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的三大类-民歌,艺术歌曲和通俗歌曲

民歌

民歌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不过今天我们所说的民歌,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所指的是主要以木吉他为伴奏乐器,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纯朴生活感受的那种歌曲。

词语解释

民歌: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间文学的一种。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歌简介 民歌,人民之歌。 从古至今,无论东西南北,每一时代、地域、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都不其然会产生一类别人类自娱、文化留传或生活实质的宣泄。 他们会以不同的形色传递他们的历史、文明及热爱,而歌谣亦是其重要之一环,而社会学或大众俗称之为民歌/谣。 美国民歌手 WOODY GUTHRIE在五十年代的唱片可说是最早的民歌唱片录音,所以普遍被认定是现代民歌 (FOLK)的祖师。之后 PETE SEEGER、 THE WEAVERS继续推动这类音乐。六十年代越战,反歌手如 BOB DYLAN 、JOAN BAEZ、PETER 、PAUL AND MARY等成为时代的呼声。 如此类推,可以有中国的民歌,美国的民歌,英国、俄国、苏格兰、澳洲或非洲民歌等等。就像如果这几天大家有到海运大厦天台参与德国啤酒节,大家一定到听到不少他们以吉他、手风琴等奏出的的普鲁士民谣。 民歌/谣的特色,是在於其能否反影它的出处和环境、文化特色/质,而不只是在乎其使用的乐器的多少、轻重。(当然无可否认,乐器本身很多时亦能反影民歌本身的文化背境。)今天,我们活在香港,民歌音乐的文化早以支配在西方篷裙之下,我们今天说的民歌,大多数也就是西方(美国)的民歌。民歌还分少儿,成人。

民歌的起源

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多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国风》中的民歌,大部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实质,表达了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思想和斗争精神,如《伐檀》,它以辛辣的语言讽刺和诅咒了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在《硕鼠》中,更把剥削阶级比作贪得无厌的老鼠,刻画出劳动人民对奴隶主的

切齿痛恨和对于“乐土”、“乐园”的向往。

民歌的发展 在春秋时期,楚国的民歌已经十分繁荣。战国后期,诗人屈原等人,对楚国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并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新词,称为《楚辞》。《楚辞》中的不少作品,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热烈面富于幻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了一个音乐管理机构乐府,从事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入乐的歌谣,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

这些乐府民歌,多以描写民间疾苦为主要内容,直接道出了人民的爱憎,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这一时期的民歌在形式上已发展成为长短句和五言、七言体,并开始加进了乐器伴奏,《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歌曲的产生,同时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民歌在不断发展和日臻成熟。 唐代民歌的创作也相当繁盛。李隆基登位,杨玉环得宠,建立了杨家的裙带关系,她的姊妹都被封为夫人,气焰之盛竟至“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的地步,谣曰:“从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因为“男不封侯女做妃,看女却为门上楣”。这未必代表老百姓心里的向往,只是一种对皇家的讽刺而已。 到了南宋,民间产生的讽刺性歌谣就更多了。南宋的统治阶级,贪污腐化,玩弄政权,有民歌讽刺道:“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着皇帝卖酒醋。”可谓一针见血。 到了元明时代,人民的痛苦越来越深了。人民作歌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由于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激起了农民起义的洪流。其中,以颍州的刘福通声势最大,他率领了10万农民,头包红中,号“红军”,所向无敌,所以歌谣道:“满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进入明清时代,我国的封建制度面临崩溃,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具有民主性和进步性的民歌。如明代民歌:“吃闯王、穿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 清朝统治中国后,人民清醒地看到,统治阶级昏聩贪婪,这是招致外侮、陷国家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主要原因。在那悲惨的年代,老百姓连温饱都不可得,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 “天子坐金銮,朝政乱一团,黎民苦中昔,乾坤颠倒颠,干戈从此起,休想太平年。” 1900年,袁世凯奉他的主子——清皇帝之命,到山东执行血腥屠杀政策,杀害无数义和团将士。人民恨透了袁世凯,便唱出了“杀了袁龟蛋,我们好吃饭”的歌谣。人们在袁世凯巡抚衙门的墙壁上,画上一个戴红顶花翎的大乌龟,爬在一个洋人的屁股后。这幅漫画和歌谣,发泄了老百姓对袁世凯的痛恨心情。 随着清朝的垮台,民国以来,帝国主义为了扶植中国的封建势力,勾结军阀,残害中国人民,支持袁世凯称帝,当时袁世凯听见北京街上有许多卖元宵的,认为大犯忌讳,把元宵当成“袁消”,于是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叫卖元宵,硬把元宵改为“汤圆”,于是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卖„汤圆‟。”

自从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仇恨,日益增长,他们讥讽卖日货的商人:“绿坎肩,真是阔,绿帽子,也不错,叫你再贩日本货!” 作为历史的见证,这样唱道: “边区本是根据地,赶走了鬼子杀汉奸。”“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主,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美好的前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正像一个人在经过艰苦跋涉的沙漠旅行后,突然看到了碧波万顷的大海,人们的情绪激动了,歌不断从激动的心头流

民歌在新中国的土壤上得到培育,像春天田野里的野花,连片密布,摇曳生姿。社会主义民歌创作的沃野展现在眼前,劳动人民的歌声冲天而起,响彻云霄。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派出工作组对全国的传统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风进行大范围的抢救挖掘工作。自1984年起,又开展了编辑《中国歌谣集成》工作。通过这些大规模的活动,使得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得以典藏保存,为丰富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西方民歌 美国的文化对比上说(中、英、欧洲大陆等)都比较短;在我们听到一些美国怨曲、跳舞音乐、爵士乐曲外,在乘接中、西部人民的心灵,我们会听到不少第二代美国本土人民的心曲,拓荒者的Country Fork Music,好像Woody Guthrie's „This land is my land'、 Oh Susanna 、Michael, Row the Boat ashore等等,此为典形的美国民歌。而 The Weavers (Pete Seeger)、The Kingston Trio、The Highway Man等可以说我所认识的是美国民歌的先驱。 至於被称为美国现代(六十年代称之为现代,而我们2004年被称为处于后现代的尾声) 民歌之父的是 。 Bob Dylan 之所以被称为' 现代民歌之父' ,是因为其在六十年代首先以他典形反叛、控诉加上其如诗的文字( lyric) 写出了不少能代表当代美国土地、文化,新一代知识分子、年青人的心态的乐曲。 而该等文字、歌曲,又真的能直接、间接及一代一代地影响著美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文化(不止于音乐文化)。 Ps. 至于其他大家能常常听到的西方民歌手有:,PPM 最喜欢的(相信是) Peter, Paul and Mary, Simon and Garfunkel, Donovan, Joni Mitchell, John Denver等等,

民歌和民谣的区别

民歌和民谣的涵意实有点区别,民谣的「谣」字,有「虚」、「无」的意思,亦即所谓谣言、谣传。「民谣」是泛指古时在民间流传的歌曲,而作曲者已无可稽考,这些我们才会叫做民谣(当然也可叫民歌) ,所以我们会说现代民「歌」或城市民「歌」,而不应有现代民「谣」或城市民「谣」之说。

我们在西洋歌剧或中国地方戏曲,不难发觉其音乐的部分,亦能充分反映一个族群的色彩性格、文化传统,但我们不会称之为民歌,并不尽然是它有丰富的艺术内涵;而是这类传统音乐,在没有留声机的年代,是宫廷贵族、知识分子或上层社会的「专利品」,并没有在民间普及,所以「流传民间」是成为民歌的最基本条件。 上世纪至今英语是强势语言,在多个领域影响著全世界,民歌亦然。我们这一代人,受欧美民歌熏陶至今。60年代欧美

民歌在市场力量推动下作多元发展,臻至圆熟之境。事实上,欧美民歌在音乐上的价值和意义,是值得我们充分推崇和肯定的。

民歌的种类 按形式和作用分

劳动歌 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号子,以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劳动的功用为其基本特征。广义的包括在劳动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采茶歌等。后一类歌,有些也配合劳动动作而歌唱, 一般对劳动也能起一定的鼓舞和调节情绪的作用, 但无明显的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广义的劳动歌,有时也可归入生活歌中。 仪礼歌 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仪式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演唱。大致有诀术歌、仪式歌、习俗歌三类。诀术歌,是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与咒语,如" 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哭夜郎,过路君子吟三遍,一觉睡到大天光" 之类。仪式歌,是与节令庆祝、其他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歌,主要内容为祭神求福、祈保丰收等。如祭灶王爷求福、祭龙王爷求雨所唱的歌。习俗歌,用于婚娶、生子、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和迎宾待客的场合,如撒帐歌、哭嫁歌、盖房歌、敬酒歌等。这是仪礼歌中数量居多、迷信色彩较少、文学价值较高的部分。 时政歌 主要内容是反映人民群众对某些政治事件、人物的认识和态度的。有相当高的文献价值。中国古代的时政歌谣,不少以童谣形式出现,其书面记录,较多见于各朝史书的《五行志》中。时政歌谣大致可分三类:①揭露讽刺统治者的歌谣,这类作品数量最多;②赞扬廉洁、爱国官吏的歌谣;③历代农民起义的歌谣,这类歌谣,体现农民的觉醒最充分,政治色彩最浓。 生活歌 反映人民一般的社会家庭生活和日常劳动生活的各方面,尤以表现农民和妇女生活的为多。关于农民生活的歌,反映了广大农民在旧社会所过的非人生活,揭露地主残酷剥削和贪婪吝啬的本质。流传相当普遍的《十二月长工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长工与地主的尖锐矛盾。妇女生活歌,大部分出自民间妇女之口。女性从一出生即受歧视的童年,到像货物一样被买卖的出嫁;从备受虐待摧残的小媳妇生涯,到熬成婆后仍无幸福可言的毕生悲惨遭遇,在妇女生活歌中都有所反映。在大量的苦情歌中,又常蕴含着对美满生活的憧憬。在资本主义兴起后的近代歌谣中,常迸发出反抗的时代强音。

按地域分

客家民歌 客家民歌主要包括客家山歌和客家童谣。流行于广东东部的梅县、兴宁、五华、紫金,福建西部的上杭、宁化、清流、永定,江西南部的兴国、瑞金、永新等地,以及台湾北部的桃园、新竹、苗栗等地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使用客家方言演唱。 陕北民歌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陕北民歌种类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调等,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 云南民歌 云南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彝、白、傣、哈尼、壮、苗、傈僳、佤、回、纳西、拉祜、景颇、瑶、藏、布朗、阿昌、蒙古、崩龙、独龙、普米等族。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按体裁分类

按照它的体裁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号子、山歌、小调。 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从《诗经》里的《国风》到解放后搜集出版的各种民歌选集,数量相当多,至于目前仍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歌谣和新民歌,更是浩如烟海,这些民歌就形式而言,汉族的除了民谣,儿歌,四句头山歌和各种劳动号子之外,还有“信天游”、“扑山歌”、“四季歌”、“五更调”,至于像藏族的“鲁”“协”,壮族的“欢”,的“”、回族的“花儿”、苗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等,都各具独特的形式,民歌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按产生时间和使用范围

情歌 据有些学者的看法,大概最早产生于对偶婚与对偶婚从夫居的一夫一妻制的交替时期,是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也更加脍炙人口的一种,在历代劳动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情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倾诉互相爱恋之情和表明选择爱人标准的,如《丝线牵桥妹敢过》、《金银不是如意郎》。②抒发离别、想念之情的,如《把你画在眼睛上》、《和来捏作一个人》。③表达誓不分离的坚贞爱情的,如《情愿挨打不丢郎》、《出了衙门手牵手》。④告诫和批评的怨情歌,如:“要学苋菜红到老,莫学花椒黑了心”、《小妹郎多乱了心》。⑤为数甚多的“家花不如野花香”之类的偷情歌,虽含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情感,但往往也表现了被剥夺正常爱情生活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儿歌 一词,中国“五四”以后才普遍使用。古代称为“孺子歌”、“小儿谣”等。儿歌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由儿童自己创作以及由大人教唱但内容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的歌。广义的还包括由妈妈奶奶等教唱、反映旧社会大人特别是妇女生活情感的、但由儿童传唱开来的歌。具有时政歌谣性质的所谓“童谣”,一般非真正的儿歌。儿歌按其功用,大致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教诲儿歌、训练语言能力的绕口令等。

中国民歌特点

句数是不固定的。

用韵方面

汉族民歌押尾韵的居多,四句一首的多一、二、四句用韵,五句一首的一、二、四、五句用韵,两句一首的每句有韵。蒙族民歌则多押头韵,在大多数四行为一章,上、下两章成一首的民歌中,一般每行都要求押韵。各民族的民歌中,还有押腰韵、腰脚韵、头脚韵或腰韵、尾韵相互为韵的。壮族的" 勒脚欢" ,西北各族的" 花儿" ,有特殊的押韵法。

表现手法方面

:比兴、夸张、重叠、谐音等手法, 在民歌中多有运用。揭露抨击性的时政歌谣,常用谐音、隐语。双关语在情歌中运用较多。拟人化手法,儿歌中较为常见。纳西族的相会调,在大量运用谐音同时,通篇以物拟人,如用蜂花、鱼水相会,比喻男女间的爱情。 民歌的风格,因地区、民族等不同而异。傣族民歌明丽,赫哲族民歌粗犷。汉族民歌,北方的多偏于豪放,南方的一般比较婉约。但同为南方民歌,吴歌又比楚歌更显细腻。同是花儿,不同民族或地区,也各有特色。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参天大树,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它以丰富璀璨的繁花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独特而多样的色彩风貌,巍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浩瀚的大海,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引以自豪,流传久远的民歌,民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民族拥有古老的历史,悠远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神州大地的肥沃土壤孕育的优秀民歌、古朴、悠扬、明快、美妙、悦耳、令人感动、神往,与其它艺术一样,民歌艺术同样博大精深,同样有着独特的韵鼓掌和强大的生命力。

民歌特征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式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博大的文化背景,众多的民族和人口是造就民族音乐的最大原因,民歌有着三个基本特征: 1、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众,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的,在过去,劳动人民被剥夺了掌握文化的权力,不识字,更不懂谱,但他们却用口口相传的方式编唱自己的歌曲,以满足生活的需要,如《长工苦》、《揽工人儿难》,倾吐了遭受欺诈压迫的长工的悲苦情怀,《绣荷包》,抒发了少女对情人的思恋和对幸福生活的惮憬等。(明·冯梦龙)有“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之说,民歌所表现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是最真实,最深切的。 2、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民歌的创作过程和演唱过程,流传过程是合而为一的,在传唱过程中即兴创作,在编制过程中演唱流传) 3民歌的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号子

