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简报

调查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

第1期

什么是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又称信息鸿沟,它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它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

据美国商务部1999年发布的《定义数字鸿沟》报告显示,虽然收入、教育和种族都是造成数字鸿沟的因素,但还没有办法指出哪一个是能缩小数字差距的关键。比较可能造成改变的是持续降低的个人计算机价格和上网费用,这项变量有可能让收入不再是造成数字鸿沟的主因。

什么是“数字鸿沟”呢?“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它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简言之就是对信息的掌握、拥有、控制和使用能

力上存在的差别。它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美国商务部1999年发布的《定义数字鸿沟》报告说,收入、教育和种族都是造成“数字鸿沟”的因素。

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国家之间以及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出现了差距,也就是“数字鸿沟”。据统计,全球70%因特网用户在占世界人口16%的最富裕国家,而占世界人口40%的最贫穷国家仅拥有全球因特网用户的5%。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在开发、普及和应用方面的不平衡,意味着落后的国家、地区和人群面临着“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缺乏发展的能力。

一、数字鸿沟的表现和影响。

随着“十五”计划的出台及其对发展信息产业,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网络化所给予的高度强调,数字鸿沟问题更加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但一般的讨论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数字鸿沟对中国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能否跨越数字鸿

沟?中国究竟应该如何把握数字机遇进行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

坚持民族国家的利益

承认数字鸿沟的存在,这是全世界共同的观点。但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问题的实质在于全球化、信息化当中,民族国家在世界格局中如何占据一定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里,民族国家至少今天看来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就必须考虑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否则,讨论数字鸿沟问题的基础便不存在了。

我非常同意朱厚泽前辈的观点,信息文明有二重性。工业文明表现为英国化,信息文明表现为美国化,美国化的信息文明是向全球渗透的。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它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好处,另一方面它的文明以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里,好的文明肯定应该接纳,我们当然应该尽快使自己的国家跨越数字鸿沟。同时,对文明扩散中以恶的形式的表现,我们可以坐下来谈判,以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讨价还价。

今天,人们日益意识到,将来地理意义上的世界地图将让位于以知识等级划分的世界地图,国家之间的鸿沟将越来越大,越来越以知识衡量财富,从而造成社会冲突越来越大。因此,政府应采取各种办法缩小这种差距。今年以来,政府开始谈数字鸿沟问题,但仍没有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时代的看法有错位,仍是以物质产品的数量来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我们急需建立一套对各地信息化的指标进行衡量的体系。今年以来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网络公司开始与国家有关行业资源结合并真正形成一种产业。但这方面其实国家并没有意识地进行这种资源的积累和整合。

互联网实际上就是一场实验,当你在网上乱逛的时候,你的需求已被人了解和把握,这是最为可怕的,然而中国的产业部门是否已真正开始意识到这一点? 网络背后其实是国家利益重新划分的过程。

必须消解权力鸿沟

谈数字鸿沟不能忽视另外一个鸿沟,即权力鸿沟。中国的现实是怎样的? 实际上是数字资本主义和黑帮资本主义相互交错其中, 黑帮资本主义是更加触目惊心地存在着的现象。权力的不公正是造成中国贫富鸿沟的实际原因,而不是数字鸿沟。就中国而言,数字鸿沟更多表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整体信息化状态的差距。

当我们的经济学家讲“西部开发要网络先行”的空话的时候,不解决制度问题,不正视中国黑帮资本主义的问题,西部开发将会成为一部分官僚瓜分国家资源的又一种说法。黑帮资本主义是在私有化进程中,一些人将公有财产直接转换为个人财产结果。私有化仍是一次权力的瓜分,与普通百姓无缘。这个暴富阶层与低层百姓之间的鸿沟正在加大。这将导致中国在现代社会面临整合的危机。所以,

要解决数字鸿沟,就不要以数字鸿沟为名,忽视了中国另外一个现实情况,那就是权力的鸿沟,因为它造成的不平等是更大的不平等。

我们看到数字资本主义也对权力鸿沟进行了冲击和消解。数字资本主义是什么?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句话,叫做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去年中关村曾有一牌子上写“全世界计算机联合起来,Internet 一定要实现”,这句话其实道出了这样一个现实:美国通过养老基金、退休基金形成群体资本,再通过这种群体资本向周边国家投资。这样全世界资产者通过数字化都联合起来了,而无产者好象倒未联合起来。全球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会变成福利国家,变成知识社会? 就是因为把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不平等的鸿沟降到最低限度。蓝领工人已成为知识工作者,资本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所谓数字资本主义是以一大帮群体资本为背后支撑的。

以数字手段进行渗透的群体资本主义表现在中国就是外资的进入、网络的兴起、电信市场的开放。这其中也带来了一些新的规则。

今年以来,一个问题讨论得比较热烈,那就是:是要制度还是要泡沫?我认为实际上两者都要。要制度,是为了消除权力鸿沟,要泡沫是需要通过Internet 这场变革使财富转移到新一代知本家手里。但一年下来,最可悲的结果是,制度没有,泡沫也灭了。

以数字漩涡填平数字鸿沟

面对数字鸿沟,我提出一个概念叫数字漩涡。这其中的关键是中国如何吸纳全球的资金、技术形成数字漩涡,然后实现跟美国等国高科技领域的互动,而且尤其要发挥华人的力量。

今年政府做的八大网站,只是在新闻上提高竞争力,其实这是没有抓到问题的实质。政府应该建立一种成熟的民间的投资体制,使整个中国的民间资源向高科技倾斜,做出一个比较高的门槛,这样,当国外资本进入的时候,有谈判的余地。我们甚至可以采取官督民办的形式,政府出让资源给民间,民间采取一种有比较清晰产权的,有制度保障的体系来整合这种资源。

今年,国内的信息化,表现为一种特别深刻的行业信息化,所有的网络公司都抢占行业平台。可谓之网络平台大战。但有一个弊端,就是所有行业资源都未做得很足,都是很平的一种东西,这时,如果外国资本进来的话,那根本就没戏了,它将轻而易举地全部买走了。

人们已经发现整个中国的工业化是通过朝鲜战争打出来的,是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的。是中苏之间的交易的结果。现在,信息化谁来帮助建? 怎么建?

