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规范议论文的结构模式

高中规范议论文的结构模式

规范议论文是与议论性散文、杂文、随笔、评论等文体相对而言的一种议论文体,是指以论点、论据、论证构成清晰论证结构的议论文。

规范议论文的结构通常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要求是开头必须提出论题或论点(引论),主体部分选用材料分层次地论证论点(本论),结尾归纳总结(结论)。本论是文章的主体,是对问题的分析,由于分析方法的不同,议论文也就形成了相应的结构模式。

高中规范议论文最常见结构模式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引、议、联、结”式四种。

一、并列式

在论证思路中,为了论述的方便,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或是把论据并列起来,论证的几个层次或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这就是并列式。

(一)并列式的基本模式

并列式结构的基本模式有论点并列和论据并列两种。论点并列,顾名思义,就是几个分论点领起段落形成并列。论据并列是在论证过程中,为了充分摆事实,讲道理,把几个论据并列起来,形成并列。

1、论点并列模式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 分论点1+论据1+分析论证本论分论点2+论据2 +分析论证(一般来说,分论点句式应 分论点3+论据2+分析论证保持一致,组合起来是排比句) 结论:(总结全文,前后呼应)

示例:题目《稳重求胜》

引论:为人沉稳,稳中求胜。

分论点1:沉稳从志而来+班超的事例+分析论证

分论点2:沉稳从难而来+周文王、孔子等人的事例+分析论证 分论点3:沉稳从无欲而来+项羽的事例+分析论证

结论:略

简评:这是04年江苏高考一考生的作文,文章是按照论点并列的结构来写的。开头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设置“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三个分论点形成并列,用班超、孟子等人的事例进行充分论证,论证有力,条理清晰[2]。

2、论据并列模式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

实例1+分析论证

本论实例2+分析论证(论据并列段首虽无分论 实例3+分析论证点,但是分析论证必须点题)

结论:(总结全文,前后呼应)

例文纲要:

题目:《什么是人的灵魂?》

引论 人的精神就是人的灵魂。 斯巴达克+分析论证(点题)

本论贝多芬+分析论证(点题)

米勒+分析论证(点题)

结论:略

简评:这篇文章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用齐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宁死不倒和文天祥宁死不屈三个事例论证中心论点,虽然段首没有分论点的支撑,但是材料丰富,论据充足,作者在每个事例的分析论证部分都很注意点题呼应,照应中心,也显得结构严谨,无懈可击。

(二)并列式的基本要求

第一,分论点的数量一般为三个,行文时要注意主次、先后等顺序。 第二,形式要一目了然,即每段中心句应在段首。

第三,要避免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就缺乏广度,导致论据复沓单调,论证也就显得以偏概全、苍白无力;而从不同角度选择论据,既丰富全面,使论证广泛展开,又典型精练使文章严谨有力。

第四,分论点1+分论点2+分论点3+„„=中心论点。各分论点之间处于同等地位,但不能重复,不能相互包括,也不能相互交叉。

二、对照式

对照式,就是在中心论点提出以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对照式,就是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方面只起烘托、陪衬的作用。

(一)对照式的基本模式

引论: 点 (点出中心论点)

正 (正面提出论点+正面举例论证)

本论反 (反面提出论点+反面举例论证)

结论 结 (总结全文,前后呼应)

题目:《勿为情所障目》

引论:点 (蒙蔽我们真实的双眼的,也许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情”呢? ) 正 (为情所障,不见泰山)

本论反 (不为情所障,则得有真知灼见)

结论 结 (我们每个人都应做到:勿为情所障目。)

简述:这篇文章不属于绝对标准的对照式议论文,因为正反两部分没有分论点支撑,但是两个事例典型,“深”部分原因剖析深刻,论述了挑战的魅力所在(自信、自强、自尊、),整篇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二)对照式的基本要求

第一,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否则就不能形成对照。应侧重一个方面进行论述,另一个方面起烘托、陪衬作用。

第二,为了使文章条理清晰,正反两个方面引起的段落的段首,一般有正反两个分论点。

第三、采用这种写法要注意分段,增加层次,不要正面反面各写一大段。如果觉得一正一反过于单薄,也可以增加层次,反复使用正反对照。

示例:《脊梁》

三、层进式

层进式的基本结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文章的各个层次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一般到特殊等等。

(一)层进式的基本模式

引论: 是什么 (这一部分,可以指明问题的实质,可以申述论述的范围,也可以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等,还可以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 为什么 (揭示原因)

本论怎么办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结论:(总结全文,前后呼应)

例文纲要:

题目:《学贵善问》

是什么 (学习方法的一种就是问)

为什么 (首先,问能解惑;其二,问能知新)

怎么办 (法一:先思后问,问后熟思。法二:态度谦虚,要看场合)

(二)层进式的基本要求

第一,“是什么”位置在首段,一般要对论述对象的概念做必要的解释或说明。 第二,“为什么” “怎么办”是本论的主体,但是不能平均用力,一般选择其中

两个方面进行深入论述,论述时应有所侧重。

四、“引、议、联、结”式

“引、议、联、结”式写作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个人身边琐事无不可写。它常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或由事入议,或因议而言事,旨在简而能明,能因小见大。在高中作文教学中主要是教先叙材料后发感想的写法,因为这是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基本写法。结构一般由“引”“议”“联”“结”四部分构成。

(一)“引、议、联、结”的基本模式

引论 引 (引材料、亮观点)

议 (发议论)

本论

联 (联现实)

结论结 (做结论)

例文纲要:

题目:《可以填平的鸿沟》

引论 引(由高二李明想参加有益社会实践却遭到父母反对而离家出走的事,点出中心。)

议 (阐释鸿沟出现的时代背景和解决办法。)

本论

联 (联系因代沟问题而使孩子走上不归路的反面例子)

结论 结 (鸿沟,是可以填平的,但需要两代人共同的努力。)(二)“引、议、联、结”的基本要求

第一,语言要简练,不能拖沓,尤其在“引”和“联”两部分。

第二,议论要越过现象深入本质,能够揭示事情的内在联系。

第三,各部分的段落字数要有节制,要合理分段,避免出现“一篇文章四大段”现象。

例文:并列论点

稳中求胜 江苏考生

梁山泊好汉中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人,却以戍土居中。何也?

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于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得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在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

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大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恋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终被困方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

简评:这篇议论文采取了用分论点支撑中心论点的写法来结构文章。文章在亮出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之后,便设置了3个分论点:“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并对分论点展开了充分的论述。而且,这三个分论点,又是“层层深入”的,这就有力的证明了中心论点。另外,本文所用例证,许多来自高中语文课本,用得也相当精彩。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写出一手好文章,学好现行高中语文课本是十分必要的。

并列论据

什么是人的灵魂?