是人们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为之服务的民歌,它的音乐坚实有力,粗犷豪迈,和劳动者关系十分密切,号子对劳动有着实用性和表现性两种功用,号子有以下5种:①搬运号子(包括装卸、挑抬、推车号子等);②工程号子(包括打夯、打硪、建房、采石等);③农事号子(包括车水、打粮号子等);④船渔号子(包括行水、打鱼、船务号子等);⑤作坊号子(包括打蓝、盐工、榨油、制麻等)。在民歌中,劳动歌产生的最早,鲁迅先生认为:我们不会说话的祖先原始人,在共同操劳得特别吃力的时候,懂得唱歌谣来减轻股肉的疲乏,来集中注意力……。号子的领唱者就是劳动的指挥者,他用富于号召性的歌腔指挥众人的劳动,号子的结奏极为短促,歌词也比较单一,劳动者随着节奏调整身体的协调,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劳动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它强烈的节奏感。

山歌

是产生于山野劳动生活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具有直畅而自由抒发感情特点的民歌,山歌产生在辽阔宽广的大自然环境之中,是人们上山砍柴,田间劳动,山野放牧,或行脚、小憩时,为了抒发内心的感情或向远处的人遥递情意,对答传语而即兴编唱成的,山歌在艺术表现上有三个特征:①感情抒发的直畅性;②编唱形式的自由性;③形式手法的单纯性,山歌又分为北方山歌,与南方山歌两大类,北方山歌主要分布在西北色彩区,西北山歌大多集中在几个歌种之中。主要有:陕北的“信天游”,甘肃、宁夏、青海的“花儿”,内蒙西部的“爬山调”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等,南方山歌比北方普遍,几乎各地都有,大多以地名称之:江浙山歌,用吴语方言,称之为“吴歌”,客家山歌,湘鄂山歌、西南山歌、南方的田秧山歌等,山歌的声调高亢嘹亮,常用上扬的自由延长音来抒发感情,乐段结构较简单,乐句内容的结构变化手法较多,它不仅简单,乐句内部的结构变化手法较多,它不仅与向远方喊话口气语调直接相通,而且擅长表现热烈、爽快、坦率、真诚的情绪与性格。 小调

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它的流传最为广泛、普遍,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较多样具有曲折,细致的特点,小调产生在人们劳动之余,一般有两种场合:一是休息或从事家务劳动的时候,人们常常用小调来泳叹自己的心思,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二是集体娱乐在街头巷尾,酒楼茶馆或者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等时候,用以消遣助兴,小调的音乐表现特点是:表达的途径比较曲折,常常寓意于叙说故事,或寄情于山水风物,或借助于传说古人,婉转地表现出内心的意思来;表现方法比较细腻,较善于表现矛盾复杂的心情,含蓄内在的隐衷曲折多层的事物发展过程;形式比较规整化,修饰化,小调可分为北方小调,南方小调两类,北方小调:1、北方时调,时调是小调的一种是在民间休息娱乐时为消遣助兴而唱的民歌它还常被民间的职业,半职业艺人在城镇市集酒楼茶馆,街头巷尾,游览胜地用来为人们演唱,时调的音乐形式比较成熟,结构严谨、完整、节奏规整,常用乐器伴奏,表现手法也较丰富,汉族地区的时调分布很广,北方、特别是华北色彩区的时调尤为突出,流行最广的,有“茉莉花调”、“剪靛花调”、“孟姜女调”、“绣荷包调”、“对花调”等。2、华北、东北的其他小调《小白菜》这是一首河北一带流传的儿歌,《花蛤蟆》,这是山东菏泽地区的一道儿歌,3、西北的其他小调《揽工人儿难》是一首流行在陕北的长工诉苦民歌。《三十里铺》是一首旋律非常优美,感情真切动人的陕北民歌,南方

的小调有江浙,闽粤台小调、湘鄂、西南的小调等,形式多样,调式变化和衬词衬腔的运用都较丰富。 至清末民初,中国民歌在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播、流变、创新、积累之后,一方面是为适应不同社会阶层以及不同的民俗场景而形成的题材范围和体裁类别都以达到十分丰富成熟的境地,另一方面则是它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特定环境下所蕴积起来的民族和地域性风格的全面展示,从而使这类民间音乐成为历史悠久、传承不断、体裁多样、色彩斑斓、蕴藏丰富的一个民族文化宝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明确指出: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为其他民间音乐提供丰富营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历史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民歌从山野飘向都市、融入“城市文化大餐”,成为沟通城乡独特的情感语言,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海内外各民族的民歌文化艺术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民歌节的作用不仅仅是把潜藏在民间的艺术活力借助现代传媒展现在人们面前,从民歌的优美旋律中,人们感受到团结、祥和、繁荣、发展的时代脉搏和健康向上的美好气息,我们要充分挖掘民歌文化中的审美精神,从中提升出有益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文化理想和生活理念,营造现代生活的艺术氛围. 新的世纪,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交流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民族复兴中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优秀民歌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结晶,也是传播精神文明的使者,民歌要为时代的进步鼓与呼,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要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深刻认识民歌这一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形式的重要作用,用十六大精神指导民歌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专门讲诉民歌的节目叫《魅力28》,是由董卿主持的,这个节目会用各种不同的手法去诠释一首民歌,还会讲这首民歌的由来。 宋祖英曾首次将中国民歌唱响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悉尼歌剧院和维也纳金色大厅,大力宣传了中国的民歌文化。 汉代乐府民歌 什么是“乐府”? 它的涵义是有演变的。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部门,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如《文选》于骚、赋、诗之外另立“乐府”一门;《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又特标《乐府》一篇,并说“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便都是这一演变的标志。 六朝人虽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但着眼还在音乐上。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如元结《系乐府》、白居易《新乐府》、皮日休《正乐府》等,都未入乐,但都自名为乐府,于是所谓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则又离开了唐人所揭示出来的乐府的精神实质,而单从入乐这一点上出发,是乐府一词的滥用,徒滋混淆,不足为据。 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作为一个供统治者点缀升平、纵情声色的音乐机关,汉乐府的任务,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它不同于后代的一个最大特点,或者说一项最有意义的工作,便是采集民歌。 《汉书·札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所谓采诗,即采民歌。同书《艺文志》更有明确的记载: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这件事,在文学史上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白居易说:“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采诗官》) 其实,和周代一样,汉代也是采诗的。而从上引文献,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采诗的

范围遍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比周代还要广。两汉某些头脑比较清醒的统治者较能接受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教训,也颇懂得反映人民意向的民歌民谣的作用,经常派遣使者“使行风俗”“观纳民谣”,甚至根据“谣言单辞,转易守长”(《后汉书? 循吏传叙》) 。这种政治措施,说明当时乐府采诗虽然为了娱乐,但也有作为统治之借鉴的政治意图,即所谓观风俗,知薄厚;而在客观上也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使民歌得以集中、记录、流传。 据《汉书·艺文志》所载篇目,西汉乐府民歌有一百三十八首,这数字已接近《诗经》的“国风”,东汉尚不在内,但现存的总共不过三四十首。最早见于记录的是沈约的《宋书? 乐志》,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 (1)郊庙歌辞 (2)燕射歌辞 (3)鼓吹曲辞 (4)横吹曲辞 (5)相和歌辞 (6)清商曲辞 (7)舞曲歌辞 (8)琴曲歌辞 (9)杂曲歌辞 (10)近代曲辞 (11)杂歌谣辞 (12)新乐府辞 这个分类很全面,也系统。汉贵族乐章载在“郊庙”一类,全是文人所作,其中惟《郊祀歌》的某些作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如《练时日》之创为三言体,《景星》等篇之多用七言句,《日出入》之通首作杂言。汉乐府民歌则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和“杂曲”三类中,相和歌中尤多。在音乐上,这三类也各具特色。相和是美妙的民间音乐,所谓相和,是一种演唱方式,含有“丝竹更相和”和“人声相和”两种意思;鼓吹曲则是武帝时吸收的北方民族的新声,当时主要用作军乐;杂曲只是一种声调失传的杂牌曲子。在写作年代上,郊庙歌辞中的《房中歌》最早,为高祖唐山夫人所作;鼓吹曲辞中的《铙歌十八曲》是西汉作品;相和歌则大部分产生在东汉,其中题为“古辞”的,几乎全是“汉世街陌谣讴”;杂曲年代最晚,已出现不少文人的作品,可以看出民歌的影响。

中国民歌

小放牛 95. 逛新城 96. 人说山西好风光 97. 桃花红杏花白 98. 亲疙蛋下河洗衣裳99. 太阳出来喜洋洋100. 大红公鸡毛腿腿 101. 和平阳光 102. 十送红军 103.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 104. 苏区干部是好作风 105映山红

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音乐史上一种特定的体裁。在德国,由舒伯特、舒曼、勃拉姆等作曲家创作的歌曲被称为Lied ;在法国,与艺术歌曲同类的歌曲被称为Melodie ;流传到中国,我们将它译为“艺术歌曲”。它原本的意思是“这种微妙的艺术用不同于歌剧的方法,令人领会到歌词中戏剧性的内容”。还有与Lied 一词相近的Kunstlied ,它的意思则是“不同于民歌的歌曲”。曲此我们可以知道,区别于歌剧和民歌的这种歌曲形式--艺术歌曲,具体说来是指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范畴

古代的“音乐”的概念是声乐,因此把艺术歌曲划归在音乐的范畴中是符合历史的观念的,并由此可知, 艺术歌曲实则早于音乐的其它形式几百年而存在,如歌剧、交响乐等等。我们当今意义上的艺术歌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德国、意大利、法国、俄国等等,从游吟诗人及僧侣们,通过Issac 传到taleman 、格鲁克、莫扎特、贝多芬等众多作曲家并层层推进, 最终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达到高潮,从lied 大师Issac 到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它的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单音lied ---复音lied ---浪漫的艺术歌曲---十二音、无调性的艺术歌曲,一直是在非常强劲地发展着。在它最初的形式发展中,改革进化一直伴其左右, 如Schulz 去掉了固定低音而改为完整的伴奏;海顿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有前奏、间奏,加强了伴奏的重要性等等;贝多芬的艺术歌曲的“歌曲集”形式成为后提升,虽然二者都自为地闪着自己的光辉,当他们一起登场时,肯定是最引人入胜的。”应该说普赛尔第一次毫不犹豫、而又比较客观地评判了二者的关系,即出自同一体,但又有侧重。当然这种侧重是集中在音乐方面上。E ·T ·A 霍夫曼说:“在谱写的诗歌用词语来指种种确定的情感的歌唱中,音乐的魔力作用就象道士的仙丹一般,只需几粒就足以浸泡出任何精妙美味的冲剂来。”这种对于诗与音乐的审美观点是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真谛所在,诗的升华一定要有音乐的滋润,否则诗的光辉即显暗淡(这只是限定在音乐范畴之中,作为诗的个体表现,它固然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存在,而并不需要依附在任何其它形式之中) 。因此, 让·保尔在《美学史料读本》中提到“在所有艺术门类中,只有音乐是纯粹的最富人性的,能涵盖一切的。”虽然许多学者认为诗是艺术歌曲创作的源泉,但诗的提升、完美只有通过音乐才能完成、实现。音乐人类学家戴维·科普兰认为, 舒伯特、舒曼的欧洲艺术歌曲中,是歌曲将歌词完全融化为音乐的表达模式,还是作曲家通过阅读诗作来获得美感,从而形成音乐曲式,这个问题至今尚未解决。

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看,艺术歌曲的发展过程离不开声乐艺术的演变和不断的“美声”追求,这也是推动其整体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比如它最初是否是由阉人歌手演唱的,因为这种演唱只限在小范围的演出。在法国,艺术歌曲是在沙龙里得到发展的,而在德国,它的演出常常是在市井、民众中进行的。各地区和国家的演出对象和渠道不同,必然在艺术歌曲的整体创作上有不同的影响最终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剧场的革命是导致声乐改变的一个重要素,所以艺术歌曲的整体进步是与剧场的发展、声乐演唱的改革和进步分不的。

特点 一、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歌曲根据原诗含义及原诗的抑扬顿挫等进行创作,所以歌曲所呈现的是作曲家对诗歌的主观看法。伴奏部分(主要是钢琴伴奏,有时加1~2件乐器助奏,也可以用乐队,但是写法应精致)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伴奏,而是与歌声部分融合,成为作品整体中不可更改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作曲家在写作时往往对二者是同时进行构思的。

二、结构精致

艺术歌曲一般短小精致,是一种高度浓缩的音乐小品,在聆赏或演唱时要非常注意细节,因为每个字、每个音都有特意的安排。

三、内容丰富

由于歌词都是采用名诗人的作品(如歌德等大师) ,所以内涵丰富,艺术价值较高。 大多数艺术歌曲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即使是表现集体意志,也是通过个人体验的方式来完成的。

四、演唱者要求

要求演唱者具备较高的演唱技巧与艺术修养 艺术歌曲的特质决定它的演唱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音质,细腻的声线,清晰的咬字与恰当的情绪表达能力。因此能否唱好艺术歌曲是衡量一名合格歌唱家的重要标志。

与诗歌的关系

声乐艺术所产生的影响是重大而显著的,在这里产生了至今仍被视为艺术歌曲楷模的许多经典杰作和优秀的诗篇。把诗词与音乐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比民歌和一般歌曲的艺术水平要高,艺术技巧的难度更大。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欧洲,艺术歌曲这个名称由舒伯特的作品而确立,成为一种独立类型的歌曲品种。舒伯特采有缪勒的诗谱写了两部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从而揭开了浪漫主义歌曲的崭新篇章,使艺术歌曲的地位得到了确立与成熟。