首先要立足于民族国家,通过民间投资体制,建立一个比较好的谈判条件。第二是对于核心技术的把握和研发。网站是没有高科技的。而中国高科技领域里又

充斥着自欺欺人的东西。公共资源要实现跟社会连接,信息要公开化,通过这种公开化,政府承担信用中介的功能,政府可以评价企业的信用状况。

在网站的内容上,中国网站上好的内容不多,汉语世界的东西应该先搬上去。网络内容不好,原因在于网络公司水平低,处于乱轰轰的泡沫阶段,尚未聚集起能够真正做好内容的人才和力量。而对内容的控制也存在问题,达不到政策制定者的初衷。这其中,知识界也没起什么作用,中国仍没有非常成熟的知识界的网站。知识界的研究成果为什么不可以在网上形成一个大的社区? 可惜的是,我们的知识分子更热衷于搞“长江读书奖”这样的丑闻。

去年好象很多企业都发懵了,以为不沾上网络,传统企业都将没戏了。从今年开始,有些企业似乎已经醒悟过来,比如联想科技以网络实现渠道化的改造,而不谈什么B to B、B to C,并认为销售渠道只要能在网上把东西尽快卖掉就行,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很多传统企业在网上进行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而不象今年早些时候,所有的企业都认为网络就是高科技,就是要自己建一个网站,然后,高科技就实现了,中国和美国的差距马上就没有了,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了。而其实网站跟名片差不多,没有任何高科技含量,以其为高科技,纯粹是一场误会。现在看来,所有企业的决策的供需链都不是在网上进行,而企业的最终网络只是企业雇佣来的一个很低级的技术人员建了个网站,包括财务、销售服务,都不在网上进行。所以,中国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还要走很长的路,据说美国人看中国几百强大型国有企业网站得出两个印象,第一,漂亮,可是没内容;第二,这几百强企业都是猎头公司?? 看不懂中文的美国人看到网页上企业领导人的大头像以为这是准备出售的人才。这说明一些企业做网站并没想到要用它来做什么,而帮助做网站的人,只是为了让企业领导高兴。那些企业领导的电子信箱则都是由其秘书来管理,很少使用?? 网站成了一个电子名片,?? 企业信息化的程度就是如此之低。但好在有些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网站的重要性了。

数字鸿沟就是数字机遇

八国首脑会议结束后,以日本富士通和东芝为首的全球电子商务企业对话协会成员提出要为非洲50万个偏远村镇提供数字接入等。这些公司勇于承担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重任其实还是从自身长远利益考虑,他们确信只有帮助大多数国家成为“网络经济和社会的正式参与者”,才能拓宽公司现有的市场规模。正如思科公司总裁钱伯斯所说,“所有参与因特网革命的公司都有机会去消除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数字鸿沟,同时它们也会最终享受到消除数字鸿沟后所带来的市场机遇。”

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认真对待数字鸿沟的风险,积极通过改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来使每个人分享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革命所带来的机遇。

一位世行高级官员曾经指出,低收入人群和国家若想分享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革命所带来的机遇,除了需要获得相关的高质量教育外,更为主要的是还需拥有能确保平等享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在国内,网通最近业务十分繁

忙,这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实达要专门关注硬件业,说明厂商们看到了基础设施市场的美好前景。

由此可见,数字鸿沟实际上是一种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中国如何抓住机会实施方法得当的技术融入,跳过这一差距,直接进入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领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但是如果这种融入进行不当,我们就可能完全错过机会。二、数字鸿沟图解

三、使数字鸿沟缩小的方法。

部分国家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的举措

(一) 发达国家的主要举措

⒈ 美国政府的主要举措

2000年2月,美国政府颁布了“从数字鸿沟走向数字化机遇”的动议,提出了为缩小“数字鸿沟”而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目的是:通过政府、行业部门及私营机构的共同努力,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提供有关技术服务、加强公民技能培训、普及计

算机和网络知识等。

⒉ 英国政府的具体措施

为缩小“数字鸿沟”,英国首相提出了“5年内使每个家庭都能上网”的计划,并颁布了如下几项重要措施。⑴ 在全国建立超过700家互联网接入中心;(2) 为那些愿意给雇员租借计算机的公司提供税收优惠;⑶ 给网络新手提供折扣为85%的培训课程优惠;⑷ 提供10万台整修过的计算机,以便低收入家庭低价购买或租赁;⑸ 2002年前将互联网接入所有的学校和图书馆;⑹ 降低网络接入费用,如2000年11月出

台新措施要求英国电信公司(BT )降低网络通信费用;等等。

⒊ 亚洲一些国家的主要对策

亚洲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出台了相应政策措施,力求缩小或消除各自存在的“数字鸿沟”,跨入信息化发达国家、或谓“信息富国”行列。比如,日本制定了“国家信息技术发展战略”,规定在2005年前实现全国光线网络化、教育信息化、办公信息化、地方信息化、远程医疗;韩国制定了“网络韩国21世纪”,旨在使其在2002年成为世界十大信息国家之一;新加坡正在加紧实施“信息科技2000年计划”,力求使之在2010年成为亚洲最大的信息与通信中心;东盟十国提出了建设“电子东盟”

的行动计划。

(二)国际组织的主要举措

西方八国在2000年7月召开的首脑会议上,将“数字鸿沟”列为主要议题,并达成共识:缩小国家间、地区间在信息技术上差距的关键在于使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接触和应用新的信息技术,并能负担得起所需的费用。为此,八国倡议采取以下行动。

⑴ 努力促进市场条件的发展,使之有利于提供价格适当的通讯服务;

⑵ 探索包括提供公共电脑通讯设施服务在内的其他补充服务途径;

