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唱法的科学性特征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实践性的前提下,尊重声乐教学的客观规律,才能体现出“科学的方法”。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在谈到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时,用“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来概括,还经常用到所谓“科学唱法”的提法。一些相关的论述在其他人的著述中也不少见,这说明在声乐教学中对“科学性”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一、科学性是中国声乐教育发展的必然

  对科学性的一般解释是,它是指事物的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即概念、定义、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实验材料、实验数据、实验结果是否可靠等。从人文科学的意义上说,主要的意旨应该是“指事物的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实际”,金铁霖对此的表述是“我们讲的科学性不是美声唱法,而是我们在实践中获得的一种经验和理解。”

  对中国声乐的发展而言,关键不是用不用西方声乐的问题,而是用得好坏与深浅的问题。我们当然不能以西方声乐方法为标准,但不可不以西方声乐为参照。我们对声乐教学的“科学性”考量,一定要在既遵循传统又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去拓展中国声乐艺术的审美价值,把握它特有的境界追求及对韵的体悟和对特有的情感的认知方式。我们不能囿于传统的“甜、亮、水、脆、柔”或“声、情、字、味、表、养、相”,而要与“中华民族的崛起”这一个大的创造相吻合,丰富我们的民族声乐的审美创造。对“科学性”问题的认识有一点是要特别明确的:即我们不能陷于“科学主义”,从而使“人文精神”缺失甚或消遁。声乐教育的科学性不能离开人,因为人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看不到教育对象的特质及其丰富性,就根本没有科学性可言。

  二、科学的理念与方法

  对声乐教学的科学性的把握必须具有科学的理念与方法。譬如沈湘说“咽音的概念,我个人理解,如果认为它是最基本的音响,是一个稳定的腔体唱出的非常自如松弛的声音,这就对了。如果理解错了,人为非要某个固定的音色,而这个固定的音色,在歌唱里边是不自然的音色的话,就肯定错了。”这里面就有一个科学的理念问题。

  譬如对发声机理及相关生理解剖知识的了解,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声音的轻机能与重机能以及声带振动的流体动力学原理。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可以使我们避免盲从,也可以增强我们的免疫力并提高我们的内省与自我感知的能力。

  任何想以所谓“科学性”来取代人文性并悬置歌唱及其经验传统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声乐史上曾有过的“手治法”帮助打开喉咙和稳定喉结的例子即是最好的例证。因此,如果—味追求声乐的生理或心理依据,而撇开活生生的声乐实践于不顾,就有可能造成“人文性”的丧失而堕入“科学性”的窠臼。对喉咙的打开和喉头的下放,任何量化和规定都是不可取的。不仅喉咙的打开与下放如此,即便气息、共鸣,音色等声乐的基本要素也需要教育者在尊重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前提下,充分体现个性与特色才能更好地遵循声乐艺术创造的规律。

  三、科学的学科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中,避免学科课程被排除在外而非艺术类课程泛滥的现象。同时我们要积极地利用已有的科学成果。收录机时代我们说“录音机是最好的老师”,现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声像同步,这就为演唱者反复观摩提供了可能,也使声乐教学有了更立体的参照,另一方面,现在声乐演唱的环境和条件也被科学进步大大地改造了,电声扩放设备的运用,使人们对声音的追求较之前人来说应该也有了相应的变化。考虑到社会与大众音乐文化及各种不同层次的声乐教学,其教与学的侧重点和追求目标理应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对“共鸣”的追求等等。