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是艺术歌曲声乐演唱中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作曲家充分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借助钢琴的艺术表现力,使其融入歌曲的情感,以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渲染诗歌的意境,塑造动人的音乐形象。钢琴伴奏与旋律一起表达完整的音乐,体现出作曲家的创新意识与技术水平。传统的艺术歌曲的演唱是与钢琴伴奏视为一体的。舒伯特在他的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充分发挥钢琴的艺术表现力,渲染歌曲的气氛,烘托歌曲的情感,塑造歌曲的背景,给歌曲伴奏以新的生命。在他的声乐作品中,伴奏不仅仅是从属旋律的,而是能够用来表现旋律所 不能表现的东西。钢琴伴奏始终起着衬托的作用,特别是运用色彩的变化,速度的缓急,音的延长与停顿,为演唱者创造出特定意境,从而加深了艺术感染力。钢琴伴奏的意境不仅仅是跟着歌曲旋律给予和声及节奏的支持,更主要的还在于通过写意或造型的艺术手法渲染音乐气氛,从每首歌曲的艺术形象、结构发展、和声处理、伴奏织体去感受和分析作品的风格内涵及表现的手段,能够帮助我们对艺术歌曲进行更加完美的艺术处理。 推广及发展 艺术歌曲在我国一向被看成是严肃音乐(高雅音乐) 。一自30年代以来,我国乐坛产生了不少优秀的艺术歌曲,它们又是全国各大院校培养音乐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教材。其中,三、四十年代的一批作品尤为优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较高的艺术水准。而到了80年代,歌曲的诗化程度、音乐的艺术风格与技巧的运用都有了更明显的提高及突破。艺术歌曲是流动的诗篇,旋律充满了诗的韵味和美感,它的美学规律是我们需要认真完成和不断探讨的课题。在欧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艺术歌曲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是巨大深远的,正确全面理解艺术歌曲的本质、风格及特征,并以此推动我国艺术歌曲的创冶。发展,使艺术歌曲风格更加多样化、民族化,更具艺术性和时代性。

西方发展

早在12世纪,随着游吟艺人和法国南部吟唱诗人的崛起,情歌和叙事歌得到了发展,随之在14世纪和15世纪产生了德国恋诗歌手(Minnesinger )和名歌手(Meistersiugen)的歌曲。16世纪、17世纪出现了牧歌,这时期的创作对歌曲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德国的艺术歌曲发展是由哈斯勒和阿贝特创始,经过莫扎特、贝多芬,到使歌曲创作极为繁荣的舒伯特--他比任何作曲家都更多地将感情及戏剧性倾注到艺术歌曲这个形式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德国艺术歌曲和法国艺术歌曲两大流派。

这些艺术歌曲虽然风格虽不相同,但都是取材于优秀的诗歌,加上精致的音乐旋律和完美的钢琴伴奏,形成一首首各具特色的精品。到了19世纪,英国、西班牙、美国、俄国、匈牙利等国的作曲家们也创作了许多的艺术歌曲。艺术歌曲一般都具有明显的流派特点,这与每个国家不同的语言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发展

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以新中国成立为例,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艺术歌曲传入中国之初,艺术歌曲就在很高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以萧友梅、吴梦非等为代表的一些音乐家得音乐教师在蔡元培大国倡导美育思想的影响下,在全国各地先后组建了一些新型乐团。这些音乐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为艺术歌曲创作做了铺垫。冼星海继聂耳之后,以更广阔的题材、更多样的体裁和更丰富的艺术手段,谱写了大量富有艺术性的歌曲,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的现实。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空前繁荣。新时期的作曲家郑秋枫、施光南、尚德义、谷建芬、士心、徐沛东、陆在易、王志信等创作了《我爱你,中国》《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牧笛》《我们是黄河泰山》《我像雪花天上来》《我爱土地》《母亲河》等众多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中国的民族众多,民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作曲家把这些清唱或用极为简单的伴奏形式演唱的原始民歌配以丰富多彩、格调高雅的钢琴伴奏时,一种具有高品位、完全不同于原始民歌的艺术歌曲出现了。它不仅受到了大从的好评,也得了专家的肯定,在我国的艺术歌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流传到国外,使世人从中了解和全会中国民族的生活与情感,在文化沟通与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它们的民族情和艺术兼容,作品也特别受到广大中外听众的欢迎和喜爱。

相关作品

简介

弗兰兹·舒伯特(FranzSchubert,1797-1828)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文化的奠基人。主要艺术成就在于开创了抒情歌曲、声乐套曲的新体裁, 在交响乐中加入抒情性因素。他创作了大量流传至今的优秀艺术歌曲, 被世人誉为“歌曲之王”。在西方音乐史上, 舒伯特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具有奠基性和经典性地位,研究舒伯特的生平及其艺术歌曲,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对于推进音乐艺术教育,提升音乐素养是极为重要的。沃尔夫以及理夏德·施特劳斯和马勒,包括瓦格纳的歌曲,都是沿着舒伯特所开辟的道路继续发展的。 创作

舒伯特将艺术歌曲的潜能充分挖掘,使其成为极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此后的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以及理夏德·施特劳斯和马勒,包括瓦格纳的歌曲,都是沿着舒伯特所开辟的道路继续发展在18世纪和19世纪,一部成功的歌剧最能代表一位作曲家在音乐上的成就,很不幸的是舒伯特的几部歌剧皆以失败收场。舒伯特的作品在当时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浪漫派的先驱和后古典派的代表人物,舒伯特在他短暂的31年生命中,总共谱写了一千多首作品其中艺术歌曲就有600多首。除了旋律动人之外,他为这些曲子所写的钢琴伴奏比

他的钢琴独奏作品更令人惊叹,因为在这些歌曲中,钢琴伴奏已不仅仅是伴奏,它甚至具有诠释歌词的效果,声乐、歌词与钢琴三者融为一体。更重要是,他把从诗词中所得到的灵感,用音乐来描述,从而成为一种风格。这种创新的作曲手法。影响了日后浪漫派作曲家在钢琴曲方面的创作。在舒伯特其他的抒情歌曲里,流露的思想感情也很丰富多样。像“野玫瑰”、“鳟鱼”、“春思”、“听,云雀”、“谁是雪尔维亚”、“圣母颂”、“摇篮歌”、“小夜曲”、“纺车旁的玛格丽特”、“魔王”、“流浪者”、“乡恋”、“我的孤寓”、“死与少女”、“致音乐”等,都具有代表性。从“纺车旁的玛格丽特”(1814年) ,“魔王”(1815年) 的创作算起, 舒伯特在15个年头的歌曲创作中所留下的声音强烈地反映了处于压抑人们思想感情的反动社会中,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他追求美好的东西,却又不能得到它。19世纪的欧洲,在歌曲创作方面, 德文艺术歌曲的数量远比其他语言来得丰富,作曲家极力尝试要把诗词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经过格鲁克、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的努力之后,舒伯特将其发展至巅峰。因,而舒伯特这个伟大的作曲家,被人们冠以“歌曲之王”的美名。

特色

艺术歌曲是舒伯特全部创作的中心,舒伯特在大约15年的时间里写下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在选材方面, 舒伯特对歌词的要求不拘一格,既有歌德、席勒、海涅以及莎士比亚的诗歌,也有他的友人索贝尔等的诗歌。除此之外还采用能激发他灵感的,即使当时尚未成名的诗人的词作,比如“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的词都是出自缪勒的诗。舒伯特所选择的诗词内容广泛,对不同的题材语词仔细琢磨,为每首歌寻找最佳的形式载体来揭示作曲家的情感。舒伯特的歌曲形式通常分为三类:分节歌、通体歌、变化分节歌。舒伯特将声乐套曲的形式向前推进一步,尽管贝多芬“致远方的爱人”(1816)要比舒伯特“冬之旅”(1827)早10年,但作为声乐套曲我们不得不承认舒伯特在内涵上更加丰富, 技巧上更加运用自如。同莫扎特一样,舒伯特也属于自发性极强的一类作曲家。他的创作灵感如泉喷涌,总是写好一首就创作下一首。作为一个即兴的创作者,他无穷无尽的灵感似乎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修饰和推敲,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他的歌曲创作上。没有任何一位艺术家比他更天生自然,他的原稿丝毫没有删改的气息。由于舒伯特没有莫扎特早年优裕的生活,没有经历从光明到阴暗过渡的生活历程,这位一直生活在城市阴霾中的艺术家的自发因素,造就了他的作品风格没有浮华与修饰, 所有的作品多少摆脱不了忧郁的色彩。

通俗歌曲

通俗歌曲中的语言,以质朴为本。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许多歌曲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中不同层面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多以平白如话、直抒情怀的方式出现,一般不过多地修饰雕琢。

语言特征

近来,散文式甚至完全口语化的歌词也有出现,使得通俗歌曲的演唱艺术也增添了新的样式。但是,绝大部分歌词仍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文学性。 吐字清晰是通俗唱法中最重

要的特征之一。中国的通俗歌曲中,普通话为通俗唱法中的主流,这包括大陆创作的歌曲,一部分港台歌曲以及用普通话演唱的粤语原创歌曲。演唱大陆创作的歌曲时,语音大多比较规范,讲究“出字、归韵、收声”的咬字吐字过程,字字清晰、质朴无华。粤语歌曲的演唱,则应有浓烈的南国风格,但语言不通亦难为内地观众所接受,于是有人将粤语译成普通话演唱,但由于语系不同,字音规律差别甚大,因而仍然难于达到粤语演唱的效果。 可见,语言之于通俗唱法的重要性。吐字清晰,归韵收声准确乃是通俗唱法的重要特征。也有一些曾经学习过美声唱法的歌手,往往不注意咬字的力度,或不习惯把字头(声母)重咬,而过多注意追求声音的效果,因而在转唱通俗歌曲时,便觉风格不浓、韵味不足,乃至大大削弱了歌曲的感染力。 通俗歌曲的歌词,一般都比较生活化、口语化,即使是带有诗情画意,意蕴较深的歌曲,也都从歌曲的总体氛围上来刻画、追求,而歌词本身也多尽量做到口语化、生活化,因而要注意歌词的语言性。许多优秀的通俗歌曲表达意境与氛围十分浓郁,然其歌词仍十分通俗易懂,不刻意雕琢。如《弯弯的月亮》歌词:“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又如《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你面前……”这两首歌的歌词,公认是文学品位颇高的上乘之作。它们可以说是诗化了的语言,口语化的表达方式。通俗歌曲中这类有一定艺术功力的歌词不少。另外,也有一些歌词是大实话、大白话,甚至不讲究格律韵脚,如果没有音乐的帮衬,那简直就是在说话了。当然,由于通俗歌曲创作的无规定性,群众自我参与意识极强,所以,各种创作现象体现了极大的包容性。但是,通俗歌曲的创作还是应当追求一种品位与档次,以提高创作质量,为广大群众贡献更多更好的好作品。 基于通俗歌曲歌词的口语化与生活化的特点,在通俗歌曲的演唱上,就应当把歌词的语言特点表现出来。比如歌词的逻辑重音、感情重音,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与停顿,语气的鲜明与准确以及连贯性与整体性等,都要通过对语言特征的把握来予以表现。

艺术特征

质朴的声音 通俗歌曲内容与形式的广泛性和平民化,使得其演唱者的普及程度亦十分高,也就是说,多为未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人员。因此,通俗唱法的声间运用,大都接近自然形态,也就是一种质朴的本色的声音。即使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多种声乐艺术的发声方法,并且自身也在变幻升华,但其基本特征仍是质朴的。在现代社会,许多专业性质的通俗歌手已把通俗唱法的水平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都十分小心地保持通俗唱法的这一重要的艺术特征,从而使之既有别于已形成成套科学理论体系的美声唱法,又有别于饱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民族唱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质朴的声音已不仅是一种天生的自然形态,也是通俗唱法为区分于其他唱法的一种刻意追求。 独特的韵味 韵味独特亦是通俗唱法重要的艺术特征。在业余歌唱爱好者中,大多并未接受过声乐训练,嗓音条件一般,但演唱通俗歌曲时,仍颇具艺术感染力,这正是因为通俗唱法的平民化与广泛性,造成一种纯真动人的韵味。这种韵味,可以是歌曲演唱风格质朴率直的体现;也可以是其独特的声音技巧,包括声音的控制与放开、强烈与轻柔的对比以及气声、哑声、嘶裂声、喊唱

声等等的灵活运用;也可以是情感表达的本色与自然。总之,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本色意韵。 夸张的表演 通俗唱法在表演中,除完成歌曲演唱一般要求节奏、音准及吐字清晰之外,还常运用声音或形体动作的强化来达到情感的表现,即往往借助于夸张性的表演,加上电声乐器的强力伴奏,更常把这种夸张的表演形式推至极致。这种表演所造成的氛围,已不仅仅是歌唱者自己投入,而是扩展开来,对周围的观众,具有极强的煽动性。这也正是众多的青年人为之倾倒的缘故。 自弹自唱,歌舞一体 通俗唱法的歌手一般都比较注意外部形体的表演。有的借助一样乐器(一般是吉它),自弹自唱,有的在歌唱的同时,配以舞蹈动作。舞蹈动作的选取或编排,都是根据歌曲的风格及情绪来设计,大部分通俗歌手,多只在唱的同时用手势或脚步的变化来辅助表演,而有的歌曲舞蹈性较强,就需要专门为之设计动作。通俗唱法的形体动作,多是借鉴现代舞的某些步态和身段,如霹雳舞、拉丁舞、的士高及太空舞等等。通俗唱法的这一艺术特征,最能吸引青年人的参与.