⑶ 大力改善网络接入方式,尤其是在信息基础设施欠发达的地区;

⑷ 鼓励“无障碍”、“方便使用者”技术的发展,如移动互联网接入服务等;

⑸ 重视社会弱者和老年人对信息产品的需求,积极协助他们利用信息技术服务。

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和利用信息技术,八国在其通过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中表示将组建一个高级别特别工作小组,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与机构的讨论、协调和合作,解决其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工作小组的主要任务是:

⑴ 制定政策和管理措施,促进企业对IT 投资,在教育、保健、文化方面促进IT 的

应用,对开发银行提供支持;

⑵ 改善信息基础设施,通过政府、产业界、非政府组织、国际机构的合作加大投入,

鼓励符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设备、技术的应用;

⑶ 培养人才,对IT 基础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等提供支援。

三、“数字鸿沟”在我国的现状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与其它国家,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同时国内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因而导致了“数字鸿沟”的出现,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信息获取能力来看,我国位于世界最低水平之列。我国的信息能力指数是

6.17,仅为美国的8.6%。从构成信息指数的四个分指标来看,我国在信息技术和信

息设备利用能力方面,位于28个国家中第21位;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人才与人口素质、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状况等方面,均位于28个国家中的最后

一位。

(二)从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程度来看,我国远低于发达国家。比如计算机人均占有率,西方七国高于我国22-90倍,亚洲“四小龙”高于我国25-63倍;互联网普及率,西方七国高于我国143-1761倍,亚洲“四小龙”高于我国82-664倍;电话普及率,西方七国高于我国11-15 倍,亚洲“四小龙”高于我国11-14倍;移动电话,西方七国高于我国13-21倍,亚洲“四小龙”高于我国6-30倍。据IDG 的统计:我国上网人数仅为1.34%,日本为21.38%,美国为 53.72%。另外,互联网的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北京、上海和广东的上网人数之和占到全国的 42.33%;在IT 技术的使用能力上,东部地区强于西部地区,城市强于农村,18-30岁的强于其他

年龄段,男性强于女性。

(三)从信息化发展水平来看,各地区发展差距颇大。东部地区信息化发展程度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结果,北京、上海的信息化指数在70以上,属于信息化水平第一类地区;天津、福建、广东、吉林、陕西和辽宁的信息化指数在30-50之间,属于第二类地区;浙江、江苏、海南、重庆、山西、黑龙江、宁夏、湖北和江西的信息化指数在全国平均值(25.89)至35之间,属于第三类地区;湖南、内蒙古、新疆、山东、河南、青海、四川、河北、安徽和广西的信息化指数在19至全国水平之间,属于第四类地区;甘肃、贵州、云南和西藏的信息化指数在19以下,属于信息化水平最低的第五类地区。另外,东部地区在互联网普及率、电话普及率、人均电信业务指数、人均报纸订阅指数等具体指标方面,都高于中部

和西部地区。

四、缩小我国“数字鸿沟”的政策建议

互联网上满载着无法估量的数据与信息,它实质上已成为一种崭新的全球数字化经济的载体,并正在全面地对社会经济结构、组织结构、商业模式、管理行为和交易方式、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影响。从表5和表7中不难看出,我国与西方七国、亚洲“四小龙”在互联网普及率方面的差距是最大的。东、中、西部地区“相对差异系数”指标中,互联网普及指数也是最大的,说明造成我国各地区“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是互联网发展和应用的程度不同。互联网使用能力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不同国家、人群在数字化经济时代发展的差距,在这方面的差距将导致“数字鸿沟”。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意味着生产的传统因素──资金和熟练劳动力──不再是经济力量的主要决定因素。现在,经济潜力正越来越多地同控制和操纵信息的能力联系在一起”。要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应先着眼于缩小国内的“数

字鸿沟”。为此,国家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西部落后地区网络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90年代后期的快速建设,我国互联网取得了一定程度发展。信息产业部规定的2000年发展目标──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覆盖所有地市和部分经济发达的县城──已经实现。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

互联网还存在带宽较窄、骨干网间互联容量少、上网速度慢等问题,其中上网速度慢一直是用户反映的最突出问题。为此,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重网络建设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在扩建完善现有以光缆为主体的基础传输网的同时,加速建设新一代的高速信息传输骨干网络和宽带高速计算机互联网,使之逐步成为一个融语言、数据、图像为一体,超大容量、灵活高效、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的宽带高速通信网,构筑满足经济与社会需要的信息化基础平台。国家应扩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特别是西部落后地区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可考虑设立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专项基金,缓解建设资金“瓶颈”问题。同时,采取多种技术手段解决偏远农村通信问题,

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二) 调整通信价格,降低上网“门槛”

我国50年电信数据统计资料表明,降低通信价格对扩大电信消费用户数量、刺激社会电信服务消费、促进电信市场繁荣,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电信设备制造业、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显著作用。但是,在一段时期内我国通信价格总体上保持较高价格,使得“网费太高”、“ISP租用电信线路太贵”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要障碍,其中上网费用高一直是用户反映的主要问题。1999年底以来,国家加大了电信资费调整力度,大幅度降低初装费、上网费用及国际话费,有利地促进城乡居民电信消费。农村电信消费增长尤其引人注目,部分地区电话增长速度超过城市增长速度,农村信息市场在日益“激活”。从2001年3月1日起,国家将再次大幅度降低电信资费。据分析④,这将使长途电话通话次数和本地电话用户至少分别增长5%-10%、带动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1%-0.2%、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6%-1.1%,同时必将刺激互联网用户的增加,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参考国际上网费用及我国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应进一步适时降低我国上网费用,或改革我国的