人的灵魂就是人的精神。“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老夫子的魂;“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元帅的魂;“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的魂;“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杜甫的魂。

滚滚历史长河中,抬眼望去,那些璀璨的夺目的光辉仍在闪耀,我觉得,那就是灵魂!正是这些魂凝聚成我们民族的骄傲,带我们涉过五千年文明,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如果说第一个神是普罗米修斯,那么斯巴达克就是第一个人。自从他和他的兄弟握紧扭断的铁锁而躺进血泊之中,被屈辱损害的人们自此不再相信眼泪。我曾追问自己,是什么支撑着他内心的坚强?于是,在模糊的有些沧桑的镜头里,出现了一双慑人的眼睛,隆凸起的

肌肤,还有一个冷冷的声音传来:“听说过生活在囚狱中的两个汉子康帕内拉和葛兰西吗?我和他们一样,只是为了守卫梦中的太阳城,还有,为我不屈的灵魂!”

我想到了贝多芬,他以旋风击电般的音乐,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的一生,就是在和“命运”抗争,他是主宰“命运”的典范。贝多芬青少年时期穷困悲惨,14岁开始自己谋生,17岁时母亲病逝、父亲堕落,自己又得了天花和伤寒,弟弟妹妹年龄尚小,全家陷入贫困交加、孤立无援的困境。他26岁那年,又不幸双耳失聪。“命运之神”对他真是太残酷了。然而他从未绝望,并以坚强的意志顽固地同“命运”搏斗,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不朽传世之作。他的著名的第九交响曲,是在耳朵全聋以后创作出来的。贝多芬在音乐上的贡献,至今没有哪一位音乐家能与他相比。他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他的事业与前途,同社会客观条件给他安排的所谓“命运”,是相等的不相称!

我又想到了米勒,这个毕生以农民身份抵挡巴黎精致的画室艺术的思想家,对于上流社会,他始终用一种宁静来藐视,当人们向他啧啧描述王子命名仪式的场面时,他感叹到:“可怜的小王子!”他只是那样固执地画他笔下的农民,在铜黄色所铺设的宁静、安详底下,我突然读懂了他的灵魂,那是一种精神的亢奋和内心的激动。对米勒来说,任何财富都阻挡不了他对完美的追寻,他只是勇敢的追寻灵魂的高洁,决不肯在自己的土地上让出哪怕是木鞋大小的地方。

我一直在追问,什么是人的灵魂?他们的声音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人一旦有了某种精神,并为之战斗不已的时候,他的灵魂就会屹立于云霄,生生不息。”

灵魂,是上天在骨子里植下的一方净土,让卑微的生命变得纯净、肃然和旷世。

点评:本文作者善于从话题中引出问题:什么是人的灵魂?这一问题就为全文确定了主旨——人一旦有了某种精神,并为之战斗不已的时候,他的灵魂就会屹立于云霄,生生不息。为突出这一主旨,文章前半部分运用抒情加上排比句,点出主旨。接下来运用典型的事例,三个叠加的形式让例子支撑全文的主旨,当然对例子的分析是精辟的。这就透过表象揭示了文章内在的本质,给人一种理性的启迪和崇高的美感。

对照式

勿为情所障目

古人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茫茫人世中浮沉的我们,有时总不免对事物产生错误或肤浅的认知,然而有谁想过,蒙蔽我们真实的双眼的,也许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情”呢?

以情障目,不见泰山!

情近,则信任、亲近;情疏,则怀疑、冷淡。这恐怕是人之皆有的常情。然而这或亲或疏的情,却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认知和决策,使之偏于浅薄或偏颇。翻开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史一看,竟有如斯感叹!

君不见,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三百里烽火,不仅烧出了片刻的欢喜,更吞噬了周朝的大好河山;只因凭着“六宫粉黛无颜色,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妹妹,杨国忠便在一系列提拔中平步青云,扬眉吐气,唐王朝的衰败也由此而起;而吴三桂情动之下“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劣迹,千古年来仍然令人发指。愤激至死的屈原,惨死风波的岳飞之所以成为令人扼腕的悲剧,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冲突,难道就没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君王疏远的原因吗?只因君王为情所障目,看不到有幸埋葬忠骨的青山,只瞥见白铁无辜铸成的佞臣!情之障目,岂止不见泰山而已?

幸于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奋斗终生,当为今人所仰,后人所慕。他们之所以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知,往往是从能不为情所障目而起。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挥泪洒出一曲“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的悲壮挽歌,正由于他不为夫妻之情所障;毛泽东在儿子壮烈牺牲后表现出的坚定理智,难道不是他创下“欲与天公试比高”伟大业绩的原因?对待亲属家人从来没有特殊要求的彭德怀,若不是不为情所障,又何有“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的英雄气概?

为情所障,不见泰山;不为情所障,则得有真知灼见。“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若不能脱出“人情”的枷锁,又怎样能成为天地间最不屈的斗士,中国最硬的脊梁?过多的考虑恩情亲疏,只会为自己的认知带来不必要的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做到理智、清醒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勿以情障目,勿以亲疏论英雄!

是的,只有身在最高层,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因而我们每个人都应做到:勿以情所障目。

脊 梁

健康的脊梁,可弓可直。

挺起脊梁,不屈!

人们都不会忘记这样一幕:残疾人动员金晶面对残暴的藏独分子,丝毫不惧,将神圣的奥运火炬紧紧抱在怀中!柔弱甚至是残疾的身体硬是将强壮的藏独分子的阴谋击碎。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金晶那笑容吧!骄傲与自豪,没有丝毫畏惧。她身虽残疾,却有笔挺的脊梁,完成了火炬传递,更重要的是她彰显了不屈!

“威武不能屈”,挺起那铮铮的脊梁骨,不屈!

弯下脊梁,大度!

日前,应邀在剑大学演讲的温家宝总理被一名剑桥学生用鞋击中,事一传出,举国震惊,愤怒:砸受人敬重的温总理是对全中国人民感情的挑战!温总理鞠躬尽瘁,日夜操劳,如何犯到你一个外籍学生!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温家宝的表现却让所有人不禁湿了眼眶:还是学生,以教育为主。这是怎样的一种胸怀啊!包容与大度,温总理弯下脊梁,展现出一个大国总理的风度,这不仅没有使他蒙羞,相反让他更加可亲可敬。

弯下脊梁,有时这并不是懦弱,相反是包容,是大度,是对真正的精神弱者的巨大讽刺!

挺起脊梁,勇于担当。

黑暗的历史,他走在前面,目光威严,挥舞着如椽大笔,写尽心中一腔愤怒!从医治肉体转入医治灵魂,正是勇于担当,让他的脊梁笔直,人们从此不会忘记他,他是中华之魂,用自己勇于担当的笔直脊梁支撑起民族黎明前的天空!