声音锻炼 声音集中能力的锻炼在声乐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是唱出高音和唱好高音的基础。有的本钱好,是指声音集中的能力强。有的人本钱差,是指声音集中的能力差。本钱的好与坏就是指声音集中能力的强与差。有本钱的是好条件,无本钱的也不要自卑,要通过科学的手段来锻炼成好本钱>声音集中靠声带,所以声带集中声音的锻炼就必不可少。许多人认为声带不可控,是无意识的。事实真是如此吗?如果我们试着发几个音,你会马上体会出声带闭合能力的差异。在这几个音中,会感到有的母音会使声音很集中,而有的母音集中声音不很容易。这说明什么?实际上就存在着声带拉紧能力的差异。用容易集中声音的母音你会发现容易唱得高,用不容易集中声音的母音你会发现唱得高会费些劲儿。而且还会发现,容易集中声音的母音也会容易喉咙紧。不容易集中声音的母音虽然喉咙不容易紧,但会感觉声音容易空。这就说明“喉咙的打开”与“声音的集中”是一对矛盾。 为了解决声音的集中能力,就必须排除喉咙的干扰,否则集中声音就是一句空话。有些人在没有排除喉咙干扰的情况下去集中声音,只能让喉咙必紧,那是因为喉咙在捣乱。有些人的喉咙虽打开,但声音又不会集中,只能让声音发空,会感觉唱高音很困难。所以打开喉咙”和“集中声音”就需要方法。很多人还没有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就想又打开又集中,那岂不是徒劳 所以在声乐学习阶段,交练习就必不可少。你可以分阶段练习,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打开喉咙,那就暂时可以不管声音集中能力的强与弱。如果是为了集中声音,那就可以暂时不管喉咙暂时的紧。如此循环反复,逐步达到喉咙开、音集中。 声音集中离不开喉咙打开以后的空间,只有有了这个合理的空间,再去集中声音,你会感到此时的集中是不会受到喉咙干扰的,此时的集中就进入了可控阶段,随着音的增高,声带拉紧的感觉会越来越明显,这种声带拉紧的感觉的强化就是更进一步的集中了声音,高音也就唱出来了。这是你才明白“关闭”的真正含义。你叫它“集中”也好、“关闭也好”。其实都无所谓,名称不重要,方法很重要。 喉咙和声带基本处于一个位置,喉咙打开的动作方向与声带拉紧的方向正好相反。当同方向运动时,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为什么声音紧?那是因为喉咙紧声音紧,同方向运动的结果。有的人为什么声音空?那是因为喉咙开,声带集中也差,也是同方向运动的结果。所以分开这两个动作很重要。让喉咙和声带互不干扰,各负其责。 以上的罗嗦是为了说明集中声音不应

该有喉咙的参与,至于集中声音也很简单。我个人习惯于发“ei ”。这是我个人的习惯,当然只要是能集中声音的母音都可以用。如果能感觉到了集中的感觉,就尽力保持强化即可。如果会强化了,也就等于主动掌握了集中声音的技巧。这中主动与被动有着天壤之别。主动的掌握,你是主人。被动的掌握,你是奴隶。我们要做主人不作奴隶。 最后声明一点:喉咙打开的方法会牵涉到声音的集中,否则明白了道理也是做不到的我想首先唱高音跟本钱没多大关系,发声的基音, 也就最终音质是与每个人生理条件有密切关系. 但有些先天不足的人, 可以让的良好共鸣加以改善。其次; 在我的个人经验里往往人在唱不同元音而改变声带闭合状态: 那说明共鸣的的统一性还没做到佳当然当你在唱闭口音象会感到声音集中的多,开口音象会使声音相对难集中也比较容易集中并且能打开喉器等等但这些现象都用共鸣位置不同而决定的,如果我们能在训练中能把不同元音的共鸣状态得到统一你的声音共鸣的集中也更好的体现出来了。总之训练声音的目的之一是让声带只简单的发声工作不要给于过多的责任不去阻碍就是畅通。

练习高音 如同说话般的歌唱,也许是所有声乐爱好者的一种追求与梦想。那是一种轻松自然的表现,是歌唱的最高境界。 谈到说话般的歌唱,就必然要牵扯到说话时声带闭合的问题。可以毫无疑问的说,讲话时声带的闭合是声带的被动闭合,当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被动闭合。哭,笑,咳嗽都是如此。那么歌唱也就理应如此了。但也许正是这种如此的歌唱,使许多歌者苦闷于高音的难以解决。 林峻卿教授就曾谈到自己跟意籍著名教师梅百器学习声乐一年,从由最高唱到进步到能唱到g2的事情。相对于那些练三年五年唱不到f2的人而言,已是奇迹了。许多人把男高音称作难高音,看来是再形象不过了。也许就是因为高音的难以解决,所以就有了这样那样的如何练习高音的争论和学习班。而我在此想说的高音,是那种能够统一于中低声区音色的高音。这种高音,必须是能从上至最低音的下行中毫无间痕的。高音的高度是网上曾有过许多唱高音,声带缩短变薄还是拉长变薄的争论,我也就此写过一篇《使男低音唱到c3的理论支点》的文章谈及此事。我在文中说,我以为,也许唱高音根本无需让声带变薄,只需减少声带的震动面积就可以了。因为嘴唇无论如何也无法变得象声带一样薄,但依然可以用它吹出c3或更高的音来,原因就在于音越高,嘴唇闭的越紧的缘故。而减少声带震动面积的方法便是增加声带的闭合力了。而一个小号的初学者,是无论如何也吹不出如此高音的。 而现在,我愈发感到吹小号时的嘴唇和声带的相似,所不同的是,我们的歌唱是声带的被动闭合,吹小号时的嘴唇是主动闭合,小号会随着嘴唇闭合力的增加使声音越来越高。那么我们如果找到了训练增加声带闭合力的方法,不也就走上了解决高音的康庄大道了吗?因主动闭合发声的例子很多,如单簧管,双簧管等。尽管主动闭合的力量,不来源于发声物簧片本身,但却有一个来自嘴唇的外力调节着主动闭合的程度,并因此改变声音的高低。

常见问题

在声乐的学习当中追求音量是最常见的毛病。首先,每个学生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都希

望自己的声音能够响亮有气势。但是初学者因为对声音的认识和技巧都还很薄弱,所以容易在发声的过程中唱出错误的声音,这里就存在着声音概念的认识问题, 我觉得声音的训练首先的从声音的认识开始。只有清楚什么样的声音是正确的,才有可能唱出正确的声音,所以我提倡学习声乐的人一定要多听优秀歌唱家的唱片资料。听多了自然就会有一种鉴别能力送大家一句话找到音质,音量随之而来。!美好的声音必然能够传的远一般而言,学声乐的人,当他刚刚感受到共鸣的时候会很是惊喜,有了共鸣的声音确实比白嗓子进步了一大节。但是有了共鸣以后并不意味着你的声音就好听了。因为学生往往会忽视一个问题基音的纯净,基音也就是声带刚刚开始震动的声音。如果在基音不纯净的情况下盲目的扩大共鸣腔体,必然会把不好听的声音扩大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音量很大,但是很难听的原因之一。 学声乐情为先呢还是技为先? 技术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技术的延伸 光有那一方面都能难打动人,缺一不可·在技术的基础上容入表现 对初学声乐者我认为以技为重,兼顾情,但最终要成为一个真正唱歌的人,情和技缺一不可,都很重要,没有技术不能很好的把握和处理歌曲,没有感情就不能表达歌曲的真正内容,不能打动人,反而会让人感到乏味!!技术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技术的延伸情若断,则魂必散。技术是为情服务的。否则,随着“技术”的提升可能只能发声,而不会歌唱了。 技术为手段,音乐是主体,都不可缺少。 这问题就如同学习声乐是先练气还是先练声。若说练气最重要,那就干脆先练气功;若说发声最重要,却没了底气,抖个不停。气是为声服务的,声音没了气的支持也是白搭。所以这两样东西要一起练,不能脱节。情绪和技术也如此,怎么好分开来说呢?还有先有后的。 发声器官 喉咽

在歌唱各共鸣腔体中、喉咽腔是主导共鸣腔。在通俗唱法的发声中,喉咽腔更显示了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喉咽腔部位的声音自然质朴,有很强的可塑性,而通俗唱法的声音运用,更注重的也是自然或半自然的声音特色。也就是说,通俗唱法中喉咽腔比女声要开得大一些。情感深沉内含一些的歌曲比情感欢快跳跃的歌曲也要开得大一些。 前者如《好人一生平安》、《掌声响起》;后者如《轻轻地告诉你》、《采槟榔等》。 此外,歌曲的演唱风格不同,音乐体裁不同,喉咽腔的开合状态也有不同。

软腭

软腭的状态与喉咽的开合有着紧密的关系,只有在喉咽腔打开的情况下,才能要求软腭的状态。通俗唱法并不需有意抬高软腭去制造高位置共振,但凡学习过声乐的,都会灵活巧妙地运用软腭来显示声音修养,保护声带及咽喉,同时还可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软腭的灵活运用有如下几种情况:在强音演唱时,软腭可随喉咙的打开而自然抬起;在唱高音时,软腭亦可适当抬起。这样可分解一部分强气流对声带与喉部的冲击,扩大了共振范围减少喉部所承受的压力。但共鸣焦点不可全部放在抬起了的软腭处。这是因为软腭抬起后,高位置的共鸣色彩与咽喉部的色彩是有差异的,如果完全用高位置来演唱,必将失去通俗唱法的声音特征。因此,即使软腭抬起了,也只能巧妙地借用,而仍然要保留喉咽腔主导共鸣的地位。 比如《千万次地问》(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曲),高音到BB2,这对于以真声

用嗓为主的通俗唱法来说是颇有难度的,但若稍用上一点高位置共鸣,再加上气息的有机配合,高音便会完成得好一些。刘欢的演唱便达到了最佳效果,既保持了通俗唱法的风格,又显示了高音的色彩与情绪,展示了他运用发声方法的深厚功底,及对通俗唱法高难度技巧的把握。 软腭的灵活运用,还体现在抒情性较强的通俗歌曲中。抒情歌曲注重声音的柔和圆润,松弛流畅,无须喉部用力拉紧,而要松开,形成一个空洞状。此时,若把软腭抬起,把声音控制在软腭及咽部,让气息均匀地流动,声音必然会出现抒情的色彩。这当然还要视歌词内容及音乐风格而加以区别。 爱情歌曲更多一些柔美圆润。歌颂祖国及怀念故乡一类的歌曲,更多一些深沉敬仰,那么便可对软腭的状态作一些微调,以显示声音色彩上的差别。

气声唱法 通俗唱法中呼吸运用的另一特点是“气声唱法”的运用,这不仅丰富了通俗唱法的表现力,也为声乐艺术增加了新的表现手段。 “气声唱法”是一种气与声不按发声规律而组合的样式。正常的发声规律,要求气息振动声带时,两片声带要闭合而发声,这种声音比较结实响亮,而“气声唱法”则是有意不让声带完全闭合,让气流通过未完全振动的声带时发出。在这种声音中,因带有明显的气流声,而使声音色彩略显暗淡、虚婉,甚至带有一些哑声。这种声音更显自然亲切,具有特殊的感染力。 李谷一在“气声唱法”的运用上有突出的成绩,她演唱的《乡恋》(电视片《三峡传说》插曲)及电影《小花》中的插曲《绒花》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俗唱法的发声特点 [通俗唱法的发声特点] 声乐演唱艺术是有共通发声规律的。通俗唱法的发声特点应有如下几方面。 其一,持通俗唱法者,应了解和熟悉科学发声方法的共通规律,努力改变自发式的用嗓习惯,将自己习惯的用嗓方式纳入科学发声的轨道。 其二,从共通的科学发声规律中,努力寻找到通俗唱法声音个性的依据。也就是说,每演唱一首歌曲时,从发音、共鸣部位到气息的流动等诸方面,为通俗歌曲的演唱寻找到合理性。改变纯模仿或盲目用嗓的习惯,从感性的用嗓方式转变为理性的用嗓方式。 其三,通俗唱法,无论其科学与否,作为一种用嗓流派早已形成,并为最广大的业余声乐爱好者所接受。由于它的普及性、通俗性以及独特的演唱个性,亦在各类大赛及专业声乐领域里占有一席地位。因而,不可否认,这种演唱方法必有它的独到之处,我们声乐界应予以关注。下面仅谈几点个人对通俗唱法发声特点的看法。

呼吸运用

“气为声之本”,“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作为声乐演唱艺术之一的通俗唱法,同样离不开气息的支持。呼吸在通俗唱法中的运用,当它与歌曲情感、歌曲风格相结合时,更有其独特性。 [呼吸的表演性] 不同的歌曲内容,蕴含着不同的情感。通俗唱法十分注重歌曲情感的强化与外化,而呼吸运用乃是关键。比如在表达十分悲痛伤感、深沉内涵的情感时,呼吸用得很强,声带有意不全闭合,造成一种似漏气的沙哑声,并将这种带沙哑而深沉的声音色彩,夸张、外化、让观众(听众)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情感。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中这一句:[1**********]2 其中“嘴”、“咽”二字,就可以用带点沙哑的声音去唱,以表现主人公

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以此来加强声音的感染力。又如抒情性较强,表达一种对美好情感的追寻与回忆时,呼吸要用得柔和均匀,与声带形成最佳配合,这种声音色彩柔美圆润,对呼吸的控制与运用,体现了声乐上的技巧。如《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及《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等曲目的演唱,皆可用此法。 另外,在表达激烈粗犷的情感时,呼吸深度与力度必须加强,在腰围横膈膜处形成强有力拉紧状态,声音才会有爆发力,发出几乎类似呼喊的声音色彩。如电影《红高粱》中两段插曲:《妹妹你大胆往前走》、《好酒歌》等,这两首歌中旋律已退居次要的了,而情感的体现已近乎自然状态,也就是前面谈到的第二种体力劳动时心情紧张、情绪兴奋之极的呼吸状态。 至于欢快轻松的情感,则要求气息的流动要轻便流畅,不可过于深沉,亦不需要更强的力度,如《轻轻地告诉你》、《茶山情歌》等。 通俗唱法中发声器官的运动状态 在通俗唱法中, 声带的主要功能是发音, 即在气流振动两片声带时, 闭合而发声。但,为了表达歌曲的某种特殊情感,或表现歌曲的某些特殊风格韵味,当气流振动声带时,两片声带可以闭合一部分,而让另一部分不闭合,产生漏气的现象。此时声带的功能,就不仅仅是发音,而同时具有表达情感或表现风格韵味的功能了。如前节“气声唱法”中所述。

民歌

民歌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不过今天我们所说的民歌,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所指的是主要以木吉他为伴奏乐器,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纯朴生活感受的那种歌曲。

词语解释

民歌: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间文学的一种。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歌简介 民歌,人民之歌。 从古至今,无论东西南北,每一时代、地域、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都不其然会产生一类别人类自娱、文化留传或生活实质的宣泄。 他们会以不同的形色传递他们的历史、文明及热爱,而歌谣亦是其重要之一环,而社会学或大众俗称之为民歌/谣。 美国民歌手 WOODY GUTHRIE在五十年代的唱片可说是最早的民歌唱片录音,所以普遍被认定是现代民歌 (FOLK)的祖师。之后 PETE SEEGER、 THE WEAVERS继续推动这类音乐。六十年代越战,反歌手如 BOB DYLAN 、JOAN BAEZ、PETER 、PAUL AND MARY等成为时代的呼声。 如此类推,可以有中国的民歌,美国的民歌,英国、俄国、苏格兰、澳洲或非洲民歌等等。就像如果这几天大家有到海运大厦天台参与德国啤酒节,大家一定到听到不少他们以吉他、手风琴等奏出的的普鲁士民谣。 民歌/谣的特色,是在於其能否反影它的出处和环境、文化特色/质,而不只是在乎其使用的乐器的多少、轻重。(当然无可否认,乐器本身很多时亦能反影民歌本身的文化背境。)今天,我们活在香港,民歌音乐的文化早以支配在西方篷裙之下,我们今天说的民歌,大多数也就是西方(美国)的民歌。民歌还分少儿,成人。