计费体制,采用“包月制”计费方法。

(三)扩大对内资外资的开放,促进充分竞争格局形成

通信费用降低的另一因素是形成我国信息市场充分竞争格局,而扩大对内资外资的开放则是最重要的前提。随着《电信条例》的贯彻实施,我国电信市场将出现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等多元投资主体与产权结构。根据《条例》规定: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的“经营者为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基础电信业务的公司,且公司中国有股权或者股份不少于51%”。这意味着民营资本不但可以投资基础电信业务,而且最多可以拥有49%的股权或股份。这对于我国“在对外国公司开放之前,先向国内公司开放,促成我国电信市场充分竞争的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应遵循国际电信服务业发展潮流,允许外资投资我国电信服务领域,会吸引众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形成多个市场主体的出现和参与竞争,从而进一步促进充分竞争的电信服务市场格局加快形

成。据悉,信息产业部正在加快制定外商投资电信业的管理办法⑤。

(四)借鉴别国经验,建立普遍服务制度

一个国家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因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成本也不同。落后的、偏远的、贫苦的或欠发达的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成本相对较高,电信公司效益较差,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一般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家

建立了通信普遍服务基金,为促进落后的、偏远的、贫苦的或欠发达的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发挥了很好作用。未来我国电信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撑。与此同时,国家的优惠政策已基本取消,如何保障电信业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信息基础设施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

此,应尽快研究并建立普遍服务制度。

(五)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1999年国家实施政府上网工程以来,全国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县、乡乃至村级政府和机构建立了网站、或公用数据库、或行业信息网等,提供各种信息数据、咨询商务、项目审批、证照办理等服务,政府上网工程取得明显效果。2000年底,我国“电子口岸执法系统”建立,所有外经贸业务管理如证书申领、单证传输、通关、纳税、外汇结算等已实现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上进行,为外贸企业进行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政府部门作为信息最大的拥有者与使用者,其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仍然极低。据悉⑥,政府部门掌握的可公开信息中约有80%仍处于封闭状态,相当数量的政府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缺乏特色。为此,应加快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实现政府、公共机构、社会、企业管理的网络化,应考虑对公共部门提供的政务信息、法律法规信息、政府采购、公共工程招标、专利技术、文献检索、公共数据库、主要经济信息等信息服务实行免费或低费服务。同时,研究制定《信息公开法》,加快信息公开所需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六)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做好专业技术大众化服务

从我国互联网用户年龄分布来看,大部分为受过较好教育、掌握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的中青年(18-35岁之间),而其余年龄段的人群则未受到或缺乏较好教育、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为此,政府应采取一定措施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促进计算机、网络等专业技术的大众化,以便普通公民都能有效驾驭计算机、互联网及高速网络等先进技术。比如建立地区性技术服务中心,鼓励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城市社区、偏远乡村,在技术培训、技能掌握等方面提供正确、规范的服务;引导企业进行网上内容和各种应用软件设计时,要针对用户客观需求,使所有人都能利用信息技术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另外,应注重社区信息化建设,通过社区宽带网的建设,把一个个的社区联系起来,居民的生活和网络也随即联系起来。比如居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社区内外的大事,家庭主妇通过网络订餐、雇保姆、买日用品,小孩通过网络学习电脑,下岗职工能通过网络找到再就业的咨询和机会等。在尽享数字化生活优越性的同时,居民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政府的管理、教育和宣传,可取得传统媒介如报纸、期刊、广播、黑板报难以获得的收效。

(七)发展网络教育,提高全民知识水平

网络教育具有快速、及时、灵活、便捷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以现代技术学习、探索、研究的氛围中,从而培养出有扎实基础知识、具有创造性、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多年来,我国各地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落后地区、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及乡村学校教育水平仍较低下,由于缺乏有效的教育传播工具,客观上造成公众

知识水平的不平衡。网络的出现与普及使人们在同一时间接受平等教育、学习相同知识成为可能,“十五”计划建议中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推广计算机及网络教育,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为此,建议开展“全民网络教育工程”,尽早在所有高等、成人教育、中等专业、中小学校中开展程度不同的网络教育,对于贫

困地区的中小学进行重点资助。

(八)鼓励企业参与,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组成单位,应发挥其在缩小“数字鸿沟”活动中的作用。鉴于目前我国企业网络化程度还很低的情形(已经上网的企业仅为企业总数的1‰),政府应一方面积极推进 “企业上网工程”,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提高其网络化程度。针对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网络应用程度低下的情况,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设立服务网站、在线咨询、专项拨款等形式为小企业服务。另一方面,应积极引导企业关心、支持并从事缩小“数字鸿沟”的活动。对于投入社区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建议在项目审批、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比如考虑到上网费用的大幅度下降,给予信息内容服务商(ICP )一定的税收减免。另外,“数字鸿沟”在反映出我国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程度低下的同时,也折射出我国信息产品市场的巨大,这对于国家、企业和社会而言又是良好的“数字机遇”。如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跨越“数字鸿沟”的合力,从而抓住这一“数字机遇”,是当前值得我们重视

和研究的问题

中欧数字鸿沟现状及趋势

调查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

第1期

什么是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又称信息鸿沟,它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它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

据美国商务部1999年发布的《定义数字鸿沟》报告显示,虽然收入、教育和种族都是造成数字鸿沟的因素,但还没有办法指出哪一个是能缩小数字差距的关键。比较可能造成改变的是持续降低的个人计算机价格和上网费用,这项变量有可能让收入不再是造成数字鸿沟的主因。

什么是“数字鸿沟”呢?“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它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简言之就是对信息的掌握、拥有、控制和使用能

力上存在的差别。它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美国商务部1999年发布的《定义数字鸿沟》报告说,收入、教育和种族都是造成“数字鸿沟”的因素。

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国家之间以及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出现了差距,也就是“数字鸿沟”。据统计,全球70%因特网用户在占世界人口16%的最富裕国家,而占世界人口40%的最贫穷国家仅拥有全球因特网用户的5%。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在开发、普及和应用方面的不平衡,意味着落后的国家、地区和人群面临着“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缺乏发展的能力。

一、数字鸿沟的表现和影响。

随着“十五”计划的出台及其对发展信息产业,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网络化所给予的高度强调,数字鸿沟问题更加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但一般的讨论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数字鸿沟对中国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能否跨越数字鸿