“为天地立心,为生异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挺起脊梁,勇于担当,正是那些勇于担当的人们的脊梁,顶起了历史。

弯下脊梁,礼贤下士。

“三顾茅庐”成就了一段佳话,也成就了刘备之后的业绩。礼贤下士,自古都是帝王成就功业看必不可少的。“周公吐脯,天下归心。”帝王的脊梁弯下来,贤士来了,盛世也会来的。

如今,那些专家、大师、政府官员,是否也该弯下脊梁,听听民众的声音呢?那里面正包含着智慧。

脊梁的一弓一直,彰显了人生太多的精彩:弯下去,可以收获智慧,直起来,可以成就霸业。

懂得何时弯下何时直起脊梁的人生,才会是精彩的人生!

层进式

学贵善问

谈起学习,大多数人主张勤奋、刻苦。下苦工夫,这当然是对的,但也要讲究方法,这方法的一种就是“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夫子把学和问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性。王充也说:“不学

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边学边问,多想多问。

那么,问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问能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既然有了惑,那就要解,这就要问师长,问学友,知其所以然,惑就迎刃而解了。若不问,惑终不解矣

“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就是“问题大王”,一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问。正是由于好问,他才对许多人视而不见的各种各样奇怪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加以研究,开创了电业的先河。所以,常问可使自己增长聪明才智。

其次,问能知新。弗•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问有所得,就能获得新知。司马迁为搜集“大禹治水”这一传说材料,亲自到尧穴、禹洞考察,遍访当地老人,详细地询问了传说的来龙去脉,积累了大量史书所没有记载的材料。据此,他进行了勘误、增补,使这一传说十分翔实地记载下来。如果司马迁不躬身下问,他就难以面壁修史。我们在学习中也是如此,比如遇到一道数学题,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去问同学,问明了思路,于是可以举一反三,以后遇到同类的问题就会感到得心应手。

“问”是很重要的,但怎样才能“问”得好呢?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说过:“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万卷书,只是一条蠢汉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

他告诉我们:遇到疑问,就要反复地请教别人,要问得透彻,问得深入。我们常常犯这样的毛病:问是问了,但浅尝辄止,没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忍劲。问的时候又往往不善思考,问其然不问其所以然,这样问的效果当然不好。不经思考,一味地向别人讨教,表面被吸收的却是寥寥无几,况且从他人那里搬来的知识不经消化是最容易被忘记的。所以要先思后问,问后熟思。

要向别人请教,还存在一个态度问题,要“问”得好首先要谦虚,尊重别人,要看时间、场合、尽量不要影响别人的休息和工作,态度要诚恳。记得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就介绍过他在向师长请教时的谦恭态度,对老师的教诲,他垂手聆听,遇上老师不悦时,他则“色愈恭,礼愈至。”这里撇开封建伦理不谈,他的谦虚求教的态度就值得我们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有知识,就向谁请教,不必去问他的身份、职务、地位。孔子是个圣人,但他入太庙还“每事问”,问住持祭祀的人;还向老郸问礼,向长弘求教音乐知识,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终于使他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今天,我们更需要让在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 形势,这方法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多问”。

“引、议、联、结”式

材料:学校放了暑假, 读高二的李明想到假期有两个月, 天天在家里呆着又实在无聊, 刚好他了解到父亲的单位光华食品厂大门口的冰柜需要承包出去, 单位可提供一个冰柜并供应电力, 每月只上缴400元

人民币. 李明想到这个地方正处于繁华地段, 冷饮生意一定红火, 打算承包这个冰柜, 既可利用空余时间完成假期作业, 又能学到课本以外不少东西, 还能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于是他连忙去征询食品厂经理的意见, 经理只说不太放心, 不过还是要他问问家里的意见, 李明回家后, 兴冲冲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亲, 没想到他们听后非常生气. 父亲认为家里又不缺钱花, 不如多看点书; 母亲觉得沿街哈喝, 生怕儿子受了委屈, 坚决不让去. 一腔热情得不到理解, 李明越想越伤心, 连夜写了一封信给父母就离家出走了.

可以填平的鸿沟

(题目形象, 简练, 能使阅卷者眼睛为之一亮." 填平鸿沟" 是双方的事, 可见本文是针对父母与子女双方立论.)

某校高二一学生暑假想承包一个冰柜, 既可学到课本外的知识又可减轻家里经济负担, 但良好的想法, 一腔的热情得不到父母的理解, 因而伤心已极, 离家出走.(首句能概括引述材料, 好.) 从这件事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父母与孩子之间思想上已出现了一道鸿沟.(由现象揭示本质.) 由此我们不得不发出呼吁:两代人之间应互相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推出论点. 首段要言不烦, 纲举目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 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年轻的一代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从子女一方揭示形成" 鸿沟" 的客观原因.) 他们的想法, 做法都与上一代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 这时父母不应该一概否定他们甚至责骂他们. 时代不同了, 我们怎能要求孩子一成不变呢

作为父母, 应与孩子多接触, 多了解, 不要让彼此的距离越拉越远, 形成一道真正不可逾越的鸿沟.(要求父母理解子女.)

(第二段劝诫父母应理解子女:从时代发展角度揭示孩子与上一代的观念不同, 言之成理, 令家长信服. ——因父母理亏, 故晓之以理.)

同样, 作为孩子, 也应设身处地地为父母着想,("同样"" 也" 两个关联词语用得好, 紧缩上段.) 也许他们是有点守旧, 不大能接受全新的东西, 但他们是出于一片关心.("也许"," 有点"," 不大", 措辞委婉, 议中有情. 言孩子应认识到父母的动机.) 记得报载一初中女学生成绩不好, 常受父母责打, 终因厌世而自杀, 她死后, 父母哭得死去活来. 着她的父母真的不关心她, 又怎会如此之伤心呢 ?(举例证明.) 因此, 多与父母沟通, 多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 两代人的思想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举例后用" 因此" 领起下文, 加以论证, 要求子女理解父母.)

(第三段劝诫子女应理解父母; 从父母行为动机角度, 指出父母是出于关心, 并举例证之, 语言委婉, 可令子女接受. 因子女虽得理但少了情份, 故动之以情.)

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思想上的差距, 这已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 为此而离家出走, 弃世自杀的孩子时有所闻.(联系现实. 指出" 鸿沟" 现象普遍, 可见本文为匡时救弊之文.) 唯今之计, 父母所该做的是少一点严厉的批评, 打骂, 多一点真诚的关怀, 而孩子则该多体贴父母, 理解父母的心情, 切不可轻易悲观厌世.(从父母与子女两个角度缩合二, 三段段意.)

(本段联系现实, 并照应题目与观点.)

从一个中学生的离家出走, 我们应该警惕, 不可再让那条" 沟" 扩大下去, 理解与热忱, 是填平它的唯一途径. 鸿沟, 是可以填平的, 但需要两代人共同的努力.