民歌的起源

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多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国风》中的民歌,大部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实质,表达了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思想和斗争精神,如《伐檀》,它以辛辣的语言讽刺和诅咒了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在《硕鼠》中,更把剥削阶级比作贪得无厌的老鼠,刻画出劳动人民对奴隶主的

切齿痛恨和对于“乐土”、“乐园”的向往。

民歌的发展 在春秋时期,楚国的民歌已经十分繁荣。战国后期,诗人屈原等人,对楚国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并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新词,称为《楚辞》。《楚辞》中的不少作品,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热烈面富于幻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了一个音乐管理机构乐府,从事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入乐的歌谣,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

这些乐府民歌,多以描写民间疾苦为主要内容,直接道出了人民的爱憎,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这一时期的民歌在形式上已发展成为长短句和五言、七言体,并开始加进了乐器伴奏,《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歌曲的产生,同时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民歌在不断发展和日臻成熟。 唐代民歌的创作也相当繁盛。李隆基登位,杨玉环得宠,建立了杨家的裙带关系,她的姊妹都被封为夫人,气焰之盛竟至“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的地步,谣曰:“从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因为“男不封侯女做妃,看女却为门上楣”。这未必代表老百姓心里的向往,只是一种对皇家的讽刺而已。 到了南宋,民间产生的讽刺性歌谣就更多了。南宋的统治阶级,贪污腐化,玩弄政权,有民歌讽刺道:“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着皇帝卖酒醋。”可谓一针见血。 到了元明时代,人民的痛苦越来越深了。人民作歌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由于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激起了农民起义的洪流。其中,以颍州的刘福通声势最大,他率领了10万农民,头包红中,号“红军”,所向无敌,所以歌谣道:“满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进入明清时代,我国的封建制度面临崩溃,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具有民主性和进步性的民歌。如明代民歌:“吃闯王、穿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 清朝统治中国后,人民清醒地看到,统治阶级昏聩贪婪,这是招致外侮、陷国家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主要原因。在那悲惨的年代,老百姓连温饱都不可得,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 “天子坐金銮,朝政乱一团,黎民苦中昔,乾坤颠倒颠,干戈从此起,休想太平年。” 1900年,袁世凯奉他的主子——清皇帝之命,到山东执行血腥屠杀政策,杀害无数义和团将士。人民恨透了袁世凯,便唱出了“杀了袁龟蛋,我们好吃饭”的歌谣。人们在袁世凯巡抚衙门的墙壁上,画上一个戴红顶花翎的大乌龟,爬在一个洋人的屁股后。这幅漫画和歌谣,发泄了老百姓对袁世凯的痛恨心情。 随着清朝的垮台,民国以来,帝国主义为了扶植中国的封建势力,勾结军阀,残害中国人民,支持袁世凯称帝,当时袁世凯听见北京街上有许多卖元宵的,认为大犯忌讳,把元宵当成“袁消”,于是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叫卖元宵,硬把元宵改为“汤圆”,于是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卖„汤圆‟。”

自从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仇恨,日益增长,他们讥讽卖日货的商人:“绿坎肩,真是阔,绿帽子,也不错,叫你再贩日本货!” 作为历史的见证,这样唱道: “边区本是根据地,赶走了鬼子杀汉奸。”“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主,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美好的前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正像一个人在经过艰苦跋涉的沙漠旅行后,突然看到了碧波万顷的大海,人们的情绪激动了,歌不断从激动的心头流

民歌在新中国的土壤上得到培育,像春天田野里的野花,连片密布,摇曳生姿。社会主义民歌创作的沃野展现在眼前,劳动人民的歌声冲天而起,响彻云霄。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派出工作组对全国的传统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风进行大范围的抢救挖掘工作。自1984年起,又开展了编辑《中国歌谣集成》工作。通过这些大规模的活动,使得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得以典藏保存,为丰富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西方民歌 美国的文化对比上说(中、英、欧洲大陆等)都比较短;在我们听到一些美国怨曲、跳舞音乐、爵士乐曲外,在乘接中、西部人民的心灵,我们会听到不少第二代美国本土人民的心曲,拓荒者的Country Fork Music,好像Woody Guthrie's „This land is my land'、 Oh Susanna 、Michael, Row the Boat ashore等等,此为典形的美国民歌。而 The Weavers (Pete Seeger)、The Kingston Trio、The Highway Man等可以说我所认识的是美国民歌的先驱。 至於被称为美国现代(六十年代称之为现代,而我们2004年被称为处于后现代的尾声) 民歌之父的是 。 Bob Dylan 之所以被称为' 现代民歌之父' ,是因为其在六十年代首先以他典形反叛、控诉加上其如诗的文字( lyric) 写出了不少能代表当代美国土地、文化,新一代知识分子、年青人的心态的乐曲。 而该等文字、歌曲,又真的能直接、间接及一代一代地影响著美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文化(不止于音乐文化)。 Ps. 至于其他大家能常常听到的西方民歌手有:,PPM 最喜欢的(相信是) Peter, Paul and Mary, Simon and Garfunkel, Donovan, Joni Mitchell, John Denver等等,

民歌和民谣的区别

民歌和民谣的涵意实有点区别,民谣的「谣」字,有「虚」、「无」的意思,亦即所谓谣言、谣传。「民谣」是泛指古时在民间流传的歌曲,而作曲者已无可稽考,这些我们才会叫做民谣(当然也可叫民歌) ,所以我们会说现代民「歌」或城市民「歌」,而不应有现代民「谣」或城市民「谣」之说。

我们在西洋歌剧或中国地方戏曲,不难发觉其音乐的部分,亦能充分反映一个族群的色彩性格、文化传统,但我们不会称之为民歌,并不尽然是它有丰富的艺术内涵;而是这类传统音乐,在没有留声机的年代,是宫廷贵族、知识分子或上层社会的「专利品」,并没有在民间普及,所以「流传民间」是成为民歌的最基本条件。 上世纪至今英语是强势语言,在多个领域影响著全世界,民歌亦然。我们这一代人,受欧美民歌熏陶至今。60年代欧美

民歌在市场力量推动下作多元发展,臻至圆熟之境。事实上,欧美民歌在音乐上的价值和意义,是值得我们充分推崇和肯定的。

民歌的种类 按形式和作用分

劳动歌 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号子,以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劳动的功用为其基本特征。广义的包括在劳动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采茶歌等。后一类歌,有些也配合劳动动作而歌唱, 一般对劳动也能起一定的鼓舞和调节情绪的作用, 但无明显的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广义的劳动歌,有时也可归入生活歌中。 仪礼歌 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仪式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演唱。大致有诀术歌、仪式歌、习俗歌三类。诀术歌,是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与咒语,如" 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哭夜郎,过路君子吟三遍,一觉睡到大天光" 之类。仪式歌,是与节令庆祝、其他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歌,主要内容为祭神求福、祈保丰收等。如祭灶王爷求福、祭龙王爷求雨所唱的歌。习俗歌,用于婚娶、生子、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和迎宾待客的场合,如撒帐歌、哭嫁歌、盖房歌、敬酒歌等。这是仪礼歌中数量居多、迷信色彩较少、文学价值较高的部分。 时政歌 主要内容是反映人民群众对某些政治事件、人物的认识和态度的。有相当高的文献价值。中国古代的时政歌谣,不少以童谣形式出现,其书面记录,较多见于各朝史书的《五行志》中。时政歌谣大致可分三类:①揭露讽刺统治者的歌谣,这类作品数量最多;②赞扬廉洁、爱国官吏的歌谣;③历代农民起义的歌谣,这类歌谣,体现农民的觉醒最充分,政治色彩最浓。 生活歌 反映人民一般的社会家庭生活和日常劳动生活的各方面,尤以表现农民和妇女生活的为多。关于农民生活的歌,反映了广大农民在旧社会所过的非人生活,揭露地主残酷剥削和贪婪吝啬的本质。流传相当普遍的《十二月长工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长工与地主的尖锐矛盾。妇女生活歌,大部分出自民间妇女之口。女性从一出生即受歧视的童年,到像货物一样被买卖的出嫁;从备受虐待摧残的小媳妇生涯,到熬成婆后仍无幸福可言的毕生悲惨遭遇,在妇女生活歌中都有所反映。在大量的苦情歌中,又常蕴含着对美满生活的憧憬。在资本主义兴起后的近代歌谣中,常迸发出反抗的时代强音。

按地域分

客家民歌 客家民歌主要包括客家山歌和客家童谣。流行于广东东部的梅县、兴宁、五华、紫金,福建西部的上杭、宁化、清流、永定,江西南部的兴国、瑞金、永新等地,以及台湾北部的桃园、新竹、苗栗等地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使用客家方言演唱。 陕北民歌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陕北民歌种类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调等,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 云南民歌 云南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彝、白、傣、哈尼、壮、苗、傈僳、佤、回、纳西、拉祜、景颇、瑶、藏、布朗、阿昌、蒙古、崩龙、独龙、普米等族。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按体裁分类

按照它的体裁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号子、山歌、小调。 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从《诗经》里的《国风》到解放后搜集出版的各种民歌选集,数量相当多,至于目前仍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歌谣和新民歌,更是浩如烟海,这些民歌就形式而言,汉族的除了民谣,儿歌,四句头山歌和各种劳动号子之外,还有“信天游”、“扑山歌”、“四季歌”、“五更调”,至于像藏族的“鲁”“协”,壮族的“欢”,的“”、回族的“花儿”、苗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等,都各具独特的形式,民歌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按产生时间和使用范围

情歌 据有些学者的看法,大概最早产生于对偶婚与对偶婚从夫居的一夫一妻制的交替时期,是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也更加脍炙人口的一种,在历代劳动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情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倾诉互相爱恋之情和表明选择爱人标准的,如《丝线牵桥妹敢过》、《金银不是如意郎》。②抒发离别、想念之情的,如《把你画在眼睛上》、《和来捏作一个人》。③表达誓不分离的坚贞爱情的,如《情愿挨打不丢郎》、《出了衙门手牵手》。④告诫和批评的怨情歌,如:“要学苋菜红到老,莫学花椒黑了心”、《小妹郎多乱了心》。⑤为数甚多的“家花不如野花香”之类的偷情歌,虽含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情感,但往往也表现了被剥夺正常爱情生活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儿歌 一词,中国“五四”以后才普遍使用。古代称为“孺子歌”、“小儿谣”等。儿歌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由儿童自己创作以及由大人教唱但内容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的歌。广义的还包括由妈妈奶奶等教唱、反映旧社会大人特别是妇女生活情感的、但由儿童传唱开来的歌。具有时政歌谣性质的所谓“童谣”,一般非真正的儿歌。儿歌按其功用,大致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教诲儿歌、训练语言能力的绕口令等。

中国民歌特点

句数是不固定的。

用韵方面

汉族民歌押尾韵的居多,四句一首的多一、二、四句用韵,五句一首的一、二、四、五句用韵,两句一首的每句有韵。蒙族民歌则多押头韵,在大多数四行为一章,上、下两章成一首的民歌中,一般每行都要求押韵。各民族的民歌中,还有押腰韵、腰脚韵、头脚韵或腰韵、尾韵相互为韵的。壮族的" 勒脚欢" ,西北各族的" 花儿" ,有特殊的押韵法。

表现手法方面

:比兴、夸张、重叠、谐音等手法, 在民歌中多有运用。揭露抨击性的时政歌谣,常用谐音、隐语。双关语在情歌中运用较多。拟人化手法,儿歌中较为常见。纳西族的相会调,在大量运用谐音同时,通篇以物拟人,如用蜂花、鱼水相会,比喻男女间的爱情。 民歌的风格,因地区、民族等不同而异。傣族民歌明丽,赫哲族民歌粗犷。汉族民歌,北方的多偏于豪放,南方的一般比较婉约。但同为南方民歌,吴歌又比楚歌更显细腻。同是花儿,不同民族或地区,也各有特色。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参天大树,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它以丰富璀璨的繁花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独特而多样的色彩风貌,巍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浩瀚的大海,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引以自豪,流传久远的民歌,民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民族拥有古老的历史,悠远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神州大地的肥沃土壤孕育的优秀民歌、古朴、悠扬、明快、美妙、悦耳、令人感动、神往,与其它艺术一样,民歌艺术同样博大精深,同样有着独特的韵鼓掌和强大的生命力。

民歌特征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式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博大的文化背景,众多的民族和人口是造就民族音乐的最大原因,民歌有着三个基本特征: 1、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众,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的,在过去,劳动人民被剥夺了掌握文化的权力,不识字,更不懂谱,但他们却用口口相传的方式编唱自己的歌曲,以满足生活的需要,如《长工苦》、《揽工人儿难》,倾吐了遭受欺诈压迫的长工的悲苦情怀,《绣荷包》,抒发了少女对情人的思恋和对幸福生活的惮憬等。(明·冯梦龙)有“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之说,民歌所表现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是最真实,最深切的。 2、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民歌的创作过程和演唱过程,流传过程是合而为一的,在传唱过程中即兴创作,在编制过程中演唱流传) 3民歌的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号子

是人们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为之服务的民歌,它的音乐坚实有力,粗犷豪迈,和劳动者关系十分密切,号子对劳动有着实用性和表现性两种功用,号子有以下5种:①搬运号子(包括装卸、挑抬、推车号子等);②工程号子(包括打夯、打硪、建房、采石等);③农事号子(包括车水、打粮号子等);④船渔号子(包括行水、打鱼、船务号子等);⑤作坊号子(包括打蓝、盐工、榨油、制麻等)。在民歌中,劳动歌产生的最早,鲁迅先生认为:我们不会说话的祖先原始人,在共同操劳得特别吃力的时候,懂得唱歌谣来减轻股肉的疲乏,来集中注意力……。号子的领唱者就是劳动的指挥者,他用富于号召性的歌腔指挥众人的劳动,号子的结奏极为短促,歌词也比较单一,劳动者随着节奏调整身体的协调,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劳动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它强烈的节奏感。