沟?中国究竟应该如何把握数字机遇进行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

坚持民族国家的利益

承认数字鸿沟的存在,这是全世界共同的观点。但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问题的实质在于全球化、信息化当中,民族国家在世界格局中如何占据一定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里,民族国家至少今天看来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就必须考虑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否则,讨论数字鸿沟问题的基础便不存在了。

我非常同意朱厚泽前辈的观点,信息文明有二重性。工业文明表现为英国化,信息文明表现为美国化,美国化的信息文明是向全球渗透的。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它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好处,另一方面它的文明以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里,好的文明肯定应该接纳,我们当然应该尽快使自己的国家跨越数字鸿沟。同时,对文明扩散中以恶的形式的表现,我们可以坐下来谈判,以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讨价还价。

今天,人们日益意识到,将来地理意义上的世界地图将让位于以知识等级划分的世界地图,国家之间的鸿沟将越来越大,越来越以知识衡量财富,从而造成社会冲突越来越大。因此,政府应采取各种办法缩小这种差距。今年以来,政府开始谈数字鸿沟问题,但仍没有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时代的看法有错位,仍是以物质产品的数量来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我们急需建立一套对各地信息化的指标进行衡量的体系。今年以来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网络公司开始与国家有关行业资源结合并真正形成一种产业。但这方面其实国家并没有意识地进行这种资源的积累和整合。

互联网实际上就是一场实验,当你在网上乱逛的时候,你的需求已被人了解和把握,这是最为可怕的,然而中国的产业部门是否已真正开始意识到这一点? 网络背后其实是国家利益重新划分的过程。

必须消解权力鸿沟

谈数字鸿沟不能忽视另外一个鸿沟,即权力鸿沟。中国的现实是怎样的? 实际上是数字资本主义和黑帮资本主义相互交错其中, 黑帮资本主义是更加触目惊心地存在着的现象。权力的不公正是造成中国贫富鸿沟的实际原因,而不是数字鸿沟。就中国而言,数字鸿沟更多表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整体信息化状态的差距。

当我们的经济学家讲“西部开发要网络先行”的空话的时候,不解决制度问题,不正视中国黑帮资本主义的问题,西部开发将会成为一部分官僚瓜分国家资源的又一种说法。黑帮资本主义是在私有化进程中,一些人将公有财产直接转换为个人财产结果。私有化仍是一次权力的瓜分,与普通百姓无缘。这个暴富阶层与低层百姓之间的鸿沟正在加大。这将导致中国在现代社会面临整合的危机。所以,

要解决数字鸿沟,就不要以数字鸿沟为名,忽视了中国另外一个现实情况,那就是权力的鸿沟,因为它造成的不平等是更大的不平等。

我们看到数字资本主义也对权力鸿沟进行了冲击和消解。数字资本主义是什么?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句话,叫做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去年中关村曾有一牌子上写“全世界计算机联合起来,Internet 一定要实现”,这句话其实道出了这样一个现实:美国通过养老基金、退休基金形成群体资本,再通过这种群体资本向周边国家投资。这样全世界资产者通过数字化都联合起来了,而无产者好象倒未联合起来。全球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会变成福利国家,变成知识社会? 就是因为把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不平等的鸿沟降到最低限度。蓝领工人已成为知识工作者,资本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所谓数字资本主义是以一大帮群体资本为背后支撑的。

以数字手段进行渗透的群体资本主义表现在中国就是外资的进入、网络的兴起、电信市场的开放。这其中也带来了一些新的规则。

今年以来,一个问题讨论得比较热烈,那就是:是要制度还是要泡沫?我认为实际上两者都要。要制度,是为了消除权力鸿沟,要泡沫是需要通过Internet 这场变革使财富转移到新一代知本家手里。但一年下来,最可悲的结果是,制度没有,泡沫也灭了。

以数字漩涡填平数字鸿沟

面对数字鸿沟,我提出一个概念叫数字漩涡。这其中的关键是中国如何吸纳全球的资金、技术形成数字漩涡,然后实现跟美国等国高科技领域的互动,而且尤其要发挥华人的力量。

今年政府做的八大网站,只是在新闻上提高竞争力,其实这是没有抓到问题的实质。政府应该建立一种成熟的民间的投资体制,使整个中国的民间资源向高科技倾斜,做出一个比较高的门槛,这样,当国外资本进入的时候,有谈判的余地。我们甚至可以采取官督民办的形式,政府出让资源给民间,民间采取一种有比较清晰产权的,有制度保障的体系来整合这种资源。

今年,国内的信息化,表现为一种特别深刻的行业信息化,所有的网络公司都抢占行业平台。可谓之网络平台大战。但有一个弊端,就是所有行业资源都未做得很足,都是很平的一种东西,这时,如果外国资本进来的话,那根本就没戏了,它将轻而易举地全部买走了。

人们已经发现整个中国的工业化是通过朝鲜战争打出来的,是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的。是中苏之间的交易的结果。现在,信息化谁来帮助建? 怎么建?

首先要立足于民族国家,通过民间投资体制,建立一个比较好的谈判条件。第二是对于核心技术的把握和研发。网站是没有高科技的。而中国高科技领域里又

充斥着自欺欺人的东西。公共资源要实现跟社会连接,信息要公开化,通过这种公开化,政府承担信用中介的功能,政府可以评价企业的信用状况。

在网站的内容上,中国网站上好的内容不多,汉语世界的东西应该先搬上去。网络内容不好,原因在于网络公司水平低,处于乱轰轰的泡沫阶段,尚未聚集起能够真正做好内容的人才和力量。而对内容的控制也存在问题,达不到政策制定者的初衷。这其中,知识界也没起什么作用,中国仍没有非常成熟的知识界的网站。知识界的研究成果为什么不可以在网上形成一个大的社区? 可惜的是,我们的知识分子更热衷于搞“长江读书奖”这样的丑闻。