(末段照应材料; 题目与观点.)

总评:本文为典型的" 引一议一联一结" 的结构形式. 引材料, 简明扼要; 明观点, 要言不繁; 发议论, 情理相生; 联现实, 有的放矢; 作结论, 善于照应.

议论文如何设置分论点

议论文重在说理。道理贵在深刻而广博。平时习作都只满足于树立明确新颖的中心论点,而缺乏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了观点加论据的简单议论文。语言平淡、苍白,思维缺乏张力。

确定论点固然重要,但展开论点更加重要。要将道理分析得深刻,就应该分解中心论点,得出分论点,在深度与广度上推进,具体而言有以下分解方法:

一、并列分解(并列式分解)

并列式分解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横向展开来分解中心论点。历来我们都将议论文分为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样)三部分,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将这三个问题都阐明清楚,可以择其中之一,从不同侧面来展开。

1、并列分解“是什么”

分解“是什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常用的表述方式是:“某某,是一种„„” 一是就其内涵而言。如话题“自嘲”可以按如下这样分解:

①自嘲,是机敏的退让;

②自嘲,是面对缺点的勇敢;

③自嘲,是生存的智慧。

二是就其外延而述。如2006年辽宁话题“肩膀”可扩展为三个分论点: ①肩膀装载着幸福,肩膀是亲情的牵挂;

②肩膀承载着快乐,肩膀是友情的寄托;

③肩膀搭载着甜蜜,肩膀是爱情的相守。

2、并列分解“为什么”

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主要是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常用的分论点表述方式是:“因为„„,所以„„”

如以《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为题进行作文,题目已经表明了中心论点,那么分论点可以这样

设计:

①贫困可催有志者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穷则思变;

②贫困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

③贫困能增长人的能力,人的许多能力是在困境中锻炼出来的。

3、并列分解“怎么样(要怎样) ”

主要是追寻解决或达到的方法和途径,分论点常用的表达方式是“要„„就应该„„” 这是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进行分解。

如话题“人生的加减法”可以提出:

①面对人生的加减,要携一颗淡然之心;

②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

③面对人生的加减,贵在坚持自我。

4、并列分解“会怎样”(结果)

主要是回答结果和效能方面的问题(意义、作用、价值、影响),常用表达方式,做到„„就会„„。

示例 :以“热爱生活”为中心,进行分解:

①热爱生活,就会乐于为生活付出;

②热爱生活,才会有奋斗的力量;

③热爱生活,才会创造美好的生活。

5、并列分解 “关涉谁”(对象)

就是看话题的两端可涉及到哪些对象(人,事,物)。

例:以“纪念”为中心论点,分解分论点:

①纪念靖节先生(让我懂得了在浮躁纷扰中独守心中一方乐园和净土)。

②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③纪念岳飞(让我懂得了何谓“精忠报国”的铁骨铮铮和拳拳爱国之心)。

二、递进分解(递进式结构)

1、按议论步骤递进

议论文一般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步骤来写作,环环相扣,逐步解决议论文的三个问题,这其实是一种递进关系。可以集中笔力写清楚任一方面,也可以三个方面都作全面详细的写作。还以话题“人生的加减法”为例,可以这样分解:

①是什么: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减一点人工合成的矫揉造作; ②为什么:因为物欲横流,社会需要抵制诱惑,坚守真实的自我,拒绝庸俗,追慕高尚; ③怎么样:既要有出世的隐逸,又要有入世的积极。

2、按论点内涵递进

这是就论点的内涵方面而言,论点内涵本身呈递进关系,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理解程度,从表面进而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最后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如话题“问”,一位考生以“问——打开真理之门”为论点,然后分解成三个分论点:

①好问,就是对一切的未知、一切的疑惑都有一种好奇心与探究欲,是问的基础; ②敢问,就是敢于向权威、规则挑战,以求真知,是问的发展;

③会问,才能真正发现真理,是问的目的。

文章从“问”的三个方面“好问、敢问、会问”层层递进展开,由基础到发展到目的,逐层深入地解开“问”的道理,论证严谨有力。

三、辩证分解(对照式结构)

辩证分解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事物,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透过事物的本质看到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缺点,即事物的反面,防止“一叶障目”或“过犹不及”,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方能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可以是分论点的对比展开。如2005年北京作文《说“安”》可以分解为:

①我们喜欢安,渴望安;

②我们又要提防安,不要以一晌贪安而蒙蔽了双眼;

③人生、国家定要将 “安”字慎选。

也可以是分论点内部辩证分析。一篇《忘记什么,铭记什么》是这样分解的:

①忘记等待的付出,铭记过程的快乐;

②忘记工作的卑微,铭记奉献的伟大;

③忘记荣华富贵, 铭记那份职责;

④忘记寒冷黑暗,铭记那份温暖。

四、拟写分论点的要求:

①“扣得住”:几个分论点角度要统一,应该按同一标准(同一角度)回答同一问题。 ②“分得开”:分论点之间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叠,互不包容。

③“排得顺”:分论点的排列的先后顺序(考虑轻重关系、主次关系、先后关系、时间关系)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

④“看得清”:形式要一目了然,即每个分论点应在段首作中心句。

五、小结

掌握了以上分解方式,写作时既能集中阐述中心论点,防止跑题现象,又能充分地调动思维,向深度与广度推进,使文章摇曳多姿。

六、强化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凌,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何以从水中上岸

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

这种沉潜是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企鹅的沉潜原则一定能给你一些启示。

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主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列出写作提纲。

高中规范议论文的结构模式

规范议论文是与议论性散文、杂文、随笔、评论等文体相对而言的一种议论文体,是指以论点、论据、论证构成清晰论证结构的议论文。

规范议论文的结构通常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要求是开头必须提出论题或论点(引论),主体部分选用材料分层次地论证论点(本论),结尾归纳总结(结论)。本论是文章的主体,是对问题的分析,由于分析方法的不同,议论文也就形成了相应的结构模式。

高中规范议论文最常见结构模式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引、议、联、结”式四种。

一、并列式

在论证思路中,为了论述的方便,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或是把论据并列起来,论证的几个层次或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这就是并列式。

(一)并列式的基本模式

并列式结构的基本模式有论点并列和论据并列两种。论点并列,顾名思义,就是几个分论点领起段落形成并列。论据并列是在论证过程中,为了充分摆事实,讲道理,把几个论据并列起来,形成并列。

1、论点并列模式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 分论点1+论据1+分析论证本论分论点2+论据2 +分析论证(一般来说,分论点句式应 分论点3+论据2+分析论证保持一致,组合起来是排比句) 结论:(总结全文,前后呼应)