山歌

是产生于山野劳动生活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具有直畅而自由抒发感情特点的民歌,山歌产生在辽阔宽广的大自然环境之中,是人们上山砍柴,田间劳动,山野放牧,或行脚、小憩时,为了抒发内心的感情或向远处的人遥递情意,对答传语而即兴编唱成的,山歌在艺术表现上有三个特征:①感情抒发的直畅性;②编唱形式的自由性;③形式手法的单纯性,山歌又分为北方山歌,与南方山歌两大类,北方山歌主要分布在西北色彩区,西北山歌大多集中在几个歌种之中。主要有:陕北的“信天游”,甘肃、宁夏、青海的“花儿”,内蒙西部的“爬山调”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等,南方山歌比北方普遍,几乎各地都有,大多以地名称之:江浙山歌,用吴语方言,称之为“吴歌”,客家山歌,湘鄂山歌、西南山歌、南方的田秧山歌等,山歌的声调高亢嘹亮,常用上扬的自由延长音来抒发感情,乐段结构较简单,乐句内容的结构变化手法较多,它不仅简单,乐句内部的结构变化手法较多,它不仅与向远方喊话口气语调直接相通,而且擅长表现热烈、爽快、坦率、真诚的情绪与性格。 小调

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它的流传最为广泛、普遍,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较多样具有曲折,细致的特点,小调产生在人们劳动之余,一般有两种场合:一是休息或从事家务劳动的时候,人们常常用小调来泳叹自己的心思,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二是集体娱乐在街头巷尾,酒楼茶馆或者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等时候,用以消遣助兴,小调的音乐表现特点是:表达的途径比较曲折,常常寓意于叙说故事,或寄情于山水风物,或借助于传说古人,婉转地表现出内心的意思来;表现方法比较细腻,较善于表现矛盾复杂的心情,含蓄内在的隐衷曲折多层的事物发展过程;形式比较规整化,修饰化,小调可分为北方小调,南方小调两类,北方小调:1、北方时调,时调是小调的一种是在民间休息娱乐时为消遣助兴而唱的民歌它还常被民间的职业,半职业艺人在城镇市集酒楼茶馆,街头巷尾,游览胜地用来为人们演唱,时调的音乐形式比较成熟,结构严谨、完整、节奏规整,常用乐器伴奏,表现手法也较丰富,汉族地区的时调分布很广,北方、特别是华北色彩区的时调尤为突出,流行最广的,有“茉莉花调”、“剪靛花调”、“孟姜女调”、“绣荷包调”、“对花调”等。2、华北、东北的其他小调《小白菜》这是一首河北一带流传的儿歌,《花蛤蟆》,这是山东菏泽地区的一道儿歌,3、西北的其他小调《揽工人儿难》是一首流行在陕北的长工诉苦民歌。《三十里铺》是一首旋律非常优美,感情真切动人的陕北民歌,南方

的小调有江浙,闽粤台小调、湘鄂、西南的小调等,形式多样,调式变化和衬词衬腔的运用都较丰富。 至清末民初,中国民歌在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播、流变、创新、积累之后,一方面是为适应不同社会阶层以及不同的民俗场景而形成的题材范围和体裁类别都以达到十分丰富成熟的境地,另一方面则是它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特定环境下所蕴积起来的民族和地域性风格的全面展示,从而使这类民间音乐成为历史悠久、传承不断、体裁多样、色彩斑斓、蕴藏丰富的一个民族文化宝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明确指出: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为其他民间音乐提供丰富营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历史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民歌从山野飘向都市、融入“城市文化大餐”,成为沟通城乡独特的情感语言,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海内外各民族的民歌文化艺术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民歌节的作用不仅仅是把潜藏在民间的艺术活力借助现代传媒展现在人们面前,从民歌的优美旋律中,人们感受到团结、祥和、繁荣、发展的时代脉搏和健康向上的美好气息,我们要充分挖掘民歌文化中的审美精神,从中提升出有益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文化理想和生活理念,营造现代生活的艺术氛围. 新的世纪,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交流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民族复兴中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优秀民歌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结晶,也是传播精神文明的使者,民歌要为时代的进步鼓与呼,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要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深刻认识民歌这一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形式的重要作用,用十六大精神指导民歌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专门讲诉民歌的节目叫《魅力28》,是由董卿主持的,这个节目会用各种不同的手法去诠释一首民歌,还会讲这首民歌的由来。 宋祖英曾首次将中国民歌唱响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悉尼歌剧院和维也纳金色大厅,大力宣传了中国的民歌文化。 汉代乐府民歌 什么是“乐府”? 它的涵义是有演变的。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部门,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如《文选》于骚、赋、诗之外另立“乐府”一门;《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又特标《乐府》一篇,并说“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便都是这一演变的标志。 六朝人虽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但着眼还在音乐上。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如元结《系乐府》、白居易《新乐府》、皮日休《正乐府》等,都未入乐,但都自名为乐府,于是所谓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则又离开了唐人所揭示出来的乐府的精神实质,而单从入乐这一点上出发,是乐府一词的滥用,徒滋混淆,不足为据。 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作为一个供统治者点缀升平、纵情声色的音乐机关,汉乐府的任务,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它不同于后代的一个最大特点,或者说一项最有意义的工作,便是采集民歌。 《汉书·札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所谓采诗,即采民歌。同书《艺文志》更有明确的记载: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这件事,在文学史上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白居易说:“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采诗官》) 其实,和周代一样,汉代也是采诗的。而从上引文献,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采诗的

范围遍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比周代还要广。两汉某些头脑比较清醒的统治者较能接受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教训,也颇懂得反映人民意向的民歌民谣的作用,经常派遣使者“使行风俗”“观纳民谣”,甚至根据“谣言单辞,转易守长”(《后汉书? 循吏传叙》) 。这种政治措施,说明当时乐府采诗虽然为了娱乐,但也有作为统治之借鉴的政治意图,即所谓观风俗,知薄厚;而在客观上也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使民歌得以集中、记录、流传。 据《汉书·艺文志》所载篇目,西汉乐府民歌有一百三十八首,这数字已接近《诗经》的“国风”,东汉尚不在内,但现存的总共不过三四十首。最早见于记录的是沈约的《宋书? 乐志》,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 (1)郊庙歌辞 (2)燕射歌辞 (3)鼓吹曲辞 (4)横吹曲辞 (5)相和歌辞 (6)清商曲辞 (7)舞曲歌辞 (8)琴曲歌辞 (9)杂曲歌辞 (10)近代曲辞 (11)杂歌谣辞 (12)新乐府辞 这个分类很全面,也系统。汉贵族乐章载在“郊庙”一类,全是文人所作,其中惟《郊祀歌》的某些作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如《练时日》之创为三言体,《景星》等篇之多用七言句,《日出入》之通首作杂言。汉乐府民歌则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和“杂曲”三类中,相和歌中尤多。在音乐上,这三类也各具特色。相和是美妙的民间音乐,所谓相和,是一种演唱方式,含有“丝竹更相和”和“人声相和”两种意思;鼓吹曲则是武帝时吸收的北方民族的新声,当时主要用作军乐;杂曲只是一种声调失传的杂牌曲子。在写作年代上,郊庙歌辞中的《房中歌》最早,为高祖唐山夫人所作;鼓吹曲辞中的《铙歌十八曲》是西汉作品;相和歌则大部分产生在东汉,其中题为“古辞”的,几乎全是“汉世街陌谣讴”;杂曲年代最晚,已出现不少文人的作品,可以看出民歌的影响。

中国民歌

小放牛 95. 逛新城 96. 人说山西好风光 97. 桃花红杏花白 98. 亲疙蛋下河洗衣裳99. 太阳出来喜洋洋100. 大红公鸡毛腿腿 101. 和平阳光 102. 十送红军 103.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 104. 苏区干部是好作风 105映山红

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音乐史上一种特定的体裁。在德国,由舒伯特、舒曼、勃拉姆等作曲家创作的歌曲被称为Lied ;在法国,与艺术歌曲同类的歌曲被称为Melodie ;流传到中国,我们将它译为“艺术歌曲”。它原本的意思是“这种微妙的艺术用不同于歌剧的方法,令人领会到歌词中戏剧性的内容”。还有与Lied 一词相近的Kunstlied ,它的意思则是“不同于民歌的歌曲”。曲此我们可以知道,区别于歌剧和民歌的这种歌曲形式--艺术歌曲,具体说来是指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范畴

古代的“音乐”的概念是声乐,因此把艺术歌曲划归在音乐的范畴中是符合历史的观念的,并由此可知, 艺术歌曲实则早于音乐的其它形式几百年而存在,如歌剧、交响乐等等。我们当今意义上的艺术歌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德国、意大利、法国、俄国等等,从游吟诗人及僧侣们,通过Issac 传到taleman 、格鲁克、莫扎特、贝多芬等众多作曲家并层层推进, 最终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达到高潮,从lied 大师Issac 到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它的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单音lied ---复音lied ---浪漫的艺术歌曲---十二音、无调性的艺术歌曲,一直是在非常强劲地发展着。在它最初的形式发展中,改革进化一直伴其左右, 如Schulz 去掉了固定低音而改为完整的伴奏;海顿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有前奏、间奏,加强了伴奏的重要性等等;贝多芬的艺术歌曲的“歌曲集”形式成为后提升,虽然二者都自为地闪着自己的光辉,当他们一起登场时,肯定是最引人入胜的。”应该说普赛尔第一次毫不犹豫、而又比较客观地评判了二者的关系,即出自同一体,但又有侧重。当然这种侧重是集中在音乐方面上。E ·T ·A 霍夫曼说:“在谱写的诗歌用词语来指种种确定的情感的歌唱中,音乐的魔力作用就象道士的仙丹一般,只需几粒就足以浸泡出任何精妙美味的冲剂来。”这种对于诗与音乐的审美观点是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真谛所在,诗的升华一定要有音乐的滋润,否则诗的光辉即显暗淡(这只是限定在音乐范畴之中,作为诗的个体表现,它固然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存在,而并不需要依附在任何其它形式之中) 。因此, 让·保尔在《美学史料读本》中提到“在所有艺术门类中,只有音乐是纯粹的最富人性的,能涵盖一切的。”虽然许多学者认为诗是艺术歌曲创作的源泉,但诗的提升、完美只有通过音乐才能完成、实现。音乐人类学家戴维·科普兰认为, 舒伯特、舒曼的欧洲艺术歌曲中,是歌曲将歌词完全融化为音乐的表达模式,还是作曲家通过阅读诗作来获得美感,从而形成音乐曲式,这个问题至今尚未解决。

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看,艺术歌曲的发展过程离不开声乐艺术的演变和不断的“美声”追求,这也是推动其整体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比如它最初是否是由阉人歌手演唱的,因为这种演唱只限在小范围的演出。在法国,艺术歌曲是在沙龙里得到发展的,而在德国,它的演出常常是在市井、民众中进行的。各地区和国家的演出对象和渠道不同,必然在艺术歌曲的整体创作上有不同的影响最终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剧场的革命是导致声乐改变的一个重要素,所以艺术歌曲的整体进步是与剧场的发展、声乐演唱的改革和进步分不的。

特点 一、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歌曲根据原诗含义及原诗的抑扬顿挫等进行创作,所以歌曲所呈现的是作曲家对诗歌的主观看法。伴奏部分(主要是钢琴伴奏,有时加1~2件乐器助奏,也可以用乐队,但是写法应精致)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伴奏,而是与歌声部分融合,成为作品整体中不可更改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作曲家在写作时往往对二者是同时进行构思的。

二、结构精致

艺术歌曲一般短小精致,是一种高度浓缩的音乐小品,在聆赏或演唱时要非常注意细节,因为每个字、每个音都有特意的安排。

三、内容丰富

由于歌词都是采用名诗人的作品(如歌德等大师) ,所以内涵丰富,艺术价值较高。 大多数艺术歌曲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即使是表现集体意志,也是通过个人体验的方式来完成的。

四、演唱者要求

要求演唱者具备较高的演唱技巧与艺术修养 艺术歌曲的特质决定它的演唱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音质,细腻的声线,清晰的咬字与恰当的情绪表达能力。因此能否唱好艺术歌曲是衡量一名合格歌唱家的重要标志。

与诗歌的关系

声乐艺术所产生的影响是重大而显著的,在这里产生了至今仍被视为艺术歌曲楷模的许多经典杰作和优秀的诗篇。把诗词与音乐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比民歌和一般歌曲的艺术水平要高,艺术技巧的难度更大。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欧洲,艺术歌曲这个名称由舒伯特的作品而确立,成为一种独立类型的歌曲品种。舒伯特采有缪勒的诗谱写了两部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从而揭开了浪漫主义歌曲的崭新篇章,使艺术歌曲的地位得到了确立与成熟。

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是艺术歌曲声乐演唱中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作曲家充分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借助钢琴的艺术表现力,使其融入歌曲的情感,以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渲染诗歌的意境,塑造动人的音乐形象。钢琴伴奏与旋律一起表达完整的音乐,体现出作曲家的创新意识与技术水平。传统的艺术歌曲的演唱是与钢琴伴奏视为一体的。舒伯特在他的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充分发挥钢琴的艺术表现力,渲染歌曲的气氛,烘托歌曲的情感,塑造歌曲的背景,给歌曲伴奏以新的生命。在他的声乐作品中,伴奏不仅仅是从属旋律的,而是能够用来表现旋律所 不能表现的东西。钢琴伴奏始终起着衬托的作用,特别是运用色彩的变化,速度的缓急,音的延长与停顿,为演唱者创造出特定意境,从而加深了艺术感染力。钢琴伴奏的意境不仅仅是跟着歌曲旋律给予和声及节奏的支持,更主要的还在于通过写意或造型的艺术手法渲染音乐气氛,从每首歌曲的艺术形象、结构发展、和声处理、伴奏织体去感受和分析作品的风格内涵及表现的手段,能够帮助我们对艺术歌曲进行更加完美的艺术处理。 推广及发展 艺术歌曲在我国一向被看成是严肃音乐(高雅音乐) 。一自30年代以来,我国乐坛产生了不少优秀的艺术歌曲,它们又是全国各大院校培养音乐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教材。其中,三、四十年代的一批作品尤为优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较高的艺术水准。而到了80年代,歌曲的诗化程度、音乐的艺术风格与技巧的运用都有了更明显的提高及突破。艺术歌曲是流动的诗篇,旋律充满了诗的韵味和美感,它的美学规律是我们需要认真完成和不断探讨的课题。在欧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艺术歌曲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是巨大深远的,正确全面理解艺术歌曲的本质、风格及特征,并以此推动我国艺术歌曲的创冶。发展,使艺术歌曲风格更加多样化、民族化,更具艺术性和时代性。