  口传心授今天依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因此,对于声乐教学的教学术语进行一定的规范和科学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声乐教学术语作为语词概念的确定性与它所表述的声乐内涵的丰富性构成一对矛盾。如果再加上声乐教学所具有的阶段性和由此带来的声乐教学的相对性,就会使我们对声乐教学术语的规范性与科学性的追求更加困难。郭淑珍关于呼吸有“勾住底气”的精辟论述,“勾”字的准确与生动如果没有实践的依据,没有与郭先生的一段较长时间的切磋磨合,是难以真正领悟的。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使文化发展呈现出相反而又互为补益的趋势,美声歌唱在西方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按照一些人的说法它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作品与演唱体系,有了自己的一套规范或者说“范式”。与之相比,民族唱法只形成部分的唱法规范,尚未形成整体的唱法,还处在探索创造和形成完整唱法的过程中。乔新建认为“在声乐发展史上,声乐科学的水平与时俱进……上世纪20年代末,由于西方声乐文化的介入,民族声乐的科学水平发生了一次飞跃……但是,对于艺术而言,不能只从科学规则看问题,还要兼顾到风格问题。”沈湘有句名言“没有不科学的方法,只有不科学的人”。就作为人文艺术的声乐来说,在声乐基本方法趋同的同时,多元化的取向正成为人们的追求。

  责任编辑 李红梅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实践性的前提下,尊重声乐教学的客观规律,才能体现出“科学的方法”。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在谈到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时,用“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来概括,还经常用到所谓“科学唱法”的提法。一些相关的论述在其他人的著述中也不少见,这说明在声乐教学中对“科学性”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一、科学性是中国声乐教育发展的必然

  对科学性的一般解释是,它是指事物的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即概念、定义、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实验材料、实验数据、实验结果是否可靠等。从人文科学的意义上说,主要的意旨应该是“指事物的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实际”,金铁霖对此的表述是“我们讲的科学性不是美声唱法,而是我们在实践中获得的一种经验和理解。”

  对中国声乐的发展而言,关键不是用不用西方声乐的问题,而是用得好坏与深浅的问题。我们当然不能以西方声乐方法为标准,但不可不以西方声乐为参照。我们对声乐教学的“科学性”考量,一定要在既遵循传统又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去拓展中国声乐艺术的审美价值,把握它特有的境界追求及对韵的体悟和对特有的情感的认知方式。我们不能囿于传统的“甜、亮、水、脆、柔”或“声、情、字、味、表、养、相”,而要与“中华民族的崛起”这一个大的创造相吻合,丰富我们的民族声乐的审美创造。对“科学性”问题的认识有一点是要特别明确的:即我们不能陷于“科学主义”,从而使“人文精神”缺失甚或消遁。声乐教育的科学性不能离开人,因为人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看不到教育对象的特质及其丰富性,就根本没有科学性可言。

  二、科学的理念与方法

  对声乐教学的科学性的把握必须具有科学的理念与方法。譬如沈湘说“咽音的概念,我个人理解,如果认为它是最基本的音响,是一个稳定的腔体唱出的非常自如松弛的声音,这就对了。如果理解错了,人为非要某个固定的音色,而这个固定的音色,在歌唱里边是不自然的音色的话,就肯定错了。”这里面就有一个科学的理念问题。

  譬如对发声机理及相关生理解剖知识的了解,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声音的轻机能与重机能以及声带振动的流体动力学原理。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可以使我们避免盲从,也可以增强我们的免疫力并提高我们的内省与自我感知的能力。

  任何想以所谓“科学性”来取代人文性并悬置歌唱及其经验传统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声乐史上曾有过的“手治法”帮助打开喉咙和稳定喉结的例子即是最好的例证。因此,如果—味追求声乐的生理或心理依据,而撇开活生生的声乐实践于不顾,就有可能造成“人文性”的丧失而堕入“科学性”的窠臼。对喉咙的打开和喉头的下放,任何量化和规定都是不可取的。不仅喉咙的打开与下放如此,即便气息、共鸣,音色等声乐的基本要素也需要教育者在尊重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前提下,充分体现个性与特色才能更好地遵循声乐艺术创造的规律。

  三、科学的学科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中,避免学科课程被排除在外而非艺术类课程泛滥的现象。同时我们要积极地利用已有的科学成果。收录机时代我们说“录音机是最好的老师”,现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声像同步,这就为演唱者反复观摩提供了可能,也使声乐教学有了更立体的参照,另一方面,现在声乐演唱的环境和条件也被科学进步大大地改造了,电声扩放设备的运用,使人们对声音的追求较之前人来说应该也有了相应的变化。考虑到社会与大众音乐文化及各种不同层次的声乐教学,其教与学的侧重点和追求目标理应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对“共鸣”的追求等等。