示例:题目《稳重求胜》

引论:为人沉稳,稳中求胜。

分论点1:沉稳从志而来+班超的事例+分析论证

分论点2:沉稳从难而来+周文王、孔子等人的事例+分析论证 分论点3:沉稳从无欲而来+项羽的事例+分析论证

结论:略

简评:这是04年江苏高考一考生的作文,文章是按照论点并列的结构来写的。开头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设置“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三个分论点形成并列,用班超、孟子等人的事例进行充分论证,论证有力,条理清晰[2]。

2、论据并列模式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

实例1+分析论证

本论实例2+分析论证(论据并列段首虽无分论 实例3+分析论证点,但是分析论证必须点题)

结论:(总结全文,前后呼应)

例文纲要:

题目:《什么是人的灵魂?》

引论 人的精神就是人的灵魂。 斯巴达克+分析论证(点题)

本论贝多芬+分析论证(点题)

米勒+分析论证(点题)

结论:略

简评:这篇文章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用齐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宁死不倒和文天祥宁死不屈三个事例论证中心论点,虽然段首没有分论点的支撑,但是材料丰富,论据充足,作者在每个事例的分析论证部分都很注意点题呼应,照应中心,也显得结构严谨,无懈可击。

(二)并列式的基本要求

第一,分论点的数量一般为三个,行文时要注意主次、先后等顺序。 第二,形式要一目了然,即每段中心句应在段首。

第三,要避免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就缺乏广度,导致论据复沓单调,论证也就显得以偏概全、苍白无力;而从不同角度选择论据,既丰富全面,使论证广泛展开,又典型精练使文章严谨有力。

第四,分论点1+分论点2+分论点3+„„=中心论点。各分论点之间处于同等地位,但不能重复,不能相互包括,也不能相互交叉。

二、对照式

对照式,就是在中心论点提出以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对照式,就是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方面只起烘托、陪衬的作用。

(一)对照式的基本模式

引论: 点 (点出中心论点)

正 (正面提出论点+正面举例论证)

本论反 (反面提出论点+反面举例论证)

结论 结 (总结全文,前后呼应)

题目:《勿为情所障目》

引论:点 (蒙蔽我们真实的双眼的,也许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情”呢? ) 正 (为情所障,不见泰山)

本论反 (不为情所障,则得有真知灼见)

结论 结 (我们每个人都应做到:勿为情所障目。)

简述:这篇文章不属于绝对标准的对照式议论文,因为正反两部分没有分论点支撑,但是两个事例典型,“深”部分原因剖析深刻,论述了挑战的魅力所在(自信、自强、自尊、),整篇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二)对照式的基本要求

第一,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否则就不能形成对照。应侧重一个方面进行论述,另一个方面起烘托、陪衬作用。

第二,为了使文章条理清晰,正反两个方面引起的段落的段首,一般有正反两个分论点。

第三、采用这种写法要注意分段,增加层次,不要正面反面各写一大段。如果觉得一正一反过于单薄,也可以增加层次,反复使用正反对照。

示例:《脊梁》

三、层进式

层进式的基本结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文章的各个层次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一般到特殊等等。

(一)层进式的基本模式

引论: 是什么 (这一部分,可以指明问题的实质,可以申述论述的范围,也可以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等,还可以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 为什么 (揭示原因)

本论怎么办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结论:(总结全文,前后呼应)

例文纲要:

题目:《学贵善问》

是什么 (学习方法的一种就是问)

为什么 (首先,问能解惑;其二,问能知新)

怎么办 (法一:先思后问,问后熟思。法二:态度谦虚,要看场合)

(二)层进式的基本要求

第一,“是什么”位置在首段,一般要对论述对象的概念做必要的解释或说明。 第二,“为什么” “怎么办”是本论的主体,但是不能平均用力,一般选择其中

两个方面进行深入论述,论述时应有所侧重。

四、“引、议、联、结”式

“引、议、联、结”式写作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个人身边琐事无不可写。它常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或由事入议,或因议而言事,旨在简而能明,能因小见大。在高中作文教学中主要是教先叙材料后发感想的写法,因为这是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基本写法。结构一般由“引”“议”“联”“结”四部分构成。

(一)“引、议、联、结”的基本模式

引论 引 (引材料、亮观点)

议 (发议论)

本论

联 (联现实)

结论结 (做结论)

例文纲要:

题目:《可以填平的鸿沟》

引论 引(由高二李明想参加有益社会实践却遭到父母反对而离家出走的事,点出中心。)

议 (阐释鸿沟出现的时代背景和解决办法。)

本论

联 (联系因代沟问题而使孩子走上不归路的反面例子)

结论 结 (鸿沟,是可以填平的,但需要两代人共同的努力。)(二)“引、议、联、结”的基本要求

第一,语言要简练,不能拖沓,尤其在“引”和“联”两部分。

第二,议论要越过现象深入本质,能够揭示事情的内在联系。

第三,各部分的段落字数要有节制,要合理分段,避免出现“一篇文章四大段”现象。

例文:并列论点

稳中求胜 江苏考生

梁山泊好汉中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人,却以戍土居中。何也?

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于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得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在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

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大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恋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终被困方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

简评:这篇议论文采取了用分论点支撑中心论点的写法来结构文章。文章在亮出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之后,便设置了3个分论点:“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并对分论点展开了充分的论述。而且,这三个分论点,又是“层层深入”的,这就有力的证明了中心论点。另外,本文所用例证,许多来自高中语文课本,用得也相当精彩。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写出一手好文章,学好现行高中语文课本是十分必要的。

并列论据

什么是人的灵魂?

人的灵魂就是人的精神。“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老夫子的魂;“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元帅的魂;“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的魂;“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杜甫的魂。

滚滚历史长河中,抬眼望去,那些璀璨的夺目的光辉仍在闪耀,我觉得,那就是灵魂!正是这些魂凝聚成我们民族的骄傲,带我们涉过五千年文明,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如果说第一个神是普罗米修斯,那么斯巴达克就是第一个人。自从他和他的兄弟握紧扭断的铁锁而躺进血泊之中,被屈辱损害的人们自此不再相信眼泪。我曾追问自己,是什么支撑着他内心的坚强?于是,在模糊的有些沧桑的镜头里,出现了一双慑人的眼睛,隆凸起的

肌肤,还有一个冷冷的声音传来:“听说过生活在囚狱中的两个汉子康帕内拉和葛兰西吗?我和他们一样,只是为了守卫梦中的太阳城,还有,为我不屈的灵魂!”