西方发展

早在12世纪,随着游吟艺人和法国南部吟唱诗人的崛起,情歌和叙事歌得到了发展,随之在14世纪和15世纪产生了德国恋诗歌手(Minnesinger )和名歌手(Meistersiugen)的歌曲。16世纪、17世纪出现了牧歌,这时期的创作对歌曲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德国的艺术歌曲发展是由哈斯勒和阿贝特创始,经过莫扎特、贝多芬,到使歌曲创作极为繁荣的舒伯特--他比任何作曲家都更多地将感情及戏剧性倾注到艺术歌曲这个形式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德国艺术歌曲和法国艺术歌曲两大流派。

这些艺术歌曲虽然风格虽不相同,但都是取材于优秀的诗歌,加上精致的音乐旋律和完美的钢琴伴奏,形成一首首各具特色的精品。到了19世纪,英国、西班牙、美国、俄国、匈牙利等国的作曲家们也创作了许多的艺术歌曲。艺术歌曲一般都具有明显的流派特点,这与每个国家不同的语言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发展

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以新中国成立为例,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艺术歌曲传入中国之初,艺术歌曲就在很高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以萧友梅、吴梦非等为代表的一些音乐家得音乐教师在蔡元培大国倡导美育思想的影响下,在全国各地先后组建了一些新型乐团。这些音乐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为艺术歌曲创作做了铺垫。冼星海继聂耳之后,以更广阔的题材、更多样的体裁和更丰富的艺术手段,谱写了大量富有艺术性的歌曲,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的现实。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空前繁荣。新时期的作曲家郑秋枫、施光南、尚德义、谷建芬、士心、徐沛东、陆在易、王志信等创作了《我爱你,中国》《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牧笛》《我们是黄河泰山》《我像雪花天上来》《我爱土地》《母亲河》等众多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中国的民族众多,民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作曲家把这些清唱或用极为简单的伴奏形式演唱的原始民歌配以丰富多彩、格调高雅的钢琴伴奏时,一种具有高品位、完全不同于原始民歌的艺术歌曲出现了。它不仅受到了大从的好评,也得了专家的肯定,在我国的艺术歌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流传到国外,使世人从中了解和全会中国民族的生活与情感,在文化沟通与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它们的民族情和艺术兼容,作品也特别受到广大中外听众的欢迎和喜爱。

相关作品

简介

弗兰兹·舒伯特(FranzSchubert,1797-1828)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文化的奠基人。主要艺术成就在于开创了抒情歌曲、声乐套曲的新体裁, 在交响乐中加入抒情性因素。他创作了大量流传至今的优秀艺术歌曲, 被世人誉为“歌曲之王”。在西方音乐史上, 舒伯特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具有奠基性和经典性地位,研究舒伯特的生平及其艺术歌曲,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对于推进音乐艺术教育,提升音乐素养是极为重要的。沃尔夫以及理夏德·施特劳斯和马勒,包括瓦格纳的歌曲,都是沿着舒伯特所开辟的道路继续发展的。 创作

舒伯特将艺术歌曲的潜能充分挖掘,使其成为极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此后的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以及理夏德·施特劳斯和马勒,包括瓦格纳的歌曲,都是沿着舒伯特所开辟的道路继续发展在18世纪和19世纪,一部成功的歌剧最能代表一位作曲家在音乐上的成就,很不幸的是舒伯特的几部歌剧皆以失败收场。舒伯特的作品在当时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浪漫派的先驱和后古典派的代表人物,舒伯特在他短暂的31年生命中,总共谱写了一千多首作品其中艺术歌曲就有600多首。除了旋律动人之外,他为这些曲子所写的钢琴伴奏比

他的钢琴独奏作品更令人惊叹,因为在这些歌曲中,钢琴伴奏已不仅仅是伴奏,它甚至具有诠释歌词的效果,声乐、歌词与钢琴三者融为一体。更重要是,他把从诗词中所得到的灵感,用音乐来描述,从而成为一种风格。这种创新的作曲手法。影响了日后浪漫派作曲家在钢琴曲方面的创作。在舒伯特其他的抒情歌曲里,流露的思想感情也很丰富多样。像“野玫瑰”、“鳟鱼”、“春思”、“听,云雀”、“谁是雪尔维亚”、“圣母颂”、“摇篮歌”、“小夜曲”、“纺车旁的玛格丽特”、“魔王”、“流浪者”、“乡恋”、“我的孤寓”、“死与少女”、“致音乐”等,都具有代表性。从“纺车旁的玛格丽特”(1814年) ,“魔王”(1815年) 的创作算起, 舒伯特在15个年头的歌曲创作中所留下的声音强烈地反映了处于压抑人们思想感情的反动社会中,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他追求美好的东西,却又不能得到它。19世纪的欧洲,在歌曲创作方面, 德文艺术歌曲的数量远比其他语言来得丰富,作曲家极力尝试要把诗词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经过格鲁克、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的努力之后,舒伯特将其发展至巅峰。因,而舒伯特这个伟大的作曲家,被人们冠以“歌曲之王”的美名。

特色

艺术歌曲是舒伯特全部创作的中心,舒伯特在大约15年的时间里写下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在选材方面, 舒伯特对歌词的要求不拘一格,既有歌德、席勒、海涅以及莎士比亚的诗歌,也有他的友人索贝尔等的诗歌。除此之外还采用能激发他灵感的,即使当时尚未成名的诗人的词作,比如“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的词都是出自缪勒的诗。舒伯特所选择的诗词内容广泛,对不同的题材语词仔细琢磨,为每首歌寻找最佳的形式载体来揭示作曲家的情感。舒伯特的歌曲形式通常分为三类:分节歌、通体歌、变化分节歌。舒伯特将声乐套曲的形式向前推进一步,尽管贝多芬“致远方的爱人”(1816)要比舒伯特“冬之旅”(1827)早10年,但作为声乐套曲我们不得不承认舒伯特在内涵上更加丰富, 技巧上更加运用自如。同莫扎特一样,舒伯特也属于自发性极强的一类作曲家。他的创作灵感如泉喷涌,总是写好一首就创作下一首。作为一个即兴的创作者,他无穷无尽的灵感似乎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修饰和推敲,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他的歌曲创作上。没有任何一位艺术家比他更天生自然,他的原稿丝毫没有删改的气息。由于舒伯特没有莫扎特早年优裕的生活,没有经历从光明到阴暗过渡的生活历程,这位一直生活在城市阴霾中的艺术家的自发因素,造就了他的作品风格没有浮华与修饰, 所有的作品多少摆脱不了忧郁的色彩。

通俗歌曲

通俗歌曲中的语言,以质朴为本。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许多歌曲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中不同层面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多以平白如话、直抒情怀的方式出现,一般不过多地修饰雕琢。

语言特征

近来,散文式甚至完全口语化的歌词也有出现,使得通俗歌曲的演唱艺术也增添了新的样式。但是,绝大部分歌词仍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文学性。 吐字清晰是通俗唱法中最重

要的特征之一。中国的通俗歌曲中,普通话为通俗唱法中的主流,这包括大陆创作的歌曲,一部分港台歌曲以及用普通话演唱的粤语原创歌曲。演唱大陆创作的歌曲时,语音大多比较规范,讲究“出字、归韵、收声”的咬字吐字过程,字字清晰、质朴无华。粤语歌曲的演唱,则应有浓烈的南国风格,但语言不通亦难为内地观众所接受,于是有人将粤语译成普通话演唱,但由于语系不同,字音规律差别甚大,因而仍然难于达到粤语演唱的效果。 可见,语言之于通俗唱法的重要性。吐字清晰,归韵收声准确乃是通俗唱法的重要特征。也有一些曾经学习过美声唱法的歌手,往往不注意咬字的力度,或不习惯把字头(声母)重咬,而过多注意追求声音的效果,因而在转唱通俗歌曲时,便觉风格不浓、韵味不足,乃至大大削弱了歌曲的感染力。 通俗歌曲的歌词,一般都比较生活化、口语化,即使是带有诗情画意,意蕴较深的歌曲,也都从歌曲的总体氛围上来刻画、追求,而歌词本身也多尽量做到口语化、生活化,因而要注意歌词的语言性。许多优秀的通俗歌曲表达意境与氛围十分浓郁,然其歌词仍十分通俗易懂,不刻意雕琢。如《弯弯的月亮》歌词:“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又如《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你面前……”这两首歌的歌词,公认是文学品位颇高的上乘之作。它们可以说是诗化了的语言,口语化的表达方式。通俗歌曲中这类有一定艺术功力的歌词不少。另外,也有一些歌词是大实话、大白话,甚至不讲究格律韵脚,如果没有音乐的帮衬,那简直就是在说话了。当然,由于通俗歌曲创作的无规定性,群众自我参与意识极强,所以,各种创作现象体现了极大的包容性。但是,通俗歌曲的创作还是应当追求一种品位与档次,以提高创作质量,为广大群众贡献更多更好的好作品。 基于通俗歌曲歌词的口语化与生活化的特点,在通俗歌曲的演唱上,就应当把歌词的语言特点表现出来。比如歌词的逻辑重音、感情重音,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与停顿,语气的鲜明与准确以及连贯性与整体性等,都要通过对语言特征的把握来予以表现。

艺术特征

质朴的声音 通俗歌曲内容与形式的广泛性和平民化,使得其演唱者的普及程度亦十分高,也就是说,多为未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人员。因此,通俗唱法的声间运用,大都接近自然形态,也就是一种质朴的本色的声音。即使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多种声乐艺术的发声方法,并且自身也在变幻升华,但其基本特征仍是质朴的。在现代社会,许多专业性质的通俗歌手已把通俗唱法的水平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都十分小心地保持通俗唱法的这一重要的艺术特征,从而使之既有别于已形成成套科学理论体系的美声唱法,又有别于饱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民族唱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质朴的声音已不仅是一种天生的自然形态,也是通俗唱法为区分于其他唱法的一种刻意追求。 独特的韵味 韵味独特亦是通俗唱法重要的艺术特征。在业余歌唱爱好者中,大多并未接受过声乐训练,嗓音条件一般,但演唱通俗歌曲时,仍颇具艺术感染力,这正是因为通俗唱法的平民化与广泛性,造成一种纯真动人的韵味。这种韵味,可以是歌曲演唱风格质朴率直的体现;也可以是其独特的声音技巧,包括声音的控制与放开、强烈与轻柔的对比以及气声、哑声、嘶裂声、喊唱

声等等的灵活运用;也可以是情感表达的本色与自然。总之,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本色意韵。 夸张的表演 通俗唱法在表演中,除完成歌曲演唱一般要求节奏、音准及吐字清晰之外,还常运用声音或形体动作的强化来达到情感的表现,即往往借助于夸张性的表演,加上电声乐器的强力伴奏,更常把这种夸张的表演形式推至极致。这种表演所造成的氛围,已不仅仅是歌唱者自己投入,而是扩展开来,对周围的观众,具有极强的煽动性。这也正是众多的青年人为之倾倒的缘故。 自弹自唱,歌舞一体 通俗唱法的歌手一般都比较注意外部形体的表演。有的借助一样乐器(一般是吉它),自弹自唱,有的在歌唱的同时,配以舞蹈动作。舞蹈动作的选取或编排,都是根据歌曲的风格及情绪来设计,大部分通俗歌手,多只在唱的同时用手势或脚步的变化来辅助表演,而有的歌曲舞蹈性较强,就需要专门为之设计动作。通俗唱法的形体动作,多是借鉴现代舞的某些步态和身段,如霹雳舞、拉丁舞、的士高及太空舞等等。通俗唱法的这一艺术特征,最能吸引青年人的参与.

声音锻炼 声音集中能力的锻炼在声乐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是唱出高音和唱好高音的基础。有的本钱好,是指声音集中的能力强。有的人本钱差,是指声音集中的能力差。本钱的好与坏就是指声音集中能力的强与差。有本钱的是好条件,无本钱的也不要自卑,要通过科学的手段来锻炼成好本钱>声音集中靠声带,所以声带集中声音的锻炼就必不可少。许多人认为声带不可控,是无意识的。事实真是如此吗?如果我们试着发几个音,你会马上体会出声带闭合能力的差异。在这几个音中,会感到有的母音会使声音很集中,而有的母音集中声音不很容易。这说明什么?实际上就存在着声带拉紧能力的差异。用容易集中声音的母音你会发现容易唱得高,用不容易集中声音的母音你会发现唱得高会费些劲儿。而且还会发现,容易集中声音的母音也会容易喉咙紧。不容易集中声音的母音虽然喉咙不容易紧,但会感觉声音容易空。这就说明“喉咙的打开”与“声音的集中”是一对矛盾。 为了解决声音的集中能力,就必须排除喉咙的干扰,否则集中声音就是一句空话。有些人在没有排除喉咙干扰的情况下去集中声音,只能让喉咙必紧,那是因为喉咙在捣乱。有些人的喉咙虽打开,但声音又不会集中,只能让声音发空,会感觉唱高音很困难。所以打开喉咙”和“集中声音”就需要方法。很多人还没有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就想又打开又集中,那岂不是徒劳 所以在声乐学习阶段,交练习就必不可少。你可以分阶段练习,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打开喉咙,那就暂时可以不管声音集中能力的强与弱。如果是为了集中声音,那就可以暂时不管喉咙暂时的紧。如此循环反复,逐步达到喉咙开、音集中。 声音集中离不开喉咙打开以后的空间,只有有了这个合理的空间,再去集中声音,你会感到此时的集中是不会受到喉咙干扰的,此时的集中就进入了可控阶段,随着音的增高,声带拉紧的感觉会越来越明显,这种声带拉紧的感觉的强化就是更进一步的集中了声音,高音也就唱出来了。这是你才明白“关闭”的真正含义。你叫它“集中”也好、“关闭也好”。其实都无所谓,名称不重要,方法很重要。 喉咙和声带基本处于一个位置,喉咙打开的动作方向与声带拉紧的方向正好相反。当同方向运动时,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为什么声音紧?那是因为喉咙紧声音紧,同方向运动的结果。有的人为什么声音空?那是因为喉咙开,声带集中也差,也是同方向运动的结果。所以分开这两个动作很重要。让喉咙和声带互不干扰,各负其责。 以上的罗嗦是为了说明集中声音不应

