成了各门学科”水晶宫“的守门人。


相关文章

  • 互联网+流通的四大瓶颈
  • 推进"互联网+流通" 李克强要求破除四大"瓶颈" 李克强在4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中国要抢占新一轮流通业革命的"先机". 当天会议部署推进"互联网+流通" ...查看


  • 社群信息学: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兴领域
  • [摘要]梳理和阐述社群信息学(CI)的内涵.研究领域和问题.研究方法.学科基础等.CI强调缩小数字鸿沟的实践,探索社群信息和知识形成与共享规律,关注信息通讯技术(ICT)与社群的互动和平衡,利用ICT实现公民权利,可以完善中国情报学体系,促 ...查看


  •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性
  •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性 约瑟夫·奈 [英文标题]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Relevance of Theory to Practice [作者简介][美]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 ...查看


  • 高中规范议论文的结构模式
  • 高中规范议论文的结构模式 规范议论文是与议论性散文.杂文.随笔.评论等文体相对而言的一种议论文体,是指以论点.论据.论证构成清晰论证结构的议论文. 规范议论文的结构通常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要求是开头必须提出 ...查看


  • 数字鸿沟简报
  • 调查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 第1期 什么是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又称信息鸿沟,它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它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 据美国 ...查看


  • 智慧教育新境界
  •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 祝智庭1,贺 斌2 20006: 226100) (1.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 江苏教育学院南通分院,江苏南通 [摘 要]智慧教育是经济全球化.技术变革和知识爆炸的产物, ...查看


  • 城乡小学生信息素养调查与分析
  • 城乡小学生信息素养调查与分析 [摘要]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情意".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长沙地区城乡6所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调查显示,150平方公里内,城 ...查看


  • 论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数字鸿沟问题
  • 论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数字鸿沟问题 吴雪飞 学号:[1**********]5 摘要:数字鸿沟是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一大难题,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的数字鸿沟问题对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数字鸿沟问题入手,先记述了数字鸿沟的 ...查看


  • 智慧教育_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_祝智庭
  • DOI:10.13811/j.cnki.eer.2012.12.001 [文章编号]1003-1553(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 祝智庭1,贺 斌2 (1.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006: 2.江苏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