我想到了贝多芬,他以旋风击电般的音乐,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的一生,就是在和“命运”抗争,他是主宰“命运”的典范。贝多芬青少年时期穷困悲惨,14岁开始自己谋生,17岁时母亲病逝、父亲堕落,自己又得了天花和伤寒,弟弟妹妹年龄尚小,全家陷入贫困交加、孤立无援的困境。他26岁那年,又不幸双耳失聪。“命运之神”对他真是太残酷了。然而他从未绝望,并以坚强的意志顽固地同“命运”搏斗,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不朽传世之作。他的著名的第九交响曲,是在耳朵全聋以后创作出来的。贝多芬在音乐上的贡献,至今没有哪一位音乐家能与他相比。他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他的事业与前途,同社会客观条件给他安排的所谓“命运”,是相等的不相称!

我又想到了米勒,这个毕生以农民身份抵挡巴黎精致的画室艺术的思想家,对于上流社会,他始终用一种宁静来藐视,当人们向他啧啧描述王子命名仪式的场面时,他感叹到:“可怜的小王子!”他只是那样固执地画他笔下的农民,在铜黄色所铺设的宁静、安详底下,我突然读懂了他的灵魂,那是一种精神的亢奋和内心的激动。对米勒来说,任何财富都阻挡不了他对完美的追寻,他只是勇敢的追寻灵魂的高洁,决不肯在自己的土地上让出哪怕是木鞋大小的地方。

我一直在追问,什么是人的灵魂?他们的声音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人一旦有了某种精神,并为之战斗不已的时候,他的灵魂就会屹立于云霄,生生不息。”

灵魂,是上天在骨子里植下的一方净土,让卑微的生命变得纯净、肃然和旷世。

点评:本文作者善于从话题中引出问题:什么是人的灵魂?这一问题就为全文确定了主旨——人一旦有了某种精神,并为之战斗不已的时候,他的灵魂就会屹立于云霄,生生不息。为突出这一主旨,文章前半部分运用抒情加上排比句,点出主旨。接下来运用典型的事例,三个叠加的形式让例子支撑全文的主旨,当然对例子的分析是精辟的。这就透过表象揭示了文章内在的本质,给人一种理性的启迪和崇高的美感。

对照式

勿为情所障目

古人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茫茫人世中浮沉的我们,有时总不免对事物产生错误或肤浅的认知,然而有谁想过,蒙蔽我们真实的双眼的,也许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情”呢?

以情障目,不见泰山!

情近,则信任、亲近;情疏,则怀疑、冷淡。这恐怕是人之皆有的常情。然而这或亲或疏的情,却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认知和决策,使之偏于浅薄或偏颇。翻开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史一看,竟有如斯感叹!

君不见,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三百里烽火,不仅烧出了片刻的欢喜,更吞噬了周朝的大好河山;只因凭着“六宫粉黛无颜色,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妹妹,杨国忠便在一系列提拔中平步青云,扬眉吐气,唐王朝的衰败也由此而起;而吴三桂情动之下“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劣迹,千古年来仍然令人发指。愤激至死的屈原,惨死风波的岳飞之所以成为令人扼腕的悲剧,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冲突,难道就没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君王疏远的原因吗?只因君王为情所障目,看不到有幸埋葬忠骨的青山,只瞥见白铁无辜铸成的佞臣!情之障目,岂止不见泰山而已?

幸于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奋斗终生,当为今人所仰,后人所慕。他们之所以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知,往往是从能不为情所障目而起。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挥泪洒出一曲“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的悲壮挽歌,正由于他不为夫妻之情所障;毛泽东在儿子壮烈牺牲后表现出的坚定理智,难道不是他创下“欲与天公试比高”伟大业绩的原因?对待亲属家人从来没有特殊要求的彭德怀,若不是不为情所障,又何有“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的英雄气概?

为情所障,不见泰山;不为情所障,则得有真知灼见。“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若不能脱出“人情”的枷锁,又怎样能成为天地间最不屈的斗士,中国最硬的脊梁?过多的考虑恩情亲疏,只会为自己的认知带来不必要的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做到理智、清醒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勿以情障目,勿以亲疏论英雄!

是的,只有身在最高层,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因而我们每个人都应做到:勿以情所障目。

脊 梁

健康的脊梁,可弓可直。

挺起脊梁,不屈!

人们都不会忘记这样一幕:残疾人动员金晶面对残暴的藏独分子,丝毫不惧,将神圣的奥运火炬紧紧抱在怀中!柔弱甚至是残疾的身体硬是将强壮的藏独分子的阴谋击碎。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金晶那笑容吧!骄傲与自豪,没有丝毫畏惧。她身虽残疾,却有笔挺的脊梁,完成了火炬传递,更重要的是她彰显了不屈!

“威武不能屈”,挺起那铮铮的脊梁骨,不屈!

弯下脊梁,大度!

日前,应邀在剑大学演讲的温家宝总理被一名剑桥学生用鞋击中,事一传出,举国震惊,愤怒:砸受人敬重的温总理是对全中国人民感情的挑战!温总理鞠躬尽瘁,日夜操劳,如何犯到你一个外籍学生!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温家宝的表现却让所有人不禁湿了眼眶:还是学生,以教育为主。这是怎样的一种胸怀啊!包容与大度,温总理弯下脊梁,展现出一个大国总理的风度,这不仅没有使他蒙羞,相反让他更加可亲可敬。

弯下脊梁,有时这并不是懦弱,相反是包容,是大度,是对真正的精神弱者的巨大讽刺!

挺起脊梁,勇于担当。

黑暗的历史,他走在前面,目光威严,挥舞着如椽大笔,写尽心中一腔愤怒!从医治肉体转入医治灵魂,正是勇于担当,让他的脊梁笔直,人们从此不会忘记他,他是中华之魂,用自己勇于担当的笔直脊梁支撑起民族黎明前的天空!

“为天地立心,为生异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挺起脊梁,勇于担当,正是那些勇于担当的人们的脊梁,顶起了历史。

弯下脊梁,礼贤下士。

“三顾茅庐”成就了一段佳话,也成就了刘备之后的业绩。礼贤下士,自古都是帝王成就功业看必不可少的。“周公吐脯,天下归心。”帝王的脊梁弯下来,贤士来了,盛世也会来的。

如今,那些专家、大师、政府官员,是否也该弯下脊梁,听听民众的声音呢?那里面正包含着智慧。

脊梁的一弓一直,彰显了人生太多的精彩:弯下去,可以收获智慧,直起来,可以成就霸业。

懂得何时弯下何时直起脊梁的人生,才会是精彩的人生!