去年好象很多企业都发懵了,以为不沾上网络,传统企业都将没戏了。从今年开始,有些企业似乎已经醒悟过来,比如联想科技以网络实现渠道化的改造,而不谈什么B to B、B to C,并认为销售渠道只要能在网上把东西尽快卖掉就行,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很多传统企业在网上进行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而不象今年早些时候,所有的企业都认为网络就是高科技,就是要自己建一个网站,然后,高科技就实现了,中国和美国的差距马上就没有了,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了。而其实网站跟名片差不多,没有任何高科技含量,以其为高科技,纯粹是一场误会。现在看来,所有企业的决策的供需链都不是在网上进行,而企业的最终网络只是企业雇佣来的一个很低级的技术人员建了个网站,包括财务、销售服务,都不在网上进行。所以,中国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还要走很长的路,据说美国人看中国几百强大型国有企业网站得出两个印象,第一,漂亮,可是没内容;第二,这几百强企业都是猎头公司?? 看不懂中文的美国人看到网页上企业领导人的大头像以为这是准备出售的人才。这说明一些企业做网站并没想到要用它来做什么,而帮助做网站的人,只是为了让企业领导高兴。那些企业领导的电子信箱则都是由其秘书来管理,很少使用?? 网站成了一个电子名片,?? 企业信息化的程度就是如此之低。但好在有些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网站的重要性了。

数字鸿沟就是数字机遇

八国首脑会议结束后,以日本富士通和东芝为首的全球电子商务企业对话协会成员提出要为非洲50万个偏远村镇提供数字接入等。这些公司勇于承担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重任其实还是从自身长远利益考虑,他们确信只有帮助大多数国家成为“网络经济和社会的正式参与者”,才能拓宽公司现有的市场规模。正如思科公司总裁钱伯斯所说,“所有参与因特网革命的公司都有机会去消除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数字鸿沟,同时它们也会最终享受到消除数字鸿沟后所带来的市场机遇。”

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认真对待数字鸿沟的风险,积极通过改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来使每个人分享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革命所带来的机遇。

一位世行高级官员曾经指出,低收入人群和国家若想分享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革命所带来的机遇,除了需要获得相关的高质量教育外,更为主要的是还需拥有能确保平等享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在国内,网通最近业务十分繁

忙,这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实达要专门关注硬件业,说明厂商们看到了基础设施市场的美好前景。

由此可见,数字鸿沟实际上是一种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中国如何抓住机会实施方法得当的技术融入,跳过这一差距,直接进入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领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但是如果这种融入进行不当,我们就可能完全错过机会。二、数字鸿沟图解

三、使数字鸿沟缩小的方法。

部分国家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的举措

(一) 发达国家的主要举措

⒈ 美国政府的主要举措

2000年2月,美国政府颁布了“从数字鸿沟走向数字化机遇”的动议,提出了为缩小“数字鸿沟”而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目的是:通过政府、行业部门及私营机构的共同努力,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提供有关技术服务、加强公民技能培训、普及计

算机和网络知识等。

⒉ 英国政府的具体措施

为缩小“数字鸿沟”,英国首相提出了“5年内使每个家庭都能上网”的计划,并颁布了如下几项重要措施。⑴ 在全国建立超过700家互联网接入中心;(2) 为那些愿意给雇员租借计算机的公司提供税收优惠;⑶ 给网络新手提供折扣为85%的培训课程优惠;⑷ 提供10万台整修过的计算机,以便低收入家庭低价购买或租赁;⑸ 2002年前将互联网接入所有的学校和图书馆;⑹ 降低网络接入费用,如2000年11月出

台新措施要求英国电信公司(BT )降低网络通信费用;等等。

⒊ 亚洲一些国家的主要对策

亚洲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出台了相应政策措施,力求缩小或消除各自存在的“数字鸿沟”,跨入信息化发达国家、或谓“信息富国”行列。比如,日本制定了“国家信息技术发展战略”,规定在2005年前实现全国光线网络化、教育信息化、办公信息化、地方信息化、远程医疗;韩国制定了“网络韩国21世纪”,旨在使其在2002年成为世界十大信息国家之一;新加坡正在加紧实施“信息科技2000年计划”,力求使之在2010年成为亚洲最大的信息与通信中心;东盟十国提出了建设“电子东盟”

的行动计划。

(二)国际组织的主要举措

西方八国在2000年7月召开的首脑会议上,将“数字鸿沟”列为主要议题,并达成共识:缩小国家间、地区间在信息技术上差距的关键在于使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接触和应用新的信息技术,并能负担得起所需的费用。为此,八国倡议采取以下行动。

⑴ 努力促进市场条件的发展,使之有利于提供价格适当的通讯服务;

⑵ 探索包括提供公共电脑通讯设施服务在内的其他补充服务途径;

⑶ 大力改善网络接入方式,尤其是在信息基础设施欠发达的地区;

⑷ 鼓励“无障碍”、“方便使用者”技术的发展,如移动互联网接入服务等;

⑸ 重视社会弱者和老年人对信息产品的需求,积极协助他们利用信息技术服务。

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和利用信息技术,八国在其通过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中表示将组建一个高级别特别工作小组,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与机构的讨论、协调和合作,解决其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工作小组的主要任务是:

⑴ 制定政策和管理措施,促进企业对IT 投资,在教育、保健、文化方面促进IT 的

应用,对开发银行提供支持;

⑵ 改善信息基础设施,通过政府、产业界、非政府组织、国际机构的合作加大投入,

鼓励符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设备、技术的应用;

⑶ 培养人才,对IT 基础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等提供支援。

三、“数字鸿沟”在我国的现状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与其它国家,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同时国内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因而导致了“数字鸿沟”的出现,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信息获取能力来看,我国位于世界最低水平之列。我国的信息能力指数是

6.17,仅为美国的8.6%。从构成信息指数的四个分指标来看,我国在信息技术和信

息设备利用能力方面,位于28个国家中第21位;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人才与人口素质、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状况等方面,均位于28个国家中的最后