  口传心授今天依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因此,对于声乐教学的教学术语进行一定的规范和科学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声乐教学术语作为语词概念的确定性与它所表述的声乐内涵的丰富性构成一对矛盾。如果再加上声乐教学所具有的阶段性和由此带来的声乐教学的相对性,就会使我们对声乐教学术语的规范性与科学性的追求更加困难。郭淑珍关于呼吸有“勾住底气”的精辟论述,“勾”字的准确与生动如果没有实践的依据,没有与郭先生的一段较长时间的切磋磨合,是难以真正领悟的。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使文化发展呈现出相反而又互为补益的趋势,美声歌唱在西方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按照一些人的说法它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作品与演唱体系,有了自己的一套规范或者说“范式”。与之相比,民族唱法只形成部分的唱法规范,尚未形成整体的唱法,还处在探索创造和形成完整唱法的过程中。乔新建认为“在声乐发展史上,声乐科学的水平与时俱进……上世纪20年代末,由于西方声乐文化的介入,民族声乐的科学水平发生了一次飞跃……但是,对于艺术而言,不能只从科学规则看问题,还要兼顾到风格问题。”沈湘有句名言“没有不科学的方法,只有不科学的人”。就作为人文艺术的声乐来说,在声乐基本方法趋同的同时,多元化的取向正成为人们的追求。

  责任编辑 李红梅


相关文章

  • 探讨当代蒙古族声乐演唱的艺术特征
  • 摘要:"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伟大的音乐"这是全世界对蒙古音乐的赞誉.蒙古音乐将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深刻地表达了出来,在世界音乐上拥有了一席之地,创造了一个音乐史上的奇迹.蒙古族声乐是一个融合的音乐,致力与时代同步,创造出了不 ...查看


  • 美声唱法审美特征论
  • 内容摘要:美声唱法是流行于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声乐艺术,其历史悠久,成就巨大.本文以文化含量的丰厚性.发声方法的科学性.声音特色的美妙性为三大理论层面,从美学视角与美学高度,对美声唱法的审美特征金进行了概要论述.对于把握美声唱法的本体美学特征, ...查看


  • 人本主义理论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 [内容摘要]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扬人本主义思想来激发学生对声乐艺术学习的兴趣,把握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在创设良好教学环境的同时,把人本主义运用与声乐教学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此充分地挖掘教学本身及其内涵,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 ...查看


  • 音乐剧声乐演唱特征探究_以_歌剧魅影_为例_欧海鸥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THE NEW VOICE OF YUE -FU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 音乐剧声乐演唱特征探究 ...查看


  • 中国艺术歌曲的本土性特征
  • 合肥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论中国艺术歌曲的本土性特征 --"五四"以来至四十年代 摘 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改变了当代许多知识分子的陈旧观念.在艺术领域,也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 ...查看


  • 音乐专业论文题目
  • 邓丽君歌曲演唱特色研究 试论蒙古族盅碗舞舞蹈的形式美 中国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异同 浅谈高师声乐专业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谈钢琴教学中对" 放松" 的把握 郧阳<凤凰灯舞>初探 上庸地方民俗音乐初探- ...查看


  • 音乐学院毕业论文
  • 湖 南 涉 外 经 济 学 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作 学 专 学论吴碧霞跨界演唱的技巧与艺目 术特色 者 院 业 号 朱梦玉 音乐学院 音乐学 [1**********]6 汤静 指导教师 二〇一二 年 四 月 二十一 日 摘 要 ...查看


  • 歌曲的三大类-民歌,艺术歌曲和通俗歌曲
  • 民歌 民歌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不过今天我们所说的民歌,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所指的是主要以木吉他为伴奏乐 ...查看


  • 菜鸟歌手必看-如何唱歌换气
  • 我唱歌有时吐字不清,怎么办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7-8-19 14:46 请求!!!!!!!!!! 提问者: huoyongshen - 初学弟子 一级 最佳答案 过去, 人们总对通俗歌曲存在一种偏见: 只要乐感好, 嗓子好就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