层进式

学贵善问

谈起学习,大多数人主张勤奋、刻苦。下苦工夫,这当然是对的,但也要讲究方法,这方法的一种就是“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夫子把学和问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性。王充也说:“不学

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边学边问,多想多问。

那么,问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问能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既然有了惑,那就要解,这就要问师长,问学友,知其所以然,惑就迎刃而解了。若不问,惑终不解矣

“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就是“问题大王”,一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问。正是由于好问,他才对许多人视而不见的各种各样奇怪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加以研究,开创了电业的先河。所以,常问可使自己增长聪明才智。

其次,问能知新。弗•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问有所得,就能获得新知。司马迁为搜集“大禹治水”这一传说材料,亲自到尧穴、禹洞考察,遍访当地老人,详细地询问了传说的来龙去脉,积累了大量史书所没有记载的材料。据此,他进行了勘误、增补,使这一传说十分翔实地记载下来。如果司马迁不躬身下问,他就难以面壁修史。我们在学习中也是如此,比如遇到一道数学题,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去问同学,问明了思路,于是可以举一反三,以后遇到同类的问题就会感到得心应手。

“问”是很重要的,但怎样才能“问”得好呢?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说过:“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万卷书,只是一条蠢汉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

他告诉我们:遇到疑问,就要反复地请教别人,要问得透彻,问得深入。我们常常犯这样的毛病:问是问了,但浅尝辄止,没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忍劲。问的时候又往往不善思考,问其然不问其所以然,这样问的效果当然不好。不经思考,一味地向别人讨教,表面被吸收的却是寥寥无几,况且从他人那里搬来的知识不经消化是最容易被忘记的。所以要先思后问,问后熟思。

要向别人请教,还存在一个态度问题,要“问”得好首先要谦虚,尊重别人,要看时间、场合、尽量不要影响别人的休息和工作,态度要诚恳。记得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就介绍过他在向师长请教时的谦恭态度,对老师的教诲,他垂手聆听,遇上老师不悦时,他则“色愈恭,礼愈至。”这里撇开封建伦理不谈,他的谦虚求教的态度就值得我们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有知识,就向谁请教,不必去问他的身份、职务、地位。孔子是个圣人,但他入太庙还“每事问”,问住持祭祀的人;还向老郸问礼,向长弘求教音乐知识,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终于使他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今天,我们更需要让在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 形势,这方法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多问”。

“引、议、联、结”式

材料:学校放了暑假, 读高二的李明想到假期有两个月, 天天在家里呆着又实在无聊, 刚好他了解到父亲的单位光华食品厂大门口的冰柜需要承包出去, 单位可提供一个冰柜并供应电力, 每月只上缴400元

人民币. 李明想到这个地方正处于繁华地段, 冷饮生意一定红火, 打算承包这个冰柜, 既可利用空余时间完成假期作业, 又能学到课本以外不少东西, 还能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于是他连忙去征询食品厂经理的意见, 经理只说不太放心, 不过还是要他问问家里的意见, 李明回家后, 兴冲冲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亲, 没想到他们听后非常生气. 父亲认为家里又不缺钱花, 不如多看点书; 母亲觉得沿街哈喝, 生怕儿子受了委屈, 坚决不让去. 一腔热情得不到理解, 李明越想越伤心, 连夜写了一封信给父母就离家出走了.

可以填平的鸿沟

(题目形象, 简练, 能使阅卷者眼睛为之一亮." 填平鸿沟" 是双方的事, 可见本文是针对父母与子女双方立论.)

某校高二一学生暑假想承包一个冰柜, 既可学到课本外的知识又可减轻家里经济负担, 但良好的想法, 一腔的热情得不到父母的理解, 因而伤心已极, 离家出走.(首句能概括引述材料, 好.) 从这件事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父母与孩子之间思想上已出现了一道鸿沟.(由现象揭示本质.) 由此我们不得不发出呼吁:两代人之间应互相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推出论点. 首段要言不烦, 纲举目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 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年轻的一代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从子女一方揭示形成" 鸿沟" 的客观原因.) 他们的想法, 做法都与上一代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 这时父母不应该一概否定他们甚至责骂他们. 时代不同了, 我们怎能要求孩子一成不变呢

作为父母, 应与孩子多接触, 多了解, 不要让彼此的距离越拉越远, 形成一道真正不可逾越的鸿沟.(要求父母理解子女.)

(第二段劝诫父母应理解子女:从时代发展角度揭示孩子与上一代的观念不同, 言之成理, 令家长信服. ——因父母理亏, 故晓之以理.)

同样, 作为孩子, 也应设身处地地为父母着想,("同样"" 也" 两个关联词语用得好, 紧缩上段.) 也许他们是有点守旧, 不大能接受全新的东西, 但他们是出于一片关心.("也许"," 有点"," 不大", 措辞委婉, 议中有情. 言孩子应认识到父母的动机.) 记得报载一初中女学生成绩不好, 常受父母责打, 终因厌世而自杀, 她死后, 父母哭得死去活来. 着她的父母真的不关心她, 又怎会如此之伤心呢 ?(举例证明.) 因此, 多与父母沟通, 多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 两代人的思想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举例后用" 因此" 领起下文, 加以论证, 要求子女理解父母.)

(第三段劝诫子女应理解父母; 从父母行为动机角度, 指出父母是出于关心, 并举例证之, 语言委婉, 可令子女接受. 因子女虽得理但少了情份, 故动之以情.)

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思想上的差距, 这已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 为此而离家出走, 弃世自杀的孩子时有所闻.(联系现实. 指出" 鸿沟" 现象普遍, 可见本文为匡时救弊之文.) 唯今之计, 父母所该做的是少一点严厉的批评, 打骂, 多一点真诚的关怀, 而孩子则该多体贴父母, 理解父母的心情, 切不可轻易悲观厌世.(从父母与子女两个角度缩合二, 三段段意.)

(本段联系现实, 并照应题目与观点.)

从一个中学生的离家出走, 我们应该警惕, 不可再让那条" 沟" 扩大下去, 理解与热忱, 是填平它的唯一途径. 鸿沟, 是可以填平的, 但需要两代人共同的努力.

(末段照应材料; 题目与观点.)

总评:本文为典型的" 引一议一联一结" 的结构形式. 引材料, 简明扼要; 明观点, 要言不繁; 发议论, 情理相生; 联现实, 有的放矢; 作结论, 善于照应.