一位。

(二)从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程度来看,我国远低于发达国家。比如计算机人均占有率,西方七国高于我国22-90倍,亚洲“四小龙”高于我国25-63倍;互联网普及率,西方七国高于我国143-1761倍,亚洲“四小龙”高于我国82-664倍;电话普及率,西方七国高于我国11-15 倍,亚洲“四小龙”高于我国11-14倍;移动电话,西方七国高于我国13-21倍,亚洲“四小龙”高于我国6-30倍。据IDG 的统计:我国上网人数仅为1.34%,日本为21.38%,美国为 53.72%。另外,互联网的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北京、上海和广东的上网人数之和占到全国的 42.33%;在IT 技术的使用能力上,东部地区强于西部地区,城市强于农村,18-30岁的强于其他

年龄段,男性强于女性。

(三)从信息化发展水平来看,各地区发展差距颇大。东部地区信息化发展程度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结果,北京、上海的信息化指数在70以上,属于信息化水平第一类地区;天津、福建、广东、吉林、陕西和辽宁的信息化指数在30-50之间,属于第二类地区;浙江、江苏、海南、重庆、山西、黑龙江、宁夏、湖北和江西的信息化指数在全国平均值(25.89)至35之间,属于第三类地区;湖南、内蒙古、新疆、山东、河南、青海、四川、河北、安徽和广西的信息化指数在19至全国水平之间,属于第四类地区;甘肃、贵州、云南和西藏的信息化指数在19以下,属于信息化水平最低的第五类地区。另外,东部地区在互联网普及率、电话普及率、人均电信业务指数、人均报纸订阅指数等具体指标方面,都高于中部

和西部地区。

四、缩小我国“数字鸿沟”的政策建议

互联网上满载着无法估量的数据与信息,它实质上已成为一种崭新的全球数字化经济的载体,并正在全面地对社会经济结构、组织结构、商业模式、管理行为和交易方式、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影响。从表5和表7中不难看出,我国与西方七国、亚洲“四小龙”在互联网普及率方面的差距是最大的。东、中、西部地区“相对差异系数”指标中,互联网普及指数也是最大的,说明造成我国各地区“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是互联网发展和应用的程度不同。互联网使用能力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不同国家、人群在数字化经济时代发展的差距,在这方面的差距将导致“数字鸿沟”。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意味着生产的传统因素──资金和熟练劳动力──不再是经济力量的主要决定因素。现在,经济潜力正越来越多地同控制和操纵信息的能力联系在一起”。要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应先着眼于缩小国内的“数

字鸿沟”。为此,国家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西部落后地区网络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90年代后期的快速建设,我国互联网取得了一定程度发展。信息产业部规定的2000年发展目标──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覆盖所有地市和部分经济发达的县城──已经实现。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

互联网还存在带宽较窄、骨干网间互联容量少、上网速度慢等问题,其中上网速度慢一直是用户反映的最突出问题。为此,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重网络建设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在扩建完善现有以光缆为主体的基础传输网的同时,加速建设新一代的高速信息传输骨干网络和宽带高速计算机互联网,使之逐步成为一个融语言、数据、图像为一体,超大容量、灵活高效、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的宽带高速通信网,构筑满足经济与社会需要的信息化基础平台。国家应扩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特别是西部落后地区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可考虑设立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专项基金,缓解建设资金“瓶颈”问题。同时,采取多种技术手段解决偏远农村通信问题,

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二) 调整通信价格,降低上网“门槛”

我国50年电信数据统计资料表明,降低通信价格对扩大电信消费用户数量、刺激社会电信服务消费、促进电信市场繁荣,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电信设备制造业、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显著作用。但是,在一段时期内我国通信价格总体上保持较高价格,使得“网费太高”、“ISP租用电信线路太贵”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要障碍,其中上网费用高一直是用户反映的主要问题。1999年底以来,国家加大了电信资费调整力度,大幅度降低初装费、上网费用及国际话费,有利地促进城乡居民电信消费。农村电信消费增长尤其引人注目,部分地区电话增长速度超过城市增长速度,农村信息市场在日益“激活”。从2001年3月1日起,国家将再次大幅度降低电信资费。据分析④,这将使长途电话通话次数和本地电话用户至少分别增长5%-10%、带动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1%-0.2%、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6%-1.1%,同时必将刺激互联网用户的增加,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参考国际上网费用及我国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应进一步适时降低我国上网费用,或改革我国的

计费体制,采用“包月制”计费方法。

(三)扩大对内资外资的开放,促进充分竞争格局形成

通信费用降低的另一因素是形成我国信息市场充分竞争格局,而扩大对内资外资的开放则是最重要的前提。随着《电信条例》的贯彻实施,我国电信市场将出现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等多元投资主体与产权结构。根据《条例》规定: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的“经营者为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基础电信业务的公司,且公司中国有股权或者股份不少于51%”。这意味着民营资本不但可以投资基础电信业务,而且最多可以拥有49%的股权或股份。这对于我国“在对外国公司开放之前,先向国内公司开放,促成我国电信市场充分竞争的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应遵循国际电信服务业发展潮流,允许外资投资我国电信服务领域,会吸引众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形成多个市场主体的出现和参与竞争,从而进一步促进充分竞争的电信服务市场格局加快形

成。据悉,信息产业部正在加快制定外商投资电信业的管理办法⑤。

(四)借鉴别国经验,建立普遍服务制度

一个国家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因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成本也不同。落后的、偏远的、贫苦的或欠发达的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成本相对较高,电信公司效益较差,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一般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家

建立了通信普遍服务基金,为促进落后的、偏远的、贫苦的或欠发达的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发挥了很好作用。未来我国电信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撑。与此同时,国家的优惠政策已基本取消,如何保障电信业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信息基础设施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