该有喉咙的参与,至于集中声音也很简单。我个人习惯于发“ei ”。这是我个人的习惯,当然只要是能集中声音的母音都可以用。如果能感觉到了集中的感觉,就尽力保持强化即可。如果会强化了,也就等于主动掌握了集中声音的技巧。这中主动与被动有着天壤之别。主动的掌握,你是主人。被动的掌握,你是奴隶。我们要做主人不作奴隶。 最后声明一点:喉咙打开的方法会牵涉到声音的集中,否则明白了道理也是做不到的我想首先唱高音跟本钱没多大关系,发声的基音, 也就最终音质是与每个人生理条件有密切关系. 但有些先天不足的人, 可以让的良好共鸣加以改善。其次; 在我的个人经验里往往人在唱不同元音而改变声带闭合状态: 那说明共鸣的的统一性还没做到佳当然当你在唱闭口音象会感到声音集中的多,开口音象会使声音相对难集中也比较容易集中并且能打开喉器等等但这些现象都用共鸣位置不同而决定的,如果我们能在训练中能把不同元音的共鸣状态得到统一你的声音共鸣的集中也更好的体现出来了。总之训练声音的目的之一是让声带只简单的发声工作不要给于过多的责任不去阻碍就是畅通。

练习高音 如同说话般的歌唱,也许是所有声乐爱好者的一种追求与梦想。那是一种轻松自然的表现,是歌唱的最高境界。 谈到说话般的歌唱,就必然要牵扯到说话时声带闭合的问题。可以毫无疑问的说,讲话时声带的闭合是声带的被动闭合,当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被动闭合。哭,笑,咳嗽都是如此。那么歌唱也就理应如此了。但也许正是这种如此的歌唱,使许多歌者苦闷于高音的难以解决。 林峻卿教授就曾谈到自己跟意籍著名教师梅百器学习声乐一年,从由最高唱到进步到能唱到g2的事情。相对于那些练三年五年唱不到f2的人而言,已是奇迹了。许多人把男高音称作难高音,看来是再形象不过了。也许就是因为高音的难以解决,所以就有了这样那样的如何练习高音的争论和学习班。而我在此想说的高音,是那种能够统一于中低声区音色的高音。这种高音,必须是能从上至最低音的下行中毫无间痕的。高音的高度是网上曾有过许多唱高音,声带缩短变薄还是拉长变薄的争论,我也就此写过一篇《使男低音唱到c3的理论支点》的文章谈及此事。我在文中说,我以为,也许唱高音根本无需让声带变薄,只需减少声带的震动面积就可以了。因为嘴唇无论如何也无法变得象声带一样薄,但依然可以用它吹出c3或更高的音来,原因就在于音越高,嘴唇闭的越紧的缘故。而减少声带震动面积的方法便是增加声带的闭合力了。而一个小号的初学者,是无论如何也吹不出如此高音的。 而现在,我愈发感到吹小号时的嘴唇和声带的相似,所不同的是,我们的歌唱是声带的被动闭合,吹小号时的嘴唇是主动闭合,小号会随着嘴唇闭合力的增加使声音越来越高。那么我们如果找到了训练增加声带闭合力的方法,不也就走上了解决高音的康庄大道了吗?因主动闭合发声的例子很多,如单簧管,双簧管等。尽管主动闭合的力量,不来源于发声物簧片本身,但却有一个来自嘴唇的外力调节着主动闭合的程度,并因此改变声音的高低。

常见问题

在声乐的学习当中追求音量是最常见的毛病。首先,每个学生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都希

望自己的声音能够响亮有气势。但是初学者因为对声音的认识和技巧都还很薄弱,所以容易在发声的过程中唱出错误的声音,这里就存在着声音概念的认识问题, 我觉得声音的训练首先的从声音的认识开始。只有清楚什么样的声音是正确的,才有可能唱出正确的声音,所以我提倡学习声乐的人一定要多听优秀歌唱家的唱片资料。听多了自然就会有一种鉴别能力送大家一句话找到音质,音量随之而来。!美好的声音必然能够传的远一般而言,学声乐的人,当他刚刚感受到共鸣的时候会很是惊喜,有了共鸣的声音确实比白嗓子进步了一大节。但是有了共鸣以后并不意味着你的声音就好听了。因为学生往往会忽视一个问题基音的纯净,基音也就是声带刚刚开始震动的声音。如果在基音不纯净的情况下盲目的扩大共鸣腔体,必然会把不好听的声音扩大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音量很大,但是很难听的原因之一。 学声乐情为先呢还是技为先? 技术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技术的延伸 光有那一方面都能难打动人,缺一不可·在技术的基础上容入表现 对初学声乐者我认为以技为重,兼顾情,但最终要成为一个真正唱歌的人,情和技缺一不可,都很重要,没有技术不能很好的把握和处理歌曲,没有感情就不能表达歌曲的真正内容,不能打动人,反而会让人感到乏味!!技术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技术的延伸情若断,则魂必散。技术是为情服务的。否则,随着“技术”的提升可能只能发声,而不会歌唱了。 技术为手段,音乐是主体,都不可缺少。 这问题就如同学习声乐是先练气还是先练声。若说练气最重要,那就干脆先练气功;若说发声最重要,却没了底气,抖个不停。气是为声服务的,声音没了气的支持也是白搭。所以这两样东西要一起练,不能脱节。情绪和技术也如此,怎么好分开来说呢?还有先有后的。 发声器官 喉咽

在歌唱各共鸣腔体中、喉咽腔是主导共鸣腔。在通俗唱法的发声中,喉咽腔更显示了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喉咽腔部位的声音自然质朴,有很强的可塑性,而通俗唱法的声音运用,更注重的也是自然或半自然的声音特色。也就是说,通俗唱法中喉咽腔比女声要开得大一些。情感深沉内含一些的歌曲比情感欢快跳跃的歌曲也要开得大一些。 前者如《好人一生平安》、《掌声响起》;后者如《轻轻地告诉你》、《采槟榔等》。 此外,歌曲的演唱风格不同,音乐体裁不同,喉咽腔的开合状态也有不同。

软腭

软腭的状态与喉咽的开合有着紧密的关系,只有在喉咽腔打开的情况下,才能要求软腭的状态。通俗唱法并不需有意抬高软腭去制造高位置共振,但凡学习过声乐的,都会灵活巧妙地运用软腭来显示声音修养,保护声带及咽喉,同时还可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软腭的灵活运用有如下几种情况:在强音演唱时,软腭可随喉咙的打开而自然抬起;在唱高音时,软腭亦可适当抬起。这样可分解一部分强气流对声带与喉部的冲击,扩大了共振范围减少喉部所承受的压力。但共鸣焦点不可全部放在抬起了的软腭处。这是因为软腭抬起后,高位置的共鸣色彩与咽喉部的色彩是有差异的,如果完全用高位置来演唱,必将失去通俗唱法的声音特征。因此,即使软腭抬起了,也只能巧妙地借用,而仍然要保留喉咽腔主导共鸣的地位。 比如《千万次地问》(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曲),高音到BB2,这对于以真声

用嗓为主的通俗唱法来说是颇有难度的,但若稍用上一点高位置共鸣,再加上气息的有机配合,高音便会完成得好一些。刘欢的演唱便达到了最佳效果,既保持了通俗唱法的风格,又显示了高音的色彩与情绪,展示了他运用发声方法的深厚功底,及对通俗唱法高难度技巧的把握。 软腭的灵活运用,还体现在抒情性较强的通俗歌曲中。抒情歌曲注重声音的柔和圆润,松弛流畅,无须喉部用力拉紧,而要松开,形成一个空洞状。此时,若把软腭抬起,把声音控制在软腭及咽部,让气息均匀地流动,声音必然会出现抒情的色彩。这当然还要视歌词内容及音乐风格而加以区别。 爱情歌曲更多一些柔美圆润。歌颂祖国及怀念故乡一类的歌曲,更多一些深沉敬仰,那么便可对软腭的状态作一些微调,以显示声音色彩上的差别。

气声唱法 通俗唱法中呼吸运用的另一特点是“气声唱法”的运用,这不仅丰富了通俗唱法的表现力,也为声乐艺术增加了新的表现手段。 “气声唱法”是一种气与声不按发声规律而组合的样式。正常的发声规律,要求气息振动声带时,两片声带要闭合而发声,这种声音比较结实响亮,而“气声唱法”则是有意不让声带完全闭合,让气流通过未完全振动的声带时发出。在这种声音中,因带有明显的气流声,而使声音色彩略显暗淡、虚婉,甚至带有一些哑声。这种声音更显自然亲切,具有特殊的感染力。 李谷一在“气声唱法”的运用上有突出的成绩,她演唱的《乡恋》(电视片《三峡传说》插曲)及电影《小花》中的插曲《绒花》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俗唱法的发声特点 [通俗唱法的发声特点] 声乐演唱艺术是有共通发声规律的。通俗唱法的发声特点应有如下几方面。 其一,持通俗唱法者,应了解和熟悉科学发声方法的共通规律,努力改变自发式的用嗓习惯,将自己习惯的用嗓方式纳入科学发声的轨道。 其二,从共通的科学发声规律中,努力寻找到通俗唱法声音个性的依据。也就是说,每演唱一首歌曲时,从发音、共鸣部位到气息的流动等诸方面,为通俗歌曲的演唱寻找到合理性。改变纯模仿或盲目用嗓的习惯,从感性的用嗓方式转变为理性的用嗓方式。 其三,通俗唱法,无论其科学与否,作为一种用嗓流派早已形成,并为最广大的业余声乐爱好者所接受。由于它的普及性、通俗性以及独特的演唱个性,亦在各类大赛及专业声乐领域里占有一席地位。因而,不可否认,这种演唱方法必有它的独到之处,我们声乐界应予以关注。下面仅谈几点个人对通俗唱法发声特点的看法。

呼吸运用

“气为声之本”,“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作为声乐演唱艺术之一的通俗唱法,同样离不开气息的支持。呼吸在通俗唱法中的运用,当它与歌曲情感、歌曲风格相结合时,更有其独特性。 [呼吸的表演性] 不同的歌曲内容,蕴含着不同的情感。通俗唱法十分注重歌曲情感的强化与外化,而呼吸运用乃是关键。比如在表达十分悲痛伤感、深沉内涵的情感时,呼吸用得很强,声带有意不全闭合,造成一种似漏气的沙哑声,并将这种带沙哑而深沉的声音色彩,夸张、外化、让观众(听众)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情感。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中这一句:[1**********]2 其中“嘴”、“咽”二字,就可以用带点沙哑的声音去唱,以表现主人公

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以此来加强声音的感染力。又如抒情性较强,表达一种对美好情感的追寻与回忆时,呼吸要用得柔和均匀,与声带形成最佳配合,这种声音色彩柔美圆润,对呼吸的控制与运用,体现了声乐上的技巧。如《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及《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等曲目的演唱,皆可用此法。 另外,在表达激烈粗犷的情感时,呼吸深度与力度必须加强,在腰围横膈膜处形成强有力拉紧状态,声音才会有爆发力,发出几乎类似呼喊的声音色彩。如电影《红高粱》中两段插曲:《妹妹你大胆往前走》、《好酒歌》等,这两首歌中旋律已退居次要的了,而情感的体现已近乎自然状态,也就是前面谈到的第二种体力劳动时心情紧张、情绪兴奋之极的呼吸状态。 至于欢快轻松的情感,则要求气息的流动要轻便流畅,不可过于深沉,亦不需要更强的力度,如《轻轻地告诉你》、《茶山情歌》等。 通俗唱法中发声器官的运动状态 在通俗唱法中, 声带的主要功能是发音, 即在气流振动两片声带时, 闭合而发声。但,为了表达歌曲的某种特殊情感,或表现歌曲的某些特殊风格韵味,当气流振动声带时,两片声带可以闭合一部分,而让另一部分不闭合,产生漏气的现象。此时声带的功能,就不仅仅是发音,而同时具有表达情感或表现风格韵味的功能了。如前节“气声唱法”中所述。


相关文章

  • 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基础知识整编
  • 音乐基础知识 音乐的基本要素:音的高低(频率).长短(振幅).强弱(时间).音色(发音体性质) 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曲式.织体等 节奏: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 节拍:强拍与弱拍的均匀交替叫节拍 常见的 ...查看


  • 声乐的三大唱法
  • 声乐的三大唱法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初叶的意大利,以音质圆润饱满,音色华丽流畅而著称.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美声唱法因为有大批专家学者的精心研究,其歌唱理论与训练方法在三种唱法中,是最完整和系统化的.由于该唱法的发声方法符 ...查看


  • 基本能力--音乐
  • 一.乐理知识  1.音的基本要素: 高低(由频率决定)长短(发音体振动时间)强弱(振幅决定)  音色:(发音体的质地.形状.振动方式,发音方法.泛音多少强弱决定)  2.音符 如:6- - - (全音符) 6- (二分音符)6(四分音 ...查看


  • 高一音乐 高中音乐鉴赏基础知识整编素材
  • 音乐基础知识 音乐的基本要素:音的高低(频率).长短(振幅).强弱(时间).音色(发音体性质) 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曲式.织体等 节奏: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 节拍:强拍与弱拍的均匀交替叫节拍 常见的 ...查看


  •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知识梳理
  • 历史:"废科举""兴学堂","戊戌变法"失败后,通过日本和国内发行的<新民丛报>.<浙江潮>等刊物发表文章和歌曲,清政府被迫于1904年在颁布学堂章程中对乐 ...查看


  • 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全2014
  • 八年级下16节教案 第一单元 生命之杯 教学内容:学唱<我和你><我们是冠军> 教学目标:1.能够对体育盛会音乐作品感兴趣积极参与活动,能够用连贯圆润的歌声来表达歌曲我和你的情感. 2.学唱歌曲我们是冠军,感受和体验 ...查看


  • 高考音乐常识
  • 高考音乐常识(一) 音乐语言的基本要素有节奏.节拍.旋律.音色.力度.速度.和声.复调等,其中以节奏.旋律.和声三要素最重要. 中国音乐 一.民歌 中国民歌的主要形式有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号子:是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带有呼号的民间歌曲 ...查看


  • 中国京剧与地方戏曲练习
  • 中国京剧与地方戏曲练习 1. 古希腊的 .印度的 .和中国的 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 化". 2. 京剧形成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北京,故名京剧.它的起源始于乾隆55年(1790年)"三 庆".&quo ...查看


  • 探讨民间音乐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 探讨民间音乐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同时又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都有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宝藏.这些悠久而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思想.感情.意志和精神风貌,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 ...查看


热门内容