议论文如何设置分论点

议论文重在说理。道理贵在深刻而广博。平时习作都只满足于树立明确新颖的中心论点,而缺乏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了观点加论据的简单议论文。语言平淡、苍白,思维缺乏张力。

确定论点固然重要,但展开论点更加重要。要将道理分析得深刻,就应该分解中心论点,得出分论点,在深度与广度上推进,具体而言有以下分解方法:

一、并列分解(并列式分解)

并列式分解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横向展开来分解中心论点。历来我们都将议论文分为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样)三部分,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将这三个问题都阐明清楚,可以择其中之一,从不同侧面来展开。

1、并列分解“是什么”

分解“是什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常用的表述方式是:“某某,是一种„„” 一是就其内涵而言。如话题“自嘲”可以按如下这样分解:

①自嘲,是机敏的退让;

②自嘲,是面对缺点的勇敢;

③自嘲,是生存的智慧。

二是就其外延而述。如2006年辽宁话题“肩膀”可扩展为三个分论点: ①肩膀装载着幸福,肩膀是亲情的牵挂;

②肩膀承载着快乐,肩膀是友情的寄托;

③肩膀搭载着甜蜜,肩膀是爱情的相守。

2、并列分解“为什么”

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主要是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常用的分论点表述方式是:“因为„„,所以„„”

如以《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为题进行作文,题目已经表明了中心论点,那么分论点可以这样

设计:

①贫困可催有志者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穷则思变;

②贫困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

③贫困能增长人的能力,人的许多能力是在困境中锻炼出来的。

3、并列分解“怎么样(要怎样) ”

主要是追寻解决或达到的方法和途径,分论点常用的表达方式是“要„„就应该„„” 这是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进行分解。

如话题“人生的加减法”可以提出:

①面对人生的加减,要携一颗淡然之心;

②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

③面对人生的加减,贵在坚持自我。

4、并列分解“会怎样”(结果)

主要是回答结果和效能方面的问题(意义、作用、价值、影响),常用表达方式,做到„„就会„„。

示例 :以“热爱生活”为中心,进行分解:

①热爱生活,就会乐于为生活付出;

②热爱生活,才会有奋斗的力量;

③热爱生活,才会创造美好的生活。

5、并列分解 “关涉谁”(对象)

就是看话题的两端可涉及到哪些对象(人,事,物)。

例:以“纪念”为中心论点,分解分论点:

①纪念靖节先生(让我懂得了在浮躁纷扰中独守心中一方乐园和净土)。

②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③纪念岳飞(让我懂得了何谓“精忠报国”的铁骨铮铮和拳拳爱国之心)。

二、递进分解(递进式结构)

1、按议论步骤递进

议论文一般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步骤来写作,环环相扣,逐步解决议论文的三个问题,这其实是一种递进关系。可以集中笔力写清楚任一方面,也可以三个方面都作全面详细的写作。还以话题“人生的加减法”为例,可以这样分解:

①是什么: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减一点人工合成的矫揉造作; ②为什么:因为物欲横流,社会需要抵制诱惑,坚守真实的自我,拒绝庸俗,追慕高尚; ③怎么样:既要有出世的隐逸,又要有入世的积极。

2、按论点内涵递进

这是就论点的内涵方面而言,论点内涵本身呈递进关系,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理解程度,从表面进而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最后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如话题“问”,一位考生以“问——打开真理之门”为论点,然后分解成三个分论点:

①好问,就是对一切的未知、一切的疑惑都有一种好奇心与探究欲,是问的基础; ②敢问,就是敢于向权威、规则挑战,以求真知,是问的发展;

③会问,才能真正发现真理,是问的目的。

文章从“问”的三个方面“好问、敢问、会问”层层递进展开,由基础到发展到目的,逐层深入地解开“问”的道理,论证严谨有力。

三、辩证分解(对照式结构)

辩证分解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事物,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透过事物的本质看到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缺点,即事物的反面,防止“一叶障目”或“过犹不及”,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方能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可以是分论点的对比展开。如2005年北京作文《说“安”》可以分解为:

①我们喜欢安,渴望安;

②我们又要提防安,不要以一晌贪安而蒙蔽了双眼;

③人生、国家定要将 “安”字慎选。

也可以是分论点内部辩证分析。一篇《忘记什么,铭记什么》是这样分解的:

①忘记等待的付出,铭记过程的快乐;

②忘记工作的卑微,铭记奉献的伟大;

③忘记荣华富贵, 铭记那份职责;

④忘记寒冷黑暗,铭记那份温暖。

四、拟写分论点的要求:

①“扣得住”:几个分论点角度要统一,应该按同一标准(同一角度)回答同一问题。 ②“分得开”:分论点之间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叠,互不包容。

③“排得顺”:分论点的排列的先后顺序(考虑轻重关系、主次关系、先后关系、时间关系)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

④“看得清”:形式要一目了然,即每个分论点应在段首作中心句。

五、小结

掌握了以上分解方式,写作时既能集中阐述中心论点,防止跑题现象,又能充分地调动思维,向深度与广度推进,使文章摇曳多姿。

六、强化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凌,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何以从水中上岸

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

这种沉潜是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企鹅的沉潜原则一定能给你一些启示。

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主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列出写作提纲。


相关文章

  • 高中议论文写作训练:学习纵向展开议论导学案
  • 高中议论文写作训练:学习纵向展开议论导学案 学案博苑 04-29 0552 高中议论文写作训练:学习纵向展开议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解读范文文本,进行纵向层进式的思维训练. 2.了解.掌握议论文纵向展开议论的一般方法. 3.在写作 ...查看


  • 怎样提高高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 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的最高级阶段.高中阶段的学生必须在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和一定的审题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以及扎实的语法基础.英语语感的状况才能进行英语写作,因此英语写作也是对学生学习英语提出的最高要求,是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查看


  •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
  • 篇一:关于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反思 如何提高我校议论文写作教学效率 王智斌 2013.7 如何提高我校议论文写作教学效率 高中学生比起初中 学生生活阅历进一步成熟,思考能力进一步提高,有了更多素材,写好议论文应该不是难事. 尤其必修三四册后 ...查看


  • "高中语文文本专题性研读"课题研究方案
  • 高中语文文本专题性研读"课题研究方案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网易微博更多0 [内容简介] "高中语文文本专题性研读"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提出: 高中语文新教材,增添了许多文化的元素,它的正式使用,为高 ...查看


  • 历史教育学
  • 绪论 一.历史教学论的课程目标 第一,了解当前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课堂教学的概况,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 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初步掌握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教学反思,尝试写作历 史教学论文,通过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 ...查看


  • 初中教师述职报告2015
  • 初中教师述职报告2015 初中英语教师述职报告 转眼间,一个学年又过去了.从我参加英语教学工作以来到现在,回顾过去的工作,在我校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教职工的关心和支持下,我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 ...查看


  • 德育课题阶段性总结报告
  • <德育新模式-高中班级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人本化.整合化> 课题阶段性总结报告 台山市鹏权中学德育实验研究课题组 梁 健 鹏 我校自<德育新模式--高中班级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人本化.整合化>的德育课题申报台山市级德育实 ...查看


  • 高中物理论文4
  • 在探索中前进的高中物理新课改 江西高中课改进行一年多了,物理新课改对我们洪都中学来说即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很好的机遇.回顾过去一年来的新课程教学,我们感到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新课改之际,物理教学该如何走?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让学生想 ...查看


  • 学年论文题目
  • 学年论文题目 转载自: 张玲 转载于:2010-12-08 15:14 | 分类:个人日记 阅读:(1) 评论:(0) 文学类(现当代文学方向)学年论文选题 1.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表征. 2.当代"女性诗歌&quo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