此,应尽快研究并建立普遍服务制度。

(五)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1999年国家实施政府上网工程以来,全国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县、乡乃至村级政府和机构建立了网站、或公用数据库、或行业信息网等,提供各种信息数据、咨询商务、项目审批、证照办理等服务,政府上网工程取得明显效果。2000年底,我国“电子口岸执法系统”建立,所有外经贸业务管理如证书申领、单证传输、通关、纳税、外汇结算等已实现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上进行,为外贸企业进行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政府部门作为信息最大的拥有者与使用者,其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仍然极低。据悉⑥,政府部门掌握的可公开信息中约有80%仍处于封闭状态,相当数量的政府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缺乏特色。为此,应加快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实现政府、公共机构、社会、企业管理的网络化,应考虑对公共部门提供的政务信息、法律法规信息、政府采购、公共工程招标、专利技术、文献检索、公共数据库、主要经济信息等信息服务实行免费或低费服务。同时,研究制定《信息公开法》,加快信息公开所需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六)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做好专业技术大众化服务

从我国互联网用户年龄分布来看,大部分为受过较好教育、掌握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的中青年(18-35岁之间),而其余年龄段的人群则未受到或缺乏较好教育、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为此,政府应采取一定措施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促进计算机、网络等专业技术的大众化,以便普通公民都能有效驾驭计算机、互联网及高速网络等先进技术。比如建立地区性技术服务中心,鼓励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城市社区、偏远乡村,在技术培训、技能掌握等方面提供正确、规范的服务;引导企业进行网上内容和各种应用软件设计时,要针对用户客观需求,使所有人都能利用信息技术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另外,应注重社区信息化建设,通过社区宽带网的建设,把一个个的社区联系起来,居民的生活和网络也随即联系起来。比如居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社区内外的大事,家庭主妇通过网络订餐、雇保姆、买日用品,小孩通过网络学习电脑,下岗职工能通过网络找到再就业的咨询和机会等。在尽享数字化生活优越性的同时,居民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政府的管理、教育和宣传,可取得传统媒介如报纸、期刊、广播、黑板报难以获得的收效。

(七)发展网络教育,提高全民知识水平

网络教育具有快速、及时、灵活、便捷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以现代技术学习、探索、研究的氛围中,从而培养出有扎实基础知识、具有创造性、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多年来,我国各地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落后地区、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及乡村学校教育水平仍较低下,由于缺乏有效的教育传播工具,客观上造成公众

知识水平的不平衡。网络的出现与普及使人们在同一时间接受平等教育、学习相同知识成为可能,“十五”计划建议中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推广计算机及网络教育,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为此,建议开展“全民网络教育工程”,尽早在所有高等、成人教育、中等专业、中小学校中开展程度不同的网络教育,对于贫

困地区的中小学进行重点资助。

(八)鼓励企业参与,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组成单位,应发挥其在缩小“数字鸿沟”活动中的作用。鉴于目前我国企业网络化程度还很低的情形(已经上网的企业仅为企业总数的1‰),政府应一方面积极推进 “企业上网工程”,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提高其网络化程度。针对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网络应用程度低下的情况,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设立服务网站、在线咨询、专项拨款等形式为小企业服务。另一方面,应积极引导企业关心、支持并从事缩小“数字鸿沟”的活动。对于投入社区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建议在项目审批、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比如考虑到上网费用的大幅度下降,给予信息内容服务商(ICP )一定的税收减免。另外,“数字鸿沟”在反映出我国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程度低下的同时,也折射出我国信息产品市场的巨大,这对于国家、企业和社会而言又是良好的“数字机遇”。如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跨越“数字鸿沟”的合力,从而抓住这一“数字机遇”,是当前值得我们重视

和研究的问题

中欧数字鸿沟现状及趋势


相关文章

  • 论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数字鸿沟问题
  • 论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数字鸿沟问题 吴雪飞 学号:[1**********]5 摘要:数字鸿沟是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一大难题,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的数字鸿沟问题对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数字鸿沟问题入手,先记述了数字鸿沟的 ...查看


  •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性
  •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性 约瑟夫·奈 [英文标题]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Relevance of Theory to Practice [作者简介][美]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 ...查看


  • 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 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1. 网络信息安全形势严峻 (一)网络安全包括四个层次 1.国家安全:保护国家机密不受网络黑客的袭击而泄密,及保持国家机构不受黑客袭击而正常运作: 2.商业安全:保护商业机密.企业资料不被窃取: 3.个人安全:保护个 ...查看


  • 腾讯"为村"计划,让"互联网"改变中国古老贫困村
  • 腾讯"为村"计划,让 "互联网 "改变中国古老贫困村 日前发布的由马化腾亲撰前言的<互联网 :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中,腾讯首次公开详细披露了神秘的"为村"(We cou ...查看


  • 公民网络参与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及对策完善
  • 公民网络参与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及对策完善 摘要: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在扩大参与主体.深化沟通交流和促进政策调整完善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之而来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推行 ...查看


  • 新媒体概论
  • 新媒体概论 填空:10(10) 辨析题:5 名词解释:4 简答题:4 (适当展开) 论述:2(完全展开) ① 新媒体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 率先提出的. ② 联合国新闻委员会1998年5月举行的年会正式提出把互 ...查看


  • 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畅谈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
  • 在第二届"中国未来教育家成长论坛"上,围绕"营造教育家成长的自由生态"主题,著名教育家.国家总督学顾问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教育家成长过程中的环境因素,进而讨论"是不是一定要别人为我们创造了环境 ...查看


  • 美国"新经济"的两面性
  • 作者:陈宝森 国际贸易 2000年09期 以信息化.全球化以及微观经济宏观经济良性互动为条件的美国"新经济",这两年有点热得过火,经过美联储的宏观调控,今年步子可能放慢,但仍会有3%以上的增长.由于经济强劲,锦上添花的事 ...查看


  • 编辑记者资格考试新闻基础知识试题(6)
  •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 题目 1.新闻事业属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范畴. 2.新闻事业与国家机器.政治法律机构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上. 3.新闻事业与哲学.文学.艺术等比较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1.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